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ppt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ppt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ppt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ppt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1 通读课文 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及重要图片 1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 春秋繁露 在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的地位 2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具体措施 以及 五经书影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的解读 3 重点掌握儒学在汉代兴起的表现 特点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 在掌握汉代儒学发展的基础上 探究思考 1 董仲舒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哪些改造 其特点是什么 如何正确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给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一 从 无为 到 有为 1 汉初 无为而治 1 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 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 政策 政策 3 表现 减轻田租 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让大量士兵回家 授予田宅 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4 作用 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繁荣 国力日盛 与民休息 2 汉武帝 积极有为 1 原因 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土地兼并剧烈 匈奴为患 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 目的 加强 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中央集权 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提出1 特点 糅合诸子百家中的 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 主张 道家 法家 春秋大一统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易错辨析 罢黜百家 禁绝百家罢黜百家只是为独尊儒术服务 并不意味着仅仅继承与发扬儒家思想 禁绝其他各派思想 相反 董仲舒的新儒学吸取了法家 道家 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进一步适应 大一统 社会发展的需要 使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 影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议 并付诸实施 三 儒学成为正统1 措施 1 政治方面 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使 成为政府选拔人才 任官授爵的标准 儒学得以大兴 2 教育方面 汉武帝时 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 儒家学说 儒家经典 博士 兴办 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 初步建立了 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 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太学 地方教育系统 正统思想 思维点悟 理解汉武帝尊儒崇儒采取的措施 应注意哪三个方面呢 提示 1 思想上 肯定董仲舒新儒学主张 2 教育上 兴办太学 建立地方学校 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 3 政治上 启用儒学之士 治理国家 一 判断正误1 汉初经济凋敝 而 无为而治 的统治政策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形势 提示 汉初统治者实行 无为而治 的政策 与民休息 推动了汉朝经济实力的逐渐恢复和发展 2 董仲舒新儒学宣扬天子受命于天 强化君主权力 违背了儒家学派 仁 的思想 提示 董仲舒新儒学尽管宣扬天子受命于天 强化君主权力 但同时又提出了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学说 如果天子无道 上天便会降灾祸于他 体现了儒家 仁 的思想 3 汉武帝 尊儒 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推行 积极有为 的统治政策 提示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议 是因为经过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使之适应了汉武帝封建统治的需要 4 汉武帝以前 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基本没有入仕的机会 提示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 而太学创办于汉武帝时期 二 问题思考1 汉初 无为而治 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汉初 无为而治 的实质是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降低到农民可以接受的程度 以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其封建专制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2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 1 外儒内法 兼采各家思想 2 儒学独尊 思想专制 3 宣扬 天人感应 带有神学倾向 3 汉武帝 尊儒 措施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提示 1 既给了儒家独尊的地位 又给其他学说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在统治过程中也采纳了其他学派一些思想 如法家的 严刑峻法 主张等 2 不是依靠政治暴力手段 而是利用舆论诱导 利益驱动来推动思想更替和统一的进程 主题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探究讨论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惟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 王者必改正朔 易服色 制礼乐 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 春秋繁露 材料四天为君而覆露之 地为臣而持载之 阳为夫而生之 阴为妇而助之 春为父而生之 夏为子而养之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 春秋繁露 请分析 1 材料一中 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有何特点 提示 1 主张 春秋大一统 2 特点 将国家统一上升到 天 的高度 寻求国家统一的理论基础 2 在材料二中 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 其实质是什么 提示 1 主张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2 实质 是一种思想专制 为国家统一服务 3 在材料三中 董仲舒提出了什么思想 有何作用 提示 1 思想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2 作用 维护了君主权威 加强了中央集权 又限制了君主暴政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在为人处世的道德问题上 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有何意义 提示 1 主张 三纲五常 2 意义 有利于巩固君权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要点归纳 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认识1 大一统 主张有积极意义 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维护了统一 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虽有利于思想统一 维护中央集权 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 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 君权神授 和 天人感应 学说 属于唯心主义 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 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 三纲 充满封建意识 应当摒弃 五常 推崇仁 义 礼 智 信 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 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 信 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主题二儒学成为正统 探究讨论 材料一据 汉书 食货志 记载 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 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 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 致腐烂而不可食 政府的库房有余财 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 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材料二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 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 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 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 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材料三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 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 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 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 在这三次中 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 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 中国经济思想史 请分析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汉武帝为什么接受了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主张 提示 1 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为推行 积极有为 的统治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 2 汉武帝时期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土地兼并 王国割据 边境不宁等问题 3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 材料二中 汉武帝采取的 只读一种书 利禄的诱引 的具体措施分别是什么 提示 1 只读一种书 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 设立太学 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 2 利禄的诱引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3 材料三中 作者认识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 的视角是什么 你认为合理吗 请说明理由 提示 1 视角 强调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 对文化发展的危害 2 观点 不合理 理由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 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传播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使读书成为社会风尚 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要点归纳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 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 大一统 局面 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 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 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 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 强调人伦关系 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 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对学术 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 另一方面 尊儒 又提倡文化教育 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 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 西汉初期 中央政府推行的国策是 a 休养生息b 尊儒重道c 重文轻武d 海禁闭关 解析 选a 汉初 面对经济的凋敝 为恢复生产和安定民心 统治者吸取道家 无为而治 的思想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故选a 2 宋代司马光诗 邪说远去耳 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王庭 百家始消伏 该诗颂扬的人物应该是 a 孔子b 孟子c 董仲舒d 老子 解析 选c 由题干材料中的 百家始消伏 可知 是指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与董仲舒有关 故选c 3 2013 淮安学业水平检测 下列选项内容和汉朝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的新儒学有直接关系的是 a 举贤良对策 b 君权神授 c 性善论 d 克己复礼 解析 选b 为加强君权 董仲舒提出了 君权神授 的思想 a是汉武帝采取的选拔官吏的政策 c是孟子的主张 d是孔子的主张 4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 曾受封 秦王 以 玄武门之变 夺位登基 李世民的夺位行为违背了 孔子的 礼 董仲舒的 纲常 西周的宗法制 老子的 道 a b c d 解析 选a 根据题干材料 玄武门之变 夺位登基 的信息 可知李世民的夺位行为违背了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不符合孔子倡导的每个人行为要符合 礼 的要求 与董仲舒的 纲常 相违背 与材料无关 故选a 5 2013 天津高二检测 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诗 书 老子 春秋 a b c d 解析 选c 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 诗 书 春秋 都属于儒家经典 五经 范畴 而 老子 即 道德经 是道家经典 6 关于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提高了儒学的地位b 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c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d 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解析 选c 解题时注意题干中 兴办太学 这一关键信息 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 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借太学资格做官 从而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有利于读书风尚的形成 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c是各郡县设立学校的影响 应予排除 7 2013 广州高二检测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不尚贤 使民不争 大道废 存仁义 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夫严刑者 民之所畏也 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 设其所恶以防其奸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 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战国时期 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提出了 仁 和 礼 的主张 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 在人性论方面 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仁政 学说 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 孔孟之道 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不完全一致的 他主张 性恶论 西汉时期 董仲舒为适应 休养生息 的时代要求 建立了以 天人感应 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 材料一中不同派别的言论围绕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为何出现这种分歧 2 找出并更正材料二中的三处错误 3 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