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科举制下的明清蒙学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科举制下的明清蒙学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科举制下的明清蒙学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科举制下的明清蒙学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科举制下的明清蒙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科举制下的明清蒙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摘 要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代、兴盛于唐宋,历经元明,直至清代被废止,其历史生命 近一千三百年,作为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最核心的选士制度,它给各时期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科举身上可以看到整个浓缩的封建社会。统 治者赋予其巨大的功利性,牢笼世人对其不懈追求,自觉自愿的接受科举教育。作 为科举教育基础环节的蒙学,历来受到统治者重视,自唐代起,科举中就专门为蒙 童设置童子科,后世以各种形式延续。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和鼎盛时期,明清蒙学更是集前代之大成。 科举也在这一时期也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在这种情况下,明清蒙学必定清晰地 呈现着科举制之下的独特面貌。事实上的确如此,为应科举,很多儿童早早就开始 接受广博的知识教育及严格的科举文体写作训练,蒙学教学过程中开创了一系列的 适应性教材,从中大多可以发现科举的色彩,蒙学的教育者大部分也是科举出身, 又在教育战线上为科举输送着人才,社会也以科举身份作为衡量蒙师的标准。科举 制下的明清蒙学正是本文所研究的主题。 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论。 绪论部分阐释了相关概念, 划定了研究范围, 说明了本课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研究现状及研究角度和方法。 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要回顾了中国传统蒙学的发展,为明清蒙学研究 提供发展脉络,其中包括童子科的设置,其沿革密切揭示了科举与蒙学的关系。第 二章主要内容为明清蒙学的教学,从其多个环节中分析科举的指向性,例如诵默经 义备考科举贴括、阅读训练铺陈科举底蕴、训练八股写作以应科考等等。第三章列 举几类相关的明清蒙学教材,试图发掘教材在编写及使用中渗透的科举元素。第四 章讲述明清蒙学教师同科举的密切关系。全文从教学、教材、教师三个角度分析了 明清蒙学受科举影响而产生的新面貌。 结论部分归纳了科举对明清蒙学的影响, 分析原因, 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 指出不足,并对本领域的研究做出展望。 关键词:科举 教育 蒙学 iii abstrac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as founded in the sui dynasty. it flourished in the tang, song and lived through yuan and ming dynasty. until the qing dynasty, it was abolished. this system lasted nearly 1300 years.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official election in the long feudal society, it brought a profound effect o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ields of each period. you can feel a condensed feudal society. rulers entrust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enormous utility and appealed to them to pursuit for it. as a consequence, they accept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voluntarily. the rulers of each dynasty think highly of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because it was the basi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ince the tang dynast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et specifical courses for children to learn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but later it was extended in various form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the opportune period and a period of great prosperity in chinas feudal society. and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of ming and qing was an agglomeration of the previous dynastie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lso tended to standard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in this case,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ust clearly show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fact, it was true. to paticipat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many children started to receive the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strict training for the examination writing training very early.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people created a series of adaptive teaching materials, from which we can find the shade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most educators of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also springed from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y also educated a quantity of talents for the feudal society.and the standard by which the society measured the educators of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was the capacity in their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study has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concepts and defines the scope of the study,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ory and its practical issues,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iv body par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and this provides sequence of ideas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cluding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specifical courses for children ,which show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the second main chapter is about the teaching school for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multiple segments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such as reci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raining for the examination. chapter iii lists several types of ming textbooks, trying to find the imperial penetration elements in preparation and use of the materials. chapter iv describ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ucators of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whole article analyzes the new look produced by the influence tha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has on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summarizes gives a conclusion the influence tha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has on th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put forward views with reality, points out the lack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and make prospects. key word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科举制下的明清蒙学研究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 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绪 论 一、 研究对象及其概念界定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废止于清,存在 1300 年,是继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之后的又 一文官选拔制度,它以考试为选拔手段,为历代统治阶级挑选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这一 具有开创性和公平性的选拔人才机制,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同时也被中国周边的国家 借鉴效仿,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产生了深远的世界影响,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 点。在其存在的 1300 年中,整个中国社会受其影响发生了很多结构性的变化,那么科 举的出现及存在也必然影响到了蒙学教育领域,使其各个环节都带上了科举的气息。本 文的研究对象为受科举影响而发展的明清蒙学。 蒙学古已有之,远古时代对儿童的教育已经存在。我国关于蒙学的最早论述出自 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 1这同时也是蒙学提出的概念依据。童蒙一般指初入学的儿童。 “蒙养”教育阶段在我国 一般指 8 到 15 岁儿童的“小学”期,据汉书食货志中记载: “八岁入小学,学六 甲五方书计之事, 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十五岁入大学, 学先圣礼乐, 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 2大戴礼记保傅也有同样说法:“古者八岁而出就外舍。 ”3即七八岁的儿童就要 “出就外傅” ,入“小学”接受启蒙教育。由于古书所用年龄多为虚岁,所以蒙学儿童 年龄下限也可能是六七岁。1904 年癸卯学制之前,我国并没有小学堂、中学堂、大 学堂为主的教育体系,即没有明确的划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只存在大学、 小学的划分,大学以成人为教育对象,小学以儿童为教育对象,以训练基本技能,发展 认知为主。对儿童进行的教育即蒙学。在本文的研究中,将蒙学看成是一个特定的教育 层次,仅学事而未探理,即学会初步遵守封建道德伦理的教育阶段,特指对八岁至十五 岁的少儿在旧时书馆、乡学、村学、家塾、冬学、义学、社学等处所中接受的较正规的 启蒙教育活动,包括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多方面的内容,相当于现在 的小学。 二、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科举制在其存在的 1300 年之中,给中国社会政治、教育、文学、社会历史文化带 来了深远的影响,它渗透到了传统文化中的经史、文艺、民俗等方方面面,从科举中可 2 以看见浓缩的社会。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于科举的研究空前活跃起来。 学术界关于科举方面的著作和文章大量涌现。近几年来,史学界对科举问题的研究逐渐 转向微观,例如从理论角度上研究地域史、专题史、个案史,有关科举所带来的诸多层 次的社会影响也日益受到研究者关注。例如: 近代科举制度社会影响探析 、 科举灭 亡的启示深化现代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 明代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科举制度与唐代小说的繁荣 、 明清侨寓徽商子弟的教育科举问题等等,这些研究 的共同之处在于:对社会某一领域进行微观研究。 教育是一个社会中的重要领域,科举本身就具有教育考试的性质,所以对教育领域 的影响自然不可小视。它左右着封建社会各级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以培养科举及第的 才子为目标,以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内容。蒙学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阶段,必定在组织教 学的各个环节都受到科举制的深刻影响。事实上,为适应这一人才选拔机制,很多儿童 从幼年起就要接受广博的知识教育和严格的写作技能训练。蒙学的良好开展,又为学生 进行下一步的经史教育,求取科场功名打下了基础,为科举输送了人才,二者存在着密 切的联系。本文要详细阐述的是在科举制影响下发展的蒙学,试图将科举作为蒙学的生 存环境,去发掘呼吸科举“空气”的蒙学是怎样带着科举的气息而发展的。 前人的研究很少将蒙学置于科举之下来分析,没有相关专著,论文仅一两篇。更没 有人将其作为硕博论文来撰写,所以本论题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意义。 “21 世纪初叶, 中国对科举制的评价仍将处在现实考试所呈现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 后果影响之下。 ” 4那么,研究古代人才选拔机制科举制之下的儿童启蒙教育,对当今 基础教育来说就是很好的镜鉴。一个社会的选拔机制,是教育的指针,本论题将对于我 们建设合理的人才机制、了解调控社会结构、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启蒙教育方针具有重 大借鉴意义,一国兴,必有人才,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思考儿童教育关乎我国未来的 国际地位。所以本论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三、 研究现状 (一) 有关科举的研究 (一) 有关科举的研究 法国人艾特尼资 1894 年在中国上海出版了法文现代科举研究著作中国的文科 举制度 ,1896 年又在上海出版了中国的武科举制度 ,这是在中国出版的,外国人运 用现代研究方法研究科举的最早著作。书中运用了大量插图详述了清代科举的各个环 节,由于作者时处科举时代,他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自民国时期 20 世纪 3 20 年代到新中国建国伊始,是科举研究的奠基时期。1950 年至 1979 年,值新中国建国 初期,科举被人们视为封建糟粕去批判,研究也处于低谷,自 1980 年至今,人们开始 理性的对待科举,对其研究成为了学术热点,1980 年由朱保炯、谢沛霖编纂的明清进 士题名碑录索引及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作为我国内地研究科举新时代的标 志,之后,80 年代共有 19 部专著,90 年代更达到 100 余部。如刘虹教授的中国选士 制度史 ,刘海峰教授的中国科举史 、 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 、 科举制与科举学 李树著,齐鲁书社出版中国科举史话王道成著,中华书局出版的科举史话等著 作,主要侧重于科举制度的纵向宏观研究。 近些年,对科举的研究更加细致,专注于某一地域、专题、个案的研究成为主角, 科举对社会的影响开始被学者发掘,专著有:王日根著,岳麓书社出版中国科举考试 与社会影响 ;刘海峰,李兵著, 学优则仕:教育与科学 ;郑若玲著,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科举、高考与社会之关系研究 ;郑晓霞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唐代科举诗 研究 ;杨齐福著,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何忠礼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科举与宋代 社会 。研究科举的论文非常多。但与本文研究课题相似的仅有王戎笙的科举制度与 儿童教育一篇。 (二) 有关蒙学的研究 (二) 有关蒙学的研究 本文主要讨论科举制背景下的蒙学部分。可以说是中华传统蒙学。二十世纪前期的 中国,教育界提倡实学救国,于是古代蒙学诸如三百千之类的教育方式遭到了人们的批 评和排斥,蒙学中西学成分不断加重,传统蒙学退出了启蒙教育的课堂,但它却成为了 学者的研究对象,这时期的研究有:1936 年翁衍桢论文古代儿童读物概观 ;同年郑 振铎论文中国儿童读物的分析 ,1940 年常镜海的论文中国私塾蒙童所用课本之研 究上下篇,1941 年,学者胡怀琛写就了著作蒙求书 ,这本书是首部研究蒙学读物 的专著。王国维这一时期在蒙学上也有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他的序论证 了史籀篇的相关情况,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见解。 新中国建立到 80 年代,社会环境的变化使蒙学研究领域较为冷寂,研究成果有: 瞿菊农 1961 年发表的文章中国古代蒙养教材 ,着重搜集了周秦至唐末和北宋至明清 的蒙养教材,张志公著作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后名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 )到目前 仍旧是最权威的研究蒙学读物的著作,它将传统蒙学教材分四类介绍,并且最早附蒙学 书目表蒙学书目 。据此表统计,我国古代蒙学教材有二十一目次 580 种之多,后徐 梓的中国传统蒙学书目(初稿)在此基础上作了增补,统计蒙学教材数达到 1300 余 4 种。乔卫平著的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一书中也对蒙养教育进行了研究。 八十年代后,随着中国的独立和强大,传统文化的价值被人们重新发掘,八十年代 中期兴起一股“蒙学热” ,并一直延续至今。传统蒙学读物大量出版,为我们系统研究 蒙学提供了资料,其中喻岳衡主编,岳麓书社出版的传统蒙学丛书质量较高,对传 统蒙学版本的选择经过仔细考证。九十年代出现了徐梓、王雪梅编注,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传统启蒙教育资料 ,这套书分为四本:其中蒙学要义主讲蒙学意义和方 法; 蒙学歌诗选收重要的蒙学课本 26 篇; 蒙学须知主要讲传统蒙学对蒙童提出 的要求,包括学规、学则及成人如何对蒙童施行教育等内容; 蒙学便读介绍传统蒙学 教材,如三字经 、 百家姓 、 千字文 、 弟子规等。徐梓是九十年代以来对蒙学 研究非常集中的学者,其成果有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 、 元代的蒙学 、 研究 、 的流传及影响 、 清代以前的启蒙教材 、 清代启蒙教材述要 、 传 统启蒙教育的使命朱熹的论说 。他的著作塾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 、 传统学 塾中塾师的辛酸痛苦为研究蒙学教师提供了丰富资料。这一时期还有由浦卫忠编写的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一书。 进入新世纪,郑阿财,朱凤玉著敦煌蒙书研究详细阐述了敦煌蒙书的概述,系 统地介绍敦煌写本识字类蒙书,敦煌写本知识类蒙书,敦煌写本德行类蒙书,论述了敦 煌蒙书的特性与价值等内容。吴洪成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小学教育史 , 以年代为顺序,论述了我国自先秦迄现代,小学教育在观念和制度等方面所经历的变化 过程。纪军的论文谈民间故事中的塾师形象 ,韩凝春的论文明清塾师初探为研 究蒙学教师与科举的关系提供了资料。 其他对本研究有助的专著有:王炳照老师的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 、 中国 古代私学发展诸问题研究 、 中国古代私学与近代私立学校研究 ,及中国教育通史 丛书, 二十四史等,还有陈汉才著中国古代教育诗选注 。 综上所述,对于古代蒙学的研究大多数以教材为主,按时间或类别去介绍一种或多 种蒙学读本,传统启蒙教育虽然可以从蒙学教材中去研究,但蒙学是鲜活的,还应更加 立体化,故本文从蒙学教学、教材、教师三个角度立体的去探讨科举制下的明清蒙学。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思想,将蒙学放在整个封建时代大的历史环境中, 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结构进行宏观研究。同时,将蒙学放在科举的生存年代中,进行微 5 观研究。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指通过阅读有关的图书、资料和文件来详细地占有材料,全面而正确 地掌握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国内外出 版的相关的、有代表性的专著和论文。收集文献的途径和方法为:(1)到北京图书馆、河 北省各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文献。(2)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简单来说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即对某种教育 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进行搜集整理,然后加以系统的分析研究,最终揭示其 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主要过程就是搜集、评价和阐释历史材料。 除以上史学研究方法以外,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还适当借鉴政治学、社会学、文 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6 第一章 传统蒙学的发展及童子科 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活动都与社会生产、生活、政治、甚至战争相互联系,教育的 目标、内容、和开展形式往往能体现出这一时代的性格和气质。以蒙学教育为视点,我 们能够观察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 在这一章中主要回顾一下科举制结束前 蒙学的发展情况,以及科举专门为儿童设立的童子科。 一、 先秦时期 我国的儿童教育传统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早期的启蒙教育,主要是在集体生产劳动 实践中进行的,以生存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在氏族社会末期,已经有“上庠” “下庠” 的儿童教育机构, 礼记王制记载: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 5氏族 儿童在“庠”这个地方,接受长者有关道德礼仪、宗教知识、和生产劳动技术方面的蒙 养教育。 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初创时期,据考古界、文字界的考察, “夏朝中后期我国已经有 了较成熟的文字。 ” 6文字的成熟,为蒙学教育创造了条件。我国蒙学独立形态的初步确 立可能就是在夏代中后期,以礼乐与宗教为主。 商朝属于奴隶社会大发展阶段,蒙学教育也在前代的基础上取得长足的发展,如: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 7“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 瞽宗” , 8其蒙学内容包括宗教、军事、礼乐,社会生活、物质生产、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等。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发现有一至十和百、千、万等数字出现,因此推断,读写算教育 也是商代小学的重要内容。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的成熟阶段,它是先秦时期蒙学教育的典型,西周的蒙学教育 主要由国学中的小学一级和乡学来承担。 国学中的小学又分为贵胄小学与一般贵族子弟 小学, 周礼正义记载: “师氏教国子于小学,在王宫南之左。 ” 9乡学是西周承担初 等蒙学教育的地方基层学校。西周蒙学教育的内容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兼重能力与 知识的发展,并追求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先进的农业、天文、历 法、及数学等科技文化知识也渗透到蒙学中。这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蒙 学教材史籀篇 ,还有最早记载蒙养教育的古代文献周易 ,周易蒙卦中的一段 卦辞: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 10是有关我国蒙学教育 的最早阐述。 7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关于蒙学目的的最早论述: “蒙以养正”,这后来成为贯 穿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蒙养教育中的核心宗旨,如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 “学 小艺焉,履小节焉” 11即强调自幼养成端正的道德本质。 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以后,蒙养教育进入了有教材有一定组织形式的阶段。 秦朝“书同文字”的政策为蒙学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开展广泛的蒙学教育,这 一时期出现了仓颉 、 博学 、 爰历等有影响的蒙学教材,其蒙学机构为“学室” , 被秦所禁止的私学也暗中进行,承担了部分儿童教育的任务。 汉代在总结秦的基础上将文教政策转变为: “兴学育才” ,并将蒙学教育提到了很高 的地位, 论语 、 孝经成为了最通用的初级经学教材,其先进的天文、数学、医学、 史学也渗透到蒙学领域。 官学中四姓小侯学和官邸学是蒙学主要教育机构, 私学中以 “书 馆” “乡塾”为主,王国维对书馆记载道: “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 其书用仓颉 、 凡将 、 急救 、 元尚诸篇,其旨在使学童识学习字。 ” 12除此之 外还有“家学”的蒙学形式,即由家、族中长者聘请塾师到家中训诫子弟为人处事、接 人待物及行为习惯、研读方法的蒙学,其特有的教材为“家书” 、 “家训” 、 “家戒” 。 魏晋南北朝时蒙学教育的情况,史料无证,但出过几部影响较大的蒙养教材。这种 离乱年代,无形之中催生了私学的发展,民谣差山歌反应了私学的开展情况: “差 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 ” 13私学中以教授儒经为主,除了平常知识外,还有 艺术教育的课程,例如“彝兄顺九岁师事乐安陈丰,初书王羲之小学篇数千言。 ” 14家 庭教育也相对发达,承担了一大部分蒙养教育的职责。 这一时期玄、黄、老、庄、释、文、史等学说的纷纷兴起,极大促进了教育内容与 方法互相借鉴吸收。 三、 隋唐时期 (一) 隋唐蒙学 (一) 隋唐蒙学 隋朝的学校教育承上启下,隋文帝初年大兴学校,创建了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国子 寺,为儒学的重振推波助澜,隋炀帝倡导的科举制度更是中国传统教育史上划时代的事 件,科举制自此开始成为了中国教育的指南针,渗透到各级教育中,启蒙教育也不可避 免的受到深刻影响,产生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经学化倾向。 唐代多个教派的传入,促成了不同以往的文教政策: “重振儒术,兼容佛道” 。宗教 8 和科举考试的发达,也必然给蒙学教育注入新的元素。与前代相比,唐代蒙养教育更为 完备,虽然没有被正式列入官学体系,但允许私人自由创办私学,开元二十一年: “许 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 15因而乡里地方大多都办有“乡学” 、 “村校” , 所谓“田夫牧子”都可入乡学村校,习诗识字,虽然官立与私立都有蒙学教育的建置, 但私立机构更多的承担着蒙学教育任务。 唐代蒙养教材在内容上、体裁上和数量上大大超过前代。 (二) 唐代童子科 (二) 唐代童子科 童子科是国家选材制度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选拔超长儿童进行重点培养,早在汉 代察举制中就已有童子科的设置,其选拔标准为: “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能 得为史,又以六经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 。 16通过选拔的儿童可以任尚书、御史 等官职。 唐代继承了这样的制度,并将其纳入到科举的常科之中,对童子科考试的方法、内 容、选拔条件、待遇等都用明确的条文加以规定,如新唐书选举志中记载: “凡 童子科,十岁以下” ,后条件放宽为: “荐送童子,并须实年十一、十二以下。 ” 17文 献通考选举八记载选拔条件是“唐有童子科,凡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 、 论 语 ,每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者与出身” 。 18 童子科自唐太宗起开始设置,其后的整个唐代几经罢废,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 程,如代宗广德二年,礼部侍郎杨绾对童子科的弊端提出异议: “恐成侥幸之路” 19随 即童子科被罢费,至代宗大历三年又开始复设,考选十岁以下,通一经兼论语 、 孝 经者申送礼部,参加举人考试,文宗开成二年,社会举荐童子成风,为了避免日益严 重的滥荐现象,皇帝下诏“不得更有闻荐,俾由正路,冀绝幸门” 。 20宣宗大中十年为 了提高童子科的质量,又对其做了一系列规定: “仍须精熟一经,问皆全通,兼自能书 写者” 。 21 作为唐代科举的常科之一,童子科几经罢废,但对其不断的修订也促进了童子科的 完善,以后的历代基本都保留着童子科,只是形式有所变化,我国这种系统的“神童” 教育方式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四、 宋辽金元时期 (一) 宋辽金元蒙学 (一) 宋辽金元蒙学 宋朝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继续发展期,其文教政策确定为“尊孔崇儒” 。书院的设立 9 和私学的大发展是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大背景。 官方蒙学教育机构分为两类,贵胄小学及地方州县小学。 贵胄小学又分为资善堂、宗学、诸王宫学、和国子监小学。资善堂是皇太子启蒙就 学之所。宗学中的小学属专为赵宗室子孙而设立的蒙学教育,其设置时断时续,在宋度 宗末年停办。关于宗学的记载见增宗学官仍令尊长率励诏 : “年十四以下者别置小学 教授十二员以分教之” 。 22诸王宫学招收八到十四岁的儿童入学,系家庭私学性质, 以王室子弟的蒙学教育为主。 国子监小学是神宗元丰年间由朝廷下令在国子监附设的蒙 学机构,入学年龄自八岁至十二岁不等,后被纳入三舍法,以背诵、书字、作文、经义 为考核升舍标准。 地方州学、县学的建设因统治者的重视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宋初对地方学校的设 立有一定限制,生徒二百以上才允许置学,这一规定到崇宁年间不仅取消,而且政府命 令每个州县都要设立小学,还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小学制度,规定十岁以上的儿童都可入 学,对不同年龄儿童开展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实施相应的考核标准。宋徽宗时期朝廷颁布 了大观重修小学赦令 ,正式规定小学实行三舍法,优者入太学,这标志着古代小学 考试升级制度质的飞跃。 政和四年, 朝廷又规定国子监小学及全国各地官办小学都实行三舍法, 这样, 小学、 州学、太学贯通起来,蒙学教育考试纳入了科举制度化的轨道。在这种大环境下,宋朝 官立各级小学纯属是为科举考试而存在的一种形式,学生: “视庠序如传舍,目师儒如 路人,季考月书,尽成文具” ,同时形成了宋代重科举、轻学校的教育面貌。 宋代私立蒙学机构的影响大于官方,它分为家传和师授两种,家传即由父母在家中 对孩子进行启蒙,这种情况可能由于家贫,如欧阳修受母亲芦荻画地之教,也可能是家 长爱子情深也有教育能力,如朱熹、张栻就受业家中。师授则类型多样,有乡校、家塾、 舍馆等诸多形式,还有利用农闲季节专为贫民子弟创办的“冬学” ,陆放翁秋日郊居 诗中记载了“冬学”的教育情况: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 睡,终年不着面看人。 ” 较之前代,宋朝蒙学的管理也更加进步,在中国历史上它首次将小学教师纳入教育 行政管理之中, 官立中央及地方小学教师的选拔有着严格的条件, 教师属国家官僚系统, 并享有一定的官俸, 直接受朝廷命官的管理而不是学校本身, 其从业条件也更加制度化。 宋仁宗 1022 年赐兖州学田,这开创了以学田作为赡学经费的地方教育财政模式。熙宁 年间这一制度又颁布诏令加强,这样的政策使州县学的经费、师资都有了保障。 10 宋朝重视蒙学教育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强调了道德启蒙和文化知识基本功的掌握, 其蒙学成就在我国蒙学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来明清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辽金元三代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统治处于文化上位的广大国土,统治者在各方 面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在学校教育上延续前代的做法较多。 辽代以游牧民族为主,儿童原始的游猎教育启蒙都由家庭来完成。一般百姓的文化 知识启蒙比较浅显,多由村学、私塾承担,只有地主阶级上层子弟才有机会为科举而进 行专门训练。 金非常重视王室的蒙学教育,曾专门指派辽宋硕儒如朱弁、洪皓对完颜宗室子弟进 行教育。国子监中也有小学的设立,招收宗室外戚、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僚子弟十五岁以 下者学习,官宦子弟和士庶子弟经过考试也可入学,这较之两宋时期条件更为宽泛。由 于金代科举设有汉人经童科和女真经童科,并且取士人数较多,加之地方上也以户为单 位设有小学,这都使得金代的士与贫民的子弟也有机会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 辽金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以汉化为主要任务,语言学习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中国蒙 学历史中,这段时期蒙学教育相对不发达。 元代中央国子监中设有小学,据元史许衡传记载,至元七年许衡为国子祭酒, 选侍臣子弟十一人入学,其中年长些的幼童四人师从许衡。 “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 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 此吾事也 23这表明了蒙学教 育在国子监的开展。地方诸路州县学内也附设有小学开展启蒙教育。 除官办中央及地方小学外,辽金元三代私学也承担着蒙学教育的任务。 金代取消了“科举必由学校”的限制,这更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其中私学启蒙教 育的形式有:家学,即由父母兄长督教;延师,即有条件的家庭聘请教师到家中教育子 女;私塾,自金中期出现的以教学为生的职业塾师,在其开设的私塾内进行蒙学教育。 元代私学中的启蒙教育在形式上延续了宋辽金的传统,但又有创新。据元史食 货志记载,元朝廷责令五十家立一社,每社立学一所,择通晓经书的学师于农闲时教 育社内子弟,这种教育形式以普及农业知识和道德教化为目的,内容粗浅,后由于广泛 设立了村塾, “社学”在元世祖以后被废弃。 整个宋辽金元时期,最大的变化即理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给启蒙教育渲染上了 一些特色,如提倡儿童先天向善的良知良能即“保养性真” ;主张用须知 、 学则 之类的规章来约束儿童的行为,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等。以朱熹、程端礼为首的理 学大家特别重视蒙学,对小学教材教法都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颇多。朱熹、吕祖谦、 11 王应麟、赵鼎、司马光等大学者都曾亲自编写蒙学课本,推动了宋代小学教材进入完备 期,流传至今的三字经 、 百家姓 、 千字文都出自宋代,此外,这一时期的千 家诗 、 神童诗 、 名物蒙求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二) 宋元童子科 (二) 宋元童子科 宋代童子科延续了唐代的旧制,选拔十五岁以下通经义、试赋的儿童,由州报送至 朝廷,天子亲自进行“神童试” 。考试形式多是背诵诗书及经义,并以此划分童子的级 别: “孝宗淳熙八年始诏分为三等,凡全诵六经孝经语孟及能文如大经义三道,语孟义 各一道,或赋及诗各一首为上等,与推恩。诵书外能诵一经为中等,免文解二次。止能 诵六经、语、孟为下等,免文解一次。覆试不合格,与赐帛。 ” 24 宋太祖时考中童子试的有贾黄中,“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父玭每日令正立,展书 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 ” 25后贾黄中 十五岁中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宋太宗时有神童杨亿,十一岁考中童子试,授秘书 省正字,太宗特赐袍笏。宋真宗时,有神童晏殊、姜盖,李淑及蔡伯俙考中童子试。 文 献通考选举八记载有晏殊和姜盖应神童试的情况: “宋真宗景德二年,抚州进士晏 殊年十四,大名府进士姜盖年十二,并长吏以闻,至是,亦召试,殊诗、赋各一篇,盖 试六章。赐殊进士出身,盖同学究出身。后旨复召殊试诗赋论,嘉其敏瞻,擢授秘书省 正字。 ” 26李淑十二岁时以诗文出色,由宋真宗赐其童子出身,后应考进士及第,改秘 书郎: “李淑赐出身,且加以恩诏,上召至内殿试凤凰来仪,赋鱼在藻诗,又令赋旱诗, 上嘉之赐本科出身,给钱粟官舍,令肄业太学。 ” 27王明清挥尘录中记载宋真宗年 间召试神童蔡伯俙并授官,三岁应考“试诵真宗御制诗歌即日蒙恩释褐授秘书省正字” , 年方始三岁被赐御诗一首: “七闽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盛时。 ” 28在童子科历史上, 宋代还首次出现了女童应考的情况: “自置童子科以来,未有女童应试者,自淳熙元年 夏,有女童林幼玉求试中书后省挑试,所诵经书四十三件并通诏特封孺人” 。 29 整个宋代,童子科设废无常,考试内容皆由皇帝随性所定,自宋仁宗至宋徽宗大观 末年,考中并授童子出身的仅仅有二十人。宋度宗咸淳二年礼部侍郎李伯玉谏言: “人 才贵乎养,养不贵速成,请罢童子科,息奔竞以保幼稚良心。 ”遂此科被罢废。 元代童子科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名额限制,根据应考的实际状况确定录取人数,举杨 山童、海童、张秦山、张升甫、武福安等童子共十六人, 元史卷八十一选举一 “皆 以其天资颖悟,超出儿辈,或能默诵经文,书写大字,或能缀缉辞章,讲说经史。 ” 30 而被举荐童子科,和前代不同的是,选中的童子不直接授官,而“令入国子学教育之” , 12 童子科在元代成为了选拔超常儿童进行重点培养的途径。 五、 明清至科举废止时期 (一) 明代蒙学及童子科 (一) 明代蒙学及童子科 明代中央启蒙教育机构为宗学与内书堂。宗学是专为皇族、贵胄、显宦子弟创办的 启蒙教育机构,生源仅限于贵族,这较之前代宗学有所萎缩。嘉靖年间规定宗师子弟八 岁以上未受封者,令其入学学习礼,教师择各王府长史、纪善、伴读、教授等优秀者为 之。教育内容以皇明祖训 、 为善阴骘 、 孝顺事实等御制著作为主。 皇明祖训 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做,目的在于教育后嗣君主如何履行君主的各项职能。 为善阴骘 为明成祖朱棣敕撰并亲自制序,记录 165 人的嘉言善行,颁行全国各级学校。 孝顺事 实由明成祖下令编撰并亲做序文,记载了 207 人的孝行,颁行全国表彰孝道。除以上 御制之书外,还有四书五经大全 、 性理大全 、 史鉴等辅助用书,到科举开设宗 科后,这些应考科举的书受到蒙学宗室弟子的极大重视。 内书堂专为幼年内侍举办,对他们的启蒙教育内容既有与一般百姓蒙学相同的百 家姓 、 千字文 、 神童诗 、 孝经 、 四书等,又使用专门教材对其进行教育,如 内令一书是明代历代帝王训诫官宦之书, 忠鉴录赞颂了历代奉公守法宦官的事 迹, 貂珰史鉴由明代张世则编撰,记录并评判明以前历代宦官的善恶是非。内书堂 还培养小内侍“判仿”和“习字”的能力,为以后入司礼监进行文化启蒙。 明代地方启蒙教育机构为社学,它由明成祖颁诏设立,实际上它成为了府、州、县 学的预备学校,明英宗正统元年诏令凡社学有俊秀向学者,允许补儒学生员,这使得社 学与府州县学在学制上衔接起来。社学教育对象为闾里八到十五岁的民间子弟,只有少 数社学学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府州县学, 大多数学生学习到日常生活所需的粗浅文化后 就投入了社会生活。社学的教育内容除了“三百千”和理学启蒙读物小学 、 性理字 训及儒家传统四书 、 孝经之外,还有本朝律例之类,如大明律令 、 御制大 诰 ,此外还有孝顺事实及陈选的小学集注 。 大明律令即明代国家的法律法 规, 御制大诰为明代臣民必藏必读之法律书,可见法律已纳入了明代启蒙教育的范 畴。由于中央政府没有建立和社学的经济关系,政府不承担社学教师的“月俸” ,不给 予“官衔” ,故社学的兴办主要靠地方政府和民众,随地方官的重视程度,官学兴废无 常。明代社学教育内容主要沿袭宋元蒙学传统,创新不多。 明代私立蒙学有义学和私塾。义学是蒙学很盛行的一种形式,它同私塾、蒙馆的关 13 系即交叉又从属, 往往由地方集资或以私人捐献学田做为经费支持, 乡绅主持聘请教师, 面向公众招收农家贫寒子弟,传授粗浅文化知识及纲常伦理。私塾在明代是较低级的蒙 养教育机构,在民间由私人兴办,分为塾师自行开设的“门馆” 、 “家塾“和一族一乡举 办的“乡塾” 、 “族塾” ,以及富裕人家中延师的“坐馆” 、 “教馆” 。教育内容以习数算和 八股举业为主,使用“三百千” 、 孝经等传统课本。由于这种地方塾师素质良莠不齐, 因此私塾的教学质量也不太高。 明代科举延续着元代旧例, 设有专门的童子科, 各地举送的童子仍由天子亲自考试, 并对幼童实行“课业廪给制” ,即对在学校中学习的童子给予物质保证: “习字者,月给 食米,内阁稽考课业。 ” (二) 科举罢废前的清代蒙学 (二) 科举罢废前的清代蒙学 清代统治者入关后便开始重视文教事业, “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这一总的 文教政策,成为各级教育的主旋律。多民族性使蒙学教育体制丰富多彩。清代为皇室和 宗亲子弟举办的贵族学校为“宗学”和“觉罗学” ,自顺治九年起每旗各设宗学,10 岁 以上的宗室之子入学就读,由宗人府对子弟督学,用满汉各一名官员为师,教授满书、 汉书、骑射。为传承满族传统并防止子弟汉化,康熙年间,对宗学的设置及其教学内容 制定了详细严格的规定。宗学的学生待遇优厚,每日有钱粮补贴,科考时也不必经过乡 试会试,可直接殿试得官。作为皇族旁支的觉罗子弟就学于八旗衙门旁设的“觉罗学” 之中,八到十八岁的觉罗子弟在这里享有同宗学生一样的待遇,接受相同的教育。皇室 以外十到十八岁的八旗子弟在八旗官学中接受启蒙教育,由国子监督学考课,学习满蒙 汉语文和弓箭骑射,管理考课都十分严格。 清代地方蒙养机构有社学和义学,但与明代不同的是属于官办性质。清代社学沿袭 明制以里甲、里社为单位组织,顺治九年颁诏每乡置一所社学,社学的教师免除差役, 并给予养赡,归提学管理,雍正元年又对社师的资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