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阳明论ppt课件.ppt_第1页
太阴阳明论ppt课件.ppt_第2页
太阴阳明论ppt课件.ppt_第3页
太阴阳明论ppt课件.ppt_第4页
太阴阳明论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素问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本篇讨论了阴经和阳经的功能和病变特点 因以足太阴 足阳明为代表 故名 太阴阳明论 马莳曰 太阴者 足太阴脾也 阳明者 足阳明胃也 详论脾胃病之所以异名异状等义 故名篇 篇解 1 理解太阴与阳明的生理 病理特点 掌握 阳道实 阴道虚 的理论观点 2 掌握 脾为胃行其津液 的生理和 脾病而四肢不用 的病理 3 理解 脾不主时 的理论 学习要求 一 太阴阳明的生理特点及发病趋向 黄帝问曰 太阴阳明为表里 脾胃脉也 生病而异者 何也 岐伯对曰 阴阳异位 1 更虚更实 2 更逆更从 3 或从内 或从外 所从不同 故病异名也 帝曰 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 阳者 天气也 主外 阴者 地气也 主内 故阳道实 阴道虚 4 故犯贼风虚邪 5 者 阳受之 食饮不节 起居不时者 阴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腑 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 不时卧 6 上为喘呼 入五脏则 满闭塞 下为飧泄 久为肠澼 7 故喉主天气 咽主地气 故阳受风气 阴受湿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 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阳气从手上行至头 而下行至足 故曰 阳病者上行极而下 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故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 1 阴阳异位 脾胃及脾胃脉在人体的部位有异 2 更虛更实 张介宾注 阳虚则阴实 阴虚则阳实 是更虚更实也 3 更逆更从 指太阴 阳明经气往来方向不同 4 阳道实 阴道虚 素问集注 阳刚阴柔 故阳道常实 阴道常虚 5 贼风虚邪 泛指四时不正之气 6 不时卧 甲乙经 作 不得卧 可从 7 肠澼 古病名 症见大便滞下 里急后重 大便中有泡沫及脓血 澼 在水中漂洗丝棉 1 阳道实 阴道虚 理论阐释 道 规律 此指性质和特点 阳道实 阴道虚指阳刚阴柔 属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 属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 在生理上 五脏主藏精 故多不足 六腑主传化 故多有余 在病理上 外感之邪首先侵犯阳经 阳腑 多见邪气有余的实证 内伤之因首先侵犯阴经 阴脏 多见正气不足的虚证 因此临床上治疗五脏病多用补法 治疗六腑病多用泻法 具体到脾胃而言 阳明胃经为病 津液易伤 易从燥化 热化而多热证 实证 而太阴脾经为病 阳气易伤 易从湿化 寒化而多寒证 虚证 故后世有 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 之说 2 邪气伤人 同气相求 不同性质的邪气 对人体不同部位的伤犯有一种易感趋向 这种趋向性表现为以类相从 同气相求 属阳的邪气 多侵犯属阳的部位 而属阴的邪气 则多侵犯属阴的部位 风为阳 湿为阴 人身半以上为阳 身半以下为阴 故 阳受风气 阴受湿气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 如 风邪伤人 多发脑风 目风 首风 风水等病 湿邪伤人 多发濡泻 足胫肿 下肢痿软无力等病 二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与脾病四肢不用 帝曰 脾病而四支不用 何也 岐伯曰 四支皆禀气 1 于胃 而不得至经 2 必因于脾 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3 四支不得禀水谷气 气日以衰 脉道不利 筋骨肌肉 皆无气以生 故不用焉 帝曰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 而能为之行其津液 何也 岐伯曰 足太阴者 三阴 4 也 其脉贯胃属脾络嗌 5 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者 表也 五脏六腑之海也 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 故为胃行其津液 四支不得禀水谷气 日以益衰 阴道不利 筋骨肌肉无气以生 故不用焉 6 1 禀气 禀受水谷精气 即得到水谷精气的充养 2 至经 太素 作 径至 可据改 3 津液 此处泛指水谷精气 素问 奇病论 夫五味入口 藏于胃 脾为之行其精气 可证 4 三阴 厥阴为一阴 少阴为二阴 太阴为三阴 5 嗌 即咽 此指食道上端 6 四支不得禀水谷气 故不用焉 此二十八字与上文语义重复 当系衍文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的机理 1 生理方面 1 结构基础 足太阴脉 贯胃属脾络嗌 这是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物质结构基础 2 功能方面 在脾气的协同作用下 阳明胃腑将其受纳的水谷加以腐熟转化为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不能 径至 其他脏腑 须在脾气的转输作用下 才能从胃腑输布到三阴三阳经及五脏六腑 由于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 故云脾 为胃行其津液 理论阐释 2 病理方面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的病理表现是 脾病而四肢不用 若 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影响到胃中水谷精气向四肢的正常输送 则 四肢不得禀水谷气 致使四肢之气日益衰少 四肢之脉渐为不利 四肢的筋骨肌肉失养而难以正常运动 这一论点是从脾胃为水谷精气生化之源的角度提出的 反映了 后天之本 的重要性 是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痿病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 脾不主时 1 治中央 治 主 旺之意 张介宾注 五脏所主 如肝木主春而旺于东 心火主夏而旺于南 肺金主秋而旺于西 肾水主冬而旺于北 唯脾属土而蓄养万物 故位应中央 2 各十八寄治 寄 暂居的意思 土之正位在中央 而于四季之末 土旺主事各十八日 故曰 寄治 帝曰 脾不主时 何也 岐伯曰 脾者土也 治中央 1 常以四时长四藏 各十八日寄治 2 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藏者 常著胃土之精也 3 土者 生万物而法天地 4 故上下至头足 不得主时也 3 常著胃土之精也 著 昭著 常著胃土之精 即常使胃中水谷精气布达昭著于全身之意 姚止庵注 胃主受 脾主运 胃受水谷而脾为之运化 使之著见于一身 是胃土之精实由脾著也 4 土者 生万物而法天地 土 代脾 此言人身之脾取法于天地之土 土能长养万物 故脾能长养其他四脏乃至全身 关于脾主时的讨论 2 脾不独主时脾不单独主某一时令而寄旺于四季之末 这一观点在 内经 中亦非仅见 如 素问 刺要论 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 不嗜食 素问 阴阳类论 春 甲乙 青 中主肝 治七十二日 是脉之主时 灵枢 五禁 戊己日自乘四季 无刺腹去爪泻水 皆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这种说法突出了脾治中央养四脏的重要作用 后汉张机发挥为 四季脾旺不受邪 更赋予其发病学和治疗学上的意义 1 脾主长夏这是 内经 多数篇章的说法 谓肝主春 心主夏 脾主长夏 肺主秋 肾主冬 体现了五脏与自然界相通相应的五脏五行观 据王冰注语 所谓长夏者 六月也 土生于火 长在夏中 既长而王 故云长夏也 可见 古医家之所以将脾与长夏相配 是因长夏为一年之中 具长养之性 而脾土治中央与长夏之气相通 可见 虽然两种主张貌似不同 但它们重视脾土治中央奉养全身的精神实质确有相通之处 这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正是 内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