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电影接受中的黑屋子效应.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电影接受中的黑屋子效应.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电影接受中的黑屋子效应.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电影接受中的黑屋子效应.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电影接受中的黑屋子效应.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论电影接受中的黑屋子效应论电影接受中的黑屋子效应 姓名姓名 :陆文丽 导师:导师:张利群 教授 专业:专业:文艺学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文学批评学 年级:年级:2004 级 摘要摘要 当代文化正逐步从以文字为主的文化形态转向以图像和影像为中心的文化形态。电影 作为一个视觉文化,从 1895 年诞生至今已经有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电影业一直处于蓬 勃发展的状态。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电视、录象、vcd 和 dvd 的出现,互联网的飞速发 展,严重地冲击了电影(影院)市场,电影业出现了危机。其中最突出的是“电影文化” 的大众化与电影院的日益衰落的尖锐对比,这个情况正是目前电影发展所面对的急需解决 的问题。 我们应该选择一个特定的而不是随意的地方观看电影, 电影只有在电影院放映才能算 真正的电影 。电影的本性和所要展现的故事内容非常适合在电影院这个特定的公共空间 里集体欣赏,影院将电影艺术与现实生活开隔离来,强烈的视听冲击,神秘而具有魔幻力 的感知氛围,是观众在其他地方所不能体验到的。在“逼真”的电影世界中,观众“感同 身受” ,将本我欲求释放出来,在一种与现实的想象认同的关系中,观众摆脱生活重累和 烦忧,得到精神的宣泄和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人们在精神的时空中所追求的生命体验和 审美需求。 观影活动中的仪式体验是由观众、观看对象以及观影环境共同创造的。从地点上看, 影院这个公共空间具有膜拜仪式发生所需要的严肃性和封闭性的环境,观众在这里共同接 受着艺术对心灵的洗礼。从视听媒介声像表意的功能来看,电影的完善功能应该是在影院 由大银幕、音响效果等部分构成。从内容上看,电影通过一定时间的封闭性叙事,构思出 一连串发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的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 反映社会现象, 揭示人生真谛, 引起观众的共鸣。影院电影观赏过程包含了技术、文化、美学、心理学等各个层面,其中 每一个层面都具有相对完整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交流 系统和功能系统,正是这样的系统,构成了电影之所以需要在影院观看的理由、方式和影 院存在的基本价值。影院作为一个公共交流场所,事实上已远远超出自身物理范畴,成为 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符号、精神的象征和寄托,是一块充溢着生命激情的地方。影院具有 特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是电影审美传播最合适的媒介,是其它电影媒介载体是无法替代 的。同时,影院作为电影产业链条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电影的使用价值在观众观看中得 到实现的场所。 ii 本文最后就观众如何重回电影院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讨论了影院的市场定位、当 前电影市场存在的不足、 观众为什么要和如何回到影院中去。 中国电影市场应该走上开放、 竞争、整合的产业化道路,进行院线改革,这样影院电影才有出路。国家在宏观调控下, 也应该对院线改革提供产业政策支持,完善电影法规和执行程序,以利于电影艺术事业更 好的发展。 关键词:影院 仪式 认同 观影心理 iii abstract name: name: lu wenli teacher:teacher: zhang liqun professor major:major: literary theory study direction : study direction : the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grade: grade: 2004 nowadays, culture type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words-oriented to image-oriented and video-oriented. the movie industry has been booming more than a century since the first movie was showed.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ic media and the appearance of television, video, vcd and dvd as well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he movie and cinema industry has been impacted seriously. it is a crisis to the movie industry. the outstanding contrast is the movie culture has been identifying with the masses and the cinema has been declining. and this is the unsolved problem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ovie industry. we should choose a particular place to watch a movie instead of anywhere at will. the real movie is the movie you watch in the cinema. the nature and the content of the movie are very suitable for people to get together in the cinema which is a particular place to watch. cinema separates the art of movie from the reality. and people cannot get the instinct from the intense visual and audient impact as well as the mysterious and magic feeling from other places. people can get the lifelike experience from the vivid movie world. they can release their desire, get rid of the burden of life, let out the spirit, and get a soul satisfaction from the recognition between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and they also can realize the life experience and taste needs which they are pursuing in the spirit space. during the period of movie watching, the collective ceremony experience is created by the audiences、spectators and the watching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spot, the cinema provides the serious and close environment which is needed by the worship ceremony. the audience can get the baptism from the arts together. from the aspect of the function of audio-visual medias expression, the perfect function should be consisted of the big screen effect and the acoustics. from the aspect of content, the movie conceives a serious of events which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in a certain time and space through closed narrating in a certain time. it reflects the social phenomenon, reveals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and arouses the sympathy of the audience. the watching process include many fields, such as technology, culture, aesthetics, psychology and so on. and every field has its iv own relatively integrated and independent meaning and value. these fields set up a whole communication and function system which cannot be separated. this system is the reason and the pattern why we should watch movie in the cinema, and the basic value of the cinemas existence. as a public communication place, the cinema, in fact, is beyond its own physical category and it widely becomes a kind of cultural sign, symbol and bailment of spirit. it is a place which is full of life enthusiasm. cinema has particular cultural value and connotation. it is the most suitable media for tasting and transmitting movie and it cannot be taken place by the other carrier of movie media. meanwhile, as the unseparated part of movie industry, cinema is the place where the audience can realize the using value of movie by watching it. at the last part of the thesis discuss about the problem of how to let the audiences come back to the cinema. it also discusses about the market positioning,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movie market and why and how the audience should go back to the cinema. chinese movie market should be open, competitive, in conformity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cinema can escape hatch only by reforming the cinema circuit. the government should offer the policy support and try to consummate the law and executive programs of movie under the macro-control.so that the movie industry can get a better development 。 key words: cinema ceremony identification psycholog of watching 32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 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_日期:_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 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 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 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 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_日期:_ 导 师签名:_日期:_ 1 引言 引言 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发展已经把人类推进到“视觉时代” 。作为诞生在工业时代的电子 媒介,电影被认为是继文学、戏剧、音乐、建筑、舞蹈、绘画、雕塑等之后的新艺术,它 以电子的形式重新诠释了艺术的内涵。不过一个世纪左右之后,电影似乎已成为“夕阳工 业”,表征之一即是,电影院日渐萧条。在今天,人们的观影形式日趋多元化, “电影文化” 大众化与电影院的日益衰落构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这里面尖锐的矛盾和断裂,是当前电 影发展所面对的还未解决的问题。 尽管有了电视、dvd、网络这些电子媒体,人类将永远需要电影;尽管人们的观影方 式更趋多样花,但影院作为一种具有艺术特殊魅力的场所,将继续保持下去。电影是一门 最具有群众性的人类的艺术。它并不简单地等于一个发光的有着活动画面的荧幕概念;也 不只是有着环绕的立体声的音响;更不等同于一排排的座椅所构筑起的建筑。知道一部好 的影片,我们就会产生不自觉地想买票入场看电影的念头,走进电影院,当灯光熄灭的时 候,人们会被眼前亮起来的屏幕和所展现出的世界深深地吸引住。电影以艺术的形式揭示 着自我和宣泄着欲望。电影之为电影,是因为电影有特殊的生成方式和人们用电影的方式 看电影。在影院那样的环境里面,你才能更深入的感受到电影想带给你的思想,在电影院 你才可以更深入的体会到电影的魅力 。 黑屋子效应的研究就是一个对观众审美心理的研究,同时又是一个以观影方式来看电 影的审美理论研究。在西方,对观众心理很早就开始进行了的研究。雨果明斯特贝格早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就写过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深入研究了电影观众的心理过程。 他认为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中,他是 第一位从美学上发现电影的心理学家。其后的鲁道夫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中根 据知觉心理学和格式塔认知理论,研究了视觉表现手段的发生元素,对观众的心理过程提 出“局部幻象”的理论。1940 年,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的电影心理学概论论述了 电影的本性、 蒙太奇表现手段和明星制的心理学依据。 40 年代末期, 法国电影理论家让 马 扎莱的电影与心理和莫里斯梅洛庞蒂的电影与新型心理学对一般主观镜头的 分析,是电影心理学的重要论述。1963 年,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 理学以感知心理学、格式塔理论或精神分析学为依据,提出研究观众心理和影片心理效 应的研究范畴。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渗入电影理论领 域。精神分析学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无意识、潜意识、镜像阶段、初始场景、浓聚、移换、 窥视癖等概念被用于解释电影的机制、 观看主体的心理活动、 电影作品的创作和感受过程, 从而使现代西方电影心理学进入了新阶段。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将精神分析 学理论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相结合,完成了重要著述想象的能指 ,创立了电影的第二符 号学电影精神分析学。麦茨认为,电影观众之所以自觉自愿地花钱走进电影院,其原 2 因在于电影机构的存在。电影机构的目的和效果,就是为了建立一种“使观众自动光顾影 院的机制” 。 本文试图以电影的“黑屋子效应”作为主要理论的支撑点和切入口,一方面从电影的 特性特征、电影功能作用、电影叙事等电影本体方法论分析影院在电影活动中的定位;另 一方面从观众的观影心理、心境效果等来论证影院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得出影院 成为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桥梁的结论。 一、当代影院电影的尴尬困境 一、当代影院电影的尴尬困境 自从人类步入到二十世纪,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巨大的威力就伸向了社会生活的每一 个角落。当代文化正逐步从以文字为主的文化形态转向以图像和影像为中心的文化形态。 “可视的意识形态”已经了成为当代思想的典型状态,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 电影作为一门可视的媒体,诞生在工业社会,从 1895 年至今已经有了一个多世纪的 历史。当人类第一次把自己的现实生存空间展现在屏幕上时,电影被视为是现实活动的记 录。电影诞生之后,首先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起电影院,推动电影业不断蓬 勃地发展。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电影从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单声道到立体 声,从开始的“活动西洋景”到今天四处可见到的电影。学校里、候车室,甚至公共汽车 上都可以看到播放着电影。去影院看电影,原是人们已经司空见惯而且形成了固定思维的 模式。但随着媒体、电视、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扩大,进入影院这个观影方式已经受到了 质疑。 我们在桂林和柳州对两地观众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 200 份,收回 150 份。目的 是为了了解目前人们如何度过业余生活,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对进电影院看电影这 种观影方式观众的态度。 表一,业余时间怎样选择娱乐方式的调查: 娱乐方式 人数 占 150 人数的百分比 看电视 105 70 % 看电影 90 60% 读书 81 54% 上网 70 466% 听音乐 66 44% 体育活动 60 40% 打麻将或扑克 50 333% 逛商店 45 30% 3 旅游 44 293% 跳舞 20 133% 调查结果显示,可以看出在各种娱乐文化充斥的今天,电影仍然是有着巨大市场的。 “看电影”这种娱乐方式还是人们业余娱乐方式中主要的选择之一。电影仍然是文化生活 的中心表征。在今天, “看电影”的方式已经不是只有进入影院这种单一方式,它是多样 化的。 表 2,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看电影的调查: 观影方式类型 人数 占 150 人数的百分比 电视 120 80% 通过 vcd、dvd 看电影 100 666% 通过电脑 70 467% 进影院 50 333% 调查显示,进入电影院中的观众的人数并不令人乐观,在家通过电视看电影、通过租 借或购买影碟看电影的人数大大超过了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数,从各个电影院票房的明显 萎缩来看,进入影院观赏电影的群体急剧减少了,而相反电影文化却在迅速普及着。有这 样一种群体的突起,他们的电影生活是: “通过一种新的看碟生活接触电影的,他们不是 电影院的观众,而是退隐在家中了,通过与家庭中必备的电视机观看电影。面对一台电视 机,用 dvd 机或者 vcd 机放映他们热爱的各种各样的电影。 ” 1他们被称为“看碟一代” 。 电视的蓬勃发展,dvd、vcd 的出现,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影观看的方式的确受到了其他 娱乐方式多重化的强烈冲击和影响。 表 3,为什么不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理由调查: 原因类型 人数 占 150 人数的百分比 票价过高 140 933% 通过 vcd、dvd 看电影的方便 100 667% 播放影片内容不吸引 70 467% 电影院设施设备以及服务不能让人满 意 30 20% 没时间 15 10% 从以上数据看出,人们不去电影院看电影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如今看电影这个方式变 得多样化;二是电影票价偏高,这是观众流失的重要原因;三是电影院的设施设备不尽人 意等等,这些都成为阻碍人们去影院观影的因素。柳州人民电影院推出周二电影片半价的 活动,进入影院看电影的观众数量大大增加了。可见人们并不是不喜欢进影院看电影,而 是目前票价过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影院电影的市场潜力。 在这个视觉时代里,对电影威胁最大的就是电视,电影和电视在经济学意义上都是属 于“可代替产品” ,人们曾经以为电视可以取代电影。可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电 4 影本身就要求高清晰影像、大屏幕画面、优质的音响、以及人们观影时的良好环境。影院 与电视观赏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使用电视观看电影这种纯粹自由的、不受干涉的个人观 影行为,使得电影的一些特性正在逐渐消失。观看环境变得日常化,其随意性很大。观众 的随意走动,人来人往、周围人的彼此交谈、空间的开放性、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电视 的接受多是旁观。在家里观看电影,充满了世俗的气息,电视机与屋内其他家具交织为一 体,人们对待电视机就像对待邻人那样。甚至由于 vcd、dvd 的播放功能,我们根本无法 预知观众会从电影哪一部分开始进行观赏,观众实际看到的是电影的不连贯“片段” 。观 众在家中观看电影,其注意力是不集中的,不易产生介入后 “渐入佳境”的认同体验。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把电视称为一种“冷媒介” ,以低清晰度延伸人的感觉。以上的 种种都决定了在电视上观看电影只是在影院里观看电影的复制品而已。 “我们应该选择一个特定的而不是任意的地点观看电影,这个观点是不容代替的。 ” 2 影院作为电影最适合的表现场域,是其它观影场域无法替代的。如果把一部电影的“光韵” 理解为是电影和影院的时空环境共同营造出的产物,那么使用其他媒介载体观看时,电影 并没有变,改变的是:放映电影的方式、时间、地点以及氛围,而这些正是构成观影活动 所形成的“光韵”不可缺少的因素。缺少了黑屋子的效应,电影深层内核的生命之“气” 散消在公众开放的环境中,电影的“光晕”和艺术灵韵感都消失了。这里的“光韵”不仅 仅是指电影作品本身,也在于它所放映的时空环境。在影院中,摄影机、放映设备、电影 院所构成的整体以某种形式恢复了古代祭坛的功能, 从而产生出了神圣和美感。 走进影院, 人们所寻求的就不只是审美的娱乐,而是共同信仰的再生和心灵的净化。电影最适合的地 点:应该在我们的“黑屋子”里。观看电影不过数小时,但是具有普遍而又独特象征意义 的仪式,通过电影,在短短的时间里,在无数人心中留下了永远的感动。人为什么如此执 着于电影世界?黑暗的影院、影像和观众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观众来到陌生 而宽阔的电影院里寻找什么呢?在电影院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奥斯卡舞台设 计师克里斯托弗说: “我们已确定本届颁奖典礼(第届奥斯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走 进电影院这个主题展开,这句话的潜在含义是,让我们唤醒观众的记忆。想要真正欣赏精 彩影片,那就请走进电影院吧。 ” 3我们是否能真正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呢? 二、黑屋子效应的仪式化效果 二、黑屋子效应的仪式化效果 电影是一门放大生活的视觉艺术,从本性上就要求有一个放映的场所,即影院的主体 部分。影院功能是提供影片成像和观看的场所,其最大限度地利用厅内地面和空间,设计 出为了让所有座位上的观众都能无阻隔地看清银幕图像的座位,影院内的墙壁更是为了观 众能清晰地听到对白、独白和感受悦耳的音乐而特殊设计。在观影过程中,一堵墙隔开了 影院和放映室,同时也隔开了喧闹的生活场景,光源从观众的后上方将影像投射到观众眼 5 前的幕布上,除了银幕和座位,在观影厅的建筑空间中,其他一切对于视觉来说几乎不存 在。座位也只是暂时的存在,它只在电影开映之前才“有” 。当观众的意识进入影片情境, 在黑色的笼罩下,只有眼前亮起来的银幕,人们的身体也会被隐去, “身体缺场”的体验, 让人们在观影中获得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异样感觉。影院是一个似“有”还“无”的所 在。影院作为一个公共交流场所,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物理范畴,更多的成为一种社会文 化符号和精神的象征。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尔纳托雷说过: “我倾向于认为,电影院对 一个人来讲或许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目的,在影片和他本身,和他的愿望、期待之间,也许 就存在一种联系。 ” 4电影院是进行观影仪式的固定的公共场所。这一点与宗教有着某种内 在的关联,电影院象征着一个专门的独立的释放自我的公共空间。 (一) 黑屋子的界定及其特性 (一) 黑屋子的界定及其特性 戴锦华在镜与世俗文化前言中写到: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为 我们讲述了一则关于洞穴的寓言。在这则寓言中,他假设有一群人居住在一个洞穴 之中,有一条长长的甬道通向外面,它跟洞穴一样宽。他们从孩提时代就在这里,双腿和 脖子皆被锁住,所以总是在同一地点。因为被锁链锁住也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 跟他们隔有一段距离的后上方,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和囚徒之间,有一条高过两者的路, 沿着这条路建有一道矮墙,就像演木偶戏的前面横着的那条幕布。 外面沿墙走过的人 们带着各种各样高过墙头的工具,用木头、石头及各种材料制成的动物或人的雕像,扛东 西的人有的在说话,而有的沉默着。 由于他们终生不能行动或者回头,因此外部世界投 射在他们面前的影子,便成了他们所能看到的唯一真实。当路过的人们谈话时,洞穴里的 人们会误认声音正是从他们面前移动的阴影发出的。 20 世纪初,电影诞生不久,便有人 发现柏拉图的这个寓言与两千多年后方问世的电影和影院空间有着惊人的相似。黑暗的电 影院正如一个洞穴。 ” 5人们借助电影这个形式,打开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洞口。 人的眼睛就象摄像机,观看电影就是一种还原。要让光影的东西变成让人能信以为真 的生活,需要创造还原的环境。格雷姆斯所言,被营造的场景是产生表演行为的一个重要 的空间性条件,如在宗教学中所强调的相对固定和专用的祭拜场所,如寺庙道观或教堂 等。环境与氛围对人的情绪有暗示的作用,所以宗教场合总是威严肃穆,充满了神秘感, 让身入其中的人产生迷茫畏惧之感,自然地要寻找依托。作为客观的条件,电影院是具有 膜拜仪式发生所需要的严肃性和封闭性的环境。影院作为电影的容器,是一种文化环境的 产物,它总是坚定地以自己的特定空间属性诠释着独特的电影理念。电影院这个观影环境 就被很多人定位为“黑屋子” 。 电影院的功能就是使观众进入一个新奇的世界同时,遗忘 现实的世界。 当一个特写被瞬间放大,人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住。有没有人意识到注意力的被吸引, 6 除开放大的画面的作用外,其中环境也起着很大的作用。黑暗将我们所处的环境的其他一 切都隐去了。我们“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深在此山中” 。电影院提供的观影环境的一大 特征正是它的黑暗性与封闭性,这样的环境使观众始终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强化了观众 视觉与听觉的能力,一步步地诱使观众产生对银幕中的世界的注视和认同,从而产生出无 所不在的幻像。 日尔曼妮杜拉克认为: “电影就是变幻无常和互相联系的光。 ” 6电影观众位于银幕 和放映机之间,面对的是作为信息接收器的银幕。在观众背后的放映机以光束形态将电影 信息投射到银幕上,再由银幕反射进入人眼,黑暗之下,观众觉得那道光束仿佛是从自身 喷射出来的,顺着光束流向,观众的视觉焦点和心理焦点自然统一于银幕世界。观众处于 放映机与银幕这两个固定端点中间,在这个封闭结构的信息接受过程里,观众自身被纳入 了信息传播链的运动之中。电影从一定程度上被说成是光的艺术,是光所创造的世界和幻 觉。光,只有在黑暗中才有意义,黑暗不代表着光明的缺失,而是从黑暗的子宫中孕育出 特定的光线。电影的放映是胶片通过光学透镜然后成像在银幕上,所以对周围光照条件要 求很高,要求达到一种几乎全黑的环境。黑暗不仅是使观众相互间无法辩认的条件,而且 也是使艺术与生活间离的条件。据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人类感知所得信息总和的 85 来自于视听感官,而在黑暗中人们最容易将视听感官功能强化。影片还未开始之前,每 个观众处于自己固定的位置上,主体的活动就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只能在黑暗中等待。黑 色是电影院的底色, “黑暗使我们同现实的联系自动减弱,使我们丧失掉为进行恰当的判 断和其他智力活动所必须的种种环境资料。它催眠我们的头脑” 。 7黑暗是电影信息传播的 条件,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条件,平时琐碎的事情都被隔离在外,当突然眼前前方屏幕发出 光亮的,像是推开一扇窗户,光线射近来,迫使观众视觉和听觉注意力高度集中,其他神 经系统功能相对减弱,进入一种全神贯注和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它让每一个观众回到了幻 觉状态。黑暗遮没了周围的人,将电影院里的人群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除了银幕上 活动的影像,观众仅仅感觉到自己,什么都看不见了,观众与邻座的横向关系己被剪断, 只有银幕上的活动与观众有关。这样,每个观众都觉得,他正在单独参与另一个世界的精 彩事件。黑暗之中,这些观众是匿名的,不为他人所认识,这是他们参与另一个世界的心 理条件。他们成了另一个世界之中的角色,自我暂时地迷失了,或者说,他们顺利地成为 别人之梦的主体。作为一个集体观影活动,观众感受到的影像的不断的心理递接,产生对 影像的心理情绪,又会形成观众之间不同程度的心理交融,使这些素不相识的人成为莫逆 之交。电影院首先是一片黑夜。幽暗昏黑的环境,这样银幕上的画面才能清晰地进入人们 的眼睛,直到进入你戒备的注意力,这使你幻想中的幽灵在你紧闭眼皮之后还在银幕里不 停地游荡因此电影院是黑夜向前深入的大厅。 ” 8 封闭,是电影院的又一个特性。电影具有梦幻的特性,既然是梦幻世界,那么,就必 须是封闭的。如果与外界有联系,梦幻就会破灭。影院切断了影像世界与影院外部现实的 联系,给处于黑暗之中的观众创造了一种离开现实生活的隔绝感,我们仿佛躲在漆黑的室 7 内,独自欣赏演出。在想象中,我们与活动在银幕上的世界产生了认同,没有任何因素防 碍认同效果,银幕上的小世界变成了大千世界。观众仿佛身处一个隐秘的窥视者的位置, 黑暗给观众制造了一种安全感。家庭其他成员、电话铃声、朋友来访等等经常会干扰正常 的观看秩序的事情被隔离开来。 在电影院里,观众夹杂在黑暗和眼前的光明这一对“两极性”的观看境域里,两个世 界的距离使观众获得最大的内心自由。 “真正看戏,审美感知机能大抵处于一种放松的状 态,而一旦离开这种状态,也就很难真正的看戏。 ” 9在电影院全黑的环境下,人被要求缄 默,视线紧紧盯着银幕,身体不能移动,丧失了自主权,又没有来自外界的干扰,在世俗 的事件和杂念的淡出后,影院、电影就凸现了出来,成为了当下的实在。在这样的条件下, 观众像一个被催眠的人自愿地进入一种轻信状态,从而就融入进电影给我们营造的梦幻世 界中,随情节的曲折变化,更准确更有力地进入人的内心深处,与银幕上的主人公一起喜 怒哀乐。看一部电影,就是在体验一种“梦幻经历” ,其中蕴涵着各种各样的自我意识和 心理欲望。黑暗作为光明的二元对立物,它象征着原始混沌、无意识和梦幻,它从来都拥 有着神秘的气息,正如费尔巴哈曾说过的:“宗教知识发生于无知、灾难、无助和野蛮的 黑夜里。 ” 10 (二) 集体的仪式化效应 (二) 集体的仪式化效应 人们在习惯上已经把进入影院和共赏艺术品的仪式化行为联系在了一起。仪式往往作 为一个社会或社会成员生存状态和生存逻辑的凝聚点存在。从表面上看,仪式由于神圣化 而显得神秘,令人敬而生畏;而就其内容而言,仪式是和某种文化背景下人们日常生活中 最基本的生活状态相联系的。 “去看电影”与其说是一个特别的观影的时刻,不如表述为 一种特定意义的公共(场所)社会活动。 “这个群体聚集进行集体消费的场所,称之谓电影 院。 ” 11观影的集体性构成了具有特定共享体验的心理氛围,即仪式化的公众活动氛围。 观众进入影院看电影,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活动。观众凭借观影重新肯定自我,认为自己 是一个有共同利益和传统的团体所联合在一起的人们,会聚在一起并转而意识到他们在道 德情感上的一致性,体现出了仪式性。在影院中仪式的两个主要的社会功能表现为:一是 整合的凝结剂;二是情感的宣泄和释放。人们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一种身份转 变到另一种身份,正是通过影院观影这种仪式形式建构的。 1 电影观赏的仪式化 1 电影观赏的仪式化 电影从诞生起,就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促进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 识图能力则是每一个视力正常的人都普遍具备的, “看”是生活的常态,没有同世界疏离 8 的感觉,它顺从人的本性。在影院观影这个集体这个活动中,时刻有着超出任何“信息” 传播或任何个人获得的满足的意义,活动内容次于活动的仪式化本身。日常生存使人们彼 此分离,此刻,在电影院里,人群重新聚集起来,影院的空间给观众以陌生感,隔离了观 众熟悉的生活环境,人们重新体味着生命,构成了对文艺欣赏和审美必需的视觉重心与心 理重心。影院的固定的的位置和黑暗的笼罩,使平时种种生活中存在的活动消失,这个公 共空间的基本规则,潜隐地规约着观影所进行的种种活动,观众被要求缄默而目不转睛的 注视银幕,影像相对握有绝对的控制权,观众只能是接受,成为主导者意图表达的工具, 影院观影过程是仪式化的社会行为。进入影院观看电影对观众而言,是具有作为社交活动 的隆重性和庄严性。电影是一场盛大的宴会,只有参与其中才让人感受到奇妙和神圣。人 类进入电子传播时代,电脑、手机等先进的电子媒介给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娱乐提供了最大 程度的便捷条件,但同时也造成了主体行为越来越个体化的倾向,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交 流的危机。听音乐不用去音乐厅,可以使用 mp4;看戏剧不用去剧场,可以看电视播放的 戏剧频道;看电影不用进影院,可以在家看影碟。这些个体行为的孤立直接导致人与人之 间的情感隔膜及精神空虚,而电影院作为审美的乐园给予我们以精神的寄托和自我的释 放。在观影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一种失落已久的仪式精神。 2 等级平等 2 等级平等 日常生活中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们被不可逾越的等级屏障分割开来;而在电影院 中,黑暗把日常秩序打乱,人们之间的等级感暂时消失,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 每个人拥有着平等的话语权,使观众比在生活中思想交流更容易取得一致。当人们的面容 被隐去,黑暗把电影的交流系统与周围日常空间相隔离,只有心与心的自由沟通。黑暗中 参与者即观影者就隐去了所谓的社会阶层的分别,任何人都可以关注银幕中发生的一切, 不受到视线的阻挡,受众完全被拖进了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可 以更投入的介入到事件当中。平等是不相识的观众聚集在公共空间而付诸同一行为的条 件。 3 场的效应 3 场的效应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讲述的是:古时候,一个叫更雍的射箭能手,一天天上飞的一 只大雁,更雍不用发箭,只拉了一下弓,大雁就掉了下来。拉弓的动作和声音对于大雁来 说产生出一个被射杀的氛围,这正构成了一个“场效应” 。 在电影院中, “场效应”就是电影与观众结为一体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的共享体验的心理 氛围,即仪式化的公众活动氛围。在电影院这个特定的黑暗环境里,大量人群共同出席创 造出了“能量场” 。观众密集,距离非常近,因此,情绪极易感染,并且感染传递也非常 9 迅速,容易产生心理的趋同性。 “那些组成集体的单个人,一旦他们被组成了一个集体, 他们就不同于单个人了,他们会产生一种集体意识。 ” 12每一次感受电影画面的实际行动 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集群,这是在心理上所构成联系的集群。在这表面上无组织的群 体中,情绪除了个体成员的具体感受外,还受群体影响、感染和控制。影院群体情绪具有 以声音方式互相激发的特征。观众处在黑暗中,旁人的外在动作难以吸引注意,但是声音 却很容易传播,声音把观众个体的情绪扩散到群体中去,情绪强度获得增益。观众共同体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在心理上是相互呼应着的,银幕上每一个镜头、每一段情节都会在 引起影院内观众的反应。群体对作品喜怒哀乐的反应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引 导、作用于个体的观赏心理定势及其结果,笑声、掌声或者感叹声在群体之间的传播,既 能感染到别人,又能感染自己。在这种影院气氛中,个体观众更容易接受影片的内容,也 容易得到满足。观看影片时,银幕上的声色光带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引起人的期待紧 张惊恐等等心理情绪,甚至有观众发出惊叹的声音,紧张的气氛以循环和连锁的形式进 行着,一个人的情绪激发他人的情绪,他人情绪又反过来感染自己加剧原来的行为,人群 之间互相刺激,互相强化,最后弥漫整个影院。 “一种集体行为是否具有仪式意义,取决 于这个集体在多大程度上能构成共同的心理体验。 ” 13情绪感染的“共鸣”能激起大脑皮 层优势兴奋,唤起观众深切而集中的注意力,使观众产生更强烈的情绪爆发,加强了介入 的状态的效果。当观看的意义不是来源于电影本身,而是看电影这个行为,借助看电影这 个途径,个体可以达到与他人社会的交流与认同的目的,享受到一个人欣赏所享受不到的 乐趣。观众之间相同的行为、情绪反应,比如鼓掌、嘘声、议论、退场等在影院里呈现出 一种全线包围的态势,使得观看的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于信息圈外。 “有人比喻观众进入影 院后,就象进入一个与外界隔绝的惯性系统 ,个体的自我意识大为减少,一种犹如坐 上火车般的强大的牵引力,吸引着每个个体观众向前运动。 ” 14这就是受众观影反应的集 体性体验。观众处在同一个信息能量磁场中,拥有共同的艺术欣赏的氛围,人的孤独感在 其中坦露无疑。在黑暗中,不同的孤独之间进行了无形的信息交流与对话,观影活动的参 与感克服了自我的孤独感。约翰奈斯比特曾经在大趋势之中断言:人肯定会因为耐 不住寂寞而再度从寓所之中出逃,他们肯定会重返电影院“他们到电影院去是为了和 二百个其他的人在一起,一起哭,一起笑”。 15 正是影院观影的存在,观众才能自动放松警惕,在不自觉间被电影所俘获,影院形成 了一种具有“神圣的时间”和“神圣的空间”统一的环境。观影中,单个观众既倾向于自 己本人,同时又趋向于整个观影集群。在这个矛盾的张力中,观众通过这种仪式参与而引 发潜在的心理体验,促使审美接受心理机制的形成,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愉悦。人们 在一个公共空间里通过一些行为来体验共同的情感,这正是仪式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让参 与其中的成员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情感。这种集体感,能够减轻个人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使人产生类似马斯洛需要理论中所提到的爱和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让人产生平和幸福的感 觉。进电影院去看电影作为一种集体观赏,是造成仪式性体验的可能。影院通常是通过社 10 会性和公共性的场域,在电影的世界里,有着以不干预实际生活的方式而释放出情感的一 种方法,从而使电影和信仰从开始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三、黑屋子效应发生的电影美学依据 三、黑屋子效应发生的电影美学依据 在观影活动中的仪式体验实际上是由观众、艺术观照对象以及观影环境共同创造的。 在影院这个高感知的领域中,作为艺术关照对象的电影,本身就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 著名的“剑桥学派”的赫丽生认为:仪式开始于复制,但并非首要地为了复制。这种复制 根植于一种强烈的冲动,即通过再现和创造所希望的实物或行动来表达出强烈的内心情感 或愿望。电影正是体现出了对人类生命的期待和关注。在人类的先在的本性中潜藏着一种 在场交流的欲望。 电影是人类制造出的一种自我与他人镜像交流的方式。 观众情感的卷入, 一般先由真实的感知引起,电影影像越肖似现实,便越具备符合人类本性的可交流性。 “人 们说电影是最客观的艺术,影像与“物象”保持着视听感知上的一致性。 ” 16电影作为视 觉(包括听觉)艺术,诉诸于人的感官的首先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电影艺术的形式是为传 达电影内容必需的声、光、电、色、音响等电影语言,与蒙太奇艺术手法、技术手段的有 机组合。电影要带给观众“现实世界”一样逼真的生命感受,首先形式上要是逼真的。电 影是一门直观的艺术,它的美学特性正是:以直观的方式通过最大的虚幻来达到最大的真 实。正是因为电影具有这样的特性,才能让人产生认同,创造出在场交流的意境。 (一) 影像复制的宗教情结 (一) 影像复制的宗教情结 正常的生命个体对外界刺激会做出相应的反应,银幕提供的影像是观众认同是触动的 前提,认同的基础是对客体的信任。如果电影所表达的内容不能给予人的视觉以艺术逼真 感,就失去了打动受众的可能性。让米特里说过: “电影的主要魅力就是实在内容 成了电影自身的虚构元素, 实在事物变成非实在事物 ,或者可能存在的事物 , 或者只能如此存在的事物 :一个被改观的事物。 ” 17 拉康认为:人类的认识起源是人们对形象的迷恋。在原始社会中, 原始民族对于瞬息 变幻的外在世界感到强烈不安和畏惧,于是产生了抽象冲动的“艺术意志” ,既通过“把 外在世界的单个事物从变化无常的虚假的偶然性中抽离出来,并用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恒。 ” 18原始人对自己狩猎实践的进行图画记录, “形象”就成为人类捕获猎物过程中记忆和记 录的重要媒介。从雕塑、绘画、照相、到今天的电视电影,人们不断用逼真的模拟记录着 外部世界。安德烈巴赞认为造型艺术如雕塑等,在宗教起源中具有“复制外型以保存生 命”的原始功能。从古至今,人类就有将自己生命延续的生存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需要 11 就是“木乃伊情结” 。 通过摄影机,人类再一次实现了对自然、以及对异化自然的征服, 影像的出现与人类的最初最直观的具像阶段相类似,电影成为移情冲动的产物和继承者, 由此产生出一种信仰-相信人们的实在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