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实用类文本阅读(二).doc_第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实用类文本阅读(二).doc_第2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实用类文本阅读(二).doc_第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实用类文本阅读(二).doc_第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作业:实用类文本阅读(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新闻(含访谈)一、(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寂寞出学问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1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5分)_2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4分)_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一柱擎天清晨,太阳早早地爬起来,照在北川中学宁静的校园里。物理教师张家春当时正在实验室给初二(1)班上实验课。别看他来学校才3年时间,却已深得学生爱戴,教学技艺精湛自不必说,单凭他上课喜欢摆一些笑谈,惹得大家开怀一乐,同学们就喜欢上了这位身材魁梧、十分精神的“帅哥”。当初给这个班上第一节物理课时,张家春扭动着身子和双手,嘴里还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模仿水沸腾时的样子,把大家一下子逗乐了。这天,穿着一件紫色衬衫的张家春,正在上磁这节课,拿了一个指南针给大家讲解。但学生们看到指针一时指向南,一时指向北,或者干脆哪里都不指,就在那里乱摆起来。同学们以为这又是张老师在玩什么新“把戏”,于是大家辟里啪啦地把掌声给了这位乐呵呵的物理老师。突然,地面晃了起来。教师在台上站不稳,学生在台下也坐不稳。紧接着,轰隆隆的闷响从地底下传来,像一只咆哮的怪兽发出的声音,让人心悸。教室开始剧烈摇摆,没有规则,时而上下,时而左右,大大小小的水泥碎块纷纷掉落,发狠似的往下砸。孩子们吓呆了,一片惊叫!张家春一看这情况,赶紧冲学生喊:“地震了,快跑!”没容多想,他赶紧把教室门拉开,又迅速退到讲台上,指挥学生向外撤。有些学生身子发软,迈不开腿,张家春就跑过去,连拖带拽往外推。很快,上面楼层被撕裂,石头和水泥块泼水般往下倒,边上的墙体不断往下压,教室门框吱吱呀呀着开始变形,很快就要垮下来。学生逃生的通道眼看就要“闭上”了,张家春一个箭步冲过去。这位年轻的羌族汉子,使出全部力量,用自己的身躯顶起门框。这是通向生命的大门!学生一个接一个从他的双臂下穿过。四十几个孩子很快逃出摇摇欲坠的教学楼,跑到不远的操场上。而这时,为孩子们扛起“生命通道”的张家春被裹在滚滚灰尘中,掉下来的砖石不断地砸在他身上。看着还留在教室里的学生,张家春发疯似的大喊:“快!快!再快些!”和张家春一样,在山崩地裂般的塌陷中,正在初二(4)班上课的李佳萍老师,第一个动作也是打开门,然后跑回来,朝门的方向挥着手,大声冲着惊慌失措的学生喊:“快跑!”突然,大地又开始猛烈地颤抖,李佳萍一下子被抛起来,跌倒在地。她慌忙爬起来,一片混乱中,每抓住一个学生就拼命往门外推。“轰”随着一声沉重的闷响,教室坍塌了。李佳萍和几个没来得及逃出的学生,也一下子陷入了黑暗中。幸好先倒下来的墙体撑起了塌下来的天花板,形成了一个狭小的空间,给他们留下一点宝贵的栖身之地。李佳萍被压在一根粗大的水泥横梁下面,腰和腿已失去知觉。头上鲜血不停地流,头发也被水泥块压住,一点儿都动弹不了,半张脸从水泥碎片中露出来,全是血和尘土。与李佳萍压在一起的几名学生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得大哭起来。李佳萍忍着身体的疼痛,跟学生拉家常、讲故事。学生渐渐平静下来。有的学生没声音了,李佳萍就轻轻地叫着他的名字,唤醒他,让他别睡过去,怕睡着后再也醒不过来。30多个小时过去了,李佳萍的体力快耗尽了,说话的声音渐渐小了。她叫还能挪动的学生邹红爬过来,用唯一能动的右手,摘下爱人送给她的戒指和手镯,交给了邹红,断断续续地说:“我看来出不去了,请你们把这个戒指和手镯,带给我爱人刘全老师告诉他和我女儿,我很想他们,很爱他们”能不爱女儿吗?在黑暗的废墟里,李佳萍总是不断地说自己的女儿很乖。但也在北川中学读初二的女儿,有段时间还对她有误解,说她不爱自己,总是把自己喜欢的衣服送给贫困的同学。能不爱丈夫吗?这两枚戒指是李佳萍和刘全十几年爱情的证明:一枚是婚戒,带着心形饰物;一枚是结婚10周年纪念戒指,金灿灿的。她再也没有醒过来。14日晚上8时,邹红等4名学生被救出。当戒指、手镯送到丈夫刘全手里的时候,已经是一周以后了。刘全看着带血的戒指和手镯,心一下子像被掏空一样,然后是针扎般痛,当着在场师生面,大哭了一场。一周之后,在绵阳市的应急避难帐篷里,被张家春救出来的学生给他写信说:“我们非常想念你,听说你受重伤了,我们希望你早日养好伤,回到我们身边来,我们一定要给你争取2008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他们以为张老师只是受伤住院,并不知道他当时就牺牲了。如今,在垮塌的旧教学楼右侧,原来的操场边上,两棵桂花树依然郁郁葱葱,过不了多久,这两株桂花又该吐出沁人的清香了。(节选自热血师魂记汶川大地震中的人民教师系列,略有删改)4根据文意,分析第四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_5文章最后一段有怎样的含意?试简要概括。_6文章题为“一柱擎天”,为什么写到了两个人物?试简要分析。_7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写张家春时,写到了“上课模仿水沸腾时的样子”;写李佳萍时,写到了“嘱咐学生把戒指和手镯带给丈夫”等细节,这些与主旨无关,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原子弹坠落长崎目击记 (美)威廉伦纳德劳伦斯我们正向日本国土飞去,即将对它进行轰炸。指挥这次任务的是25岁的空军少校查尔斯斯韦尼。他驾驶的携带原子弹的长机名“艺术大师”号,这种飞机的推进器不同寻常地长,有四个桨片,其机身上标有“77”的字样。有人说,“77”是红头发兰奇(著名足球明星)踢球时运动服上的数字。凌晨3点50分,机群起飞了,径直朝西北方向日本国的所在处直扑而去。天气预报说我们在飞行途中将遇到暴风雨,但到飞行目的地,也就是这次任务的高潮阶段,天将放晴。起飞大约一小时后,暴风雨降临了。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时而下沉,时而抬起。但飞机的跃动幅度比起大型客机来要小多了。你感觉它是在“滑翔”,而不是“颠簸”。我注意到一道奇特的、令人恐怖的亮光从驾驶舱上方的小窗射了进来。透过黑暗,我看见一个奇怪的情景:旋转着的巨大推进器不知怎的变成了大的跳跃着的蓝色光焰。这种蓝色光焰既映照在飞机鼻顶的有机玻璃窗上,又在机翼顶端闪闪发光,我们宛若驾驭着燃烧的列车在无垠的太空中奔驰。我们终于穿越了黑暗,飞机直奔日本国。凌晨5点刚过,晨曦来临。吉里中士两眼紧盯窗外,举起双脚对此表示欢迎。在此之前,中士一直专心致志,一声不吭地听着耳机里的收音机报道。“还是白天好,”他对我说着,“夜里关在机舱里我觉得怪害怕的。”“这儿离霍普斯顿可远了。”我不觉说道。“是啊。”他一边回答我,一边忙着译一条消息密码。“你觉得这颗原子弹能结束战争吗?”他怀着希冀问道。“这颗很可能会有用的,”我尽量使他放心,“如果这颗不行,下一颗或两颗肯定会奏效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长时间地抵挡住原子弹的威力。”到5点50分,外面天已大亮。我们的长机不见了,领航员戈德弗雷告诉我这是事先计划好的。机群将于9点10分在本州东南方的宇久岛上空会合。可是直到此刻,还无人知道哪座城市将作为投弹目标。命运之神将作出最后的选择,日本上空的气流将作出决定。在我们前方飞行的气象飞机正在测试风向。到投弹时间的前半个小时,我们才能最后知道哪个城市将成为目标。波克机长告诉我飞机马上要拉升到投弹高度了。这时我们已经飞临日本领海上空。9点12分,我们飞抵宇久岛上空,前方大约4000英尺处是带着那颗宝贝炸弹的“艺术大师”号。我们开始盘旋,等待机群中第三架飞机的到达。9点56分,我们开始向海岸线飞去。吉里中士译出气象机发来的密码,告诉我们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都清晰可见。命运之风看来要恩赐有些日本城镇了,它们注定将默默无闻。命运最后选择了长崎作为投弹目标。在机群盘旋的当儿,我们突然发现股股黑烟穿过白云直冲我们而来。原来是对准我们高度发射的15枚高射炮弹。不过它们飞来时,飞机已向着左边飞远了。我们向南飞去。11点33分,飞越海岸线,向距此以西大约1百英里处的长崎直奔而去。在长崎上空我们再次盘旋,终于发现了云层中的一处缝隙。这时是12点01分,我们终于到达了这次任务的目的地。“瞧,它下来了!”有人喊道。从“艺术大师”的肚子里落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掉了下去。先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倾发出大量白烟,接着,一道巨大的紫色火柱以极快的速度上升到大约1万英尺的高度。待我们再次向原子弹爆炸方向飞去时,那道紫色火柱已升到了与飞机同样的高度。这时距爆炸发生才过了45秒钟。这是一座有生命的图腾柱,身上刻满了许许多多怪诞的面孔,对着大地狞笑。正当这东西似乎已凝固起来时,从它顶端突然冒出一朵庞大的蘑菇云,第一团蘑菇云升向蓝天的时候,变成一朵花的形状。_它巨大的花瓣边缘向下弯曲,外面是奶油色,里面是玫瑰色。后来,当我们从200英里以外最后一次眺望时,它仍保持着这个形状。在这个距离,还能看见处于痛苦之中的柱体,五颜六色,翻滚蒸腾,如同无数杂色彩虹组成的大山。在这些彩虹中融入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柱体颤颤悠悠的顶部穿过白云,活像一头史前怪兽的脖子上镶上了羽毛。纵目望去,只见羽毛朝四面八方飞展开去。(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注】1945年8月9日,作者搭乘携带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的飞机,写下了著名的空中目击记。本文获1946年普利策新闻奖。8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_9文中812段记录了作者与吉里中士的对话。怎样理解这段对话?_10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_11有人说:“一场对于科学最令人激动、最富有成效和最伟大的探索,最后却导致了毁灭人类的、最可怕的武器的发明!成了科学家悔不该打开的潘多拉盒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_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二)1解析:这是一篇访谈,采访者的提问常是行文的提纲。记者问:“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从这句可确定本题的答案范围在这句之后。概括秦绍德的回答,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学者对学问的态度,媒体对学者的态度,学者对媒体的态度。找准这三个层次即可顺利作答。答案:秦绍德围绕“寂寞出学问”从三个方面作了倡导:倡导学者坚守学术精神,热爱学术,甘坐“冷板凳”。倡导媒体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的学术成果,不去关注他们的私生活,不过度把学者放在社会热点中。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传播学术成果不与名利挂钩。2解析:答此题时结合秦绍德提出观点的背景与他在论述媒体与学者互动的影响的有关说法中概括。答案:(示例)秦绍德提出“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的观点,可谓切中时弊。当前学风浮躁,一些学者研究出了许多“不符合学术规律”的“硕果”。而这些“硕果”的产生,正是因为媒体过分的关注,学者在媒体上频频亮相,将自己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都发表看法的“全才”,而这样的结果会降低学术影响,同时也在与媒体的互动中失去了学术界限、社会的良心,为名利而做学问。所以秦绍德的观点很有现实针对性。3解析:本题虽然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但抓住原句的关键词“不止于”可看出作者对这种倡导的态度。作为探究题既可赞同这种态度,也可反驳这种态度,但“结合全文”,对照当前的实际,这种倡导是有意义和价值的。答案:(示例)“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这句话概括了秦绍德作为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倡导的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这个观点具有针对性与社会普遍性。当前社会,学风浮躁,不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成果”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学术环境。不但是复旦大学,而且是全社会,不但是教师,而且是所有学者,如果要取得真正的学术成果,都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所以,秦绍德的倡导不止于复旦,也不止于教师。4答案:采用比喻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大地震发生时的恐怖情景;与文章开头的宁静祥和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衬托出两位老师在地震发生时保护学生的沉着和镇定。5答案:“桂花树郁郁葱葱”象征着两位老师恪尽职守、英勇无畏的崇高形象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万古长青。“桂花吐清香”象征着两位老师舍己为人,以血肉之躯为学生撑起生命之门的无私而崇高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人。6答案:两个人物分别从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