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幸福的源泉.docx_第1页
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幸福的源泉.docx_第2页
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幸福的源泉.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 年第 9 期 总第 191 期经济研究导刊 .9,13 .191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幸福的源泉 杨 祖 恩(绵阳师范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摘 要: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基础。 感恩也是一种力量,具有感恩之心的人,往往具有积极乐观 主义的精神,奋发向上,力量无穷。 同时,感恩也是幸福的源泉,一个感恩的人阳光、健康,知足感强,快乐无比。 一个具 有感恩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团结的社会、美好而幸福的社会。 感恩意识需要培养,教育是培养一个人感恩 意识的重要途径。关键词:感恩;美德;幸福;力量;教育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34-03知恩不报非君子。 感恩是人们判断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低 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古今中外历来如此。 对于一个人来说, 感恩既是一种美德、又是一种力量,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同 时还是幸福的源泉。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感恩是社会文明的 风向标,是促进发展、文明、和谐的影响因素。 培育人们的感 恩之心,感恩之情,是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激发力量、促进 社会发展,文明、和谐、进步的重要途径。一、感恩的含义“感恩”,在西方,最初源于基督教教义,本意是要信徒感 谢上帝的慈爱与宽容。圣经说“: 要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 感恩一词在牛津字典中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 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 感恩节是北美洲独有的节日,始于 1621 年。 1863 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假日,并且规 定每年 11 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 感恩节有四 天假期。 借着长假,很多人都会赶回家庆祝佳节,所以,美国 感恩节的热闹程度绝不亚于中国的中秋节。在中国,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吴志骆统传: “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 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感 恩思想,散见于“四书五经”、古代诗词、名人家训中,仁爱、孝 德是其主要内容,表现为尊祖敬宗、孝顺父母、爱悌同胞、敬 畏天地、忠君爱国、尊师重友等。 在人生的重大活动中,一对 新人举行婚礼的时候有“三拜”,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是夫 妻相拜。 意思就是要人们在成家立业之时,要牢记大自然给 予我们的一切,牢记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牢记是夫(妻) 使自己有了家,有了终身的伴侣,能够享受人间的欢乐。 在说文解字中“恩”为声形字,一方面,“因”是声旁,表音, “心”是形旁,表意;另一方面,其会意效果也意味深长,因心收稿日期:2013-01-08生恩。 因此,笔者认为,感恩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感悟,感悟 恩情、懂恩。 一个人如果不能去正确理解人类、自然的施恩行 为,或因错误的判断,感悟不到自己享受的恩泽,则难以有感 恩之心,常常会发生“好心被当做驴肝肺”的现象。 二是感激、 感谢,当感悟到自己享受的恩泽之后,产生回馈他人、自然的 思想和行为,即所谓感恩于心、感谢以行。二、感恩既是一种美德,又是幸福的源泉“感恩”对于个人来说,是每个人都应有的道德准则,也 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 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鸦有反哺之义, 羊有跪乳之恩”。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属于应尽的义务,而属于 奉献时,其行为不仅仅具有道德的价值,而是具有美德的价 值。 感恩是发自内心,对于万事万物、众人的感激之情和感恩 之举,它超过应尽的义务范围和程度,所以感恩并不是一般 的道德规范,而是一种美德。 正如卢梭所说,一个不懂得感 激、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最无知、最失败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别 人尊重的人。 因此,感恩是美德,感恩也成为人们立身于世的 重要影响因素。感恩是拥有健康心态,获得幸福的源泉。 一个人如果有 了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反之则容易长期处于痛 苦之中。 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两种人,一种人是成天怨声载 道、怨天尤人,总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对,以最坏的恶意来 揣测他人,总是怀疑他人要坑害自己,疑神疑鬼使自己惶惶 不可终日,痛不堪言。 有的人对自然、社会、领导、同事、下属、 客户等,甚至父母妻儿的付出漠然置之,认为那是自己应该 得到的,是天经地义的,在得到了金钱、地位、名誉之后,在鲜 花与掌声中,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幸福,甚至叫苦连天, 口口声声说上司不理解他,同事不理解他。 这种人,即使天天作者简介:杨祖恩(1964-),男,四川遂宁人,教授,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毛泽东思想与新闻教育研究。 234 穿金戴银、日日山珍海味也未必幸福,心里很苦,因此而时常 四处设防,整天提心吊胆,没有一丝快乐。 究其根源就是一个 人的道德认知、一个心态问题。 如果总觉得欠自己的,不想到 自然、社会、他人对自己的给予,这种人心里只会产生抱怨、 不会产生感恩。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 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 一个拥有 感恩之心的人,常常记住的是社会、他人的给予、帮助,觉得 世间的美好,感受的是家庭的温暖、天伦之乐,爱情的美好, 朋友的情谊,自然的阳光雨露,心情舒畅,所以快乐无比。 感 恩是一份美好的情感,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 动力。 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 不是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 自于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有了感恩的心情,即使遭受挫折,也 不会怨恨失望、自暴自弃。 人有了感恩之情,生命就会得到滋 润,并时时闪烁着纯净的光明。 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激之 情,原谅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人生就会充实而快乐。 怀着一 颗感恩的心来面对身边的人和物, 就会感到世界的美好,成 为一个幸福的人。“感恩”又是一种前进的力量,促进个人健康发展和社会 进步。“哀莫大于心死”。 感恩使人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在不 幸时得到慰藉,怀有感恩之情,则会保持健康的心态、进取的 信念。 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常常愤世嫉俗、心灰意冷,只 会指责他人和社会,愿上帝不公,怨社会不平,破罐子破摔, 没有力量,蹉跎岁月。 而一个知恩的人,常常生活在幸福之 中,在生活、工作中都充满激情,遇顺境会勇往直前,遇逆境 则英勇顽强,百折不挠,披荆斩棘,铸就辉煌。 一个感恩的人, 常常想到的是回馈自然、社会和他人。 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 祖国、热爱父母和子女,感谢他们给予自己丰富的资源,无限 的关爱和温暖。 感恩使他们具有责任、奉献的精神,想的是如 何通过自己的劳动、奋斗创造丰富的成果使人间更美好,父 母、妻儿以及社会所有的人生活更加美满和幸福,祖国的山 河更加美丽,大自然更加绚丽多姿。 因此,一个具有感恩之心 的人,不仅是一个高尚之人,而且也是一个充满激情、力量, 富有生机与活力之人。“感恩”对于社会来说,具有整合和稳定功能,有利于构 建和谐社会。 在一个社会里,如果人们没有感恩之心,则容易 出现人性恶化。 在那样一种环境里,没有感恩心的人,常常会 以一种敌意的心态、眼光来对待、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总会 有“赵家的狗又看了我两眼”,以最坏的恶意来对待社会、他人 和自然界的一切。 在这种心态之下,他对待社会、他人乃至自 然的万事万物都会充满敌意、产生对抗、报复的行为。 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是岌岌可危,无爱可言,导致父母子女之间强调的 是代沟,兄弟姊妹之间突出的是个人私利,夫妻之间论的是自 己的所得,朋友之间之间既无义更无爱,讲的是利用等等,整 个社会硝烟弥漫,充满仇恨、斗争,生杀予夺,家庭里没有天伦 之乐,单位里没有平静、理解,更无友谊可言,社会生活中,有 的是掠夺、索取,毫无仁义之心、怜悯之心。 历史事实已经证 明,没有感恩的社会,必然是缺乏幸福、缺乏生机,充满矛盾 和危机,动荡不安,其结果必然是家庭不和、社会动荡、倒退。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们具有感恩之心,则人们的心理、 生活中充满阳光。 人们记住的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赐予,感激 脚下这片土地的养育之恩,自觉地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人们记住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姊妹的情、子女给自己 带来的无限欢乐,邻里的帮助。 因此,一定会父慈子孝,兄弟 姊妹情深,夫妻恩爱,邻里和睦,其乐融融;学生记住的是老 师的教育之恩,是老师给我们智慧,老师则记住的是一份重 任和学生那渴求知识的眼睛,以及学生的成长给自己带来的 满足、骄傲和幸福,它催生的必然是教师的诲人不倦,学生的 孜孜以求,人才辈出。 在单位里,人们记住的是领导的关怀, 同事的帮助、情谊,下属的支持,必然催生相互支撑、团结有 爱的集体,这样的集体一定是一个朝气蓬勃,具有战斗力的 集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记住的是他人的帮助、社会的给 与,产生的是对社会的回馈、奉献,用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 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这样的社会一定是处处充满阳关,时时 拥有欢乐、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美好的和谐社会。“感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感 恩”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一种文化,是影响社会发展的软实 力。 感恩文化是一种基于自身需要的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 意味着平等与尊重、服务与回报、付出与牺牲,一种根植于日 常生活的常态精神,是透过行动和机制的情怀实践和价值实 现。 感恩会让人们和谐相处,消解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 感 恩可以使人们拥有幸福感,激发奋发向上的激情,全面调动 建设国家,促进发展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 的文明进步。 感恩可以让人们热爱大自然,使人类与自然和 谐相处,促进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促进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天地有大恩,造就万物,化育众生;不知感恩者、心无真 爱,恶念丛生。 而当贪婪、嫉妒、仇恨等恶念控制了我们的心 灵,幸福快乐也就远离我们。 境由心造、因心生恩。 当感恩之 心、报恩之念、施恩之举,在我们的方寸之间生根、发芽、开 花、结果,天地祥和安宁、世界一片光明。三、加强感恩文化教育,培育高尚人格感恩文化对于社会建设非常有益,它可以让人保持一种 平和的心态,团结合作,相互关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弘扬感恩文化,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怀,让人们具有感恩 之心,产生感恩之行。加强感恩教育,培养青少年感恩精神,创造祖国美好明 天。“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 ”少年文明则中国 文明。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国的 重要力量,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升人口道德素质,增强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感恩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家庭、学校、社会齐心协力。 一 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必然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 马 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良心是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与生活经验 决定的。 教育是培养人们感恩情怀的重要环节。 中国有句俗 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虽然 与其终身教育有关,但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 因此,感恩教育 235 要从娃娃抓起,从幼儿教育抓起,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 全过程,让他们在感恩教育中成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 校,家长则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培养孩子阳光的心态、感恩 的情怀,高尚的人品,是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实现 自己的后半生“老有所养”的必然要求。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 是孩子们成长的决定因素,应当大力宣传、弘扬中华民族的 感恩文化,颂扬具有感恩美德之人,抨击恩将仇报之行,形成 知恩、报恩的良好社会风尚,使知恩、感恩、报恩形成主体主 流的舆论攻势,真正把中国构建成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感恩教育要弘扬中华民族感恩美德。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感恩文化是重要内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鸦有反哺 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是中国人为人之基本要求。 只有知恩, 才会感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教育青少年学会感知恩典,具有 阳光的心态。 同时要培养他们学会感激,感激养育自己的人, 因为他们给予了自己的生命;感激教育自己的人,因为他们 丰富了自己的心灵;感激关爱自己的人,感激世间的万事万 物,心存感激,知恩图报。感恩文化具有传递性,个人无论作为施或收的对象,感 恩教育都会增强其感恩心态,从而更加自觉地关爱社会或他 人,整个社会的感恩文化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参考文献:1 陈爱华.解读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J.道德与文明,2009,(1).2 马丽.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的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2011,(5).3 喻成甫,张卫,李懂平,肖婕婷.感恩及其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学报,2011,(7).4 廖非.感恩的价值及其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4).5 刘军军.感恩:一种积极的生活取向J.社会心理科学,2011,(3).责任编辑 王玉妹!(上接 231 页)足以表明受托人对占有财产享有权益,除非受 托人能够说明占有的理由。3.对被扣押财产不享有支配或控制权,仅在产权证书上 出现其姓名的名义上的产权人(nominee)。“nominee”,被指定 人,即被指定为他人行事的人,其身份可以为他人的代表、代 理人(agent)、受托人(trustee)或被授权人(grantee)。 但根据相 关的判例来看,民事没收诉讼中 18 U.S.C. 983(d)(6)(B)(iii)所指的“nominee”,既不是所有权人的代理人、受托人,也 不是被授权人,而是犯罪分子为了转移财产逃避惩罚借用其 姓名的名义上的产权人。 这样的人仅仅在名义上对被诉财产 享有产权,但实际上却对该财产无任何支配或控制权,不是 该财产的真正所有者,因此不具备就该财产没收诉讼提出异 议的资格。 如一位父亲用一美元从其儿子处获得了一处不动 产,但这不过是其儿子为了避免自己的不动产被没收而采取 的逃避手段,该不动产实际仍然由其儿子支配和控制,因此, 这位父亲虽然是该不动产产权证书上记录的产权人,但因不 实际支配或控制该不动产,因此便没有资格以所有人身份对涉及该不动产的没收诉讼提出异议。 同样,采取其他欺诈转 让方式获得产权的权利请求人也不能仅仅以产权证书上有 其姓名为由享有对财产没收诉讼提出异议的资格。 因此,对 财产享有产权的权利人,如果要以财产所有人的身份对民 事没收诉讼提出异议,仅仅以产权证书上有自己的姓名为 由主张自己具备诉讼资格还远远不够,权利人还必须提供 证据证明自己至少行使了所有权权能中的一项或几项权 利,才符合 18 U.S.C. 983(d)(6)所定义的“所有者”诉讼 资格的要求。三、丧失了对被诉财产提出没收异议资格的权 利请求人丧失对被诉财产提出没收异议资格的权利请求人主要 是指刑事犯罪的被告人。 刑事犯罪的被告人如果与检察官达 成了认罪的辩诉协议,并在辩诉协议中同意放弃对其犯罪财 产没收诉讼提出异议的权利,刑事被告人则丧失了对其财产 提出没收异议的资格。参考文献:1 United States v.$746,198 in U.S.Currency 案,299 F.Supp.2d 923,927-28(S.D.Iowa 2004). 2 United States v.$8,221,877.16 in U.S.Currency 案,330 F.3d 141,150 n.7 (3d Cir.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