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doc_第1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doc_第2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doc_第3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doc_第4页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文中集中写景的部分,体会写景抒情散文中“情景交融”的特点。2.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找出文中比喻、通感的句子,说说它们的特点以及表达效果。找出文中动词用得传神的句子和运用叠词的典型例句,反复诵读,说说它们的效果。【教学意图】 通过文本阅读,感受作者笔下的荷塘之美,学习作者描写景物所运用的多种手法,并能将这样的手法运用到写作中去,体会抒情散文情景是如何做到交融的。【预习设计】 1、请同学以问题的形式写出文章中有疑惑之处。2、请同学们列出本文的提纲(对写作的启发之处)。【教学过程】交流本文提纲。一、导入:文章在第3段中说道,“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那么,作者来到了什么世界,并思考作者在文中向我们展示了哪几个世界?三个世界:现实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二、研讨荷月世界(一)感受世界“荷月世界”1、荷月世界的最大特点:清净、自由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作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人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2、作者内心的渴望:受用【享受之意】 (三)欣赏荷月世界1、 请同学读出其最喜爱的句子,并说清理由。2、 教师引导整体鉴赏,并归纳总结。导读第4小节。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和什么角度来写的?写出了这些景物哪些特点?用了哪些手法?分析,明确: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同时注意了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又或者说,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写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波凝碧,流动很快,像闪电般;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板书:田田(多)荷叶 亭亭(美) 形态美 零星点缀、白(色)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出浴(光) 袅娜、羞涩(态) 月色下的荷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 静态美 分析比喻和比拟的作用。(请同学就本段内容举例分析)明确: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比拟不仅使描画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作用。如“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则有不见风,而风自空穴来的效果;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句,物静而情动,景宁而韵生,叶子与流水两眼相望,含情脉脉,风姿绰约。学习通感。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本体-花香(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相似点:微风之馨香(时有时无,持续不断)一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细柔飘忽,婉转渺茫)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且奇趣无穷。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这就是运用了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这种修辞手法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通感也叫移觉。举例,进一步强化对通感的认识。如:她的歌声很甜。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底下,(威尼斯的歌女)颤着酽酽的歌喉,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思考:这一小节,我们看到了荷塘的美景,其实,在写荷塘的同时,还写了什么景物?明确:还写了月色。作者将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优雅、朦胧、幽静。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所以才和“明珠”星星”相似。缕缕荷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导读第5小节。问: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揣摩情境、语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请分析,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好。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或“漂”,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引导联想“流泻”这个词,指名“泻”字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也和“如流水般”呼应,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把画面写活了。“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呆板。“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漂”则失之轻柔。“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上下交结,像牛乳似轻纱,迷茫空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用“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写出了月色的轻淡朦胧;写了两种树影: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如鬼一般”给人一种寂寞怕人的感觉,是不是和“荷塘上的月色”所呈现韵味不很协调。(留疑1)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给人以诗情画意之感。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视觉与听觉的互换。板书: (正面)月光 如流水流动 泻轻柔却有内在的力度荷塘上的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反面)(侧面) 光与景的和谐 黑影、倩影导读第6小节。范读。要求分析这一节主要是写的什么景物?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明确:这一节重点在写荷塘周围的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思考:月下的荷塘是清淡朦胧、宁静深远,但此处,“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是不是打破了这个 “宁静”?明确:联想“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运用了反衬手法。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明确: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留疑2)。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3、提炼世界:【暂时】心灵的栖居荷月世界无法彻底隔绝现实世界,在清净自由的心灵的潜意识深处,还留存有现实世界带来的抹不掉的一丝阴影。这阴影随时都可能从心灵的某个角落里冒出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景随情生,这就是作者心灵深处那一丝阴影的浮现。作为心灵栖居地的“荷月世界”,除了清净、自由之外,还有个特点它的暂时性。心灵在这一世界的栖居,只能是暂时的,它必定要回到永久栖居之地现实世界。荷月世界颁发给人们的只是一张暂住证而已。朱自清先生已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刚踏进荷月世界时,他就知道,这美好无边的荷香月色只能“(暂)且受用”“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伏笔1】三、理想世界:(一)采莲与西洲曲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怎么样的世界?1、无忧无虑人类的心灵首先应是无忧无虑的,于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里首先看到了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我们知道,人生中烦恼最少、最无忧无虑的当属少年时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也。2、快乐幸福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还应该是快乐幸福的。“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幸福莫名。在理想世界里,心灵与心灵更应是相通相惜、相亲相爱的。“采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者,怜也。怜即爱。小结:“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的化身。是作者笔下理想世界的意象化。但这一世界又显得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可远观而无可置身,是每个现实世界的人“无福消受”的,只能在想象中过把瘾。【伏笔2】四、研究现实世界首先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人类心灵的长居之地。现实世界一方面为人的身心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心灵中一切苦闷、烦恼、不得自由的源头。在荷塘月色中,“家”就是现实世界的象征,或者说是现实世界的意象化。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于是作者“忽然想起”了“总该另有一番样子”的月色下的荷塘。(一)现实世界的真相:荷塘月色创作动因,就在文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不宁静”上。是什么造成了朱自清先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历来说法纷纭,概括起来有两类:一是因“国”不宁静而使得心不宁静;二是因“家”不宁静而使心不宁静。本人倾向于后一种说法,认为朱自清先生的苦闷、不宁静源自其家庭生活。这可以从朱自清写作时的家庭处境、创作时间相近的几篇散文以及荷塘月色文本自身得到印证。首先来看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 这里先抄下朱自清的相关年谱。(见季镇淮朱自清年谱)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 1916年农历年底结婚。妻扬州名医武威三先生之女武钟谦,与先生同岁。 1918年9月30日生长子迈先(即“阿九”)于扬州。 1920年5月18日生长女采芷(即“阿菜”)于扬州。 同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暑后偕夫人到杭一师教书。 1923年11月8日生二女逛先(即“转儿”)于温州。 1925年5月31日(闰四月初十)生二公子闰生(即“闰儿”)于白马湖。 1925年8月赴清华大学任教,眷属留白马湖。 1927年1月自白马湖接眷北来。偕夫人、采芷、闰生北上,阿九、转儿由祖母带回扬州。 1927年7月作荷塘月色。 1928年1月11日生三女儿效武(阿毛)于北平。朱自清写于1928年6月的散文儿女,就可知早婚与多子女对他的生活和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儿女一文的开头写道:“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十年前刚结婚的时候,在胡适之先生的藏晖室札记里,见过一条,说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是不结婚的;文中并引培根的话,有妻子者,其命定矣。当时确吃了一惊,仿佛梦醒一般;但是家里已是不由分说给娶了媳妇,又有甚么可说?现在是一个媳妇,跟着来了五个孩子;两个肩头上,加上这么重一副担子,真不知怎样走才好。”文中明白告诉我们,当初结婚并非朱自清所愿,家室的拖累,已使朱自清不堪重负。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痛苦和无奈。尤其是提到看到胡适的话,感到吃惊,仿佛梦醒。胡适与培根的话,不窗是给了他当头一棒。但是现实只能接受和面对。“命定是不用说了”,有了孩子,“他们该怎样长大,正是可以忧虑的事”。(见儿女)但孩子众多,年纪又小,家里吵吵闹闹是免不了的。这种吵闹让朱自清无法在家里静下心来看书和写作。“我若坐在家里看书或写什么东西,管保一分钟里要分几回心,或站起来一两次的。若是雨天或礼拜日,孩子们在家的多,那么,摊开书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笔也写不出一个字的事,也有过的。”我们知道,朱自清教书与做学问,都极认真。从中学教师一跃而成为大学教授,从一名作家、诗人转变为学者,朱自清又是一个危机感极强的人。在后来的日记中,他曾多次记到自己做的梦,梦见自己因学识不足、研究精神不够而被清华大学解聘。因此,平日里身边孩子的吵闹,对于一心想静心看书做学问的朱自清,自然是一种“磨折”。“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磨折,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写荷塘月色时,朱自清已有四个孩子,且妻子已怀上了第五个孩子。朱自清来清华大学任教的前一年半时间,因眷属留在浙江上虞白马湖 (春晖中学),工作与生活都较为清净。1927年1月,接妻子并一儿一女来北京,在途经上海时把另两个孩子丢下,由朱自清母亲带往老家扬州。儿女一文记述了父母与儿女分离的情景和此后朱自清惦念儿女的心情。分别时,“他(指长子阿九笔者注)又曾和我们说,暑假时一定来接我啊!我们当时答应着;但现在已是第二个暑假了,他们还在迢迢的扬州待着。他们是恨着我们呢?还是惦着我们呢?妻是一年来老放不下这两个,常常独自暗中流泪,但我有什么法子呢!想到只为家贫成聚散一句无名的诗,不禁有些凄然。”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初,正是放暑假之时,“暑假时一定来接我啊!”阿九的话此时肯定萦绕在朱自清夫妇的耳边。接还是不接?夫妻俩当时怎么商量决定的,我们无从知道。但最终还是没有去接。夫妻俩做出这个决定,肯定有他们的苦衷。说到苦衷,我们千万不能忘了朱夫人武钟谦此时已怀上第五个孩子这一事实。而当时朱夫人(卒于1929年11月)的身体状况已越来越糟,这从朱自清给亡妇一文可以得知:“你的身子本来就坏,四个孩子就累你七八年,到了第五个,你自己实在不成了,又没乳,只好自己喂奶粉,另雇老妈子专管她。”四个孩子,已让朱自清夫妇感到照料不周,身心俱疲了,而第五个孩子偏偏又是在朱夫人身体状况转向恶劣的情况下不期而“孕”的,这对朱自清夫妇的生活和心理造成的冲击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原先的生活安排被彻底打乱了。年初已只能带两个孩子来北京,此时更无去扬州接另外两个孩子来北京的可能了。1927年的6-7月间,对朱自清来说,是到清华任教以来家庭生活烦恼最重的时期,也是结婚以来家庭生活烦恼最重的时期。荷塘月色中起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们要究其原因,无论如何是不能忽略朱家的这些大事的。况且,朱自清作为一个作家和父亲,敏感的心灵又如何不牵挂远在扬州的儿女呢?“这兄妹俩离开我,原是常事;离开母亲,虽也有过一回,这回可是太长了;小小的心儿,知道是怎样忍耐那寂寞来着!”(二)再次理解“理想世界”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思考,还可发现:作者大段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对少年男女采莲场景充满艳羡向往之情,这不正是对家室牵累的一种心理反叛吗?只有深受家室之累之苦的成年人,才会这样发自内心地向往这种自由、无拘、幸福的未婚生活啊!只可惜这种生活对于深受家室之累的朱自清来说,“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自由生活“已无福消受了”,还是接受现实,面对现实吧。朱自清“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大家都知道,西洲曲是一首表现爱情的南朝民歌,“莲子清如水”意即“怜子情如水”。在文言语境中,“怜”为“爱”,“子”即“你”,“怜子”表示爱恋之意。朱自清此时为什么记起这首西洲曲,且紧接着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呢?这又是一个耐人寻味之处。朱自清此处引用西洲曲,朱自清“怜子情如水”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只把“怜子”二字作白话解即可,朱自清接着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惦着”的意思是挂念、放心不下。那么,“江南”又有什么让朱自清挂念、放心不下的呢?我想,这自然是身处扬州老家的一双儿女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到底”一词,也值得玩味。“到底惦着”,细细品味,含意丰富:本来就惦着,中间想方设法不去惦,到最后还是摆脱不了,“到底惦着”了。这不是在告诉读者,开头所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正与“惦着江南”有关。夜走荷塘,朱自清先生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穿越了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荷塘月色还以清晰的行文脉络,揭示着心灵的游走轨迹。请看下面这张荷塘月色思维路线图:总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世人何人不怀忧?消解苦闷、超脱现实因此就成了人生永恒的功课。如果一个人内心的苦闷烦恼得不到及时的排解,积聚起来,就会对人生产生绝望。人生的绝望实际上是心灵的绝望,是因为心灵找不到出路,得不到安顿。(荷塘月色教我们以排解心灵苦闷的方式,教我们去拓展心灵栖息的空间,教我们如何去安顿一颗不安宁的灵魂。阅读荷塘月色,无论是中年之人,还是青年学子,都将从中感受到抚慰心灵、珍爱生命的人文关怀。附材料:朱自清的名、字、号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了。但是关于朱自清的姓、名、号,却说法不一。一般的作家词典和书籍常常出现错误,都写道:“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其实,这里的有些材料是不准确的,特做一些说明。也顺便说说有关的材料,供给大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