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专用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诗歌5登高教案必修.doc_第1页
辽宁专用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诗歌5登高教案必修.doc_第2页
辽宁专用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诗歌5登高教案必修.doc_第3页
辽宁专用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诗歌5登高教案必修.doc_第4页
辽宁专用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诗歌5登高教案必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登高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借助意象把握作者情感,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1字音辨识(1)渚()(2)潦倒()答案(1)zh(2)lio2古今异义(1)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_今义:深恨。(2)万里悲秋常作客古义:_今义:一万里的距离。答案(1)极其遗憾。(2)远离故乡。3一词多义(1)回(2)苦答案(1)动词,回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动词,掉转/动词,还,返回(2)副词,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困苦/动词,发愁/形容词,凄苦,痛苦4词类活用无边落木萧萧下:_答案名词用作动词,落下,飘坠5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课外名句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其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有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律诗和绝句春望春夜喜雨赠花卿蜀相江南逢李龟年等也是名篇。二、背景展示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作者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55岁,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作者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三、文化常识律诗律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诗之名。形成于唐代。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律”;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偶数句押韵,中间两联讲究对仗。文白对译登高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在极其萧飒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后四句抒登高所感。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江景色,表达了内心的情感。杜甫出生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的都是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楚倾泻而出,多少忧国忧民积郁其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一起感受他深沉的家国之思。下面是本诗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后面的问题。请用词语概括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填入图中空缺处。答案伤秋悲己,忧民忧时1首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物?各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答:_答案(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景物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练。(2)特点: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飞鸟,无处落脚。(3)作用:这些三峡秋季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展示出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境界。2诗歌颔联为千古名句,请加以赏析。答:_答案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个画面,情景交融。写秋天肃穆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落木萧萧”引起诗人的“悲秋”之感,“长江滚滚”引起诗人对身世的感慨。“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3颈联和尾联紧扣一个“悲”字,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请分析“悲”的内涵。答:_答案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长年累月,马不停蹄,聚散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漂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凡此种种,悲恨万端。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2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往往是间接抒情,所以高考考查以间接抒情为主。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意蕴悠远,深切动人。(2)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指作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3)寓情于景作者的喜怒哀乐与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4)托物言志作者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中,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登高这首诗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认为它在哪些方面堪当此誉?答:_答案(观点一)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这不仅仅写出了个人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鬓发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的颠沛流离。诗人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观点二)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观点三)结构上的回环照应。登高一、三两句写山景,二、四两句写江景,五、七两句写悲苦,六、八两句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抒情,由“悲秋”而致“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外在表现是诗词中含有明显的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登高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技巧点拨(1)诗歌字面上呈现的是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2)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蕴含着作者的情感。(3)情景相互交融。迁移运用请以“荷花”为描写对象,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字。答:_答案(示例)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他一生盼望为国效力,但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杜甫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现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沉淀于诗中的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运用示例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但是,他一直都在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他总是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迸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他的一副臂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杜甫的一生是有担当的。二、课外素材梁启超:奔走呼号,担当维护国人尊严的责任梁启超的一生,走的是一条忧国忧民的道路。梁启超终生为拯救国家危难、建立民主宪政而努力,他舍身求法,只为报效自己的祖国;他奔走呼号,只为维护国人的尊严。论精神,论学识,论人品,他都无愧时代。他,是中国真正的脊“梁”!1895年春天,梁启超跟康有为一同发动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除了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外,还结识了孙中山。他从善如流,赞成革命,很快便与孙中山打得火热。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到中国。回国后,梁启超走上了坚定的改良主义的道路,利用各种渠道不遗余力地呼吁立宪。对于袁世凯帝制自为的丑态,他拍案而起,连夜草就了一篇令人荡气回肠的长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痛快淋漓地斥责了袁世凯的称帝野心,表明了自己对帝制绝不妥协的立场。1919年1月,梁启超作为民间代表出席巴黎和会。他写下世界和平与中国一文,宣传中国的要求。梁启超一直在为国事奔波和呼吁。他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为民族自立自强不惜燃烧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梁启超关心的还是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梁启超去世后,政学各界都深感痛惜,赞美他“开中国风气之先,论功不在孙(中山)黄(兴)后”。选材感言岭南神童,学界巨子。从万木草堂到公车上书,从强学会到时务报主笔,从保国会到百日维新,你与康有为风雨同舟,一路走来,用如椽大笔挥洒书生意气,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这份担当与勇气让中华大地动容。草堂诗魂细雨蒙蒙,落叶飘飘。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唏嘘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了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读后启悟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的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同时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B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C因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四字准确地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D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律诗,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答案D解析“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的只有登高一首,其他两首没有。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古代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唯有杜甫一人。_,_。_。_,_,_。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守不渝的创作主题。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入其血液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自命从而打动与感染众多的读者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ABCD答案D解析首先判断和哪一句应放在第一位,中有代词“它”,所以应放在第一位,排除A、C两项;中的“不仅是”呼应中的“更重要”,由此排除B项。故选D。3根据文意,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李白是仙,杜甫是圣。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李白的诗如横笛,清丽悠扬。杜甫的诗似直箫,深沉悲怆。读李白可以化解俗气,卑琐气,穷酸气;_,_,_。答案(示例)读杜甫可以增强爱心同情心责任心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我们在欣赏古代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_。比如,我们读杜甫的蜀相时,除了对作品中所写诸葛亮的功绩有所了解外,还要对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作这首诗时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此诗的用意。但是,_,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_。所以,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答案(示例)把握诗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不变的表现出的思想情感也不同5为展示“走近文学大师”的语文探究性学习成果,请从高中教材中选择一位你最敬仰的文学大师,结合其作品,按要求写一段评价文字。要求:内容应突出所选作家的主要特点,用一个统领全段内容的句子开头,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0个字。答:_答案(示例)杜甫历经艰难,却将苦难锤炼成为了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诗歌。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杜甫亲友离散,四处漂泊。他用诗歌记录了国家衰败的惨状,百姓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心怀社稷、悲悯众生的情怀。“三吏”“三别”表现了他对底层百姓的深深同情,春望抒发了他于国破家亡时的深沉忧伤,登高展现了他流离他乡时无尽的感慨。杜甫的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不愧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在登高开篇写登高见闻,以“_,_”两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视觉、听觉融为一体,天、风等六种意象天造地设,自然成对。(2)杜甫在登高中“_,_”两句寓情于景,不仅描写了落木窸窣、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3)登高中,“_,_”道出了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中的凄凉。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漂泊,人生无常。C颈联将前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D诗人由异乡漂泊写到残生多病,又从白发志不得伸归结到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答案B解析没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8有评论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是诗人用“一生辛酸化出的”。请根据你的理解简要分析。答:_答案此二句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万里,地方远;秋,时之凄惨;常作客,久旅他乡,羁旅愁情;百年,年老迟暮;多病,疾病缠身;独,无亲朋。这些正是诗人晚年处境的真实反映,是诗人一生悲苦的生动写照。(意思对即可)三、课外阅读拓展(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泊岳阳楼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C“图南”“鲲鹏”是诗人化用典故,都出自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答案C解析典故出处错,都出自庄子逍遥游。10这首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