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说明 作者郑重声明:本硕士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大连理工大学或者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 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牲日期: 2 e o s l 工 大连理工大学硕| 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大连瑷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嗣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颇完全了解“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版权使用 羧定”,嚣蠢大连理工大学缳罄并离藿象蠢关部门或掇构送交学短谂文熬复窜 孛帮露予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遗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 文。 箨纛签名:醚 导师签名:堕 ! 皴年j 三周遁日 大连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技术伦理的研究中,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此问题的 现有研究,无论技术工具论、技术社会建构论、技术决定论还是技术过程论,均是从技 术是否负载价值伦理问题来入手;而研究技术能否负载价值伦理,其实才是问题的关 键所在。技术如果能负载价值,那么它自然会在合适的时候与价值相关联:技术如果与 价值绝缘,那么谈论技术和价值伦理的关系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本论文的基本目标, 是要寻找技术之中伦理问题发生的原因何在。 技术的本质中存在着伦理问题的原因,而不需要通过其他任何中介来联系技术和伦 理这两个范畴。为此,本论文深入剖析了信息技术在逻辑起点、技术体系、社会应用和 改造人自身等四个方面的思维、方法和措施,辨析了其中内在的各种矛盾,说明了这些 矛盾是引发伦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指明,技术的内在矛盾之所以能充当技术伦理问题 的原因,是由技术逻辑自身所决定的,并非出于价值选择或人的控制。 信息技术伦理也不应从现象层面上去总结,而有其特有的逻辑体系。本论文将其归 纳为责任原理、权力冲突、社会公正和生命尊严四个方面,它们与信息技术的逻辑体系 是直接对应的,是信息技术逻辑作用的直接结果。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伦理之间能构成因果关系的基本解释,应该从哲学上去寻找。 信息技术带来的认识论的信息技术转向及实在和虚在的对立等,是哲学上与信息技术伦 理对应的解释。 关键词:技术伦理;信息技术伦理;技术哲学 信息技术伦理及其哲学反思 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e t h i ca n di t sr e v i e wi np h i l o s o p h y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e c h n o l o g ye t h i c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e c h n o l o g ya n de t h i ch a s a l w a y sb e e nad i s p u t e dq u e s t i o n t h ee x i s t i n gr e s e a r c h e so nt h i sq u e s t i o n ,n om a t t e rt h e t h e o r yo fi n s t r u m e n t a l i s m ,t h et h e o r yo fs o c i a lc o n s t m c t i v i s m ,t h et h e o r yo fd e t e r m i n i s mo f t e c h n o l o g y ,o rt h et h e o r yo ft h e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r o c e s s ,a r ea l lb a s e do nt h eq u e s t i o nw h e t h e r t e c h n o l o g yl o a d sv a l u e e t h i cp r o b l e m s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r e s e a r c ho nw h e t h e rt e c h n o l o g yc a n l o a dv a l u e e t h i ci st h ec o r eo fa l lt h ep r o b l e m s i ft e c h n o l o g yc a l ll o a dv a l u e ,t h ef o r m e rw i l l h a v es o m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t h el a t t e r o t h e r w i s e ,t h e r ei sn om e a n i n gt ot a l ka b o u tt h e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e c h n o l o g ya n dv a l u e e t h i c t h e r e f o r e ,t h em a i np u r p o s eo ft h i sp a p e ri st o f i n do u tt h ef a c t o r st h a tc a u s et h ee t h i c a lp r o b l e m si nt h ef i e l d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t h ee s s e n c eo ft e c h n o l o g yi n c l u d e st h ec a u s e so fe t h i c a lp r o b l e m s i ti sn o tn e c e s s a r yt o c o n n e c tt e c h n o l o g yw i t he t h i cb ya n yo t h e rm e d i u m t h u s ,t h i sp a p e rd e e p l ya n a l y z e st h e t h o u g h t ,m e t h o da n dt e c h n i q u e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i nt h ef i e l d so fl o g i co u t s e t , t e c h n o l o g ys y s t e m ,s o c i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a n ds e l fa l t e r a t i o n ,d i s t i n g u i s h e sm a n yk i n d so fi n n e r d i s c r e p a n c i e sa n de x p l a i n st h a tt h e s ed i s c r e p a n c i e sa r et h eu l t i m a t ec a u s e so fe t h i c a lp r o b l e m s t h i sp a p e ra l s o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a ti ti st h e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l o g i ci t s e l f , n o tt h ev a l u es e l e c t i o no r h o m i n i n ec o n t r o ld e c i d e st h a tt h ep r o b l e m so ft e c h n o l o g ye t h i ca r er e s u l t e df r o mt h ei n n e r d i s c r e p a n c i e so ft e c h n o l o g y i ti sm o r er e a s o n a b l et os u mu p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e t h i cn o tj u s tf r o mt h e p h e n o m e n ab u tf r o mi t su n i q u el o g i cs y s t e m t h i sp a p e rc o n c l u d e s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e t h i ca si m p e r a t i v eo f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p o w e rc o n f l i c t i o n ,s o c i a le q u i t ya n dl i f ed i g n i t y a l l o f t h ea b o v ef o u ra s p e c t sc o r r e s p o n dd i r e c t l yw i t hl o g i cs y s t e m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a n d i st h eu l t i m a t er e s u l to ft h ef u n c t i o n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l o g i c t h eq u e s t i o nw h y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e t h i ca r ec a u s e a n de f f e c ts h o u l db ea n s w e r e df r o m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a s p e c t t h ec o n v e r s i o no fe p i s t e m o l o g i c a l a n d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r e a l i t ya n dn i h i l i t yb r o u g h tb yi n t b m a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a r et h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e x p l a n a t i o n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t o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e t h i c k e yw o r d s :t e c h n o l o g ye t h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e t h i c ;t e c h n o l o g yp h i l o s o p h y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中存在伦理问题吗? 这是当今伦理学中的热点话题,答案是肯定的,信息 技术中的确存在很多伦理问题。但是,在通常所谓的“计算机伦理”、“网络伦理”、 “赛博伦理”等之上,存在一个更加抽象而全面的“信息技术伦理”吗? 信息技术伦理 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伦理命题,是因为发端于信息技术的哪些特质? 信息技术伦理的具体 内容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伦理现象,是因为和信息技术有什么密切关联? 信息技术伦理之 中体现了哲学在信息时代的哪些新的发展? 这些问题的提出,来源于以下思考。 1 1 如何全面理解信息技术中的伦理现象? 在当代技术伦理中,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是重点被关注的。总结起来,主要 是以下几种提法: ( 1 ) 计算机伦理或电脑伦理。计算机或曰电脑的出现,在为人类社会带来一种新 的工具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方面的问题,比如:不可使用计算机伤害他人、不可干扰 他人在计算机上的工作、不可偷看他人的档案、不可利用计算机偷窃财物、不可使用计 算机造假、不可拷贝或使用未付费的软件、未经授权,不可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不 可侵占他人的智慧成果、在设计程序之前,先衡量其对社会的影响、使用计算机时必须 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等等1 1 】。其中,不用计算机伤害别人、不造假、不偷窃等, 属于普通伦理学的范畴,而不使用未付费的软件、考虑程序对社会的影响等,则属于计 算机中独有的伦理问题。 ( 2 ) 网络伦理。此处的网络,主要是指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i n t e m e t 和内部互联网 i n t r a n e t ) 。互联网是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形态,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现象,在互联 网上大多都可以有所体现。所以网络伦理包括了绝大部分的现实社会伦理问题,并以网 络的特殊性而带来这些伦理问题的发展变化,或者带来传统所未见的新问题。此外,还 有在比喻的意义上使用“网络”意义的。正如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 所说:“我们的社会逐渐依循网络与自我之间的两极对立而建造”,因为人类社会正在 “按照能否满足网络所处理的目标,在策略性决策的无情流动中,选择性地接通或切断 个体、群体、区域,甚至国家” 2 1 。在网络的此种隐喻意义上,网络伦理被用来指示网 络化结构的社会( 网络社会) 中的伦理问题的新问题,或新的伦理问题。这种伦理问题, 也有人称其为“赛博伦理”。 信息技术伦理及萁褥学反思 ( 3 ) 焦急 龟理。售惠论理,强是扶焦急技术戆客体信惑翁角度,提鑫一塑伦 理瘸聪,魄鲡;信惑戆紊琵、不穰蘧、不完整、浚露、丢失、冗余及不可访鞫等等。这 鎏都积鼷体静伦理有所关涉。严格谎寒,信患伧瑗,跫移技本没有必然联系款,讴楚它 很多时候只有依附于技术的后果才能表现出来。比如只有在信息技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 候,懈怠冗余的问题才能得以凸现,并引发伦理问题。 但嫩,信息技术中的伦理问题,并不仅限于上述现蒙,也不止步于此。我们需要循 此做煎深入的思考: ( 1 ) 在计算机之外,还存在其他的信息工具,其中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从工具的 角度j i 乏审视信息技术中的伦理问题,就需要对于信息技术中的工具做出具体界定。而这 种界定,又和我们对信息概念豹界定密切相关。比如,手机属于信息工具吗? 回答这个 阕题藏鬻爱遣阚:毫信技术中处理的语音帮游息磐,矮子信惑范碡吗? 还可以骰强下追 润:憩羧撰、波音掇等曩予蔼惫工其鹚? 爱书镶稳索卡片燕子售怠工具鸹? 爱耳稳黄、 霆露传皤中,强、莓、震、莓等矮子售悫王疑游? 懿聚我们蘑试上述这些帮诗算瓤一棒, 电瘸予僚怠工其,那么,我 f j 需要在怎棒酶二县鼷蕊上,界定信息技术中酶工具? 须知 这然工熬对于社会也带来了诸多的伦理问题,它们并不比所谓的计算机伦理问题轻微, 需要仔细加以归纳研究。如果要从比较完憋的工熬角度来看待这些伦理问题,则是否应 该称之为“信息技术伦理”而不仅仅是“计辫机伦理”? ( 2 ) 在网络的虚拟关系之外,信息技术还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其中的伦理问题 有哪贱? 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信息技术所构溉的物理网络及隐喻意义上的社会网络,是 因为这种“虚拟世界”是前所未有的,是信息技术的典型成果。但是,信息技术对于现 实世界魄造成了缀多影响,产生了诸多后累,伴生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闽题不仅仅是掬 溺在“潮络裢会”或“赛薅空闻”之中,泷魏倍感技术对叁然环凌豹污染,对享主会的傧 惑污染,等等。藏瑟恧言,擎缝关注“纛羧瓷器”中熬舱灌运蘧藏不完整了,瑟将“魏 实邀器”纛入,潮“网络稔理”的提法藏雯不会逶了,楚否应该代之为“信息技术伦瑗”? ( 3 ) 应该从更基本的问题上来反恩信息技术中的伦理问题。首先,在信息伦理中, 将信息作为技术的客体加以改造,这种技术主义的观念首先就要做出伦理反思。因为正 如我们将江河、资源等纳入到技术改造的对承之中时,最初也并没有意识到会出现什么 问题,只有当技术对其的改造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深度的时候,才发现技术对于自然是有 伦理责任的;同样,当我们将信息纳入技术改溅的对象时,是不是也没有从最初就考虑 到麻该对这种行为做出伦理的预测? 其次才是信息的紊乱、不精确等问题。其次,信恩 技术魄对于人自身具有影响,正如在生命伦理中,对于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十分敏感一榉, 在信息披寒中,对于机器能否成为人、取代人,也悔有深深的伦理警惕。以“信息”为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核心来分析其中的伦理问题,看起来是抓住了根本,但是并没不能去关照与其相关的伦 理问题,这个难题,还需要放到“信息技术”的体系中来解决。 上述反思,总结起来,就是说,我们需要对信息技术中的伦理问题做出更加全面的 考察,而不仅是目前研究中所归纳出来的那些现象。这个伦理问题,似乎叫做“信息技 术伦理”更为妥当。 1 2 如何区分普遍伦理的信息化和信息技术伦理? 在现在所谈论的信息技术伦理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将信息技术伦理与普 遍伦理的信息化不做细致的分析。 ( 1 ) 普遍伦理的信息化。所谓普遍伦理的信息化,是说本来是普遍伦理的问题,在 信息技术的环境中,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和特点,对此的分析,本质上还是属于普遍伦理 的范畴。比如,不用计算机伤害别人,属于“善”的范畴,讨论这个伦理问题,本质上 是在讨论如何“行善”这个普遍伦理。因为讨论不用计算机伤害别人,能反映出计算机 的哪些本质特征呢? 能表现出计算机对伦理带来的什么新的变革呢? 恐怕没有,使用计 算机时不能伤害别人,只能是以一个新的现象再一次印证、说明、表现了“善”的伦理 观。同样,不要在网络上欺骗他人,不要在电视上播放淫秽暴力的影像,不要用手机短 信骚扰他人,不要给他人不准确的信息,等等,都是普遍伦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又一 次出现,是它们的“信息化”。 严格说来,将普遍伦理的信息化,当作信息技术中特有的伦理问题,是不恰当的。 很明显,普遍伦理不因信息技术而产生和改变,信息技术也不会因为伴随着这些伦理问 题而体现出其某些特质。如果停留在普遍伦理的层面上来理解信息技术伦理,无疑是浅 显的。 ( 2 ) 信息技术如何引发伦理问题? 技术和伦理之间是怎样一种张力? 技术中的伦理 问题都来源于普遍伦理。王国豫、李文潮等指出:一般来说,可以把科学技术伦理看成 是普遍伦理在科学和技术活动中的应用,而通常隋况下对科学和技术进行伦理评判时则 多从现有的基本伦理原则出发【3 l 。按照这个理论,其实只需要做出进一步追问,就可以 从普遍伦理的信息化触及到信息技术伦理。比如,追问计算机为什么可以作恶,就需要 结合计算机的特征来进行分析,而这就是一个信息技术伦理的命题。同样,网络是怎样 使欺骗行为得逞的? 电视是怎样放大了淫秽暴力事件的影响的? 手机短信为什么能构 成骚扰等等,都是在追问信息技术究竟有什么特质,让伦理问题成为可能。所以追问技 术中的伦理问题,恐怕还要深入到技术之中去寻找原因。 信息技术伦理及其哲学反思 ( 3 ) 由上述问题再追问一步,那就是技术是怎样与伦理发生作用的? 技术伦理何以 成为可能? 普遍伦理是如何转变成技术伦理的? 这个问题,目前依然是有争议的,比如 就有人认为科技伦理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观,“科技伦理”这个概念既不能成立又有害无 益,应代之以“科技活动伦理”【4 】。究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于技术与价值的关系还有 很多争论,这些争论的核心,在于怎样打开技术的“黑箱”。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 多了,但是通过具体解剖“信息技术伦理”这个麻雀,能做出一些新的思考和解答吗? 1 3 需要对信息技术伦理做哲学反思吗? 对于信息技术伦理问题,必需要做出哲学反思吗?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 ( 1 ) 如何才能真正认识信息技术伦理现象? 美国伦理学家弗兰克梯利( f r a n k t h i l l y ) 在其伦理学导论(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e t h i c s , ) 中说:“伦理学研究一组特殊事实, 它必须解释这组事实。一门理想的伦理学要到彻底理解了它所研究的现象时才算完 成要实现这个理想,伦理学就必须成为哲学的,它必须就是哲学。”【5o 通过前面的 追问也发现,要想认清技术中的伦理问题,就必须对技术的本质做出反思,因为技术本 质是决定其伦理问题的根源。而对技术本质的反思无疑是一个哲学问题。而在当代,技 术的应用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思考和再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信息技术伦理 的问题,就可能需要演变为对于技术的哲学反思,以及更进一步的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 反思。 ( 2 ) 信息技术触及到了哪些哲学本质问题? 信息技术对于哲学的作用,有人称之 为一种“技术转向”。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产生了影响? 这种影响是 否表现为伦理上的某些冲突? 如果从信息技术与哲学的互动关系入手来解剖信息技术 伦理现象,是否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可以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不仅于伦理学有益, 也对于信息技术和哲学基本问题都有好处。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可以做出以下综述: 2 1 关于信息技术中的伦理问题的研究 对于信息技术中的伦理问题已经有很多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是按照信息技术的不 同侧面来展开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 1 ) 计算机伦理。有论文总结了国外计算机伦理研究的基本问题,指出在计算机伦 理学的学科性质界定上,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的学者都把它纳入“应用伦理学”( a p p l i e d e t h i c s l 或“规范伦理学”的范畴,强调计算机伦理学的“实用性”,它“探究的是当人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们做出选择和采取行动时,如何才是善的和有价值的实践真理”,研究具体行为的规范 性指导方针,以解决信息技术带来的一系列具体道德问题。还有一些人提出了计算机伦 理的基本原则和计算机职业的伦理规范等,但总体而言,正如美国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 样,计算机伦理问题虽然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征,属于应用伦理学的“新种类”,但它 研究的往往是伦理学的“老问题”。 总体而言,对计算机伦理的研究,只限于计算机所带来的伦理现象的总结。但是, 计算机为什么会引发这些伦理现象? 其中的技术方面的原因是什么? 对计算机的伦理 问题的思考还需要更深入一步。 ( 2 ) 网络伦理。在网络伦理的研究中,大致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探讨网络上的伦 理与现实中的伦理有何异同或冲突;第二,探讨网络活动中的伦理现象有什么特殊性, 尤其是网络上的商业伦理和涉及到人自身的伦理问题( 比如隐私、情感、心理等) ;第 三,探讨网络所带来的“虚拟世界”或“虚拟空间”中的伦理问题,包括虚拟与现实的 伦理冲突,以及虚拟空间伦理问题的特殊性。其中,也有一些从哲学方面对伦理问题进 行反思的研究,主要是对“虚拟”的哲学意义的探讨:第四,有网络而引发出来的“赛 博伦理”。将技术中的网络空间隐喻到社会之中,对于社会的数字化存在方式归纳为“赛 博空间”,在此隐喻下来探讨伦理问题的新发展,属于“赛博伦理”命题。它的探讨和 网络伦理所探讨的内容基本是类似的【7 j 。 总体而言,由于网络的普遍应用,和它相关的伦理现象比较多,几乎现实中的伦理 问题在网络上都有所反映。也因为如此,对于网络与现实、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伦理冲突 的探讨也成为其中的主要方面。但在这些繁杂的伦理现象的研究中,找到网络伦理主要 的、本质的特征,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 ( 3 ) 信息伦理。信息伦理是将信息作为一类特殊的客体,来研究与之相关的伦理问 题。由于信息和物质、能量并列为第三种基本自然资源,与之相关的技术信息技术 对于社会也产生着重大的作用,所以对它的伦理探讨也比较多,其中一个主要的话 题是对信息污染所带来的伦理冲突的研究哺j 。 信息伦理研究本质上与技术是无关的,但是在很多研究中,因为信息的价值问题在 技术应用中体现得更多,所以也难免牵扯到技术方面的原因。反过来,如果对于信息技 术中的伦理问题,都追溯到信息的哲学本质上去予以思考,是不无裨益的。 ( 4 ) 信息技术伦理。在研读文献中,也发现有以“信息技术伦理”为主题词的研究, 但是这类研究,大多还是在具体研究计算机、网络等的伦理问题,而并没有从信息技术 的整体及抽象意义上来进行深入的探讨1 9 】。 信息技术伦理及其哲学反思 2 2 关于技术伦理问题的研究 对技术伦理问题的研究,是信息技术伦理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对信息技术伦理进行 分析和解剖,能够为技术伦理的若干基本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对于技术伦理的研 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 1 ) 科技伦理能否能够成立。科学技术是否与伦理相关,是否存在“科技伦理”, 是一个前提性的研究。对此,有人指出,科技伦理学的建立需要满足两个内在的逻辑条 件,一是符合伦理学的一般规定,二是科技伦理学必然涉及人与科技的关系,即将人与 科技这样一种主体与科学技术客体问的关系当作伦理关系来把握【l ”。但是也有研究指 出,科技伦理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观”,原因是科技本身并不直接与伦理问题相关涉【4 】。 ( 2 ) 技术哲学的伦理学转向。有文献指出,技术哲学的研究在向伦理学转向。该 文献指出:2 0 世纪7 0 年代中叶以来,欧美哲学界存在着明显的技术哲学的伦理转向。 国内技术哲学界所熟悉的北美技术哲学家米切姆( c a r lm i t c h a m ) 、芬伯格( a n d r e w f e e n b e r g ) 、邦格( m a r i ob u n g e ) 及德国技术哲学家拉普( f r i e d r i c hr a p p ) 等纷纷开始探 讨高新技术发展的后果、技术的社会影响,追问什么是进步、技术发展的前景以及工程师 的责任等问题。技术哲学的伦理学转向,为深入研究伦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 3 ) 技术价值论研究。对于技术伦理的研究,还有一个焦点是技术与价值的关系。 因为伦理是价值冲突的表现,技术中是否负载着价值,对于技术伦理是否成立具有关键 性的作用。在此方面,有技术工具论观点,它认为技术是中立的,不负载价值;有技术 的社会建构论和技术决定论观点,它们认为技术负载着价值;还有技术过程论观点,认 为技术在工具论意义上的中立与它在社会应用、产业化等方面的价值负载是统一的,因 为它们属于同一个技术过程。此外,还有研究提出技术的价值二重性、技术的现实价值 和潜在价值等。这些研究,主要是在技术是否负载价值、以怎样的形式负载价值、负载 什么价值等问题上展开研究,虽然远德玉先生提出要“打开技术的黑箱”,但是通过对 技术本质的深入细致的分析来研究技术伦理问题,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i 。 第三节研究思路及方法 31 研究思路 本沦文的研究思路可以归纳为以下的逻辑关系: ( 1 ) 打开信息技术的“黑箱”,归纳总结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 特质及其内在矛盾,分析这些矛盾可能为什么伦理问题提供原因。 ( 2 ) 构建信息技术伦理的体系,剖析信息技术伦理的具体内涵, 理是信息技术和伦理的直接关联,不需要借助任何其他中介。 揭示这些方法的 论述信息技术伦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3 ) 追问信息技术伦理的哲学本质,寻找信息技术伦理成立的根本原因,回答技 术伦理成立的理由所在。 3 2 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 ( 1 ) 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相统一的方法。本论文力图打开信息技术的“黑箱”, 以信息技术的实际情况来证明技术和伦理问题之间的联系。 ( 2 ) 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通过分析技术逻辑的必然规律和技术发展的实际 演变情况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揭示技术和伦理之问的张力是怎样形成的。 信息技术伦理及其哲学反思 第二章信息技术本质:伦理问题的原因 技术之所以带来伦理问题,是和技术的价值密切相关的。技术如果不带来价值,也 就不会有价值判断的必要;技术如果只带来单一价值,也就不会有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 突即技术的伦理问题。考察技术伦理问题,自然首先要将问题对准技术与价值的关 系。 关于技术和价值的关系,至今尚未有定论。技术工具论者认为技术没有价值或技术 是价值中立的,技术建构论者和技术决定论者认为技术负载着价值( 主要是社会价值) , 这两种论点的论证本质上是在探讨技术的不同定义,和技术的价值命题不是一回事。技 术过程论者认为技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中负载着不同的价值。远德玉先 生2 0 0 3 年发表技术过程论的再思考,对他在1 9 8 1 年提出的“技术过程论”做出了 修订,主要是提出了“技术是目的弓手段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这个新的论断。此沦断 和李伯聪在工程哲学引论中所说的“任何目的都是负载价值的目的”一起,可以作 为技术过程论观点对于技术价值判定,那就是“在技术本质论k 坚持技术过程论必然在 价值论上坚持技术是非价值中立的” 1 3 1o 但是陈昌曙先生在把“技术”与“技术应用” 区别开来关于技术中性的论辩中明确的说到,技术有自然属性目的或工艺性目的, 这个目的是中立的,并且技术和技术应用虽然在实际中难以区分,但是并不是浣不需要 区分,把技术中立等同于技术与价值无涉,是有问题的【l 。 这里认为,上述关于技术与价值的关系的各种分析,都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技术与目的,技术目的与技术价值,是怎么能联系到一起的? 这个联系的原因、机制、 张力是怎样的? 难道技术天然就和目的相联系? 目的就天然和价值相联系? 不弄清这 个问题,技术和价值之间实际还有一个关键的桥梁没有搭建起来。此处的基本观念是: 首先,技术和目的的关系要具体分析。技术发明者的目的,恐怕不等于技术的目的,因 为很多技术上“事与愿违”的现象告诉我们,即使是技术的发明者,也不能将其e i 的强 加于技术本身;技术应用者的目的,也不等于技术的目的,因为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是个 人无法预测与垄断的。其次,目的和价值的关系也要具体分析。目的不是和价值成正比 的,好心办坏事在技术中比比皆是:也不能说目的决定了技术有价值二重性,或者技术 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等等,因为没有什么目的是追求价值上的既好又坏的结果的, 也没有什么目的能够同时考虑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那么说看似辩证,其实是一种逻辑 上的偷懒。甚至也不能含混地说“任何目的都是负载价值的目的”,因为这需要具体分 析。总之,那种天然地将技术和技术目的、技术价值联系起来的观点,需要改变一下了。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那么,对于技术伦理学的探讨,就需要转换一个命题,从讨论技术是否负载价值, 转变为技术能否负载价值,或者说,技术中有没有价值发生的原因。技术如果能负载价 值,那么它自然会在合适的时候与价值相关联;技术如果与价值绝缘,那么谈论技术和 价值的关系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探讨技术中价值发生的原因,就必须要打开技术的黑 箱,去探究技术的本质究竟如何。这与技术过程论的“打开技术的黑箱”的观点稍有差 异。技术过程论者先构建了一个大的箱子技术全过程,然后将技术发明、技术本体、 技术应用、技术产业化等小“黑箱”置于其中。虽然大箱子能打开,但是小黑箱其实还 是不可知的。本论文不会按技术过程论的观点去打开每一个小黑箱,而是着重去打开技 术本体的那个黑箱,因为它是核心所在。 所以本论文中的技术,是狭义的技术,或者说,是特指那种“以遵照工程科学进行 的活动和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物质技术”0 5 。或者说类似于技术工具论者的技术定 义。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界定。只有从狭义技术中所寻找出来的伦理问题的原因,才是最 根本的原因;那些技术的社会应用、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等过程,虽然从广义上也属 于技术的定义,但对于分析技术伦理问题而言,太不纯粹了。 为什么技术的本质决定着技术的价值,从而决定着技术伦理的状况? 谈技术伦理与 谈普遍伦理的一个最大差别是,普遍伦理问题的来源,可能是“心上印有某种道德真理”, 或是因为人“有一种先天的知识能力、一颗良心、一种普遍的、原始的、永恒的心灵力 量”,或是“由进化而来,在后天获得,从而能进一步发展”的“道德判断能力”等1 5 j 。 但技术伦理的来源,必然是出于技术发展逻辑的使然,而不是来源于人心,也不来源于 技术所依赖的科学理论。技术如何决定伦理问题的产生? 比如在计算机键盘上按下“a ” 键,在屏幕上就显示出字符“a ”,这是计算机构造所内在地决定的。“a ”字符能产 生伦理问题“c ”,是由技术自身而决定,与计算机是否有“情感”、“意愿”或“价 值判断”无关,也与按下按键的人的价值观无涉;如果计算机的内在逻辑决定了,按下 “a ”键在屏幕上却显示出字符“b ”,则伦理“c ”也不会出现,同样,这只是技术的 内在逻辑使然,也不是技术有意识地做出的选择。 所以,对于技术是否能带来伦理问题,我们需要分析的是,为什么在按下“a ”键 的时候,在屏幕上就显示出字符“a ”而非“b ”? 其中的本质“d ”是什么? 找到了这 个“d ”,就找到了伦理“c ”的理由所在,因为,只能是由d 而a 而c ,不能是由d 而b 而c 。而现在的技术伦理研究,大多是在分析,为什么会由a 而c ? 以下将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本质特征的分析,来建构一个信息技术的特质体系,从而 能比较完全地揭示信息技术中是如何为伦理问题的产生提供原因的。这是通过解剖一个 麻雀来为技术与价值的关系做出一种新的解释。 信息技术伦理及其哲学反思 第一节消除不确定性信息技术的本体观 按照技术哲学家陈昌曙的观点,改造自然的活动是技术哲学的主题,人工自然是技 术哲学的逻辑起蝌”】。信息技术哲学的逻辑起点也应该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去寻 找,这也是信息技术伦理的原点。 1 1 “消除不确定性”对信息技术的决定性作用 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可以分别从材料、能量和信息三个要素寻找标志f l “。现在 也有按照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l ”。可见,人工自然中自始就有 信息的成分。可以说,改造人工自然中的信息要素( 以语言为标志) 是信息技术哲学的 事实起点。不仅如此,但凡涉及到改造人工自然中信息要素的技术,都应该是信息技术, 比如结绳记事,飞鸿传书,烽火传信,甚至眉目传情等等。这是广义的信息技术观。但 是现在通常所谓的信息技术,乃是自申农和维纳以降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工具的 狭义信息技术。以下主要基于狭义的信息技术来进行讨论,但这并不妨碍结论的普遍性。 明确信息技术哲学的逻辑起点,有助于认清信息技术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从历史和 逻辑的发展来看,“消除不确定性”是信息技术的基本问题,它表明了信息技术是从何 处着手来改造人工自然的,这个入手点与其他技术改造自然有着本质的区别。 “消除不确定性”的问题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历史的发展的而产生的。康德说过:“意 志( 人的行动) 的表现,均处于自然的普泛定律的支配下,就像其他物理现象处于上述 定律支配下一样。历史的职责就是叙述这些表现;而且假定使其原因处于隐匿之中,我 们知道,历史只是在远处安营扎寨,并从大尺度上注视着人类意志的力量,其目的是在 连续的事件中向我们展现一种有规则的趋势。”【1 8 j 这是一种决定论思想,它不认为世界 的偶然性是一个问题。概率论和统计定律的发展使得人们突破了决定论的影响,开始认 识、掌握和“驯服”世界的偶然性,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表明“偶然不再是 瞎猫碰着死耗子,而是自然定律以及所有合理的归纳推理的核心所在。”【l 驯这是信息技 术诞生的历史环境。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在其人有人的用处的序言“一个偶然性的宇 宙观念”中,详细追述了以玻耳兹曼( b o l z m a n n ) 和吉布斯( g i b b e ) 为代表的统计学如伺突 破决定论、确立偶然性概念的历史,并明确指出:“控制论这门新兴科学就是从这个观 点为核心而开始其发展的。” 1 9 1 而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则从通信原理的角度,正式确定 了“信息就是消除了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基本问题。当然他所说的信息还局限于服从概 率论规律的“概率信息”。后来人们用“熵”( 或“负熵”) 来表征信息的基本特征, 就是基于申农的信息量公式与物理熵的类比,这将信息的不确定性( 或消除不确定性) 与物理规律联系起来( 2 。1 。从“消除不确定性”这个问题出发,信息技术逐渐从改造概率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信息发展到对不完全概率信息、模糊信息以及人类社会中的本体信息、认识信息和意识 信息等的改造,从思想、方法、手段和工具上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务求在这些方面 也能实现对不确定性的消除,从而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技术体系。这是 技术改造自然的一个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考察信息技术的历史,“消除不确定性”是一种现实的技术目标。在信息通讯领域, 申农认为:“通信的基本问题就是在一点重新准确地或近似地再现另一点所选择的消 息”,他构造出一种由信源、信道和信宿所构成的通讯模型,解决了有关精确地传送通 信符号的基本技术问题;在自动控制领域,维纳认为:“接收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就 是我们对外界环境的种种偶然性进行调节,并在该环境中有效地生活着的过程”,他提 出以“反馈”为核心思想的控制方法,并将它推广到社会领域;在计算机原理领域,图 灵提出了“离散状态机”模型,指出:“数字计算机可以归入离散状态机一类,这 些机器的运动是通过突然跳动或是通过棘轮,从一个完全确定的状态,转变到另一个完 全确定的状态。这些状态截然不同,所以它们之间不存在混淆的可能。”并排除了不确 定性在计算机中的存在:“一个单一的电子在某一时刻发生十亿分之一厘米的位移,就 可能造成一个人一年后被雪崩杀死还是死里逃生这样重大的区别,这种现象不会在我们 称之为离散状态机的机械系统中发生,这是该系统的基本特性。”【2 l j 在人工智能领 域,计算机心理学家则用机能主义假定心理过程是能被精确说明的过程,而大脑则是一 种体现函数关系的计算系统( 2 ”。 “消除不确定性”问题也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模式。首先,信息技术按照符号化 的思想,引进“机器语言”,将人类文化的中介物改造为“自然语言一机器语言一自 然语言”,这样技术和工具才能介入到改造信息的技术过程之中。而机器语言目前还是 一种确定性的符号系统,它还难以圆满地和自然语言相互衔接;其次,信息技术将连续 性的问题离散化,以便被解构而适应机器的处理原理和特性,图灵说:“严格地说,这 样的机器( 离散状态机) 并不存在,每一个物体的真实运动都是连续的。但是对许多类 型的机器来说,把它们看作是离散状态机,更为有利。”也就是说,只有被离散化的信 息才更适于被机器所处理。这导致了在处理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需要将很多其他属性 省略,而往往是这些属性反映着事物的本来面目,省略了这些属性,就会导致伦理冲突 的可能。所以在另一方面这也是其局限所在【2 l j :最后,信息技术利用模型化的方法,以 建立计算功能与心理学解释之间的联结,争取能更大限度地处理各类信息。但是在概率 信息之外的领域中,效果尚不尽如人意,但非概率的信息是主要的,现实世界无疑很难 用数学模型来予以模拟,如果要以模型推演出来的确定性来认识现实世界,无疑会出现 问题。可见,机器语言介入自然语言,将连续的世界离散化,以及用模型来模拟人和自 信息技术伦理及其哲学反思 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技术模式追求的虽然是消除不确定性,它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类对 于自然、社会和人本身“一切尽在掌握”。然而,这似乎又是一种新的决定论思想。在 实际之中,“一切尽在掌握”或许永远都在彼岸。 1 2 “消除不确定性”中伦理冲突的原因 信息技术“消除不确定性”的技术体系建构,带来了伦理冲突的可能。 ( 1 ) “消除不确定性”是一种新的本体论观点。它认为,人们以技术改造信息的 方式,可以达到对“存在”的“真”的把握。在一定的程度上,技术是可以做到的,正 如海德格尔所言,技术是一种“解蔽”:但是,也应该看到,世界的“不可知”是必然 的,完全的“真”是一种理想状况,技术所能达成的“消除不确定性”的效果,更是有 限的。这是技术内在的矛盾,是技术所难以克服的。所以,信息技术从“消除不确定性” 的逻辑起点出发,走得越远,所画出的可确知的世界的边界越大,此边界之外的未知领 域也就更大。在此过程中,伦理冲突的出现是必然的,它既没有秉承什么目的,也未依 附于什么活动。技术能够与伦理问题相联系,乃是技术的天然属性,是哲学本源所决定 的。 ( 2 ) 符号化、离散化和模型化这些技术方法,带有强烈的人工目的性,虽然这种 目的性正如陈昌曙先生所说,是“工艺性”的目的,是价值中立的,但是正如上面所分 析的那样,如果认为这些技术方法能够完全描摹和再现自然和社会中的万事万物,并确 信通过这种技术处理能做到对现实事物的完全认识和掌控,则势必会与世界的实际状况 发生冲突。因为信息技术通过这些方式所展现出来的“真”,是抽象、模拟、仿真、还 原后的“真”,其中不可避免有“伪”的成分存在。也就是说,工艺上价值中立的技术 本身也存在不完备性和不确定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 目的) 为转移的。这种效应就是 技术能够负载价值的“座架”。 当前,人们把“技术的风险性”作为技术伦理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不能武断 地说技术都存在着风险性,更不能把技术的风险归结为谁来使用这个技术、使用者的动 机如何、使用者对于技术后果有无充分的预期,等等。技术风险的真实来源,就是技术 能够和价值相关联。 第二节虚拟世界信息技术的自然观 在信息技术的基本问题提出之后,需要追问的是:信息技术为消除不确定性而创造 出来的那种人工自然,与其他技术所创造的人工自然,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这罩认为, 信息技术创造的独特的人工自然就是“虚拟世界”。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 1 “虚拟世界”所展现的人工自然 我们可毗将信息技术中物理实在的东西比如芯片、机器、网络、信息的载体( 磁盘, 光盘等) 和终端( 显示器,接收器等) ,以及由信息技术而营建起来的工厂、办公环境 等,看作是信息技术所创造的人工自然,它们是物理实在而不是虚拟世界,有人将这个 世界形象地叫做“硅化世界”。这表明信息技术也有和采矿、冶炼、机械加工等技术相 同的改造自然的性质,因为“硅化世界”和“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似乎是同样的人工自 然。真正能体现信息技术创造的人工自然的特征的,还是以“硅化世界”为载体的“虚 拟世界”。 硅化世界为什么承载起一个“虚拟世界”? 这就在于信息技术将有形的机器构建成 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在系统的观念下,信息技术将众多的资源都组织到一起,形成了一 个类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电岗位专业试题及答案
- 《烹饪原料初加工工艺》项目二鲜活原料的初加工
- JavaEE轻量级框架Struts2 spring Hibernate整合开发 第3章Struts2标签库及使用
- 吉林省四平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卷(有答案)
- 墙垛式护栏施工方案
-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 欧式别墅大门施工方案
- 金属加工行业深度市场报告
- 济南水泥荷兰砖施工方案
- 江西省南昌市零模2026届高三上九月测试思想政治试卷(含答案)
- 福特锐界2018款说明书
- 幼儿园海军知识
- 塑料厂应急预案
- 第八章工程建设执业资格法规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论文
- JJF 1685-2018紫外荧光测硫仪校准规范
- UL实用标准电子线常用规格表
- 大学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试行)模板
- 西方音乐史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血液净化治疗临床应用
- 年产12000吨水合肼(100%)项目环评报告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