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典家风家训ppt课件 (2).ppt_第1页
中国古代经典家风家训ppt课件 (2).ppt_第2页
中国古代经典家风家训ppt课件 (2).ppt_第3页
中国古代经典家风家训ppt课件 (2).ppt_第4页
中国古代经典家风家训ppt课件 (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经典家风家训 1 司马谈的 命子迁 作者 司马谈 前110年 西汉夏阳 今陕西韩城 人 父司马喜 子司马迁 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汉武帝元封元年 前110年 东巡至泰山 并在山上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 史称 封禅大典 司马谈当时因病留在洛阳 未能从行 深感遗憾 于是抑郁愤恨而死 2 故事 司马谈学富五车 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 通称太史公 掌管天时星历 还职掌记录 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 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 量身定制 的 因此 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 由于责任心极强 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 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 边哭边嘱咐说 余先 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 典天官事 今汉兴 海内一统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废天下之史文 余甚惧焉 汝其念 并认为 且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此孝之大者 这就是司马谈的 命子迁 3 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 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 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并认为这是 大孝 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 诸侯兼并 史记断绝 当今海内一统 明主贤君 忠臣义士等的事迹 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 内心十分惶惧不安 所以他热切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 最终写出被誉为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的 史记 名垂青史 圈点 有人说 没有司马谈的 命子迁 就没有司马迁的 史记 此话信然 4 颜之推的 颜氏家训 作者 颜之推 531 591 字介 颜氏原籍琅琊临沂 今山东临沂北 先世随东晋渡江 寓居建康 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 文学家 他经历南北两朝 深知南北政治 俗尚的弊病 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 当时所有大小学问 他几乎都钻研过 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 5 故事 颜之推 生于乱世 长于戎马 流离播越 闻见已多 他本着 务先王之道 绍家业之业 的宗旨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 处世哲学 思想学识 写成 颜氏家训 一书训诫子孙 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 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 讲如何修身 治家 处世 为学等 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如他提倡学习 反对不学无术 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 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 主张 学贵能行 反对空谈高论 不务实际等 6 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 如 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自芳也 与恶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自臭也 积财千万 不如薄技在身 幼而学者 如日出之光 老而学者 如秉烛夜行 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 父子之间不可以狎 骨肉之爱 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 狎则怠慢生矣 有志向者 遂能磨砺 以就素业 无履立者 自兹堕慢 便为凡人 生不可不惜 不可苟惜 等等 圈点 历代统治者对 颜氏家训 非常推崇 甚至认为 古今家训 以此为祖 被后世广为征引 反复刊刻 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可见 颜氏家训 影响之大 7 欧阳修的 诲学说 作者 欧阳修 1007 1072 字永叔 号醉翁 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 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 人 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 后人将其与韩愈 柳宗元和苏轼合称 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 柳宗元 苏轼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一起被世人称为 唐宋八大家 8 故事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 为节减开支 母亲用芦苇 木炭作笔 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 母亲还经常用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来启发他 因此 成为文学家后的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 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 诲学说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 有不变之常德 虽不琢以为器 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 因物则迁 不学 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可不念哉 他教诲儿子努力学习 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圈点 欧阳修以 玉 喻 人 诲学有道 可谓金玉良言 9 袁采的 袁氏世范 作者 袁采 生年不详 卒于1195年 字君载 信安 今浙江常山县 人 隆兴元年 1163年 进士 后官至监登闻鼓院 掌管军民上书鸣冤等事宜 即负责受理民间人士的上诉 举告 请愿 自荐 议论军国大事等方面给朝廷的进状 淳熙五年 1178 任乐清县令 为官刚正 著有 政和杂志 县令小录 和 世范 三书 今只有 世范 传世 10 故事 袁采自小受儒家之道影响 为人才德并佳 时人赞称 德足而行成 学博而文富 步入仕途后 袁采以儒家之道理政 以廉明刚直著称于世 而且很重视教化一方 在任乐清县令时 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 于是撰写 袁氏世范 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 美化风俗习惯 四库全书提要 曰 其书于立身处世之道反复详尽 所以砥砺末俗者极为笃挚 明白切要览者易知易从 固不失为 颜氏家训 之亚也 袁氏世范 共三卷 分睦亲 处己 治家三门 这本书的论述不同于一般著述 其语颇有见地 且深入浅出 极具趣味 极易领会和学习 娓娓道来 如话家常 所以又称 俗训 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 如 小人当敬远 厚于责己而薄责人 小人为恶不必谏 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 党人不善知自警 等等 袁氏世范 传世之后 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 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该书 都将它奉为至宝 11 圈点 袁氏世范 是中国家训史上与 颜氏家训 相提并论的一部家训著作 时人评此书 行之一时 垂诸后世也 时至今日 袁氏世范 不仅在中国仍受重视 而且在西方汉学界也颇受青睐 并有译本 袁氏世范 可谓真正做到了 垂诸后世 兼善天下 成了 世之范模 12 李毓秀的 弟子规 作者 李毓秀 1647 1729 字子潜 号采三 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 生于清代顺治年间 卒于雍正年间 享年83岁 清初著名学者 教育家 13 故事 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 性情温和豁达 因而缺少传奇故事 年轻的时候 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 游学近20年 科举不中后 就放弃了仕进之途 终身为秀才 致力于治学 精研 大学 中庸 创办敦复斋讲学 来听课的人很多 门外满是脚印 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 十分佩服他的才学 被人尊称为李夫子 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 也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 写成了 训蒙文 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 改名 弟子规 14 弟子规 共有360句 1080个字 三字一句 两句或四句连意 和仄押韵 朗朗上口 全篇先为 总叙 然后分为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 七个部分 具体列述弟子在家 出外 待人 接物与学习上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