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二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在 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口 论文作者签名:强芎、 导师签名:业白 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 中文摘要 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 中文摘要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以及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人本理念对中国社 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场思想革命与文化革新相互交织的运动在刷新 国民意识的同时也使中西文化在冲突中相知相融,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 型。 本文在重温新文化运动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同时,简要阐述了新文化运动对中 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首先从思想观念和物质基础两个宏观层面上论述了新文化运 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促进作用,进而从人们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的变迁以及服装样式、 穿着打扮等微观变化上揭示了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 研究表明:新文化运动为民国服饰嬗变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民国服饰嬗变的 步伐,民族服饰在文化的交流创新中更具生命力。 :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民国服饰:嬗变影响 作者:夏莹 指导老师:许星 a b s t r a c t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t h en e wc u l t u r em o v e m e n to nc l o t h i n ge v o l u t i o ni nr e p u b l i co f c h i n a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n e wc u l t u r em o v e m e n to nc l o t h i n g e v o l u t i o ni n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n e wc u l t u r em o v e m e n ta d v o c a t e dt h es p r i to fd e m o c r a c ya n ds c i e n c e ,a sw e l la s p e o p l e o r i e n t e di d e ao f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e m a n c i p a t i o na n dp e r s o n a l i t yi n d e p e n d e n c e ,w h i c h h a d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a t h em o v e m e n tt h a t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 r e v o l u t i o na n dc u l t u r a li n n o v a t i o nw e r ei n t e r t w i n e dn o to n l yr e f r e s hp e o p l e si d e o l o g y , b u t a l s ob l e n d i n g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si nt h ec o n f l i c t ,t h e r e b yp r o m o t i n gt h e m o d e m i z a t i o n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目录 引言1 ( 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l ( 二)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1 ( 三)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2 ( 四) 本课题的创新点3 ( 五)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3 一、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作用4 ( 一) 新文化运动4 1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4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精神实质5 ( 二)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6 l 、倡导文化的开放、创新,推动了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6 2 、倡导个性解放,促使中国文化不再忽略人的存在7 ( 三) 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促进8 二、民国时期服饰嬗变的物质基础1 0 ( 一) 纺织业的发展与服饰面料、纹样的丰瞻一1 0 ( - - ) 传媒业的兴起与服装业的繁荣1 2 三、民国时期服饰的嬗变之一:价值取向与审美心理的变迁1 6 ( 一) 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价值取向的变迁1 6 1 、由关注衣物转向对人的关注1 6 2 、由坚守传统转向中西融通1 7 ( 二) 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审美心理的变迁。1 9 1 、由奢华繁琐转向实用简洁1 9 2 、由趋同从众转向求新异展个性2 0 四、民国时期服饰的嬗变之二:西“服”东渐与东“服 洋化2 3 ( 一) 中山装中西融合的华夏男装经典。2 3 ( 二) 长袍马褂在传承中渐变的男性常服。2 5 ( 三) 文明新装“土 “洋”结合后的袄裙2 6 ( 四) 旗袍嬗变后的华夏女装的经典2 8 ( 五) 西式时装引领时尚潮流3 1 五、民国时期服饰的嬗变之三:着装方式的多样化3 6 ( 一) 中式着装方式3 6 ( - - ) 西式着装方式3 8 ( 三) 中西合璧着装方式3 9 六、民国时期服饰嬗变的不均衡性4 1 ( 一) 地域差异4 1 ( 二) 社会阶层差异4 2 ( 三) 性别差异。4 4 结语4 5 参考文献4 6 图片来源4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5 3 致 射5 4 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引言 ( 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引言 起始于1 9 1 5 年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声势浩大、颇具成效的思想 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对固有文化进行批评反省,追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相互交流沟通、融合的文化革新运动。 而作为文化产物和载体的服饰,不仅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体现,更是人类半。神文明 的成果。因此,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文化变革以及社会风尚的变迁,必然会在这一时 期的服饰中反映出来。本文把新文化运动和民国服饰作为研究对象正是基于这两者之 间存在的这种内在关联。 新文化运动加速了民国服饰嬗变的步伐,民国服饰的绚丽多姿是新文化运动在服 饰文化发展上的成果展示。 ( 二)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颇丰,他们大都是从历史学、社会学的 角度,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原因、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性质、缺陷,以及对社会发展 的作用、地位、贡献等方面进行探究,这些研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研究取向,见 仁见智,九十多年来没有停息,我们可以从一些专著、论文、研究综述中了解到。长 期以来,学术界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合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加以研究,并认为“五 四”运动“使原已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把中国思想文化进一步推上世 晃化的轨道 1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思想的解放,对新文化运动的研究也在进步, 更趋客观、全面、深入。一些曾经的因非学术化研究而得出的片面的、肤浅的结论, 缺乏对历史深刻把握的评判,已被当今学者用史实予以澄清,并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有 价值的见解和值得思索的问题。而研究服装史的学者多以时代为主线着重论述服饰的 特征及变迁,对于民国服饰的研究也多从民国建立、服制改革角度论述这个时期服饰 的形式状态,笔者将对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综合,挖掘出对本人选 1 耿云志,世界化与个性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重要趋势,学术探索,2 0 0 5 年4 月版 1 引言 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 题有帮助的研究成果作为论文的材料支撑,探究中国服饰在这一时期加速西化融入世 界服饰潮流,形成民国服饰多姿多彩及着装多元化等表象的深层原因。在此期间, 本人阅读的相关著作有:陈旭麓主编的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徐中约的中国 近代史、费孝通著的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薛君度、刘志琴主编的近代中 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陈红民主编的中华民国史新论、陈廷湘主编的新时期 的中国现代史研究,林岷著的中国文化史概述、沈从文的中国服饰史、黄能 馥、陈娟娟的中国服装史、华梅的华梅谈服饰文化和服饰与中国文化、张 竞琼的西服东渐,张竞琼、蔡毅主编的中外服装史对览、汤献斌编著的立 体与平面中西服饰文化比较、以及陈涌主编的旧中i 掠影1 8 6 8 1 9 4 5 旧 中国影像档案、杨源主编的中国服饰百年时尚、薛雁主编的时尚百年2 0 世纪 中国服装、曾慧洁编著的中国历代服饰图典、胡铭、秦青主编的民国社会风情 录服饰卷,以及新青年杂志、良友、申报、北洋画报等,相关论文 有:耿云志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及新文化运动:建立中国与世界文化 密接关系的努力、王代莉的开放的文化观念纪念新文化运动9 0 周年国际学术 研讨会综述、郑丽平的思想解放与2 0 世纪中国现代化、李新宇的什么是“新 文化运动 、徐首军的简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葛健的论民国初年政府的 棉纺织业优先发展政策、贺水金的从供给、需求曲线变动看1 9 1 4 1 9 2 5 年中国棉 纺业的繁荣与萧条、王玉英的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技术引进与企业发展、杨栋梁 的我国现代印染业发展简史、诸葛铠的从中西比较看中国近代服饰的转型、侯 玉林、史林写的民国时期服饰西式化走向略述等。正是这些论著为我提供了良好 的研究平台。 ( 三)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探寻2 0 世纪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轨迹,可见民国时期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重 要时期,中国服饰由此从传统走向现代并与世界服饰潮流相融,服饰嬗变的速度之快 无疑是惊人的。尽管在这过程中遭遇了各种旧势力、旧思想的阻挠和压制,但新思想、 新文化的崛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正是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的精神、世界化 意识、以及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人文思想为民国服饰嬗变创造了有利的客观环境。 因此,以新文化运动作为切入点来考察民国服饰嬗变具有较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 2 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引言 研究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 国服饰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以人为本是文化发展的基 本立足点;解放思想、开放、创新是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原动力。民 国服饰嬗变的结果表明,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世界化的进程中经过横向的交流、融通将 更加完美、更具生命力。 ( 四) 本课题的创新点 1本课题从史学、艺术学、美学、社会学等角度研究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装产生的 影响,及其内在动因。口外在表现形式。季 2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从人本主义、个性解放的视角考察民国服饰,诠释服饰文 化。 ( 五)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人从文献学的角度收集有关新文化运动和民国时期服饰的大量资料,以艺术学 的方法研究新文化运动对人们审美观、价值观和着装方式的影响,再结合图象学,用 排比的方法研究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服装在民国时期的演变过程。此外,还对服装 的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论述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作用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作用 ( 一) 新文化运动 1 9 1 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新青年) 标志着新文化运 动的开始。“新文化运动 是什么? 九十多年来,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这场 运动。一些学者认为,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 一士j 思想文化革新运动,也是在政治变革完成后的一场思想文让补课;从中国与世界 文明主流的关系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运动,也是中国与世界文明 主流全面接轨的运动;从新文化运动的价值选择看,它是一场发现人、解放人的运动, 也是建立起“个性主义 核心价值的运动;从中国革命历史看,新文化运动是传播新 思潮、新理论的宣传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扎根、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创造了 条件。0 00 0 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 响力。 1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看,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危机四伏。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终结了统治中国千年的王权,建立了民主共和 体制。然而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社会基础是不可能在朝夕间被铲除的,初生的民主共 和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泥沼中苦苦挣扎。在这个混乱动荡的年代,袁世凯篡权 后对内大搞尊孔复辟,继续用封建主义思想束缚人们的头脑,而对于外国侵略者则卑 躬屈膝,接受辱国条约,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相煎,生死存亡的关头。 思想方面。国家政体的革新与一个被封建主义文化禁锢千年的古老民族的思想状 况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各种社会矛盾集中表现在思想领域中新旧思想的冲突。就如陈 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所说的:“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 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儿也没有。所以口 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臭味。”“因此,中国很难避免帝制再次复辟也 很难保证民主共和健康发展1 。李大钊在新的! 旧的! 一文中对当时国人的生活 1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民国六年五月一日发行 4 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一、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作用 作了如下描绘:“中国人今日的生活,全是矛盾生活,中国今日的现象,全是矛盾现 象。“矛盾生活就是新旧不调和的生活,就是一个新的,一个旧的,其间相去不知几 千万里的东西,偏偏凑在一处,分立对抗的生活。这种生活最是苦痛,最无趣味,最 容易起冲突,这一段国民的生活史最是可怖”1 。在他举例中我们可见当时新旧矛盾 状况之触目:民国与清室共存,宪法中“信仰自由 与“以孔教为修身大本同在, 政治上“一面主张自我实现,一面鼓吹贤人政治,立法上“一面立禁止重婚的刑律, 一面许纳妾的习俗 ,凡此种种,让人无所适从。李大钊指出:“打破矛盾生活,脱去 二重负担,这全是我们新青年的责任,看我们新青年的创造能力如何? ”钱玄同认为 “要打破矛盾生活除了征圾旧的,别无他法。 梁启超“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套 。 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些中国新文化运动 的先驱者意识到,要改变中国社会现状,唯有唤醒国民,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唯有 创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文化,把人们的思想从封建传统的旧文化束缚中解放出来,已 迫在眉睫。 经济方面。民国取代封建帝制王朝后,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 侵夺,也不像清朝那样禁止私人“团体和协会的形成,由身为实业家的张謇担任工 商总长,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发展的规定。1 9 1 4 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 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对华经济掠夺的力量。中国民族工业因此获得了发展机遇。新的 工商阶层和劳动阶层队伍的逐步扩大,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自鸦片战争以来,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拯救中国作出了不 懈的努力,但从洋务派、维新派到革命派,在经历了器物、制度层面变革后,仍未使 中国摆脱困境走出黑暗。中国的出路在何方? 新文化运动一场文化层面的变革成 为中国先进分子寻找中国富强之路的新探索。 因此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既是当时历史时期政治、思想、经济诸因素综合作用下 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就如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教授所说,新文化运动“既 是由前此7 0 多年的历史呼啸而来,又是对这段曲折历史的深刻反思”2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精神实质 事实上,在探寻中国发展之路的过程中,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也是随着运动的展开 1 李大钊,新的! 旧的! ,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民国七年五月十五日发行 2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 5 一、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作用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 而不断深化的。大多数学者把“五四 前的新文化运动称为早期新文化运动。运动伊 始,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新青年阵营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 帜,从反对政治专制出发,对思想领域的文化专制发起猛烈攻击,其重点在于批判“三 纲五常 ,反对封建礼教以及对儒学的教条主义和封建迷信的批判,反对尊孔复古, 倒行逆施。号召国民学习西方文明,宣扬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提倡用白话文取代文 言文以实现文学的大众化。思想战线上的革命与文学战线上的革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 早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 9 1 9 年爆发的“五四 运动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的 高度,“五四”之后,社会主义思潮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以民主和科学作为旗帜 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宣传介绍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事。刊登在1 9 1 9 年新青年上的本志宣言阐述了新青年阵营的理想:“我们想求社会进化,不 得不打破天经地义自古如斯的成见;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 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我们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 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 的,全社会幸福的”1 。为了实现美好的理想,这些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者,以西方现 代文明为参照,把中国放到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加以考量,为使传统中国适应世界格 局的现代化转型,他们呐喊、求索,进行民族自省,体现了一代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 前途的忧患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从此,中国的新青年开始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民族振 兴、国家前途和世界的发展联系了起来。因此,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振兴中 华,富国强民,使中国融入世界。 ( 二)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 1 、倡导文化的开放、创新,推动了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 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胁迫下卷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中去的。对于西方文 明的冲击,国人从最初的被动作出回应到成为主动的参与者,新文化运动功不可没。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时代实行的文化封闭政策、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华夏中心 观使国人养成了一种固步自封的文化心态。尽管在明末清初,中国曾与欧西文明接 触,但并未引发大规模的学习西方文化的潮流。鸦片战争失败,使中国人看到了自己 落后的事实,但也没有触发大规模的输入西方文明的运动。虽然国体改革是前提,但 1 本志宣言,新青年七卷( 上) l 号1 9 1 9 年1 2 月1 日版 6 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一、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作用 从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激烈冲突、论战针锋相对,可见破旧立新之艰难,文化转型 之不易。在东西文明冲突中,是让中国传统适应世界潮流,还是让世界潮流适应中国 国情是一个冲突焦点。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明确表示“生存于今世,吾宁忍过去国粹之 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1 。在新文化运动中创刊 的新潮杂志也明确把“导引此块然独存之中国同溶于世界文化之流作为“第 一责任”。正是在这些先驱者不懈努力下,中国人才逐渐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西方文明, 反省传统文化之不足。事实上,真正的民族优秀文化是不会被世界潮流淹没的,被冲 刷掉的只是些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的东西。中国传统服饰旗袍在西“服”东渐中嬗变 为令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的 迅族服饰经典便是个例证。 中国文化正是在借鉴和学习西方优秀的文化过程中获得了空前的进步。就如一些 学者所说“新文化不是封闭的,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应该吸收一切民族的优秀文 化成果,同时又向人类贡献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 么一文中强调“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创造精神。 “我们不但对于旧文化不满足,对于 新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但对于东方文化不满足,对于西洋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 不满足才有创造的余地。我们尽可前无古人,却不可后无来者”2 。只有注重创新, 才能使文化充满活力,不断向前发展。这是新文化运动给我们的启示。 新文化运动所展示的对世界文化的开阔胸襟和先驱者孜孜以求的探索、创新精 神,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 2 、倡导个性解放,促使中国文化不再忽略人的存在 打破旧礼教、旧文化对人的束缚,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新文化运动的主体内容。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封建专制一统天下的社会。个人从未被发现和承认,个体的权 利更是被忽略或完全抹杀。人一生下来就被置于礼仪名教、纲常的网罗之中,沦为奴 隶,任何展示个性思想、言论、行为的均被视为大逆不道。居人口之半的女性更是作 为附属品而存在。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的孔门伦理纲常名教进行了猛烈抨击。这一时期宣传人格 独立、个性解放的文章比比皆是。鲁迅狂人日记以文学形式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礼 教的“吃人 本质,影响深远,体现了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同样女性 1 陈独秀,“敬告青年”,新青年一卷第一号,1 9 1 5 年,9 月1 5 日 2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七卷第五号,1 9 2 0 年4 月1 日 7 一、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作用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 问题也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关注,将女性从传统的社会中解放出来,是新文化运动的硕 果之一。号召女性“自居征服地位,勿居被征服地位。“其各奋斗以脱离此附属品之 地位,以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 1 。提倡妇人参政、社交公开、经济独立,并将“娜 拉”这一具有现代独立人格和个性解放意识的西方新女性典型引入中国,使许多女性 思想受到震撼,发生转变。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浪潮,对个性主义 的倡导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 缺失是个人不被发现。那么,新文化运动的最大功劳就是发现了个人,使个性主义、 个性解放的观念进入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不再忽略人的存在。 ji ( 三) 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促进 新文化运动最大的特征就是它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新旧 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等等,众生喧哗、没有权威、 否定偶像,“各种各样的主义寄托着各色各样的信仰。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寻找 信仰的同时形成了百家争鸣。这是思想自由原则在思想界和知识界的贯彻。比之春秋 战国时期,这个时候的争鸣更复杂、更壮观。诸多主义在论争中起落,展示了百舸争 流的绚丽境界 2 。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生机和活力。尽管当时的中国社会是 一个很不完美的社会,人们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是,千年王权的终结和精神枷锁的 粉碎,使中国迎来了一个可以独立思考、自由追求的时代。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必然推动服饰的变迁。辛亥革命不 仅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同时打破了延续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民初颁布的服制条例 从制度上要求各级官员无一例外都要遵守服制平等的原则。新文化运动则从思想意识 形态上摧毁了支持服装礼仪的封建礼教道德体系,并引导国人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西方 的服饰文化理念,使服装不再为身份地位而存在,只为美观、实用,为人的情感需要 而存在。张爱玲在其名篇更衣记中描述到:“民国初建立,有时期似乎各方面 都有浮面的清明景象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愉悦 3 。民国早期时装 人物画瓷器也为这段历史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记录了“最先穿时装的人们繁华梦中的 1 陈独秀,独秀文存第1 卷【m 】,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 2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4 0 0 页 3 张爱玲,“更衣记”,自己的文章,北京:京华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0 页 8 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作用 浮光掠影。,“他们穿着的时装成为新文化的载体之一,成为共同的文化标记”1 。( 如 图1 、2 ) 图1民国早期时装人物画瓷器图2 局部放大图 随着国人个性解放、服饰视野的开阔,求新、求异、求洋成为时尚女性的审美追 求。正如美国著名服装心理学家弗龙格博士说:“要使某种服装时髦起来,就要与时 代的精神与思想观念相一致。妇女们把时装看成一种体现其思想和愿望的符号,这种 符号是其他符号所不能替代的时装上要想作较大变化并使其时髦起来,就必须 同时有人们观念上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没有大的变化要想改变时装风格是极为困难 的 2 。尽管一些大胆的着装方式及服装款式遭到封建卫道士的谩骂指责,但时代的 潮流不可阻挡,服饰的多样化、时尚化、个性化,使民国服饰绚丽多彩。中式有变、 西式有融、中西合璧成为这个时期服饰的主要特征,也是这个时期社会风貌的写照。 新文化运动在引发社会思潮激烈论争的同时催生了民国服饰的绚丽多彩。 1 张朋川、张晶,瓷绘霓裳:民国早期时装人物画瓷器,文物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7 5 页 2 弗龙格【美国】,穿着的艺术服饰心理揭秘,陈孝大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0 4 1 0 5 页 9 二、民国时期服饰嬗变的物质基础 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 二、民国时期服饰嬗变的物质基础 民初的服制条例从制度上要求变革服饰,但效果并不理想,新文化运动的开 展则使服饰的变革由被动变为主动,为民国服饰嬗变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纺织业的 发展、传媒业的崛起,促进了服装业的繁荣,构成了民国服饰嬗变的物质基础。 ( 一) 纺织业的发展与服饰面料、纹样的丰瞻 洋务运动使中国民族工业萌发,但清政府腐败和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使中国 民族工业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夹缝中,饱受压抑之苦”1 ,得不 到发展。因此,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可以说是民初中国的两大亮点。 民国建立为中国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政治和经济上的有利条件。政府把国家经济发展的 目标定位于棉纺织业和钢铁工业,且“棉尤宜先”2 ,在奖励植棉政策3 和减免棉纺织 企业税收等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国内纺织公司从1 9 1 1 年的2 2 家增长到1 9 1 9 年的5 4 家,到1 9 2 1 年已达1 0 9 家4 ,其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良机, 新文化运动的展开促使民众觉醒,使国人看到了中国在世界化潮流中所面临的处境: “西洋种种文明制度都非中国所及,单就经济能力而言,我国人此时万万赶不上,倘 不急起直追,真是无法可以救亡 5 。在有识之士“实业救国 的呼声中,一批新式 工厂在中国发展起来。可以说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新文化运动走向纵深的物质基础,而 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开放理念和世界化意识为民族工业的奋发图存提供了精神食粮 和内在动力。当时申报曾对现为河北省的工业发展作了如下报道:“直隶省6 工业 状况、自民国以来、颇有蒸蒸日上之势、就中尤以纺纱织布两业发展为最速、天津一 埠无论矣、即散在他处者、如石家庄如高阳县、亦均日盛月兴、后先继美、此真北方 实业界之好现象也、益以年来提倡国货之运动、到处风靡、而企业家之乘机崛起、愈 1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3 2 页 2 曹从坡等,张骞全集,经济【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6 4 页 31 9 1 4 年北洋政府公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 农商( 一)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5 1 4 页 4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上海,1 9 5 8 年,第l 、2 章 5 陈独秀,独秀文存卷l ,转引自:徐中约,民国近代史,第3 9 4 页 6 作者注:直隶省1 9 2 8 年后改名为河北省 1 0 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二、民国时期服饰嬗变的物质基础 如雨后春花、绽苞怒散 1 。然而,民族纺织业初创时尚属低水平扩张,且纺纱 织布发展不同步,因而,当时国内市场高端纺织产品仍为洋货和外 资企业纺织品所占据。“华商纱厂在进口棉货及洋商纱厂两重压迫 下,虽自知能力薄弱,然不以此自馁。发起组织华商纱厂联合 会,以应对内对外之需 2 翻开当时的申报,有关纺织印染业发展状况的报道频见端倪, 我们从这些报道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纺织业的发展关乎国家、民 生,纺织企业在与强大的外资竞争中发展之路曲折而悲壮。我们看 到当中国纺织业在尚幼稚之时,便勇敢碡讨了来自发达国家同行的 冲击,在经历了由繁荣到萧条的阵痛后,重新调整了发展方向和步 伐,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将压力变为动力,从学习国外先进的现代 企业管理、学习生产工业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到逐步实现国产化, 尽管步履艰难,但走出了一条民族自强之路,纺织业也由此成为民 国第一大支柱产业。随着纺织业的发展,机器印染技术、国外化学 技术的传入,国产机器织染印花面料的纹样品种、质量都有了很大 的提高。我们从当时报上的两则面料广告中便会有此感受( 如图3 、 4 ) 。家庭式的手工业印染作坊为了与机器印花竞争也不断改进染色 配方和操作方法,改善色泽,不断翻新品种,虽然在品种、质量、 价格上都处于劣势,但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仍然受到欢迎。 包篓 不簸 誉奇 鲜 馈照 格美 篓麓 燃 蝶 跷 安 ? 一塑錾燮 叛翱徽疆美 图4 面料广告2 总的来说,由于打破了封建等级禁忌,民国服饰面料色调变得丰富多彩,面料纹 样呈现中西多元的格局。 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女性服饰面料纹样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风格和西方流 1 直隶最近之实业谈纺织工厂之现状,申报1 9 2 0 年6 月2 1 日 2 赵靖主编,穆藕初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3 3 4 页 1 l 髅瓣潞新染簸摩新掰品 琪格 篙 魂径上海耪安警嚣铸葵魄 “3 出口 舞甥妇丸敷疆键赫壤壤鍪 施图广 二、民国时期服饰嬗变的物质基础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 行风格两种类型。中国传统服饰纹样讲究平面布局和点缀性装饰,追求纹样和每一单 位的“完整性 。纺织中的“团花 纹样,刺绣中的定位( 如前胸、袖口、领) 折枝 纹样等就是传统审美的体现。这种传统风格的织花、刺绣纹样在民国一些传统服饰中 仍被延用,尤其是一些小城市、乡镇妇女多以中国传统风格面料纹样为主。传统的丝 绸、锦缎、阴丹士林布、民间印花布等仍是普通民众喜爱的面料。而对于大都市的摩 登女性、上层人士、艺人等则更喜爱西洋风格的舶来面料,如花洋纺、乔其纱、丝绒、 蕾丝、哈喇呢、哔叽、羽纱,以 及以进口国命名的诸如印度绸、 法国绸等洋绸缎,因为:塞些洋绸 缎所具有的或轻柔、或薄垂、或 挺括的特点更能体现服饰的美 感,突出娴娜多姿的身材和端庄 的仪态。舶来面料纹样多以印花 图5 圆圈式图案 为主,各种欧美风格的装饰纹样使人眼花缭乱。有各种形态的花卉纹样、抽象几何纹 样、各式条格纹样、杜飞纹样、新艺术纹样等等。受国际时尚变化加速的影响,2 0 世纪三十年代后,中国纺织面料图案变化周期也在缩短。我们可从刊登在1 9 3 3 年9 月申报上的一则介绍秋季衣料图案的短文中了解到这种变化,“在中国,以前衣 料上的图案差不多极少变化,近来织物的花样始一天天的新奇,但哪一种衣料应该印 哪一种花纹图案最适宜,很少有人精密的研究。在法国,是丝织物最考究的,他们对 于织物上的图案每年总定出一种标准而加以变化,于是风行一时,在中国却还没有。 但是今年秋季,大幅的花朵图案已归淘汰,却流行一种圆圈式的图案,( 如图5 ) 据 各大公司绸缎部说,这是民国二十二年秋式,名媛们都已采用了。 1 由此可见,民国 服饰面料纹样在追寻国际时尚的脚步中趋向现代变得愈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 二) 传媒业的兴起与服装业的繁荣 “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逐渐向全国推广。1 9 1 9 年到1 9 2 0 年两年之间,全国大 约4 0 0 多种大小学生刊物,全是用白话文出版的 2 0 “1 9 1 7 年到1 9 2 1 年间,全国新 1 秋式的衣料图案,申报,1 9 3 3 年9 月 2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一)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3 5 8 页 1 2 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二、民国时期服饰嬗变的物质基础 出的报刊有1 0 0 0 种以上”1 。报刊业的发达得益于印刷技术的革新和文化观念的进化 以及传播理念的转变。新文化运动中展开的文学革命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 逐步取代了呆板沉滞、不易理解的文言文,从而使报刊的受众群从少数知识精英转向 了普通大众,为民国社会转型构建了宣传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启迪民智、鼓动 民心的公共平台。 服饰作为社会生活的表征,必然是媒体宣传、关注的内容。2 0 世纪二十年代开 始,上海许多报刊纷纷开辟“服装专栏”。申报、大公报、新民报等较有影响 的报纸也在女性专栏中除讨论妇女问题外,常有女性时装、妆饰等方面的推介和讨论。 良友、玲珑、永安月刊等杂志则以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为宗旨,以图文并茂的 形式引导妇女追求健康美好的生活。通过刊登当地名人、政要、演艺明星的时装照及 生活照,介绍欧美人的生活时尚。使读者从中获悉时尚潮流。当时的一些画家则充当 了时装设计师的角色,我们从各类杂志上经常可看到叶浅予、万籁鸣、方雪鸪等著名 画家绘制的四季时装画( 如图6 、7 、8 ) ,由于其服和饰搭配的完整性而具有了穿着 图6 叶浅予绘图7 万籁鸣绘图8 方雪鸪绘 1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2 4 7 页 1 3 二、民国时期服饰嬗变的物质基础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 方式的启蒙意味。各种女性报刊更是具体指导怎样穿衣服1 ,如何修成摩登的 脚2 ,怎样使手美观3 ,讨论女子服装的改良4 等等。报刊上的各种服饰品广 告则既为竞争激烈的商家争取客户,也为读者指明了购物的方向。还有一种作为商业 广告美术品的月份牌在民间比报刊杂志更有影响力、更广泛,曾风行全国城乡。因其 题材大都集中于时装美女而成为审美时尚的一种载体,它直观地向普通民众展示了什 么是新潮服饰、摩登女性,使广大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与时尚的熏陶,接受西风 的吹拂。2 0 世纪二十年代末在上海兴起的选美活动以及三十年代兴起的时装表演都 成为引领服饰时尚和推动服装产业化的手段。随着人们对时尚的追逐和服饰需求的扩 大,服装加工设备的引进,西式裁剪技术的引入,大量服饰舶来品登陆国内市场,更萝 刺激了国内时装店的兴起和百货公司的繁荣。当时上海的静安寺路( 今南京西路) 、 同孚路( 今石门一路) 、霞飞路( 今淮海路) 和四) l l = l 路等路段云集了许多时装店, 形成了上海的服饰专业圈。其中有 著名的“鸿祥女子时装店”后改为 “鸿祥时装公司 ,楼上是厂,楼 下为店,厂店合一,因实行西式立 体裁剪而有“天衣无缝”之美誉。 有广告称为“女服专家、誉满世界 ( 如图9 ) ,深受社会名流喜爱, 宋庆龄、蔡元培都曾为该公司题 词。有风靡一时的云裳时装公司, 广受大家闺秀、海上名嫒的亲睐, 鬈 妇 塞 之 瑕 警 蠢, 貔 翼 图9 鸿翔时装公司广告 曾为女装大衣流行的重要推手。如今的中华老字号朋街服饰公司,当年以高质量、高 品位、高层次为立店宗旨而成为4 0 年代上海高级时装的代表品牌。与此相应各种配 饰店也如雨后春笋、不计其数,为争客源大打广告之战,而经营环球百货的各大百货 公司的陆续开张,更使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据说2 0 世纪3 0 年代的上海百货大 楼里欧美商品应有尽有,巴黎当季的时装隔三四个月就会在上海流行,而各地大中城 1 玲珑总第5 8 期 2 玲珑,总第1 2 期 3 玲珑,总第3 9 期 4 妇女杂志,第7 卷第9 号 1 4 一褫靴獬潞翔螽司 巾躅薄尉新綮嘴一 一 譬美衡之畸装蒜家 ,、,一 零签鬟囊誊敷囊素攀嘉器f 龟裂蔺申磐究l墨戚。敦既癌菠矮。各稻麓童。藤耱 褥舞嘬乏像饫。肄磁她煲簸。筑段滋臻露掰爱。魏 lll宠七;、。 l l 茁 i :n 2礁糍 蔓 露奉公 l 可熬鳐 。,。够缓彩阮羧豺纱貔 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 二、民国时期服饰嬗变的物质基础 市又以上海是瞻。可以说,当时以上海、天津、北京、广州为代表的大城市在中国服 饰文化发展中起着引领、传播、更新服饰潮流的作用,尤其是上海可以说就是一个世 界服饰潮流的中继站,中国传统服饰的创新园。 三、民国时期服饰的嬗变之一:价值取向与审美心理的变迁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 三、民国时期服饰的嬗变之一: 价值取向与审美心理的变迁 新文化运动以后的服饰变化,顺应了个性解放、反对束缚的时代潮流。人们在接 受新思想、接纳新服饰的同时,价值取向、审美心理也在悄然改变。 ( 一) 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价值取向的变迁 1 、由关注衣物转向对人的关注 突出人权、呼唤人权、要求人权,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大特点。然而中国几千年来 的宗法体制却无时无刻不在束缚人性、否定人的价值、蔑视人的尊严。中国传统服饰 也历来以表现礼仪为重,无论是宽衣博带的袍服类的正宗礼服还是平常便服,从繁缛 华丽的纹样色彩到精美绝伦的服装面料与工艺,都始终以装饰衣物为宗旨。中国传统 文化心理上的含蓄、中庸,使中国传统服装重平面装饰而不重人体造型。传统服饰文 化在儒家思想影响下,认为形是俗的,行而上的精神才是美的最高境界。因而一方面 用宽大的袍衫将人体的形遮蔽起来,另一方面,为表现高于形的精神,用宽襟广袖、 衣带帔帛来造成飘逸的感觉,以否定和超越形的存在。以平面直线裁剪为中心的中国 传统服饰文化体系就是通过服饰的造型、色彩、纹饰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伦理、政治、 哲学、风俗等精神文化的。因此,有人说中国传统服饰是“用一块精神的布 把身体 遮蔽起来。服装所着力表现的不是人的形体之美,而是人的智慧、信仰、地位等精神 寓意。我们可以从皇帝的龙袍所饰纹样中看到“一统山河,万世升平 的隐喻,从身 着三镶五滚花边、刺绣着腊梅海棠的裙袄,三寸金莲上套着用金丝银线绣着牡丹芍药 的绣花鞋,头上缠珠绕翠、裙边玉佩叮当的大家闺秀身上感觉到她“不过是一个衣架 子罢了 1 。人们着装的舒适性、实用性,完全让位于政治伦理性。 新文化运动在促使人的思想解放的同时,也使人从衣饰的束缚中走了出来。曾经 高耸的元宝领降了下来,不再妨碍颈部的转动;曳地长裙升了上去,利于行走;胸衣 的改革,使女性曲线恢复自然,合于卫生。宽大的衣袖变窄,便于操作。就如张爱玲 1 张爱玲,“更衣记”,自己的文章,北京;京华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8 页 1 6 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三、民国时期服饰的嬗变之一:价值取向与审美心理的变迁 所说“现在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革 命前的装束却反之,人属次要 1 。“美的服装,不是在质料的昂贵,而是在裁剪的合 体。美的服装不是表示在衣服上,而是在衬托出穿着美丽的身材”2 。“妇人之衣,不 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 3 。 在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潮百家争鸣的大环境下,各大媒体对大众服饰观、价值观的 转变也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从关注衣物的装饰美转为关注衣对人个体的适合,体 现了服饰文化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回归,美用结合,满足人的需求成为服装设计的基本 出发点。“服装从标榜礼仪、束缚个体生灵的绳索到成为张扬个性、倡导平等的载体, 电 人的自身起了翻天覆地变化 4 ,体现了现代价值观的重:建。 2 、由坚守传统转向中西融通 清朝二百多年间由于其闭关锁国、妄自尊大,服饰形态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就如 黑格尔在1 9 世纪3 0 年代出版的历史哲学一书中称中国为“那个永无变动的单一, 又说“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状 5 。确实,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 中,曾经雄居历史前沿,“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 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 世纪到1 3 世纪 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6 。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也曾经有过 令人自豪的“汉家威仪”、“魏晋风流”和“大唐风范 。然而1 6 世纪以来,经历文艺 复兴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