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校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doc_第1页
南校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doc_第2页
南校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doc_第3页
南校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相关的字词句式等本文基础知识。2)明白本文的大意,能独立进行翻译。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文本,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豁达情怀。4、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学情分析】 学生综合素质教好,主动性较强,自主学习习惯较好。【重点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本写作思路2、难点:定语后置。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教学过程】 【导入】“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是柳宗元的渔翁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的内心世界。他用山水寄托自己的孤苦无伴。这种心绪在他很多文章中都有体现。今天我就和大家一同与柳宗元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去感受柳宗元面对苦难时的立场,以获得某种踊跃的启示 。【讲授】先学检查 1、读课文,正音,断句。2.两段写的内容。3.定语后置归纳4 走近柳宗元和课题【活动】小组讨论 (1)总结实词、词虚、词特殊句式。(2)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4)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活动】交流展示质疑拓展 (1) 略(2)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3)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4) 文章紧扣“西山”,从心境的变化、景物的独特、人格的相似等多角度交织进行比照与映衬,突出了西山之怪特,突出了自身之高洁。首先让我们来看作者的心境变化:未得西山时,“恒惴栗”,得到西山时,“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未得西山时,“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得到西山时,“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未得西山时,认为“未始游”,得到西山后认为“游于是乎始”。由此可见,作者未得西山时的游是“漫漫而游”任意散漫,走道哪算到哪,没有目的,这完全是一种被贬之后的痛苦与空虚,无奈与无聊。而偶识西山后,作者被西山的卓尔不群所吸引、所震撼。作者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的愉悦和快慰,以至留连忘返、醉不欲归。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往日游览时,山光水色并未抹去心中的阴影,幽泉怪石并未排除内心的抑郁,只好借酒浇愁,“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然而这只能是“借酒浇愁愁更愁!”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情不自禁,临风把酒,“颓然就醉”。其实,“酒不醉人人自醉”!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前后比照映衬更突出了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西山之景壮美,西山之游奇异也是通过比照与映衬表现出来的。作者不直接对西山之峻美进行描摹,而是从多角度映衬、烘托。当“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后便“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伐,穷山之高而止”。这里没有直接写西山的高险雄奇,但字字句句使我们感受到了登山的艰险,更看出了作者的执着,西山之高峻也尽在不言之中。“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虽没有直言其高,但高峻的西山已赫然兀立在我们眼前。站在西山之巅,俯视眺望,群峰众谷在西山之下如同土堆洞穴,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紧接着作者描绘道:“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至此,西山之高峻已不言而喻,但究竟有多么高峻,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5)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练习】检测反馈 1)古今异义: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这以后 今:表先后关系的连词2):译句(1)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讲授】板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西山 感怀 比照映衬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练习】课后作业 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1),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2)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3)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jun)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