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考研城市绿地规划.doc_第1页
同济大学考研城市绿地规划.doc_第2页
同济大学考研城市绿地规划.doc_第3页
同济大学考研城市绿地规划.doc_第4页
同济大学考研城市绿地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中国园林的历史:1、古典园林的萌芽囿2、皇家园林的形成秦汉宫苑3、自然山水园的兴起魏晋南北朝的园林4、自然山水园的发展唐宋园林5、古典园林的辉煌时期明清园林。中国园林分类:1、皇家宫苑壮丽精巧2、私家园林简朴淡雅3、寺庙园林天然幽致。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效法自然的布局、诗情画意的构思、园中有园的手法、建筑为主的组景,因地制宜的处理。必须按现今的社会时代要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古为今用”的态度来对待,用与时俱进的要求来对待。现代园林:1、现代园林设计是对由工业社会、场所和内容所创造的整体环境的理性追求2、现代园林设计追求的是空间,而不是图案和式样3、现代园林是为了人的使用,这是它的功能主义目标4、构图原则多样化5、建筑和景观的融合园林:是由植物、土地、山石、水体等自然要素和道路、建筑及小品等人工设施综合组成的地域空间,以物质形态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它又包含了人们思想意识的要求和艺术心理上的内容,给人以精神的感染。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作用。第一章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和效益第一节 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一、 改善小气候:调节气温,调节湿度,调节气流二、 净化空气的功能:增加氧气含量,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烟灰和粉尘,减少含菌量,健康作用,保护生物环境三、 防止公害灾害:降低噪声,净化水体和土壤,含蓄水源及保护地下水第二节 园林绿地在空间上的功能一、 安全防护作用:避震防火作用,备战防空、防放射性污染二、 提供游憩度假的条件第三节 园林绿地在精神上的功能一、 美化城市、装饰环境二、 自然美、艺术美和创造性:1、植物的自然特性,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2、满足人的情感生活的追求、道德修养的追求和人际交往的追求3、要满足人们创造的需求,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知识作为武器。第四节 园林绿地的经济效益一、直接经济效益:物质经济收入,旅游观赏收入二、简洁经济效益(隐性收入)第二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通过有机联系形成的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社会经济效益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体系。第一节 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一、国外城市绿地系统地发展1) 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雏形:“伊甸园”、巴比伦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古希腊古罗马城市中的集市、墓园和军事营地,中世纪欧洲城市的教堂广场、市场街道等。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皇家园林开始定期向公众开放,如伦敦的皇家公园、巴黎的蒙克花园等。1810年,伦敦的摄政公园一部分投入房地产其他部分正式向公众开放。2) 公园运动(Park Movement)工业革命和社会大生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的卫生与健康环境严重恶化。1833年,英国立法准许动用税收建公园。1843年,英国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1858年,纽约中央公园。19世纪下半叶,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即“公园运动”3) 公园体系(Park System)1880年,美国奥姆斯特德等人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1883年双子城公园体系规划,1900年华盛顿城市规划,1903年西雅图城市规划,均以城市中的河谷、台地、山脊等为依托,形成了城市绿地互为联系的自然框架体系。4) 重塑城市城市与自然的新篇章19世纪末,城市绿地建设从局部的城市土地用途调整转向了重塑城市的新阶段。1898年,霍华德明天一条指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概念。1915年盖慈进化的城市。1903年,英国莱奇沃斯,第一座“田园城市”。1919年,韦林,第二座。芬兰沙里尼“有机疏散(Organic Decentralization)”认为,城市只能发展到一定程度。1938年,英国通过绿带法案,1944年达伦敦规划。“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与城镇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5) 战后大发展英国新城法案为标志,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疏散大城市人口、创建新城。1946年哈罗新城,吉伯德。1960年莫斯科规划。6) 生物圈意识20世纪70年代起,全球兴起了保护环境的高潮。美国,麦哈格设计结合自然。1971年11月联合国召开人类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会,并于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环境会议,人类环境宣言。美国麻理兰的圣查理新城,网状绿地系统。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楔向网状”结构,“自然中的城市”。7) 新世纪发展趋势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并签署了三项国际公约。趋势:要素多元化,结构我网格化,功能趋近生态合理化二、中国城市绿地系统地发展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1986年,上海外谈中国境内第一个城市公园(Public Garden)。1949年建国之时,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极高,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城市绿地系统极为匮乏。当时上海的人均公共绿的仅0,18平米。城市绿地规划系统主要在抗战胜利后,由一些有识之士从西方引进中国。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十年文革期间,城市绿化建设受到严重挫折。1976年6月国家建城总局关于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1992年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起开始“国家园林城市”评选。现在,城市平均绿化覆盖率为35%,人均绿地8平米。第二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与任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为: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多个专业规划之一,属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组成部分,该层次的规划主要设计城市绿地在总体规划层次上的统筹安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单独编制的专业规划):是指对城市各类绿地及其物种在类型、规模、空间、时间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配置及相关安排。它是对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划的深化和细化。不仅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层面,还设计详细规划层面的绿地统筹和市域层面的绿地安排。还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绿地设计,城市绿地的扩初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城市绿地的分类2002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公园绿地(G1):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括城市中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以及街旁绿地。与城市的居住、生活密切相关,是城市绿地的重要部分。生产绿地(G2):主要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它是城市绿化材料的重要来源,对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有积极的作用。防护绿地(G3):是指对城市具有卫、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附属绿地(G4):是指城市建设用地(除G1、G2、G3之外)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其他绿地(G5):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第三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与指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涉及组织管理、规划设计、景观保护、绿化建设、园林建设、生态建设、市政建设和特别条款等八个方面。指标体系: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活环境及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指标,包括了综合物种指数、本地植物指数、热岛效应程度、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及绿地率等。计算公式: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1/城市人口数量2、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G1G4)/城市人口数量3、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G1G4)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的用地面积*100%4、城市绿地率(%)=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G1G4)/城市的用地面积*100%目标: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指标是反映城市绿化建设质量和数量的量化方式。三大指标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建设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以上,绿地率38%以上。第四节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使在城市行政管理地域内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化用地进行统筹,综合发挥城乡绿地的总体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包括:市域内的林地、公路绿化、农田林网、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城市绿化隔离带以及城镇绿化用地等。规划原则:1、系统整合,建构城乡融合的生态绿地网格系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2、以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3、加强对生态敏感区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结构。4、保护有历史意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地环境。5、加强不同管理部门间的合作,确保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非城市建设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和湿地及未利用土地。第五节 城市绿地系统地结构布局布局结构是城市绿地系统地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的综合体现,其主要目标是使各类绿地合理分布、紧密联系,组成有机的绿地系统整体。布局形式有:点状、环状、放射状、放射环状、网状、楔形、带状、指状。我国常用布局形式:块状、带状、楔形、混合式。布局原则:1、城市绿地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生活、游憩需要,促进城市旅游发展。2、指标先进。3、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4、远近结合,合理引导城市绿化建设。5、分割城市组团。第六节 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第七节 城市树种规划植被区划或称职被分区,是根据植被空间分布及其组合,组合他们的形成因素而划分的不同地域,它着重于植被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强调地域分异性原则。可显示植被类型的形成与一定环境条件互为因果的规律。我国8大植被区域:1、寒温带针叶林区域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4、亚热带常绿落叶林区域5、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6、温带草原区域7、温带荒漠区域9、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树种选择原则:合理选择树种利于城市的自然再生产、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绿化的养护管理。1、尊重自然规律,以地带性植物树种为主2、选择抗性强的树种3、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效益4、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5、注意城市绿化中的植物多样性。树种规划基本方法:1、调查2、骨干树种的选择3、根据“适地适地”原则,合理选择各类绿地绿化树种4、制定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确定:1、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比例2、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3、乔木与灌木的比例4、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比例5、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的比例6、速生与中生和慢生树种的比例。第八节 生物多样性与古树名木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体,这些来源除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外,还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可以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1、物种高度丰富2、特有属、种繁多3、区系起源古老4、栽培植物5、生态系统丰富多彩6、空间格局繁复多样城市多样性特征:1、绿化木本植丰富多彩2、城市中的动、植物园围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3、野生动植物种类少4、外来物种(主要指植物)成分增加5、由于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和重视不够,产生了不少问题6、概念上曲解带来的问题7、工作中的衔接问题8、城市绿地设计和管理的不足保护的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保护措施:1、就地保护2、迁地保护第九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文件编制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则和规划基础资料。第六章 园林的结构园林的结构是指导致园林景观外在呈现的内在决定性,它主要由园林的性质和功能决定,同时也受到外界因素(如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的影响。传统园林讲究“三分匠人、七分主人”,造园之前先相地、布局,做到“心中有丘壑”后再具体实施。现代园林则更加关注“人性化”,强调人的活动与需求,决定园林的空间形态布置。第一节 人的行为人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根本)分类:按社会特征分:必要性行为、自主性行为和社会性行为按活动特征分:独立性行为、群体性行为以及公共性行为按活动形态分:动态和静态边界效应,瞭望与庇护,领域性第二节 园林结构内在决定性影响园林结构的因素:外在(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和内在(性质与功能)(决定性)第三节 园林结构组合的基本原则一般性原则:1、根据园林绿地的性质、功能确定其设施与形式2、不同功能的区域和不同的景点、景区宜各得其所3、应有特征,突出主题,在统一中求变化4、因地制宜,巧于因借5、充分估计工程技术经济上的可靠性园林设计就是利用地形、植物、水体等自然要素,建筑、道路、园林小品等人工要素作为设计要素,最后将这些要素(园林构成6大要素)通过作者有机地组合,构成一定特点的园林形式,表达某一性质、某一主题思想的园林作品。园林要素组合规律:主次、并列、附着、分合、层叠等。整体特征是园林的魂,是园林的精髓之所在。结构组合形式:1、开门见山式2、半隐半现式3、深藏不露式结构处理方式:三段式,两段式词汇成分原则:1、鲜明性2、适宜性3、灵活性句子层次原则:1、艺术性2、发展性3、特征性4、模式化文章整体原则:1、功能性2、协调性3、层次性第四节 园林结构的类型自然式:采用山水法,把自然景色和人工造园艺术,包括园林六大要素的改造,巧妙地结合,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效果。 规整式:轴线、几何、整形混合式:第五节 园林结构与景观组织园林布局的核心内容:根据园林的性质与功能制定分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园林的结构,组织游览路线,创造系列构图空间,安排景区、景点,创造意境。影响景观视线的因素:位置和视距。第七章 园林的基本构图和意境第一节 景与赏景赏景方式:1、动态与静态观赏、2、观赏点与观赏视距3、平视、俯视、仰视的观赏中国传统赏景方式:框景:利用门框、窗框、树干树枝所形成的框、山洞的洞门等,有选择的摄取另一空间的景色,恰似一幅嵌于镜框中的图画。借景: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将其纳入观赏视线中的构景处理。借景能扩大园林空间,增加变幻,丰富园林景色。分景:景色的层次变换和视象的流转。对景:将有利的空间景物巧妙的组织到构图的视线终结处或轴线的端点,以形成视线的高潮和归宿。夹景:为了突出优美景色,常将视线两侧的较贫乏的景观,利用树丛、数列、山石、建筑等加以隐蔽,形成了较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部的景物。漏景:景色若隐若现,比较含蓄。添景:为求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感,在缺乏前景的情况下可作添景处理。第二节 园林造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造景应考虑:功能要求、环境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因素、传统技法、运用材料、欣赏角度等而有不同。一、主景与配景二、前景、中景、背景三、点、线、面、体成景四、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五、景物的模拟六、运用轴线控制成景要素七、色彩与季相八、主调、基调与配调第四节 园林构图是指组合园林物质要素,将园林材料与空间、时间结合起来,使形式美与内容美取得高度统一的手法和规律。中国园林构图特征:散点透视,层次丰富,线形展开西方园林构图特征:单点透视,空间感,轴线性构图原则:1、审美规律2、综合性3、实践性4、地区性构图规律:1、比例与尺度2、对比与协调3、对位与呼应4、对称与均衡5、韵律与节奏6、整体与局部7、比拟联想8、观赏路线与动态空间构图第四节 园林的意境意境是观赏者感知意构(设计者的主观设想)线索之后,通过回忆联想所唤起的“表象”与情感,是意域之“景”,物外之情。意境的存在依赖于线索的构设,意境的创造即在于线索的匠法。意境的构成:物象表象意象意境。意境构成的方式:关系联想、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意境的创造手法:1、运用延伸空间和虚复空间的特殊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强化园林景深,丰富美的感受2、造园艺术常用的写意、比拟和联想手法,使意境更为深邃3、诗词、书画点景之妙更能提升园林的意境。意境创造的时代感:设计手法与材料的时代性。第八章 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第一节 城市公园绿地概述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合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第二节 综合公园第三节 儿童公园第四节 动物园第五节 植物园第六节 游乐公园第七节 郊野公园思考题:绪论1、简述“人是自然的产物”的看法和意见。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因此人与大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姻缘,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需要经常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才能获得其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相应的生存条件及其生命活动的源泉,从大自然中获得精神的抚慰,并产生相应的灵感。2、中国的“园”、“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景观设计有何影响? 从现代环境角度来看,中国传统的“园”是人们物化的产物,是人与自然协调的一个地域,也是人们对自然需求的一种本能。它既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建筑、道路、活动场地等人工场所,又有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自然山石水体、植物、等自然景观,是一个“人工与自然相协调的环境”,因此,中国古典“园”已反映了人最根本的要求,而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即为中国园林现象的基础,即当代最有价值的理念。 3、试比较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异同。4、如何在城市环境中既能享受到城市物质文明又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精神生活? 5、作为一个学生如何将园林的学习贯彻到今后的工作中?第一章1、试从风景园林绿地的生态作用来说明其成为城市消毒剂和制氧剂的原因。2、城市园林绿的如何来适应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的休闲娱乐要求?3、什么是美?风景园林有哪些美德品质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4、从园林的无形价值来谈谈园林的经济效益。 园林的价值远远超出其本身的价值,结合其生态环境效益来计算,其价值是巨大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所以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园林绿地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能吸引大量资本和高素质的人口。城市环境的好坏对投资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环境良好的地区房地产价格一般较高。第二章1、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地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公园运动(Park Movement)公园体系(Park System)重塑城市城市与自然的新篇章战后大发展新世纪发展趋势生物圈意识2、 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诞生在哪里?其诞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1843年,英国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背景:工业革命和社会大生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的卫生与健康环境严重恶化。1833年,英国立法准许动用税收建公园。3、 伦敦城市绿带的功能是什么? “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与城镇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4、 简述“国家级园林城市”的概念。 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哪些内容?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绿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绿地设计,城市绿地的扩初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第六章1、 人类行为理论的发展对园林设计带来哪些影响?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园林规划设计的功能,它把使用功能使用与精神功能美观舒适统一加以考虑。行为研究也是高度对人关怀的重要体现,园林设计者不仅要抽象地关怀人,更应该关怀具体的人,如各种不同特点的使用者(老人、青年人、儿童、妇女、甚至残疾人),还要为人们创造满意的环境。2、 园林结构组合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般性原则:1、根据园林绿地的性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