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山东号称齐鲁礼仪之邦,而教育在齐鲁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从孔孟大儒的教育探索,到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从私塾的繁荣到书院的兴 盛,诸多教育史实表明,生活在山东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直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本文重在以详实典型的实例论述山东地区崇圣重教的传统,探究这一传统的传承 和形成的原因,同时也反思教育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以求对今天的现代教育 有一点启发和借鉴。尤其要说明一点,山东自古有重教的传统,主要是指人们对 教育的崇敬乃至痴迷,乞丐和土匪办学,都是很好的例证,但重教也未必在任何 时期都处于教育的领先地位。个中原因,本文也会进行剖析和总结。 关键词:崇圣重教;风尚;为王者师;父教母训;成因;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d a t e db a c kt ov a s s a ls t a t e sq ia n dl ui nt h ez h o ud y n a s t y , 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i s k n o w na st h el a n do fc o u r t e s ya n dp r o p r i e t y , f o re d u c a t i o n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q i l uc u l t u r e g r e a tp h i l o s o p h e r sl i k ec o n f u c i u sa n dm e n c i u s e n d e a v o r e dt op r e a c ht h et e a c h i n g s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j i x i aa c a d e m yw i t n e s s e d t h ec o n t e n t i o na n df l o u r i s h i n go fn u m e r o u ss c h o o l so ft h o u g h td u r i n gt h es p r i n ga n d a u t u m na n d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s f r o mt h es u d d e ni n c r e a s ei np r i v a t es c h o o l s t ot h e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b o o mo fa c a d e m i e so fc l a s s i c a ll e a r n i n g ,m a n y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 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a tt r a d i t i o n a l l yp e o p l el i v i n gi n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h a v ea l w a y s a t t a c h e d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e d u c a t i o n f o c u s i n go nt y p i c a le x a m p l e s ,t h i s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si nd e t a i lt h et r a d i t i o n so fw o r s h i p i n gt h es a g e sa n dt h i n k i n gh i g h l yo f e d u c a t i o ni n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 ,e x p l o r e s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f o r m a t i o n ,i m p a r t a t i o n a n di n h e r i t a n c eo ft h e s et r a d i t i o n s ,a n dr e f l e c t so v e rt h ep a s te x p e r i e n c ea n dl e s s o n s t h a tm a yp r o v i d ei n s p i r a t i o na n dr e f e r e n c ef o rt o d a y sm o d e me d u c a t i o n i ts h o u l db e p o i n to u tt h a tt h el o n g e s t a b l i s h e dt r a d i t i o no fp r o m o t i n ge d u c a t i o ni n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em a i n l yr e f e r s t op e o p l e sr e s p e c tf o ro re v e no b s e s s i o nw i t he d u c a t i o n , w h i c hc a nb ew e l li l l u s t r a t e db yt h es c h o o l sf u n d e db yb e g g a r sa n db a n d i t s h o w e v e r , t h ep r o m o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m i g h tn o th o l dt h el e a d i n gp o s i t i o ni n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 s e c t o ra l lt h et i m e t h i sp a p e rw i l la n a l y z ea n ds u m m a r i z et h eu n d e r l y i n gr e a s o n sf o r t h ea b o v e - m e n t i o n e dp h e n o m e n o n k e yw o r d s :w o r s h i p i n gs a g e sa n dr e s p e c t i n ge d u c a t i o n , t r a d i t i o n , b e c o m i n gt h e k i n g st e a c h e r , p a r e n t s t e a c h i n g ,c a u s e s 6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 注: 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 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舀穆 导师签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趁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 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储躲由专虹 导师签字 1 硪 签字日期:2 0 0 9 年1 0 月1 0 日签字日期:2 0 0 9 年1 0 月1 0 日 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刖吾 在中国历史上,山东号称齐鲁礼仪之邦,是少有的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地区。 “齐鲁 作为山东的代名词有两个概念:一是时间概念。齐国从公元前1 l 世纪 ( 约前1 0 4 6 年) 至公元前2 2 1 年,历时8 2 5 年;鲁国从公元前1 1 世纪( 约前 1 0 4 6 年) 至公元前2 5 6 年,历时7 9 0 年。二是空间概念。即从西周初年到东周 末年,齐国和鲁国是山东现在的地盘上两个最大的诸侯国。除了齐、鲁两国外, 还有莒、曹、滕、邾、莱、纪等国,但后来这些小诸侯国都被齐、鲁两国吞并。 所以“齐鲁 就成了“山东 的代名词。 齐鲁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齐文化、鲁文 化既是两枝风格迥异的文化奇葩,在更深层次上却又是从同一条母根上孕育成长 起来相似相通的同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尽管二者有鲜明的不同,如齐文化开放, 鲁文化持重;齐文化重功利,鲁文化崇伦理;齐文化尚革新,鲁文化尊传统等等, 但在崇敬圣贤,重视教育这一点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强 有力的影响着本地区教育的发展,使其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具体体现为对圣人的 崇拜和对教育的重视。孔子首创私学,奠定了儒、墨二家的基础。孙武、孙膑兵 法,上承太公道术和司马兵法,皆有家学渊源。而战国时期学术的发达,则 依赖于稷下学宫在此地的兴盛。这种深厚教育文化的传统底蕴,以及自古有之的 向学风气,使得齐鲁文化的教育成就独领风骚,影响深刻。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形 成都是有其一定原因的,山东的这种崇圣重教的特点也亦如此。 目前本课题的研究动态主要涉及到的是山东历代教育概况的综述,包括对官 办学校、私学、家学、学院等各个方面教育史实的叙述和理论的总结;或者就某 一时期,某一教育家的主张进行其教育思想的探究和剖析。但从崇圣重教的角度 来论证齐鲁地区的这一传统,本文算是一个初浅的尝试。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注重以详实典型的实例论述山东地区崇圣重教的传统, 即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主要跨越先秦、秦汉至明清、晚清至现代三个重要时 期。在介绍教育现象的同时,突出的是每个时代的鲜明特点,以此来证明各个时 期崇圣重教的风尚。最后通过探究这一传统的传承和形成的原因,来反思先人的 教育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以求对今天的现代教育有一点启发和借鉴。因为教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育已经是目前全民重视的一个热点,如何从山东崇圣重教的历程中发现教育应遵 循的发展规律,总结失败的教训,从而再次鼓舞齐鲁大地的向学之风,是本文的 一个主旨。尤其要说明一点,山东自古有重教的传统,主要是指人们对教育的崇 敬乃至痴迷,乞丐和土匪办学,都是很好的例证,但重教也未必在任何时期都处 于教育的领先地位。个中原因,本文也会进行剖析和总结。 一、先秦齐鲁崇圣重教的社会风尚 自旧石器时代,山东的先民们就在他们生活过土地上开始了早期的教育活 动。先秦时期,崇圣重教的社会风尚就已形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周礼规范下的隆礼向学的风尚 在山东,教育成为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并逐渐形成区域特色始于西周。 西 周建立后,周公父子受封建鲁,便推行复杂而又完备的周礼。 1 周礼繁杂,不学礼,无以立 礼是人人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等。孔子说过“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二i f - , t l 勿动。”礼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一个不学礼,不懂 礼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周礼的内容应该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礼 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可大 致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大方面。细分之,有所谓“经礼三百, 曲礼三千 之说,真可谓“繁文缛礼”,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 陈设,甚至死后埋葬仪式和规格,无不有义。这些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 等准则推衍而来,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维护等级制度;礼 俗即周人的社会风俗与道德习惯,它较礼节更细且繁,只是并无硬性规定。周礼 还包括上至太子下至庶民的为官为民的职责,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可见尊礼习 礼,是周文化的突出特色。周礼渗透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化为周人的 行为准则。后周公长子伯禽治鲁,把周礼带到他的统治辖区。因而在鲁国,周礼 就成了人们的行为准则,上至鲁公,下至卿士,无不循礼而动。 论语颜渊,载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左传隐公五年,岳麓书社,2 0 0 6 年版。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正因为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鲁人都知道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利后 嗣”的功能,因而他们认识到“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 、“无礼必亡”,对周 礼怀有极大的热忱,如此“繁文缛礼 ,不学习是无法掌握的,所以这一时期隆 礼向学的风尚也逐渐形成。 2 鲁人崇礼习礼的自觉意识 左传昭公七年曾有记载: 三月,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孟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 劳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徒之( 谁懂 得礼就跟谁学习) 。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日:“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吾闯将有达者日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臧孙纥有言日:圣人有明 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 我若获没,必属说( 南宫 敬叔) 与何忌( 孟懿子) 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与 南宫敬叔师事仲尼。仲尼日:“能补过者,君子也。诗日:君子是则是效。孟 僖子可则效已矣。” 这一记载反映的是鲁昭公七年( 前5 3 5 ) ,楚灵王新建成了章华之台,希望 天下诸侯同来举行落成典礼,太宰蘧启疆亲到鲁国邀请鲁昭公参加。三月,孟僖 子陪同前往。路过郑国,郑简公亲自慰劳于城门之下,楚国在郊外举行迎接仪式, 不懂外交礼节的孟僖子竟不会应答。鲁昭公的到来,楚灵王非常高兴,在章华之 台隆重设宴款待他。为了在礼仪之邦的鲁昭公面前夸耀,楚灵王特意选拔高大长 须之人相礼( 中原人讥笑吴楚之人少须) 。高兴之余,一时心血来潮,把楚国的 大屈之弓送给了鲁昭公,待冷静下来又后悔了。太宰蘧启疆机智多谋,前来拜见 鲁昭公说:“齐、晋、越三国想得到这张弓,蓄谋已久了,寡君没有给他们,而 传给了您。希望您作好抵御三个邻国的准备,谨慎地保护这宝物。 当时,重器、 国宝是世袭权利的象征,各国都想占有它,庄王问鼎就是典型一例。在蘧启疆的 “善意 威胁下,鲁昭公赶紧又把弓还给了楚灵王。看来,孟僖子比起曾祖孟献 子,叔孙氏的叔孙穆子来,可就逊色多了。这年九月,鲁昭公回到鲁国。孟僖子 对自己不通礼仪而一再出丑十分痛心,返鲁后认真学习礼仪。临去世,高度赞扬 孔子,嘱咐两个儿子仲孙何忌( 即孟懿子) 、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仪, 左传庄公十五年,岳麓书社,2 0 0 6 年版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成为七十二贤之一。 因为崇礼,鲁国人对文物典籍也格外珍惜,备加爱护。周初大分封,鲁国得 到的文物典籍最多,鲁国人珍惜到什么程度呢? 左传哀公三年载,鲁国公 宫失火,南宫敬叔赶到,首先命令周人抢出“御书”,好好保管,说:“如有 损失,处死你! 子服景伯随后赶来,命令宰人抢出“礼书 保管,说:“如果 失职,按律严惩! 季桓子来了,命令藏好教令档案,说:“旧章不可亡也! 在毁灭一切的烈火面前,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珍宝、财物,而是典籍,可见文物 典籍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春秋时期,鲁国是全国的礼乐文化中心。鲁昭公二年 ( 前5 4 0 年) ,晋国韩宣子使鲁,考察了鲁国文物典籍后感叹说:“周礼尽在鲁 矣! ”o 司马迁也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鲁人“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 于礼”。鲁人对“先君周公创制 ,充满无限的崇拜感和自豪感,言必称“先王 之训 ,事必遵“先王之业”。 孔子问礼于老聃也是一个鲁人自觉习礼的典型例子。史记孔子世家记 载: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日:“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 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日:“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 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日: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 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 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公元前5 2 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南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 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 学识的好机 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鲁昭公送给孔子一辆车子、两匹 马和一个驾车的仆人,支持他远道求师之举。洛邑( 今河南洛阳) 离鲁国国都直 线8 0 0 里,绕道走有1 0 0 0 多里,驾车要走好多天才能到。洛邑是西周初年以来 周王朝的统治中心,有大量简册图籍、文书档案,是周王朝的文化荟萃之地。当 时任国家守藏史的是老子。据史记老子传记载:“老子,楚国苦县后乡仁 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日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是当时德高望重、 博学多才的知名学者。尤其是他所经营的文物典籍,更是国家秘藏的文物珍宝。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 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左传昭公二年,岳麓书社,2 0 0 6 年版 l o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 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据记载:老子约比孔子大3 0 岁,从阅历、学识等方面来看,都应比孔子高。 孔子在洛阳逗留了好几日,他观明堂、入厉穆庙,并饱览了周王室丰富的藏书档 案。同时,他虚心向老子求教、学到不少东西。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聃,真的 是我的老师啊!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艚。至於龙,吾不 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孔子把老子比做天上的龙, 龙能自由自在地乘风上天,使人们无法捉摸,老子的学问就和天上的龙一样玄妙 高深。 3 隆礼风气浸染下的向学之风 鲁人崇礼习礼的热情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礼节的自觉领悟,而是辐射到了其它 方面,从而形成了更加广泛的向学之风。在热爱学习方面,孔子更是最值得称道的 典范。他那些“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之类的格言并不光是要求别人,他率先垂范。 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达到忘我的境界。晚年喜欢 学易经,其手不释卷,其“韦编三绝”的故事传为刻苦攻读的佳话。 再有鲁昭公、叔孙昭子请教郯子“少吴氏以鸟名官”的故事: 鲁昭公十七年( 5 2 5 ) ,郯国国君郯子到鲁国朝见,叔孙昭子请教说:“少吴氏 以鸟名官( 命名各级官长) ,是怎么回事? ”郯子追溯说:“黄帝用云记事, 以云名官;炎帝用火记事,以火名官;共工用水记事,以水名官;太吴氏 用龙记事,以龙名官。我高祖少吴挚即位时,风鸟适至,故以鸟名官。凤鸟氏、 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等,都是掌管历法的官。祝鸠氏是司徒,蹁鸠氏 是司马,鹏鸠氏是司空,爽鸠氏是司寇,鹘鸠氏是司事,这五鸠是鸠集治民的官。 五雉是五种管理手工业的官,他们的职责是改善工具器物,统一尺度容量,以维护 百姓的公平。九扈是九种农官,管理百姓好好生产,制止歪门邪道。自颛顼以来, 远古的这些历史失去记载,命名官吏也以实际管理的事情来命名,不再按照远古的 惯例办理了。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郯子以无限的自豪感,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先祖这段远古职官史,把鲁昭公、叔 孙昭子讲得心往神追,沉醉在远古文化殿堂中好半天。以通悉三代因革损益而自诩 的孔子听说后,也被其渊博的知识所折服,拜倒在郯子门下,并发出了“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的感叹。 对“不说学 的人,鲁人则予以了极大的鄙视。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 “秋,葬曹平公,往者见周原伯鲁焉。与之语,不说学。归以语闵子马。闵子马日: 周其乱乎? 夫必多有是说,而后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或。又日可以无学,无学 不害。不害而不学,则苟而可,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 夫学,殖也,不学 将落,原氏其亡乎? ”可见,鲁人对原伯鲁不学习的态度深恶痛绝,而在鲁国人 看来,学习好象庄稼,不学就会枝叶枯萎坠落,继而衰亡。 不但是鲁国贵族,平民也有着向学的强烈愿望,可谓齐人“好声色狗马”,鲁 人好讲习礼乐。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说,鲁国“其民好学,上礼义,重廉耻 。 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 ,要求人们“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二) “好为人师”与“甘为学子”的风尚 孔子、孟子都“好为人师 。但这里的“好为人师 不是贬义,而是“当好 人的老师,或“好好做一个老师 ,决不是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的虚荣。 齐鲁先贤“好为人师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教无类 孔子“凡行束修以上我未尝不诲焉 ,就是好为人师的表现。为此,孔子 大胆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即不论贵贱、贫富、智愚,长幼、国别只要带 上十条肉干,作为束惰,就都给予教育。孔子的学生中,从贵贱而言,有地位显 赫的贵族孟懿子、南宫适。地位低下的有公冶长,曾判过刑,坐过牢,但孔子提 倡“过往不咎”,不但不嫌弃,收作学生,并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其他如“卞 之野人 子路,贱人之子仲弓等。从贫富来看,富有的如子贡,“家累千金,结 连驷马 ,大多数学生都有比较贫贱,有住在穷人巷里,“一箪食、一瓢饮的 颜渊。有穷困到“三日不生火,十年不置衣的曾参。有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 湿的原宪。从智愚的角度而言,有问一知十的颜回,举一反三的子贡。也有愚笨 论语泰伯,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1 2 山东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 的高柴、反应迟钝的曾参、固执己见的子张和做事鲁莽的子路。 在那个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环境下,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孔子对前来 求学的人,不分等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给予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一律授之 以当时的名贵典籍六艺,实属难能可贵。可见孔子的“有教无类 扩大了教育范 围,增加了教育对象,他打破了旧的教育格局,使下层人民的子弟也有了受教育 的机会,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及人们的向学风气起了推动作用。 2 诲人不倦 孔子还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 已矣。 表现了他对学生勤奋教导不辞辛劳的态度。他还认为“善歌者使人继 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圆,一个善于唱歌的人,往往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他 唱起歌来。同样,一个善于教育的人,往往能使他的学生全盘接受老师的理想和 抱负,完成老师未竞的事业。孔子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 想和抱负,因此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书育人中去。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二,可见其规模和影响之大。为了能更好的“诲人不倦”,孔子又作了如下探索: ( 1 ) 因材施教 由于孔子的学生众多,而且大多资质、秉性各异,孔子便提出了分门设科,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即在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 启发式教育。“先行其言而从之 是孔子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所采取的教学方 法。以言语见长的子贡,难免有言过其行,夸夸其谈的毛病。所以,孔子教育他 时就要他先做后讲。子路和冉有,一刚一柔,性格完全相反,他们俩问同样一个 问题“闻斯行诸,孔子且有完全相反的回答。对冉有,孔子要求他遇事要果断, 听到了就去做,不要畏缩。对子路,孔子要求他遇事要三思而行,不可鲁莽。孔 子还实行分科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秉性,分成德行、语言、政事、文学四科。 后来,孔子把在德行方面见长的颜回、闵子骞、冉伯牛,语言见长的子贡、宰我, 政事见长的子路、冉有,文学见长的子游、子夏都推荐到与其特长相对应的岗位 上做了官。如孔子利用子贡巧言善辨,长于外交的特点,让他去为鲁国解困。结 果,子贡一出,凭他的才干,达到了有兵力达不到的目的,“存鲁、乱齐、破吴、 论语述而,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礼记学记,礼记训纂,中华书局。1 9 9 6 年版。 论语为政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1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强晋而霸越 。一部论语,生动地记述了孔门师徒互问互答、交流探讨、 举一反三、教学相长的许多故事,而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提高,就体现在 这个过程中。论语子罕中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欲罢不能 这四个字,充分体现了孔子启 发式教学的成效。学生中最著名的十来个人,有的品行高尚,有的善于言辞,有 的会治国带兵理财,有的精通诗书礼乐。他们各展其长,都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 贡献。 ( 2 ) 一视同仁 在孔子眼里,所有的学生都是他的弟子,没有亲疏厚薄之分。他曾对他的学 生讲过:“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圆子贡是孔子学生中最富有的,孔 予并不因为他富有而特别优待他,还时常批评他夸夸其谈的毛病。闵子骞是孔子 学生中又迟钝、又贫困的学生,在家中常受到后母的虐待。孔子不但没有看不起 他,反而给他特别的关心,经常鼓励他,并把他作为孝的代表。孔子常对他的学 生说,要看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不要只看贫富。君子只做雪中送碳的事,而不 去锦上添花。孑l i - j 之中,确实达到了师生如父子,同学亲如兄弟,师生同学平等 相处,一视同仁的境界。 3 爱生如子 孔子和学生的关系可以说是历代师生关系的典范j 他们之间的关系既象是父 子,又象是兄弟,更多的是象朋友。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是孔子学生中最贫 穷的一个。当颜回不幸早逝时,孔子悲痛欲绝,大呼“老天爷,真要我的命 。 弟子们知道老师喜爱颜回,就自作主张,悄悄把孔子家中唯一值钱的马车卖掉, 厚葬颜回。孔予知道后,并不责怪。虽然孔子晚年失子,但颜回的死给他带来的 的打击超出了失子的痛苦。小孔子7 岁的冉伯牛,不幸患了麻风病不能起床,孔 子不顾年迈体老,亲自去慰问,并痛惜地说:“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偏会得这样 的恶病呢? ”孔子在论语中称呼学生都是称呼名,而不称呼字,当时只有父 亲对儿子才能直呼其名,反映了他们亲密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可见,孑l 子的“好 为人师 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包括师徒之间深厚的感情。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论语宪问,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1 4 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果说,孔子是好为人师,孟子则“乐”为人师,认为“为师 是人生三乐 之一。孟子尽心上他讲:“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 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换个说法,可以说孟子是“乐为人师”。 如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孟子认为要育天下英才,就要提倡人格和道 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回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 求学的基点,人性本善,对于统治者来说,善教比善政更重要,因为“善政不如 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留意思是说一 个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受到教育的人,和禽兽差不多。对此“圣 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畏幼有序, 朋友有信 。,故而师教者是在做“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 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回的艰巨工作。孟子日:“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 之所以教也。 同时,在“性善论”教育理念下,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 的地方就在于人性本善。但是,仅有仁义礼智的四个善端还不足以做一个完善的 人。人之贤愚,还取决于能否对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种 先天的善端加以保存和扩充。如果泯灭丢弃,或者受到后天不良环境的影响诱惑, 就可能失掉这种善端。在他看来,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成为 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 还有病中教徒( 子) 的曾子。曾子在重病中,仍念念不忘教育学生,教育儿子。 刘向的说苑修文记载:曾子有病的时候,他的学生孟仪去问候他。曾子说: “鸟之将死,必有悲声;君子集大辟,必有顺辞。礼有三仪,知之乎? 孟仪回 答:“不知道。 曾子说:“坐下,我告诉你。君子遵循礼仪用来树立志向,那 么思想上就不会出现贪欲;君子思考礼仪用来成就品德,那么怠惰轻慢的情况就 孟子尽心上,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孟子藤文公上,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孟子媵文公上,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孟子离娄上,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孟子告子下,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1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会发生;君子遵循礼仪用于仁义,那么忿争暴乱的言词就会远离。”在病中还 不忘教导自己的弟子知礼尚礼,曾子好为人师已到了忘我的境界。 当然,孟子亦提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一方面体现了孟子善于反躬 自省其不足,继而请教他人的谦虚态度,从另一角度也说明“好为人师 者为患 和“甘为学子”已是当时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和风尚了,以至于滥竽充数 者有之,误人子弟者有之,好为人师者为患。 4 博学多才 要做到“好为人师 ,就要博学多才。而要博学多才,就必须学而不厌,“甘 为学子 。孔子在这方面仍旧堪称典范: ( 1 ) 不耻下问 孔子对前圣先哲,是自居于学生的地位,他是先为学生然后为师。孔予以尧 舜禹汤文武周公,乃至晏平仲为师,然后孔子的学生以孔子为师。他又提出要“不 耻下问”,要放下架子,虚下心来,真心实意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更表达出 一种“甘为学子”的态度。孔子的学生子贡对老师的不耻下问的求知态度十分佩 服。逢人便称老师“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圆如前文 所述,孔子为了弄清古代“以鸟名官”的情况,专门跑到鲁国的附庸小国一 郯国去向郯子请教。当时孔子的名声在鲁国已经很大,去被人视作蛮夷之国、向 野蛮之人求教,可作为不耻下问的典例。还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虽然 老子年长于孔子,但拥有3 0 0 0 弟子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其名望、地位远高 于老子,而孔子非常诚恳地登门拜访,也是他谦虚求学的一种表现。 ( 2 )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曾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 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 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 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周大夫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识气象、精音律、通 历法,常与周景王应对星象吉凶征兆。孔子久仰其才,于周敬王二年( 公元前 孟子离娄下,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论语泰伯,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论语述而,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1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1 8 年) 前往周国,专门造访苌弘,对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而虚心求教。 史记孑l 子世家还记载了“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故事。师襄是春秋时期的 一位古琴家,在卫国做乐官。大约在公元前4 9 6 年时,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听 说师襄是一位音乐家,便拜其为师,学习琴曲文王操,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 3 ) 学无常师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 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 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 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 ;宰予白天睡 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入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 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不仅如此,齐鲁的人们也崇尚“能者为师”。战国时期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礼 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意即博学多才的人就当老师,谁会就向 谁学习。而梁惠王、滕文公见孟子,完全是学生的口气,齐桓公、齐威王等统治 者礼贤下士,更是国君甘为学子的风范;史书上经常有“师事之”的说法,似乎 春秋战国的齐鲁,是一个人尽为师,人尽为学子的时代。 5 “为王者师”的人格风范 此外,齐鲁名士还把“好为人师 提高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姜太公、管仲、 曹刿、晏婴、孔子、孟子、邹衍、鲁仲等人的好为人师大多都有“为王者师”的 人格风范。 姜太公为“文武师”是最早的例子。当年周文王求贤,在渭水之滨遇见姜尚, 见他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 “三常”之说,姬昌听后甚喜,日:“自吾先君太公日当有圣人道周,周以兴。 子真是邪? 吾太公望子久矣。” 故号之日“太公望 ,官太师,尊称他为“师 尚父”,成为文王得力助手。武王伐商纣时,尊他为军师,不但辅佐武王灭商, 且被封于齐,从而缔造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刘向说苑修文中也曾记载:齐 论语子张,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史记齐太公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1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景公登射,晏子修礼而待。公日:“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 与之图国。”晏子对日:“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夫臣勇 多则弑其君,子力多则弑其长,然而不敢者,惟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 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景公日:“善。 乃饬射更 席以为上客,终日问礼。他们都靠自己的博学多识赢得国君的赏识,从而“为王 者师 ,成为国君的得力助手和干将。 其实齐鲁布衣之士的参政议政还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人格尊严。他们不是拜倒 在统治者的膝下请求恩赐,而是站在王者师的高度上,与统治者平等对话。曹刿 论战中的精辟见解,无论从战前的准备,战机的掌握,战后的追击,都显示了他 比“肉食者”识高一筹,使鲁庄公为之倾倒折服。齐国邹衍到魏,魏惠王“郊迎, 执宾客之礼 ;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入燕,燕昭王“拥彗先驱 ,“身 亲往师之”。其它象邹忌、淳于髡、无盐女等,在国君面前均没有奴颜和媚骨; 再看孟子梁惠王、史记孔子世家等史书中孔孟对国君讲话的口气, 孔子、七十子之徒均有为王者师的人格风范;由此可见,齐鲁名士中的好为人师、 为王者师还是一种威武不屈、折傲卿相的大丈夫风范。 6 好为启蒙之师 孔子、孟子的“好为人师”,还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孟子万章下记载了一个好为人启蒙之师的典范伊尹。 伊尹曾言:“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 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如己推 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使先知先觉的人唤醒后知后觉的人,而 自己就要担当起这一唤醒民众的重任,这一慷慨激昂的表白,展示了孟子“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 的崇高境界和博大情怀,同时也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和使命感。 同时,伊尹的“圣之任者”有两重人格特质:一是忍辱负重;二是具有“先 知 的启蒙和解民于“倒悬”的自觉意识。把唤醒和启蒙人们看成是自己神圣的 职责,正是孟子好为人师前提下的启蒙教育之表现。 史记孟子苟卿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孟子- 万章下,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孟子梁惠王下,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1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三) 求学为荣的风尚 正是鲁人对学习礼乐文化的向往和痴迷,加之先贤的言传身教和国君贵族的 以身示范,齐鲁之地也呈现出一派求学和就学的风尚。人人都以求学为荣,无论 年龄大小,为求学可以抛却其它一切富贵,成了这一时期人们的追求。 一是穷人求学的风尚。在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口号感召下,其弟子从 各诸侯国蜂拥而来。孔子的弟子大都出身贫贱。如颜源过着“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 的生活,子张出身“鄙家 ,冉雍“父贱而恶” ,子路是“卞之野人”, 曾子家庭也十分贫困,“缢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 衣,正冠而缨绝,捉衾而肘见,纳履而踵决”囝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 是中国第一批穷学生。这些材料不仅说明鲁国和齐国夸富羞贫的风气相反,不羞 贫贱,还反映了穷人求学的社会风尚。当然富人求学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著名的 代表有地位显赫的贵族孟懿子、南宫适。 二是成人求学的风尚。除了贫富皆向学,人们求学时也打破了年龄的界限。 秦商仅少孔子4 岁,堪称孔子的老学生;颜渊,少孔子3 0 岁;子夏,少孔子4 4 岁;而公孙龙却少孔子5 3 岁。更令人称奇的是,还有父子同为- 孑l f - 弟子的,颜 繇与颜渊父子,曾皙与曾参父子。兄弟同时受业的有孟懿子和南宫适等人a 不同 年龄段的学生皆同为- 孑l f - 子弟,也反映出当时人们一心想求学、就学的一种风气。 三是终身求学的风尚。从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 子列传反映的情况,孔子的弟子似乎没有毕业、结业的概念,终身都为孔子的 学生,随时都可以向老师学习请教。现在倡导的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素质,在 孔子时代的齐鲁业已发端。 ( 四) 办学就学的风尚 百姓求学的热忱,离不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作为礼乐文化中心的鲁国发展 了灿烂辉煌的教育,齐国的统治者也意识到教育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法宝之一,意 识到教育可以移风易俗,对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对于社会秩序的协调与稳定 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n - “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士无邪 论语雍也,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庄子让王,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1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教也;女无淫事,训也。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 于是,国家兴办教育 蔚然成风。 1 学在官府 西周时期的官学又称为国学,“国学”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礼记王制 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日辟雍,诸侯日泮官 。太学为天子所设,属于高等教 育;小学为诸侯所设,属于初级教育,但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子弟。西周教育尚文 重武、讲求实用。其典章制度是用“礼 来制度的,“礼”涵括政治、经济、文 化、教育等广泛内容。“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 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罩,范 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 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 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扈。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剧於禽兽,”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日:礼者不可不学也。 礼记王制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可见在官办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以礼乐为主形成了一个课程体系,称之为“六艺”。 “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文武兼备,但尤其重视礼乐的 传授。而担当教育的是祝、宗、卜、史诸官,此外,鲁国还有大司徒一职,掌“建 邦土地之图”,也负责对人民的教化。正是官学的兴盛才孕育了齐鲁大地繁荣的 礼乐文化,才养育了孔子,担当起发展礼乐文化的历史重任。鲁国人热爱礼乐, 尊重礼乐文化的传统,也为儒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至西周晚期,由于诸侯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积累和发展,加之王室走 向衰微,控制能力全面下降,不但“礼乐征伐”的大权逐渐下移,而且学术文化 也随之下移。 2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春秋末年,王室中的文化官员开始外流,散入各诸侯国,甚至有的飘落到边 远的四夷之地。如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曾担任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见周之 管子权修,载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 9 8 6 年版。 礼记曲礼上,礼记训纂,中华书局,1 9 9 6 年版。 2 0 山东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衰,乃遂去”。文化官员随着周天子权利的衰微自上而下流动,其中多数是有知 识、有技能的。他们的出走,也随身带走了自身学得的文化学术。如王子朝与周 敬王争夺王位失败后,他除了拉走一批旧宗族,还带走不少有专门知识技能的王 官百工。他们收徒教学,或多或少地将职业技术教育列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且 颇有著述。于是,官学中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逐渐向民间传播,从而使很多的人 掌握了知识和技艺。 官员的流失,再加上图书典籍的人为散失,极大地削弱了周王室在学术文化 方面的中心地位。与此相反,各诸侯国却迎来了相对独立发展的机会。各诸侯国 不但欢迎“王官 的到来,而且还经常派人外出考察别国的礼乐、典籍情况,表 现出对文化建设的极大热情与重视。由于持续不懈的努力,礼乐文化根基深厚而 封建制改革又进行的较早的鲁、齐等国相继进入了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当学已 散在四夷,王室自然不能再垄断文化教育。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私学得以兴起。 3 私学的昌盛 春秋末年,文化下移主要体现在“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王权失坠,表现 在文化教育方面,是它不再为少数贵族所垄断。这种复杂动荡的局势为私学的兴 起提供了社会土壤;这是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因此由孔子创立的私学便 登上了历史舞台。 孔门私学由创设到昌盛是顺应了春秋时期王官失学,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 庄子渔夫说:“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后人因此以“杏坛 设教 来指称私学的创设。春秋末年,鲁国兴办私学的并不是孔子一人,但只有 孔门一枝独秀,春秋时期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利工程灌溉系统改进方案
- 纺织服饰杂志编辑规定
- 职业教育学生顶岗实习权益保障措施
- 摄影中运用前景景深技巧的详细方法
- 应急处置方案
- 纺织品市场营销方案
- 2025咸阳市秦都区丝路花城小学教师招聘笔试含答案
- 2025年唐山市古冶区引进教师笔试高频难、易错点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器械科医疗器械使用与维护检测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心血管内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疗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初级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专业实务(道路运输安全)》全真模拟卷(二)
- 局工作秘密管理暂行办法
- 2025至2030 中国热成型钢(PHS)行业现状调查与前景策略研究报告
- 时政评析活动方案
- 北森心理性格测试题库及答案
- 九年级语文个别差异教学计划
- 中国名菜鉴赏课件
- 某局关于2025年度国家安全工作情况及2025年度风险评估的报告
- 建设监理实务教案
- 2025-2030中国四轮驱动车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智能仓储物流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