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doc_第1页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doc_第2页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doc_第3页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doc_第4页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理和复习一般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3、了解并认识作者及史记的历史、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代的影响。【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教学方法】分析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空前强盛的西汉王朝诞生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史马迁的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例严谨,脉络分明,全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成为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史学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传统,把中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它记录历史事件完整准确性,语言运用平易简洁,极富表现力,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注重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绘人物,注重在人物的对比反衬中塑造人物。其后的文学家们无不熟读史记,把它当作文章的典范。鲁迅先生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史记的传统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梳理情节,把握矛盾,品味语言感悟思想来领会史记的文学魅力。二、资料助读1、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2、简介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书典章、书籍。表大事年表。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3、背景简介: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三、整体感知1、注音缪公(m ) 避匿 ( n ) 缪贤 ( mio)汤镬(hu) 虽驽 (n ) 肉袒 ( tn )盆缶 (fu ) 案图 (n ) 可予不 (fu )渑池(min) 诈 佯 (yng ) 列观 (gun )皆靡(m ) 传舍 (zhun ) 甚倨 ( j )不怿(y ) 衣褐 (y h ) 睨柱 (n )2、文言文知识积累1、通假字可与不:不,通“否”。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2、一词多义负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使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乃使其从者衣褐(让)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左右欲引相如去(拉)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徒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幸大王亦幸幸赦臣(幸好,侥幸)而君幸于赵王(宠幸)以以勇气闻于诸侯凭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3、古今异义拜: 古义,授予官职今义,行礼,表示恭敬寿: 古义,向人敬酒或献礼今义,生命、生辰亲戚:古义:近亲及姻亲今义: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的说明宣言:古义,扬言,到处说今义,宣告6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麻等纤维织品衣服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8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9约束:古义,条约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10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卑鄙下贱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乃使从者衣褐衣,穿名词作状语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使动用法完璧归赵完,使完整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意动用法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5、文言句式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我为赵将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被动句而君幸于赵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诚恐见其与王而负赵倒装句宾语前置:何以知之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3、理清课文结构课文内容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廉蔺其人。此部分第1层(第1自然段)写廉颇功大威勇,第2层(第2自然段)写蔺相如本宦者令舍人。这部分是先交待廉蔺两人身份,为后文写廉颇恃功鄙视蔺相如导致将相交恶和欢做铺垫。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完璧归赵。此部分第1层(第35自然段):相如出使。写相如受重任,且非其莫属,长于谋略,勇于任事。第2层(第69自然段):完璧归赵。写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实现诺言。第3层(第1013自然段):全胜而归。写相如不怕牺牲,维护国家尊严,立功为上大夫。这部分通过“完璧归赵”之事(相如第一件事),描写相如在特定的形势下和环境中的言行,表现出他杰出的才能和胆识。第三部分(第1416自然段):渑池会。此部分第1层(第14自然段):相如从赵王会渑池。写廉蔺皆为赵国栋梁,廉颇有政治头脑。第2层(第1516自然段):渑池会。写相如机智勇敢,维护国家主权尊严。这部分通过写“渑池会”之事(相如第二件事),描写相如在特定的形势下和环境中的言行,表现他智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精神。第四部分(第1721自然段):将相和。此部分第1层(第17自然段):相如拜上卿。写相如地位在廉颇之上是引发二人关系事情之由。第2层(第18自然段):相如退让。写廉颇鄙视相如而相如退让,照应文章开头的交待,而二人交恶为后文欢和做铺垫。第3层(第19自然段):相如言明大义。写相如借劝其舍人而言明大义,是顾全大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不计私怨的高贵品质,此事亦照应相如前二事,其形象更光辉照人。第4层(第20自然段):负荆请罪。写廉颇知过勇改,坦诚可敬,亦衬相如境界高尚。第5层(第21自然段):将相和。四、研读课文(一)讲解课文第15段。1阅读课文第1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谦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2齐读第3段。(1)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2)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3)提问:本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3齐读第4段。(1)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2)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3)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也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4齐读第5段。(1)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_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2)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_陪衬_虚写_出场便不同凡响。)5整理前五段词语。(1)通假字:斧质()可予不(否)奉(捧)壁。(2)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试比较二者的不同。(二)讲解第613段。1学生朗读”大王俗得璧俱碎于柱矣”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1)这段话是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3)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方式:“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且以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4)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机关报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三八式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词穷。)(5)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6)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7)要求全班内科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以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3)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高九宾于迁”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害然而明。(4)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理解”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5)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3试简工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1)次要人物的处理。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动作,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2)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三)讲解第1416段(”渑池会”)。1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旧中国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在战后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2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分子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3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分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放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4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5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四)讲解第1721段(廉蔺交欢)。1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2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3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4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5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五、全文翻译(一)简介廉蔺的身分和地位。(12段)1段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廉颇为赵将,伐(攻打)齐,大破之,取(攻下,夺取)阳晋(阳晋:在现在山东省郓yn城县西。),拜(古代授予官职叫拜)为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以(介词,凭)勇气闻(闻名出名)于诸侯。【简析】廉颇高贵,为后文其居功自傲、鄙视蔺相如埋下伏笔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为赵宦者令(宦官的头目。)缪贤舍人(舍sh。门客。战国时,贵族或官僚家里常养着一些食客。)。【简析】廉、蔺相并提,一贵一贱,地位悬殊,为下文廉、蔺矛盾埋下伏笔。(二)完璧归赵。(313段)第一层: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35段)3段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璧;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秦昭王闻之,使(派)人遗(wi送给)赵王书(信),愿以(介词,拿,用)十五城请(请求)易(交换)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恐怕)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受骗。见,被、受。被动句。);欲勿(w)予(y),即(则,就)患(忧虑,担心)秦兵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定语后置句:“可使报秦”作“人”的定语),未得。【简析】以城易璧,揭开秦赵矛盾。赵国君臣举棋难定,既反映出秦强赵弱的现实,也为蔺相如出场设伏。4段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以:介词,凭)知之?”对(回答)曰:“臣尝有罪,窃计(私下打算。窃,谦词)欲亡走(亡:逃亡;走:跑)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臣舍人相如止(阻止)臣曰:君何以(宾语前置)知燕王?臣语(y告诉)曰,臣尝从大王(见本段“补充注释”)与燕王会(省略“于”)境(指赵国边境)上,燕王私(私下,偷偷地)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被。被动句),故燕王欲结于君(同您结交。介宾短语后置句)。今君乃(副词,却)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意为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捆缚)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省略“于”)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肩膊。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质,砧)请罪(承认罪过,服罪),则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矣。臣从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计,大王亦幸(幸而)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应该)可使(出使)。”(侧面描写蔺相如)【简析】借缪贤之口点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本段对蔺相如进行侧面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能,有先声夺人之妙,为下文张本(在文章前面为后文的叙事埋下伏笔)5段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请求)易寡人(古代诸侯谦称自己)之璧,可予不(fu,通“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允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怎么办)?”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假设连词,如果,假如)赵不许(答应允许),曲(理亏)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比较这两个对策。均,权衡、比较。之,这),宁nng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负,担负、承担。这里是使动用法)。”(这番分析,显示了蔺相如的“智谋”)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倘若假如)无人,臣愿奉(png。通“捧”)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请,动词,仅表示谦逊的语气。完,使动用法,使璧完好无缺)(这个表态,体现了蔺相如的“勇”)。”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png。通“捧”)璧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入秦。【简析】蔺相如的分析入情入理,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高见(“有智谋”);蔺相如勇挑重担(“其人勇士”),与赵王及群臣的谋而不决形成鲜明对比。第二层: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与秦王斗争的经过。(611段)6段秦王坐(省略“于”)章台(秦宫名,旧址在现在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见相如(秦王倨傲)。相如奉璧奏(呈献进献)秦王(相如很有礼貌,使他后面的取璧、归璧显得有理)。秦王大喜,传以示(传给看。以,连词,连接“传”与“示”)美人(指妃嫔)及左右(指侍从),左右皆呼万岁(渲染秦王的赫赫声势)。相如视(看出。“视”虽是细节,却写出了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上前动词)曰:“璧有瑕(xi,玉上的斑点,疵病),请(请你允许我做某事)指示(古今异义。指,指出;示,给看)王。”(“有智谋”)王授(交,给)璧。相如因(连词,于是,便)持璧却(退,这里指后退几步)立(站着),倚柱,怒发上(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冲冠(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这是夸张的说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遏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勇”)(“勇士”),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信)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凭借倚仗)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偿还)城恐(恐怕)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揭出秦王的欺诈行为)。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尚(副词尚且)不相欺,况(何况)大国乎?且以(介词,因)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触伤强大的秦国,(对我们)的感情。逆,违背、触犯。欢,欢心)不可(实质是讽刺秦王的言而无信)。于是赵王乃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拜,叩拜。书,国书。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介宾短语后置句)。何者?严(尊重,形容词用作动词)大国之威以(连词,来,而)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意。修,整饰)也(“有智谋”)。今(现在)臣至,大王见臣(省略“于”)列观(观,gun,建筑物的一种。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意思是不在正殿接见,礼数轻慢。列观,一般的宫殿,这里指章台),礼节甚倨(j,傲慢),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高1995级教材:弄臣,皇帝狎近宠爱的之臣。其后之教参译为“戏弄小臣”或“戏弄我”)。臣观(观察)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着急,这里可译为“逼迫”)臣,臣头今(副词,即将,马上)与璧俱碎于柱矣(“勇士”)!”(这段话显示了蔺相如的能言善辩,娴于辞令,显示了他的“智谋”和“勇敢”,这段话意在使秦王承担理亏的责任,使他的取璧显得有理)7段相如持(握着)其璧睨(n,斜看)柱,欲以击柱(描摹蔺相如的神态,十分逼真,突出了蔺相如的“勇”)。秦王恐(恐怕,表示担心或推测)其破(使破)璧,乃辞谢(婉言道歉),固请(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召有司(1998年高考题。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案图(察看地图。案,通“按”,审察、察看),指从此以往(从这到那,古今异义)十五都(城)予赵(秦王:狡猾,装模作样,一反倨傲的态度)。8段相如度(du,估计)秦王特(只,不过)以诈佯yng为(装作)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共同传颂,就是公认的意思)宝也(判断句)。赵王恐(害怕),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指九种地位不同的礼宾人员),臣乃(副词,才)敢上(送上进献)璧。”秦王度du之,终不可强(qing,强行硬要)夺,遂许斋五日,舍(sh,安置住宿,动词)相如广成传舍(传,zhun。宾馆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简析】本段主要描写了蔺相如的“智谋”。9段相如度du秦王虽斋,决(必定)负约(违背,1984年高考题)不偿城,乃使(让)其从者衣褐(衣,y,动词,穿。褐h。穿着粗布衣服,意思是化装成百姓),怀(揣着)其璧,从径道(便道小路)亡,归璧于赵。(机智谨慎)10段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礼仪、礼节)于廷,引(延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m公(就是秦穆公,春秋时五霸之一。缪,通“穆”。春秋五霸: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通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王和楚庄王)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坚,固定。明,明白。坚明作约束的定语。约束,名词,古今异义。古:盟约,信约;今:限制使不超出范围)者也。臣诚(实在)恐(恐怕,表示担心或推测)见欺于王而(连词因而)负(辜负,对不起)赵(被动句),故(所以)令人持璧归,间(间,jin。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之:音节助词,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至赵,赵立奉png璧来。今以秦之强(强大)而先割十五都(都市城市)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应该判)诛,臣请(请你允许我做某事)就汤镬(镬hu,古代煮食物的一种大锅。受汤镬之刑。就,动词。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汤烹煮)(“臣请就汤镬”把秦王置于十分被动的境地,“其人勇士”!)。唯(副词。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大王与群臣孰(通“熟”,仔细。)计议之。”(热爱祖国的感情)【简析】蔺相如慷慨陈词,有理有节:指出璧已归赵,责任在秦。历数强秦负约往事。提出秦先割城,赵后奉璧的合理要求。11段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面面相觑q,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形容秦王与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嘻,这里作动词用)(活画出秦君臣的窘态)。左右(在旁侍侯的近侍近臣)或欲引相如去(拉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引,牵、拉),秦王因(由此趁此)曰:“今(现在如果)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友好关系)。不如因(由此趁此)而厚遇(好好招待。厚,优厚。遇,招待、款待)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y?(秦王“老谋深算”)”卒(终于)廷见相如(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归:使动用法。让他(相如)回去)。(蔺相如完璧归赵,取得斗争的胜利!)第三层: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取得的结局。(1213段)12段相如既(副词。以后)归,赵王以为(认为)贤大夫(德才兼备的大夫;贤明的大夫。参阅1992年3期语文学习P1617),使不辱于诸侯(出使能不受诸侯欺辱。被动句),拜相如为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低一级)。13段秦亦不以(介词,起提宾作用,把)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简单作结)【简析】第二部分以璧始,以璧终,结构完整。(三)渑池之会。(1416段)第一层:写会前计议。(14段)14段其后(指公元前281年,就是赵惠文王十八年)秦伐赵,拔(攻下)石城(地名,在现在河南省林州市西南)。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两次战役,两笔带过。简介渑池会背景,为蔺相如的表现张本)。秦王使(派遣)使(出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和好),会于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渑池在西河以东,所以称为“西河外”)外渑池(渑池:地名,在现在河南省渑池县)。赵王畏秦,欲毋行(毋,不要。想要不去)。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边境),与王诀(ju,告别,有准备不再相见的意味)曰:“王行,度du道里会遇之礼毕(估计路上行程以及会见的礼节完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请你允许我做某事)立太子为王,以(连词用来)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念头,指秦国可能扣留赵王作人质来进行要挟的打算)(廉颇不但勇于冲锋陷阵,而且很有政治头脑。他敢于在赵王面前说如是的话,是出于爱国之心,是为了赵国的利益。廉颇后面之所以能负荆请罪,是同他的爱国心是密不可分的)。”王许之。遂与秦王会(盟会。1986年高考题)(省略“于”)渑池。15段秦王饮酒酣(酒喝得很畅快),曰:“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用于自称,谦称)窃闻赵王好音,请(请你做某事)奏瑟(弹瑟。下文“鼓瑟”同。瑟,s,乐器名,形状像琴)。”赵王鼓瑟。秦御史(战国时的史官称“御史”)前书(写)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擅长演奏秦地乐曲),请(请允许我做某事)奉盆缶(省略“于”)秦王(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意思是请秦王击盆缶为乐。奉,献。缶,fu,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歌唱,常击缶为节拍),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古: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进,献上;今:向前行动或发展)缶,因(连词,便)跪请(请你做某事)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能够拿(我)头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意思是和秦王拼命)矣(针锋相对,不畏强暴,置生死于度外,何等勇敢!毫不逊色于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勇士!)!”左右欲刃(名词作动词用,杀)相如,相如张目(睁大眼睛)叱(ch,大声呵斥)之(蔺相如:“其人勇士”),左右皆靡(m退却)。于是(复音虚词,同现代汉语,不译)秦王不怿(y,高兴,喜悦),为(省略“之”)一击缶。相如顾(回头)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请你做某事)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给秦王献礼。寿,向人进酒或献礼,动词)。”蔺相如亦曰:“请(请你做某事)以秦之咸阳(秦国的都城,在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为赵王寿。”本段主要写蔺相如的外交斗争第三层:写斗争结果。(16段)16段秦王竟酒(酒筵完毕),终不能加胜于赵(胜过赵国,意思是占赵国的上风。加,动词。胜,这里作名词)。赵亦盛设兵(多多部署军队。盛,多)以待秦,秦不敢动。(简单交代结果)【参考译文】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四)将相交欢。(1721段)第一层:写蔺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1718段)17段既罢(渑池之会)结束以后),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18段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古:言语;今:因说话而引起的误会或纠纷。指劝说、争辩、交涉时说的话)为劳(只凭言词立下功劳。徒,只、不过。口舌,言语),而位居(处在处于)我上。且相如素贱人(本来(是)卑贱的人(指相如为宦者令的舍人)。素,向来、本来),吾羞,不忍为之下(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下面)!(廉颇的这段话同1、2段相照应。既显出了廉颇的自高自大,也体现了其心胸的狭窄)”宣言(古:扬言;今: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宣告;声明)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古今异义。古:yhu,同其会面;今:y hu,参加会议)。相如每朝时,常称(推口说,声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争位次)。已而(过了些时候)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掉转)车避匿。(蔺相如:目光远大,心胸宽阔,以国家利益为重)第二层:写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19段)19段于是舍人相与(一齐共同)谏(规劝)曰:“臣(秦汉以前表示卑谦的通称,对方不一定是君主)所以去亲戚(古:内外亲属,包括父母、伯叔、子侄及母、妻家中的人等;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高尚的品德)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廉君宣(公开说)恶言(无理的话),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太过分。殊,很、极,1998年高考题。甚,过分)。且庸人尚羞之(就是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且,就是,连词,表假设,兼让步。尚,副词。之,指蔺相如竭力躲避廉颇的做法。羞之,“以之为羞”的意思,“羞”,形容词意动用法),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xio(不才),请辞去。”蔺相如固(坚决)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谓语“威”)(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孰,谁、哪一个。孰与,何如、比怎么样)?”曰:“不若(省略宾语“秦王”。不如秦王)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驽()愚劣,无能。,独畏廉将军哉(语气助词反问语气)?顾(只不过)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如果”)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不共存)。吾所以(复音虚词,表示原因)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就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以:因为。先、后:方位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蔺相如的一番谈话,体现了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第三层: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2021段)20段廉颇闻之,肉袒(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谢罪或祭祀时,常脱衣露体,表示虔敬和惶惧)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荆,灌木,古代常用它的枝条做成刑杖),因宾客(由宾客(作引导)。因,介词,通过、经由。宾客,指门客)至蔺相如门谢(道歉)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指蔺相如。当时的上卿兼任将相,所以称将军)宽之(第一人称代词,我)至此也!”21段卒相与欢,为刎wn颈之交(誓同生死的朋友。刎颈,割头)。六、写作特点1选材典型、形象突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选材典型。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写人物传记时,就不能事无巨细,统统罗列,而是必须对这些传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历史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出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后期。当时“七雄”并峙,彼此攻城略地,弱肉强食,战祸频繁,民不聊生。“七雄”中秦国最强,强秦力图兼并六国,六国则与强秦抗衡,故又有“连横”“合纵”之举。秦国自“连横”以后,想对六国各个击破,而赵国则首当其冲。唯赵在当时还有一些实力,秦尚难轻取。赵国在“七雄”纷争局面中,为了自身的生存,自然要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廉颇和蔺相如,一武一文,一个是忠于赵惠文王的、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忠于赵惠文王的、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两人自然成了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廉颇、蔺相如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种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秦赵争夺和氏璧与渑池之会两件事,实质上是两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威信的两次实力较量,是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的前奏。所以写这两件事,也显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2一详一略,线索分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二个艺术特色是一详一略的写法。“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中,特别是前两件事,作者着力写蔺相如,笔墨酣畅,具体入微;写廉颇则较简略。在三个历史故事中,有关廉颇的素材,几乎被作者提炼到“浓缩”的程度。为什么这样详略不同?从这篇文章的本身,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廉颇早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在文章中一开始就以上卿的身份出现。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是个门客。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