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语文预测试题十三_第1页
2010年中考语文预测试题十三_第2页
2010年中考语文预测试题十三_第3页
2010年中考语文预测试题十三_第4页
2010年中考语文预测试题十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 年中考语文预测试题十三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30 分) 1、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或要求答题。( 9 分) ( 1) 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表达其想建功立业的词句是: , 。 ( 2)在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诗人壮志难酬的诗句,试举二例。 , 。 , 。 ( 3) “倒拔垂杨柳 ”这个故事出自 (朝代) (作者)的 主要人物是 ,其性格: 。 2、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 分) A:雷锋的钉子精神,我们是值得学习的。 B:通过大家的帮助,他端正了决心,要好好学习。 C:思想内容是否健康,应是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D:我们在作文中,应尽量避免不写错别字。 3、有一则关于饮料的广告词是: “口服 , 心服 ! ”无独有偶, “楚天舒护心贴 ”的广告词是: “口不服,心服! ”请认真品味这两则广告,回答下面的问题。( 9 分) ( 1)两则广告都用了 “服 ”的多义性,请解释 “服 ”的两层含义。 ( 2)请你谈谈这两则广告妙在哪里? 答: ( 3)请另外写一则你认为设计很巧妙的广告词,并简单点评其妙处。 广告词: 评点: 4、有人问,什么年龄最好?一个少年说: 19 岁的年龄最好!它拥有活力和希望。一个青年说: 25 岁的年龄最好!它拥有青春和追求。一个中年人说: 40 岁最好,它拥有睿智和成熟。一位老年人说: 。大家听后,都觉得老人的话最有道理。人应该珍惜自己的拥有。老人说的什 么话你知道吗?请在横线上填写。 ( 2 分) 5、仿造下面这句话的句式,以 “思想 ”和 “意志 ”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2 分) 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 思想, 。 意志, 。 9、请在 “苦难 ”、 “青春 ”、 “人生 ”中任选一词,并以此为中心,扩展成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方法。( 2 分) 7、小明要参加诗歌朗诵赛,为此他每天练习得很晚。有一天邻居张伯伯对他说: “小明啊,你学习可真刻苦,每天晚上 12 点多了,我们都睡下了,你还在大声朗读什么东西? ”小明谦虚地说: “张伯伯你过奖了,我还差得远呢,还需要努力。 ”( 3 分) 张伯伯说话所强调的是: 小明理解的意思是: 如果你是小明,得体的回答应该是: 8、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 “空袋子难以 直立 ”。( 2 分) 这句话蕴涵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 。 举出一个能够证明这个观点的事实。 答: 。 9、同学们可曾能回忆教材第五册彩页插图古隆中, 根据提示写出你读到(或想到)的信息。( 3 分) 这幅图可做课文 _的插图。 图中有副对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上联讲的是 _的故事,下联讲的是 _的事情。 宋代诗人陆游非常推崇诸葛亮的文章及为人,他用诗句称赞说:“_ _,_。 ” 10、阅读晏殊的浣溪沙,然后答题。( 2 分)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季节、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写的是作者 时的生活和心情。 词中“ , ”一联工整流畅,风韵天然,是深受后人赞赏的名句。 二、阅读训练。 (一)( 10 分)豆芽菜 学校门口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溪水清亮亮的,岸边的青石板光溜溜的。每天清晨,沿岸坐着一排排晨读的学生,朝阳照着他们在水中的影子,温暖着那琅琅的读书声;傍晚,孩子们在溪边散步、漫谈,谈过去、现在和将来,谈 这大山以外的世界。他们踩着那清澈的溪水走进了暮色,走进了属于他们的遥想。 在我们这游乐条件极差的山乡中学,有这样一条小溪,实在是孩子们的幸福!难怪每届学生写这条小溪的作文都会产生一大批佳作,也难怪有一个学习极差的学生,他的家长要他辍学,他硬是哭闹着来上学了。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 “我舍不得这条小溪。 ” 更有趣的是每年春天,沙滩上到处埋着豆子,这里一窝儿,那里一窝儿,顺着河岸足足有半里路,那是孩子们生的豆芽菜。春天,青黄不接,正是 “菜荒 ”,山里的中学生全是寄读,带啥吃啥,他们便在这沙滩上生产度荒的蔬菜。 这实在是个好法子,不几天,沙滩上便到处冒出白胖白胖的嫩嫩的豆芽菜,一丛一丛的。散步虽不方便,但使你感觉到一种生气,一种力量,一种希望,你心中仿佛也在萌生起一片生机 这个时节,怕的是下雨。溪水涨起来是极快的,大雨一来,不消半个时辰,清澈温柔的小溪便会变得 ,会把沙滩上正在生长的豆芽菜冲走。倘是碰上这种时候,孩子们就要咽几天没有菜的饭了。 这天上午,学校组织年级语文测验,我在自己班上监考。考试刚开始不久,一股股凉风便从窗子灌进来,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 窗外 ,雨哗哗;屋内,笔沙沙。 溪水变浑了,涨高了,再有一会儿,就要冲走那些豆芽菜了。冲走了豆芽菜,孩子们就又要过苦日子了。虽然他们默默地咽着无菜的饭,仍然会刻苦地读书,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是一些应该得到幸福的孩子。 这时,却没有一个孩子请假,甚至没有一个孩子抬头看我 “同学们,快去把豆芽菜拔回来。 ”我终于这样决定,我来不及请示学校。 孩子们去了,抢回了那些豆芽菜,顶多用了十分钟,可奇怪的是大多数同学最后三大题都没做。是时间不够吗?不是! 我找来班长询问原因,我说: “只有我们班去抢了豆芽菜,怕别的班同学说 你放我们出去了,互相商量做了弊,考好了反会给你添麻烦,所以好些同学故意没做完。 ” “你们商量过吗? ” “没商量。 ”班长是个老实的孩子,他是不会说谎的。 这次测验由于我们班上的 “特殊 ”情况学校决定重考。当我在班上宣布这个消息时,几个女孩哭了。 我或许是个失职的监考教师,重考时学校没再派我监考。 考试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们这个过去的中游班居然得了全年级第一,几个很少及格过的学生都及格了。 领导要我介绍抓质量的经验。我怎么说呢?说实在的,我只是在下大雨时让孩子们去抢回了他们的豆芽菜。他们说要为我争 气,语文要好好学。这是学习委员告诉我的,这也是经验吗? 小溪边又有一些豆芽菜生出来了,白胖白胖的,嫩生生的 (作者:温新阶 选自中学生阅读) 11、结合全文从两个方面说说 “有这样一条小溪,实在是孩子们的幸福 ”的原因?( 1 分) 答: 12、在第五段横线上填入两个恰当的词 、 1 分 13 、第四段第一句描写豆芽的 ,是实写;第二句表现看到豆芽菜的 ,是虚写,既是赞美豆芽菜,又是赞美生豆芽菜的同学们的精神风貌。( 2 分) 14、第七段 窗外雨哗哗,屋内笔沙沙 “ 表现了同学们的什么精神?( 1 分) 答: 下面那个自然段与它相照应?( 1 分)答: 15、文中有两处描写同学们理解体贴老师的行动,找出来,把原句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2 分) ( 1) ( 2) 19、你认为这个班抓质量的经验是 什么?( 2 分) 答: (二)( 13 分)人的潜力 每个人都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人的大脑,是大自然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它是思维的发源地,智慧的藏府,创造的源泉。恩格斯所说的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人的思维着的精神,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今天,大脑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在原始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力;在工业革命的时代,人们重视 的是物;在信息革命的时代,智能成了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大脑也就成了开发的对象。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大脑中的资源却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感到思想的饱和,没有一个人发生思想的溢出。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 人的潜力有多大?美国学者玛格丽特 .米德认为,大脑资源当 95%没有开发。前苏联学者衣凡 .叶夫莫雷夫指出: “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 我们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 能毫不费力地学会 40 种语言,把苏联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 ,完成几十个大学的课程。 ”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人的大脑为什么拥有巨大的潜力呢? 首先,脑科学表明,大脑中有着超量的神经元。 一般认为 ,大脑中的神经元有 1000 亿个,他们对于人的生存功能来说,是大大过量的。如此超量的神经元,正是智能开发的后备力量,是潜力存在的生理基础。 其次:脑科学表明,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低等动物突触比较少,刺猬每个神经元与几十个神经元相联系,形成几十个突触;老鼠每个神经元雨 500 多个突触;人 的每个神经元与 1000 个神经元相联系。对列宁的大脑解剖表明,他的神经突触特别丰富。计算显示,大脑中神经元之间有 1015 个接触点,也就是说,人脑具有思维的极大容量。 再其次,脑科学还表明,大脑中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也有很大的可塑性。经过训练,大脑中会产生新的突触,产生新的神经递质。动物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的老鼠的大脑中长出了新的突触,大脑产生了新的功能。 人类有着巨大的记忆潜力、思维潜力和创造潜力。潜力理论为我们开发自我增添了信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巨人,人人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作出伟大的贡献。成就决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人人 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17、概述作者认为人的大脑拥有巨大潜力的根据。(总计不超过 50 字)( 3 分) 18、第段画线的句子中的 “这里 ”指代的是: ( 2 分) 19、填入第段横线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只有 就 B:既然 就 C:如果 就 D:因为 所以 20、第段运用了列数字、 和 的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 ( 2分) 21、对段说明 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刺猬大脑中有几十个突触,老鼠大脑中 500 多个突触。 B:人的大脑中有 1000 亿个突触。 C:列宁大脑中有 1015 个神经元。 D:大脑中突出数量越多,动物越聪明。 22、第段加点的词 “一般认为 ”为什么不能去掉?( 2 分) 答: (三)( 13 分)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名言: “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热门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所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 发现者 、 创立者 ,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究底 终于把 “? ”拉直,变成 “! ”, 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旋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92 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旋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旋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的旋涡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旋转是一样。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将 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旋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在 90 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 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 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旋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 “打破沙锅问到底 ”的 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个? 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 100 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23、表述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2 分) A: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 C:善于 “打破沙锅问到底 ”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创造,前进。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4、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2 分) A: 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25、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个条件是: ( 3 分) 29 、 第 自 然 段 中 加 点 的 “ 发现者 ” 与 “ 创立者 ” 的位置不能互换,原因是 ( 2 分) 27、第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的含义是 ( 2分) 28、 “科学史上, 这样的事例 岂止个? ”这句话中, “这样的事例 ”是指怎样的事例? ( 2 分) 答: (四)( 14 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 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公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29、按要求填空。( 3 分) 曹刿论战这篇文章选自 “齐师伐我 ”中的 “我 ”指的是 “必以分人 ”中的 “人 ”指的是 30、给加点字注音 ( 1 分) 又何 间 ( )焉 小信未 孚 ( ) 31、 解释加点字( 2 分) 肉食者 鄙 鄙 牺牲 玉帛 牺牲 小大之 狱 狱 虽 不能察 虽 32、这段文字所写的 “肉食者 ”的 “鄙 ”,表现在把作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 上。( 2分) 33、这段文字末尾,曹刿作出了 “可以一战 ”的结论,他认为作战所凭 借的先决条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政治上 。他的结论,见于文中 “ ”这句话。( 2 分) 34、翻译句子。 ( 4 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三 、作文。( 40 分) 35、根据下面这段材料按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水足草盛,群马一个个身强体壮,却有一匹马骨瘦如柴,躺在地上发出苦楚的声音,快要被饿死了。究其原因,原来这匹马只安于现状,吃掉自己身边的草后,又懒得去找其他的草,就成了现在这般模样。 要求: 1、题目自拟,字数 500 字左右 2、观点鲜明,有现实针对性 3、材料详实,论证清楚。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 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卫国戍轮台( 3)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浒鲁智深 粗中有细、嫉恶如仇、豪放暴躁 2、 C 3、( 1)吃承认、信服 ( 2)巧用服 的多义性,并说明 “口服 ”与 “心服 ”的关系,将 “口服心服 ”拆开使用,易记好懂。( 3)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巧用 “芯 ”与 “心 ”谐音,便于理解 “芯 ”的作用,从而记住 “奔腾 ”这个 品牌。 4、所有的年龄都美好,因为生命意味着拥有。 5、略 9、如:苦难对于奋进者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7、朗诵太迟,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