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码:10254 密级: 论文编号:上海海事大学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DISSERTATION 中国电子制造业OEM企业转型的问题研究学科专业:国际贸易学作者姓名:孙蕾指导教师:苏豫 副教授完成日期:二00七年七月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它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它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同意上海海事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上网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电子制造业OEM企业转型的问题研究摘 要近一段时期,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围绕中国制造业应继续贴牌生产,还是应选择自主创新之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观点主要分为: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制造企业尚不具备搞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基础,应继续贴牌生产;另一种观点认为,贴牌生产不仅不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对我国制造技术能力的提高贻害无穷。产生意见分歧的根源在于,人们对贴牌生产的认识还局限于传统意义的贴牌,普遍认为贴牌生产与自主创新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一般而言自主品牌的形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对于利润的不断追求,一个是电子制造业产业政策的引导。作为一个制造业企业,电子制造业企业对于利润的追求是产生自主品牌的持续源动力,自主品牌也只有在给企业带来了利润的前提下才会在企业建立和发展,即自主品牌问题在本质上是个这类企业对于盈利的抉择问题。如果企业在经营实践中发现拥有自主品牌形成的收益大于成本,就会想方设法建立和发展自主品牌。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学判断。另外,产业政策会引导企业在是否建立自主品牌方面相机抉择,但是电子制造业产业政策也是通过调整企业对于建立和发展自主品牌的盈利状况来影响企业关于自主品牌的战略决策的。因此,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创造”,中国的电子制造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中国电子制造业中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重要而且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们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最大可能地发展自有的核心竞争力,专注于制造。那么电子信息行业的产业升级也就成了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同时从企业内部来看,电子制造OEM企业应多利用多年与世界级公司合作的经验使我国企业拥有较高的生产技术及工艺水平;努力提升领先于同行的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发挥生产管理与成本控制优势发挥强于同行业公司的工程和设计服务能力;在竞争优势具备的情况下,逐步发挥品牌国际化,把品牌经营提到自己企业的战略高度。关键词:干中学,微笑曲线,产业价值链,自主品牌AbstractThere is a hot discussion about OEM and self-reliance innovation among business communities, academies,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recently. Some experts claim that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oo weak to innovate independently. The strategy OEM is a feasible way. Others argue that OEM is harmful to strength innovative ability and productive skills as well. The root of dispute is that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view, OEM opposes to self-reliance innovation.In general, Original Brand is built on two foundations that one is the instinct of purchasing profit, and the other is the guide on industrial policy. Original Brand is neither the result of some feeling nor social pressure. As to electronic industry, if an Original Brand is not regarded as a problem that relates to the safety of national economy, an Original Brand should be resolved in the market.As to an electronic manufacturer, purchasing profit is the sustainable power to produce an Original Brand. Corporations develop Original Brand if it can create a profit. The problem of Original Brand is the problem of how to make profit. If in operation the return of innovating an Original Brand overweighs the cost, the corporation tries its best to develop an Original Brand. The conclusion is built on the 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 In other words, if corporations are satisfied at the financial statement, and prefer to avoid extra risk, they will not be eager to Original Brands.In addition, the industrial policy influences corporations strategy on building an Original Brand. But when the industrial policy can adjust the corporations financial statement on building an Original Brand, it will make sense only. If the industrial policy is in favor of the corporation without an Original Brand and guarantee their satisfactory profit, the corporation will not take the Original Brand serious. If the industrial policy warns the industry that building an Original Brand is the unique way to survive, all corporations will struggle to build an Original Brand.Sun Lei (International Trade)Directed by Su YuKEY WORD: learning-by doing, smiling curve, industrial value chain, Original Brand59目录引言1第一章 文献综述4第一节 从OEM到ODM的升级路径理论4第二节 经济学的“学习效应”和“学习曲线”5第三节 产业价值链理论7第四节 微笑曲线理论11第二章 电子制造业的“生产外包”概况14第一节 世界的电子制造业大型“OEM”企业纵览14第二节 中国的电子制造业大型OEM企业的现状分析18第三节 对中国的电子制造业OEM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的比较分析23第三章 电子制造业OEM企业拥有自主品牌的理论分析27第一节 从企业内部因素角度分析27第二节 从国家层面来分析33第三节 基于“干中学”效应对电子OEM企业产业升级的分析41第四章 电子制造业OEM企业升级路径选择分析46第一节电子制造业OEM企业转型升级的可选路径46第二节 我国电子制造业OEM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方向选择47第三节电子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建议50结论53致谢54参考文献55引言一、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证明,没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没有产业的创新能力,也就没有国家的创新能力,而自主品牌直接反映着企业的创新能力。创立自主品牌,是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时代背景来看,自主创新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和重大政策取向。面向21世纪,以掌握发展主动权和主导权为特征的自主创新,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知名品牌为特征的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左右全球经济竞争的主导力量。所以,创造拥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创造可以与跨国公司相媲美的世界名牌,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创新的目标。从国家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已迎来需要更多地依靠创新来推动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正进入创新发展的高峰阶段,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创新为依托;我国企业要实现产品和出口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从价格竞争优势向技术竞争优势转变,从成本竞争优势向品牌竞争优势转变,除了创新没有第二条路径。从全球市场形势来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国企业同跨国公司的竞争最终要归结为品牌竞争。上个世纪80年代,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曾造就了一大批产品类企业,而今其中的许多企业已销声匿迹。这是这些企业无品牌追求、更无国际化诉求的必然结果。这说明,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激励企业投资、再投资的作用,因此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大优势;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丰富机会也可能导致企业丧失向外拓展的意愿,因此成为不利于国际竞争的因素。海尔集团目前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一定的品牌竞争力,就在于它一直坚持把品牌培育和国际化拓展作为并行不悖的两大目标。从生产方式上看,OEM曾给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生产方式的发展空间已大大缩小。我国OEM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价格低,产品需求弹性小,利润空间小。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提高,原本不大的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更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产地。由于现今对于OEM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服装行业、家电行业、汽车行业等,而对于电子制造业这个领域较少有涉猎,传统贴牌生产不是一概不可行,对于某些行业或者是创业型小企业,传统贴牌仍然不失为一种现实的生存和发展模式,所以本文在论述中认识到,传统贴牌不能作为一种长久选择,做传统贴牌的企业,积累到了一定阶段必须逐步向“新型贴牌”和自有品牌转变。政府和企业在推进“新型贴牌”生产过程中,应结合企业自身的技术基础和实力,尊重企业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合理运用政府引导职能,不搞一刀切。对于已经进入成熟期,且有一定技术积累的企业,政府可通过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其通过“新型贴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逐步形成自有品牌。本文在论述中认识到,电子制造业传统贴牌生产不是一概不可行,对于某些行业或者是创业型小企业,传统贴牌仍然不失为一种现实的生存和发展模式,但是,传统贴牌不能作为一种长久选择,做传统贴牌的企业,积累到了一定阶段必须逐步向“新型贴牌”和自有品牌转变。政府和企业在推进“新型贴牌”生产过程中,应结合企业自身的技术基础和实力,尊重企业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合理运用政府引导职能,不搞一刀切。对于已经进入成熟期,且有一定技术积累的企业,政府可通过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其通过“新型贴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逐步形成自有品牌。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从理论上分析,OEM曾给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生产方式的发展空间已大大缩小。我国电子制造OEM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价格低,产品需求弹性小,利润空间小。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提高,原本不大的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更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产地。在现实中,企业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包括创业、发展、成熟、衰退等。在创业阶段,企业为了生存,为大企业做OEM生产,可以使创业企业起步相对平稳,并获得极好的锻炼和发展机会。但OEM有一定的极限,等OEM生产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企业的制造水平相当成熟,技术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时的创业企业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如果不及时改变经营方式,企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就比较困难,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利润空间的不断缩小,企业的发展将面临危机。因此,成熟的企业必须要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和品牌制胜的战略。因此,中国的电子制造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尽管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中电子制造业的“产业空心化”表达了充分的担忧,我们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最大可能地发展自有的核心竞争力,专注于制造。不仅以低成本的数量优势,而且要以提高品牌质量和价值的优势,合理占据全球市场一席之地,实现中国商品的最大利润。那么电子信息行业的产业升级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发展路径。这里的电子制造业集中于在电子信息产业的电子制造业的研究,但是由于无论是统计数据还是具体的案例分析都会涉及到整个电子制造业,其中包括家电类等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产业,所以在这里就不具体细分,还是以电子制造业为论述主题。对于已经进入成熟期,且有一定技术积累的电子制造OEM企业,在竞争优势具备的情况下,政府可通过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其通过“新型贴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发挥品牌国际化,把品牌经营提到自己企业的战略高度,完成企业转型。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一节 从OEM到ODM的升级路径理论从OEM、ODM到OBM的升级路径也是一个技术学习的过程。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一般称之为技术学习过程(Kim Linsu,1997,1980)1 Kim Linsu(1980),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a model, Research Policy, No. 3。新兴经济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技术基础较弱,创新能力的形成一般要经过技术学习过程。OEM、ODM业务的开展为新兴经济企业学习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提供了操作平台。Hobday(1995)研究了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一个后发者的技术学习过程模型。在这个过程模型中,Hobday分析了与学习阶段对应的企业技术阶段特点和市场特征。2 Hobday, M.1995,Innovation in East Asia:The Challenge to Japa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在表1-1中还列出了几个阶段对应的价值创造特征。表1-1 后发者技术学习过程与相应的OEMODMOBM阶段特征相应的OEMODMOBM技术学习过程与技术能力的演进市场特征创造价值OEM阶段干中学:学习标准化;装配技能与基本生产能力的形成被动的进口商拉动:廉价的劳动力装配;产品销售依赖于购买商较低的加工、装配费用:微薄的利润;处于价值链的低OEM向ODM过渡阶段成熟产品的反求工程;在模仿中分解学习;面向质量和速度的工艺调整质量和以成本为基础;对国外购买者的依赖ODM阶段用中学;全面生产能力的形成;具有工艺创新和产品设计能力高级产品销售:市场营销部门建立:市场化自己设计的产品设计的附加值比单纯制造高,有时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ODM向OBM阶段研究与开发中学:开始面向产品和工艺的RD;具有产品创新能力完善产品系列;直接销售给海外的零售商;开始自有品牌销售OBM阶段R&D与市场绣球相结合:竞争性的RD能力:具有先进产品或工艺创新能力接面向顾客;不依赖于海外分销商;内部的营销研究能力充分的利用品牌和无形资产的高附加值:较高的利润资料来源:Hobday,M.1995,Innovation in East Asia:The Challenge to Japa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第二节 经济学的“学习效应”和“学习曲线”在成倍地制造一种产品过程中,人们常常观察到连续生产一个单位产量所要求的资源(投入要素)数量是随着累积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投入要素以及相关成本的这种递减就称为学习效应,这种学习现象在劳动投入要素和成本中最为常见。3 纳谢德.布斯、戴维.尔德.从追随者到领先者管理新兴工业化经济的技术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随着生产产品单位数量的增加,得到一个单位产出量所必要的劳动小时数会因一系列原因而下降,这些因素包括工人和工长对工作任务的熟悉程度提高,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的改进,废品和重复工作数量的减少,以及随着工作重复次数的增多对技术工人需要的减少等。如果随着工人对生产过程的越来越熟悉,废品和浪费越来越少,那么单位原材料成本也会形成学习曲线效应。但并非所有的投入要素及相关成本都存在学习过程。例如,单位运输成本一般不会随产量的持续增加而下降。给予这种关系的其他名称包括干中学,进步曲线,经验曲线和改进曲线等。学习效应不会自发产生,应当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它通常是累计时间或产量的函数,并且一般不会遗忘,通常竞争对手也不能从你的学习效应(主要指劳动技能的提高)中获益。最早对学习曲线进行研究的是心理学家。早在19世纪末就有人发现个体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时间随经验的增长而缩短:工作过程中所犯错误也随工作经验的增长而减少(H. Ebbinghaus, 1964, E. L. Thorndike,1898)。但当时主要停留在对生物个体学习的研究上,基本上没有涉及群体和组织的学习行为。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关于群体和组织学习的研究才逐步发展起来。Wright最早对工业和组织领域的学习进行了研究,他在自己1936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建造一架飞机所需的劳动时间随飞机的累计产出量增大而减少(T. P. Wright, 1936)。继Wright之后,很多类似的研究纷纷涌现,人们在不同行业中,都发现了学习曲线的存在。然而早期对组织学习曲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装配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在这些行业中,直接劳动力是至关重要的投入要素,因此,学习曲线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直接劳动力的学习,这就造成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一个误解,以为学习曲线就是简单地由直接劳动力的学习引发的。直到1964年Hischmann发现了石油提炼过程也存在着学习曲线以后,这种误解才得到了纠正。在石油提炼过程中,劳动力并不是一个最重要的投入因素,Hishchmann的研究表明,学习不仅仅来源于直接劳动力,还依赖于组织调整及其技术结构(W.B.Hischmann,1964)。这一重大发现使人们对学习曲线的研究终于可以不再局限于对劳动时间随累计产出增加而减少的思维框架,由此引发了对学习曲线的不断引申研究的过程。进入90年代以后,人们对学习曲线的研究已经不再满足于寻找适当的函数来描述曲线了,而是开始从多个方向深入研究学习的本质和过程。目前人们对学习曲线延伸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影响学习的因素研究、学习的动态过程研究、学习曲线度量方法的多样化和学习模型的完善化等。自从Wright1936年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以后,关于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就很快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了。首先引起人们关注的学习影响因素是行业特征。1952年,Hisch在对装配行业和机械密集型行业学习曲线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劳动密集型行业较之设备密集型行业有更陡的学习曲线(W.Z.Hirsch,1952),类似地,Baloff也发现,设备密集型行业学习曲线较之劳动密集型行业学习曲线有更强的趋于平滑的趋势(N.Baloff,1966,1971)。这些都是早期比较有影响的关于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仍然停留在行业层面上,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在这种研究中是黑箱内部的东西,不进行深入探讨。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一个实际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大家的重视,那就是,即使在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的学习曲线也可能完全不同,有的企业学习速度很快,而有的企业根本就不存在想象中的那种学习曲线。不同企业可能存在不同的学习曲线形式和学习速度这一论断已经逐步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可和肯定,在这种情况下,原来那种把行业作为黑箱的研究方法显然不再适用。为了寻找不同组织学习曲线差异的根源,关于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了企业层面,大量相关研究也就随之涌现了。国外学者对学习来源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谢伟(2000)4 谢伟. “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过程的四个模式” .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第l2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和概括:表1-2 不同的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的因素等相关研究不同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来源研究者和时间知识类型干中学企业内部Arrow(1962)与生产活动相关用中学企业内部Rosenberg(1976,1982)与产品、及其和投入的使用相关从科技进步中学企业外部Kline and Eosenberg(1986)吸收科技的新发展知识从产业间竞争的溢出中学习产业外部Nomaka and Takeuchi(1988)对于竞争者溢出的知识或信息通过学习可以提高效率通过培训学习企业内外部Enos and Park(1988)通过内外部培训来提高整个企业的知识存量通过交互作用学企业外部Von Hippel (1987)Lundvall(1988)与价值创造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或竞争对手合作通过雇佣来学习企业外部Bell (1984)通过雇佣其他企业人员来学习基于联盟的学习企业外部Hagedoorn and Schakenraad(1994)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来学习通过创新和研究开发来学习企业内部Cohen and Levinthal(1989)通过内部的创新和研究开发来学习新知识共享的学习企业内部Adler(1990)企业内部部门间的学习通过模仿来学习企业外部Dutton and Thomas (1984)主要集中于对企业外竞争对手的产品或工艺的学习通过搜索来学习企业内部Nelson and Winter (1982)主要集中于产生知识的规范化活动资料来源:谢伟等,2000总的来说,这些学习不外乎两个来源,一是企业内部,二是企业外部。企业内部的学习包括干中学、用中学、内部创新等,而企业外部的学习主要来源于外部信息的溢出和企业对外部信息的把握。第三节 产业价值链理论一、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5 Porter M. 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0, 14(1):15-34.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波特提出了价值链分析方法,即对企业活动进行分解,通过考察这些活动本身及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企业竞争优势。同时,波特指出企业价值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由存在于由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共同构成的价值链系统中。企业的价值链也是动态变化的。它反映了企业的历史、战略以及实施战略的方式。其特征包括:1、构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每个环节都是由大量的同类企业构成,上游产业(环节)和下游产业(环节)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物质、资金方面的交换关系,是一个价值递值过程。同时产业价值链之间相互交织,往往呈现出多层次的网络结构。2、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技术关联强且在技术上具有层次性。从系统角度看,存在着标准制定设备开发终端产品的技术层次,三个层次之间技术衔接要求严格。设备和终端产品都是在一定的标准之下进行开发的,每生产一台设备或产品都需要付给标准持有企业一定的标准使用费用。从环节角度看,存在着芯片组件整机组装的技术层次,芯片技术是产业链技术的核心,组件是根据芯片的性能和参数进行开发,其技术与芯片技术具有上下游的关系,整机组装环节技术含量则较低,主要是解决器件的筛选和零组件的匹配问题。6 吕文栋,张辉. 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 .中国软科学.2005(2): 119-124.3、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存在着增加值与盈利水平的差异性。如在PC机制造商的价值链中,增加值的分布为:元件生产占35%,产品设计占5%,组装占15%,市场开发占10%,销售占30%,售后服务占5%。但增加值并不等同于利润,产品设计的增加值尽管不大,但却是PC机制造商最重要的赢利环节之一。4、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对要素条件的需求存在差异性,不同的环节,对于技术、人力、资本、规模等要求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区位偏好。如在半导体产业价值链中,设计环节是技术密集性环节,注重的是高层次的科技、技术和工程人才,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等地;晶片制作环节是资本密集性环节,注重的是规模,并需要洁净的环境以及纯净水的供应等,往往也集中在美国、日木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而装配和包装环节则是劳动密集性环节,需要的只是普通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劳动力低廉而又丰富的东南亚地区。自波特提出价值链概念以后,国内外学者沙思克(John Shank)和哥芬达拉加(V. Govindarajan)、海尼斯(Peter. Hines)、需波特(Jefferey F. Rayport)和斯威尔克拉(John J. Sviotcla)、迟晓英和宣国良等。对此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重点放在技术发展对价值链的影响,尤其是信急技术、因特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影响。从而提出了虚拟价值链、价值网的概念。但是,无论价值链的形式如何发展变化,其本质不变。即价值链是由一系列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价值创造活动组成的,这些价值创造活动通过信急流、物流或资金流联系在一起。此外,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很快在企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专门的价值链思想,国内外也出现了不少的相关文献。二、产业价值链理论随着产业内分工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传统的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步由一个企业为主导分离为多个企业的活动,这些企业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链条关系就构成了产业链。7 张辉. 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5):38-46.从现代工业的产业链环节来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不同环节上有不同的参与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获得相应的利益。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活动都直接影响整个产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而每个环节又包含众多类似的企业,它们的价值创造活动具有相似性。当然,仍有相当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大公司涉及多个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当价值链理论的分析对象由一个特定的企业转向整个产业时,就形成了产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为满足用户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经历的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它以产业链为基础从整体角度分析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及其影响价值创造的核心因素。产业价值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的关系在于从价值链的角度或利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考察产业链。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此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潘成石、杨凯石、魏民、黄燕东、杨莲秀和杨克华等),除潘成石进行理论分析外,其他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药、商业、电力等行业分析上。制造产业的产业链环节大体可以划分为原材料生产与供应零部件生产与制造制成品生产与组装二大环节,而这些环节基本又可分为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五个价值创造活动。它们共同构成了制造产业的价值链。需要说明的是,产业价值链形态并不是惟一的,针对具体的行业,由于产业的特性,其产业链构成往往存在差异性,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位置直接决定了其在该产业获得的附加价值,因此要想改变在价值链中的被动局面,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必须进行升级,Kumphery和Schmitz提出了四种不同层次的产业升级模式:(1)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通过对生产体系进行重组或采用新技术来提高投入产出率,使自己的生产比竞争对手更有竞争力,生产过程变得更加有效率。(2)产品升级(Product Upgrading),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品种,加大新产品的研发,不断推出新功能和新款式以更好的质量、更低的价格与对手进行竞争。(3)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从生产环节向设计和营销等利润丰厚的环节跨越,改变集群自身在价值链中各个环节所处位置。(4)价值链条升级(Intersectoral Upgrading),指的是从一条价值链跨越到另一条新的、价值量高的相关产业价值链。对于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条升级四种产业升级的方式,众多研究表明其内部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普遍认为产业升级一般都依循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产业功能升级最后到价值链条升级这一规律。此外,产业升级过程中有一点从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随着产业升级不断深化,附加价值不断提高,经济活动非实体性或产业空性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而对这一国际分工大转换的背景,在引入全球价值链理论对我国如何而对全球产业转移和竞争有一个由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多角度系统的认识,经济全球化下产业发展和升级需要从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和全球范围的经济互动两者的相互作用来讨论。区域产业加入全球化生产体系后会而临怎样的机遇和风险,如何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找准最佳切入点从,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产业升级是我们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不同产业升级方式下的一些内在行为和外在表现如表1-3所示8 Kaplinsky R.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 Transforming Manufactures into Commodities World Development Vol23, No:3,1993,pp.1851-1865.。表1-3:不同产业升级方式下的一些内在行为和外在表现产业升级方式内在行为外在表现工艺流程升级环节内研究与发展;物流和质量控制系统的改变;引进新的机器设备等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周转效率;缩短入市周期;提升利润;提升专利开发环节之间研究与发展;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能力;方便供应链学习降低最终产品成本;提升成本质量和缩短入市周期;通过环节之间合作协调改善利润水平;提升专利开发能力产品升级环节内扩张产品设计和市场反馈部门;引入新产品和扩展产品功能新产品销售率的提升;自有品牌的销售率的改善环节之间与供应商或消费者在新产品推出过程中的合作对自有品牌的市场模仿情况;不以牺牲市场份额为代价的产品价格的提升功能升级环节内获取产业链中更高附加值环节;将环节中低附加值部分离出去产业链中的劳动分工;承担产业链中关键功能环节之间进入产业链中新的联结点更高的利润率;技能和薪酬水平的提升价值链升级剥离原有的生产经营活动进入一个新的产业链条;不断增加的价值链条中的市场份额更高的利润率;新产品或差异化产品市场销售比率的上升资料来源:根据Kaplinsky,R.,Morris,M. (2002)整理产业升级依循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产业功能升级最后到价值链条升级这一规律,可以通过典型国家在电子信息产业升级进程来加以佐证。美国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初期就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等全方位推进,处于当今全球信息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地位。第四节 微笑曲线理论“微笑曲线”理沦是20世纪90年代初著有“台湾IT教父”之称的宏基(ACER)总裁施正荣先生根据波特理论和他多年从事IT产业的丰富经验提出的。9 施振荣.宏基的世纪变革淡出制造,成就品牌.台湾:天下文化书坊.2004年版.P87-98他指出,随着兼容机的迅速发展和IBM放开PC的标准之后,PC的制造逐渐成为一个标准化的流程,涌现了大量的部件专业制造商,整机制造的行业壁垒完全消失,附加价值荡然无存,专业部件的制造商在规模上、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而PC产业上游的技术研发和下游的渠道运营和品牌建设则拥有较高的附加价值,整个价值链的附加价值图形就像一个微笑的曲线。如今“微笑曲线”理论已成为许多产业和企业分析的重要依据与基础。所谓的“微笑曲线”(见图1-1和图1-2)就是以附加值高低随着产业链分工中的业务工序上中下游的变化而变化。其中位于价值链中游的任意动点a2、b2、c2均附加价值最低,而上游的动点al、b1、c1与下游的动点a3、b3、c3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随着上游动点向曲线左端移动,而下游动点向曲线右端移动,上、下游与中游之间附加价值的差距也将越来越大。一般情况下,在产业链业务工序的上游即产品的开发、设计、主要零部件的生产和产业链的下游即渠道运营、品牌管理、售后等服务这些业务工序上可以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从而获得高额的经济利润,而在产业链业务工序中的中游部分比如模块零部件的生产、组装产品等这些工序产生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因而利润也较低。附加价值加工制造 低端销售广告传媒渠道网络品牌元器件生产材料生产零件装备制造技术发明加工环节上游 中游 下游图1-1:微笑曲线图高低高端高端资料来源:根据菲劳舍尔著亚太地区战略与管理资料重新编制同时,不同的行业之间也存在附加值的差别“产业微笑曲线”簇就是不同行业附加值的体现(见图1-2)。图1-2列出了一般制造业(A-A),中等技术密集度产业(B-B)及高新技术产业(C-C)组曲线组成的“产业微笑曲线”簇。曲线A-A、B-B,C-C之间的位置差异反映了不同产业因素对曲线空间位置的影响。一般来说,资金技术密集度越高的产业,其曲线的位置越高,曲线的弯曲度也越大。图1-2的“微笑曲线”只是一种定性的描述,还没有严格具体的尺寸大小与长短的精确定意义。上游 中游 下游 价值链图1-2:不同行业的微笑曲线图高附加价值低BCXYA-A 一般制造业B-B中等技术密集度产业C-C高新技术产业BCAAc1c2c3b1a1b2a2b3a3简而言之,“微笑曲线”理论是以附加价值的高低来看待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和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值高的区块移动和定位,才能赢得良好经营效益与持续发展。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在累积了附加价值最低中有部分的足够经验和能力之后,只有不断创新进取,向“微笑曲线”两端逐步升级,才能赢得竞争的主动,扩大产品的附加值及利润空间;产业结构调整只有在产业链上的不同位置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调整,才能取得更多的附加值,获取更多的利润,才能赢得更强的国际产业竞争力。第二章 电子制造业的“生产外包”概况第一节 世界的电子制造业大型“OEM”企业纵览一、美、欧、日等电子制造OEM企业概况根据美国合作伙伴ESM公布的全球前50家电子制造服务提供商(EMS)的排名。超过一半以上的EMS公司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各地拥有其制造基地、设计或物流中心,而前10大顶级EMS公司更是从加快布局低成本制造地区的基础设施而收益颇丰,这些公司去年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于亚洲地区。合同制造开始转变为一个全球性的业务。10 董学耕. 全球价值链协作成就中国电子制造.中国电子商情. 2005年9月号第29期总第480期具体而言,欧、美、日的电子OEM公司,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争取更快的产品面世时间,品牌商将产品生产和部分设计流程外包给其他企业,从而催生了EMS业务模式。顶级EMS公司为满足其全球大型OEM客户的需求,都在进行着全球化运作,因为这可能是其业务重获生机的转折点。EMS业务模式是全球电子制造业目前最盛行的业务模式,其产生和发展得益于全球电子产品制造外包业务的推动。其所提供的业务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在从概念到原型的过程中协助客户完成设计、工程服务和整个前端的所有工作;二是传统EMS制造(即印刷线路板贴装);三是履行订单和相关供应链服务;四是售后服务。特别是在售后服务领域,不论是通讯、计算机、工业还是电子产品市场中的品牌生产商,都希望能在全球各地为其客户提供一致性服务,并希望能降低其售后服务成本,而EMS公司正逐渐帮助品牌生产商更多地现实这些愿望。比如全球10大EMS公司之一天泓,它在全球设有14个售后服务点,专门为品牌生产商提供包括维修、重新制造维修用备件、产品翻新、产品回收和退货管理业务。总体来看,美日欧的这类EMS企业不仅仅掌握技术标准和核心技术,并且最大程度的将产业价值链延伸了。二、韩国、我国台湾以及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电子制造OEM企业概况我国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抓住了美国IT产业转移的机遇,经历了OEM、ODM、全球化物流、OBM四阶段的过程,仅用十多年的时间,取得了骄人成绩,成为台湾第一大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台湾IT产业通过外包,将加工组装环节逐渐转向中国大陆,而自身则沿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如研发、服务营销等附加值更大的环节向上攀升实现产业的升级。Win-telism的策略更助长个人计算机的生产从美国本土向东亚、东南亚转移。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特尔更扶助台湾、中国大陆的个人计算机品牌来制约美国的大品牌。这样的生产体系有利于低成本的中小企业进入市场,并借助低成本的优势壮大成长。台湾中小企业成为这个体系的最佳适应者,并以其低成本优势与Win-telism和个人计算机产业同步成长甚至形成共生关系。台湾个人计算机产业的中小企业与Win-telism和全球(以美国为主)的个人计算机产业的同步扩张,是台湾产业能够在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全而转移至中国大陆后,仍能得以进一步升级的主要原因。在专利和FDI流动性很低的情况下,韩国电子行业早期几乎都是通过OEM出口而发展起来的,我们来看一组数据:1985年韩国OEM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40%以上,到1990年,整个电子行业出口的80%左右都是通过OEM合同。韩国电子行业在30年时间内大量通过OEM出口,因而OEM是其技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Jin认为OEM跨国协议是韩国企业技术创新成功背后的原因之一11 Cyhn, JinW, 2000,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Korea Electronics Industry:Learning from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hrough OEM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12, l59 187。通过以上了解到韩国、我国台湾以及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通过抓住机遇,以制造和研发为重点,拥有部分关键技术和产品,已完成了电子制造OEM产业的升级。三、印度以及东南亚部分国家等发展中国家电子制造OEM企业概况在中国以外的亚太国家,如印度、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电子制造领域,仍以加工、组装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标准,他们同样将把发展重点放在制造业上,包括从晶圆生产到封装和测试,致力于发展成为低成本的产业基地。而东南亚地区的电子制造设计背后的强大推动力仍然来自消费电子。技术热点主要是具有区域特色功能的DVD、DV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山西省侯马市中考物理押题试卷含解析
- 2026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中考数学对点突破模拟试卷含解析
- 2026届武汉市第二初级中学中考语文猜题卷含解析
- 安阳市一中学2026届中考数学模试卷含解析
- 2026届湖北省黄冈地区重点名校中考数学最后一模试卷含解析
- 四川省资阳市2026届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 广西昭平县2026届中考猜题物理试卷含解析
- 过夜现金管理办法
- 质检业务管理办法
- 遗迹景区管理办法
- 煤矿整合关闭风险评估方案
- 七年级上学期有理数训练题
- 陪诊服务协议
- 产品代理合同协议(2024版)
- 高考英语核心高频688词
- 保洁员工劳务合同范本
- 2024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库及答案(各地真题)
- 行政程序法管辖权论文
- 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抗精神分裂症作用研究
- 0到三岁日常保健知识讲座
- 地质勘察公司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