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品缺陷及其法律责任初探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法律系2008级 法学2班指导教师: 目 录内容摘要3Abstract3一、产品概述4(一)产品的概念4(二)产品的范围5(三)产品的构成要件5二、产品缺陷、产品瑕疵和产品质量不合格三者的关系5(一)产品缺陷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51产品缺陷的概念52产品缺陷的特征63产品缺陷的分类6(二)产品缺陷与产品瑕疵的关系71产品缺陷与产品瑕疵的区别72产品缺陷与产品瑕疵的联系8(三)产品缺陷与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关系91产品缺陷与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区别92产品缺陷与产品质量不合格的联系10三、引起产品缺陷的原因10(一)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信息不对称10(二)消费者投诉机会成本较高10(三)地方保护主义的支持和纵容10(四)工商部门执法不严、打击不力11(五)法制不完善,惩戒力度太轻11四、产品缺陷带来的危害11(一)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11(二)损害其他经营者或竞争对手的合法权益11(三)严重影响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形象11(四)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12五、产品缺陷法律责任12(一)产品缺陷法律责任的概念12(二)产品缺陷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121严格责任原则122过错推定原则123担保原则13(三)产品缺陷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14(四)生产者与销售者的产品缺陷责任141民事责任142行政责任153刑事责任15六、国外产品缺陷的相关法律制度16(一)国外产品缺陷的立法概况16(二)国外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161美国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162欧共体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17七、我国产品缺陷的法律制度及其完善措施18(一)我国关于产品缺陷的立法现状18(二)我国关于产品缺陷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19(三)完善我国产品缺陷法律制度的思考19结语21注释22参考文献23成果声明24致 谢25产品缺陷及其法律责任初探内容摘要: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产品世界中。据悉,每个人每天都要接受1000条以上的广告信息。当然,这些广告的目的只是为了让渡产品。随着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身边各种各样的产品也越来越多。但随着汽车召回、三鹿奶粉等一系列产品质量缺陷事件的发生,人们不禁会问:“生活中还有产品安全吗?”19世纪中期,产品责任作为一个法律问题首次在英国司法判例中出现,而后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法律领域。进入20世纪以后,产品责任问题更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扩大而日益突出。各国的产品责任立法也逐渐走向了成熟和完善。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基本构建了我国产品法律体系。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关于产品缺陷及其法律责任的研究。重点阐述了产品缺陷、产品瑕疵、产品质量不合格三者的关系,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引起产品缺陷的原因及产品缺陷的危害,论述产品缺陷的法律责任及国内外关于产品缺陷法律制度的研究,并对完善我国产品缺陷责任制度也提出了一些法律思考。关键词:产品 产品缺陷 法律责任Abstract: We all live in products in the world nowadays. It is reported, each person every day to accept article 1000 more advertising information. Of course, these the purpose of advertising is to assign products. With the quality of life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people side products of all kinds also more and more. But as the car recall, SanLu milk powder and so on a series of product quality defects events, people can not help but ask: life and product safety? In the middle of 19th century,the product liability as a legal issues in Britain for the first time appear in the judicial precedents, and gradually form th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field of law. After the 20 th century , product liability problem i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ocialized production and increasingly. The legislation of products liability in all countries also gradually to maturity and perfect. Our country contrac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the product quali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protection of consumer rights,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tort liability law, the PRC civil law general principles, the crimina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in basic building products legal system. This paper is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spread of product defects and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research. This paper focuses on product defects, product flaws, product quality is not qualified relationship of, and theory research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deep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the defects cause and harm product def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fects of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roducts of the law system about defects,and to perfect our country product defects liability system are also put forward some legal thinking.Keywords: product ;product defects ;legal liability一、 产品概述(一)产品的概念综观世界各国法律对产品的定义不尽相同。在美国,产品指一切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形物,包括农产品在内。1985年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第2条规定,“产品”指一切动产,还包括电,但不包括农业原产品和狩猎产品,同时允许各成员国通过国内立法将农业原产品和狩猎产品包括在产品范围内。1973年关于产品责任适用法律的海牙公约第1条第2项“产品一词应包括天然产品和工业产品,而不论是未加工的还是加工过的,是动产还是不动产”。英国1987年制定的消费者保护法中的“产品”指“任何物品或电,且包括土地的产品、畜产品、猎获物与水产品,都是产品;电,视为产品。”德国1989年产品质量法中规定的产品是“一切动产”,而且动产也包括“构成另一动产或不动产之一部的物”,同时也包括“电”,但“未经加工”的农产品不是产品。挪威1988年产品质量法第二条中的产品指所有货物或动产,包括自然产品或工业产品原材料或制成品,部分产品或最终产品以及组成另一动产或不动产的一部分的产品。概括起来,产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产品”是指一切经过工业处理过的东西,不论是可以移动的还是不可移动的,工业的还是农业的,经过加工的还是非经过加工的,任何可销售或可使用的制成品,只要由于适用它或通过它引起了伤害,都可视为发生产品责任的“产品”。美国的产品责任法中对“产品”就采用广义的说法。狭义的“产品”概念则仅指可移动的工业制成品,如1976年欧洲共同体产品责任指令草案中所定义的“产品”概念。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和生产出的产品的种类愈来愈广泛,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也趋向于把产品作广义的解释。我国的法律同样对产品进行了较为宽泛的解释。200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产品质量法)第3条规定的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但该条款将建筑工程排除在外,只把“建设工程适用的建筑材料、建筑购配件和设备,属于前款规定的产品范围的”列入产品范围。(二)产品的范围产品责任所适用的产品是经过加工制作且必须用于销售的产品。排除未加工过的原材料,以及其他非用于销售的产品。产品责任排除的产品主要包括如下几类:1.建筑工程。建筑工程一般包括房屋、桥梁等,法律、法规对其质量有特殊的要求,若适用产品侵权责任的相关法律则有些不妥。但这些工程所适用的建筑材料则属于产品责任调整的范围。2.初级农产品。初级农产品如稻谷属于农产品,虽然可以用于销售,但不具有产品的基本性能要件。3.军工产品。军工产品主要是指武器、弹药及其配套产品,包括专用的原材料、元器件等,这些产品一般不进入市场销售,不属于产品责任相关法律调整的范畴。(三)产品的构成要件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可以发生产品责任的产品应具备以下几个要件:第一,它必须是用于销售的产品。所谓用于销售,即以营利为目的而将产品转移于他人。不是用于销售的产品,如家庭自制自食的食品、科学实验的产品,不发生产品责任。第二,他必须是已投入流通的产品。所谓投入流通就是指该产品已按生产者的意思而转移给他人销售或自己直接销售。因此,企业尚未出厂的半成品或不准备出厂的残次品,若被他人偷出而适用,发生事故,产品生产者不负责任。天然生产的各种植物及农作物,若受害人自行采摘食用而中毒,则也不能要求土地所有人、经营者承担产品责任。第三,它应该具有一定形态,即产品应有一定的物理形态。物理形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智力成果就其本身来说不能作为产品。依我国法律规定建设工程也不适用产品质量法。第四,经过一定的人工处理。人工处理包括制造、加工、拣选、提炼、开采、鉴别等,即它必须凝聚了人类的一定的劳动,纯粹的天然物质不能引起产品责任。二、 产品缺陷、产品瑕疵和产品质量不合格三者的关系(一)产品缺陷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1.产品缺陷的概念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指的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如电冰箱绝缘材料性能不佳,可能导致漏电伤人;保温杯不能耐高温,可能爆炸伤人;食品含有毒物质,可能致人中毒;汽车刹车不灵,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等属于缺陷。产品缺陷不仅指其在经济意义上,在生产过程中已形成和存在的和事实上的不合理的危险,而且也包括法律意义上因为违反有关保障产品安全的质量标准的产品以及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所确定的告知义务,使本来属于合理的危险转化为不合理危险的产品。2.产品缺陷的特征产品缺陷由于其涉及面过于广泛,形式和种类也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产品缺陷有其各自的特征。(1)不合理的危险性:不合理危险是指产品存在明显的或者潜在的以及被社会普遍公认不应具有的危险。这种危险主要表现为存在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因素。这个特点是所有的产品缺陷所最普遍存在的。无论从大到小的产品缺陷,都存在着对于使用者的不合理的危险性。这个特点也是产品缺陷和产品瑕疵最大的区别。(2)违法性:所有的缺陷产品都是不符合国家对于产品质量的相关法律规定或相关行政标准的产品,这些带有产品质量缺陷的产品流入市场当中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同时也危害了消费者们的合法权益。由于我国法律对于产品缺陷的规定涉及到多个法律部门,不同法律法规,因此,产品缺陷还表现为一个缺陷产品违反多个法律规定的法律适用的竞合。(3)相对专业性:对于产品瑕疵,人们往往能够很容易的辨别和选择出来,因为产品瑕疵是存在于产品表面的。而对于有缺陷的产品人们却往往束手无策。并不是人们不希望找出产品的缺陷问题,也不会有消费者会选择一个有缺陷的产品,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于产品缺陷没有足够多的专业知识。(4)表现的突然性:大多数有缺陷的产品并不是在产品刚刚生产出来的时候就表现出具有缺陷,而是在此后的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并且大多数的产品缺陷是突然之间表现出来的。如产品使用到一定的期限时(在合理的期限之内)突然爆发出来,造成人身财产的损失。3.产品缺陷的分类在我国,产品质量法、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等将产品缺陷分为制造缺陷、设计缺陷和警示缺陷。(1)产品的制造缺陷及其主要类型产品的制造缺陷,是指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因质量管理不善、原材料不合格、技术水平差等原因使产品存在危及人身、其他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制造缺陷的类型主要包括:原材料方面的制造缺陷、装配方面的制造缺陷和工艺方面的制造缺陷。中国目前产品缺陷导致伤害的案例中,产品制造缺陷致害占大多数。(2)产品的设计缺陷及其主要类型设计是一个工业技术术语,它是在制造产品之前预先形成的构思、方案、计划、安排、图样等,每一项产品都要预先经过设计才能投入生产。产品的设计缺陷,是指产品设计不当导致产品存在不合理危险,它往往是导致产品存在潜在危险的根本原因。设计缺陷主要体现在安全保护装置的缺乏、设计控制系统时违背安全原则、设计未采用本质安全的技术等。产品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没有考虑产品使用时的安全,包括产品设计中选用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等。产品设计缺陷主要包括:缺陷安全装置的设计缺陷和结构设计不合理的设计缺陷。(3)产品的警示缺陷及其主要类型警示缺陷,是指对于产品相关的危险或产品的正确使用没有给予适当说明和警告,致使产品使用不当而存在不合理危险。如果没有或缺乏适当的警告和说明,消费者对危险及正确使用、避免危险的方法一无所知或者没有足够的了解,这样导致危险就不合理,属于警示缺陷。这里的警告是警告与产品使用相关的危险,说明是告知正确使用产品的方法以防止危险。通常,警示可以告知消费者危险存在的可能性,并告知如何避免危险的发生。警示缺陷主要包括未警示产品固有的内在危险、未对可能发生的使用不当做出警示,或者是以上两个方面的警示不够充分。(二)产品缺陷与产品瑕疵的关系产品瑕疵是合同法上的概念,是指产品质量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质量标准。主要是指产品功能、外观等方面的不健全而影响产品的使用。如电冰箱箱体凹陷、保温杯的外形不圆整,食品口味不纯正,空调制冷效果差等均属于瑕疵。1.产品缺陷与产品瑕疵的区别(1)两者判断标准不同关于产品缺陷,产品质量法第34条的规定与国外的有关立法对产品缺陷含义的界定是一致的。因此,判断某产品是否存在缺陷是看该产品是否存在可能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不合理的危险。至于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只是为了在实践中认定产品是否存在缺陷提供便利和方便受害人求偿及法院工作而制定的举证规则,它不能替代“不合理危险”而成为判断产品是否存在缺陷的另外的标准。事实上,任何产品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绝对安全的产品是不存在的。如果某种产品在用途范围内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某种危险(如药品会产生某些副作用),就不应认为产品存在缺陷。关于产品瑕疵,判定产品是否存在瑕疵的标准,就看该产品是否具备“通常具备的价值、效用或契约预订效用或出卖人保证的品质”。这与产品缺陷以产品存在“不合理危险”为其内容和判断标准显然不同。因此,凡属于产品存在不合理危险的应该认定为产品缺陷;产品不具备通常价值、效用或其他约定的品质的情况均应认定为产品瑕疵。两者界限分明,不容易混淆。(2)两者责任性质不同产品缺陷责任是指产品生产者或销售者因产品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使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现在多数国家产品责任法均把产品缺陷责任作为一种特殊侵权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122条有关产品责任的规定也反映了这一点。因此,产品缺陷仅存在于特殊侵权领域。而产品瑕疵责任,则是指产品销售者就买卖标的物使用性、效用性或者其他品质对买受者承担的默示或明示担保责任。它属于民事合同中违约责任范畴。故从内容上说,两者责任的性质是迥然不同的。从责任形式上看,产品缺陷责任为单一的赔偿损失,而产品瑕疵则表现为修理、更换、退货或赔偿损失等多种形式。(3)两者责任主体不同产品缺陷责任既为特殊侵权责任,其责任主体为生产者。因受缺陷产品的侵害而获得赔偿请求权的主体除了可以是产品买受者外,还可以是其他受害人;而产品瑕疵责任则为违约责任,其责任主体是产品的销售者,权利主体则仅限于产品的买受者。(4)两者免责条件不同根据产品责任法第29条的规定,产品缺陷责任的免责事由有三个:即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的。而根据产品责任法第28条规定,销售者对其销售的产品存在的瑕疵如事先向买受者做出说明的,即可免于承担法律责任。另外,据产品责任法第33条规定,生产者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自该产品交付最初用户、消费者满10年的则可以免除。而根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销售者对买受者承担的产品瑕疵的责任时效一般为2年,最长期限为20年。2.产品缺陷与产品瑕疵的联系尽管产品缺陷与产品瑕疵存在着区别,但是在另一方面两者在一定情况下又存在着某种联系。对于某产品存在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既可以认定其存在缺陷,也可以认定其存在瑕疵。例如,汽车刹车不灵,从可能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失方面看,它是一种不合理的危险,属于产品缺陷;但从该产品不具备通常的使用性等品质方面看,它又是一种产品瑕疵。虽然产品缺陷所强调的是人们对产品安全性特征的关注,而产品瑕疵则强调人们对产品的效用性等品质的关注,但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往往又会影响产品的使用性、效用性等品质。因此,有学者认为“缺陷的外延小于瑕疵,产品缺陷只是一种具有不当危险的产品瑕疵。”尽管如此,产品缺陷与产品瑕疵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是可以区分的。如某产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险,但在尚未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情况下,产品的买受者以产品出卖者违反对产品的价值、效用性等品质默示或明示担保为由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该产品即为存在瑕疵;如果该产品存在不合理危险,则发生违约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竞合,买受者要求销售者承担违约责任的,该产品当属于存在瑕疵;如买受者要求生产者或销售者赔偿除该产品以外的损失的,该产品即存在缺陷;而如果受害者为产品买受者以外的人,他只能以产品存在缺陷为由要求生产者承担侵权赔偿责任。(三)产品缺陷与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关系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满足规定或者潜在要求的特征和各种特征的综合,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有内在特征,如结构、性能、精度、化学成分等;有外在的特性,如外观、形状、色泽、气味、包装等;有经济特性,如成本、价格等;有商业特性,如交货期、保修期等;还有其他方面的特性,如安全、环境等。由此可以得出,产品质量特性的基本目标是:性能满足要求、可靠性、安全性、较好的适应性、经济性、适用的时间性。产品质量不合格就是违反质量特性的基本目标,既包括使用性也包括安全性。1.产品缺陷与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区别(1)两者的判断标准不同前文已述,判断某产品是否存在缺陷的标准是看产品是否存在不合理危险;判断某产品是否存在瑕疵是看该产品是否具备通常应当具备的使用性、效用性以及其他约定的品质。而判断某产品质量是否合格,依据的是有关法律的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就产品缺陷与产品质量不合格而言,产品质量虽然符合法律规定和约定的标准,即产品质量合格,但仍有可能存在某种不合理的危险,即产品存在缺陷。(2)两者责任的性质不同因产品缺陷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害的,由生产者向受害者承担特殊侵权责任。而产品质量不合格产生的法律责任,则为一种综合责任。其责任形式除了民事责任外,还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另外,产品缺陷责任既为特殊侵权或违约的民事责任,这种责任只能在损害或违约的事实发生后产生。而因产品质量不合格涉及的有关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它仅以生产者、销售者违法生产或销售不合格产品为构成要件,与是否造成损害的结果并无联系。(3)两者的范围不同产品质量法在“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一章中,除第14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负有生产或销售的产品应不存在缺陷、瑕疵的义务外,在此后的条款中还规定了生产者、销售者应承担的其他产品质量义务。生产者、销售者违反上述规定生产或销售产品的,其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显然应判定为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这些与产品是否存在缺陷或瑕疵显然没有必然联系。从这一点看来,产品质量不合格也并非产品缺陷、瑕疵所能全部包容。产品不存在缺陷或瑕疵,同样会存在产品质量不合格的问题。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外延明显大于产品缺陷和产品瑕疵。2.产品缺陷与产品质量不合格的联系若按照有问题的产品包括产品瑕疵和产品缺陷的思路,产品质量不合格就包括产品瑕疵和产品缺陷。那么,产品质量不合格就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产品有任何质量方面的问题都属于产品质量不合格,它比产品瑕疵和产品缺陷的范畴要更加广泛。三、引起产品缺陷的原因(一)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法律知识、商品信息方面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多数厂商有自己的法律顾问,对相关法律的理解和把握有较高的水平,对自己的产品更是了如指掌。而对于广大的消费者而言,则完全相反。由于我国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加之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多数消费者对有关法律知之甚少,对商品知识的了解更是皮毛。因此,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制造缺陷产品者正是利用消费者这一弱点,向消费者兜售缺陷产品。(二)消费者投诉的机会成本较高当受到缺陷产品侵害的消费者到有关部门投诉时,一拖再拖的官僚作风,使许多受害者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诉难的问题在广大消费者之间已形成共识。因此,投诉的机会成本过高,许多受害者放弃投诉,自认倒霉。这样,消费者疏于投诉的事实无形之中降低了非法厂商生产销售缺陷产品的风险,使缺陷产品长盛不衰。(三)地方保护主义的支持和纵容地方保护主义为制造销售缺陷产品分子撑起了保护伞。因为我国现行的财政政策是包干制,所以有些地方就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自己的政绩,而罔顾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对缺陷产品现象视而不见。为了增加地方税收,政府对当地的缺陷产品生产经营者网开一面,甚至为他们大开“绿灯”,公然保护他们的行为。(四)工商部门执法不严、打击不力不可否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打击缺陷产品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必须承认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的现象在我国仍很严重。某些素质不高的执法者为谋求私利,官商合谋致使缺陷产品屡禁不止。可以说,缺陷产品泛滥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工商行政部门的执法腐败或地方保护主义。(五)法制不完善,惩罚力度太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条文的结构不完善,有些法律条文对执法者在执法时如何操作没有具体规定,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都有一些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空白,给执法造成困难。法制不完善,给生产、销售缺陷产品者留下了法律空子,对违反市场规则者处罚不力,使其敢于铤而走险。四、产品缺陷带来的危害近年来,因产品缺陷致人身、财产损害的产品责任案件频发。2004年“阜阳黑心奶粉案”爆发后,红心蛋、毒饺子事件接踵而至。2008年9月,曾经引发中美经贸摩擦的三聚氰胺又把我们带进了“三鹿结石奶粉”的漩涡之中。缺陷产品层出不穷,广大消费者深受其害,社会经济秩序遭到破坏。产品缺陷所致的危害主要如下:(一)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虽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做出了倾向性的保护,但这些规定大都是在一些悲剧发生后所采取的事后的补救措施。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不是每个消费者都能用专业的眼光去判断商品的好劣,使得消费者的人身受到损害,财产受到损失。(二)损害其他经营者或竞争对手的合法权益生产、销售缺陷产品的人往往给权利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市场份额被挤占,守法的经营者因此受到损失。同时,缺陷产品的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但成本回收快,而正规产品的产生凝结了技术、生产、管理等各部门的努力,无形中就扩大了生产成本。(三)严重影响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形象生产和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决定了任何国家发展经济都必须利用外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就更加显著。但是在中国市场上出现的缺陷产品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形象,严重影响了我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贸往来。(四)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市场竞争机制调剂资源配置。而生产、销售缺陷产品的这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破坏了市场主体的正常竞争关系,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扰乱了市场分配机制,影响信息的传导机制。如果不严厉打击该行为,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市场经济体制将无从谈起。五、产品缺陷法律责任(一)产品缺陷法律责任的概念 产品缺陷法律责任,是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因其生产、售出的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造成他人人身及该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而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二)产品缺陷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所谓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就是指产品损害事故发生后,法律是应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还是以发生的客观事实作为价值判断从而确定行为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和承担怎样的赔偿责任。简单地说就是据以确定行为人主观过错是否为产品责任构成要件的原则。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现代各国产品责任法逐渐抛弃了传统的一般过错原则,确立了一些新的归责原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严格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担保原则。1.严格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的提法主要见诸英美法系国家,是美国法院首创的一项产品责任归责原则。在大陆法系国家,严格责任原则一般被称为无过错责任原则或无过失责任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因缺陷造成他人人身和财产损害时,不论生产者是否有过错,均应向受害人赔偿。按照这一原则,生产者产品责任的构成,不以他对其产品存在的缺陷有过错为条件;受害人也无需对生产者的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但是,对于产品存在缺陷以及产品缺陷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受害人仍负有证明义务。1985年通过、1988年生效的原欧洲经济共同体产品责任指令便规定,对产品责任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并要求成员国在3年内修改法律,使之与指令一致。目前,欧盟成员国均已按指令要求制定了新的产品责任法,实行严格责任原则。在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以及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按照国内多数人的见解,这一规定贯彻了严格责任原则。2.过错推定原则 过错推定原则又称过失推定原则或疏忽原则。最先是由美国法院的判决确认的,之后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按照这种原则,由于生产者或销售者的疏忽造成产品缺陷,或者由于生产者、销售者应当知道产品有缺陷而没有知道,并把产品投入流通,从而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生产者、销售者在主观上便有过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过错推定原则包含了两项互相联系的内容:(1)生产者或销售者的过错是它们承担的前提。这里的过错是指过失或疏忽。生产者或销售者故意致人损害虽应承担责任,但这是另一种性质的法律责任。过错推定原则的这层含义与一般过错原则是相同的。(2)免除受害人对生产者或销售者过错的举证责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免除:一是“举证责任倒置”,即生产者或销售者无过失的举证责任主要由其自己证明,在不能证明时,即推定其有过失。二是“事实自证规则”,即生产者或销售者的过错仅凭损害事实发生便足以证明,除非他们能提出自己无过错的充足理由及其法定的免责事由,否则将承担过失责任。过错推定原则的这一层含义,是它与一般过错责任原则的根本区别。过错推定原则与严格责任原则有着一致性。第一,二者都以扩大法律救济为目的,以提高受害人求偿权的实现程度为宗旨;第二,二者都免除了受害人对生产者或经营者过错举证的责任;第三,二者有共同的免责条件,即严格责任原则下的免责条件对过错推定原则仍然适用;第四,从理论上讲,过错推定原则没有脱离过错责任的巢臼,而仅在追究致害人责任时的观念有所不同而已,亦即严格责任原则不以致害人的过错为其责任的构成要件。同时,严格责任原则不以致害人的过错作为侵权责任的构成根据。因此,过错推定原则在事实上十分接近严格责任原则。不过,过错推定原则由于仍以生产者或销售者的过错作为其承担责任的观念基础,因而它与严格责任原则仍有差异。在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2条规定,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43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上述规定意味着,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应以其过错的存在为条件,但这并不是说对销售者适用一般过错责任这一归责原则,而应按过错推定原则去理解其适用的归责原则。唯有如此,才能给受害人提供应有的保护。至于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追偿关系,由于其已不是产品责任问题,因而应按一般过错责任原则确定其各自应负的责任。如果按这种思路理解上述规定,则可以认为,这些规定与世界各国立法精神是基本一致的。3.担保原则担保原则又称违反担保原则,是指产品致他人人身、财产损害后,按照生产者或销售者对产品质量的担保追究其产品责任的一种归责原则。生产者或销售者对产品质量的担保分为默示担保和明示担保。按照目前多数国家产品责任法的规定,作为产品责任的一项归责原则,担保原则中的“担保”主要是指明示担保。对于生产者或销售者违法默示担保,致他人人身、财产损失的情况,一般按产品有缺陷来对待。在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1条至第45条规定了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而第46条对缺陷的范围有界定得较窄,未将产品不符合明示的质量状况视为产品的缺陷。因此,可以说产品质量法关于生产者或销售者违反担保致人身、财产损害赔偿问题的规定,不利于消费者利益保护。确立担保原则这一归责原则,应当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思路。(三)产品缺陷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 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2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销售者追偿。由此规定可以得出我国产品缺陷责任的主体是生产者和销售者。 在理论界,一些专家,学者建议将产品缺陷责任主体范围扩大,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 1.产品的进口商。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更加频繁,进口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百姓家,进口产品的缺陷如果造成了消费者的损害,国内消费者向生产者索赔的难度大,诉讼时间长,成本高,从切实维护国内消费者利益出发,避免出现因进口产品缺陷的生产者在国外而使国内受害者无法受偿的情况出现,应当将进口商列为产品责任的主体。2.产品的运输者、仓储者。一般情况下,因普通消费者并不能确切地知道运输者、仓储者系何人,只知道生产者和销售者,受害人绝大多数可以直接通过向生产者、销售者要求赔偿即可,而无须追加运输者、仓储者,即使运输者、仓储者有过错,生产者、销售者在赔偿受害人之后,完全可以依据运输合同、仓储合同要求有过错方承担赔偿责任。从法理上说,受害人亦不能要求运输者、仓储者承担产品缺陷的严格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只能依据合同关系承担违约责任或过错责任。(四)生产者与销售者的产品缺陷责任1.民事责任(1)违约责任。即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违反明示或默示担保的产品质量而依合同法原理应承担的瑕疵担保责任。通常表现为履行的标的即应交付的产品不符合法律规定或合同规定。产品质量违约责任成立的条件是:当事人之间应存在合同关系;生产者、销售者履行的标的不符合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生产者、销售者在主观上有过错。依产品质量法第40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应承担的违约责任主要有: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在没有除外说明的情况下,生产者对其生产的产品承担瑕疵担保责任;销售者售出的产品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说明或不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用户、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销售者承担上述责任后,如果该责任依法应当由生产者或向提供产品的其他销售者承担时,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其他销售者追偿。(2)侵权责任。又称产品质量侵权责任,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应产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他人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时,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这种责任的构成要件是:产品存在缺陷:所谓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具体而言包括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指示缺陷。产品缺陷在销售时已经存在: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将产品作为交易客体时,应使产品具有消费者或他人可期待的安全性,如在投入流通时不消除质量缺陷,则应承担责任。损害事实存在,即由于产品缺陷已经给他人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产品缺陷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依产品质量法第42至第44条的规定,消费者因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缺陷而遭受人身、财产损害是,生产者、销售者应承担连带责任。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的其他重大损失,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因产品缺陷造成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时,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抚恤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的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2.行政责任生产、销售缺陷产品所要承担的行政责任是指有关行政主管机关依法对生产者、销售者及直接责任者作出的处罚决定。生产者、销售者违反产品质量法第49至第56条规定的行政责任是:第一,责令更正,改正。对于生产者、销售者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的,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责令公开更正。产品标识不符合规定的要责令改正。第二,责令停止生产、销售进行整顿。对于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或生产、销售中不符合规定的,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进行整顿。第三,对于生产、销售中假冒伪劣严重的予以吊销营业执照。第四,没收生产、销售的违法所得。第五,对违法行为予以罚款。罚款可以与其他处罚并处。3、刑事责任产品质量刑事责任,是指违反产品质量法构成犯罪的行为人所必须承担的刑事法律后果。这种法律后果表现为对行为人科以一定的刑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0条至第148条分别规定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等罪名,对生产者、销售者处以刑罚。例如:判处徒刑、没收财产、拘役、管制、罚金或剥夺政治权利等。六、国外产品缺陷相关法律制度(一)国外产品缺陷的立法概况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三版:产品责任将缺陷分为三类:制造缺陷、设计缺陷和警示缺陷。对于制造缺陷,不再使用不合理危险的定义,而是回归到格林曼规则,强调只要存在缺陷不论合理与否,生产经营者都应承担产品责任,对制造缺陷的判断多采用消费者期待标准;而对于设计缺陷和警示缺陷则依然采取不合理危险的缺陷状态,对其判断多采用成本效益标准。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第6条规定,在考虑了所有情况后,若产品未给人们提供有权期待的安全程度,那么该产品就是有缺陷的。日本制造物责任法第2条第2款规定,缺陷指考虑该制造物的特性,其常预见的使用形态,其制造业者交付该制造物时其他与该制造物有关的事项,该制造物欠缺通常应有的安全性。韩国制造物责任法第2条第2号规定,缺陷是指动产欠缺可期待的安全性,并将其区分为制造缺陷、设计缺陷、表示缺陷。以上立法对产品缺陷的定义虽表述不同(如“不能提供人们有权期待的安全性”、“具有不合理的危险性”),但其意思都与产品的不安全性或危险性相关,指产品存在的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性。(二)国外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尽管各国立法均对缺陷的定义作了明确的界定,但对缺陷怎样作出判断及依据什么样的标准作出判断远未明确。美国在司法实践中演绎出两种基本判断标准:消费者期待标准和成本效益标准。欧共体则在相应的立法中明确了判断缺陷的标准为消费者期待标准。1美国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1)消费者期待标准该标准对产品是否具有不合理危险的判断是以普通消费者对该产品的特性具有人所共知的常识所能预见的程度为标准进行判断,如果该产品的危险程度超过了消费者所能预见的程度,则其具有危险性,因而该产品即为缺陷产品。该标准注意力集中在产品自身的条件上而非制造者的行为上。也就是说在判断缺陷时,集中考虑的是产品是否缺乏普通消费者所期望的性能、质量或指示等。在产品责任范畴,对于仅供一般使用、构造相对简单的产品,适用消费者期待标准可获得较好的效果。然而,当产品属于高技术型时,消费者有权期待的安全就超出了一般人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可识别的范围,显然该消费者期待标准具有局限性。并且在美国,消费者期待标准因其本身含义的不明确、陪审团及法官的主观经验常失之于主观性。每一位事实上的审判者都可能对抽象的消费者期待标准持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必然产生在类似的案情下作出前后不一致的判决,这对受害方的原告和制造商而言都是不公平的。(2)成本效益标准成本效益标准是汉德法官在“美国诉卡洛乐拖船牵引公司案”中用以确定当事人在一事故中否具有过失时首次采用的,并形成著名的汉德公式。汉德法官这种借助定量经济来判断法律责任的模式,启发了一些学者去寻找那些用以确定产品责任缺陷的诸因素,从而适用成本效益标准加以衡量,判断产品是否具有缺陷。在学者提出的众多用以确定缺陷的模式中,韦德教授提出的模式最有影响,为许多法院所采纳。通过考察各种因素,法院用公共政策的天平来衡量特定产品设计的危险和产品的效用。法院认为,就严格产品责任的自身含义而言,它不是绝对责任,制造商并非其产品的保险人。由于革新产品有其正当的社会利益并促进科技进步,一定程度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砝码应放在产品的合理安全这一点上。据此,一般情况下,如果产品设计所带来的危险超过所带来的优点,则可以认为产品的设计具有缺陷。2欧共体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在欧洲,各国关于产品缺陷的认定一般都采消费者期待标准。但鉴于其主观色彩过浓,各国在认定产品缺陷时,对应当考虑的相关因素,在立法中加以明确列举。1992年欧共体发布的产品一般安全性指令对此作了明文规定,该指令第2条第6项规定如下:所谓安全产品是指包括耐用期限在内的,在通常或合理的可能预见的使用状态下,特别是在考虑下列各情形的前提下,无任何危险性的产品,或虽具有危险性,但该危险性是被加以容许,而且被认为是与每个人的安全与健康的保护相互一致,仅在产品使用的最小限度内有危险性的产品。(1)包含有关构造、包装、组合以及保存等说明在内的产品特征;(2)该产品与其他产品共同使用时,可合理预见对其他产品产生的影响;(3)有关产品的外形、标识、使用和废弃的说明,以及其他由制造者所提供的指示或资讯。(4)产品使用上可能使消费者陷于重大危险性的消费者类型,特别是小孩;(5)较高安全性获得可能性或较低危险性产品取得的可能性,不能作为判断产品属不安全或危险性的依据。七、我国产品缺陷的法律制度及其完善措施(一)我国关于产品缺陷的立法现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缺陷致人损伤或死亡的事件不断发生,因此我国的产品缺陷责任立法同世界各国一样也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成熟的过程,至今仍需完善的过程。在1987年1月1日生效实施的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从这条规定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产品缺陷责任被称为产品质量责任,也就是说,只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或销售者出售的产品符合有关质量标准,生产者或销售者就不用对产品缺陷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对于符合有关产品质量标准却仍然存在缺陷导致他人人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物资储备仓库安全员招聘考试重点解析
- 甲状腺肿课件
- 脑干损伤护理查房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含答案)
- 中班动画城教学课件
- 用橡皮筋作动力课件
- 急性肾功能衰竭钙磷紊乱护理查房
- 急性脊髓炎高位截瘫护理查房
- 生活常识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 癫痫持续状态护理查房记录
- 标准档案盒脊背(格式已设置好)
- 中式烹调师(高级技师考试资料)
- GB/T 21475-2008造船指示灯颜色
- 园林绿化工高级技师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安医大生殖医学课件04胚胎的培养
- 可下载打印的公司章程
- 关于推荐评审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推荐意见报告
- Q∕GDW 10356-2020 三相智能电能表型式规范
- 教研工作手册
- CINV化疗相关呕吐课件
- 应届毕业生培养计划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