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doc_第1页
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doc_第2页
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doc_第3页
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doc_第4页
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起,引领的作用(引领主题) 承,扩展的作用(扩展主题) 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相对于起承的转变) 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诗词的起承转合 每首诗词为了表达明确的主题,就必须具备严密的结构。结构章法不会一成不变,但对初学的人可以先熟悉起承转合这种形式。起承转合可以把诗词的文字、内容、意境连缀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在格律诗中尤为突出。“起”,就是开头。即先说一件事引起这首诗,好的起头,能起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承”,就是承接连贯。顺着起句写,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要承接,贯穿作品之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转”,就是转折。表面是岔开话题,区别于前边所述的内容,实际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转的技巧较高,要着重练习。“合”,就是整合总结。把作者的感悟表达出来,深化意境,突出主题。下面举几个例说明:例一:唐李绅的五言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 起:写农夫在田里劳作。汗滴禾下土。 承:写农夫辛苦的程度。谁知盘中餐, 转:离开劳动场面,转向餐盘。粒粒皆辛苦。 合:点明主题,劳动艰辛,果实不易。(韵:仄上七麌)例二:南宋陆游七绝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起:困居荒村不为己悲。尚思为国戌轮台。 承:点明想为国戌边的志向,说明不自哀原因.夜阑卧听风吹雨, 转:用夜深风雨大作转换话题。铁马冰河入梦来。 合:梦中骑战马赴沙场,表达爱国情(韵:上平十哀)例三:唐杜牧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起:清明细雨景色。路上行人欲断魂。 承:人在雨中愁绪。借问酒家何处有, 转:提出避雨消愁办法。牧童遥指杏花村。 合:找到解决的去处,言尽意无穷。(韵:上平十二文,十三元)“起”的开头形式多样,如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设问式等等,可根据表达的需要,随自己的喜欢。直入式,开门见山,如杜甫闻官年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陈述式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衬托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设问式,如唐崔涂孤雁:“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如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承”的方式大致有顺承和转承,顺承随上句延伸,一脉相承,转承既区别于上述内容,又为主题服务。“转”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要选择不脱离主题又服务主题的内容来转,不要刀断式的转,而要藕断式的转;另一方面在什么地方转,应根据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既可在颔联、颈链边承边转,也可在尾联边转边合,并不固定。有的诗也不一定有转。“合”一般都用于尾联,表现形式多种,如概括式、抒情式、理喻式、设问式等等。画龙点睛的结尾最好。概括式,如鲁迅题三义塔:“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抒情式,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理喻式,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设问式,如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秋韵:“尽道春光无限好,秋声入韵有何穷?” 宠物狗:“世间儿女羞相问,谁奉双亲类此贤?”总之,起承转合是运用于诗词创作中互为依存的结合体,“起”不好,则无好下文,“承”不紧,则文散乱,“转折”无,则显平淡,合不整,则无意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词都要按“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来写,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千古绝唱却没有起承转合。四句是四幅图景,非常美。也许这一原因,所以无法安排标题,只冠以“绝句”。 如何训练起承转合的技巧呢?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的旧作翻出来,一一检查修改,印象才能深刻。以上所述,仅为个人学习诗词创作的点滴体会,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来领悟起承转合的技巧。沁园春雪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谓“起承转合”,实际上是诗词谋篇时对全诗结构层次安排的理论概括。这一点好比建筑房屋,在备齐了各种所需的建筑材料和选择了怎样的房屋式样以后,必须安排房屋的结构层次。写诗也是这样,在占有了素材、确定了主题、选定了诗体以后,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头,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从而更准确完整地表达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这种层次安排概括起来,就是“起、承、转、合”四个环节。 “起承转合”理论虽然只到元代才明确提出,但在此前的千百年间,人们却几乎是不约而同地遵守了这一规律,“起承转合”实际上是历代诗人创作的共同体验和经验总结。尤其对于律、绝,其“起承转合”十分明显,并且形成了人们的共同认识。但是,本文所指的“起承转合”意义是诗词各体的普遍意义,对此,在实践生活中却存在一些异议。下面就几个方面的不同看法作一简要分析。 一、关于律、绝的“起承转合”。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为了叙述的完整,不妨作一点铺垫说明。同时为了表述方便,在此仅以唐李绅的古绝悯农为例。这首五言古绝,全诗四句,可谓每一句依次分别为“起承转合”的一个层次。“锄禾日当午”,写农夫在田里劳作的辛苦,是全诗的“起”;“汗滴禾下土”,写农夫劳作的辛苦程度,是对起句的继续表述,所以是“承”。接下来,诗的视野离开了劳动场面转向了餐桌,并且提出“谁知盘中餐”的设问,是非常明确的“转”;末句“粒粒皆辛苦”,既是回答前句的设问,点明主题,又是对全诗的“收”,也就是“合”。 上例表现的是绝句(包括七绝)最典型的“起承转合”。律诗(含五言、七言或长律)的结构层次也莫不如此,而且其顺序同绝句一样,不可任意颠倒调换。律诗较之绝句,所不同的是,因为律诗句式有八句(长律则更多),其“起承转合”并非绝对的每二句一个层次,尤其是其中的“转”与“合”,在许多情况下,往往表现在最后的两个单句上。而表现为“承”的句式在诗中则占有较大成份,那就是所谓的“继承”或“承展”。 二、关于词、曲的“起承转合”。同律、绝一样,词、曲写作也必须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而且也一样为其规律所决定。词、曲的“起承转合”与律、绝所不同的,只在因词、曲(包括古风)的长短句式的“自由体”,其“起承转合”层次安排不能简单的按句数划分。词如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起”,是交代诗人写诗的时间、背景和状态;“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是“承”,是承述诗人的状态,取以花喻人之意;“知否,知否?”是“转”,是对“海棠依旧”回答的反诘;“应是绿肥红瘦”,是“合”,是对“海棠依旧”回答“错误”的纠正,寓意花与人同瘦,全诗“伤魂”的主题由此更加深化。 曲,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是“起”,是秋况又是昏色的背景交代;“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承”,是对眼前悲伤景物的继续渲染;“夕阳西下”是“转”,转向诗人“秋思”主题的拱托;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无可非议是伤感主题集中表达的“合”了。 通过上述二例分析,我们应当确认“起承转合”对于词、曲和古风创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三、关于组诗的“起承转合”。组诗,包括律绝的一题多首、词的双调、多调,以及曲的套数和带过曲等,我们统称为“组诗”。“组诗”一样有着不可排除的“起承转合”规律和章法要求。它们区别于“单首”所不同的是,凡组诗不仅有其中每一单首的小的“起承转合”,而且有着多首组合的整体意境安排的大的“起承转合”。如果没有这种整体意境的大的“起承转合”,那么其中的单首则有如一盘散沙可以任由拆卸和调动。今人写组诗就多有这种毛病,一个“祖国颂”的标题下,可以从鸦片战争一直写到现在,十首、百首任由安排,但通篇却没有一个整体结构,甚至将某些句子相互调换位置后都丝毫不影响原意,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整体意境的“起承转合”。为了说明这种组合型诗体的整体“起承转合”,我们不妨就唐元稹遣悲怀三首作一示范性分析。该诗共三首,第一首是作者从其妻子的生前写到死后,第二首是从死后回写到生前,第三首是从眼前写到将来。就每一首而言,它们都有各自本首的小的“起承转合”(恕不细分);就三首的整体而言,第一首是“起”,是人之常情的生离死别的感慨;第二首是对第一首悲情未尽的继续表述,只创作手法上改用了倒叙,是“承”;第三首是全诗的主题所在,为了拱托出“不再娶”的主旨,其首联“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就是全诗的“转”,由前两首的悲妻“转”向自悲,由眼前的孤苦“转”向如何活到“百年”,接下来的二联自然是对本首首联“转”的“承”,但末联“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就是以发誓“不再娶”来作为全诗“悲怀”主题的“合”。至于词的双调、多调或曲的套数等,只要将它们看成“组诗”,其道理也就完全一样,同样在一个主题下,除单首必须有本首的“起承转合”外,还必须有为整体意境所需要的大的“起承转合”。 四、有没有不符合“起承转合”章法的好诗。严格地说,没有。也许这是又一突出异议。这里,我们不妨例举被历代尊为“诗圣”的杜甫的两首诗作为例证。 其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可谓千古绝唱,老幼皆知。但这首诗虽然对仗工整,却没有“起承转合”,除了写景以外,没有表达任何特定意境,全诗四句都很美,却只如将四个制工精美的小碟子整齐地摆在一起供人欣赏,如果是八句,就是八个小碟子,如许多地方的“八景诗”就是这样。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所以作者无法安排作品的标题,只以“绝句”冠之。或许是作者的一时偶得,却又不好补充完整,在不忍弃之之下而以“绝句”存之。严格地说,此诗至少是一首未完成的诗。 其二,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此作可谓是他“生平第一快诗”,无论就其情感表达还是艺术手法,自然是无可挑剔的好诗。但是,有人认为此作的创作手法不符合“起承转合”,并且以此否定“起承转合”对于诗词创作的普遍意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恰恰相反,此诗不仅有普遍意义上的“起承转合”,而且在具体运用上独具一格,巧妙惊人。通观全诗,“起”与“承”自不必说,分别是首联与颔联。接下来,许多人都认为是一泻千里的“承”,直至结尾,不仅没有“转”,而且没有“合”。其实,此诗的“转”,是“转”在颈联,“合”在尾联,只不过其“转”“合”的自然性让人几乎不容易发现,这就是作者创作手法的高超之处。分析全诗,主旨是“喜”,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