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语语法比较.doc_第1页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doc_第2页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doc_第3页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doc_第4页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前言关于古今汉语语法中得“古”与“今”一、王力四分法。王力在汉语史稿中给汉语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一)上古时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二)中古时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三)近代: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四)近代:二十世纪以后(五四运动以后)二、吕叔湘“二分法”。他说:“什么是近代汉语?这涉及汉语史的分期问题。一种语言在某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就可以把这以前和以后分为两个两个时期。可是语言的演变只有通过书面记录才得以观察,而这又必然要受到用以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影响。汉语是用汉字记录的,不是拼音文字,难以如实地反映口语。秦以前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估计不至于太大,但汉魏以后逐渐形成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即后来所说的文言。虽然在某些类型的文章中会出现少量口语成分,但是以口语为主的白话篇章,如敦煌文献和禅宗语录,却要到晚唐五代才开始出现,并且一直要到不久之前才取代文言的书面汉语地位。根据这个情况,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地阶段是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他又补充说:“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阶段,它的语法是近代汉语的语法,它的常用词汇是近代汉语的常用词汇,指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展而已。”三、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三分法。蒋绍愚说:“从研究工作的实际出发,现在学术界一般倾向于三分,近代汉语的上限大致定在晚唐五代,下线大致定在清代中期。”四、此课程所涉及的“古”与“今”,其依据是汉语史中得“三分法”。“古汉语”主要指晚唐五代以前,尤其是汉代以前的汉语,当然也包括晚唐五代以后的仿古文言文;“今汉语”(即现代汉语)主要指清代中期以后,尤其是“五四”以后的汉语。“三分法”中得“近代汉语”基本不在比较范围之内。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全课程共分六章,前四章(词构成的比较、词功能的比较、词系统的比较上、词系统的比较下)为词法比较部分,后两章(语序的比较、单句的比较)为句法比较部分。第一章“词构成的比较”。主要比较古今汉语词与词的构成成分及词的构成方式。前者重点分析汉语词与语素的渊源、转换和构成三种关系,分析古汉语语素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后者重点分析汉语音变构词的古今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合成构词的类型与合成构词的古今差异及其原因。第二章“词功能的比较”。主要比较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功能的古今差异。具体表现在:古汉语名词做谓语、宾语、述语、定语的功能强于现代汉语;古汉语动词做主语、宾语、述语、定语的功能强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形容词做主语、宾语、述语的功能强于现代汉语。第三章、第四章“词系统的比较(上、下)”。主要比较古今汉语的代词系统、介词系统、连词系统、助词系统、语气词系统。代词系统的比较包括“代词系统元素对应差距”和“代词系统元素意义差异”两个方面;介词系统、连词系统、助词系统、语气词系统的比较分别包括“系统元素对应差距”、“元素跨系统的古今差异”、“系统元素音节构成的古今差异”、“语法作用的古今差异”四个方面。第五章“语序的比较”。主要比较古今汉语语序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第六章“单句的比较”。主要比较古今汉语单句类型的一致性和单句语法手段的差异性。第一章 词构成的比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词与词的构成成分、词的构成方式。词与词的构成成分,一般来说,词的构成成分即语素。我们先对几个例句进行单位切分。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爸爸/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一、 词与语素的关系1、渊源关系由于语素是词的最小构成要素,因此,从级别上说,词是比语素更高一级的语言单位。那么词与语素孰先孰后?语素是不能够单独使用的语言单位,必须从词中来划分。从这个角度来说,语素来源于词。例如“桌椅、尾巴、英雄、成分”。值得一提的是由自由语素直接成词的情况,例如: “书、本、钢、笔、转、换、牛、肉”,首先是基于这几个单位都能独立运用。如果不能独立运用,就不能独立划分。所以,对于由自由语素直接构词的情况来说也是成立的。2、转换关系 本来是一个词,但当它作为一个词的构词语素时,这个词就转变为语素。这种转换是单方向的,即只能说是由词向语素转换,而不能说是由语素转黄成词。根据其数量来衡量,有以下几种情况:1) 一级转换:经过一次构词分析后成为语素的转换。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中“时、习、说、朋、知、愠”等,它们在古代汉语中都是独立的词(尽管在现在汉语中不是),但当我们分析词的构成时,它们也就变成了语素。“远方”是一个合成词,而“远”和“方”又都是能够单独使用的词,但在分析“远方”的构成时,“远”和“方”就成了语素了。2) 二级转换,是指经过两次构词分析后成为语素的转换,如“火车头”一词。先分析为“火车+头”,然后火车再分析为“火+车”。这时,“火车”是语素,而非词。3) 多级转换,指词经过多次构词分析后成为语素的转换。如现代汉语“非霸权主义”。 二级转换和多级转换在现代汉语中是占主要的。3、构成关系 1)自由语素构词有些词,只能分析为一个独立运用的单位,而分析不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从词构成的要素上来说,此单位就是自由语素。从构成的词上来说,这种形式就是自由语素构成的词。如古汉语“朕、朋、语、悠悠”现代汉语“人、山、水、咖啡、沙发”。 2)半自由语素构词 自由语素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单独成词,而半自由语素本身在一般条件下不能单独成词。如“友谊、维持、顽固”。但这些语素的构词能力相对较强,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构成的新词位置不是固定的。如“朋友”“好友”“情谊”等等。3) 自由语素和半自由语素构词 如“祖国、伟大、学习、辣椒”4) 不自由语素和自由语素或半自由语素构词 不自由语素不能单独成词,也不能像半自由语素那样具有一定的意义,而其构词的位置通常也是固定的。如“油然、沛然、沃若、率尔、有夏”“房子、老师、头儿”。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比较,由自由语素构成的词占多数。而现代汉语中不仅有较多的自由语素构词,还有相当多的半自由语素和半自由语素与自由语素构词,还有相当多的半自由语素与半自由语素构成的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除了单音节外,双音节词已经成为言语交际中得主要运用单位。现代汉语中得双音词是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转换为语素构成的,即由自由语素变成非自由语素。(三)古今语素的异同古今语素的异同只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相同或完全不同。1、 相同情况大致都有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1) 自由语素古代汉语:朕、而、唱、母、言、习、河、店、悠悠、陆离、芣苢现代汉语:布衣、妈妈、手套、电话、火车2) 半自由语素 古代汉语:“辅佐”中得“佐”“司马”中得“司”朋友“中”的“朋”和“友”现代汉语:台灯、手机、脑子3) 不自由语素古代汉语:有夏、阿翁、率尔、油然现代汉语:老虎、初三、第二、桌子、看头、花儿2、 不同情况从语素出现和使用频率来看,古今汉语还存在着某些差异。1) 古汉语的语素主要是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很少见。而现代汉语红自由语素和半自由语素数量都很高。古代汉语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白话文如: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呐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吧,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据大致分析统计,该白话文中友单纯词526个,占总词数的79%,其中单音节的524个,单音节的524个,双音节的2个(如“婆娑”),均由自由语素构成。合成词138个,占总词数的21%。在其构成语素中,自由语素162个,半自由语素104个,不自由语素(如“子、儿、头、者、面、然、乎”等)9个。(以上的数字统计包含重复的词或语素)原因分析:现代汉语中得语素,大多是从古代汉语中发展而来的。其中有一部分在现代汉语中失去了独立成词能力,有一部分意义虚化,因而发展成为现代汉语构词中得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二、 词的构成方式(一) 音变构词 所谓音变构词,即“通过改变同一个汉字音节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语音要素(声韵调)来构造音义相关的新词。音变构词是古代汉语单纯词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只涉及声调改变的音变构词。1、 声调音变构词声调音变构词,即通过改变同一个汉字音节中的声调来构造音义相关的新词。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1) 、改非去声为去声,词性由名词变为动词:王:平声,名词;改为去声,动词,君拥有天下。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左传 成公二年子:上声,名词,男女之通称;改为去声,动词,以女嫁人。如:宋雍子女与庄公。(左传 桓公十一年)妻:平声,名词;改为去声,动词,以女适(嫁)人。“孔子以其兄子女妻之”(论语 先进)衣:平声,名词,改为去声,穿。“衣敝缊袍(论语 子罕)间:平声,名词,中;改为去声,挑拔,使人不和。如:谗人间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改非去声为去声,词性由动词变为名词采:上声,动词,计数;改为去声,名词,所以取食曰采。如:天子为诸侯受封,谓之采地。(韩诗外传)数:上声,动词,计数;改为去声,名词,数的多少。如: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战国策赵策)处:上声,动词,居;改为去声,名词,所居之所。如:迁徙往来无常处。(史记 五帝纪乘:平声,动词,登车;改为去声,名词,车。如:缮甲兵,具卒乘。(左传隐公元年)3)、改非去声为去声,词性由形容词变为动词好:上声,形容词,善;改为去声,动词,向所善。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厚:上声,形容词,与薄相对;改为去声,动词,优待,推崇。如:因而厚遇之。(史记 廉颇蔺相如传)恶:入声,形容词,否;改为去声,动词,心所否。如: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荀子天论)4) 改平上入声为去声,词性由动词变为形容词知:平声,动词,识别;改为去声,形容词,智慧。然后智生于忧患。荀子引孟子易:入声,动词,变异;改为去声,形容词,简易。如: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5)改评上入声为去声,词性由形容词或数量词变为名词。难:平声,形容词,艰;改为去声,名词,困难,为难。改为去声,名词,困难。如:坚甲利兵以备难。齐:平声,形容词,等;改为去声,名词,剂,剂量。2、 音变构词的古今差异及其原因音变构词的产生有其客观上的原因:古人造词以单音节构词为主,但是,当有的概念一时难于造出一个新字时,这时就不得不选用一个与此意义相关的既有文字,通过改变其读音来表示这个新概念。这样就构成一个由同一个字形所承担的另一新词(就单字音变而言)。另外,汉语音变(如声调)是区分词语不同意义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也就使音变构词在客观上具有了可能性。现代汉语虽然也存在这一构词方式,但基本上是古代汉语这一构词方式的残余,与古汉语相比要少得多。主要原因是:现代汉语中,双语素构词方式丰富,有很强的能产性,所以构成的新词优点突出,能明确的区别词的形式及其音义。而音变构词则是由几个词同使用一个文字符号形式,这就造成了人们在识别音义上得困难,与现代汉语丰富多产的合成词构词方式比较,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音变构词作为一种构词方式而逐渐的被历史淘汰,这是很自然地。(二) 合成构词1、合成构词的类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通过一定的构成方式构造新词。1) 复合式(1) 并列式:A、意义相同或相近:观看、伟大、学习、劳动、语言、观察、摔打、土地、美好、美景、开放、举报B、意义相反或相关:骨肉、门户、风浪、尺寸、买卖、始终、来往、开关、反正、方圆、横竖、厉害C、意义相反或相关但只有一个语素的意义与词义有关:国家、家庭、质量、窗户、任务、忘记、动静、干净、好歹(2) 偏正式A、 定中式:汽车、葡萄糖、玻璃杯、才子、祖国、门卫、丰收、境地、人流、气功、冰箱B、 状中式:旁观、奋进、密植、游击、腾飞、倾销、筛选、火红、葱绿、蜡黄、雪亮、笔直、狂欢、热爱、春耕(3) 中补式A、 提高、说服、推翻、立正、阐明、合成、压缩、摧毁、推广、延长、改进、搞活、煽动、端正B、 车辆、书本、马匹、枪支、人口、纸张、花朵、船只、房间、信件A组的前一语素表示动作,后一语素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B组的前一语素表示事物,后一语素补充说明事物的单位。(4) 述宾式。前一语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语素表示动作行为所关涉的事物:革命、司机、管家、司令、起草、站岗、举重、美容、投资、注意、动员、挂钩、达标、保健、有限、承包、伤心、吹牛、带头、知心(5) 主谓式地震、日食、霜降、空调、海啸、月亮、景观、民主、年轻、肉麻、眼红、胆怯、心酸、自动、头痛、眼花、自信、面熟、胃溃疡2) 附加式(1) 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构成:第五、初七、在于、勇敢、敢于、小王、刀子、瓶子、木头、鸟儿、盖儿、党性、读者、绿化、房子、老虎、桌子、头儿、红通通、绿油油、干巴巴、水汪汪、汗淋淋、血琳琳、闹哄哄、笑嘻嘻、喜洋洋(2)由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构成:老师、阿姨、念头、弹性、扣儿、石头、3) 重叠式由两个相同的自由语素或半自由语素重叠构成合成词的方式。(严格来说,重叠式属于复合式中的并列式)(1) 自由语素和自由语素构成:妈妈、哥哥、姐姐、妹妹、偏偏、娃娃、爹爹、爸爸、姐姐、刚刚、仅仅(2) 由半自由语素和半自由语素构成:奶奶、姥姥、公公、婆婆4) 简缩式(1)省略式家用电器家电 知识青年知青 科学技术科技 公共关系公关 军人家属军属 外交部长外长 保证价值保值 扫除文盲扫盲人民代表大会人大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 初级中学初中 文字秘书文秘 呼和浩特市呼市(2) 概括式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三好 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四化 眼、耳、鼻、口、身五官 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呼5) 综合式由几个层次组合而成太空服 教书匠 书生气 臭豆腐 手榴弹 语言学 毕业生 哭鼻子新华字典 第三帝国 恶性循环 家庭暴力 高级教师 主任医生相同点:古代汉语合成词构成词具有现代汉语合成词构词的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简缩式等等几种基本方式。复合式也分为并列式、偏正式、中补式、述宾式、主谓式等五种类型。(1) 并列式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 尽心下)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上)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告子下)至于治国家。(孟子 梁惠王下)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史记 游侠列传)(2) 偏正式A、定中式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 滕文公上)教以人伦:父母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离娄上以上为名词做修饰语。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人皆谓我毁明堂。(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下)以上形容词做修饰语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孟子两会往下)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圣如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当在薛也,予有戒心。(孟子公孙丑下)以上是动词做定语B、状中式先生何为出此言也?(孟子离娄上)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战国策项羽本纪)(3) 中补式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李牧击破秦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 述宾式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孟子梁惠王下)2) 附加式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孟子梁惠王上)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3)重叠式滔滔江汉,南国之纪。(诗经小雅四月)蒹葭萋萋(茂盛),白露未晞(干燥)。(诗秦风蒹葭)4)简缩式(1)省略式黄门侍郎、散骑侍郎黄散 曹参、周勃曹周(2) 概括式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甲东、南、西、北、中五方仁义礼智信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不同点:古代汉语合成词构词的方式虽然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其产生新词的能力以及其内部或其他具体情况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第一、 古代汉语复合词构词并列式中的两个并列语素不只限于实语素,还可以是两个虚语素。如尚犹,乃遂,然后乃,大氐无虑。第二、 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虽然偏正型共同处居多,但也有不同之处。1、古代汉语中友一类定中结构的名词,其修饰语要放在中心语素之后,如“草芥、虫螟、鱼鲔”。此种情况称之为“大名冠小名”第三、 古代汉语中中补式和主谓式在使用频率上比现代汉语要低得多。说明这两类构词方式产生复合词的能力较现代汉语来说较弱。中补式中其一为后一语素表示结果,其二为后一语素表示事物数量。古代汉语中之所以没有这种中补关系,是因为古代汉语中没有大量表示数量的量词语素。第四、 古代汉语中有一类合成词是由两个不同语素的音义合在一个词形中而构成的。如: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置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第五、 在附加式构词中,现代汉语中,不自由语素介于中间的情况相对较常见。如“糊里糊涂,土里土气,灰不溜秋,古代汉语中间通常加“之”。如介推介之推,尹公尹之公,烛武烛之武等等。第六、 从合成词的构成层次来说,古代汉语没有像现代汉语合成词那样的综合式。具体来说,古代汉语构词局限在两个语素之间,极少有三个以上的语素,因而其层次极少有在两个以上的。现代汉语之所以有多语素合成构词的多层次综合式,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语言自身的发展。语言发展的结果就是汉语字、词的数量增加,词的构词方式不断丰富,其构造新词的能力逐渐增强。二是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由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因而出现了许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发杂概念,而这些复杂概念通常用简单的两个语素来构词表达式达不到的。三是人的思维的发展。由于人的思维发展了,因而人们能将这些新的复杂的概念通过语素的严密组合而表达出来。第七、 现代汉语合成词整体数量或所占比重比古代汉语要大得多,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语词汇发展的内部规律。1、 古代汉语中的一部分单纯词已经随着旧词的逐渐消亡而消亡了。如:“朕、薨、豝b(母猪)豜jin ,三岁的猪、豭 ji(公猪)、豵 zng,(猪生六个月叫豵)”2、 古代汉语中的一部分单纯词后来已为合成词所代替。其中有的已经由古代单纯词换成了完全不同的合成词。如“师军队,股大腿,与参加,乏缺少”。有的则在古代单纯词的前边或后边加上词缀或不自由语素变成了合成词。如“虎老虎,橘橘子,石石头”。有的单纯词则转变成为一个语素与另外一个语素相结合构成的合成词。如:“忧,虑忧虑;畏,惧畏惧;婚,姻婚姻;朋,友朋友。”3、 古代汉语中原先由单纯词构成的短语,后来许多都逐渐凝固成为一个合成词。如古代汉语中的“恐惧、矫正、激怒”。4、 现代汉语中产生的新词,以双音节词为多。缩略法运用的频率高于古代汉语,由此所产生的新词也是合成词。第二章 词的用法比较第一节 词类的性质和划分的标准词法是词为研究对象的,但不是研究每个具体的词,而是研究某一类词。因此,在进行语法分析时,必须把语言中的词划分为若干类。语言中的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词的语音形式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根据词的语素数目可以分为单纯词、合成词;根据词的历史可以分为古语词、新造词、方言词、外来词;根据词的词汇意义可以分为政治词、经济词、艺术词、工具词等等。但是这些分类都不能叫词类。词类是语法里的一个专门术语,是根据词的语法特点所划分的类别。所谓语法特点,是指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两方面的特点。那么,反过来说,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特点也就是划分此类的标准了。一、语法意义包括:(一)抽象意义在词汇意义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痛逻辑概念有联系的语法意义。如,名词的抽象意义是事物,动词的抽象意义是动作或变化,形容词的抽象意义是性质或形状,等等。(二)句法功能词在词组或句子里所担当的职务或所起的作用。如,如名词经常做主语、宾语;动词,形容词经常作谓语;副词只能做附加成分,不能做主语、宾语,也不能做谓语;连词是连接实词和实词、句子和句子的;介词是把名词(代词)介绍给动词(或形容词)作附加成分的。二、词类的语法形式包括:(一)词法形式(形态)词缀、词根、重叠等。如词缀为“阿、第、头、老、子、者”的词是名词,重叠词根并且第二音节重读的双音词是形容词,如“大大、高高、红红、重叠词根并且第二音节读轻声的双音节词是动词,如“走走,说说,看看”(二)句法形式词序、虚词、词和词的结合形式等等。如名词可以同数量词结合成偏正词组,可以同介词结合成介词结构,词序一般式介词在前,名词在后;副词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前面构成偏正词组;语气词不能同任何词结合,只能放在句末,或有语音停顿的地方表示语气。(三)可能有的形式某个词有时没有明显的词法或句法形式,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它可能加上某种明显的词法或句法形式。凭这种可能有的形式往往也能看出它的语法意义,确定它属于某个词类。如“买油漆”和“油漆家具”。如果从现有的形式看不出两个“油漆”有什么意义,就可以看它们可能有的形式:前一个可以同数量词结合,说成“买二斤油漆”、“油漆了家具”,或“油漆油漆家具”,原意不变。因而前一个是名词,后一个是动词。又如,我们孤立的看“工人”、“农民”等,不带任何语法形式的单词,连小学生都知道它们是名词,除了凭借语法意义,也是凭可能有的语法形式,即它们都可以带上“们”或者前面加个介词、数量词。词是从成片的语言结构中分析出来的,在成片的语言结构中它经常有哪些语法形式,人们是熟知的。虽然把它孤立起来以后暂时失去了语法形式特点,但人们不会忘记它是从什么地方、是再什么条件下分析出来的。所以,在分析现代汉语的名词时,应该指出:(一)抽象意义表示事物(二)句法功能能作主语、宾语(三)词法形式一般不能重叠,指人名可以加“们”(四)句法形式前面可以加介词或数量词。(五)可能有的形式第一节 名词 动词 形容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词类。属于这三个词类的词,占总词数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从词汇意义方面来说,这三类词的意义都很实在;从语法意义方面说,它们在句子里都能做句子成分,并且能做基本成分。大家都认定它们是实词。(一)、名词名词可以分为表事物名词和表时间地点名词两类。1、事物名词 事物名词在古今汉语里的语法特点是基本相同的:譬如都能作主语、宾语,有时也能作定语、状语、补语,有的指人的名词还可以作呼语;一般都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也都可以修饰别的名词。但由于语言的变动性的缘故,事物名词在古今汉语里也有一些不同的用法和特点:譬如现代汉语里的事物名词作状语时,前面要有个介词,古代汉语的事物名词作状语时,经常不需要介词;现代汉语的事物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作谓语,古代汉语的事物名词经常直接作谓语现代汉语的事物名词作呼语时,可以放在句子成分之间,古代汉语不可以。名词通常都是不能重叠的。(1)名词作主宾语 名词作主宾语在古今的区别不大,不作赘述。(2)作定语现代汉语: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鲁迅:故乡)祖国的江山多美好!古代汉语: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 雍也)你要做君子式的文人,不要做小人式的文人。齐侯陈诸侯之师。(左传 僖公四年)公摆开诸侯的军队。吴公子札来聘。(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来鲁国聘问(古代指代表国家访问友邦)。(3)作状语现代汉语名词作状语时,前面必须有个介词。例如:他从北京来。她朝里面望了望,没发现什么。今天你不把事情说清楚了不算完!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时,前面可以有介词,但经常不需要介词。孟子不与右师言。(孟子 离娄下)孟子不同右师说话。豕人立而啼。(左传 庄公八年)猪像人一样立起来啼叫。布囊其口。(柳宗元 童欧寄传)用布塞住他的嘴。(4)作补语作补语的事物名词,都是特有的地名、国名或一般的表地名词,如“北京”、“中国”、“京”、“齐”、“内”、“里边”等,而且前面都要有个时地介词。别的名词不能做补语,即使能作补语,那也是把它当成地名或表地名词了。现代汉语:我,生在吉林,长在吉林。他们才来到这里。古代汉语:公及齐侯盟于洛姑。(左传 闵公元年)鲁闵公同齐桓公在齐国的洛姑会盟。公至自齐。(左传 宣公五年)鲁宣公从齐国回到了鲁国。(5)作谓语现代汉语中,名词语一般是不能作谓语的,只有在以下四种条件限制下才能充当谓语。(1)、只能是肯定句,不能是否定句;(2)、只能是短句,不能是长句;(3)、只能是口语句式,不能是书面语句式(4)、限于说明时间、天气、籍贯、年龄、容貌等的口语短句。 从它表示否定时必须加动词看,实际上应该看成动词谓语句的变体或省略形式。这种名词性谓语句的谓语名词进入主谓框架的谓语位置上都有表述性,有的又能加前状语(如:潘老太太已经七十七岁了。) 有的要前加处所名词(如:山上净石头。)、数词(如:两人一个房间。)、形容词(如:她大眼睛、红脸蛋。)。名词谓语句属于不完备的句型。在判断句子里,中间通常要加“是”,是名词降为宾语。这些人不是平常人。你是老梁啊!古代汉语:夫战,勇气也。(左传 庄公十年)陈涉者,阳城人也。(司马迁 陈涉世家)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 告子上)羞耻厌恶之心,就是义;谦恭诚敬之心就是礼;分辨是非的心,就是智。蔺相如者,赵人也。(史记 廉颇蔺相如传)蔺相如是赵国人。(6)作呼语现代汉语:兄弟,你来一下。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古代汉语: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恐怕要责备你吧。赐,是何言也?(荀子 法行)2、时地名词时间、地点名词具有相似的语法特点,故放在一起称呼和研究。如:今天 上午 早晨 二月 五日 去年 星期日 南方 江北 上面 下边 低下 中间 江心今 昔 月 岁 晨 晚 昔日 今日 去岁 东 南 西 北 上 下 里 外 内 中 前 后时间、地点名词和事物名词相比,有相同之处,:都表示事物,都可以作定语;但也有不同之处:事物名词表示的意义比较固定,这种名词所表示的意义不很固定,如“今天”可以是任何一天;事物名词经常作主宾语,而时地名词经常作状语、补语。如:1、作状语: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鲁迅 故乡)老通宝从桑林里走出来。(茅盾 春蚕)古代汉语: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左传 隐公十一年)秋天,七月,鲁隐公会和齐国、郑国去攻打许国。门下有毛遂者,前。(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个叫毛遂的,走向前来。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孟子 梁惠王上)到了寡人即位,东百被齐国打败,西边给秦国七百里地。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史记 淮阴侯列传)您向左边投,汉王就能取胜,向左边投靠,项王就能胜利。2、作补语现代汉语:他躺在床上,一直睡到半夜。她头也不回径直走到自己的寝室里。古代汉语:王坐于堂上。(孟子 梁惠王上)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 捕蛇者说)凶恶的差役来到我们村,在东边西边叫嚣,在南边北边骚扰。名词的形态形态就是词法范围内的构词和构形的语法形式,譬如“作”“读”加上“者”就可以构成新词“作者”“读者”。汉语的构词形态不多,构词时主要是用词根复合的办法;构形形态更少,词和词之间的各种关系主要是用词序、虚词等句法形式来表示。但这并不是说汉语中没有任何形态,特别是现代汉语,比起古代汉语来,形态要丰富得多。现代汉语的名词有词缀、词根变音、词根重叠等形态。词缀是附加在词根上表示附加意义的词素,这种词素意义很抽象,永远不能以原意独立成词,构词时的位置是固定的,有的只能放在词根之前,有的在后。常用的有“老”“ 本”“阿”“子”“头”“们”“率”“家”“士”“巴”“界”老王 老李 老虎 本村 本校 本市 阿姨 阿爸 桌子 框子 耗子 石头 木头 念头 工人们 人们 生产率 使用率 成活率 女人家 孩子家 作家 护士 博士 尾巴 哑巴 泥巴 文艺界 政界 音乐界词根变音是改变词根的韵尾的办法来构成新词的方法,通常就是指儿化。如勾(动词)勾儿(gr) 棍(gn)(一般意义)棍儿(gr)词根重叠式用重叠词根的形式来构成同一词的不同语法形式。例如:人人人 天天天 家家家 年年年古代汉语的名词只有词缀一种形态,而且词缀的数目很少,常见的只有“有”“阿”“老”“子”“有”字作为词缀在汉代以前经常加在国名、地名、部落名、帝王名前面,作为名词的标志,不表示具体意义。这同动词“有”是不一样的。如:有夏多罪,天命殛(音级)之。(尚书 汤誓)夏后氏多嘴,上天就命我去诛灭他。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到了夏代,孔甲顺从上帝的旨意。“阿”字在汉代以前只作为疑问代词“谁”的前缀,汉代以后也可以用作人名和亲属称呼的前缀,表示亲热的感情色彩。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阿连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儿遇之。(南史 谢灵运传)阿连(谢惠连)聪敏有才华到如此程度,而您却把他当作一般的孩子看待。阿翁讵宜以子戏父?(世说新语 排调)爷爷怎么能拿儿子去戏耍父亲。现代汉语里“阿妈”、“阿爹”“阿毛”里的“阿”字就是从古代汉语里继承下来的。“老”字作为词缀是汉代才产生的,可以加在姓和亲属称呼的名词之前,也可以加在某些动物名词之前。例如:大丈夫岂当以老姊求名?(晋书 郭奕传)大丈夫怎么能靠姐姐来求取功名?每被老元偷格律(白居易)常常被元稹把我的诗句偷去。何以烦老兄如此?(欧阳修 与梅圣俞书)凭什么这样麻烦老兄。大虫老鼠,俱为十二属。(朱揆 谐噱录)“老”是从形容词“老”发展而来的,但都失去了形容词的意义。放在亲属称呼和姓前面的只表示爱称或亲热,放在动物名词前面的,只表示憎恶或可怕。这同现代汉语的前缀“老”字基本是相同的。 “子”字是附加在事物名词之后的后缀,虽然是从名词“子孙”的“子”发展而来的,但作为后缀却没有具体的意义。例如:听其言,观其眸子。(孟子 离娄上)听他的话时,看他的眼球。何物汉子!我与官,不肯就。(北齐书 魏兰根传)这位汉子是什么东西!我给他官,他却不肯做。第二节 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类,一般都能作谓语,能受程度副词之外的其他副词修饰。根据动词的特点可以将动词分为动作动词、联系动词、能源动词。一、 动作动词动作动词是动词中最典型的一类,是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其中包括一般语法著作里所说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另外,“有”“无”“在”等少数表示存在的动词,为了减少分类,也分在这一类里。例如:动作动词在古今汉语里的用法和特点也是大同小异的。相同的地方是:动能作谓语,有时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都能受副词的修饰。不同之处是:古代汉语的动词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很多,除了动词本身,还有由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现代汉语的动词本身有使动用法的很少,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具有使动用法的也不很多,至于意动用法,现代汉语根本就没有。分别比较:(一) 作谓语1、现代汉语:(2)她的父亲终于同意了。(3)我们又许多宝贵的经验。2、古代汉语:(1)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 阳货)史记.孔子世家:“佛(B)肸(x)为中牟(mu)宰。赵简子攻范、中行(hng),伐中牟(mu)。佛(B)肸(x)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B)肸(x)亲以中牟(mu)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我岂匏(po)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按:“佛(B)肸(x)叛”这一事件史书记载不详,史记的这一段完全录自论语.阳货第七章(该章朱熹注:“佛(B)音弼。”)。(2) 禹疏九河。(孟子 滕文公上)(3)唯妇言用(唯用妇言)。(汉书 五行志)只听用妇女的话。古代汉语的动词作谓语,有“使动“意义的很多。这种用法除了动词本身外,主要是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而形容词用为动词也主要是表示使动意义的。例如:(1) 杀鸡为黍而食(si,51)之。(论语 微子)杀鸡做黍米饭让他吃。(2)大惊韩市人。(史记 刺客列传)大大地使韩国的市民惊骇。(3)今尊立其子将疑众心。(汉书 张步传)现在高高地抬举他的儿子,就要使大家心里疑惑了。(4)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 子路)(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 告子下)(6)隋侯之珠可以富国,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孟子 耕柱)隋侯的珠宝,(7)可以使国家富足,使人民众多,是刑政治理,使社稷安全吗? 有意动意义的动词,在现代汉语里,除了少数动词本身外,主要也是由形容词临时转成的动词,但数量不多。例如:1、现代汉语(1) 就在这要“飞”身荡涧的一刹那,一阵担忧袭击着他的心。(曲波 林海雪原)(2) 鲁迅的翻译“丰富”了中国的新文艺。(郭沫若 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开幕词)(3)突然梆梆梆一阵啄木鸟的啄木声惊醒了他,也“警惕”了他。(曲波 林海雪原)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动作动词作谓语,有意动意义的很多。这种用法,主要是由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如:(1) 彼白而我白之。(孟子 告子上)它白,我就认为它白。(2) 齐君弱吾君,归弗来矣。(左传 昭公十二年)齐国的国君认为我国的国君弱,回去不来了。(3)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吕氏春秋 知度)做君主的总是认为自己聪明而认为别人愚笨,认为自己巧而认为别人拙。(4) 其称之秦何?夷狄之也。(公羊专 僖公三十三年)春秋直接把秦国军队称作秦是为什么?它把秦国当成夷狄了。(5) 令我百岁之后,皆鱼肉之矣。(史记 魏其武安列传)假使我死了,人们就把他当成鱼肉了。(6)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韩愈 原道)诸侯如果用夷人的礼节,就把他当成夷人。(二)作主语1、现代汉语(1)哭哭好。(梁斌 红旗谱)(2)斗争不是轻松的事。(吴梦起 青春似火)(3)休息是这六小时中唯一的任务。(曲波 林海雪原)2、古代汉语(1)生,我所欲也。(孟子 告子上)(2)受与报不宜在诸从事后。(韩愈 上郑相公书)受和报不应在诸位先生的后面。(3)死生,昼夜事也。(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死生是昼夜之间的事情。(三)作宾语1、现代汉语(1)她受了委侮辱了。(2)我要战胜死亡。(3)咱们演习了防守,也演习了追击,现在咱们再演习一下冲锋,好不好?(曲波 林海雪原)2、古代汉语(1)(君子)过则无惮改。(论语 学而)君子有了过错就不怕改正。(2)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3)但欲求死,不复顾厉害。(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注: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都有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性质的词。在作主语和宾语的时候,往往只有名词的性质。如:现代汉语(1) 革命救了我和你。(李季 王贵与李香香)(2) 报告我写好了(3) 请你多多参加实际斗争,打破一切的幻想吧!(4) 以后,他就一个人追求他的希望去了。(曹禺 日出)“革命”“报告”“幻想”“希望”都有两种词性,但在这些例句中只是名词,同作动词用的虽然痛楚一源,但语法特点,甚至词汇意义却不相同。譬如:“报告”作为名词,它的词汇意义是“报告书”一类的文件,它的语法特点是:可以在前面加数量词或介词,后面可以加方位词,如“一份报告”“从报告里看出的问题”;“报告”作为动词,它的词汇意义是“告诉”之类的行为,它的语法特点是:可以在前面加能愿动词、副词,后面可以加“着了过”,还可以带宾语。古代汉语:(1)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 离娄上)有意想不到的赞扬,有过于苛求的毁谤。(2) 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这是百年的仇怨,又过于苛求的毁谤,赵国也为这感到羞耻。(四) 作定语 现代汉语:(1)统治的阶级根据他们的利益要求和观点来制定各种法律与制度。(2)她的脸上露出埋怨的神情。古代汉语:(1)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呼兮?(诗经 魏风 伐檀)不出围打猎,为什么看到你家有悬挂着的鹌鹑?(2) 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孟子 梁惠王上)百姓有饥饿的黄色,野外有饿死的死尸。(3) 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庄子 盗跖)心就像涌流的泉水,意就像飘飞的清风。(五)、作状语现代汉语(1) 她微笑着走了出去。(2) 王团长笑嘻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古代汉语:(1)生拘石乞而问白公之死焉。(左传 哀公十六年)活捉石乞而向他问白公的死。(2)匈奴兵多,破广军,生得广。(史记 李将军列传)(六)、作补语(1)被老虎吃掉。(2)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3)他们跳起来,唱起来,笑起来。(4)要叫他们过得去。古代汉语:(1)若火之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 盘庚上)(2)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史记 项羽本纪)汉王发急,把孝惠帝和鲁元公主推下车。(3)单于直冒汉围西北驰去。(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单于直冲汉围向西北逃去。(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 项羽本纪)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用兄弟的礼节待他。动词作补语,在古今汉语里情况不大一样。古代汉语里的动词作补语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动词置于谓语中心词之后,表示行为的结果,这种现象产生得很早,但广泛应用还是在唐代以后;一是置于谓语中心语之后表示趋向,不过这种现象只是在唐代以后才出现,而且用得不普遍。现代汉语动词作补语,至少有三种情况:一是直接置于谓语中心语之后,表示行为的结果,如“打死”;一是直接置于谓语中心语之后,表示趋向,如“走出去”;一是在上述两种结构中间加“得”“不”,表示可能与不可能,如“打得死”“打不死”“走得出去”“走不出去”。最后一种情况在古代汉语里是没有的。二、动词的形态现代汉语动词的形态主要是词缀和词根重叠。词缀有构词词缀和构形词缀两种。构词词缀主要是“打”“腾”“拉”“巴”“跶”。如:打听 打发 闹腾 扑拉 踢跶 摔跶 揉巴 搓巴 构形词缀主要是“了”“着”“过”等表示“体”的词法意义的后缀。词根重叠可以表示“时间短暂”或“试试看”的附加意义。单音动词重叠,第二音节轻读,并且中间能嵌入轻读的“一”“了”。这个“一”“了可以看做构形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