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 贵州大学 2010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论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为论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为论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为论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为 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 法律硕士法律硕士法律硕士法律硕士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刑刑刑刑法法法法 导导导导师 师 师 师 刘刘刘刘 爱爱爱爱 军军军军 研研研研 究究究究 生 生 生 生 吴吴吴吴军军军军 中国 贵州 贵阳 2010 年 5 月 分 类 号 d914 论文编号 2007020216 密级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 目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ii 引引言言 1 一 原因自由行为概述一 原因自由行为概述 2 一 原因自由行为的定义界定 2 二 原因自由行为的行为特征 4 1 行为人存在自陷精神障碍的行为 4 2 行为由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两个行为阶段构成 5 3 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具有关联性和连续性 5 三 原因自由行为分类 5 1 故意原因自由行为与过失原因自由行为 5 2 无责任能力的原因自由行为与限制责任能力的原因自由行为 6 二 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根据 7 一 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学说及评析 7 1 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学说介绍 7 2 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学说评析 8 3 本文的观点 9 二 可罚的对象 10 1 相关学说介评 10 2 本文的观点 11 三 原因自由行为主观方面三 原因自由行为主观方面 13 一 研究原因自由行为的主观罪过实际意义 13 1 主观罪过是成立原因自由行为类型犯罪必备要素 13 2 研究原因自由行为主观罪过 具有区分重罪与轻罪的重要作用 13 二 主观方面的故意认定及相应类型 13 1 原因自由行为是否存在故意犯罪形态 14 2 故意犯的认定 14 3 原因自由行为故意犯的类型 15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i 三 主观方面的过失界定及相应类型 16 1 主观过失的界定 16 2 过失犯的种类 16 四 四 原因自由行为的着手原因自由行为的着手 18 一 大陆法系学说及其评析 18 1 原因行为开始说 18 2 结果行为开始说 19 3 二分说 20 二 我国大陆地区学者刑法理论现状及其评析 21 1 理论现状 21 2 学说评析 22 3 本文的观点 22 五 我国原因自由行为的立法完善五 我国原因自由行为的立法完善 25 一 国外原因自由行为立法概况 25 1 立法例介绍 25 2 立法模式评析 26 二 完善我国原因自由行为方面的立法建言 27 1 完善我国刑法对原因自由行为立法的必要性 27 2 完善我国原因自由行为立法建议 27 结结 语语 29 致致 谢谢 30 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 31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 论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为 中文摘要 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并非起源于我国 但在现代法治背景下 我们研究 解读及 借鉴原因自由行为理论 对丰富我国刑法理论和完善刑事立法都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以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在学习国内外学者对原因自由行 为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 根据自己对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认识与理解 对其定义 可罚性理论 主观方面 着手以及立法等问题从其基础理论到实践环节进行研究和 分析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力求推动我国原因自由行为相关理论及立法的完善 以 便更好的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伟大战略 全文除前言和结语以外 主要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原因自由行为的概述 主 要对国内外不同的原因自由行为的定义进行分析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相应定义 并总结出原因自由行为的行为特征 以及对原因自由行为予以分类 第二部分 原 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 对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依据和可处罚对象的各种学说作了 介评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以期进一步完善 第三部分 原因自由行 为主观方面 从研究原因自由行为主观罪过的意义 故意或过失的界定及类型等入 手分析主观方面罪过 以便指导司法实践 第四部分 原因自由行为的着手 着手 是实行行为的起点 文中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原因自由行为着手的观点予以科学评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五部分 我国原因自由行为的立法完善 在前文论述的基 础上 解读国内外相关的立法例 立法模式 根据我国立法现状 提出完善我国原 因自由行为的立法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 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主观方面着手立法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i studystudystudystudy o o o on n n nactiaactiaactiaactia liberaliberaliberalibera inininin causacausacausacausa ofofofof penalpenalpenalpenal lawlawlawlaw wwwwu u u u junjunjunjun summary actia libera in causa did not stem from china but we study explain and profit from actia libera in causa in order to enrich our country criminal law theory and improve the consummation criminal activity legislation practically and significantly under modern legal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takes actia libera in causa of penal law as the object of study under the basic of studies on the theori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with the comprehending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it this paper begins by the studies and analyzes its definition punibilitas theory begin andsubjectiveaspectfollowingbystudyingonlegislationfrom fundamental theory to practices then i explain my own opinion in order to make effort to impel our country actia libera in causa correlation theories and the legislative consummation and the great strategy of managing state affairs according to law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mainly composes of five parts besides the foreword and the conclusion the first part is the outline of actia libera in causa reason which analyzes different reasons of definition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ircles and makes a conclusion of its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gives a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theory the second part is the punilitas of actia libera in causa this part analyzes variety doctrines of actia libera in causa of the basis and object of the punilitas then i give my own opinion in order to improve it theory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subjective aspcts of actia libera in causa with the aim of instructing the judicial practice from its significance intentionally or the error limits and the types and so on the fourth part is act of actia libera in causa act is jumping off point of actia libera in causa this part studies the mainly doctrines of act in the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ii international circles and gives its own opinion the fifth part is the improvement of its legislation this pater is indic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definition of relevant legislation and according to our legislation the status quo to give the legislative proposals about how to improve actia libera in causa for your reference keykeykeykey words words words words actia libera in causepunilitassubjective aspectact legislation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 引引引引言言言言 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由西方学者率先提出 其目的是解决责任主义原则 的不足 倘若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处于精神障碍状态 则必须对其减免刑罚 这就是对责任主义原则的解读 可是这样会使某些有意自陷精神障碍状态并利用这 种状态犯罪的人逃避法律制裁 为解决这个问题 西方学者创立了原因自由行为理 论 认为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构成行为时 如果处于精神障碍且缺乏意志自由状态是 行为人自己的先前原因造成的 也应当承担责任 因此 责任主义原则与原因自由 行为不可避免具有矛盾 为此 各国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原因自由行为理论 使其理论不断丰富 以便解决这个矛盾 在各国的实务或立法中 也直接或间接承认原因自由行为的可 罚性 我国虽然对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早有引进 但研究的却不多 尤其是关于原因自 由行为主观罪过及着手问题更是探讨甚少 本文从原因自由行为定义 可罚性依据 学说等相关理论进行梳理 并对原因自由行为的主观罪过及着手等问题进行初探 并结合目前国内外关于原因自由行为的立法现状与我国立法实际 提出如何完善我 国原因自由行为相关立法建议 希望本文能为原因自由行为的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 一 原因自由行为概述一 原因自由行为概述一 原因自由行为概述一 原因自由行为概述 原因自由行为源自拉丁法律术语 action libera in causa 也称 自陷 行为 目前各国立法和判例大都将其视为可罚行为而予以定罪处刑 因此 了解原 因自由行为定义 把握其行为特征与类型 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原因自由行为理论 具有重要意义 一 原因自由行为的定义界定 时至今日 对于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定论 有学者认为原因自由 行为定义是 具有完全责任能力的人为实现特定犯罪的意思 使自己故意或过失陷 于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 并在此状态下实现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犯 罪构成要件 此等实现结果的行为虽不自由的 但在原因上却是自由的 1 有学者则认为 原因自由行为是指因故意使自己陷于无责任能力状态下 实施 犯罪之行为者 仍应负刑事责任 2 陈兴良教授则认为 原因自由行为是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行为人由于自己故意或 过失的行为 导致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的状态 并在此状态中实施了符合犯罪构成 的事实 3 还有学者认为 原因自由行为是指行为人于侵害法益之时 陷于无行为能力 无责任能力或者限制责任能力状态 但关于是否陷入此状态 行为人有决定或者控 制的能力 因此 原因行为之不同于一般犯罪行为 乃由先后两个阶段所组成 即 原因行为及后续的结果行为 二者合而为一 称之为 原因自由行为 4 综上所述 原因自由行为定义的争议可归为最狭义说 狭义说和广义说三类 最狭义说认为原因自由行为是指行为人故意自陷于无刑事责任能力状态 而实施符 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 狭义说认为是故意或过失自陷于无责任能力状态 并实施 了符合构成要件的犯罪行为 而广义说认为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自于陷无 限制 责任能力的状态之下 然后在此无 限制 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该 当性的犯罪行为 因此原因自由行为定义争讼集中在两个问题之上 一是行为人过 失导致自己陷于无责任能力状态者而实施犯罪构成要件之行为是否视为原因自由行 1 许泽天 原因自由行为理论之研究 载 刑事法杂志 第 39 卷第 5 期 第 55 页 2 褚剑鸿 论原因之自由行为 载 法令月刊 第 44 卷 8 期 第 307 页 3 陈兴良 曲新久 刑法案例教程 上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版 第 194 页 4 黄丁全 刑事责任能力研究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251 页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为 二是原因自由行为是否应当包括行为人自陷于限制责任能力状态而实施该当犯 罪构成要件的行为 1 行为人过失导致自己陷于无责任能力状态者而实施犯罪构成要件之行为是 否视为原因自由行为 这是最狭义说与后二者的争议焦点 对此 学者曾有讨论 综合起来可分为两 种观点 1 否定说 即主张不应包括过失导致自陷精神障碍者在内 其理由是 第一 过失自陷精神障碍者 其本身已无自主力 无法支配自己的行为 对自己以 有特别规定者为限的原则 第二 原因自由行为之所以加以处罚 乃恶性行为 对 以犯罪意思而自陷精神障碍者 自应予以处罚 对于无犯罪意思而无意中自陷精神 障碍者 如予以处罚 则不无值得商榷之处 2 肯定说 其理由是 第一 原因 行为与结果行为是原因自由行为的两个行为阶段 对其处罚的主要是导致结果发生 的前因行为 故应包括故意及过失 第二 将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包括故意与过失两 种心态 并予以明文化 以便将来实务上有所遵循 如不包括过失在内 则类似案 件就不能处罚 笔者认为 最狭义说实质上是将行为人过失致自己陷于无责任能力而实施该当 犯罪构成的行为排除在刑法视野之外 但是这样免除行为人过失引起的危害结果的 刑事责任 不仅有失公平 而且也容易滋长行为人忽视注意义务 而肆意妄为 实 不可取 因此笔者赞同肯定说 2 原因自由行为是否应当包括行为人自陷于限制责任能力状态而实施该当犯 罪构成要件的行为 这是狭义说与广义说争议的焦点 对此 日本学者有肯定说 否定说 区别对 待说三派观点 其中肯定说主张自陷限制责任能力状态 能够成立原因自由行为 持此说的有日本学者植松正 西原春夫 川端博 1否定说主张自陷于限制责任能力 状态不能成立原因自由行为 持此说的有日本学者团藤重光 山中敬一 福田平等 如团藤重光教授认为成立原因自由行为 自陷于无责任能力状态是必要的 在心神 耗弱状态的举动 其本身如果是实行行为 不外乎以限制责任者承认刑罚的减轻 2区别对待说主张利用自己的限制责任能力状态能否成立原因自由行为应当加以区别 对待 比如在意思不连续类型不能成立 但在意思连续类型的场合却能够成立 持 此说的有日本学者内藤谦 平野龙一等 正如平野教授指出要根据原因自由行为意 1 日 川端博 刑法总论讲义 成文堂 1997 年版 第 407 页 2 日 团藤重光 刑法纲要总论 修订版 创文社 1997 年版 第 145 页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 思连续与不连续的两种形态进以区别与划分 1 笔者认为 狭义说将行为人罪过而致自身陷于限制责任能力的情况 排除在原 因自由行为理论之外 主张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刑事责任理论加以解决 而无需 借助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其可罚性 此否定态度并不妥当 理由 一是容易使部分人 恰恰利用狭义说的不足 滋长此类的故意犯罪 倘若将故意或过失致自身陷于限制 责任能力的行为人都视为限制责任能力适用从轻量刑的法定情节 某些人会利用此 条件从事罪恶更大 社会危害性更严重的犯罪 二是容易造成自陷于限制责任能力 状态而实施的犯罪同自陷于完全无责任能力状态而实施的犯罪的处罚上出现量刑的 不均衡情况 至于区别对待说 存在缺限主要是没有解决行为者意思不连续与意思连续时产 生结果行为的场合本质区别 还有将行为者的意思不连续与意思连续的场合严格区 分 实为不易 因此 笔者主张肯定说 理由是 利用自己的无责任能力状态应负完全的责任 而自陷于限制责任能力状态 只追究负部分的责任 有失刑罚均衡 不符法理 而 采取肯定说 却能解决这些矛盾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原因自由行为概念是指行为人由于自身罪过导致自己陷 于意识不清或者行为失控的状态 并且在此无 限制 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了犯罪 构成要件的行为 二 原因自由行为的行为特征 1 1 行为人存在自陷精神障碍的行为行为人存在自陷精神障碍的行为 在刑法领域 无行为则即无犯罪可言 行为是刑事归责的基本前提 而原因自 由行为正是由于存在自陷于精神障碍的行为才有考虑其可罚性的必要 自陷行为的 发生需要两个方面条件 第一是行为人由于何种物质而自陷于精神障碍的状态 它 既包括行为人自身的特质也包括一些刺激性物质 但目前我国刑法只规定了醉酒者 应当负刑事责任 而实际生活中导致自陷的物质因素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第二是行 为人与物质因素相结合的自陷行为 这些自陷行为在实践中则主要包括 饮用过量 的酒精饮料 吸食毒品 不注意休息而疲劳作业等 2 2 行为由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两个行为阶段构成行为由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两个行为阶段构成 1 日 平野龙一 刑法总论 有斐阁 1987 年版 第 303 304 页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 原因自由行为由先后两个行为阶段组成 前一阶段在学理上称为先行行为 后 一阶段在学理上称之为结果行为 最显著的特征是先行行为时 行为人是具有责任 能力的 而且是可以归责于行为人的行为 但原因行为不是构成要件行为 结果行 为通常说是构成要件行为 却没有责任能力 或没有完全责任能力 原因自由行为 必须同时具有这两个行为 否则不构成原因自由行为 3 3 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具有关联性和连续性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具有关联性和连续性 原因自由行为的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间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倘若没有前 面的原因行为 结果行为就不会发生 因而前后行为表现出关联性关系 原因自由行为的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具有连续性 其具体表现为 1 时间上的连续性 由于原因行为自陷于精神障碍状态之中 这种状态从时 间上说应当是暂时的 原因行为所造成的精神障碍状态应当具有暂时性 一般犯罪 后即可自行恢复 行为人自醉的原因行为 与结果行为间隔不会过长 如果过长 导致实施犯罪时已处于完全责任能力状态下 显然不符原因自由行为的构成要件 2 意思上的连续性 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原因自由行为的故意犯罪 如某人意 图行凶报复 故意醉酒并借酒力发作之机实施伤害行为 行为人意思上的连续性表 现为事前有行凶意图 事中有故意醉酒意图与事后有故意伤害意图 具有递进关系 三 原因自由行为分类 关于原因自由行为的分类 依据不同标准 可以划分不同类型 但主要有以下 两种依据标准 一是根据行为人自陷前行为时的罪过形式来进行分类 二是根据行 为人自陷时责任能力缺失程度来分类 1 1 故意原因自由行为与过失原因自由行为故意原因自由行为与过失原因自由行为 此种分类是根据行为人自陷前可控制自己行为时的罪过形式来分类的 其中所谓 故意原因自由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 虽处于无责任能力状态或限制责任 能力状态 但当其决定为该犯罪时 却处于意思自由状态 而过失原因自由行为是 指行为人于意思自由状态中对于一定犯罪构成要件的实施虽不具故意 但具有预见 能力 当其处于无责任能力状态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将实现该犯罪构成 1 2 2 无责任能力的原因自由行为与限制责任能力的原因自由行为无责任能力的原因自由行为与限制责任能力的原因自由行为 此种方类是根据行为人自陷时意识不清或行为失控程度来进行分类的 其中所 1 k lackner stgb17aufl 208 f w krause probleme der actio libera in cuusa jura 1980 s 169f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 谓无责任能力的原因自由行为 是指由于行为人的罪过而使自己陷于完全无刑事责 任能力的状态之中 并在此状态下实施的该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 而所谓限制责 任能力的原因自由行为 是指由于行为人的罪过而使自己意识模糊 行为控制力减 弱状态 并在此状态下实施的该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 笔者认为根据原因设定行为的作为与不作为 可将原因自由行为划分为作为的 原因自由行为与不作为的原因自由行为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7 二 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根据二 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根据二 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根据二 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根据 一 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学说及评析 当今刑法学界对原因自由行为具有可罚性已基本达成共识 但是 肯定其可罚 性并不意味着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的根据问题得以合理解决 各国刑法学者都在尝 试寻找原因自由行为与责任主义调和的途径 目前关于其可罚性的学说可谓是众说 纷纭 但笔者认为学界较为有影响力观点学说主要有责任原则维持说 责任原则修 正说 责任原则例外说 1 1 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学说介绍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学说介绍 1 责任原则维持说 此说坚持责任主义原则 放宽实行行为概念 而将原因设定行为解释为实行行 为 亦称为 构成要件理论 具体又可分两种不同的观点 统一行为说 该说认为应将行为人的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予以统一考察 并 将此等行为统一认定为是犯罪的实行行为 学者喻伟认为 相对而言 将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统一认定为一个行为 符合 刑法实行行为的理论 又能使实行行为与责任能力相协调 以此来说明原因自由行 为的有责性根据是合理的 在原因自由行为中 结果行为是由原因行为所引起 也 是沿着原因行为的轨迹而发展 侵害行为实际上是前后行为阶段的过程事实 故应 将二者视为统一的一个行为 1 间接正犯类似说 该说认为是行为人利用自陷于责任能力缺失状态下以实现 犯罪 实际上是利用自己责任能力缺失为道具以实现犯罪 相比较间接正犯而言 行为性质相同 就法理而论 它们并无差异 因而应以间接正犯论处 2 责任原则修正说 此说旨在确保实行行为的定型性 其目的在于修正同时存在原则 认为无需严 格坚持 责任主义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 原则 认为责任能力与 行为 同时存在 就行 在原因自由行为场合 在实施实行行为时虽处于无责任能力状态 但是在做 出最终意思决定时却存在责任能力的 都是贯彻一个意思决定的行为 2 最先从实行行为视角探讨原因自由行为的研究者是佐伯千仞博士 他认为原因 自由行为问题在法律上存在矛盾 即 近代责任原理的绝对要求与罪刑法定主义要 1 喻伟 刑法专题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第 67 69 页 2 冯军 刑事责任论 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148 页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8 求的犯罪行为成立的明确性之间的矛盾 但是 实行行为和责任能力同时存在是可 以调和的 追究行为责任重要条件是行为具有非难可能性 而所谓的责任能力及主 观心理上的罪过只不过是推定根据 在原因自由行为场合 行为人责任能力缺失状 态下实施的实行行为 可以根据行为人在行为前的意思态度来推定是否具有非难可 能性 西原春夫博士认为认识原因自由行为时 实行行为应从实质的角度予以解释 将实行行为和具体法益联系起来 责任主义原则所要求的同时存在指的是责任能力 与 行为 的同时存在 在原因自由行为中 前后行为两个行为阶段的统一体才是 刑法评价对象的行为 行为人在结果行为时虽处于无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 但从前 后统一整体来看 是具有责任能力的 1 3 责任原则例外说 该说认为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理由是在于行为人在责任能力不缺失的状态下具 有实现一定犯罪目的的意思 并自陷于责任能力缺失状态 实施犯罪目的的一定行 为 即可将该危害行为归责于行为人 在普通责任原则的框架下 我们解释要让可归责原因导致责任能力缺失的实施 危害行为的人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 实属不易之事 倘若需要合理的解释 只有这 样理解 实行行为作为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是一般原则 在原因自由行为中 实行 行为是为原因行为的延续 这是实行行为一般原则的例外 2 2 2 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学说评析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学说评析 以上各种学说从不同方面对原因自由行为的理论困境提出了自己解决方案 但 是 在协调原因自由行为理论与其他理论之间冲突的时候 都是以对其中一方面进 行变通为代价 最终都无法使在理论和实践中同时得到彻底贯彻 这从根本上决定 了上述各家学说都不可避免存在缺憾 1 关于责任原则维持说评析 统一行为说从形式上较好地坚持了责任主义的原理 但是从实质上分析 有刑 事责任能力时的原因行为和无 限制 责任能力时的结果行为毕竟还是性质有所不 同的两个不同阶段的行为 人为将两个行为认定为一个行为 导致不当地扩大了该 当犯罪构成要件的实行行为的范围 用此来调和其与责任主义原则之间的矛盾有悖 1 马克昌 责任能力比较研究 载 现代法学 2001 年第 3 期 第 44 页 2 马克昌主编 犯罪通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286 287 页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9 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统一行为说理论虽能解释行为人自陷于无责任能力的原因 自由行为 但当行为人自陷于限制责任能力状态时却无法解释 难免有所缺憾 责任原则维持说中的间接正犯类似说认为原因自由行为是行为人利用自己无责 任能力状态为工具 进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尽管从形式上来说 可以用间接正犯理 论加以类比 但是又有牵强一面 其根本原因在于间接正犯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间接正犯场合中 是利用他人行为 而且主观上是故意 而在原因自由行为中原因 行为和结果行为中 行为人就是直接实行者 根本谈不上利用他人行为的问题 并 且主观上可以存在着不同的罪过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这种理论必然存在重大缺陷 2 关于责任原则修正说评析 在责任原则修正说中 从表面上看 同时符合了责任主义的要求与构成要件的 实行行为的定型性要求 但是这种学说也并非没有缺限 这一学说对责任主义原则 做出修正 虽然可以回答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根据 但在实践中处理一般犯罪时会 造成扩大刑事责任基础的结果 虽然强调了责任能力中的意思决定能力 却忽视了 责任能力中的控制行为的能力 责任能力表现为做出意思决定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 力 在原因自由行为场合 行为人在原因行为阶段时有意思决定能力 但未必对其 后的行为具有控制能力 而且将最终意思决定之时看作是行为开始之时也存在疑问 总之 此说试图通过对责任主义原则重新定义 扩大概念处延以求将原因自由 行为情形囊括在内 这样似乎形式上确实为原因自由行为找了理论的支撑 却破坏 了传统概念的稳定性 引起了概念的泛化 形成了不必要的复杂状况 3 3 本文的观点本文的观点 笔者认为 以上两种学说都无法彻底地回答原因自由行为的责任基础问题 无 法合理地协调其与责任主义的矛盾 但责任原则例外说却可以做到 例外说虽然不 是通说 但也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 如国内著名学者赵秉志教授 陈兴良教授就支 持此说 1 笔者认为 承认原因自由行为是责任原则的例外 并让行为人负担完全刑事责 任 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持 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 原因自由行为具有可罚性 首先 行为人主观上存在罪过 自陷于精神 障碍状态而实施危害行为 其主观恶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 造成侵害刑法所保护 1陈兴良教授在其著作 本体刑法学 中就曾指出 之所以确立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在原则 是为了防止客观 归罪 从而坚持责任主义的立场 但原则必有例外 只要这种例外是合理的 就应当承认这种例外 因此 与其 对实行行为作牵强的扩大解释 不如径行承认原因上的自由行为是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在原则的例外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0 的法益的客观事实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原因自由行为 都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客体 导致刑法保护的法益受到侵害 最后 无论从刑事政策考虑 还是从保护法益 维 护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角度考虑 肯定其可罚性 无疑是正确的 第二 承认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具有弥补责任主义理论不足的作用 之所以 确立 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 原则 是在通常情况下 具有责任能力的行 为人能预见自己的行为是否是犯罪行为 且可以自行决定实施与否 如果实施的是 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 就予以刑罚处罚 这样才能也为一般人所接受 当行为人行 为时无责任能力 即使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结果 但由于免责理由引起的 不需负刑 事责任 故责任主义原则是适用于一般情况的 在刑法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才能处 罚无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的行为 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提出 旨在为自陷于责任缺 失状态下实施刑法禁止的行为寻求刑罚处罚的合理依据 1 第三 在原因自由行为中 基于犯罪的意思 行为人进而设定原因行为 并以 实现不法的目的 就其原因的设定而言 主观可归责性 应当追究其完全的刑事责 任 既符合一般人的法感情 也符合刑法规范的目的 第四 所谓的主张责任主义原则的例外 并非无原则的例外 首先 原因自由 行为的构成是有严格限制的 在客观上必须有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两个行为 在主 观上必须具有刑法意义上的罪过 只有以上条件具备方能构成原因自由行为 其次 在原因自由行为犯罪形态中 行为人在具有责任能力时 具有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 期待可能性 行为人在可做出符合法律规范要求而没有选择做出 理应为危害后果 承担责任 2 二 可罚的对象 虽然关于原因自由行为处罚对象目前没有形成通说 但理论上大致有以下三种 主张 原因行为说 结果行为说 合并行为说 1 1 相关学说介评相关学说介评 1 原因行为说 此说认为原因行为具有可罚性 自陷于责任能力缺失状态下实施犯罪的原因行 为是刑法处罚的对象 是刑法评价的对象 而在责任能力缺失状态下结果行为不能 成为处罚对象 该说试图从原因行为的实行行为性入手 寻找原因自由行为的处罚 1 张明楷 外国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为 载 河北法学 1991 年第 5 期 第 16 页 2 赵秉志主编 外国刑法原理 大陆法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167 页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1 对象 2 结果行为说 该说认为责任能力缺失状态下实施引起结果发生的行为是处罚对象 将对实行 行为的评价与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相结合 认为只有能够对具体法益造成危害的行为 才是处罚对象 在原因自由行为中 结果行为虽处于精神耗弱状态 但的确是导致 具体的法益侵害的行为 它侵害了具体法益 就应该予以处罚 日本著名学者西原 春夫从重新理解责任原则的角度出发 坚持了结果行为说 1 笔者认为 此说认定结果行为作为处罚对象存在着一定的缺限 如很难证明开 始行为时的意思能持续到责任能力缺失的结果行为中 并在这种状态下 实施刑法 所规定的侵害法益的危害行为 3 合并行为说 此说亦称统一行为说 主张以因果关系理论来阐述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困境 认 为原因自由行为中的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具有相当因果关系时 可以作为一个整体 纳入刑法作为评价对象 正如前文所言 原因行为似乎并不具有实行行为性 将其 作为处罚对象难免有扩大了刑法的处罚范围之嫌 而结果行为为处罚对象的主张认 为原因行为是行为的开始 结果行为则是行为的着手 并从意思的连续性上来阐述 可势必将本来一个行为进行两次评价 与刑法人权保障机能有所相悖 合并行为说 则将两者结合起来 认为前续行为对结果具有一般危险性的实行行为 并与危害结 果的发生具有广义的相当性 这种相当性是作为因果关系判断起点的行为 结果行 为与造成一定危害结果具有狭义的相当性的实行行为 将二者结合 从因果关联来 看 可以诠释原因自由行为是具有可罚性的 2 2 本文的观点本文的观点 笔者赞同合并行为说 分析如下 在原因行为阶段 行为本身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不是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 要件的行为 从罪刑法定原则的本质角度分析 原因行为也不应该成为刑法上的处 罚对象 结果惹起行为的确是造成实际危害后果的行为 而且也是符合刑法上所规定的 的行为 但由于犯罪应具有符合性及有责性 结果行为是由于在责任能力缺失状态 下实施的 故因不具有有责性也不能成为犯罪行为的处罚对象 1 王充 日本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为理论 载 法商研究 2004 年第 2 期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2 分析合并行为说 关于原因自由行为处罚对象的界定 要从原因自由行为两个 行为阶段的行为整体性去把握去分析去认识 刑法上的原因自由行为本是一个具有 抽象性的过程行为 它是先行行为与后续行为两个行为阶段结合的抽象统一的结果 并且先行行为与后续行为都是事实行为 正是由于这种在时间上及空间上紧密的结 合的缘故 导致这一整体行为具有了法律意义上评价的可能 所以 笔者认为 原因自由行为的处罚对象应当是以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为事 实基础的统一的行为 需要从整体的角度 从因果关系角度予以考虑 从合并行为 说角度分析 不仅符合我国刑法总则中对犯罪概念的规定 也使对原因自由行为进 行处罚符合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3 三 原因自由行为主观方面三 原因自由行为主观方面三 原因自由行为主观方面三 原因自由行为主观方面 通常刑法理论上 我们一直认为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两个 方面 主体要件是实施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时行为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原因自由行为的行为主体是一般主体 而主观要件则包括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和危 害结果时的心理态度 本文以原因自由行为行为人主观要件中的罪过为视角 进一 步分析自己对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见解 一 研究原因自由行为的主观罪过实际意义 关于原因自由行为的主观罪过的认定 时至今日 学界尚无定论 我国学者对 相关问题挥探讨更是甚少 但笔者认为 研究与分析原因自由行为的主观罪过 有 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1 1 主观罪过是成立原因自由行为类型犯罪必备要素主观罪过是成立原因自由行为类型犯罪必备要素 我国刑法总则明文规定了成立犯罪时行为人必须具备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 度 刑法分则通过多种方式规定了具体犯罪的主观要件 如有的条文则明确规定某 种犯罪由故意或者过失构成 如果不存在相应的罪过 即使造成了损害结果 也不 成立犯罪 这便肯定了故意与过失是一切犯罪的主观要件 如果我们要将原因自由 行为所产生的危害结果的行为认定为犯罪类型的一种 那么必然需要我们科学认识 原因自由行为行为人主观方面是否存相应的罪过形式 2 2 研究原因自由行为主观罪过 具有区分重罪与轻罪的重要作用研究原因自由行为主观罪过 具有区分重罪与轻罪的重要作用 通常我们在理论上和实务上都认为 罪过的形式与内容的不同 就可以反映行 为主体对刑法所保护法益的不同态度 就犯罪主体主观上对法益的威胁态度来看 故意较之过失 直接故意较之间接故意 显然要严重一些 即使行为人罪过形式相 同而内容有所不同时 其反映非难可能性程度也未必相同 研究原因自由行为行为 人主观罪过 从保护法益 预防犯罪 还是认识原因自由行为类型犯罪的危害程度 都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我们认识原因自由行为理论 界定原因自由行为类型的犯罪 从原 因自由行为行为人主观罪过角度入手 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二 主观方面的故意认定及相应类型 1 1 原因自由行为是否存在故意犯罪形态原因自由行为是否存在故意犯罪形态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4 有学者认为原因自由行为类型犯罪只存在过失犯 不存在故意犯 1笔者不同意 这种观点 首先 从理论角度来看 根据前文对原因自由行为行为特征以及责任基础的认 识可知 行为人可能是出于故意而自陷于无责任能力状态 将自身作为道具而为危 害行为 也可能出于故意自陷于限制责任能力状态而故意实施危害行为 因此存在 故意的原因自由行为 同时也存在原因自由行为的故意犯罪 其次 从实务角度来看 国外刑法实务中有原因自由行为故意犯罪的判例存在 因此 认为原因自由行为不应适用于故意作为的主张 也就不攻自破 因为虽然在 原因行为阶段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高 但是 行为人故意可能性被断定为从有 责任能力状态时即产生并持续至实行行为发生时 这种案件并不罕见 因此 关于原因自由行为是否存在故意犯罪形态 笔者持肯定态度 笔者认为 虽然原因自由行为类型犯罪属于结果犯 但是并非结果犯就不可能是故意犯罪 2 2 故意犯的认定故意犯的认定 对于原因自由行为来说 由于其具有不同于一般犯罪行为的复杂性 行为主体 的故意形态也复杂 故关于原因自由行为的故意 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 在原因自由行为中 行为人自陷于精神障碍状态 实施了符合刑 法所保护法益的具体危害行为和对法益产生危害结果 无论是否完全丧失责任能力 均应负故意罪责 行为人即便开始时无犯罪的故意 但是否陷于精神障碍状态是可 以选择的 也可以推定自己在责任缺失状态下 容易发生危害刑法所保护法益之行 为 结果的发生并不违反其行为本意 应负间接故意责任 2 还有学者认为 原因自由行为的故意犯必须具备多方面故意 不仅要对原因自 由行为的先行行为具有故意的心态 而且在结果行为发生时 行为人具有为结果惹 起行为的故意 通过以意欲或容忍的意思坚持犯罪意图的连续 终至惹起结果发生 因此 行为人须对最终结果的发生负故意责任 3该观点对故意陷于无责任能力的不 作为类型犯罪未纳入故意之内 笔者认为 以上观点 对原因自由行为的故意做了解释 但仍有不足之处 在 实务中 对原因自由行为故意犯的认定是相当谨慎的 在日本 德国的目前刑事判 例中 多是关于原因自由行为过失犯的判例 要弄清原因自由行为故意犯的内涵 1 齐文远 刘代华 论原因上自由行为 载 法学家 1998 年第 4 期 第 23 页 2 喻伟主编 刑法专题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第 71 72 页 3 郭棋勇 原因自由行为之理论 载于 刑事法杂志 第 32 卷第 4 期 第 43 页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5 我们必须从以下分析 首先 明确原因自由行为行为人故意的时间 在原因自由行为中 自陷的精神 障碍状态有两种情况 在无责任能力状态下 在实施结果行为时 行为人意志完全 不自由 此时对自己的行为不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 故行为人在实施结果行为时不 存在罪过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应以原因行为时的心态来确定故意的罪过 而在 限制责任能力状态下 行为人在实施结果惹起行为时 其存在一定的责任能力的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应以结果行为时为基准来判断原因自由行为的主观罪过 其次 故意的内容应是危害行为或危害结果 在原因自由行为中 实际产生危 害的行为是后续行为 行为产生的危害结果是由结果行为所引起 在原因行为阶段 行为人自陷于责任能力缺失状态 本身其实没有危害性 因此 在原因自由行为中 所指的故意应是指行为人对于结果行为时所产生的危害行为或危害结果所具有的主 观心理上的希望或放任态度 最后 构成原因自由行为故意犯的形式主要是间接故意 原因自由行为故意犯 是行为人意图犯罪而故意自陷于责任能力缺失状态后 而实施一定的危害行为 产 生了一定的危害结果 但由于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特殊性 在一般情况下 要证明 原因自由行为对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都具有双重的故意 实属不易 从刑法保护人 权的相应机能角度 笔者认为 只有当行为人实施了原因自由行为 产生了相应的 侵害法益的现实结果 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故不存在未遂形态一说 所以 在这种意义上讲 原因自由行为故意犯通常只能由间接故意形式构成 3 3 原因自由行为故意犯的类型原因自由行为故意犯的类型 根据原因自由行为的故意犯分类标准不同 会有不同类型 本文根据结果惹起 行为的方式将原因自由行为的故意犯分为 故意的作为和故意的不作为 1 故意的不作为 原因自由行为行为人故意使自己陷于责任能力缺失的状态 故意的实施相应的不作为犯罪 如锅炉工因厂方没有给予合理的待遇 而产生报复 之念 在上班期间故意让自己睡着 没有及时给锅炉加水 导致锅炉发生爆炸 在 此案例中 行为人先产生犯罪意图 然后故意使自己陷于责任能力缺失的状态中 以逃避应为的义务 这是典型的故意的不作为 2 故意的作为 原因自由行为行为人故意的使自己责任能力缺失状态下而为 故意实施相应行为的作为犯 例如 行为人 a 与 b 是情敌 a 为了出横刀夺爱之恨 先产生杀害 b 的犯罪意图 但苦于平时手无缚鸡之力 但明知自己患有生理性病酒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6 酒后常具有攻击性 为了实现杀 b 之犯罪目的 一天 约 b 一起在外喝酒 大量 饮酒后 a 陷自己于责任能力缺失状态中 进而实现了杀 b 的犯罪行为 本案中 不 难看出 这是典型的故意的作为 三 主观方面的过失界定及相应类型 1 1 主观过失的界定主观过失的界定 虽然原因自由行为理论与过失犯罪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国外的司法实践中 曾 经有对某些原因自由行为的犯罪按照过失犯罪处理的情形 但是 我们认识原因自 由行为过失犯 对于丰富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是有一定意义的 德国学者认为 通常认为 如果行为人自陷于精神障碍状态 且能够估计到 在整体下将实现刑法上规定的某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 我们就能够认定具有过失的 原因自由行为 1 台湾学者许泽天认为 过失的原因自由行为是指当行为人在实施原因行为时 对于刑法所保护的一定法益的侵害可以预见 且有意或者无意地自陷于结果行为的 不自由的状态 导致一定法益的侵害 2 还有学者指出 原因自由行为构成过失犯罪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其一是行为人 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只是暂时丧失注意能力 其二 行为人丧失注意能力 是行为人自己的过错造成的 其三 危害结果行为人可预见 原因行为与导致结果 发生的直接行为具有因果关系 连为一体 3 笔者认为 以上观点均有可取之处 但笔者认为 原因自由行为的过失犯是指 行为人在先行行为中违反注意义务 自陷于无 限制 责任能力状态 并在此状态 下实施了一定的行为 导致发生危害结果 2 2 过失犯的种类过失犯的种类 根据认识内容的不同 可将其分为无认识的原因自由行为过失犯和有认识的原 因自由行为过失犯 根据原因自由行为的特点 可将其分为作为的原因自由行为犯 和不作为的原因自由行为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仓库房租赁合同暨仓储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协议
- 2025年新型设备抵押融资担保服务协议
- 2025版智能电网建设电力设备检测与维护服务合同
- 2025年旅游风景区特色餐饮店承包合同
- 2025年度跨国公司外籍财务顾问长期合作协议范本
- 2025版石材加工及批发业务合作协议
- 2025年度电力系统节能改造技术咨询合同
- 2025年公共场所智能垃圾分类保洁增补合同范本
- 2025年保洁员服务合同范本
- 信号通路阻断研究-洞察及研究
- DB1331∕T 034-2022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设计图集
- 乡镇卫生院风险管理制度
- 移动餐车营销策划方案范文
- 2025年修订版《雇佣合同》全文
- 人工智能训练师(3级)理论知识复习题练习卷附答案
- 《新药注册申报流程》课件
- 2022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预赛)暨202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一试(A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 icp仪器分析考试试题及答案
- 核心素养培养:历史单元分层作业设计
- 水库引调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范文)
- 8.1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同步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