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古蔺县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第1课时)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1页
四川省古蔺县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第1课时)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2页
四川省古蔺县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第1课时)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3页
四川省古蔺县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第1课时)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4页
四川省古蔺县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第1课时)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 群雄角逐 诸侯争霸 秦国地处西陲 远离中原核心地带 比较落后 然而 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角逐中 脱颖而出 统一了六国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当时的秦国为什么能迅速崛起 又面临哪些历史机遇能够最终完成统一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 变革体现在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 进而掌握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 掌握商鞅到秦后推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并认识其特点 在掌握商鞅变法各项措施的基础之上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学习 思考其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必法古 大变革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基本特征 大动荡 大变革 大发展 战乱频繁 政局动荡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经济 思想文化 科技 问题探究 阅读教材第一课一二子目归纳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提示 政治基础 从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军事 经验学习几个方面分析 重点探究 1 自学过程中的疑问点 预习思考 2 自己未解决的探究案中的问题 探究要求 1 先一对一讨论 再组内交流讨论 讨论形成的答案要条理清晰 要点化 序号化 对预习所形成的答案做修改 对于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我的疑问 栏 2 每位同学要积极参与 提高效率 赢取机会 争做本堂优胜小组 3 提高效率 力争全部解决疑难问题 达成目标 时间5分钟 合作探究 集体智慧答案展示 小组合作后 统一答案 书面展示要分层次 要点化 书写要认真 规范 书写关键字词 口头展示声音要洪亮 语言要简洁 非展示同学准备质疑 补充 点评 拓展 升华 点评答题思路 规范 答案正误 是否全面 进行答案的补充修正 知识拓展 规律方法的总结 其他小组积极思考 认真倾听 进行补充点评或拓展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 铁器 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决定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百家争鸣 大发展 大变革 大动荡 1 政治 2 经济 3 阶级 4 军事 5 思想 6 经验 周王室衰微 诸侯势力强大 宗法制 分封制遭到破坏 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 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 百家争鸣 要求政治权利 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进行社会变革 需要富国强兵 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一 大变革的时代 时代背景 客观背景 魏国 楚国等变法提供了经验基础 二 取信于民 立志变法 主观条件 1 必要性 为改变秦国的落后状况 实现富国强兵 2 可能性 1 秦国统治者热衷于改革 2 商鞅得到秦国统治者的赏识 1 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2 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3 改革变法的目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称霸天下的欲望 富国强兵 理清基本史实 二 商鞅变法的内容强调 a变法分两次进行b引导学生找出并熟悉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c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类 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二强国之术 实行什伍 连坐制度 加强了户籍管理 为收税 征兵提供了依据 同时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 1 第一次变法 公元前356年 法治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战争获胜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奖励军功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 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 但也使秦军成为 虎狼之师 农战 重农抑商 积极 1 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 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 消极 1 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2 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 第二次变法 公元前350年 废井田 开阡陌 摧毁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 建立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也加强了国家统一 塞私门之请 移风易俗 巩固统治 增加政府收入 强国之术 商鞅变法的内容 1 经济 2 军事 3 政治 4 文化 5 习俗 废井田 开阡陌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废除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 严肃军纪 实行什伍 连坐制度 实行郡县制 实行什伍 连坐制度 制定秦律 燔诗书而明法令 塞私门之请 移风易俗 禁止父子 兄弟共居 重点优化 三 商鞅变法的特点 变法的核心 农战 法治 1 措施最全面 2 措施最彻底 3 历时最久 4 推行力度最大 5 成效最明显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废除井田制 废分封 行县制 奖励军功 按功授爵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反作用 思考 试以商鞅变法为例 论述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封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