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学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学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学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律长征(教学案)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 2激情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一史实改编的电视剧长征的片段,我们被红军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所感动。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还知道关于长征的一些故事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这首诗,看毛泽东同志是怎样通过简洁而蕴涵深刻含义的语言,来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的。 二、检查预习(课前检查)三、初步认读,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学生跟读。2学生借助书下的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3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设疑。引导学生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全诗的结构。想一想,哪两句诗在全诗中起到总领的作用?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提示学生可从内容、形式、感情色彩上感受这首诗词所表现的气势和伟大精神。(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其他同学可补充)点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领导下,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以下六句是把主题化作了一系列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作用是,为我们展示出红军战士一幅幅威武雄壮的“征难图”。4、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师生解题。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投影出示)你知道“七律”有什么特点吗?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你怎样理解“长征”这个题目?多长的路叫长征,你能说清楚吗? 是谁领导的长征?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有什么重要意义?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副威武雄壮的画面?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什么精神?根据所掌握的材料说说红军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2讨论引导学生读诗,学生独立思考后,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讨论老师出示的问题。提示问题应从诗的体裁特点上思考,把握好节奏。问题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集思广义、合作交流。问题根据诗句的内容,以及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问题引导学生从时间上、路程上、自然环境上和当时战局情况等方面讨论。3小组汇报交流的结果,教师根据汇报的内容加以点拨,得出结论。小结:明确讨论答案:七律,是七言八句,三、四两句对仗,五、六两句对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节奏,读清楚诗的韵脚。这里的长征是指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从1934年开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宁边区进行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败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追退出苏区,进行长征。长征的意义:(1)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目标,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这是党和红军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支柱,他们很多人以后成了治党、治国、治军的骨干,正如毛泽东所说:正是这批衣衫褴褛的精英,改写了中国的历史。(3)长征的胜利,最具深远历史影响的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红军通过长征转移到了抗日的前沿,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使毛泽东及共产党赢得了中国。从此以后,抗日的烽火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下越烧越旺 。五幅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表现了毛泽东领导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时间长,一年的时间;路途远,全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途中既要战胜险山恶水,林莽草地,严寒酷暑,又要冲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狂轰滥炸,还粉碎了党内张国涛的破坏分裂活动。这样艰苦卓绝、极其艰险的远征,不仅在中国史上是空前的,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4.细节探究,领会深层含义 【学生活动】“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 点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体会夸张手法的运用和反衬手法的作用。极言其小,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气魄,突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生活动】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而且岷山终年积雪,山上空气稀薄,从来没有人走过,毛主席为什么说“更喜岷山千里雪”,怎样理解这句诗?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点拨】此题是让学生充分地想像过岷山的艰苦,但为什么还说“更喜”。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引导学生体会红军的乐观精神和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5、 拓展延伸结合诗的内容回答问题: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那么“长征精神”是什么呢?如今我们已不再要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了,但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还要不要长征精神了?请结合实际谈谈看法。点评长征是中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红军的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有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必胜的信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长征精神。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长征精神给我们什么动力,你受到哪些启发和鼓舞,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结合自己理解的长征精神)6、 当堂检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wiy()( ) pngb()( ) mn山() 云y( )2律诗中总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这两联诗句是( )A.首联和颔联 B.颔联和颈联 C.首联和尾联 D.颈联和尾联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 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 下联: 夸张的巧用,是这首诗显著特点之一。“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