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D-LTE Radio Network Performance Field Trial Specification -Frequency Shifted Frequency Reuse版本号:4.0.0TD-LTE无线网络性能测试规范-40M双载频增强方案组网I目 录前 言 . III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4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 44. 概述. 64.1. 测试环境基本要求 . .... 网络结构与规模. 6 测试区域与路线. 6 测试网络基本配置. 6 配合测试设备. 7 终端要求 . 8 加载加扰方式 . .....7. OCNG概念说明 . 8 下行控制信道加载加扰方式. 9 下行业务信道加载加扰方式. 9 上下行综合加载加扰. 10 干扰级别. 11 网络质量测试的加载方式. 11 室内测试加扰方法. 12 5.6.7. 4.4. 信道条件定义 . 12 4.5. 判断小区边界的原则 . 13 4.6. 终端移动速度 . 13 4.7. 测试其他约定 . 13 4.8. 测试前提 . 13 测试用例说明 . 14 5.1. TD-LTE外场测试规范的使用阶段 . 14 5.2. TD-LTE外场测试规范的用词 . 14 5.3. 本标准规范和其他标准的关系 . 14 测试用例 . 14 6.1. 单小区上下行吞吐量对比 . 16 6.2. 多小区下行吞吐量和切换成功率对比 . 17 编制历史 . 18II前 言本标准旨在规范TD-LTE大规模外场测试评估方法,及其所涉及的测试例及测试步骤,为开展TD-LTE外场测试性能评估制定基本参考规范。本标准是 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名称或预计的名称如下: 序号 标准编号例12345标准名称III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TD-LTE规模外场测试的测试例与测试方法,规定了测试需要输出的数据及结果,供开展TD-LTE网络性能评估时参照使用。本标准规定了TD-LTE外场测试中对基本性能、多天线技术、室分系统、系统间干扰等进行评估的准则,针对不同的测试需求,制定了针对性的测试例以及测试方法,说明了对于本类测试的基本要求、测试设备的数量,以及测试中针对性的约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参考3GPP的规范: 规模试验第一阶段 无线网络侧:09年12月的R8版本 核心网络侧:与无线网络侧关联的接口版本(S1、NAS)是09年12月的R8版本;核心网内部接口为09年9月份的R8版本 规模试验第二阶段 无线网络侧:10年6月的R9版本 核心网络侧:09年12月的R8版本(含NAS和S1AP协议,为保证在无线网络设备和核心网络设备支持不同协议版本时的互通性,需保证无线网络侧R9版本的S1AP能与核心网络侧R8版本的S1AP互通)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表3-1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列表4. 概述4.1. 测试环境基本要求4.1.1. 网络结构与规模在规模试验六城市的密集城区或典型城区环境测试,无线网络形成比较规则的多层蜂窝结构、成片覆盖,应至少达到50个以上小区规模。4.1.2. 测试区域与路线根据不同测试内容,主要选择如下两种测试区域:1) 单个小区作为主测小区。其它小区空扰或按照指定方式进行真实/模拟加扰;要求主测小区位于试验区域中心,周围邻小区较多,主测小区周边应没有明显阻挡,并有径向和环形测试路线,且路况较好。2) 50个以上小区连续覆盖。比较规则的蜂窝结构覆盖区域,在该区域内路测。网络采用20MHz同频组网。路测时,测试路线应尽可能遍历测试区域内的主干道、次主干道、支路等道路,并遍历选定测试区域内所有小区;如无特别说明,测试车应视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以中等速度( 30km/h左右)行驶。4.1.3. 测试网络基本配置在测试期间,除特殊要求的测试项外,网络典型配置如下:表4-1 测试典型配置参数基站能够按需要对小区在线用户数、上行时隙RSSI、下行子帧PDCCH资源占用比例(或占用CCE数目)等进行连续监测、记录,并且记录中应提供时间戳,建议基站每1s输出一次这些参数并能自动保存为文件。4.1.4. 配合测试设备至少需提供如下设备配合测试:路测终端应至少支持测量、显示与记录层1、层2和层3信令与控制数据,包括:RSRP、RSRQ、RSSI、SINR、CQI、MCS、MIMO方式、RRC信令等,其中RSRP、RSRQ、SINR支持每100ms至少输出一次,CQI等参数支持每10ms(无线帧)至少输出一次,MCS、MIMO方式等参数支持每1ms(子帧)输出一次。GPS接收设备应支持显示、记录时间与经纬度。并且GSP接收设备记录的时间、经纬度数据应能与扫频仪、路测终端记录数据准确关连,为扫频仪、终端所记录的数据提供绝对时间与地理位置。测试数据处理上,应支持生成测试路线上RSRP/RSRQ/SINR打点图,RSRP/RSRQ/SINR的PDF/CDF分布曲线等。考虑到路测终端、GPS接收设备的原始测试数据一般按周期定时记录存储,由于车速不均匀和停车等候等原因,导致不同路段由于速度不一而使得平均每单位距离上的样本点数不一样。要求生成得到的PDF/CDF分布,单位距离上的样本点数应一样,以准确反映地理上的覆盖性能。4.2. 终端要求要求参与测试的终端,外场实际测试速率可达到下行56Mbps/上行17Mbps(在子帧配置为DSUUDDSUUD,特殊子帧采用10:2:2配置)。在进行(容量)用户数测试时,应配置220个左右终端。4.3. 加载加扰方式外场区域分为(若干)主测小区与非主测小区,主测小区加入真实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称为加载,而非主测小区引入的真实终端干扰或模拟干扰均称为加扰。对于上行:主测小区上行加载方式:采用真实终端进行加载;邻小区上行加扰方式:采用真实终端进行加扰,最终需对主测小区达到相应干扰级别所要求的上行干扰水平(IOT)。对于下行:主测小区下行加载方式:采用真实终端进行加载;邻小区下行加扰方式:采用OCNG方式,或采用真实终端进行加扰。4.3.1. OCNG概念说明在分配好真实数据的资源后(如果有的话),剩下未被分配数据的下行物理资源被分配无用的数据(即:没有任何UE会接收这些数据)以实现模拟加载或是邻区加扰。这种方法被称为OCNG(OFDMA Channel Noise Generator)。基站的OCNG功能应支持: 下行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加扰,且支持分别设置控制信道、业务信道加扰比例; 下行业务信道的加扰比例根据占用的PRB比例确定; 下行控制信道的加扰比例根据占用的CCE比例确定; 小区引入OCNG模拟加载后应同时能支持接入终端进行正常的业务。 为了达到干扰的真实性,OCNG产生的数据应该是放在随机化的PRB或CCE上,而不是某些固定位置的PRB或CCE;对于支持波束赋形的小区,下行OCNG数据需要能够根据指定方向,产生若干模拟波束。随机化的方式,以尽量真实模拟实际多UE业务时的PRB分配为原则。测试时,需要明确记录干扰PRB或CCE的加载位置及变化方式。4.3.2. 下行控制信道加载加扰方式如图1:主测小区发送真实控制信道信息。其余小区在下行控制信道上以OCNG方式满功率发送无用数据,发送数据占用的CCE位置随机。50%加扰表示加干扰数据占50%的CCE,发射数据位置变化周期不大于10ms;其它加扰比例依次类推。图1 下行控制信道加载加扰方式示意图4.3.3. 下行业务信道加载加扰方式如图2。一个小区设定4个波束,角度均匀分布在扇区内,各波束的角度保持不变。4个波束每个波束占用的PRB数目相等,但按一定规则循环。如下行PRB资源分为PRB组1、PRB组2、PRB组3、PRB组4,4个波束对应的PRB依次为:(PRB组1、PRB组2、PRB组3、PRB组4) (PRB组2、PRB组3、PRB组4、PRB组1) (PRB组3、PRB组4、PRB组1、PRB组2) (PRB组4、PRB组1、PRB组2、PRB组3)各波束占用的PRB组位置变化周期不大于10ms。加扰比例为4个干扰波束总共占用的PRB比例。如50%加扰即干扰波束随机占用总共50%PRB。每个PRB采用最大功率。即每PRB上发射功率=基站最大发射功率/系统带宽(100 PRB)。图2 下行业务信道加扰示意图4.3.4. 上下行综合加载加扰考虑到主测小区天线的方向性、上行加扰采用真实终端的可操作性,对主测小区上行下行同时加扰建议采用图3所示方式: 主测小区天线阵列法线的60度夹角(即共120度上行“迎风面”)内的两层邻区以及与主测小区同站的两个邻区采用真实终端进行上行加扰 上行加扰需最终使得主测小区的上行IoT达到预定干扰级别; 下行加扰在测试区域内的所有小区统一采用OCNG模拟加扰,加扰比例按占用PRB比例确定; PDCCH干扰比例固定设为70%。图3 上下行综合加载加扰示意图4.3.5. 干扰级别对业务信道的干扰,本规范共定义三种干扰级别: 干扰级别一:下行50%加扰 + 上行50%加扰(对应5dB IOT水平) 干扰级别二:下行70&加扰 + 上行70%加扰(对应8dB IOT水平) 干扰级别三:下行100%加扰 + 上行100%加扰(对应11dB IOT水平)说明:1. 上述干扰级别百分比,仅针对业务信道;2. 基站应支持分别进行控制信道、业务信道模拟加扰。 3. PDCCH加扰比例采用70%。 4.3.6. 网络质量测试的加载方式本规范第6章“网络质量测试”中的加载测试项目,采用如下加载方式:测试区域(50个小区)采用真实终端进行加载,每小区两个加载点(信号“中”点和“差”点各一,加载点应尽可能位于测试路线沿线),每点加载一个终端。每个终端进行FTP上传下载,实现各小区下行业务信道加扰比例70%。4.3.7. 室内测试加扰方法4.3.1至4.3.5的加扰方法适用于室外测试。本节规定针对室内测试(8.4节)的加扰方式。加扰采用均采取真实终端与基站进行FTP业务的方式。室内加扰仅针对业务信道,参与加扰的终端均采取定点均匀分布的方式,各终端位置需固定且在测试图中标明,关联的测试项目中终端位置保持不变,以便于数据比对。无论加扰还是加载,小区内作为负载的终端数为5个。加扰终端位置与待测小区天线点采取最近物理位置的方式,加载终端和待测终端在相同天线点的覆盖范围内。以百分数表示加载和加扰的级别,X%加扰表示加干扰数据占X%的PRB,本规范共定义三种干扰级别: 干扰级别一:下行50%加扰 + 上行50%加扰干扰级别二:下行70&加扰 + 上行70%加扰干扰级别三:下行100%加扰 + 上行100%加扰 4.4. 信道条件定义大部分的测试例需要在规定的信道条件下执行。因此,在正式测试开始前需要选出符合要求的测试点供测试使用。本测试规范中,根据信道条件的不同分为四类测试点:“极好”点、“好”点、“中”点和“差”点。这四类点依据SINR值来进行区分。为避免具体数值带来的不可操作性,需要针对具体测试环境,进行预测试判别(具体操作上可通过测试项目5.1.2“全网覆盖测试”执行):首先全网进行下行加载加扰(干扰级别三),在干扰受限环境中,尽量遍历(多次遍历,每次遍历尽可能不停留,不断链,不重复历经,必须包含链路质量差的区域;如果因场景限制,遍历有困难,可以仅在径向路径上进行测量,直到断链,并且可以反复多次。)被测小区内所有位置,测得小区内RS-SINR、RSRP的详尽指标,绘制CDF曲线。根据RS-SINR曲线确定信道条件好、中、差区间,95%-100%为“极好”,80%-90%为“好”,40%-60%为“中”,5%-15%为“差”。下述具体数值供参考,实际测试中,差点必须选取RS-SINR小于0的点。极好点:22dB好点:1520dB中点:5dB10dB差点:-5dB0dBSINR定义:采用EESM(指数等效SINR映射)映射方法得到。4.5. 判断小区边界的原则单小区覆盖时,根据L1/L3吞吐量对测试路线的打点图和CDF曲线评估小区覆盖性能。4.6. 终端移动速度低速:015km/h 中速:4060km/h 高速:100km/h以上4.7.测试其他约定单项指标的记录,涉及到测试时间长短的,测试时间最少30s,记录数据为30s中获取数据序列的均值。为了不引入不可预测的时延,下载/上传的文件应放在测试网络内部(Application Server),以得到更适合验证TD-LTE无线性能的数据。Ping的具体设置:按照Windows默认值进行,ping的时间间隔为1s。测试时的TCP/IP配置如下表所示。速率统计:L3速率统一采用DuMeter软件(利用其StopWatch统计平均速率)进行统计,并应确认选择端口为LTE终端。4.8. 测试前提在开展测试之前,参测厂商需提前提供以下材料并得到双方一致认同: 1. 所有小区的站名、站高、方位角、下倾角、带宽和频点的清单;2. 测试网络站址图(包含所有小区)。该图需能看出所有站点的位置,小区的朝向并标明站间距。地图需能看出该网络的真实环境(如google map);3. 主测小区以及整个测试网络的RSRP、SINR的CDF图和打点图。打点图需能看出该网络的真实环境(如google map);(不同测试开展前,均采用统一的一款终端完成测试选点及网络信道质量普查)4. 如有测试例中涉及路测,需提供路测路线图。测试路线图上需能看出站点位置以及小区朝向以及网络真实环境;5. 如有测试例中涉及选择测试点,需提供测试点在google map上的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