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学名家名篇名著 两汉文学 韦孟西汉初诗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为楚元王傅,历辅其子楚夷王刘郢客及孙刘戊。刘戊荒淫无道,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因被削王号,与吴王刘濞通谋作乱,次年失败自杀,韦孟在乱前作诗讽谏,然后辞官迁家至邹(今山东邹县),后逝于邹。韦孟通诗,其诗作仅存风谏诗在邹诗两首四言长诗。讽谏诗先叙韦氏家族史,次叙楚元王三代变化,再责刘戊荒淫,未抒忧愤,期望刘戊觉悟。在邹诗写年老辞官迁邹,抒发思恋楚王之情,赞美邹鲁尊孔崇礼的风气。这两首诗典雅古奥,从思想到语言都学习诗大雅,对当时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李斯(?前208)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秦代政治家、文学家。年青时曾做过小官,为得到更高的政治地位,他曾跟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后,去楚西入秦,初投吕不韦门下,后劝秦王一统天下,深得秦王赏识,拜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宗室大臣决议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其列,故此写了谏逐客书,说服了秦王。并进一步得到重用,官至丞相。秦始皇后来的销兵器、立郡县、焚诗书、禁私学、统一文字等措施,大多采纳于他的建议。始皇死后,与赵高矫诏杀公子扶苏、将军蒙恬,立胡亥为帝。二世即位后不久,由于赵高的陷害,被腰斩于咸阳。李斯是秦代文学唯一作家,谏逐客书是其散文代表作。始皇巡游各地,刻石颂德之文,多出自李斯之手,都是四言韵文,多以三句为一韵,对后世碑志文有一定影响。谏逐客书散文,是李斯在秦国做客卿时给秦王的一个奏章,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当时韩国使者郑国(人名)到秦国,劝说秦王修筑水渠,目的是转移秦国的人力、物力,减轻秦对韩国的军事威胁。秦宗室大臣发觉此意,建议秦王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被逐途中写了这篇谏以打动秦王,秦王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收回逐客令,并进一步重用李斯。文章列举了许多非秦人却帮助秦国强大,非秦所产的珍宝珠玉却为秦王所喜爱的事实,说明“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将导致秦国灭亡。全文结构严谨语言形象比喻丰富文字流畅,具有雄辩家的特色,多用偶句,后人称之为“骄体初祖”。贾谊(前200前168)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初期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深得郡守吴公赏识,汉文章时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他曾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由此遭到一些大臣和贵族的打击、陷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又被召回,任梁怀王太傅,怀王堕马而死,贾谊认为是自己未尽到太傅的责任,心感忧惧,经常哭泣,一年后抑郁而死,年仅33岁。贾谊所著文章,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文58篇,赋7篇,刘向编其文为新书,亦名贾子,在流传中,有所散失和错乱。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沦积贮疏最有名,辞赋现存4篇,吊屈原赋鵩鸟赋是其代表作。明人辑有贾长沙集。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有贾谊集出版。过秦论政论文。西汉贾谊作。写于西汉初期。当时,随着生产的逐渐恢复,社会经济开始发展,但汉王朝的统治并不稳固,北方匈奴不断骚扰,阶级矛盾也日趋尖锐,各诸侯国分封割据,独霸一方,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贾谊敏锐地看到这些潜在的问题,写了这篇文章,目的在于通过对秦灭亡的分析,以引起当朝统治者的注意。文章分上、中、下三篇。主要论述秦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着重指出“仁义不施”是秦朝迅速灭亡于农民起义的原因。揭露秦王赢政、胡亥、子婴三代政治上的错误及所行暴政,目的在于给汉代统治者提供借鉴,以免重蹈覆辙。吊屈原赋辞赋。贾谊作于前177年。据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贾谊年青有为,才华超群,被周勃等人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听说那里地势低洼、气候潮湿,以为自己不久将别于人世,再则,此行是被贬,心情抑郁,在渡过湘水时,作了吊屈原赋以哀吊屈原。文章先写屈原所处的环境,小人当道,君主不明,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楚国贤愚不分的黑暗现实进行谴责。认为屈原遭此灾祸是他自己造成的。应当“深潜以自珍”、“远浊世而自藏”。这篇赋写法上最大特点是用了大量比喻,说明当时贤愚不分、是非颠倒,所以屈原悲愤自沉,用大量比喻说明自己的观点,应深藏自珍,远走高飞。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音调急促,语句形象,深切感人。鵩鸟赋汉代贾谊的赋,作于前174年。文帝五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谪居长沙,心情抑郁不快。三年,有鵩鸟飞入其舍,认为不祥,就写了这篇赋,来作自我排遗。文章以人鸟问答的形式,抒写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借此抒发他谪居长沙时忧生畏祸的思想感情。他用齐生死、等荣辱、听天由命、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来解脱自己的悲伤情感。本文重在抒情,篇幅短小,用拟人手法,采用问答的散文形式,极为自然,语言上多用四言句,句法整齐,朴实简炼,具有表现力。鵩鸟赋是最早的抒情小赋,后世的抒情小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在赋体向散文化的过渡上此赋也起了良好的作用。 晁错(前200?前154)。颖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初期著名政治家、散文家。少学申商刑名之学,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以有辨才,号为“智囊”,他对当时的军事、边防等问题,提出许多改革意见。汉景帝时,任御使大夫,多次奏请削弱各诸侯王的封地,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帝国的统一,遭到诸侯及勋臣的强烈反对。公元154年,吴王刘濞会同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不得已,斩晁错于东市。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晁错有文31篇,多已不存,今存较完整者8篇,以论守边备塞疏和论贵粟疏最著。清马国翰严可均等人均有辑本。论贵粟疏晁错的政论散文,写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或稍前。西汉初期,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但阶级矛盾却日益尖锐,地主、商人的势力逐渐强大。官府的横征暴敛、地主富商的剥削,使广大人民生活极为困苦,以致破产流亡,造成国家储备不足,国力虚弱,长此下去,必将危及汉王朝的统治。面对这种状况,晁错写了这篇奏疏,以引起汉文帝足够重视。文章一开始就用尧、禹、商汤时代和西汉对比,说明“务农于农桑”的重要性,接着将珠玉金银与粟米布帛的价值和作用加以对比,说明明智的君王应“贵五谷而贱金玉”,最后又以农民的勤劳困苦和富商的骄奢淫逸对比,指出应重农抑商,并提出具体的措施,即奖励粮食生产,富国强民。文章简洁明快,文词激切,逻辑严密。多处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逐层剖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枚乘 (?前140)字叔,淮阴(今江苏清江市)人,西汉著名辞赋家,生年失考,死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枚乘曾在吴王刘濞的门下任郎中,目光锐利的枚乘看清了野心勃勃的刘濞,迟早总要起来叛乱的,便挺身而出上书劝谏,刘濞不听,又串通赵、楚等七国诸侯,打着“杀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汉景帝杀晁错以谢七国。这时,枚乘又劝吴王趁此收兵,以免自取灭亡,吴王又不听,终于被擒。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枚乘因此知名,后回老家淮阴闲居。汉武帝时,曾以安车蒲轮(以蒲裹轮,行动起来稳便)接他去京师,因年老力衰,死于途中。有赋9篇,今存3篇。七发是他的代表作。后人辑有枚叔集。七发辞赋。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西汉枚乘作。“七发”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的意思,全赋凡二千余字,假借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首段铺陈致病之由为始,各段依次对宫廷的音乐之美,饮食之丰、车马之盛以及巡游田猎,观涛之乐等极尽写状,然太子兴趣索然,俱以病辞,最后吴客说以圣贤方术之“要言妙道”,于是太子精神振作,“据几而起”,出了一身汗,病就好了。它反映了当时贵族社会骄奢淫逸的生活,指出腐朽享乐的生活是致病的根源,所取“要言妙道”则是治病的最好药石。文章具有一定的讽刺意义。七发规模宏大,辞语丰富,叙事状物,铺张细腻,意境开阔壮丽,特别是观涛一段,写得尤其淋漓尽致,惊心动魄。它奠定了新体赋的形成,开创了“七体”的先例,促进了汉代辞赋的发展。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幼时“家贫,无以为业”,好读书,学剑击,因慕战国时蔺相如的为人,改名相如。汉景帝时得充郎官(皇帝近侍),做武骑常待,结交于邹阳、枚乘、庄忌等人,由朋友的帮助结识了临邓大富人卓王孙丧夫寡居的女儿卓文君,相如借琴声表达倾慕之心,文君也爱相如,便趁黑夜从家中逃奔与之结合。汉书艺文志载,司马相如赋29篇,今存6篇,以子虚赋上林赋最为有名,还有一篇受陈皇后的委托写的长门赋。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作家,内容虽多描写帝王游猎,歌颂帝王“功德”为主,很少涉及人民的生活,但词彩富丽、结构宏大,艺术性强“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鲁迅语)因而他的辞赋对当时及后代影响均较大。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子虚上林赋辞赋,司马相如作。子虚作于梁同,叙写诸侯游猎。上林作于武帝召见之时,赋颂天子游猎。子虚上林内容承接,实为一篇。内容是借假想人物“子虚”、“乌有先生”,“亡有公”相互洁难和议论,对诸侯、天子迷恋游猎、不务政事给予规讽。“子虚”是楚国出使齐国的使臣,齐王为着夸耀国势强大,“悉发境内之士,备车骑之众”和他一起游猎。猎毕,子虚拜访齐臣乌有先生,有意对他吹捧楚王游猎云梦的盛况以贬低齐王,乌有不服,相互洁难,以显示诸侯的声威。子虚上林赋结构宏伟,纵横自如,通达流畅,委婉有致,描写生动形象,绚丽多采,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之一,奠定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开创了“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在汉赋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长门赋辞赋,西汉司马相如作,写于孝武帝时。据说是他受了失宠的陈皇后的百斤黄金重托才写的。汉武帝读后,很受感动,陈皇后遂又得宠。赋前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众议乃后人所加。赋先以武帝口吻说明曾答应“朝往而暮来”,结果武帝喜新忘旧。接着改为陈皇后口吻,描写她登兰台远望,浮云四塞,天色昏暗,雷鸣风飘,玄猿长吟,而君不再来。接着描写宫室虽好,寂寞难耐的景况,明月自照,抚琴长愁,只能涕泪纵横,舒息增叹。最后写梦中见君王在侧,然醒后仍是孤身一人,夜长难过,表明失宠宫人望君不至的复杂心理。客观上反映了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集团内部的妇女,同样处于卑微和屈辱的地位。全赋想象丰富,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工于铺叙,在汉赋中别出一格,对后世闺情宫怨一类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司马迁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讫于汉武帝,历时三千余年。所述史事,详于战国、秦、汉。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已作详细介绍,略.)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汉时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 汉书纪传体西汉断代史。共一百篇,其中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辞赋家。字曼情。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恃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他曾向武帝陈政治得失,献农战强国计,但武帝始终将他看作俳优,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并抒发自己的不满。叙事、说理、言志皆语言疏朗,议论酣畅、深入浅出、意味深长。后来杨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张衡的应间等都受其影响。王褒(生卒年不详)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西汉辞赋家。王褒对于音律很有修养,并善于写诗,宣帝时,由朋友推荐被征入京都,应诏作圣主得贤臣颂,后擢升谏议大夫。皇太子很喜欢他的甘泉宫颂和洞萧赋,时常令后宫才人诵读。后来有人说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宣帝命王褒前往祭祀,结果病死途中。汉书艺文志载,王褒有赋十六篇。流传到现在的有圣主得贤臣颂一篇,洞箫赋一篇,九怀九篇,此外又有甘泉宫颂碧鸡颂残文。明人辑有王谏议集。洞箫赋辞赋,王褒作。洞箫赋是他的名篇,是咏物赋的代表作。在作品中他把洞萧的声音情调,描写的细致入微,有声有色,特别是洞箫赋的后一部分,把洞箫声音分为“妙声”“武声”“仁声”,作了各种比拟描写,又写箫声有各种感人的力量。刘勰文心雕龙说:“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赋中铺排夸张,描绘精细,或用典,或比喻,俱贴切而传神,是我国最早专门描写音乐的辞赋。扬雄(前5318)西汉学者、辞赋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时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虽家贫而不慕富贵。40岁后,始游京师。曾任宫廷低级官吏,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一生悉心著述,曾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对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价值。另有语言学著作方言等。善辞赋,有模拟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而写的甘泉羽猎:后世有“扬马”之称。较有特点的是他自述情怀的几篇赋,如解嘲逐贫赋和酒箴等。晚年对赋的评论,为赋的发展和后世对赋的评价有一定影响。散文也有一定成就。明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解嘲辞赋,扬雄作于汉哀帝时。写他不愿在官场中趋炎附势,而甘愿淡泊地写他的太玄。文中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内部擅权、倾轧的黑暗局面:“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对庸夫充斥而奇才不遇的状况深表愤慨:“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俛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寄寓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他甘愿“默默”,采取“自守者身全”的态度。全文纵横驰说,辞锋锐利,又多运用偶句,使文章具有雄辩特色。梁鸿(生卒年不详)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诗人。幼年随父寓居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初入太学受业。学毕,在上林苑牧猪。后归平陵,娶孟氏女子,有德无容,为她取名孟光,字德曜。后同入霸陵山中隐居,耕织为业。章帝时梁鸿出函谷关过京城,作五噫歌讽世,章帝闻知不悦,下诏搜捕,遂改姓运期,名耀。南逃至吴,为人佣耕。东家见孟光进食“举案齐眉”,认为妻子对大夫如此敬重,绝非平常佣工,就以礼相待。梁鸿得以闭门著书。死后葬于要离墓旁。梁鸿诗仅存3首,载后汉书本传,即五噫歌适吴诗思友诗,皆富有现实性,反映东汉前期一部分下层士人的不满情绪和反抗精神,从形式看仍以骚体为主,而有所变化。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辞赋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17岁时游学三辅,后到京都洛阳就教于大学,“通五经,贯六艺”。淡于功名,屡召不就。后曾任郎中、太史令,作过侍中、河问相等官。他勤敏好学,博识多能,曾以“约己博艺,无坚不钻”自许。先后发明和制作举世闻名的浑天仪和地动仪。文学成就主要是辞赋和诗。大赋以二京赋最有名。另有思玄赋、归田赋等。诗以四愁诗最有名。明人张傅辑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二京赋辞赋。张衡作。分西京赋东京赋两部分。是他早年入京后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窬侈”而作。题材体制均模拟班固两部赋,但结构更宏阔,思想艺术上也显示出某些特色。赋中假设凭虚公子与安处先生问答,记述了长安、洛阳的山川形势、宫殿台观,描绘了两地的居民郊市、物产民俗等情况。主旨是规讽统治阶级,有些议论颇为深刻切直,如“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危机的深刻忧虑和对人民力量的理解。赋中对都市商贾、侠土、辩士的活动及杂技和角溉百戏的演出情况等都有所反映。有些片断描写生动,宛如目睹,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四愁诗诗歌。张衡作于汉顺帝时。当时作者出任河间相。全诗共分四章,写怀人的愁思,历叙所思在“泰山”、“桂林”、“汉阳”、“雁门”等远方各地,但都是“路远莫致”,只得相互馈赠,长怀愁思,涕泪沾襟,使其不胜忧伤。作品以情诗的形式寄托政治抱负和失意的心情。诗运用全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方式来表现他缠绵的情思,语气自然而深沉。全诗通篇六言,虽每首第一句尚有“兮”字,但已是文学史上较早的七言诗,对后世七言诗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中国文学名家名篇名著 <wbr> <wbr>两汉文学 <wbr> <wbr> <wbr> <wbr> <wbr> <wbr>灵璧一中刘文刀赵壹(生卒年不详)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人。东汉辞赋家。为人耿直,为地方乡党排斥,屡次得罪,几乎被杀,经友人救援方免。灵帝光和元年(178),任上计吏,见司徒袁逢,长揖不拜。袁逢等人为他延誉,名动京师。代友赋作刺世疾邪赋,篇末的两首五言诗,抒发了刚正之士不能见容于时的强烈愤慨,形象生动,是东汉五言诗中的佳作。另有穷鸟赋。著有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16篇。今存诗文收录在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逮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刺世疾邪赋辞赋。赵壹的代表作。见后汉书赵壹传。赋中以激愤的感情揭露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指斥统治者不顾“生民之命”,“唯利己而自足”的贪婪本性,并对当时弥漫于官场上的“舐痔结驷”、“抚拍豪强”的丑行作了辛辣的讽刺。他敏锐地感觉到汉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这篇赋对春秋以来的社会进行了批判,表现了作者对“生民之命”的无限同情。语言犀利,感情激烈,对现实的揭露很有深度;在风格上,变汉赋的板滞为疏荡、华丽为通俗。篇末假托秦客和鲁生所作的两首五言诗,抒发刚正之士不能见容于时的强烈愤慨,形象生动,风骨遭劲,是东汉五言诗中的佳作。(申海田)马融(79166)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安帝时为校书郎中。桓帝时为南郡大守,因件大将军梁冀,遭诬陷免官秃徙朔方。后得赦,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辞官。马融是当时有名学者,弟子常有千数,卢植、郑玄皆出其门下。他爱好音乐,生活豪奢,不拘儒者之节。常坐高堂,设红色帐幕,前授生徒,后列女乐。他一生注有周易尚书三礼论语孝经老子淮南子列女传离骚等,并著有赋、颂、碑、诔等21篇,其中广成颂(收入本传)长笛赋(收录于文选),较有名。其他作品多亡怯。郦炎(150177)东汉诗人。字文胜。范阳(今河北定兴)人。曾为郡吏,州郡察举孝廉,征召为右北平从事祭酒,都不就。后患疯病,他奉母至孝,因母死而犯病,以致使临产的妻子被惊死。为妻家诉讼入狱,死于狱中。郦炎有文才,通音律,思辩敏捷,善于说理。自谓“十六而作郧篇”、“二十六而作七平”(遗令书、今佚。后汉朽郦炎传录其述志诗二首。皆抒发胸怀大志而遭时不遇的愤慨。钟嵘诗品把他和班固、赵壹并列,认为“托咏灵芝,怀寄不浅”,与班、赵同样是“苦言切句”。除存诗二首外,占文苑载其对事篇,遗令书4段。述志诗二首诗歌。郦炎作。其一先述其自负不羁之才,“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后感慨天命不平,“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录。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其二是以“灵芝”、“兰荣”起兴,“哀哉二芳草,不植太山阿”,无可庇荫,运遇沉沦;且悲哀贾谊被诬“浮华”,“贤才抑不用,远投荆南沙”;愤懑世无伯乐、卞和。两诗思想明确,形象鲜明,气势凌厉,语言流畅。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元年(184),举高第,为恃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侯,迁虎责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中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谭攻青州,孔融弃妻只身出逃,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这期间,他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上待客,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魏文帝曹丕誉他为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大抵为申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事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工整,辞采典雅,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孔融诗现仅存5首,多抒泄忠悃孤愤之情。论盛孝章书议论文。孔融作。是孔融为救助危在旦夕的知心好友盛孝章,而向曹操写的一封推荐信。全文以感叹年事凋零开篇。中间引经据典,反复论证,说明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义不容辞。最后提出希望能崇尚招贤纳士之意。在写法上,或直叙,或婉述,或论证,或譬喻,在委婉中又不容置辩,明其意则适可而止。虽似从容不迫地讲了些与论题关系不大的事理,但却将解救知己好友这个中心论题讲得巨细无遗、天衣无缝。它不以气势的雄浑见长,却能凭论证的周详取胜。见文如见其人。这封论盛孝章书所展示的才与识、为文与为人的完美统一,足以给人这种鲜明的印象,令人敬慕。陌上桑为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之一,是东汉时期的一首民间故事诗。此诗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属大曲类。五台新咏录本篇,题为日出东南隅行。陌上桑全诗分为三解,“解”即章乐诗段落。陌上桑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秦罗敷。诗一开头便用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用“捋髭须”、“著绡头”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出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侧面虚摹罗敷之美。接着写好色之徒的垂涎、要挟以及罗敷的断然拒绝。通过罗敷夸饰自己丈夫一段,让喜剧在充满胜利快感的哄堂大笑中结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罗敷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性格特点。全诗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运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集中体现了罗敷那种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精神。白头吟为乐府诗集相和歇辞之一,是一首反映在婚姻不自由的封建社会里妇女悲惨命运的“汉代街陌谣沤”。汉代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封建礼教的压迫日趋严重,“三从四德”等封建伦常枷锁重重,广大妇女身受种种束缚,正所谓“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妇女的命运完全操纵在别人手中。自头吟塑造了一位重情义、有爱情理想的刚烈倔强而终巡遗弃的妇女形象。篇首连用“山上雪”、“云间月”两个比喻,以喻女主人公纯洁的品德,这与轻意气、重钱刀的“两意君”那卑劣的品行形成鲜明对照。面对三心两意之人,女主人公毅然与之“决绝”,既表现出女主人公的自持自重,也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的抗议。切身的痛苦使得诗主人公提出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爱情理想,但那毕竟是“愿”,现实中无法实现,这便是“白头吟”的诗题含意。全诗虽仅有八句,但贴切的比喻朴实的语言,质朴的白描,使全诗跌宕有致、耐人寻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题目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把它收在杂曲歌辞中,题目是焦仲卿妻。后来人们常取诗的首句,名之为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大概是建安时期民间创作的。全侍353句,1785字,作者以无限的同情叙写了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妻的悲剧。只因焦母“吾意久怀忿”,刘兰芝就被谴送回娘家,夫妻分离的苦痛、依恋溢于诗行。利欲熏心的刘兄把回到娘家暂感平安的兰芝又椎到了绝境,他们的双双殉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孔雀东南飞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等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全诗运用了个性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物业管理抵押借款合同
- 2025智慧合同管理系统:效率与合规的典范案例
- 2025培训师聘用合同模板
- 2025劳动合同终止协议范本
- 公司财务知识培训主持词课件
- 揭阳空港消防知识培训课件中心
- 技术岗位面试题及答案攻略
- 2025财产委托代管合同范本
- 新媒体人才招募实战模拟面试题集锦
- 全场景面试经验分享:全球百强面试题目的运用与解答
- 人力资源公司加盟合同
- 餐饮研发中心管理制度
- 2025年交管12123学法减分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压疮的识别及护理
- 国网公司合规管理
- 上海宝冶合同范例
- 除锈及防腐施工方案
- 广东英语七年级下册单词表2025
- 欧泰科-吊挂软件使用教程
- 2025年湘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小学古诗文课外实践活动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