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讲从 战时共产主义 到 斯大林模式 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十单元第23讲 一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 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被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扼杀的威胁 1918年夏 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 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 财力 战胜敌人 3 内容 a 农业 实行 余粮收集制 b 工业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 c 商贸 取消自由贸易 d 劳动与分配方面 实现普遍 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第十单元第23讲 4 评价 在当时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 物力 财力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国内战争 结束后 苏俄继续推行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 新经济政策 1 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第十单元第23讲 2 内容 农业 以固定的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 允许外国 资本家经营 贸易方面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允许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分配制 3 评价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易错扫描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而不是全面恢复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第十单元第23讲 知能拓展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特殊性 1 适应战时需要 它是以 一切为了前线 为口号的非常措施 2 具备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 如余粮收集制 配给制等措施 但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 主观超前性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凭主观意愿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推敲细节 新经济政策究竟 新 在哪些地方 新经济政策 新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 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 来巩固工农联盟 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是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和与时俱进 第十单元第23讲 二 斯大林模式 1 背景 苏联的成立 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增强经济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需要 2 措施 优先发展重工业 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推行 农业集体化运动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第十单元第23讲 3 特点 1 经济方面 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强调单一公有制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 政治方面 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党政不分 忽视民主法制 缺少群众监督 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4 成就 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苏联迅速实现了 工业化 第十单元第23讲 5 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牺牲农民利益 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特别是这种体制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 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易错扫描 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是 斯大林模式 的基本经济特征 而片面发展重工业 所有制的单一性只是其表现性特征 不是其基本经济特征 知能拓展 从 斯大林模式 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制定经济政策时 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 求 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 健康发展 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第十单元第23讲 三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 背景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日益暴露 2 历程 1 赫鲁晓夫改革 a 内容 农业方面 农产品实行收购制 提高收购价格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 提倡种植 玉米 工业方面 改革管理体制 将部分中央企业的 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 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b 结果 由于未能从根本上突破 斯大林模式 改革成效甚微 第十单元第23讲 2 勃列日涅夫改革 a 内容 改革重点在工业上 推行新经济体制 注意发展重工业 特别是军事工业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b 结果 初期取得一定成效 使苏联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后期改革陷入停滞 第十单元第23讲 机的局面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 为了缓解困难而进行了改革 b 内容 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后期改革重点放在政治领域 c 结果 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和苏联解体 易错扫描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虽然继承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 但它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 经济改革的失败主要应归咎于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而不是计划经济模式本身的突破 3 戈尔巴乔夫改革 a 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 苏联出现危 第十单元第23讲 1 列宁说 我们给全世界资本主义一定的 贡献 在某种方面向他们 赎买 从而立即在某种程度上使苏维埃政权的地位得到加强 使我们经营的条件得到改善 基于此 苏俄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 a 出台固定粮食税 b 废除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c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d 实施全面工业国有化 第十单元第23讲 中只涉及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结合时代特点 只能是后者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国家对经济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列宁时代的经济政策给资本主义的 贡献 教材 第十单元第23讲 2 全球通史 中说 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 耐泼曼 都能雇佣劳动力 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 这一现象 a 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 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 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 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第十单元第23讲 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题干中 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 和 雇佣劳动力 经营生产即是新经济政策的反映 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该政策是在 第十单元第23讲 3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 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 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 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 这位政治家的 蛮干 主要表现在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 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 实施经济 加速战略 第十单元第23讲 干 的表现是指其不顾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条件的限制 在农业改革中盲目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a项是1918年 列宁时期 开始实施的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内容 c项是1927年 斯大林时期 联共 布 十五大 的方针 实行农业集体化 1932年苏联实现了全盘集体化 d项是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提出的经济上的措施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是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评价 有关他 蛮 第十单元第23讲 第十单元第23讲 一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有哪些不同 1 背景不同 前者是在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 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乏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后者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 国际环境得到了改善 但经济形势严峻 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 2 内容不同 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 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 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以此来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第十单元第23讲 3 目的不同 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 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 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 实质不同 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来控制社会的金融 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后者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发展商品经济 恢复国民经济 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超过资本主义成分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第十单元第23讲 5 作用和影响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虽然在当时对于保障战时物资供应 战胜国内外敌人 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它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阶段 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 为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第十单元第23讲 材料一目前政治形势的全部关键 就是我们正处在转折的过渡时期 正处于有着曲折的从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时期 这是一项新的任务 因为现在经济任务第一次具有这样大的规模 我们应该意识到 应该记住 经济战线上的战争是更困难 更长久的 要在这个战线上获胜 必须使更多的工人和农民变得主动 积极和忠诚 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 我们向他们借的 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 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 我们一定要偿还 但是 为了恢复工业 就需要有 第十单元第23讲 富余的农产品 因为我们若不恢复经济生活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就不能战胜敌人 这一点是驳不倒的 让我们使千百万人更自觉地对待经济战线上的战争吧 列宁选集 第四卷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 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 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 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 原料和饲料的方法 齐世荣主编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现代部分第一分册 第十单元第23讲 材料一表明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是在国内 归纳总结 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重大突破 首先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其次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从上述两个特征来看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 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 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工农联盟 通过社会主 战争 物资匮乏的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手段 在当时是必要的 材料二表明苏俄准备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苏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过程 第十单元第23讲 第十单元第23讲 义成分和资本主义成分的经济竞赛 最后战胜资本主义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二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1 同 1 目的 都是解决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2 结果 都未取得明显成果 前者收效甚微 后者初期效果明显 后期停滞不前 3 失败原因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 斯大林模式 2 异 内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第十单元第23讲 业的巨大潜力仍然利用得很差 许多集体农庄和许多区的谷物 米粮 亚麻 甜菜 油料及其他作物的产量仍然不高 农业产量的增长 畜牧业的发展 土豆 蔬菜 长纤维亚麻 饲料谷物及其他饲料作物的生产都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要求 这些部门及其他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落后状态 妨碍了满足居民迫切需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并成为增加集体农庄和集体农庄庄员收入的严重障碍 但是许多重要的农业部门之所以落后还有其他的原因 还有来自我们工作中的缺点 来自我们对农业的领导不力的原因 即由我们自己造成的原因 这些原因之一 首先是在农业 材料一苏共中央全会指出 对社会主义大农 第十单元第23讲 中违反了使工作人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生产发展 关心增加生产收入的原则 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根本原则之一 齐世荣主编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第一分册 材料二苏共中央全会认为 除了提高全国各地区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以外 开垦新土地对于增加谷物生产具有巨大意义 在短时期内增加谷物生产的一个重要的 而且是完全现实的来源 就是在哈萨克斯坦 西伯利亚 乌拉尔 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及北高加索的部分地区开垦熟荒地 以扩大谷物的播种面积 这些地区有大片尚未开垦的黑钙土和栗钙 第十单元第23讲 土的肥沃土地 这些土地不需再作多大的投资就可以得到丰收 齐世荣主编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第一分册 材料一反映了苏共中央认为当时农业有一些不足之处 材料二反映了苏共作出开垦生荒地的决议 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认为 当时苏联的农业存在许多不足 如 对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巨大潜力仍然利用得很差 产量仍然不高 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要求 妨碍了满足居民迫切需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并成为增加集体农庄和集体农庄庄员收入的严重障碍 第十单元第23讲 思维升华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必须从实际出发 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前提 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 都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革适应 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等 第十单元第23讲 一 选择题 每小题5分 共60分 1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为实现 不劳动者不得食 的原则 列宁曾主张 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制 即绝对禁止任何私人的粮食贸易 必须把全部余粮按照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 他这一主张 a 有意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b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第十单元第23讲 c 不利于苏俄的社会主义革命 d 自始至终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 当时列宁所实行的政策是 战时共 产主义 政策 这一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第十单元第23讲 2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20世纪20年代 有作家说 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 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 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这主要体现了 a 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c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作用 d 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第十单元第23讲 策的作用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时间 20世纪20年代 再结合材料体现出的信息 恢复商业 经济复苏 由此可知是新经济政 第十单元第23讲 3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 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 城市恢复了生机 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 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 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 学会做生意 主要是指 a 借助商品 市场进行调节 b 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 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 实行粮食税制度 第十单元第23讲 解析 材料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俄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借助商品 市场进行调节 发展社会经济 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故本题选a项 答案 a 第十单元第23讲 4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新经济政策 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 途径 方法和方式 就当时的具体国情而言 这一举措有利于 a 彻底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b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c 确保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d 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第十单元第23讲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b项因为1928年斯大林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而采用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应该排除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主要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缓和阶级矛盾 巩固工农联盟 故d项正确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a c两项指的是 第十单元第23讲 5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某同学在关于苏联 俄 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 其最合适的主题是 需要先进工人进行大规模 十字军讨伐 到所有一切生产粮食和燃料的区域去 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 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 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 最坚决的 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第十单元第23讲 c 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 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 解析 根据第一段材料中 需要先进工人 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 可知是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根据第二段材料中 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可知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固定粮食税 故选a项 答案 a a 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 由 战时共产主义 到 斯大林模式 第十单元第23讲 6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在 斯大林模式 下 全国是一个统一的 大工厂 而企业只是这座 大工厂 中的一个 生产车间 甚至 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 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 斯大林模式 a 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 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第十单元第23讲 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故b项正确 苏联实行的是 指令性 计划不是 指导性 计划 故a项错误 c 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 第十单元第23讲 7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下面为1913年和1937年英国 美国 苏联 俄国 和法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图 其中代表苏联 俄国 的是 a b c d 第十单元第23讲 解析 1913年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经济落后 其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小的 1937年 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世界第二位 因此答案为d项 答案 d 第十单元第23讲 8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全球通史 中指出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 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这表明他 a 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 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 c 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d 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第十单元第23讲 党和政府实行大规模有计划的 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此时的西方正在经历1929 1933年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导致了生产大量过剩 西方经济陷入困境 但是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却取得了成功 从 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一句分析可知 作者对五年计划的实行和结果较为赞赏 排除b项 a d两项内容与题目叙述无关 答案 c 解析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28年至1932年 苏联共产 第十单元第23讲 9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中国在1978年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中取得了成功 而苏联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 主要原因是 a 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 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第十单元第23讲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过分追求稳定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面临重重问题 他们的改革都缺乏正确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导 答案 a 解析 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中国制定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策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苏联的实际出发 第十单元第23讲 10 基础再现 视角拓展 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 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 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 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 以工业化为主导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第十单元第23讲 中占很大比重 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显著特点 材料描述的只是工业经济结构 没有与农业进行对比 不能体现a c两项的内容 材料也没有涉及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故d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 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 第十单元第23讲 11 视角拓展 高度提升 20世纪80年代后期 前苏联国内实行政治改革 掀起了否定前苏联历史的舆论狂潮 当时美国认为 苏联的 新革命 不可逆转且大有希望 西方应该鼓励苏联的变革进程 影响苏联朝有利于西方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知 新革命 的实质是指 a 否定 斯大林模式 b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c 开创革命新道路d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单元第23讲 答案 b 解析 根据 否定前苏联历史 有利于西方的方向发展 可知 新革命 的实质是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答案选b项 第十单元第23讲 12 视角拓展 下表反映了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 这一状况导致的最终结局是 a 苏联解体b 人民生活困苦 c 放弃经济改革d 停止与美争霸 第十单元第23讲 终结果是导致苏联解体 因此答案选a项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 1981 1990年苏联经济不断下滑 甚至出现负增长 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失败 其最 第十单元第23讲 13 基础再现 能力综合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十月革命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三段式 军事 战时 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郑异凡 斯大林模式的来龙去脉 材料二对列宁而言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 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 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二 非选择题 第13题22分 第14题18分 共40分 第十单元第23讲 材料三由于斯大林在五年计划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 所以这时期的问题和缺陷也很少受到强烈的反对 等到前两个五年计划完成时 斯大林模式也就在现实层面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了 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 第十单元第23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苏俄 联 在三个不同时期分别实行的农业政策或者措施 6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新经济政策的 新 有何表现 4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根据 斯大林模式 在现实层面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 后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8分 4 综合上述材料 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关注哪 些问题 4分 第十单元第23讲 答案 1 政策或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时期 余粮征集制 新经济政策时期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的余粮 斯大林时期 农业全盘集体化 6分 2 表现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分 第十单元第23讲 4 应关注的问题 立足国情 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政策应该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树立科学发展观 注重经济领域的协调发展 4分 言之成理即可 3 成就 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经济实力大增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 提高了国民素质 苏联成为世界强国 6分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问题 片面发展重工业 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2分 第十单元第23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安徽芜湖凤鸣控股集团及其子公司选调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国家电投集团国家核电招聘2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南充临江东方发展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铁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2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地铁安全教育培训资料课件
-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课件
- 固定可摘义齿课件
- 地磅安全记录培训课件
-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课件
- 回族安全培训班课件
- 异博定治疗方案
- GB/T 5008.2-2023起动用铅酸蓄电池第2部分:产品品种规格和端子尺寸、标记
- Unit3+Understanding+ideas+The+New+Age+of+Invention外研版(2019)高中英语必修第三册
- 锻造操作机安全检查表模版
- 钢结构深化设计工作流程
- 落地式钢管脚手架验收记录表
- GA 1814.2-2023铁路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第2部分:旅客列车
- 个人养老保险重复缴费退费申请表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车间除尘系统设计说明书1
- JJF 1059.2-2012用蒙特卡洛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 GA/T 1788.3-2021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要求第3部分:安全交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