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自高考改革以来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史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基本上从2010 2013年每年都有涉及 2015年的高考对本课的内容仍有可能以文言文材料创设历史情境 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整个古代制度的纵向演 变和横向对比 建议特别关注本课政治制度创新的相关内容以及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历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在近年的高考中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过一次 但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 也是与西方相比开始落后的时期 在复习中 应该特别关注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是明清经济 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原因 也是导致近代我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因素 一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中央集权的演变 1 汉朝 藩镇割据 汉初 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 汉武帝 颁布 解决了王国问题 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唐朝 唐中期 设置藩镇 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 局面 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推恩令 3 宋初强化中央集权 军事上 收兵权归中央 充实禁军 行政上 由 担任地方官 设 监督 财政上 地方财政由中央掌控 4 元朝 实行 制度 加强了中央统治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 的开端 2 专制主义的演变 1 汉朝 汉武帝重用侍从 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 以削弱 相权 文臣 通判 行省 省制 三省六部制 2 隋唐 在魏晋出现的三省体制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成 3 宋代 加强君主专制 设 为最高行政机构 增设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和财权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4 元朝 设 替代三省 为最高行政机关 图说历史 北宋中央机构设置示意图 军权 中书省 3 选官 用官制度的变化 1 汉朝 察举制 科举制 中央集权 2 魏晋南北朝 3 隋唐宋元 经过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科举制正式形成 意义 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大大加强了 九品中正制 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1 原因 前车之鉴 元朝丞相权势过重 以致皇权不稳 内乱屡 生 相权 丞相 六部 君主专制 根本原因 明太祖认为 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会导致社会动荡 2 做法 裁撤中书省和 权分 直接对皇帝负责 3 影响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进一步加强 2 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票拟权 首辅 明朝内阁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责任内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无决策权 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 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 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 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 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 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3 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 清朝初年设内阁 置六部 内阁负责奏章票拟 军国机要由 定夺 2 康熙时 设 参与机要 与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 互相制约 最后集权于皇帝 3 雍正帝时 为办理西北军务 在宫内设置 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军机处 一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和规律1 演变 2 规律 1 选官制度是保证统治阶级的重要举措 历代统治者都非 常关注 2 标准由世家发展到才学 形式日益严密 选拔标准趋向 制度化和公平 客观 3 科举制度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后期 明清 随着考试 内容和方式的僵化 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材料 渐渐地 这些考试 指科举 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 儒家正统观念 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 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 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研读 材料认为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 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肯定了科举制有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文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积极作用 而 指科举 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 则表达出科举制对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积极作用 但是过于集中于儒家思想会造成考试内容和方式僵化 不利于社会发展 二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 积极影响 1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 一和领土的完整 2 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 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2 消极影响 1 经济上 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特别是阻碍了商品 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 政治上 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进一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 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 思想文化上 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 阻碍了科 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材料 汉人驱逐蒙古人后 又受到另外两个王朝即汉人的 明王朝 1368 1644年 和满人的清王朝 1644 1911年 的统治 满人跟蒙古人一样 成功地统治了中国 因为他们在维持对政府机关的控制时 给予汉人士大夫以显赫的地位和参政的机会 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农业经济 儒家生活方式 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 一直在顺利地 令人满意地进行着 假如在普通时代 这种秩序和持久或许可以看作是件幸事 但是 这些世纪却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的世纪 是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运动 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世纪 在这样一个时代 稳定成了祸事 而非幸事 中国不仅看起来 而且事实上也是相对静止的 落后的 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 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但依然不符合中国人的思想 明朝时中国人中止引人注目的海外远征的决定 就充分表明了中国人与欧洲人对世界的态度的根本差别 美 斯塔夫理阿诺斯 全球通史 研读 斯塔夫理阿诺斯明确指出了明清时期东西方世界的不同 中国在沿着过去的社会模式稳定的持续 而西方却已经是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代了 东西方差距对比非常的明显 但是作者只是简单地认为明清社会只是传统秩序的维持 没有提到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三 宰相制度 内阁制度与军机大臣1 宰相制度与内阁制度 2 内阁首辅 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 往往充当 顾 问 秘书 的角色 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 材料 张居正 1525 1582年 字叔大 号太岳 汉族 明朝湖广江陵 今属湖北省荆州市 人 又称张江陵 谥号 文忠 明代政治家 改革家 生于世宗嘉靖四年 1525年 自幼聪颖 十二岁投考生员 十六岁中举 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 中进士 由庶吉士至翰林院编修 穆宗隆庆元年 1567年 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上 陈六事疏 声明自己关于改革时政的意见 经历了激烈的内阁斗争后 最终与高拱并为宰辅 为吏部尚书 建极殿大学士 神宗万历初年 居正与宦 官冯保合谋逐高拱 代为首辅 当时神宗年幼 张居正得到当时摄政的神宗生母李太后的完全信任 一切军政大事均由他主持裁决 前后当国十年 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 收到一定成效 研读 材料中明确地指出了张居正之所以能够裁决一切军政大事 原因在于神宗的年幼和李太后的信任 其权力来源于皇权 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内阁首辅与宰相制度一样 内阁首辅的权力来源于皇权 而宰相决策事务的的权力来源于制度 考向一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2011年山东文综 隋唐以前 官府设有谱局 考定父祖 官爵 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 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终结b 察举制的完善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 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 选d 从试题题干中的信息可知 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 看祖上有何官爵 这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 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 但其影响深远 故排除 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 时间不符 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此无关 故选d项 2 2010年广东文综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 主要评议皇帝得失 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 主要评议 宰相是非 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解析 选d 唐代时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时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3 2011年江苏单科 据 南台备要 记载 江浙省 调兵剿捕之际 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 若是一一咨禀 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不须咨禀 交他每 们 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 浙行省 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解析 选b 材料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不须咨禀 交他每 们 从便区处 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 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 故选b项 考向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4 2013年重庆文综 明史 记载 太祖 革中书省 归其政于六部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 至仁宗而后 诸大学士 品位尊崇 地居近密 而纶言批答 裁决机宜 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 明朝内阁 a 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 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 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 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解析 选b 从材料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 内阁在明成祖时才正式设立 排除a项 由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 可知b项正确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 无实权 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 排除c d两项 5 2012年江苏单科 明成祖时 特简 选拔 解缙 胡广 杨荣等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 入内阁者皆编 检 讲读之官 不置官属 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 朝位班次 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 对明代内阁的 说法正确的是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 选d 结合所学可知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 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c项错误 a项是科举制度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b项错误 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 职能基本未变 6 2009年广东单科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 中偶有特殊情况 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 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 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隋代实行内史 门下 尚书三省制c 唐代决策 审议 执行权分离 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 明初废除宰相 清初 军国政事 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解析 选d 从秦朝初创皇帝制度 到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 再到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 以至于明代取消丞相 古代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强化 但是这一过程并非一条直线 如清初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 就严重威胁了皇权 属于特殊情况 1 2013年广东深圳一模 三司之职 置使以总国计 应四方贡赋之入 朝廷不预 一归三司 这段引文描述的是 下列哪一时期的官制 a 秦朝c 宋朝 b 唐朝d 明朝 解析 选c 从材料信息看 三司主管国家财政税收 这是宋代三司的职能 2 2013年广东肇庆二模 黄仁宇在 中国大历史 中说 论中国政治制度 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 也是一大 变动 唐之于汉的 变动 体现在 a 皇帝制度的确立b 郡县制的实行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解析 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汉朝对比而言 主要是中央官制 实行三省六部制 和选官制度 科举制 的变革 故选d项 3 2013年广东佛山一模 元史 释老传 记载 及得西域 西藏 世祖以地广而险远 民犷而好斗 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 乃郡县土番之地 设官分职 而领之于帝师 这 表明元代 a 相权被分割b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 对西藏地区采取特殊统治政策d 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 汉化 政策解析 选c 根据关键信息 以因其俗而柔其人 乃郡县土番之地 设官分职 可知元朝对西藏的管理与其他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有所差异 故选c项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周衰 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 叛 天子拥空 名于上 而列国擅威命于下 因循痿痹 恶性循环 以至于移诈 改朝换代 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 张燧 千百年眼 材料二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 淮南王长收聚汉 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 赵王彭祖 让商人独卖商品以专其利 收入多于国家租税 据钱穆 秦汉史 整理 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 权势重 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 和节制力自然较强 行省辖区广 数量有限 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 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 州 路时的缺陷和不足 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 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 封建 指什么 根据材料一 指出 封建 所存在的弊端 2 根据材料二 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 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