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研习失分防范 专题19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件.ppt_第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研习失分防范 专题19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件.ppt_第2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研习失分防范 专题19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件.ppt_第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研习失分防范 专题19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件.ppt_第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研习失分防范 专题19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9自然灾害与防治 体系 自主建 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3 江苏卷 4 2013年4月20日 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 0级地震 据此回答第1题 1 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 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 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 主要原因有 震级较低 提前预报 防震意识强 救援及时a b c d 解析本题属于四选三 由于地震具有不可预测性 该次地震并没有做到提前预报 故应选b 答案b 真题 自主练 2013 四川卷 1 2 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 读下图回答2 3题 2 图示重旱的主要省 区 简称是 a 陕 桂 湘b 滇 黔 蜀c 滇 黔 湘d 陕 蜀 桂3 在发生重 特旱的地区 此时期最可能出现 a 滑坡b 沙尘暴c 森林火险d 土壤盐碱化 解析第2题 由图可知 重旱发生地区集中在云贵川三省 云贵高原森林覆盖率较高 春旱易导致森林火险等级高 第3题 滑坡易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 沙尘暴 盐碱化都主要发生在北方 答案2 b3 c 2013 广东卷t40 2 2013 上海卷t15 17 2013 重庆卷t2 2012 新课标全国卷t43 2010 上海卷t49 51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考点一世界主要的自然灾害 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比较 1 下图是 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 从地形 降雨条件分析泥石流多发区的自然特征 2 图中a地山脉分布并不广泛 为什么是泥石流多发地 3 图中b地并不是多暴雨地区 却是泥石流多发地 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 陡峭的沟谷 大量松散的堆积物 充足的水源 在山区 高原地区 地势起伏较大 因风化作用 地表多碎屑物质 如果植被覆盖较差 水土保持能力弱 一旦遇有暴雨或大量冰雪融水 就易形成泥石流 答案 1 泥石流多发区 地势起伏大 坡度陡 且多碎屑物质 泥石流多发生在降雨变率大 多暴雨 的地区 2 a地气候干旱 风化作用强 地表植被缺乏 地表多碎屑物质 气候特征大陆性强 降水变率大 3 b地夏季冰雪融化易产生较大水流 b地冻融风化作用强 易产生松散物质 2013 山东卷t33 2012 海南卷t25 2012 福建卷t40b 2010 新课标全国卷t42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 2012 海南卷 25 下图示意太平洋西岸某热带海岸剖面 海岸线附近村庄因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而损毁 根据图文资料 推断此地可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种类 并说明理由 根据图文资料 推断此地可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种类 并说明理由 解析根据图中珊瑚礁碎屑物质的分布在沿海地区 高出平均高潮位 则可以推出发生过的自然灾害导致海水水位上涨 将大量珊瑚礁带到沿海较高地区 所以具备这种影响的自然灾害都有可能 答案a 海啸灾害 理由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易发生地震 引起海啸 海啸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 将海底珊瑚礁碎屑 海底沉积物 搬运到海岸 地势高处 沉积下来 b 风暴潮 台风 灾害 理由 位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 台风 活动区 容易引起风暴潮 风暴潮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 将海底珊瑚礁碎屑 海底沉积物 搬运到海岸 地势高处 沉积下来 以上a b两种答案 任答一种即可 2013 山东卷t33 2013 浙江自选模块t12 2013 江苏卷t4 2012 福建卷t40b 2011 新课标全国卷t43 2011 安徽卷t34 我国的地质地貌灾害 考点二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西南地区灾害的成因西南地区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地震 滑坡 泥石流 而这些灾害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再加上气候和地形的特点 就造成了这里多种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特点 3 2013 山东卷 33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问题 1 对比甲 乙两地 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 并说明理由 2 若丙地发生泥石流 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解析 1 泥石流发生条件主要从地形坡度 植被状况 降水量及降水强度等方面思考 图形显示 甲处河谷等高线密集 位于太行山东侧 夏季风迎风坡 降水多 2 泥石流的危害主要有 掩埋农田村镇 摧毁桥梁道路 阻塞河道等 结合图示信息作答即可 答案 1 甲地 地形坡度较大 东南季风的迎风坡 降水多 2 冲毁铁路 阻塞河道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t43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t43 2013 天津卷t10 11 2013 上海卷t49 51 2013 福建卷t40b 2013 四川卷t1 2 2012 山东卷t33 2012 上海卷t44 46 我国的气象灾害 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1 台风的成因主要从热带洋面的气温变化进行分析 2 暴雨洪涝灾害的成因要结合降雨类型 季风 降雨的时空分布 河流 地形 植被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3 干旱的形成则与天气系统 气压带 风带 太阳辐射和人类活动有关 4 寒潮的形成及影响涉及季风 农业生产等知识 4 2013 福建卷 40b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 读图回答问题 1 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 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 1 题 冷害使农业减产 并对农业基础设施产生破坏 在冷空气南下过程中 受地形阻挡在山前堆积 产生冷害 地势高 气温低加剧了冷害程度 第 2 题 通过灾害预警预报 管理与科技等方面防御冷冻灾害 答案 1 农业减产 农作物 牲畜 林木 渔业减产 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 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 冷空气堆积 地势较高 气温低 2 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 加强减灾防灾管理 做好防冻措施 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学生误认为干旱的地区就容易发生旱灾 湿润的地区不发生旱灾 导致在答题时主要从降水量少的角度分析 不清楚干旱与旱灾的区别 干旱是指因水分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持续水分短缺现象 干旱灾害 是指在某一时段内 通常是30天以上的时段 降水量比常年同期的平均状况偏少 并导致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受到较大危害的现象 可见 从自然的角度来看 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 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 而旱灾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 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 例如在热带季风区 年降水量虽在2000mm上下 但季风活动的异常 特别容易引起降水的异常 从而导致旱灾时常发生 我国东部季风区多旱灾也与季风活动的不规律变动有关 1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 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写序号 并说明依据 2 分析 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3 说明 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 1 题 研究题意可判断本题的 最严重 的对象应是 灾情 而不是单纯的干旱问题 排除西北地区 最严重 范围应是指在中国范围内 a表示 占本区的百分比 可以排除其作为旱灾最严重的依据 因此只有通过b c进行判断 第 2 题 只要能联系华北的春旱和长江流域的伏旱即可 当然如果学生有试图回答其 连旱 的成因也无不可 第 3 题 春旱可以引发沙尘暴 盐碱化 森林火灾等问题 该题定位在东北 又是 最主要 的次生灾害 结合本地是我国主要林区及相关知识 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1 区 依据 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 或b 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 或c 均最高 2 区 春季降水少 升温 蒸发旺盛 区 夏秋季受高气压 副高 控制 盛行下沉气流 干燥少雨 3 森林火灾 遥感技术 不能从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以及带来的破坏等方面综合分析 片面的从某个角度回答问题而导致失分 对自然灾害危害类试题回答不全面 自然灾害危害类试题的答题角度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 1 人员伤亡 生理 心理两方面 生理方面主要指灾害发生时的死亡人数和灾后受影响人数 心理主要指心理创伤 该角度答得比较少 2 财产损失 直接 间接两方面 直接损失主要指基础设施 农作物等的毁坏 间接损失主要指对产业活动的中断及其带来的连锁损失 3 破坏问题 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两方面 滞后性 隐蔽性 不可逆转性 2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7月21日 北京遭遇特大暴雨 全市最大降雨地为房山区 其平均降水量达400多毫米 达特大暴雨级别 据初步统计 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造成77人遇难 1 结合材料分析该次强降雨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并说明理由 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次降水过程属于海洋灾害b 洪涝灾害危害面广 损失重c 该次强降水过程易引发泥石流d 材料中所述灾害在我国多见于南方 3 该次强降雨过程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哪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