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林业低碳经济潜力分析与评估报告_第1页
市林业低碳经济潜力分析与评估报告_第2页
市林业低碳经济潜力分析与评估报告_第3页
市林业低碳经济潜力分析与评估报告_第4页
市林业低碳经济潜力分析与评估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 目目 录录 前前 言言 1 1 低碳经济背景低碳经济背景 2 1 1 国际背景 2 1 2 国内背景 3 1 3 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5 2 广元自然 社会和经济及能源概况广元自然 社会和经济及能源概况 10 2 1 自然概况 10 2 2 社会和经济概况 11 2 3 能源消费概况 13 3 广元林业资源 林业工程和林产业概况广元林业资源 林业工程和林产业概况 14 3 1 林业资源概况 14 3 1 1 林地资源 14 3 1 2 蓄积资源 15 3 1 3 湿地资源 15 3 1 4 城镇和乡村绿化建设 16 3 1 5 通道和水系绿化建设 16 3 2 林业工程建设概况 16 3 2 1 天然林保护工程 16 3 2 2 退耕还林工程 17 3 2 3 德援项目林业建设工程 17 3 2 4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工程 17 3 3 林产业建设概况 17 4 资料来源和评估方法资料来源和评估方法 19 4 1 资料来源 19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 4 2 评估方法 20 4 2 1 植被固碳量测算方法 20 4 2 2 林业产业产值测算方法 23 5 广元林业固碳现状和潜力广元林业固碳现状和潜力 26 5 1 广元林业碳储量现状 26 5 1 1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26 5 1 2 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26 5 1 3 城镇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27 5 1 4 乡村绿化生态系统碳储量 28 5 1 5 通道和水系绿化生态系统碳储量 29 5 1 6 广元林业碳储量总量 29 5 2 广元林业年固碳量 30 5 2 1 森林生态系统年固碳量 30 5 2 2 湿地生态系统年固碳能力 31 5 2 3 城镇绿地生态系统年固碳能力 31 5 2 4 乡村绿化生态系统年固碳能力 32 5 2 5 通道和水系绿化生态系统年固碳能力 33 5 2 6 广元林业年固碳总量 33 5 3 广元林业年固碳潜力 34 5 3 1 增加森林和绿化面积 34 5 3 2 地震损毁林地植被恢复 35 5 3 3 提高森林质量 36 5 3 4 发展林业产业 37 5 3 5 广元林业年固碳潜力总量 39 5 4 广元林业年固碳和年固碳潜力汇总 40 5 5 广元林业固碳价值评估 41 6 广元林业产业经济效益及潜力广元林业产业经济效益及潜力 44 6 1 林业产业现状及潜力 44 6 1 1 森林果业 44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3 6 1 2 森林蔬菜业 45 6 1 3 木本油料业 47 6 1 4 林板业 50 6 1 5 森林旅游业 51 6 1 6 森林畜牧业 53 6 1 7 桑 果 茶 药等产业 55 6 2 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前景 55 6 2 1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前景 55 6 2 2 广元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的优势 56 6 2 3 广元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必要性 58 6 2 4 广元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潜力 59 6 3 广元林业主要产业现状和潜力评价 61 6 3 1 林业主要产业现状评价 61 6 3 2 林业主要产业潜力评价 63 7 结论和建议结论和建议 70 7 1 结论 70 7 2 建议 72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 前 言 低碳经济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低能耗 低污染 低 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摒弃了 20 世纪传统的增长方式 通过低碳经济 与低碳生活方式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通过林业碳汇的间接 减排 二氧化碳异地贮存和林产业本身具有的 低碳属性 及低成本减排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 作用 在 XX 市委 市政府作出把广元建成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发展示范城 市的战略部署后 为了评估广元林业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挖掘林业 低碳经济潜力 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委托省林科院对广元林业低碳经济 潜力进行评估 省林科院根据广元林业相关资料 四川省森林生态效益监 测网络 广元碗厂沟和朝天站的历年监测资料 国内外相关资料 完成 了广元林业低碳经济潜力评估 评估结果表明 广元林业每年可固定二氧 化碳 2409 52 万吨 是 2008 年全市能源消耗排放二氧化碳 537 68 万吨的 4 5 倍 年固碳价值可达 67 32 亿元 通过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 到 2015 年林业主要产业总产值可达 90 34 亿元 较 2009 年年均 增长 26 33 到 2020 年林业主要产业总产值可达 191 86 亿元 较 2015 年年均增长 22 40 XX 市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 森林固碳成效显著 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在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城市中 广元林业将为全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的生态环境容量和经济发展潜力 具有重 要作用和基础地位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 1 低碳经济背景 1 1 国际背景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 低污染 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 会继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 效利用 清洁能源开发 追求绿色 GDP 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 术创新 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 提出的大背景 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 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 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 其诱因不断被人们所认识 不止是烟雾 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 大 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 碳足迹 低碳经济 低碳技术 低碳发展 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社会 低碳城市 低碳世界 等一系列新概念 新政策应运而生 走 出了一条逐步迈向生态文明新路子 即 摒弃 20 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 直 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 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 式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 涉 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低碳经济并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 低碳经济 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 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 我 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 富的岛国 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它正从自给自 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 2006 年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 家尼古拉斯 斯特恩牵头做出的 斯特恩报告 指出 全球以每年 GDP1 的 投入 可以避免将来每年 GDP5 20 的损失 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3 2007 年 7 月 美国参议院提出了 低碳经济法案 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 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7 年 12 月 3 日 联合国气候变 化大会在泰国巴厘岛举行 15 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 决定在 2009 年前就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 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 的 巴厘岛路线图 该 路线图 为 2009 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 题确立了明确议程 要求发达国家在 2020 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 25 至 40 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8 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当年 世界环境日 6 月 5 日 的主题为 转变 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 2008 年 7 月 G8 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 2050 年把全球 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50 的长期目标 1 2 国内背景 2006 年底 国家科技部 中国气象局 国家发改委 国家环保总局等 6 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国第一部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 年 6 月 中 国正式发布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 年 7 月 温家宝总理在 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 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 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组织落实节能减排 工作 2007 年 9 月 8 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 15 次领导人会议上 本着对人类 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 对事关中国人 民 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 郑重提出了 4 项建议 明 确主张 发展低碳经济 他在讲话中指出 发展低碳经济 研发和推广 低碳能源技术 增加碳汇 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 他还提出 开展全民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4 气候变化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 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 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 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 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并建议建立 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 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 复和增长 减缓气候变化 同月 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 2007 中国科 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007 年 12 月 26 日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 白皮书 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 并将可再生 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再提以煤炭为 主 2008 年 1 月 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 重点围 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 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2008 年 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将 低碳经 济 提上议题 他认为 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 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 中国必须尽快采取 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他建议应尽快发展低碳经济 并着手开展 技术攻关和试点研究 2008 年 6 月 27 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 体学习时强调 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 充 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 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为我国和全 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2009 年 9 月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 变化峰会上承诺 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一是加强节能 提高能效工作 争取到 2020 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有显著下降 二是大力发展可 再生能源和核能 争取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5 15 左右 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争取到 2020 年森林面积比 2005 年增 加 4000 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13 亿立方米 四是大力发展 绿色经济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1 3 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1 森林是 森林是陆陆地上最大的碳地上最大的碳库库 具有高效 具有高效经济经济的固碳减排功能的固碳减排功能 森林的碳汇功能是指森林在生长过程中 通过光合作用 可将排放到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后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 除海洋以外 森林是 陆地上最大的碳库 贮存了陆地生态系统 76 98 的有机碳 保持或扩 大森林面积 提高林地碳密度具有巨大的减排增汇潜力 据热带木材组织 估计 全球通过减少森林退化每年可以减少 37 6 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到 2030 年可达到 1000 亿吨二氧化碳 通过再造林到 2030 年每年可吸收 固定 187 亿吨二氧化碳 通过可持续森林管理 到 2030 年每年可以增加 碳汇 66 亿吨二氧化碳 建国以来 我国森林在固碳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1999 2003 结果 全国森林面积达到了 1 75 亿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到了 18 21 活立木总蓄积达到了 136 18 亿 立方米 其中 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了 5364 99 万公顷 居世界首位 联 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 2005 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中指出 在全球森林 资源继续减少的趋势下 亚太地区森林面积出现了净增长 其中中国森林 资源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它地区的森林采伐率 2006 年底中国 芬 兰 英国及美国等 6 位不同学科的国际著名专家 共同对中国森林吸收二 氧化碳的能力进行了评估 一致认为 1999 2005 年期间 中国是世界上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6 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 不仅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 而且为中国乃至全 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难以估量的生态价值 并呼吁世界有关 国家向中国学习 以实际行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据 2007 年发发布的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1980 2005 年全国森林净吸收二 氧化碳 46 8 亿吨 2004 年全国森林净吸收了约 5 亿吨二氧化碳 约占当 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8 根据专家分析 我国现有森林植被的碳储量 只占潜在碳储量的 44 3 森林生态系统仍有很大的碳汇潜力 森林碳汇功能具有比其它减排方式更经济和高效的优点 在经济 技 术上都具有很大可行性 其总体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相当于每吨二氧化 碳低于 100 美元 同时能达到增加碳汇的目的 在应对气候变化 推进低 碳经济建设中 林业低碳经济建设除了改善生态环境 扩大生态环境容量 外 还具有多种效益 如增加就业 提高收入和减贫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多种效益 2 林 林业产业业产业是重要的低碳是重要的低碳产业产业 具有巨大的 具有巨大的经济经济价价值值 林业产业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产业的多个门类 属于涵盖范围广 产业链条长 产品种类多 的复合产业群体 低碳型经济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减少 CO2等温室 气体释放量 从林业产业来说 单位能耗较低 排放的 CO2较少 同时可 通过森林本身吸收固定 CO2 可以说林业产业对全球的碳贡献基本上为 零 林业产业是一种低耗能 低污染 低排放的低碳型经济产业 林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 2009 年全国林业经 济运行状况报告 2009 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 1 58 万亿元 与 2008 年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7 相比增长 9 81 2009 年全国木材产量 6938 21 万立方米 竹材产量 12 06 亿根 人造板产量 11353 36 万立方米 比 2008 年增长 20 65 全国 主要林产品产量比 2008 年同期普遍增长 全国累计生产木质家具 18260 万件 比 2008 年同期增长 2 7 实木地板 9515 万平方米 实木复合地板 27183 万平方米 比 2008 年同期增长 0 7 木材加工业比 2008 年同期增 长 17 1 家具制造业比 2008 年同期增长 8 5 造纸及纸制品业比 2008 年同期增长 9 7 林业产业也是维护国家粮油安全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 全国各地大力 发展木本粮油产业 生产的高端食用油 不仅增加森林碳汇 也缓解了粮 油危机 目前 全国食用植物油 60 靠进口 而我国木本粮油树种十分丰 富 如油橄榄 核桃 山桐子 油茶等都是优良的油料树种 如全国年产木 本油料油 450 万吨 可使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减少 50 左右 腾出 1 亿 亩种植油菜的耕地来种植粮食 这对于优化经济结构 维护国家粮油安全 具有战略意义 3 森林是重要的生物 森林是重要的生物质资质资源 具有持源 具有持续发续发展清展清洁洁能源的潜力能源的潜力 森林是一种仅次于煤炭 石油 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 煤 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而森林具有可再生 可降解的特点 在化 石能源枯竭后的能源替代品包括风能 太阳能 生物质能和水能在内的可 再生能源 但风能 太阳能都有一定的资源局限性 据估计 全球每年水 陆生物质产量的热当量为 30000 亿焦左右 是全球目前总能耗量的 10 倍 我国森林生物质能资源相当丰富 森林总蓄积量 97 89 亿立方米 总生物 量达 160 09 亿吨 薪柴资源量为 1 3 亿吨标煤 然而 森林平均公顷蓄积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8 量为 96 立方米 公顷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114 立方米 公顷 具有较高的 生产潜力 森林生物质能源主要是用林木的果实或籽或块根提炼生物柴油和燃 料乙醇 用木质纤维燃烧发电 我国有种子含油量在 40 以上的木本油料 树种 154 种 如麻疯树 山桐子 文冠果 黄连木 无患子等 在化石能源 日益枯竭的情况下 通过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 改善能源供应结构 维护 能源供应安全 促进节能减排 其前景十分广阔 对于开发替代能源 发 展低碳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4 森林是建 森林是建设设生生态态文明的有效文明的有效载载体 具有倡体 具有倡导导低碳理念的使命低碳理念的使命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 境为主旨 以 可持续发展为根据 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 的相互依存 相 互促进 共处共融 而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是加快经济发 展方式的转变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其 价值核心强调尊重自然规律 实现自然 经济 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 稳 定 健康发展 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因而低碳经济价值观是生态文明的延 续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也是继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 后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 低碳理念的核心内容是提倡低碳生活 降低个人生活和社会的碳足 迹 减少碳排放 在倡导低碳理念 低碳生活的宣传活动中 森林及其林 产品具有独特的作用 森林蓄积每生长 1 立方米 平均吸收 1 83 吨二氧化 碳 放出 1 62 吨氧气 造林就是固碳 绿化等同于减排 因而人们应保护 森林 保护树木 在日常生活中 如用 1 立方米木材取代等量煤炭燃烧可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9 减排 160 千克碳 用 1 立方米木材代替 1 立方米红砖 可减排 1100 千克 碳 如果以木质林产品部分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 不但可以增加陆地碳贮 存 还可以大大减少生产这些材料过程中化石燃料的温室气体排放 总之 低碳经济模式核心在于低排放 高吸收和碳持续 林业在发展 低碳经济 倡导低碳理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联 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IPCC 的历次评估报告都充分肯定了森 林对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 国务院 2007 年发布的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 家方案 中 明确把林业纳入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的 6 个重点领域和适应气 候变化的 4 个重点领域 2009 年 6 月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 高度概括了林业的 四地位 即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 位 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 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 在应对 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今年中央 1 号文件又提出要 构筑牢固的生态 安全屏障 国际国内都把林业改革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0 2 广元自然 社会和经济及能源概况 2 1 自然概况 XX 市位于 104 36 106 45 E 北纬 31 31 32 57 N 是四川省的北大 门 北交界于陕西 甘肃两省 西接绵阳市 南邻南充市 东毗邻于巴中市 其地势北高南低 由西向东倾斜 最高海拨 3837m 最低海拨 352m 境内 平地占 4 2 浅丘占 2 3 江河水面占 4 83 山地占 88 67 XX 市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市区以南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 市区以北为秦巴山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光照适宜 四季分明 历年平均气温 16 1 极端高温 38 9 极端低温 8 2 常年平均降水 972 6mm 降水主要集中在 6 月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为 69 常年日照数平均为 1389 1h 平均无霜期 263 天 境内水系主要为嘉陵江水系 主要河流有嘉陵江 白龙江 东河 西 河 清江河 南河等 15 条 江河年均径流总量 204 亿立方米 以嘉陵江干 流为主 由北向南纵贯市境中部 过境段全长 261 5km 苍溪亭子口以上 控制流域面积 61089 平方公里 XX 市土壤主要紫色土 紫色冲积土 紫色潮土 灰棕紫泥土 红棕紫 泥土和黄红泥土 阶地部分嘉陵江一带主要是灰棕潮土 南河一带主要是 紫色新积土 XX 市原生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由南向北过渡带分布有常绿 落叶 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 天然植被较丰富 分布面广 有木本植物 320 种 草木植物 255 种 蕨类植物 24 种 人工林主要为马尾松林和柏木林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1 2 2 社会和经济概况 XX 市于 1985 年建立省辖地级市 辖利州区 元坝区 朝天区 苍溪 县 旺苍县 剑阁县和青川县 幅员面积 1 63 万平方公里 2009 年末全市 户籍人口 312 73 万人 其中 非农业人口 66 80 万人 占总人口的 21 4 农业人口 245 93 万人 占总人口的 78 6 常住人口 274 5 万人 市城区 面积 25 平方公里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09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GDP 270 48 亿 元 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 15 2 增速创历史新高 比上年提高 11 4 个 百分点 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72 40 亿元 增长 4 5 第二产业实现 增加值 91 59 亿元 增长 26 7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106 49 亿元 增长 13 3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7 6 54 6 37 8 人均生 产总值 9874 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29 0 31 5 39 5 调整为 26 8 33 9 39 3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9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39 07 亿元 增长 158 1 第一产业投 资 28 87 亿元 增长 77 0 第二产业投资 90 59 亿元 增长 76 8 第三产 业投资 319 61 亿元 增长 211 5 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 19 20 亿元 增长 47 0 全社会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 610 12 亿元 增长 34 7 其中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280 09 亿元 增长 21 2 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 11041 元 增长 15 6 人均消费支出 7916 元 增长 10 5 农 民人均纯收入 3482 元 增长 10 0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3669 元 增长 36 4 消费需求扩大 城乡消费品市场活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22 13 亿元 增长 24 5 城市消费品零售额 43 55 亿元 增长 23 4 农村消费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2 品零售额 78 58 亿元 增长 25 2 外贸进出口总额 18601 万美元 增长 41 1 其中 出口 11613 万美元 增长 32 6 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09 年全部工业增加 值 74 76 亿元 增长 26 9 工业占 GDP 的比重首次超过农业达到 27 6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5 2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61 户 其中 亿元产值企业 52 户 城镇化率 32 8 提高 1 6 个百分点 全年粮食总产 量 141 69 万吨 增长 3 1 油料产量 17 61 万吨 增长 6 3 茶叶产量 2620 吨 增长 33 2 水果产量 28 47 万吨 增长 2 9 药材产量 3 40 万 吨 增长 1 4 蔬菜产量 134 93 万吨 增长 9 6 灾后生态修复有序推进 林业产业发展加快 森林资源高效管护 2009 年完成造林面积 6333 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 52 6 城市绿化覆盖率 达 39 5 交通建设和邮电成效显著 地方交通建设完成投资 36 7 亿元 增长 2 倍 完成国道 108 线 国道 212 线 省道 105 线 省道 202 线 省道 302 线 的灾后恢复重建 完成通乡油路 735 公里 通村公路 2767 公里和广元机 场复航 邮电主营业务收入 11 55 亿元 增长 26 6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 47 97 万户 增长 6 8 旅游业发展加快 大力开展 剑门关蜀道旅游年活动 全面启动剑门 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工作 红色川北第一塔 广元红军塔 红军 攻克剑门关纪念碑建成 剑门关 千佛崖 昭化古城 唐家河等重点景区 加快建设 境内现有 AAAA 景区 4 个 AAA 景区 3 个 全年旅游接待人 数 512 61 万人次 增长 32 6 实现旅游总收入 23 24 亿元 增长 44 3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3 其中 森林生态旅游总收入达 12 6 亿元 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 54 2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强力推进低碳发展 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工程治理减排 减排二氧化硫 620 吨 化学需氧量 553 吨 氨氮 484 吨 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为 72 2 3 能源消费概况 据 广元统计年鉴 2009 2008 年 XX 市能源消费种类有原煤 洗精 煤 其它洗煤 焦炭 天然气 汽油 煤油 柴油 热力 电力 其它燃料 煤矸石和工业废料等 13 类 采矿业 制造业和电力 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 应业共消耗 2203587 吨标准煤 其中工业消耗 2198662 标准煤 占 99 77 非工业消耗 4925 吨标准煤 占 0 23 按燃烧 1 吨标准煤排放 2 44 吨二 氧化碳计 2008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因能源消耗向大气排放 5376752 吨 二氧化碳 按 2008 年末人口 312 73 万计 则人均向大气排放 1 72 吨二氧 化碳 按 2008 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270 48 亿元计 则每万元 GDP 向大 气排放 1 99 吨二氧化碳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4 3 广元林业资源 林业工程和林产业概况 3 1 林业资源概况 3 1 1 林地资源 2009 年底 XX 市林业用地面积 1000317 33 公顷 占总幅员面积 1631239 2 公顷的 61 32 森林覆盖率 52 58 林业用地中 有林地 852897 81 公顷 其中 乔木林地 852708 54 公顷 竹林地 189 27 公顷 疏林地 5766 49 公顷 灌木林地 94125 47 公顷 未 成林地 13909 47 公顷 其中 未成林造林地 13851 28 公顷 未成林封育地 58 19 苗圃地 41 19 公顷 无立木林地 1534 30 公顷 其中 采伐迹地 518 70 公顷 火烧迹地 56 00 公顷 其它无立木地 959 60 公顷 宜林地 31850 39 公顷 其中 宜林荒山荒地 8134 82 公顷 宜林沙荒 100 61 公顷 其它宜林地 23614 96 公顷 林业辅助用地 192 20 公顷 分别占林地面积 的 85 26 0 58 9 41 1 39 0 004 0 15 3 18 和 0 02 按林种分 用材林 460669 公顷 占林地面积 46 1 防护林 382576 公顷 占 38 2 经济林 30886 公顷 占 3 1 薪炭林 10391 公顷 占 1 特用林 115611 公顷 占 11 6 按起源分 天然林 472106 2 公顷 人工林 518391 2 公顷 天然林中 乔木林地 359068 公顷 疏林地 3032 7 公顷 人工林中 乔木林面积 489250 3 公顷 疏林地面积 2555 6 公顷 林分中按优势树种分 针叶林 447852 1 公顷 占林分面积的 52 5 阔叶林为 332798 3 公顷 占 39 0 混交林 72058 1 公顷 占 8 5 有林地中按龄组分 幼龄林 399004 公顷 中龄林 273565 公顷 近熟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5 林 100689 公顷 成熟林 57441 公顷 过熟林占 22009 公顷 幼 中 近 成 过熟林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 46 8 32 1 11 8 6 7 和 2 6 3 1 2 蓄积资源 2009 年底 XX 市活立木蓄积 48643457 立方米 其中 有林地蓄积 48364449 立方米 占活立木总蓄积的 99 43 散生木蓄积 87622 立方米 占 0 18 四旁树蓄积 191386 立方米 占 0 39 按林种分 用材林 24408998 立方米 占活立木总蓄积的 50 18 防 护林 13124681 立方米 占 26 98 薪炭林 219897 立方米 占 0 45 特用 林 10610873 立方米 占 21 81 优势树种中 以柏木 马尾松和栎类的面积和蓄积占绝对优势 柏木 林面积 310889 48 公顷 蓄积 15982485 立方米 分别占有林地面积和活立 木总蓄积的 31 08 和 32 86 马尾松林面积 121373 44 公顷 蓄积 7535753 立方米 分别占有林地面积和活立木总蓄积的 12 14 和 15 49 栎类林面积 193842 52 公顷 蓄积 10346178 立方米 分别占有林地面积和 活立木总蓄积的 19 38 和 21 27 柏木 马尾松和栎类面积占有林地面 积的 62 60 蓄积占活立木蓄积的 69 62 3 1 3 湿地资源 XX 市湿地资源十分丰富 以河流及人工湿地为主 境内有嘉陵江 白龙江 东河 清江河等大小河流 80 余条 流经总长 2844 公里 水域面 积 10 6 万公顷 全市水库达 558 座 水域面积 2 万公顷 大小不等的水平 唐 41731 处 全市湿地总面积 12 6 万公顷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6 3 1 4 城镇和乡村绿化建设 截止 2009 年底 XX 市四县三区绿化覆盖面积 1746 16 公顷 绿化覆 盖率 33 7 绿地面积 1758 76 公顷 其中 公园绿地 421 35 公顷 防护绿 地 244 6 公顷 附属绿地 285 14 公顷 生产绿地 118 55 公顷 其它绿地 689 12 公顷 本评估中 乡村绿化包括集镇绿化 新村绿化和农村庭园与四旁绿化 截止 2009 年底 XX 市四县三区集镇绿地率 25 24 新村绿地率 25 84 农村庭园与四旁绿地率 47 20 3 1 5 通道和水系绿化建设 XX 市通道绿化包括公路和铁路绿化 公路主要以国道 108 线 国道 212 线 省道 202 线 高速路进出口 旅游线路 主要县道 乡村道 铁路以 宝成线广元段 广旺铁路为主 截止 2009 年底 XX 市四县三区铁路绿化 74 3 公里 公路绿化 3695 2 公里 XX 市水系绿化包括江河和湖泊绿化 以嘉陵江 白龙湖等五江六库 绿化为主 截止 2009 年底 XX 市四县三区江河沿岸绿化 2193 1 公里 3 2 林业工程建设概况 3 2 1 天然林保护工程 XX 市自 1998 年 10 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 有效管护森 林 900000 公顷 截止 2009 年 累计木材产量调减 92 5 万立方米 累计营 造公益林 163405 公顷 其中 人工造林 30009 公顷 飞播造林 77213 公顷 封山育林 54159 公顷 人工促进更新 2024 公顷 实施天保工程以来 森林 覆盖率年增加一个百分点 森林活立木蓄积量增长 45 2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7 3 2 2 退耕还林工程 自 1999 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以来 XX 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 114400 公顷 其中 退耕还林 55000 公顷 配套荒山造林 51067 公顷 封 山育林 8333 公顷 工程涉及七个县 区 231 个乡镇 1262 个行政村 4375 个社 32 8 万户 104 1 万人 3 2 3 德援项目林业建设工程 截止 2009 年底 XX 市实施的德援项目完成造林面积 42686 7 公顷 其中 防护林 19379 3 公顷 经济林 5658 7 公顷 封山育林 15257 1 公顷 封山补植 2391 6 公顷 3 2 4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工程 截止 2009 年底 XX 市建成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10 个 自然保护 小区 158 个 总面积 226791 公顷 占全市国土面积的 13 9 按保护区级 别分 国家级 2 个 省级 4 个 市级 3 个 县级 1 个 按保护类型分 森林 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8 个 河流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2 个 全市建有森林公园 7 个 经营总面积 11866 6 公顷 全市野生动植物资源 极其丰富 有野生动物 400 余种 野生植物 2900 多种 其中大熊猫 金丝 猴 扭角羚 林麝 豹 云豹 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2 种 红腹锦鸡 红腹角雉 猕猴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51 种 省重点保护动物 6 种 珙桐 银杏 红豆杉等国家及省重点保护植物 34 种 3 3 林产业建设概况 截止 2009 年 XX 市建成工业原料林基地 314133 33 公顷 以油橄榄 为主的油料林基地 9486 67 公顷 以核桃 银杏 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8 42473 33 公顷 以竹笋 蕨类和香菇 木耳等地方特产为主的森林蔬菜原 料林基地 198666 67 公顷 以杜仲为主的 三木 药材基地 54000 0 公顷 以优质绿茶为主的茶叶基地 12200 0 公顷 蚕桑基地 6666 7 公顷 以林草 相结合的优质牧草基地 4133 3 公顷 建成国家 省 市级森林公园 7 个 各级自然保护区 10 个 并形成以剑门关 天曌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唐家 河 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龙头的森林旅游产业体系 XX 市林业产 业初步形成了森林加工业 森林果业 森林蔬菜业 森林旅游业 森林畜 牧业 木本油料业等构成的产业体系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9 4 资料来源和评估方法 4 1 资料来源 本评估报告采用如下资料 1 XX 市林业 十一五 规划及 2020 年远景目标 XX 市林业局 2004 2 广元统计年鉴 2009 XX 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广元调查队 2008 3 XX 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 1999 2007 四川省林业调查 规划院 2008 4 XX 市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报告 XX 市林业勘测设计队 2008 5 XX 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 2009 2030 XX 市林业和园林管理 局 2008 6 XX 市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发展规划 XX 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 2008 7 四川省使用国家统借统还欧洲投资银行贷款 灾后重建生态修复 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2009 8 XX 市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规划 2009 2020 年 XX 市林业 和园林管理局 2008 9 XX 市城乡绿化专项规划 2008 2015 XX 市林业和园林管理 局 2008 10 XX 市核桃产业发展规划 2007 2011 XX 市林业和园林管 理局 2006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0 11 XX 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2008 12 XX 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 程统计数据和总结报告 13 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 节能减排和生态功能评估及低碳经济相 关研究成果和资料 14 四川省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网络 XX 市碗厂沟森林生态效益 监测站和朝天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历年监测资料 4 2 评估方法 4 2 1 植被固碳量测算方法 4 2 1 1 植被固碳量 植被固碳量采用光合作用方程式计算 即植被每生产 1g 干物质需要 1 63g 二氧化碳 再根据各植被类型的生产力或净生产力计算植被固定二 氧化碳量或年固定二氧化碳量 iiA BW 445 0 固碳 式中 W固碳为植被固碳量 吨 或年固碳年 吨 年 B 为植被生产力 吨 公顷 或净生产力 吨 公顷 年 A 为植被面积 公顷 0 445 为 1 63 与 27 27 CO2中 C 占 27 27 的乘积 4 2 1 2 乔木生物量及生产力 林木碳储量的估算是以林木生物量为基础的 采用目前认为方法较 好的材积源 生物量法来估测林木生物量 其生物量换算因子 BEF 与林 木蓄积 x 之间的关系为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1 xbaBEF 式中 a b 为常数 XX 市主要林木的 a 和 b 参数见表 4 1 各林木的 生物量是利用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提供的面积和蓄积量以及 BEF 的关系计 算而来 其计算公式为 n ij ijij vBEFAB 1 5 1 式中 B 为某种林木的总生物量 Aij为第 i 类林木第 j 龄级的小班面 积 vij为第 i 类林木第 j 龄级的小班蓄积量 5 为幼龄林 中龄林 近熟林 成熟林和过熟林 n 为小班数 林木生物量生产力计算以林木蓄积生长量为基础 通过上述公式分 龄级计算而来 XX 市主要林木各龄级蓄积生长率见表 4 2 表 4 1 不同林分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方程参数 林分林分类类型型 a 吨吨 m3 b 吨吨 林分林分类类型型 a 吨吨 m3 b 吨吨 云冷杉0 464247 499桦木1 068710 237 铁杉 柳杉 油杉0 415841 3318落叶栎类1 14538 5473 杉木0 399922 541桉树0 88734 5539 柏木类0 612946 1451杨树0 475430 6034 落叶松0 609633 806樟 楠木 槠 青冈1 03578 0591 华山松0 585618 7435檫树及阔叶混交林0 625591 1103 油松0 75545 0928杂木林0 75648 3103 马尾松0 51011 0451泡桐0 89560 0048 其它松类和针叶林0 516833 2378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2 表 4 2 主要树种 组 蓄积生长率 各龄组林木生长率 树种组主要树种 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柏木柏木6 415 013 371 860 91 杉木杉木14 9111 518 464 521 15 柳杉柳杉14 5211 549 266 171 45 水杉水杉 秃杉19 309 107 004 201 30 冷杉冷杉 云杉7 604 183 041 811 66 马尾松马尾松12 168 526 574 272 64 落叶松落叶松 雪松7 937 155 323 782 57 杨树 响叶杨 川杨 大叶 杨 意杨 毛白杨 9 504 674 042 001 70 桉树 大叶桉 蓝桉 直杆 桉 巨尾桉 15 5010 206 303 701 70 桦木白桦 香桦 棘皮桦6 854 803 632 631 75 栎白栎 麻栎等 6 4242 942 271 72 软阔 枫杨 桤木 椿 喜树 泡桐 刺槐等 15 299 526 955 122 75 其它硬阔青冈 水青冈等9 265 734 7321 6 4 2 1 3 灌木层及草本层生物量及生产力 灌木层 含灌木林 及草本层生物量及生产力数据来源于四川省森林 生态效益监测网络 XX 市碗厂沟生态效益监测站和朝天区退耕还林 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多年的监测数据 其测定方法为 在各森林类型的标准样地布设 5 个 2m 2m 的灌木样方和 5 个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3 1m 1m 的草本样方 先收获地上部分 分别称总量 取样 烘干 测定干 重率 地下部分生物量采用挖掘法 即将样方中的地下根全数挖掘出 用 水清洗去泥土 凉干 称重后取样 测定干重率 4 2 1 4 凋落物量 凋落物量数据来源于四川省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网络 XX 市碗厂 沟生态效益监测站和朝天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多年的监测数 据 其测定方法为 在各森林类型的标准样地布设 5 10 个 1m 1m 凋落物样方 分未分 解层和半分解层 分别测定鲜重 称重后取样 测定干重率 4 2 1 5 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年固碳率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森林土壤年固碳率数据来源于四川省森 林生态效益监测网络 XX 市碗厂沟生态效益监测站和朝天区退耕还 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多年的监测数据 其测定方法为 在各类森林类型的标准样地附近挖 3 5 个土壤剖面 50cm 分层采 土壤 测定土壤容重 并利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其有机质含量 根据容 重和有机质含量 计算得到 0 50cm 深土层有机质总量 土壤有机碳按国 际上通用换算法由土壤有机质乘以 0 58 而得 4 2 2 林业产业产值测算方法 本评估中的广元林业产业包括工业原料林 森林加工业 森林果业 森林蔬菜业 木本油料业 森林旅游业 森林畜牧业和生物能源业等主要 林产业的现状和潜力 由于林业产业的特点 其产值测算采用 产品法 计 算 即用林产品产量分别乘以市场价格求出其产值 XX 市发展低碳经济 林业建设潜力评估报告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4 4 2 2 1 林产品产量的计量 1 木 竹 材 木 竹 材产产量量计计量量 木材以 XX 市森林采伐指标为基础 分树种 分主伐和抚育采伐按龄 级求出年出材量 竹材产量按上报资料计量 其出材率见表 4 3 2 林板加工量 林板加工量计计量量 主要根据森林生长量及森林采伐限额 境内林板加工规模及年生产 能力及上报统计资料计量 表 4 3 主要树种 组 主伐和间伐出材率 主主 伐 伐 间间伐 伐 主主 伐 伐 间间伐 伐 树树种种 组组 经济经济 出材率出材率 剩余物剩余物 经济经济 出材率出材率 剩余物剩余物 树树种种 组组 经济经济 出材率出材率 剩余物剩余物 经济经济 出材率出材率 剩余物剩余物 柏木66 0 15 0 22 9 25 0 杨树57 0 16 0 31 8 30 0 杉木68 0 16 0 43 0 25 0 桉树57 0 16 0 31 8 30 0 柳杉73 0 16 0 46 0 25 0 桦木55 0 16 0 26 6 30 0 水杉68 0 16 0 43 0 25 0 栎52 0 16 0 31 8 30 0 冷杉68 0 16 0 43 0 25 0 其它软阔57 0 16 0 26 1 30 0 马尾松65 0 16 0 27 8 27 8 其它硬阔56 0 16 0 23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