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滑桩最大桩间距确定方法.doc_第1页
抗滑桩最大桩间距确定方法.doc_第2页
抗滑桩最大桩间距确定方法.doc_第3页
抗滑桩最大桩间距确定方法.doc_第4页
抗滑桩最大桩间距确定方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滑桩最大桩间距确定方法第29卷第8期2006年8月合肥工业大学(自然科学版)JOURNALOF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Vo1.29No.8Aug.2006抗滑桩最大桩间距确定方法卢坤林一,韩晓雷,杨扬(1_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摘要:利用传递系数法计算出临界状态下抗滑桩前后土体的滑坡推力,进而计算出最大桩一土荷载分担比;从桩间土拱的研究中发现,影响桩一土荷载分担比的主要因素为土性和桩距,由此建立关系式得到最大桩距;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与其他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关键词:抗滑桩;土拱;最大桩间距中图分类号:TU7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060(2006)08102904ResearchonmaximalspacingtweenadjacentantislidepilesLUKun-lin,HANXiao-lei.,YANGYang.(1.SchoolofCivilEngineering,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2.SchoolofCivilEngineering,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Techno1ogy.Xian710055,China)Abstract:Thedownslideforcebeforetheantislidepileandthatbehindtheantislidepileunderthecriticalconditionandthemaximalloadsharingratiobetweenthepileandthesoilareobtainedbythecarryoverfactormethod.Themainfactorsinfluencingtheload-sharingratiobetweenthepileandthesoilaresoilindexesandpilespacing,andthemaximalspacingbetweenpilescanbeobtainedthroughsettinguprelationequations.Thefeasibilityandrationalityofthismethodareprovedbyapracticalexampleandthismethodiscomparedwithothermethods.Keywords:antislidepile;soilarch;maximalspacingbetweenadjacentpiles0引言抗滑桩是滑坡防治工程中最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大量的治理实践发现j,分散布置的抗滑桩是通过桩间土拱作用将滑坡推力传递到桩上,再通过桩传递到下部稳定地层中.因此,要保证抗滑桩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满足3点:桩体不能破坏;桩体有足够的锚固力以抵抗坡体整体滑动;桩间土体不滑出或绕流.其中,前2点在目前的抗滑桩设计,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考虑,而对于第3点,由于与诸因素有关,目前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尚无与之对应的成熟的设计方收稿日期:20050901;修改日期:20051017作者简介:卢坤林(198O一),男,安徽庐江人,合肥工业大学助教法_2j.虽然也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确定方法L3,但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L,尚没有达成统一,确定的方法.因此,目前抗滑桩桩间距的确定仍然主要依赖专家经验.对桩间土拱的研究表明_8j:土拱作用并不能把滑坡推力完全转移到桩体上,而是残留部分滑坡推力由土体承担(土体分担滑坡推力);土体分担滑坡推力的大小主要由土体的C,以及桩间距与桩径比S/d确定.对于给定的工程,土体的c,一定,土体分担滑坡推力的大小由S/d确定,随着S/d的增大,土体分担滑坡推力增大,一旦S/d大于某一值时,坡体在土体分担滑坡推力1030合肥工业大学(自然科学版)第29卷作用下产生滑动,抗滑桩失效,此时的桩间距称之为最大桩间距.本文将从这一思路出发,给出了最大桩间距的确定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说明该方法的合理性.1基本假定(1)抗桩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够提供稳定的拱脚,桩体不破坏.(2)通过土拱作用传递到桩体上的滑坡推力完全传递到稳定地层,不对滑坡体有影响.2计算方法及过程常见的抗滑桩截面形状有矩形,圆形等,为了简化讨论的问题并重在说明原理,本文主要讨论圆形截面的情况.对于矩形桩,则可以把矩形截面换算成相当的圆形截面.试验表明:不同尺寸的圆形桩和矩形桩,施加水平荷载时,直径为d的圆形桩与边长为0.9d的矩形桩,在两侧土体开始被挤出的极限状态下,其临界水平荷载值近乎相等.如图1所示,天然情况下的滑动面曲线为0123imn,抗滑桩位于断面,利用传递系数法计算可得抗滑桩所在位置的滑坡推力P,具体如下:图1计算示意图图2所示是任意一滑动土条,其两侧条间合力的作用方向与上一土条底面相平行,由静力平衡,得NWcosaP卜1sin(a1一口)一0(1)+P一WsinaP卜1cos(a卜1一a)一0(2)由摩尔一库伦准则,得TiCi+Ntanq(3)整理(1)(3)式,得P一P一1cos(口卜1一口)一tanqsin(a一1一)+Wsina一(cZ+Wcosatanq)(4)通过(4)式可以求出抗滑桩断面处的滑坡推力P.D,/l一.1.图2土条上作用力示意图另外,土条间不能承受拉力,所以任何土条的推力P如果为负值,则P不再向下传递,而对下一土条进行分析时,取P一O.由于抗滑桩的存在,离桩越远土体变形越大,从而使滑动土体内部产生了相对位移,桩间土体形成土拱把大部分的滑坡推力传递到抗滑桩上,仅有较少的一部分剩余推力(土体分担滑坡推力)继续向下传递(记为P),直至最后一土条(剩余推力记为P).当滑坡体处于临界状态,此时P一0(5)对(4)式整理,得P一Pti-cili+Wicosaitanq-Wisinaicos(a卜1一a)一tanqsin(a1一a.)(6)从最后土条出发,利用(5),(6)式逆向求解出抗滑桩断面处,经土拱作用后的最大土体分担滑坡推力P.引入参数,定义为土体分担滑坡推力百分比,由定义与引言分析可知D,一古10O一f(c,S/d)(7)式中函数厂(c,S/d)由试验或数值方法确定.表1表5列出了有限元计算结果,方便查用.滑坡体处于临界状态时,有D,一100(8)利用表1表5,即可解出最大桩间距S.第8期卢坤林,等:抗滑桩最大桩间距确定方法1031表1桩间土体承担滑坡推力百分比(9=0.)()表2桩间土体承担滑坡推力百分比(一1O.)()表3桩间土体承担滑坡推力百分tL(一20.)()表4桩间土体承担滑坡推力百分比(9=30.)()表5桩间土体承担滑坡推力百分比(9=40.)()3实例对比分析已知某滑坡在进行下滑力计算时,共分为5段(如图3所示),抗滑桩位于第4段,桩断面为:2.5m2.5m,滑坡体土性参数C.=15kPa,一17.58.,7=19kN/m.,抗滑桩处滑动体厚h一7.5m,经文献4计算得下滑力曲线为abcclef,确定抗滑桩最大桩间距.口,0l2C广图3滑坡体计算示意图3.1按本文方法计算由下滑力曲线可知,抗滑桩断面处的滑坡推力可表示为P=4231kN/m临界状态时,最后计算段的剩余推力P50取a=0.,运用(6)式,可得P丌皿一W5tang+cS45=0.5197.519.5tanl7.85+1519.5732.7kN/m则p,一100%一17.32%当一17.32,由土体参数查表2与表3得Sm,/d一3.14S一3.14(2.5/0.9)一8.72m考虑一定安全系数后,可应用于设计中.3.2与其他方法比较分析采用同样的算例,分别用当前几种常用算法进行计算,结果列于表6.表6各算法计算结果对照表m(下转第1056页)1056合肥工业大学(自然科学版)第29卷(上接第1031页)由表6知,不同的计算方法所得到的桩间距差别很大(排除计算原因).对于截面为2.5m2.5m抗滑桩,滑坡推力为4231kN/m作用下,其最大桩间距采用(5),(6),(7)3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偏大;而采用(1),(2)两种方法的结果又似乎过于保守.(3),(4)两种算法比较接近.一般认为,桩距设为桩宽的2.43.6倍(即69m)是比较合适的,本文方法计算的最大桩间距为8.72m,佐证了本文方法比较符合实际工程情况.4结论本文的计算方法考虑了土拱传递滑坡推力的能力,土性对桩间距确定方法的影响,使最大桩间距的确定更趋全面,合理.实例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的计算方法更符合工程实际,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供抗滑桩的设计时参考.但仍需在桩一土荷载分担比与土性,桩距的关系上作更深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1常保平.抗滑桩的桩间土拱和临界间距问题探讨:滑坡文集(十三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7378.23铁道部第2勘测设计院.抗滑桩的设计与计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231.3王成华.陈永波.林立相.抗滑桩间土拱特性及最大桩间距分析J.山地.2001.19(6):556559.4王士川.陈立新.抗滑桩间距的下限解J.工业建筑.1997.27(10):3236.5胡敏云.深基坑桩排式支护桩侧压力及设计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地下工程与岩土工程系.1998.6陈富坚,廖黎明.抗滑桩临界间距的基兹布尔格算法的改进J.工程力学,2003,(增刊):61O.73周德培,肖世国,夏雄.边坡工程中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的探讨J.岩土工程.2004.26(1):132135.83卢坤林.被动桩桩间距的合理确定方法的研究与对无限条分法的探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