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石油行业以单位产量法计算折旧折耗及摊销的几点认识.docx_第1页
对石油行业以单位产量法计算折旧折耗及摊销的几点认识.docx_第2页
对石油行业以单位产量法计算折旧折耗及摊销的几点认识.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石油行业以单位产量法计算折旧折耗及摊销的几点认识韦新丽 , 郝洪(石油大学 (北京) 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 102200) 摘要 成果法在计算油气资产折旧 、折耗和摊销时采用单位产量法 。实际操作时由于对单位产量法理解不够深入 ,极易出错 。在采用单位产量法计算折旧 、折耗和摊销时应注意储 量的类别 、油气资产与储量的对应关系以及与证实储量相关的开发成本的分配方法等几个相关 问题 。 关键词 单位产量法 ;折旧折耗和摊销 ;证实储量 中图分类号 f406 . 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5951 (2002) 02 - 0011 - (03)折旧是对相关资产的成本进行的一种系统分配 ,折旧的目的是将资产的成本与资产所带来的经 济收入相配比 ,从而恰当地确定经营利润 。在石油行业 ,常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资产成本的分配 。“折 旧”通常是指井及相关设施或者通用性固定资产的成本分配 “; 折耗”一词用于描述矿区取得成本以及无形开发成本等的分配 “; 摊销”则一般是指无形资 产成本的分配 。本文中对这些概念不作区分 ,或者 统称为“折旧 、折耗 和 摊 销 ( dep reciatio n , depletio n and amo rtizatio n , dd &a) ”, 或者用折旧来代表折 耗和摊销 。最常用的资产折旧方法是直线法 ,它是 一种将资产的可折旧成本在资产的可使用年限内均等分摊的折旧方法 。由于石油上游企业资产的特殊 性 ,采用直线法折旧可能会违背配比原则 。石油上 游企业的主要资产具有以下特点 : (1) 资产的价值与 地下油气储量相关联 ,如果油气储量枯竭 ,则油气资 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 (2) 在油气资产整个有用 寿命期间 ,由于产量先高后低 ,资产为企业带来的经 济利益是不均等的 。如果采用直线法折旧 ,单位产 量负担的折旧费就会前期少 ,后期越来越多 ,从而歪 曲企业的经营成果 。鉴于此 ,对于油气资产一般采 用单位产量法 ( u nit2of2p ro ductio n , u o p) 计算折旧 、 折耗和摊销 。目前国内几大石油公司出于境外披露的要求 ,已经开始采用单位产量法计算折旧 ,但实际操作时 常常会因为对单位产量法理解不够深入 ,造成折旧 、折耗和摊销计算的错误 。本文仅针对单位产量法应 用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由于完全成本法与 成果法这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采用单位产量法折旧 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本文探讨的问题只限于成果法的情况 。 单位产量法的概念公式为 :期末未摊销成本 (取得成本或井及相关设施成本) 本期产量期初储量 (证实储量或已开发储量)可以看出 ,公式中的分子是油气资产 (资本化成 本) ,分母为油气储量 ,其理论基础是油气资产和油 气储量的价值保持一致 ,即在油气储量开采完时 ,油 气资产也全部摊完 。每年应对估计油气储量审查修正一次 ,倘若估计储量发生变化 ,那么对以前已提的 折旧折耗不做调整 ,只对本期及以后各期的折旧折 耗做调整 。在实际运用时 ,上述公式又可表述为 :油气资产 - 累计摊销期末估计储量 (证实或已开发储量) + 本期产量 本期产量单位产量法对资本化成本进行折旧折耗和摊销时 ,资本化成本按每一矿区单独归集 ,也可选择把具 有相同地质结构特征或地层条件 ( 如一个油藏或油田) 的矿区归集起来计算折旧折耗和摊销 。多数油 收稿日期 2001 - 11 - 13 作者简介 韦新丽 (1976 - ) ,女 ,陕西人 ,石油大学 (北京) 工商管理学院 99 级硕士研究生 。11气企业以油田或矿区为成本归集中心 。但应特别注意 :是以相同地质构造的矿区归集资本化成本 ,而不 是以企业行政单位所属全部油田为成本归集中心 。每个区块的储量和现值 。由此可见 ,剩余经济可采储量除了从地质和工程方面做出可靠估计外 ,同时 还考虑了现有经济及营运条件 ( 体现在价格与操作 成本中) 。所以 ,在储量分类和计算方法与国际完全接轨之前采用单位产量法时 ,可使用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与证实储量近似对应 。一 、储量类别问题单位产量法计算折旧 、折耗和摊销的公式中 ,一个重要的变量就是“证实储量 ( proved reserve) ”。它 是国际通行的储量分级 ( 证实储量 、概算储量 、可能 储量) 的最高一级储量类别 。我国传统的储量分级(探明储量 、控制储量 、远景储量) 与国际通行方法存 在差异 ,在实际应用单位产量法时不应该将探明储 量与证实储量等同混用 。美国 sx42101 对证实储量的定义为 “: 证实储 量是石油 、天然气及天然气液的估计数量 ,为在现有的经济及营运条件下 ( 即估算当日价格及成本) ,根 据地质及工程资料分析 ,能以合理的确定性估算的 , 在已知油藏中开采的原油 、天然气及天然气液的数 量 。价格只考虑因合约安排对现行价格的改变 ( 而 非按日后情况产生的向上调整) 。由于油藏资料固有的不确定性和有局限的性质 ,地下储量的估计常 会在获得其他方面资料时做出修正 。”sp e/ w pc 对 证实储量定义为 “: 证实储量是在现行经济条件 、操 作方法和政府法规下 ,根据地质和工程资料的分析 , 能以合理的确定性估算的 ,在某一指定日期以后 ,从已知油气藏中可以商业性采出的油气数量 。” 长期以来我国沿用苏联 50 年代储量分类和计算方法 。1984 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石油天然气 专业委员会对探明储量的定义 “: 继发现井之后 ,经 过评价钻探所计算的可靠的工业储量 。”1988 年的定义是 “: 探明储量是在油田评价钻探阶段完成或基 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 。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 , 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 。”可以看出证实储量与探明储量的分类是不同 的 ,证实储量是商业可采储量 ,而我国过去对探明储量的定义均未考虑到经济因素 ,即使在 1988 年定义 中 ,也只是强调了“能提供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 量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可采储量 。假设地质 及工程因素不变 ,当油价及成本发生较大波动时 ,证 实储量会发生较大变化 ,而探明储量缺乏这种变化敏感性 。由此可见 ,如果在折旧计算中用探明储量 来代替证实储量 ,会导致折旧折耗摊销计算的不准 确 。事实上 ,我国的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与证实储量 更为接近 。剩余经济可采储量是在探明地质储量的 基础上 ,根据油气价格 、现金操作成本和税收等 ,以一定的折现率 ,根据有相应矿权的开采年限 ,测算出12二 、油气资产与油气储量的对应关系问题油气资产是归集在成本中心的资本化成本 ,包括矿区取得成本 、成功探井成本以及开发成本 。对 于不同的资本化成本的摊销 ,单位产量法公式中所对应的储量是有区别的 ,在实际操作中应加以区分 。1 . 证实矿区的取得成本 矿区取得成本是为获得石油天然气勘探钻井和生产权而发生的耗费 ,主要包括租赁矿区费用 、购买土地和采矿权费用支出以及相关的手续费和法律费 用等 。取得成本在发生时 ,先暂时作为未证实矿区资本化 ,然后定期进行评价和减损 。对于最终未发现证实储量的矿区取得成本转作费用核销 ,发现证 实储量的矿区取得成本转作证实矿区的取得成本 。 当证实储量开始生产时 ,就要对矿区的取得成本进行折耗 。因为矿区取得成本是为取得全部证实储量而发生的 ,应该与全部证实储量所产生的收益 相配比 ,因此分摊的储量基础是取得成本对应的全部证实储量 ,而无论这些储量是否全部投入了开发 。2 . 成功探井成本和开发成本 勘探成本是为获取储量 ,在矿区进行勘探作业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 。主要包括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成本和勘探钻井成本 。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成 本发生时计入当期费用 ,钻井干井成本也作为当期 费用 ,只有发现证实储量的勘探探井成本才资本化形成油气资产 ,记入井及相关设施中 。开发成本是指那些在已证实油气储量的区域打 井和为提取 、热处理 、收集及储存石油和天然气所发生的建造成本 。开发成本资本化 ,记入井及相关设施中 。 由于井及相关设施中归集的资本化成本只与已经开发的证实储量相关 ,当已开发储量全部采出 ,井及相关设施就没有价值了 ,因此 ,对于井及相关设施 成本的折旧而言 ,其成本分摊的储量基础是证实已 开发储量 。所谓证实已开发储量 ( proved developedreserves) 是指能够利用现有的井及相关设施所能采出的证实储量 。三 、开发成本的分配问题前面谈到 ,开发成本计入井及相关设施中 ,并以证实已开发储量为折旧基础 。但在实际中 ,有时存在较大规模的开发成本支出 ,如建造一个海上平台 用以钻开发井来开采估计的证实储量 ,这些支出与该区块的全部证实储量有关 。但储量的开发是分阶 段进行的 ,证实储量又划分成证实已开发储量和证 实未开发储量 。平台成本是开发成本的一部分 ,按 通常的折旧方法 ,平台成本在证实已开发储量基础 上折旧 。但此时该平台成本的发生不但同证实已开 发储量有关 , 而且与将来的证实未开发储量相关 。按通常公式简单套用将出现折旧率失真 ,如此计算 的折旧将远远大于真实情况 , 严重影响本期利润 。 所以必须对平台成本进行分配调整 ,使得成本与收 益达到合理配比 。处理上述问题的方法有两种2 : 第一种方法可称为“前期负荷法 ( fro nt2end loading) ”, 另一种方 法则是“资产负荷法 (asset loading) ”。两种方法均 消除了折旧率失真的情况 ,但这两种方法的着眼点 不同 。前期负荷法使用总的证实储量作为平台及设备设施 (不包括井的成本) 的折旧基数 ,理由为平台及 设备设施的支出是用于全部证实储量的开采 ,该成表 1本的摊销应该基于全部证实储量 。资产负荷法使用证实已开发储量作为折旧基 数 ,但可折旧的成本不是平台及设施的总成本 ,而是与已开发储量相关的成本 。因此采用此法需要将总 开发成本在已开发储量和未开发储量之间进行分 配 ,分配率等于期末已完钻的开发井数占计划的开 发井总井数的比例 。下面举例说明上述两种处理方法及其特点 。 某海上区块 2000 年开始生产原油 ,相关资料如下所示 :平台及设备设施成本计划的开发井总数其中 :以前各期已完井数 证实储量证实已开发储量2000 年完井数200000 千美元20 口10 口55000 千桶30000 千桶1 口根据以上资料 ,分别利用前期负荷法和资产负荷法计算了 2000 年平台及设备设施的折旧 、折耗和 摊销 ,并与不调整情况 (简单套用公式) 作了对比 ,如表 1 所示 :由于在该平台上计划钻井 20 口 ,则与每一口井相关的平台及设施成本为总成本的 1/ 20 。期初已 完井 10 口 ,相关的平台及设备设施成本为 2000001/ 20 = 10000 ; 本期完井 1 口 ,相关的平台及设备 设施成本为 10000 1/ 20 = 500 。从本例看出 ,各种处理方法的主要差别在于“平台及设备设施”的折旧率 ,前期负荷法和资产负荷法 计算的折旧率非常接近 ,每桶分别为 3 . 6364 美元和3 . 6667 美元 ,而与简单套用法计算的 6 . 6667 美元相差 1 . 8 倍多 。因此当开发成本的支出与探明未开 发储量有关时 ,必须采用前期负荷法或资产负荷法 对开发成本进行分配调整 。在采用资产负荷法时 , 当另外的井完钻后 ,从折旧计算中扣除的部分平台及设施成本将转成可折旧成本基数的一部分 ,且相 应的储量将转化为探明已开发储量 。随着国内几大石油公司在境外上市 ,我国油气会计核算方法也开始逐步与国际接轨 。但是会计核算方法的转换并不是会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 ,它涉及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 。就采用单位产量 法而言 ,储量的概念与分类关系到折旧 、折耗和摊销 的正确计算 ,因此储量分级和管理办法也必须与国 际接轨 ,应该逐渐由地质储量管理过渡到地质储量 与商业可采储量并重管理 。在成本管理体制方面 , 应该明确将地质区域或权益区块作为成本归集中 心 ,以便以成本中心为单位计算资本化成本的折旧 、 折耗和摊销 。 参考文献 1j . p. klingstedt , etc : pet roleum accounting principles ,procedure , and procedure issues 3rd editio n , professio naldevelop ment instit ute u niversity of nort h texas ,1990 .n . harriso n : dep 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