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的衔接研究.pdf_第1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的衔接研究.pdf_第2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的衔接研究.pdf_第3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的衔接研究.pdf_第4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的衔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的衔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 独 创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 如没有其他需 要特别声明的 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 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 权 学校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 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 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 201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201 年 月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i i abstractabstract iiiiii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2 三 研究方法 6 四 研究新意 7 第二章第二章 理论基础理论基础 9 9 一 教育系统论 9 二 学习阶段论 11 三 建构主义理论 12 四 学生群体 15 第三章第三章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 3 3 系列与普通物理内容的分析和比较系列与普通物理内容的分析和比较 1919 一 高中物理内容分析 19 二 普通物理内容分析 23 三 高中物理与普通物理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26 第四章第四章 高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衔接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大学物理衔接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3535 一 大学成绩与高考成绩之间 大学各科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7 二 高中物理与大学普通物理的衔接现状调查 41 第五章第五章 对大学物理衔接的教学建议和学习建议对大学物理衔接的教学建议和学习建议 5959 一 对深层次原因的再究 59 二 对策及建议 64 本研究本研究的不足的不足 6767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6969 附录附录 737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575 后记后记 777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的衔接研究 中文摘要 回顾二十世纪 近代物理学理论的飞速发展 带动了许多新兴学科的兴起和相关 领域的发展 遍及宏观 宇观 介观 生物和微观领域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极大进步 展望二十一世纪 物理学将在更大范围内为科学技术提供科学基础 促使科学技术向 更高发展进步 因此对物理学的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 普通物理课程 是面向高等学校理工科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基础课 长期以来 只是各教育阶段的研究比较受关注而各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被忽略 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各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才逐渐被关注 因此相关理论还很 不完善 2004 年开始 我国高中逐步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所谓 牵一发而动全 身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高中新课程改革不只是关系到高中的教学 上至大 学 研究生的教学 下至初中 小学的教学 都与之息息相关 这给高中与大学的衔 接研究带来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首先 本文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基础上 对国内外教育衔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 归纳整理 然后对我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材和大学普通物理教材的内容进行 了分析和比较 通过问卷调查法 教育统计法 质的研究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对大 学普通物理的教学和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 对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适应现象出现的 原因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大学普通物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的建议 以期通过 教 与 学 的改进 让大学低年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物理的 学习 关键字 新课程标准 高中物理 大学普通物理 教育衔接 分类号 g633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llege physics and high school physic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abstract looking back upon the 20th centur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physics theories has motivated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new subjects as well as the related fields including macroscopic cosmoscopic mesoscopic biologic and microcosmic fields which has promoted the hug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ok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 physics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providing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to a greater extent therefore physics teaching should meet higher standards and the general college physics course based on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is the compulsory basic course for junior grad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a long time great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researches on different educational stages whil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al stages has not been attached with much importance until the 1970s and 1980s and therefore related theories are still not perfect se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 have gradually processed a new curriculum reformation since 2004 it is well known that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connected and a slight move in one part may affect the situation as a whole the curriculum reform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s is concerned with not only the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but also th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even colleges therefore researche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are facing new challenges with reference to plenty of literature this paper firstly makes a summar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searches on educational conne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makes a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extbooks of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and general college physic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educational statistic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many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eneral college phys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a deep analysis of the reason for the maladjustment in college learning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college phys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put forward basing on the research 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junior grade students to college physics study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word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general college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physics educational connection category g633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物质运动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研究范围包括了从极大尺 度的宇宙到极小尺度的粒子世界 它不仅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也是科学技 术 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向导和源泉 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 回顾二十世纪 近代物理学理论的飞速发展 带动了许多新兴学科的兴起以及相关领域的发展 遍及 宏观 宇观 介观 生物和微观领域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极大进步 展望二十一世纪 物理学将在更大范围内为科学技术提供科学基础 促使科学技术向更高发展进步 因 此对物理学的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普通物理 是面 向高等学校理工科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基础课 也是学生大学物理学习的开端 由 于普通物理的学习负担相对较重 使得大学新生所表现的不适应现象特别突出 长期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存在着许多问题 问题突出表现在 基础教育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升学率 高等教育关注的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基础教育 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 但是它们之间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 尤其是从 2004 年开 始 全国高中逐步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给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教育又带来了新的问 题和新的挑战 据大学普通教师反映 低年级大学生在学习普通物理时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低 缺乏对物理问题的 探索精神 学习动机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而且部分学生在高考中有相当不错的成绩 但是到了大学的学习中 成绩一落千丈 对学习缺乏兴趣 特别是在高中新课程改革 的大力推广和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双重因素下 入学新生在物理基础知识方面的 差异性程度加剧 通过与部分大学低年级学生在交谈中发现 他们在普通物理学习的 过程中有很大的困扰 例如如何才能学习好物理 如何适应大学老师的讲课方式 如 何做学习计划 甚至对如何做笔记 如何做作业 如何利用课余时间 如何利用图书 馆来帮助物理学习等这些细致的问题 他们都表现得比较迷茫 还有少部分学生因为 在高中的时候物理学习成绩不是很好 担心在大学也学习不好物理 总之 学生在普 通物理的学习上显得很被动 不适应现象普遍存在 到底大学新生入学后在学习普通 物理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他们是否能克服这些困难 如果能克服的话 他们是如 何做到的 如果不能克服的话 会造成什么影响 高中新课程改革给普通物理的学习 大学普通物理是指力学 热学 电磁学 光学 原子物理学五门课程 以下简称普通物理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和教学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 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和兴趣 并带着 这些问题开始研究 对于从高中毕业到步入大学的学习 影响它的因素及其复杂 学生的家庭背景 受教育背景 个性 接受教育的目的与追求 职业定位 进入大学后遇到的朋友 同 学 教师等各种人群和遇到的各种事件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给正处在过渡时期的大学 生带来极大的影响 目前在影响大学新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 大多数研究者比较关注 的是入学前的期待 社会支持 应付策略 家庭因素 居住地和同一性形成状况等因 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 有的研究者通过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环境变化的全方位分 析 提出了 五因素相关模型 即将新生的入学适应概括为五个方面 1 胜任学习 任务转变的学习适应 2 进入新的人际环境 建立协调人际关系的人际适应 3 脱离父母后 进行自我照顾的生活自理适应 4 环境的总体认同 即对新环境的接 纳程度 5 身心症状表现 即在完成上述适应任务的过程中所伴随的生理与心理的 不良症状反应 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 其中学习适应 环境认同和人际关系表现得 更为突出 适应的难度也更大 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改革 在课程体系的功能 结构 内容 实施 评价和管理 这些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造和突破 这不仅给高中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也给高校 物理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挑战 中 大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仅引起高校老师的极大关注 同时也引起教育工作者对此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本论文将对我国高中物理新 教材 和大学普通物理系列教材 的内容进行简单地分析 通过对普通物理教学现状的 调查和研究 提出改进普通物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建议 以期通过 教 与 学 的改进 让大学低年级学生更好地适应普通物理的学习 为更好地学习大学物理的其 他科目打下基础 并给有关研究工作者和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陶沙 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2 包括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 1 必修 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年 8 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 2 必修 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年 8 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 选修 3 1 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年 8 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 选修 3 2 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年 8 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 选修 3 3 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年 8 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 选修 3 4 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年 8 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 选修 3 5 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年 8 月 包括 漆安慎 杜婵英 力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黄淑清 聂宜如 申先甲 热学教程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梁灿彬 秦光戎 梁竹健 电磁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姚启钧 光学教程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杨福家 原子物理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20 年多来 教育衔接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在国内外有关 大学 中学物理教学衔接问题 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并呈现加速上升趋势 一 国外部分 国外对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的问题关注较早 physics today 在 1987 年 5 月就 发表了 d f holcomb r resink 和 s rigden 的研究论文 基础物理学的新模式 他 们在该文中指出 基础物理学教程改革方案要明确地反映近代内容和物理学科的特 点 还应该考虑是否影响中学物理教程的问题 以便能有效地使中学和大学物理相结 合 1989 年 7 月 22 日至 27 日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举行了中 日 美物理讨论会 会 议的主题是 大学前的物理教育问题 problems related to precollege physice education 其中 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的衔接问题 作为会议讨论的专题之一 受 到了中 日 美等国家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west virginia 大学的 jndyr franz 指出 要理解美国高等院校的基础物理课程 有必要理解我们的学生高中毕业所具有的基础 前西德的 g bron 在 课堂物理教育研究及其实施改革成就 中把 中学物理向 大学物理过渡作为物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北京师范大学的董艳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 mary peat 在 中澳两所大学促进大 学新生角色转换的对比研究 中指出国外大学对新生角色转换的重视 把新生角色的 转换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 并在促进学生角色转换方面有很多现实方面的措施 在课程设置方面 一年级提供促进角色转换的课程 在学习支持方面 通过组建学习 共同体 兴趣组 研究论坛等方式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条件 2003 年 美国未来职业组织发表了调查报告 高中后教育的疏漏 美国学生调 查 其中明确指出 与高中毕业后无法上大学 辍学率高的问题相比 大学的补课 学生完不成学业的情况也是相当严重的 而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缺乏良好的沟通与衔 接是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 同年 美国衔接研究项目组发表的 背离大学梦 想 不衔接的 k 12 和高中后教育体系是怎样破坏学生的大学之梦的 则通过大量 的数据和图表 从大学的招生政策 入学要求 课程 学费 信息传递等方面分析了 d f holeomb r resink s rigen 基础物理学新模式 j 国际物理教学通讯 1989 1 张继恒供稿 1989 年中 日 美物理教育讨论会 j 国际物理教学通讯 1989 4 jndyr franz 美国大学物理课程设置 j 国际物理教育通讯 1989 4 g bron 课堂物理教育研究及其实施改革成就 j 国际物理教育通讯 1989 l 董艳 mary peat 中澳两所大学促进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的对比研究 j 中国大学教学 2006 3 57 5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大学与高中的不衔接情况 国外对大 中学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给予了普遍的重视和较深入的探讨 许 多国家都在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并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 1 大学物理课程需 要改革和近代化 应该有一个必要的基础 物理教学大纲 学生的物理学 的整个内 容是有限的 因此有必要妥善 合理的判定那些渗入这个盒子的 清规戒律 2 在物理教学方面 有许多不同的方法 教师应根据特定的情况决定采用哪些方面 分 析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要参考一些有关物理教学的书籍或会议记录和报告 教师必须 注意班上可能出问题的每一个学生 3 重视现代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重 视物理实验 二 国内部分 早在 1984 年 我国著名数学物理家梁昆淼先生就提出 中学物理课程与大学物 理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很有些不同 刚入学的一年级大学生还保留了不少中学生的特 点 不能立刻适应大学物理课程的要求 由于现行的教育系统分为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研究生以及研究生以后的教育等多个教育阶段 各教育阶段的研 究由于比较受关注 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成果 而且已经处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了 由此形成了学前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等 但是对于各教育阶段的衔接问题的研究则很 少 徐立教授从 80 年代就提出教育是系统工程的观点 他参与并主持了 关于大 中 小学教育阶段衔接问题的研究 在研究中 他指出 现在需要提出的各教育阶 段的衔接问题 但很少有人专门研究 更未有想写一本衔接教育学 以填补空白 这 是一项迫切的研究任务 顾明远先生在徐立主编的 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 一书 的序中也指出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大学和中学的衔接 1999 年 8 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五次扩大工作 会议中提出了许多深化物理学教学改革需要研究的问题 其中 今后中学物理与大学 本科物理教学衔接问题 就是三大前瞻性问题之一 杨建宋在 论大学物理教学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 一文中从传送知识 培养能 力 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对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作了探 讨 强调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注重系统化教学 培养学生 jndy r franz 美国大学物理课程设置 j 国际物理教育通讯 1989 4 gbron 课堂物理教育研究及其实施改革成就 ij 国际物理教育通讯 1989 l 同 徐立 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 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2 月 第 1 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对本专业学习的持久兴趣 重视物理实验 开展教学 cai 研究 伍春燕 朱燕娟 张春华在文章 从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的过渡与升华 浅谈大 学物理的学习方法 中比较了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的区别和联系 说明了大学物理较 中学物理更加全面和深入 并指出由于微积分知识的运用 在大学物理的学习过程中 要更加注重对物理概念的分析理解 同时强调了自学和课后复习在大学物理学习中的 重要性 兰智高在 大学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述略 论文中指出 教育工作者要搞好 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教学的衔接 必须从我国大 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 大 中学物理教学与改革的现状入手 认真分析大 中学物理教学衔接的缺陷 运用 分析 比较 归纳 演绎等方法在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研 究 逐步获得大 中学物理教学顺利衔接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 贾君茹在论文 如何实现学生从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学习的转变 中指出 实现 学生从中学物理学习到大学物理学习转变的关键是借助高等数学所揭示的数学方法 的思想内涵 建立起从中学物理的不变到大学物理的变 从宏观到微观 从类似到精 确这样一种贯穿于物理学始终的辩证唯物主义物理观 王玉国 赵宝群 王永华在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初探 教学部 分 一文中从教学方面探讨了理工科学生在大学物理的学习中 对矢量的使用 微积 分的运用以及认识上的缺陷等方面的问题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提出七点建议 1 关注中学物理教育 2 常量认识转变为变量认识 3 一维坐标转变为三维空间 的认识 4 正确理解微元方法 5 渗入物理学史内容 6 学会学习 7 注重物理 思维的培养 汪红翎在 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相互衔接的具体问题的探讨 一文中提出了 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在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存在过于简单的重复问题及其 严重的后果 指出了新时期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有关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相互衔接 的新问题 冯立峰 吕著华在 浅谈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 一文中 从分析学生 杨建宋 论大学物理教学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 j 浙江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0 11 伍春燕 朱燕娟 张春华 从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的过渡与升华 浅谈大学物理的学习方法 j 中山大学学报论 丛 2002 l 兰智高 大学物理教学衔接问题 的研究述略 j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 贾君茹 如何实现学生从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学习的转变川 j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3 王玉国 赵宝群 王永华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初探 物理学 教学部分 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 科版 2003 6 汪红翎 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相互衔接的具体问题的探讨 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25 卷 3 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物理学习的思维定势出发 指出做好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之间的衔接应该做好五个方 面的工作 1 明确目的 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确目的 2 适当放慢 起始教学进度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师应该研究中学物理教材内容 这样引入课题就比较自然 4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5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利用多媒体特有的声光效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昌权 孟桂菊等在论文 大学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中 分析了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指出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衔接存在的问 题 并根据现代教育理论 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具体办法 1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 的认识 2 分组教学 因材施教 3 实验内容的衔接 4 教学方法的衔接 张建林在论文 大学物理对中学物理上位学习的认知策略 中讨论了中学物理认 知结构对大学物理学习的负迁移和大学物理学习克服中学物理负迁移的认知策略 总之 综合国内对中学和大学的教育衔接的研究看来 进行比较完整的中学和大 学衔接教育理论研究的有德育 英语 数学等科目 对于物理学衔接教育的研究还是 比较零散 缺乏系统而又细致的研究 对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与大学物理教育衔接 的研究则更加缺乏 那么在国内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之时 无论从时代背景还是 实践角度来说 研究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更好地衔接中学与大学物理教育显得更加地 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会有更多的专家学者逐步深入的展开相关研 究 使物理教育理论更加完善起来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本论文在全面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对有关教育衔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 归纳整理 分析鉴别 在掌握了有关研究的最新动态的基础上开展本研究 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能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的一种方法 不同模块的选取对学生的后续 学习的影响是不同的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这种影响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当前中学与 大学物理教育的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等 以此发现衔接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并提出有关解决方法 3 教育统计法 对学生的高考成绩 高等数学成绩 普通物理成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通过 冯立峰 吕著华 浅谈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 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4 杨昌权 孟桂菊 祁强 大学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相关系数的分析 对学生在普通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形成初步的判断 4 质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方法是指将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在自然情境下采用访谈 观察和 实物分析等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对自然发生的事件中各种行为的变化 发展进行描 述和归纳 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来理解其行为和意义的一种活动 质的教育研究是 近年来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种新趋势 引起了广大教育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 成为目前 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中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 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学生普通物理的学习过程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了 解 旨在结合问卷调查法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四 研究新意 本文将从教育衔接理论出发 通过对普通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 分析和了解 提出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相衔接的有效途径 即怎样 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适应新时期下的普通物理的教学与学习 本文侧重的是通过问题和现象 把在大学物理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最根本最深层次的原 因展现出来 给普物教师 正在学习以及即将要学习大学物理的学生提供参考作用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 教育系统论 从系统论来看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教育由于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 是社 会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教育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教 育从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到大学及以后的学习是一个整体 教育各个阶段有相 对的独立性 又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因此 各教育阶段之间存在着衔接问题 一 系统论 系统一词 来源于古希腊语 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 系统 从来就不 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就如恩格斯所说 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 就已经在 辨证地思考了 同样 人们远在创造 系统论 系统工程 这类词汇之前 就已 经开始用系统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了 但是当代科学系统思想的奠定仍然应 当归功于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贝塔朗菲在自己多年的理论生物学研 究的基础上 于 1947 年发表了 一般系统论 主张必须要用整体性原则看待问题 认为整体的属性大于其各孤立部分属性的简单总和 强调从整体认识部分 系统论要 求我们在实践中 必须用系统的观点看待一切问题 只有在完整地 联系地 有序地 掌握事物的基础上 才能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方案 二 教育系统论 最早在教育中渗透系统思想的当属夸美纽斯 在他的 大教学论 中 提出把人 的受教育期分为婴儿期 儿童期 少年期和青年期四个阶段 每期 6 年 并设计了相 应的 4 种特殊的学校 有母育学校 国语学校 拉丁语或者高等学校以及大学 学 会生存 中提到 系统分析是一个理智的工具 可以用来对现有教育体系进行全面 的 批判性的研究 而且还有可能提出一些用科学计算得出来的新的教育模式 一般来说 根据教育内涵的三种不同界定 我们可以将教育系统划分成三个不同 的层次 即 社会教育系统 包括一切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知识和技能 促进人们身心 发展的社会活动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系统 包括根据社会需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一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学校学历教育系统 是指一切有计划 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并颁发一定学历证书的机构所组成的系统 在这里 我们所谈 徐立 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 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2 月 第 64 70 页 思格斯 反杜林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第 182 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 学会生存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第 164 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的教育系统主要是指学校学历教育系统 它主要包括传统的普通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 普通中学教育 大学教育 研究生教育 也包括职业教育 夜校 函授 电视教育中 的学历教育 图 2 1 学校学历教育系统 国内较早从事教育系统工程研究的朱佳生教授说过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程 系统论告诉我们 任何一个客观系统都存在着构成系统的诸元素之间的联系 以及系统与其构成元素的联系 我们把系统的这种内部联系称为结构 结构和组织是 对相互关联的概念 结构是指系统的静态概念 组织是指系统的动态概念 就教育系 统而言 各级各类教育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各部分职能的相互联系都属于教育系统的 结构范畴 而维持 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以及随之进行的计 划 管理过程 则属于教育系统的组织范畴 1 教育系统的功能 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功能就是培养人 人接受教育主要是由于三方面的需要 一是 通过教育 使人们接受前人生产实践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 具备参加社会生产的条 件 同时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通过教育传授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思想 意识 道德规范 生活准则 使他们具备参加社会生活的精神准备 同时也促进社会精神文 明的发展 三是通过教育满足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教育系统培养 人的具体体现 教育系统功能实现的标准是以其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 具体到学校学 颜泽贤 张铁明 教育系统论 m 上海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1 年 8 月 第 64 70 页 朱佳生 教育系统工程 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9 毛祖桓 教育学的系统观与教育系统功能 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9 第 118 页 小学教育 普通幼儿教育 普通中学教育 大学教育 研究生教育 职业教育 夜校 函授 电视教育 四种教育中的学历教育 学 校 学 历 教 育 系 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历教育系统来说 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标准 的 2 教育系统的基本特点 1 教育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 层次结构复杂的大系统 2 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学校处于社会之中 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 育与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系统不仅受到国内经济 科技 社会的影响 而且还受到国际思潮 科技发展的影响 3 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的系统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教师 学 生和管理者是教育系统最基本的组成要素 它输入的是学生 输出的是经过培养的学 生 是未来经济 科技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4 教育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 教育系统传授的知识主要是书本知识 间接知识 书本是知识信息的载体 是人类文明的记录 5 教育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参数 学生 教师和管理人 员 思想 知识 仪器 图书等 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教育系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 展 随着经济 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 教育系统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系统之 中 6 教育系统是一个时滞系统 众所周知 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培 养一名合格的高级技术人才 从高中毕业算起需要四年到十年左右的时间 教育的这 种滞后性 要求人才培养有一个提前期 综上所述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系统的复杂性要求教育的规划者 组织 者和管理者按教育系统的规律和特点办事 从而使系统功能达到最佳效果 其中就包 括做好各级各类教育之间 各学科内的衔接工作 二 学习阶段论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学习阶段论都有着较大的兴趣 在总结事实经验的基础上 对学习过程提出了结构比较完整的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他对人 们的学习活动以及社会活动提出了富有见地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论 一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在修正和扩展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首 先 弗洛伊德强调人的生物性一面 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主要是性心理的发展 埃里克 森则强调人的社会性一面 强调社会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主要是社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会心理发展 其次 在 毕生发展观 上 埃里克森是一位先驱 他提出了心理社会 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前五个与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相并行 后三个是对成人心理 发展阶段的划分 其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包含一个 危机 即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 对所有个体来讲 各个发展阶段是按照成熟的时间表出现的 其危机随着健康自我的发展而得到满意的解决 表 2 1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 序号 年龄 阶段 心理危机 1 0 1 岁 婴儿期 信任 不信任 2 1 3 岁 儿童早期 自主感 羞怯和疑虑 3 3 6 岁 学前期 主动感 内疚感 4 6 12 岁 学龄期 勤奋感 自卑感 5 12 18 岁 青年期 同一感 同一感混乱 6 18 25 岁 成年早期 亲密感 孤独感 7 25 50 岁 成年中期 繁殖感 停滞感 8 50 岁 死亡 老年期 完善感 失望感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的几个重要特点 1 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 用 不仅考虑了自我概念的出现以及同一性的获得 而且还强调了个体在一生中与它 们的相互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 并阐述了性格 兴趣 动机等带有社会性内容 的人格特征在社会背景中的产生和发展 2 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层面及相互关系 中 考察了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的形成发展 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他们的发展历程 3 体现了研究人的终生发展的观念 符合人的发展实际 二 对教学活动的启示 大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到成年早期的过渡时期 为了在这个过渡时期让学 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在高中时期要建立良好的同一感 为成年早期的发展奠定基础 2 在大学新生入 学时 要注意学生的心理 引导学生从高中顺利地过渡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3 要 把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教育方式结合起来 4 让学生建立人的终生发 展的观念 三 建构主义理论 崔光成 发展心理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年 7 月 第 28 30 页 同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认识论 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的意大利学者维柯 之后康德拓展了建构主义思想 在 20 世纪 80 年代 皮亚杰在对西方传统认识论的继 承和批判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建构主义概念 奠定了建构主义的基础 随后杜威的经 验性学习理论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以及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 理论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补充和丰富了建构主义 对当代建构主义理论有着深厚的影 响 20 世纪 80 年代 建构主义在美国率先兴盛起来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 1980 年以 来 对科学课程产生最显著影响的心理学理论 从 1990 年开始 美国乔治亚大学教 育学院组织了 教育中的新认识论 系列研讨会 邀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领域的著名 学者参加 研讨会上出现了六种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 社会性建构主 义 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 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论和控制论系统 90 年 代 建构主义 之风登陆我国 张奎明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到 建构主义是我国新 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各种建构主义的观点彼此存在差异又彼此联系 下面是建构主义者们关于知识观 教学观和学习观的理论共识 一 建构主义知识观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 知识应该表征一个现存的 孤立的 独立于认识者的真实 世界 而且只有当这种知识正确反映那种独立世界时 才被认为是真实的 而建构 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提出了质疑 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建构主义强调意 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 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 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 于事物本身 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 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 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高中物理和普通物理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性 这不 是简单的机械性地重复学习 而是在学生温习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 要求对物理概念 和物理定律有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解 做到 温故而知新 从而为进一步地学习大学 物理奠定一定的基础 建构主义知识观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知识的建构性 指的是知识是个人 建构的 2 知识的社会性 3 知识的情境性 是指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 不确定 的 或者情境性的 4 知识的复杂性 5 知识的多元性 反对将知识绝对化 统一 化 6 知识的动态性 7 知识的隐性 隐形知识是指大部分的经验知识是不能表述 和交流的 是个体内部的经验知识 8 知识的内发性 吉尔根将知识论分为两大类 张奎明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 j 博士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4 月 第 181 187 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外烁的或外在世界的 内发的或内心中心的 9 知识的意义价值观 二 建构主义学习观 关于学习的原理 皮亚杰认为 学习是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 是把知识从外部 搬 到记忆中 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 作用来建构新的图式 建构主义者认为 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而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即通过新经验 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 来充实 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这个主动 建构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代替的 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特征 1 主动建构性 面对新信息 新概念 新现象或者新问题 学习者必须充分激 活头脑中的先前知识经验 通过高层次思维活动 即需要付出高度心理努力的有目的 有意识 连贯性地对知识进行分析 综合 应用 反思和评价的认知活动 学习者要 不断地思考 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 基于对新 旧知识进行综合和概括 解释有关现象 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 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性的推敲和检验 高 中学习的物理知识是大学学习的 先前知识经验 主动对新 旧知识进行建构 对 大学物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社会互动性 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 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学习共同体包括学习者 教师 专家 辅导者等 学习共同体的协商 互动和协作对 于知识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高中 大学物理衔接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诸多困难的 干扰 尤其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帮助来完成这个衔接过程 3 情景性 建构主义者提出 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 情景性的 可感知的活动 之中的 它不可能脱离活动情景而抽象地存在 强调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 动结合起来 三 建构主义教学观 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 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 现成知识 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 促进知识经验的 生长 促进学 生的知识建构活动 以促进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 转换和改造 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 想的学习情景 激发学生的推理 分析 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 同时给学生提供丰 富的信息资源 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 林生传 建构主义的教学评析 j 课程与教学季刊 1998 第 1 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解决问题的活动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是为学习者有目的的学习 因为 作为教师 我们可以极大控制我们所教的东西 但远不能控制学生所学的东西 维果茨基的 最近发展区 指的是独立解决问题所确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 指导下或和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在确定 发展水平与教学的可能性关系时 必须要确定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现有的发展 水平 二是借助于启发和帮助能够达到的较高水平 由于在中学物理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对物理的建构 因而大学教师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更加要注 重对学生之前知识的了解 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 以便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 转换和改造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主要有四个 1 主体性原则 指在教学过程必须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充分发挥出来 教师积极主 动地 创造性地 教 学生自主地 能动地 创造性地 学 2 情境性原则 3 互动合作原则 指在教学过程要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互动合作中获得认知 情感等方 面的发展 4 过程性评价原则 指在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评价与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