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法律思想及其时代价值.doc_第1页
儒家的法律思想及其时代价值.doc_第2页
儒家的法律思想及其时代价值.doc_第3页
儒家的法律思想及其时代价值.doc_第4页
儒家的法律思想及其时代价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家的法律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摘要:儒家的法律思想主要是“礼治”、“德治”、“人治”思想,儒家的法律思想为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奠定基础。以“礼”治国的方针通过以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为基础来别贵贱、序尊卑,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德治”指用礼和道德去教化人民,统治者实行以理服人的王道。“人治”是“礼治”、“徳治”的延伸,“人治”思想强调的是“贤人政治”,即统治者有高尚的道德和素质,在治理国家是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儒家的法律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形成的基础,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德主刑辅”思想、“贤人政治”思想对当代的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关键词:儒家 礼治 徳治 人治 价值一、 儒家的法律思想(一)“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为国以礼”,表达儒家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儒家认为“礼”是人们言行的最高准则,儒家推崇的“礼”来源于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但又不完全相同。西周时期的“礼”是对政治、军事、祭祀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而儒家的“礼”是国家的根本制度,西周时期的“礼”只适用于大夫以上的人,不适应于平民百姓,而儒家的“礼”适用于每一个人,不分身份等级,每一个人都要以“礼”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儒家的“礼”是对西周时期的“礼”的改造,使“礼”更加全面化、制度化、普及化。“礼治”的具体内容:1、以“五伦”为中心,强调“正名分”。儒家认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义、妇听”这种体现尊卑贵贱的“五伦”是礼的核心是天道之理,不容冒犯。在以“五伦”为核心的基础上,主张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名分,遵照“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要求立法、行事必须“名正言顺”。对违反等级名分的要严厉惩处。2、以家族为本位,序尊卑,强调 “亲亲”。 “礼治”要求的是君主以“礼”来治理国家,而家是国的最小化,因此以家族为本位,用“礼”调节家族内部的关系,从而达到以“礼”治国的目的。“亲亲”要求的是在家中子女对父亲要绝对的遵从,只有在家中“序尊卑”即每个人在家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地位卑微的人要遵从地位高的人,才能使家庭和睦。3、以社会等级为基础,别贵贱,强调“尊尊”。“尊尊”要求的是臣下要对君主绝对的尽忠和服从,只有序贵贱即在社会中地位低下的人要服从地位高的人才能使国家稳定,这是对“亲亲”的延伸。(二)“为政在德”的德治思想“德治”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统治者实行“以力服人”的霸道,反对统治者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主张兴教化,实行以礼服人的王道。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43页1、 德刑并用,以刑辅德 在德与刑的关系上,儒家更注重前者,重道德教化。儒家虽然推崇通过用“礼”和道德来教化人们, 但从不否定刑罚的必要性。儒家认为刑罚仅仅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当教化起没有达到相应的作用时,主张使用刑罚来约束人们。2、注重教化,以德去刑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43页孔子认为用刑罚去约束人民,绝对不会治理好国家,用刑罚去惩罚罪犯,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只有通过用礼和道德去感化人民,人民才会有羞耻之心,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刑罚是对教化的辅助,当罪犯顽固不化时,就要用刑罚来加以约束,促使对罪犯的教化。孟子以“性本善”为基础,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教化,即使是品行恶劣的“小人”也能改邪归正、弃恶从善。荀子以“性本恶”为基础,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教化,才能使人去除恶的本性,通过教化可以扼制人们犯罪。教化的作用:(1)教化可以保持人善的本性(2)教化可以预防犯罪(3)当犯罪之后,通过教化可以让罪犯良心发现,从而改过自新。这样就达到了“以德去刑”的目的。3、恤刑慎杀,先教后刑儒家的“恤刑慎杀”思想要求的是按照社会中的礼义原则对于犯罪行为从宽处理,尽量减少死刑,儒家的“恤刑慎杀”思想是基于儒家认为人们违法犯罪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受到其身边环境因素的影响。“恤刑”体现了人文情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人定国、抑制暴政、抚恤于民的作用。惩罚犯罪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改造。封建王朝统治者受儒家法律思想的影响,在强调“慎罚”的同时,往往实行行“恤刑慎杀”的政策,对老幼妇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照顾。 “先教后刑”即对于罪犯应当对其实行教化,如果教化没有效果,再对其实施有效的刑罚措施。这样确实可以起到减少犯罪的作用,增强法律的权威,并且让人们对法律有感激之情。(三)、“为政在人”的人治思想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颜渊篇第十二通过孔子和季康子的对话可以看出,孔子反对统治者通过严酷的刑罚去管理人民,主张有才能的统治者推行德治。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48页人与法相比,孔子认为人的作用是首要的。孔子的“人治”思想主要是:1、统治者的知人善用和提高官吏的素质相对于制度的建设来说更为重要,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实行“贤人政治”。2、统治者的表率作用重于其发布的法令。只有统治者自身拥有高尚的品格而且行为端正,天下的人民便会争相效法。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 离娄上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语,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孟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首先君主与民众都要加强自己的道德,只有自己本身的道德修养加强好了,才能起到教化好民众的作用,安定社会,不被别国所利用,做到自尊自爱。荀子曰:“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摘引荀子君道荀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是人,而不是法。其理由是:法是由人制定的,即使有良法,也要由人去实行,才能实现法的价值。“为政在人”中的“人”有两重含义:1、指统治者,孔子说:“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儒家认为政治的好坏取决于统治者的好坏。儒家主张有才能的统治者来治理国家,要求统治者有高尚的品格,统治者推行德治的基础是统治者自身是拥有高尚的品格,只有统治者自身拥有高尚的品格才能使人民信服,人民才会遵守社会中的礼义道德。2、指有才能和高尚品格的人,儒家认为统治者对有才能和高尚品格的人应加以重用,不论家庭出身。有才能和品格高尚的人得到重用,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来治理自己管辖的地域,并使之达到稳定的状态,这样就实现整个国家的稳定。其实“人治”思想 是对“礼治”“德治”思想的补充,“人治”是“德治”实现的基础,只有统治者拥有高尚的品格,才会去推行“德治”, 要实现“礼治”必须要以“德治”为基础,要实现“礼治”必须要以“德治”为基础,只有当统治者推行了“德治”后,人民才会去遵从社会中的“礼”,统治者只有得到民心,才能达到“礼治”。二、儒家的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1、性善论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形成的基础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认为绝大多数人先天的秉赋和性情没有本质上的差距,但经过后天的学习,有了善恶之分,慢慢的就形成好人和坏人。孔子主张人的的本性是善良的。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43页孟子认为性本善,仁、义、礼、智是始于人的本性。儒家基于性善论的理论基础,提出“德治”的法律思想,尽管社会中有很多的品行恶劣的人,但是可以通过道德教化使其改正,道德教化的工作就需要有才能和品德高尚的统治者去做,儒家进而提出“人治”的法律思想,当有才能和品格高尚的统治者推行“德治”之后,人民就会自觉遵守社会中的礼义道德,从而达到“礼治”的状态。“礼治”、“德治”和“人治”是儒家基本的法律观,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基本模式,中国古代法律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因此儒家的“性善论”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形成的基础。2、 儒家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时,不应只重视自己的利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人民安居乐业。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指统治者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根本来治理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儒家认为民众安居乐业,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犯罪,国家才能长久稳定,而关心百姓、注重民生的“民本”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代的统治者所实施的“仁政”就是儒家“民本”思想在治理国家上的应用。3、儒家的“为政在人”、“德主刑辅”的法律指导思想为后世的立法指明方向儒家的法律思想本继承和发展了自西周以来“礼制”和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礼治,重视“人治”的法律观点。儒家的“为政在人”、“德主刑辅”法律指导思想一直被后世所沿用,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今,“为政在人”、“德主刑辅”的法律指导思想一直被立法者所应用。三、儒家的法律思想的时代价值;.(一)“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思想,儒家的“仁政”思想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对统治者做出的要求,“民本”思想追求的是保护人民的利益,而要保护人民的利益,就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只有当统治者实现“仁政”人民的利益才可以得到保护。孟子、荀子的“民本”法律思想在去除封建因素后,正是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前身,法治建设的目的就是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和谐社会,这与儒家的“民本”思想中的“保民”思想相符,因此儒家所倡导的“民本”的法律思想在现代仍然有其时代价值 。(二)“德主刑辅”思想的时代价值儒家的“德主刑辅”思想在当代我国的法律得到体现,刑法中规定对于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一律不适用死刑和死缓,这一规定正是儒家的“德主刑辅”思想在当代的运用。对于未成年的罪犯,国家实行单独关押,把他们与成年犯分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他们思想道德的教育,使他们改过自新,国家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未成年犯犯罪的原因大多数情况是由于家庭原因,父母的教育方法的错误和家庭关系破裂,以及未成年人并没有成熟的理智容易因冲动而失去理智,再加上未成年人容易被教育,从中国古代至今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都体现儒家的“德主刑辅”思想。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德主刑辅”思想仍然需要在立法中广泛的运用。(三)“贤人政治”思想的时代价值儒家的“贤人政治”思想即儒家主张国家应由德才兼备的贤人来治理。官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的道德处于社会群体道德的核心地位。官员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到行政效率的高低,服务质量的好坏,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如果官员的道德素质低下,必然滋生腐败。因此只有提高官员的道德素质,才会使腐败现象消失,才能使社会稳定。儒家的“贤人政治”思想在当代的时代价值体现在提高官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上,只有官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提高,人民大众就会相信政府,普通民众的素质才会随之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早日实现。四、总结对于儒家的法律思想,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儒学的法律思想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