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球课件 (新版)湘教版.ppt_第1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球课件 (新版)湘教版.ppt_第2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球课件 (新版)湘教版.ppt_第3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球课件 (新版)湘教版.ppt_第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球课件 (新版)湘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从宇宙空间看地球 地球犹如悬浮在黑色大幕里的翡翠大圆盘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 蓝色的海洋与蜿蜒相接的陆地美景交辉 飘忽变幻的白云环绕其上 堪称宇宙间最美丽的天体 地球的形状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 古代关于天地关系的学说 天像一个斗笠 地像覆盖的盘 日月星辰随天盖而运动 天地的关系犹如蛋壳包着蛋黄 麦哲伦环球航行 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二 证实 地球是球体 大西洋 大西洋 太平洋 麦哲伦海峡 d e 南美洲 非洲 1 盖天说 天圆地方 浑天说 天之包地 犹壳之裹黄 2 麦哲伦环球航行 证实 大地球行说 现代宇宙观测研究 证实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有多大 思考 图中地球有两个不同半径 这说明了什么 赤道周长4万千米 极半径 6357千米 赤道半径 认识地球 6378千米 地心 地球平均半径 千米 地球表面积约 亿平方千米 地球仪 仿照地球的形状 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 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一 地轴和两极 地轴 地球的自转轴 两极 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 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 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赤道 地轴 南极 北极 认识地球 地心 北极星 活动 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北极 南极 算一算赤道与北极 南极各相差多少度 在地球仪上找出0 经线和180 经线 算一算这两条经线相差多少度 二 纬线与纬度 1 什么纬线圈 在地球仪表面 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 纬线的特征 圆 相互平行 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指示东西方向 定义 在地球仪上 同赤道平行的线 也就是与经线圈垂直的线 纬线 赤道 北极 认识纬线 基多的赤道纪念碑 3 认识赤道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它把地球平分为南 北两个半球 4 纬度 1 概念 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纬线 分别为它们标度的度数 2 纬度的标定 赤道的纬度为0 赤道以北称北纬 赤道以南称南纬 北纬和南纬各有90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 写作90 n 和南纬90 写作90 s 越向北度数越大 越向南度数越大 3 纬度的变化规律 4 高 中 低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 低纬度 中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高纬度 北纬 n 南纬 s 纬度的划分 0o 15on 30on 45on 60on 90on 60os 45os 30os 15os 90os 75on 75on e w 0o 10o 10o 20o 20o 30o 30o 90o 90o 赤道 北纬 南纬 越向北度数越大 越向南度数越大 纬线度数规律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地球表面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从赤道开始 向两极逐渐缩短 到极点时成一点 东西方向 起点 度数划分 半球划分 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 北两个半球 赤道 0o 向北 向南各分为90o 23 5o 赤道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0o 0o 23 5on 23 5os 23 5o 66 5o 66 5o 66 5o 66 5o 90o 90o 几条重要的纬线 90o 低纬度 中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高纬度 0o 0o 30o 30o 30o 30o 60o 60o 60o 60o 90o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三 经线与经度 1 什么经线 在地球仪表面 连接南 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2 经线的特征 半圆 相交于极点 长度都相等 指示南北方向 n s 2 经线的特征 半圆 相交于极点 长度都相等 指示南北方向 3 经度 1 概念 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经线 分别为它们标度的度数 2 经度的标定 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 从这条经线向东为东经 向西为西经 东经和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00 600e 1200w 经度划分 从0 经线起 向东 向西各分作180 1800 书写方法 北京 东经116 或116 e 识别 数字向右 东 增加为东经 数字向左 西 增加为西经 经线与经度 3 认识本初子午线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 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作为经度的起始线 即0 经线 或称本初子午线 英国首都伦敦东南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有一座子午宫 一条宽10多厘米 长10多米的铜质子午线镶嵌在地面上 笔直地从宫中伸出来 这就是闻名世界的 本初子午线 0 4 经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度向西递增 东经度向东递增 s n w e 15o 15o 60o 45o 30o 30o 45o 60o 0o 本初子午线 两条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 构成一个经线圈的两条经线的经度有何关系 相加等于180 一个在东经 另一个在西经 0o 10o 10o 20o 20o 30o 30o 180o 180o 本初子午线 西经 东经 越往西度数越大 越往东度数越大 经线度数规律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地球表面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从赤道开始 向两极逐渐缩短 到极点时成一点 东西方向 经线 起点 赤道 0o 度数划分 向北 向南各分为90o 半球划分 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 北两个半球 连接南 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每一条经线是半圆 每条经线长度相等 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0o 向北 向南各分为180o 200w和1600e 5 东 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 写作20 w 和东经160 写作160 e 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哪个半球 90on 90os 0o 160oe 20ow 20ow 北半球 南半球 东半球 西半球 练一练 把下列经度和所属的东 西半球连接起来 15 w17 e34 w150 e170 e175 w 东半球 西半球 1 本初子午线的度数是 a180ob20owc0od160oe 2 中 低纬度的分界线是 a0o纬线b30o纬线c60o纬线d90o纬线 3 有关纬线叙述错误的是 a所有纬线都是圆 可称为纬线圈b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c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d纬线的长度都相等 所有的经线又称为 南北线或子午线 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4 南回归线的度数是 a23 5ob23 5osc0od66 5os 5 下列纬度属于高纬度地带的是 a59osb30onc45ond61os 6 有关经线叙述正确的是 a经线又叫经线圈b任意两条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c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d地球仪上只有360条经线 四 经纬网 1 地球仪上的经纬网 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网 结合前面所学知识 说说经纬网中的经线和纬线各有什么特征 2 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利用标注的度数 读出经度和纬度的度数 利用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判断其是东经还是西经 南纬还是北纬 a 20 s 40 wb 40 n 60 e 了解经纬网 经纬网定位 你知道a 40 w 40 n b 80 w 30 n c 60 w 50 n 这三个点在图中的什么位置吗 点击图片观看录像 a b c 讲台 考一考 1 判断图中表示的是南纬还是北纬 东经还是西经 2 写出a b两点的经纬度 a 300 1100e b 200n 1200e 北纬 东经 说出每一点的地理坐标 属于哪个半球 属于哪个纬度范围 w e 15o 15o 60o 45o 30o 30o 45o 60o 本初子午线 0o 15on 30on 45on 60on 90on 60os 45os 30os 15os 90os 75on 75os n s 0o a b c d e f 图中a点的经纬度书写正确的是 a 40oe60on b 40ow60on c 40oe60os d 40ow60os 60 40 20 0 20 40 60 80 100 40 20 0 20 40 a 40 n 40 e b 20 s 40 w c 0 0 d 0 30 e e 30 n 10 w 暑假期间一中国小朋友 写信邀请来自澳大利亚 巴西 美国的三位小朋友到纬度400 经度1600的地方一同度假 他们能聚会在一起吗 可能发生什么差错呢 讨论 不能聚会在一起的 4 经纬网的其他形状 地球的运动 一 地心说 与 日心说 二 地球自转 1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2 自转周期一天3 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活动 教材p27 活动 1 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 2 观察昼夜更替 3 指出 坐地日行八万里 的纬线 三 地球公转 1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2 公转周期一年3 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1 下列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a 麦哲伦环球航行b 人们先看到远航归来的轮船的桅杆c 地表起伏不平d 地球卫星图片2 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圈是 a 南极圈b 北回归线c 南纬90 纬线d 0 纬线 课堂练习 c d 3 关于地球表面上两个不同地点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 可能有相同的纬度和不同的经度b 可能有相同的经度和不同的纬度c 可能有相同的纬度和相同的经度d 可能有不同的经度和不同的纬度4 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地球公转方向是自东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