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对对练.docx_第1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对对练.docx_第2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对对练.docx_第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对对练.docx_第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对对练.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命题规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属于命题的高频区。几乎每年每卷都会出现12道选择题。从历年试题来看,选择题大多集中在“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综合性非选择题出现的几率也很高,大多集中在“唐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从考查能力上看,本部分重点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历史结论和历史叙述的能力。另外,本部分试题对考生阅读史料并解读史料的能力要求较高。2020年高考必备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命题角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4242424命题角度2秦汉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2525252525命题角度3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26252526252626命题角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727命题角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国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制。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兄终弟及,一种是父死子继。题干材料首先强调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然后用“而”这一转折的表述方式来阐述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即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多为父死子继,故B项正确。禅让制度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题干材料中的世袭制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无法看出君主寿命的长短,故C项错误;无论是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均是血缘世袭的不同方式,并没有体现出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故D项错误。2.(2019全国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突出了孝、悌、乐、礼,强调了血缘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产生的影响,故A项正确。3.(2017全国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扩大了势力范围,并加强了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周文化得到认同,故选A项。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西周分封制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B、C两项均错误。贵族世袭特权于周朝分封前就已确立,故D项错误。4.(2016全国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说明铭文意在让子孙后代铭记祖先的功德,显然这是重视历史传承,故B项正确。题干中无论是商代还是周代,青铜器上的文字都是金文,并没有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题干铭文的内容说明注重宗法传承,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礼器功用,故D项错误。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题组一1.(2019广西柳州毕业班模拟联考)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的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答案C解析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甲骨文是记录商朝活动的重要载体,不仅仅体现其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材料“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的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说明甲骨文是商朝文化的载体,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甲骨文对商朝研究的意义,不是对中国文字研究的意义,故D项错误。2.(2019百校联盟联考)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聘”“巡守”“贡纳”等制度得以广布四方;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这种政治结构()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体现了周王与诸侯地位平等C.顺应了当时社会实际D.使血缘关系开始与政治挂钩答案C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还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更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故B项错误;据材料“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聘巡守贡纳等制度得以广布四方;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可知,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和功臣建立一批国家,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故C项正确;夏朝已经开始实行世袭制,血缘关系与政治挂钩,故D项错误。3.(2019山东济南期末)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说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A.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B.消除了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答案A解析材料认为西周分封制“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故A项正确;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使得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西周时期权力结构的组成方式,只是述及了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联系,故D项错误。4.(2019广西南宁摸底,24)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这说明周代()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注重维护亲疏贵贱答案D解析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说明周朝的贵族都有宗庙,不能说明天子的绝对权威,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知宗法观念不是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和“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体现了对亲疏贵贱的维护,故D项正确。5.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答案B解析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结论正确,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据材料“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得出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是在春秋时期,故D项错误。6.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这说明战国时期()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只是部分贵族不再掌行政实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国行政权赋予群体的变化,而非官吏选拔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部分地方行政官员直接由君主任免体现了君主集权,故D项正确。7.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司马迁在此沿用了西周史官这一段纪年,并以公元前841年作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端。材料主要说明()A.司马迁所依据的是第一手史料B.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C.周召共和开启了共和制的开端D.贵族干预政治表明分封制崩溃答案B解析材料中司马迁沿用的是西周史官这一段纪年,说明其依据的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可知,这反映了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共和行政”指的是召公和周公共同行政而非共和制的开端,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分封制走向崩溃是在战国而非西周时期,故D项错误。8.乾隆年间,刑部制定条例、严厉禁止盗卖宗族公产,包括义田祀产以及宗祠房屋,违者处以重刑。此条例颁行后,各地宗族在修订宗族法时,皆增立专条,要求将本族族产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报官备案,这表明()A.政府是宗族公产实际所有人B.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C.宗族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根基D.修订宗族法唯官府马首是瞻答案C解析宗族公产属于宗族所有,材料反映了政府立法保护宗族公产,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法律对盗卖宗族公产现象的打击,没有反映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故B项错误;法律保护宗族公产,宗族修订宗族法时报官备案,说明宗族有利于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族积极响应政府保护宗族公产的行为,而非唯官府马首是瞻,故D项错误。9.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C.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D.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关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周朝揖让之礼”无关,故B项错误;C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测,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反映的是宗法制度对礼制的影响,故D项正确。10.学者许倬云曾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可知,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说明西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而非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而非其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11.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A.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D.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礼乐制度能够实现社会关系中“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故A项正确;等级制度的内容只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材料突出强调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礼乐制度的社会作用,与宗法分封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异则相敬”,反映出社会风俗的差异是存在的,并没有实现同一化,故D项错误。12.(2019安徽示范性高中清北培优联盟一模)荀子王霸曰:“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商鞅之法推行“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这表明战国时期()A.社会流动性加快B.实用人才得到重用C.官僚政治已出现D.兼并战争作用明显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选官制度,而不是社会流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选官标准发生变化,没有体现出实用人才得到重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选官标准发生变化,不是按照血缘关系,而是按照才能和军功,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兼并战争的作用,故D项错误。题组二1.(2019山西一模)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这反映了()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B.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C.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D.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答案C解析西周的王位世袭制承袭商朝制度,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依然有图腾崇拜,国家管理中神权和王权相结合,故B项错误;商朝政治事务中带有鬼神等神秘色彩,而西周管理国家则注重百姓的议论,鬼神等神秘色彩淡化,这说明西周时治国理念从注重鬼神到注重人事,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还未形成集权,故D项错误。2.(2019吉林吉林三模)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据此可知,分封制()A.有利于通过地缘政治加强统治B.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C.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D.是西周时期的官僚体制创新答案A解析由材料“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强化了地缘统治,血缘政治已被突破,故A项正确,B项错误;“西周的封邦建国”不是中央集权体制,故C项错误;由材料“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分封制是对前代血缘政治的发展,只不过加大了姬姓贵族的成分,故D项错误。3.(2019湖南益阳高三模拟)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答案C解析“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破坏,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导致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士阶层的崛起动摇了世卿世禄制,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是宗法制,故D项错误。4.(2019辽宁大连高三二模)礼记大学记载:“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简而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由此可知()A.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性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产生的制度根源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D.国人追求社会的稳定和家族的和睦答案A解析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家国一体的特点,即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性,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排除B项;血缘纽带是宗法制的基础,并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礼记大学的记载,无法体现国人的追求,排除D项。5.(2019湖北黄冈高三模拟)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这一现象()A.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B.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C.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D.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逐步改变血缘世袭特权,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排除C项;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的思想得到传播,与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6.周人“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西周统治疆域比较广阔B.西周推行了严格等级制C.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D.周人比较重视血缘关系答案C解析西周时期权力尚未集中,中央王朝对地方控制能力不足,所以才建立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只是对题意的重复而不是解释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原因但也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7.(2019福建宁德期末)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赵、魏三家新兴的大夫势力所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晋国灭亡。“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A.异姓诸侯日益坐大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答案B解析晋国被异姓韩、赵、魏三家所瓜分,这说明异姓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但这是表面现象,不是“三家分晋”问题的实质,故A项错误;姬姓封国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并且被周王室承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韩、赵、魏三家分晋只是在晋国出现的现象,不能扩大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被大夫势力所左右,故C项错误;“三家分晋”说明周王室权威的逐渐减弱,排除D项。8.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这表明()A.西周封国的自主权有限B.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C.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D.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答案B解析西周诸侯国在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A项错误;从商代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到西周时周王为“天下共主”,并且诸侯还要定期朝觐和纳贡,说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原始部族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故D项错误。9.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制下家庭结构与政治关系的一致性,没有体现出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故A项错误;虽然有等级森严的“权力金字塔”,但材料强调的是“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C项正确;“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只体现出分权,没有制衡,故D项错误。10.“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材料意在说明周代()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分封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王权,同时这种血缘分封制又制约王权,A项只是看到了其制约作用,不够全面,故A项错误;B项是对贵族政治的影响,与材料中王权不符,故错误;家国一体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的产物,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分封制对王权有双重作用,故D项正确。11.张岂之的中国历史先秦卷记载: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这实质上()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春秋战国礼乐制度崩溃D.承认了郑庄公社会地位的提升答案C解析“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的问题,故A项错误;“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不存在继承问题,与宗法制无关,故B项错误;“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反映的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郑庄公在挑战周桓王的权威,可见尊卑的秩序已乱,故C项正确;“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无法体现出郑庄公社会地位的提升,故D项错误。12.西周时分封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依次递减。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这一变化说明秦国()A.分封制进一步发展和细化B.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C.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D.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答案C解析由战国时期“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可知不是分封制的发展和细化,而是对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破坏,故A项错误;题干只是论述战国时期“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没有谈及“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故B项错误;材料“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说明分封制在战国时期已经趋于瓦解,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战国时期的分封制使社会等级固化,故D项错误。命题角度2秦汉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国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题干材料强调汉武帝时要求诸侯王献礼时必须购买“皮币”,而一张“皮币”的价格甚至超过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这种做法削弱了地方诸侯的经济实力,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不是对日常交换的货币的管理,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上的统一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题干材料并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诸侯王向皇帝献礼时的相关规定,并不是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故D项错误。2.(2017全国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图表反映了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变化的信息,由此可知汉高帝十二年和汉文帝十六年,朝廷直接控制的郡级政区并不包括封国,这说明中央对封国的控制较弱;而汉景帝和汉武帝时封国受到中央的直接控制,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实力,为解决汉初以来匈奴威胁等边患提供了条件,故C项正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故A、D两项均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地方制度的演变,与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无关,故排除B项。3.(2016全国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承秦制。关键句:“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题干材料说明萧何进入关中后,注重搜集秦朝的档案文献,这成为西汉成功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关键,这里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实际反映的是秦朝的统治制度,故B项正确。西汉初年崇尚的是黄老之学,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的说法可知西汉初年较充分地发挥了秦代文书的功效,故C项错误。萧何注重秦代文书,不代表西汉其他官吏都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故D项错误。4.(2015全国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年幼的皇帝往往封外戚(即舅舅、外祖父)为列侯,用他们来辅政,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这正说明了皇帝的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说明重用外戚是为了抑制相权,故A项可排除;B项“家天下”思想强调父系血缘关系,反对外戚干政,故排除;外戚不一定是刘氏同姓诸侯,故D项错误。5.(2015全国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与我共同治理天下的,就是那些称职的郡守啊!”,这实际指出了地方基层官员对维护国家统治的重要性,因此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官员贤明有助于维护统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宣帝的治国观念受到后代统治者的重视,没有体现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延续性,故C项错误;“历代帝王”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题组一1.(2019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相国,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右丞相,确立了丞相制度。秦始皇的举措意在()A.恢复传统官制B.减少决策失误C.强化专制统治D.完善中枢机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右丞相,确立了丞相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丞相的职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确立丞相制度的目的是强化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2.(2019安徽马鞍山三模)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护。由此可知()A.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B.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C.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D.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答案C解析材料中说的是得到秦人的拥护而不是天下的认同,故A项错误;汉“承秦制而定汉律”体现的是秦楚文化的融合而不是冲突难以调和,故B项错误;刘邦入主关中后承秦制(关中文化)而定汉律得到秦人的拥护,这说明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故C项正确;“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3.(2019广西桂林一模)西汉初年,贾谊重申周礼的重要性,对文帝提出“定礼制”,即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礼制来标示人们的等级身份。这一主张()A.希望汉代重建西周的制度B.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C.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D.成为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答案C解析材料中“定礼制”仅针对同姓王而言,不是普遍实施,因而贾谊的主张并不是重建西周的礼乐制,故A项错误;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的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但不是材料中“定礼制”的内容,故B项错误;贾谊提出“定礼制”是对同姓王的等级进行彰示,意在通过礼制来约束同姓王,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故C项正确;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在于王国的存在,贾谊提出“定礼制”是通过礼制来约束同姓王,故D项错误。4.(2019四川德阳一模)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以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权威的加强B.儒学正统地位形成C.选官制度的变革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答案A解析题干提及文人创作群体由以诸侯王为中心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变为渲染帝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形成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西汉的察举制强调孝廉,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文化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5.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汉代此用人机制()A.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C.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D.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答案C解析汉代此用人机制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与材料内容反映的外戚专政不符,故A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故B项错误;“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表明汉朝重用外戚,削弱了汉宗室的力量,故C项正确;汉代皇权受到外朝控制与材料内容“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反映的重用外戚不符,故D项错误。6.(2019湖南长郡中学第三次调研)下表为部分正史文献中,对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的统计(单位:次)汉高祖(汉高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晋书227120北史763隋书2119317宋史16114金史751明史11618合计8444563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汉高祖对汉朝的历史贡献最大B.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C.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D.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答案C解析A、B两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均排除;根据材料“汉武帝”合计出现63次,可知在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的统计中,汉武帝出现次数较高,影响较大,故C项正确;晋书由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故D项错误。7.秦汉时期中央政府担心郡守的权力太大,与己不利。于是每郡派一个官员去监视他。该官员的职务是()A.郡尉B.枢密使C.监御史D.刺史答案C解析郡尉为秦汉时期郡守佐官,掌军事,故A项错误;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主管军事,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担心郡守的权力太大”“每郡派一个官员去监视”可知是掌管监察权的监御史,故C项正确;刺史出现于汉武帝之后,且监察区域是州,后期职权不断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故D项错误。8.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老爹死后发丧用,被人告发。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葬器并不能说明其愚昧迷信,故A项错误;监察制度不断完善要呈现出一个发展的过程,材料中仅说明周亚夫被人告发,故B项错误;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的是葬器,非武器,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推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是非法的,而周亚夫作为功臣依然被人告发,这体现出的本质问题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以防止地方武装暴动,故D项正确。9.汉代,吏、民一旦被察举为孝廉,必须先拜郎中(侍卫皇帝的官员)作为官中“储官”,后经“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称)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后,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这说明汉代察举制()A.存在滥举中央官员的弊端B.无法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C.配有官员培养的相关机制D.实行严格的官员考核体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后,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可知,并未存在滥举的现象,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旦被察举为孝廉,先作为储官,后经三署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可知,在官员培养方面有相应的机制,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察举制中配有官员培养的机制,而不是严格的考核体制,故D项错误。10.史料记载,汉初御史、丞相史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分为十三部州,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对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仅限于郡国二千石。这一变化体现出()A.汉代君主专制加强B.王国问题依然客观存在C.地方命官完全受控于刺史D.汉代监察体系日趋完善答案D解析题干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汉代监察制度,王国问题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刺史只是负责监察地方的长官,并且监察对象还有限制“仅限于郡国二千石”,所以地方长官并不完全受控于刺史,故C项错误;从秦“察无专区、责任不明”到汉武帝时期创立刺史制度,说明汉代的监察体系日趋完善,故D项正确。11.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目的是()A.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B.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C.打破贵族垄断选官的局面D.缓和矛盾,稳定边疆答案D解析“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主要针对的是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无法得知全国的情况,故A项错误;“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这种方式重德行,无法得知官员的全面素质如何,故B项错误;“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不能保证其来源是否是贵族,而且数量也很少,故C项错误;由“其令缘边郡”可见主要是对边远地区的照顾,有利于缓和矛盾,故D项正确。12.(2019四川乐山一模,25)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反对宦官专擅,纠劾奸佞。由此可见()A.东汉中央集权败坏B.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C.太学教育宗旨剧变D.东汉监察制度的缺失答案B解析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群聚京师的太学生议论朝政、品评人物的清议现象,说明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是太学的教育宗旨,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监察制度的对象为官员不是太学生,故D项错误。题组二1.(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这一时期,地主绅士依旧是秦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富庶家族仅仅是占据着乡、里、亭这些基层而非各级政权,故B项错误;秦朝非常注重基层政权的建设和控制,故C项错误;秦朝废除了之前的分封制而代之以全新的郡县制,故D项错误。2.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A.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答案A解析秦朝皇权至上,太尉虚设,是巩固专制集权的表现,故A项正确;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央官职,故B项错误;秦朝虚设太尉不能说明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故C项错误;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基本稳定,故D项错误。3.(2019四川宜宾一模)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A.制约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答案B解析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制约丞相权力,但与材料建立中朝的原因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建立中朝的原因是三公九卿“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中朝不属于监察机构,与监察三公九卿无关,故D项错误。4.(2019安徽“江南十校”一模)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答案A解析郡县制和察举制下官员的任免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所以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故A项正确;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汉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尚不完善,故B项错误;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中央集权的变化有主要影响,但促进社会转型的表述夸大了其作用,且汉代没有出现社会转型,故C项错误;地方势力对集权的发展有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故D项错误。5.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A.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B.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C.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D.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是贵族政治的体现;“而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说明当时已经不再是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了,上述的规定就是为了适应秦朝以来统一新形势而做的调整,故选D项;上述材料只是在客观阐述其规则,所以不能体现A项;秦朝以后皇位的继承制度依然体现了宗法观念,故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题干仅仅是爵位制度的变化,无法体现C项,故排除。6.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 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这反映了()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答案D解析题干主要记述了秦律十八种主要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与秦朝创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秦律十八种的内容非常庞杂,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但与“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秦律有一些内容是关于国家经济方面的,但不是全部,故C项错误;秦律的内容庞杂,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说明在秦朝建立之后,有许多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国家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就是针对这些社会问题而制定,故D项正确。7.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答案C解析由题干四则材料不能反映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8.汉武帝制定了“刺史六条问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地方官员有关;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宜坐免。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A.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B.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C.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D.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答案D解析根据史实和所学可知,虽然汉武帝设置刺史的初衷确为加强中央集权,但这显然并不是材料所探讨的重点,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体制之下,权力逐步高度集中于中央而非注重两者之间的平衡,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在汉武帝设置刺史之前,西汉的王国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