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赵宦光篆书研究 姓名 洪薇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 美术学 书法篆刻研究与教育 指导教师 王继安 20080601 本人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l 坚持以 求实 创新一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 所有实验 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 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 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南京师范大学 国家图书馆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杂志社 中 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有权保留本人 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 制手段保存论文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本人电子文档的 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 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办 作者签名 日期 中文摘要 在明代书坛上 赵宦光是一个特殊的人物 他既是著名的文字学家 书法家 印人 书法理论家 又是一位隐居寒山 布衣终老的隐士 在行草书大盛的明代 他独辟蹊径 毕生致力于篆书的研究 在深刻理解篆学的基础上 他创造性地将 大 小 奇篆加以糅合 并将草书的笔法与情趣融入到篆书书写中 从而形成了 一种独特的 带有写意性特征的篆书新面貌 草篆 他这种完全不同于前 人的作篆方法 使 草篆 开创性地打破字体之界限 变法奇特 面目鲜明 扩 大了篆书的审美领域 并对清代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赵宦光生平 交游等材料的分析 找出其篆书的形成原因 并在 尽力收集 研究其篆书作品的基础上 归纳出他篆书的风格特征 同时 通过对 赵宦光篆书对后世影响的分析 尽力还原其在明代书坛乃至整个篆书发展史上独 特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 篆书草篆赵宦光 a b s t r a c t h l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 z h a o y i g u a n gi sas p e c i a lc h a r a c t e ri n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w o r l d h e i sn o to n l yt h er e n o w n e dw r i t i n gs c i e n t i s t 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e r t h ei n k m a k e ra n dt h e c a l l i g r a p h yt h e o r e t i c i a n i sa l s oar e c l u s e w h i l et h eg r a s ss c r i p ti sg r e a t l ya b u n d a n ti n 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h ed e v e l o p sh i so w ns t y l e a n dd e v o t e s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s e a l s c r i p tc a l l i g r a p h y b a s e do nt h ep r o f o u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s e a l ss t u d y h e c r e a t i v e l ym i x e sb i g s m a l la n dt h es t r a n g es e a ls c r i p t a n di n t e g r a t e sw r i t i n g t e c h n i q u ea n dt h ea p p e a lo ft h eg r a s ss c r i p ti n t ot h es e a ls c r i p tw r i t i n g t h u sh a s f o r m e do n ek i n do fu n i q u es e a ls c r i p tn e wl o o k 一 t h eg r a s ss e a l h i sa p p r o a c hi n s e a lw r i t i n gi s c o m p l e t e l yd i f f e r e n tw i t h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 t h eg r a s ss e a l b r e a k s d o w nt h eb o u n d a r yo ft h et y p e f a c e i t su n u s u a lr e f o r ma n db r i g h ta p p e a r a n c ee x p a n d t h es e a ls c r i p te s t h e t i cd o m a i n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d i s c o v e r st h ef o r m i n gr e a s o n so fs e a l s c r i p tb ya n a l y z i n gz h a o y i g u a n g sl i f ea n de x p e r i e n c e i ti n d u c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s t y l eo fh i ss e a ls c r i p tb y c o l l e c t i n ga n ds t u d y i n gh i ss e a ls c r i p tw o r k a l s o 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z h a o y i g u a n g ss e a ls c r i p tt o t h el a t e rg e n e r a i o n t h ea r t i c l et r i e st ob u i l du ph i ss e a ls c r i p t s u n i q u es t a t u sa n dt h ef u n c t i o n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c a l l i g r a p h yw o r l da n de v e nt h e e n t i r es e a ls c r i p th i s t o r y k e y w o r d s t h es e a ls c r i p tt h eg r a s ss e a lz h a oy i g u a n g 2 绪论 篆书是汉字古代书体之一 是后世各书体发展的源头 对书法发展有着极其 重要的影响 篆书在先秦时期经过多样化的发展 形成了一雅一俗两大体系 并 经过铸刻与手写两种方式将之流传 这样篆书的发展便呈现了多种风貌 有的端 庄严谨 有的自然烂漫 后秦代李斯将之统一 随之而来的是篆书手写自然烂漫 之气息逐渐消退 端庄严整成为篆书发展的主流 斯篆以线条均匀 结字端庄 体势工整 笔画圆劲为特征 遂成为秦篆之范本 可以说经过先秦到秦代 篆书 已发展演变并达到鼎盛的高峰 汉代 隶书兴起 篆书逐渐丧失其 正体地位刀 退出应用舞台 虽然其已不再广泛应用 但却一直在某些特定场合使用 缕缕不 泯 汉末魏初 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 已少有独立的篆书作品产生 此时的篆书作品 有一部分是继承秦小篆的风貌 属于秦篆之余绪 也有将隶书 笔法掺入篆书体格的 其虽然丰富了篆书的艺术表现 但尚属不自觉的杂糅 未 达到和谐融化的成熟度 后两晋南北朝几乎成了篆书的沉寂期 唐代 正字学大盛 研习篆书者也随之日多 唐篆 因李阳冰出现而复苏 这是秦篆书法的一次中兴 李阳冰自比李斯 以更圆转瘦劲的笔姿写小篆 画如 铁线 自成体格 如 三坟记 等 后人学篆多宗之 影响颇广 李阳冰之篆受 时代所限 未能得钟鼎铭文之敦厚道劲 亦无秦篆浑厚宏肆之气 虽然篆书在唐 代经过李阳冰身体力行使之一度兴起微澜 但终没有蔚为风气 五代至宋 行草 书大盛 篆书几成绝响 但是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上 人们并未遗忘篆书 如在 理论上朱长文 姜白石等的 尊古尊篆 观 在实践上 徐铉等篆书家的出现 但他们大都死守李阳冰法度 风格继续延续唐篆的严谨 精美 结构平衡的特点 元代复古书风兴起 在赵孟颊的影响下篆书又得以掀起微澜 赵孟额继承唐篆之 传统 但终无法摆脱前人精密风格的影响 明代篆书承元代篆书之风 继续发展 在赵孟叛复古观念及其对篆书挖掘研 究的影响下 在明代把篆书作为书学铨选制度的一种 受到明律政策上的支持下 整个篆书队伍发展较为强大 从初期到后期不仅出现了以篆书作为基础性书体加 以研习的兼善篆书的书家 也涌现了一大批专攻篆书的书家 明代初年 篆书风 格还尚未脱元人气象 中期以李东阳篆书为代表 其篆书精美强健 浑厚端庄 他在率直和气势方面均超过前人李阳冰和徐铉 他已经意识到要摆脱以往传统的 3 作篆方法 开始注重笔画和墨色的丰润 并在篆书中引入枯笔笔法 可见至明中 后期 在李贽掀起的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 篆书家们已经不满足完全以 二李 为宗 而是试图进行创新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比徐渭晚三十八年 在江苏吴县 诞生的赵宦光 赵宦光 1 5 5 9 1 6 2 5 字凡夫 又字水臣 号广平 寒山长 太仓人 其子 赵均 先考凡夫府君行实 载 先君生于嘉靖已末 1 5 5 9 八月十有八日 卒于天君乙丑 1 6 2 5 九月 三日 享年六十又七岁 先君 赵宦光 名颐光 考之字书 以颐合于声未舍于义 遂更颐为宦 字水臣 号广平 别号凡夫 1 明代朱谋至在 书史会要续编 中对赵宦光一生作了简略评述 赵宦光 字凡夫 姑苏人 宦室东南隅也 以为名连半字 岂谓苏天下 东南自负能光彼中耶 早为经生 弃去隐寒山 举家佞佛疏食 于经籍无所不窥 而笃意仓斯之学 著 长笺 论六议 寒山帚谈 论书法 其自书创作草篆 盖原天玺碑而小变焉 由其人品已超 书亦不蹑遗迹 允成高士矣 天启年间卒 子均 字灵均 亦善草篆 妻能诗 有集行世 2 赵宦光以精通文字学 善治印 写篆书创作 草篆一并隐居寒山 布衣终老 著称 其名声虽远不及徐渭 但他的书风同样体现着对传统审美观念的背叛 他 在用笔上完全摆脱唐人书写篆书的方法 以草书笔法融入篆书书写中 创作 草 篆 开创性地打破字体之界限 同时他跳过唐篆直接上溯取法 他尊籀鼓 习 斯篆并掺入 天发神谶碑 类怪诞之书 博之以钟鼎铭识的烂漫写意之态 这一 切史无前例的变法 使其篆书风格鲜明 独具个性特征 他的 草篆 在整个明 代书坛独树一帜 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不可忽视 在明代这样一个篆书并非为主流书体的时代 赵宦光对篆书的探讨 无疑甚 有其独到之处 然而 遗憾的是 长期以来学术界并没有对赵宦光的篆书做出过 系统的研究 我们在纵观明代书坛发展历史的基础之上 应该充分认识到赵宦光 1 明 赵均 先考凡夫府君行实 见 寒山棼传 第1 4 页 载王大降辑 乙亥丛编 民国二十四年 寒山黏传 收录赵宦光 寒山志 赵用贤 含玄先生墓志铭 朱之蕃 含玄先生赵公像赞 冯时可 赵 凡夫先生传 赵凡夫自叙 赵均 先考凡夫府君行实 钱谦益 赵灵均墓志铭 赵元复 寒山展墓记 下面引用 寒山菇传 皆不再详细注明 2 明 朱谋堑 书史会要续编 见 中国书画全书 第4 册 上海书画出版社 1 9 9 3 年版 第4 9 1 页 4 在此时期内的独特地位 应对其篆书进行详尽 系统的阐释 这对于全面评价明 季书法将是大有好处的 此文即着力于对此做出一定的探讨 笔者通过对赵宦光 生平 交游 所学等材料分析 发现赵宦光因对文字学的精通 金石学的热爱和 受 吴门书派 以及寒山隐居生活的影响 使其坚定地以篆书作为其书法创作的 字体蓝本 并融合自己率性自然的个性特征独创出写意性篆书 草篆 同 时其书学观念也给他 草篆 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这一切有益因 素的影响下 他创作出了前无古人的篆书新面貌 其篆书用笔锋芒直露 体态不 拘一格 用墨变化出新 表现出一种率性写意气息与挺健奇崛气势相统一的篆书 新风格 此篆书新貌不仅对明清的篆刻以及傅山 八大等书家产生了影响 而且 从 草篆 书法中透露出的对篆书艺术的新理解也带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目前 有关于赵宦光传记 书法理论的系统论述 已见之于徐卓人 赵宦光 传 和赵彦辉硕士论文 赵宦光 寒山帚谈 研究 而对于他篆书的研究 目 前则依然停留在鉴赏性介绍与资料整理阶段 在傅申 海外书迹研究 黄悖 中 国书法史 元明卷 崔陟主编 中国书法艺术 明代卷 刘正成主编 中国书 法鉴赏大辞典 黄思源 中国书法通鉴 中虽已有相关专业性论述 但限于篇 幅未能详尽展开 故对本课题的选择 仍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 5 第一章赵宦光篆书与明代书坛 在行草书大盛的明代书坛 赵宦光坚守在篆书的领域 独辟蹊径 用率性书 写篆书的方式表达了行草书的抒情写意性 他用完全不同于唐人书写篆书的方法 作篆 创造了独具个性特征的篆书 自称 草篆 这在明代篆书界甚至是整个 书坛都独树一帜 一 明代的两种文化思潮 明代开国之初 不仅政治上实行君主独裁 在思想文化上也进行专制统治 把程 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而强力推行 并实行八股取士的制度 明律上设有凡 不为君用者 则一律杀无赦 以刀和剑胁迫知识分子就范 明初文字狱空前残酷 在这种淫威高压之下 思想文化界呈现了一派沉闷压抑的气氛 在其影响下 艺 术被专一用来歌功颂德 真正的艺术创造精神则被扼制 在书坛上 因为赵孟叛 的书法与统治者推行的程 朱理学并无矛盾之处 所以其复古书风在影响整个元 代后又继续延续至明代 赵盂颊言画 贵有古意 若无古意 虽工无益 3 于印 章上则提倡汉魏印章贵有 典型质朴之意 可见他的艺术审美观完全站在崇古 的立场上 赵氏的书法观集中体观在这样一句话 当则古 无徒取于今人也 5 在他的影响下 直取晋人而非取法宋人的书法取法观占据了整个元代朝野 入 明后 改朝换代关没有阻碍赵氏书风的流行 明初书坛赵氏弟子众多 成为明 代书风的重要源头 6 他们虽然与元代书法在追宗晋唐的线路上没本质的区别 但是他们将赵孟叛复古主义以二王为取法对象的做法转化为直接向赵孟叛学习 只顾其流而忽略本原 他们 大都显示对赵孟频的独尊 而对二王只表现为一种 遥尊的心态 7 明代前期以 三宋一 二沈 为代表的 台阁体 书风还能以赵 孟颊书学来要求自己 以后的中书舍人更舍本求末 直接向 三宋 二沈 学 习 这些书法作品 表现出僵化的思想与个性精神的萎靡不振 缺乏生命力与朝 气 成为一种为政治服务的道统主义书风 明代中叶开始 皇权的高度集中 逐步导致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集团的腐化 明 张丑 清河书画舫 卷十下 子昂画并跋卷 见影印文渊阁本 f i 库全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 8 1 7 册 第4 1 2 页 下面引用影印文渊阁本 四库全书 皆不再详细注明 4 元 赵盂颁 松雪斋集 卷六 中国书店出版社 1 9 9 1 年版 5 元 韩性 书则序 见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1 9 9 3 年版 第1 9 6 页 6 张金梁 明代书法史探微 时代文艺出版社 1 9 9 1 年版 第2 页 7 姜寿田 中国书法批评史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 9 9 7 年版 第2 4 2 页 6 堕落 朝政的腐败 宦官的专权 党争的加剧 这些政治上的混乱伴随着商业经 济的发展 城市的繁荣 风俗的变化 使统治集团逐渐放松了政治思想的控制 于是 思想文化界开始活跃起来 明中期 思想文化界的变化首先反映在先后出现的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文艺 思潮 他们提倡 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 在复古的旗帜下 针对明初以来受理 学风气及台阁体创作影响所形成的萎靡不振的文学局面 他们重新审现文学现 状 寻求文学出路 确实在当时给台阁体以致命的打击 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其也在一定程度上显出文学逐渐走出单一 僵化格局而谋求新路的动态 体现了 明中期社会文化思潮渐趋活跃的一个侧面 明中叶以后 由于政治的极度腐败 社会的动荡 使人们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恐惧与担忧 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 冲击 又使人们向往自由 这种矛盾长期积累 独特的政治与经济奠定了明中叶 后独特的思想文化特色 敏泽在 中国美学思想史 一书中对明中晚期的社会文 化作了相当精确的概括 他说 从经济领域说 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及市民 阶层的崛起 从思想文化领域说 是泰州学派的兴起及禅宗的流行 这两个方面 是互为影响 互相促进的 其结果是出现了一个轰动一时的 以个性解放为中心 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是一个被王夫之称之为 天崩地解 的时代 从经济领域到 意识形态 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剧烈的变化 一切传统的道德 理想 观念 都在遭受着巨大的冲击 美学领域也不例外 个性解放的思潮 就是明代美学的 时代精神和特点 一8 这个 天崩地解 的时代 思想变革的重要契机是王阳明心 学的兴起 如明代沈德符所言 至我明姚江 王阳明 出以良知之说 变动宇 内 士人靡然从之 程 朱之学几于不振 神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 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 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有 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从心学发展而成的泰州学派及李贽的 童心说 使 明代异端思想发展到高潮 这对明代中后期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起到了积极推 进作用 与此同时 与心学颇有相通之处的禅宗 也在文人阶层中广泛渗透 明 代狂禅之风甚盛 他们强调本心是道 本心即佛 他们敢于用 本心一去推倒偶 像的崇拜和教义的束缚 洋溢着一种叛逆的勇气和张扬个性的精神 心学与禅宗 相结合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促进人们在思想观念 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变革 开始 5 敏泽 中国美学思想史 第二卷 齐鲁书社 1 9 8 9 年版 第5 3 7 页 9 明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卷二十七 释道 紫柏评晦庵 中华书局 1 9 5 9 年版 第6 8 9 页 7 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 人生和自我 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 张扬个性的思潮 创造了一种气氛 启发了一条新的思想 提供了一种理论武器 明代中后期 在 这种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 表现主义文艺思潮盛行 诗歌 小说 戏剧 弹词 林园建筑等文学艺术都获得了大力发展 其意义可以与魏晋相比 书法也毫无例 外地卷入了这场个性解放的洪流中 明中期以后 书法逐渐摆脱程 朱理学观念的束缚和台阁体的统治 摆脱了 明初直接向赵孟粮学书的弊病 北宋 尚意 书风与晋唐书法一并成为取法对象 书法在明中叶开始全面复兴 首先便是 吴门书派 的崛起 吴门书家中的先行 军沈周和吴宽 首先将北宋 尚意 书法作为学习 取法的对象 沈周学黄庭坚 吴宽学苏轼 他们通过向宋人的学习 来割断程 朱理学对书法的束缚 后经文 徵明 祝允明 陈淳 王宠等人的发扬光大 出现 天下书法归吴门 的局面 其中祝允明与陈淳将这种疏放纵横 肆意挥洒的情性表现得尤为明显 但是因他 们在青年时代受到的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 其作品中仍是透露出一种深厚的文化 学养和纵逸不失典雅的书法气质 随着李贽的 童心说疗在明代后期更加深入人 心 晚明书坛表现主义个性书风大放异彩 涌现了一大批重个性 重独创 重主 体情感抒发的书家 董其昌主张 真率 和 平淡 他将禅宗思想融入到书法 创作中 追求 淡 的意境 将 淡 视为一种人生境界 其 淡 的审美模式 把严肃的创作过程转换为适意潇洒的自娱过程 提倡 无物合一一 主客交融一 其书法强烈表现出人的主体意识 徐渭性格奇崛 他是明代浪漫主义思潮的中坚 力量 他强调 出于己打的 独创 和 天成黟 他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世界 让他可以任意驰骋想像 保持了创作的自由度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其书法中粗头 乱服的狂放极具异端色彩 他将表现主义书风发挥到极致 晚明的黄道周 张瑞 图 倪元璐 王铎等书家其年青时代正是追求个性解放 讲求灵性的时代 其思 想也受这种思潮的影响 他们的书风具有天崩地裂的感觉 强调视觉冲击力 恢 弘气势史无前例 在明代复古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 书坛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从明初 的台阁体发展到明中叶以后极具个性化的书法表现 从中不难发现行草书是书家 创作的首选书体 因为其更易于一气呵成 痛快淋漓的情感表达 但是在这两种 艺术思潮影响下的明代书坛 其篆书的发展不容忽视 篆书家们已经开始逐步摆 8 脱唐小篆的束缚 力求走出一条异于前人的篆书发展的新路 赵宦光将这种创新 求变的趋势在明代发展到顶峰 并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发展新路 经过赵宦光 等一批书家的推波助澜 篆书的发展在明代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前时代的 独具明 代风格特征的新面目 同时 明代篆书的发展更为清代篆书的全面复兴打下了基 础 二 明代篆书发展的大势与赵宦光篆书 元代 因为赵孟频复古观念的影响以及他身体力行重视篆书 篆书得以继唐 代 中兴一后又一次得到发展 明代 习篆热情继续高涨 整个篆书发展的队伍 较前代也有所壮大 分析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历史的原因 在元代赵孟颓复古 观念和其对篆书挖掘研究的影响下 篆书这一古老的字体在明代为文人墨客所喜 爱 书家们即使不将篆书作为自己创作的书体 也会将其作为打基础的书体而勤 加练习 另一方面 篆书成为书学铨选制度的一种 受到社会的重视 使明代的 篆书继元代之后继续发展 明太祖朱元璋崇尚古制 各方面皆以稽古定制为宗旨 在对待文字书写上年代久远的篆书 更激起他的尚古情怀 明朝明确规定把篆书 作为铨选官员的标准之一 选人自进士 举人 贡生外 有官生 恩生 功生 监生 儒士 又有吏员 承差 知印 书算 篆书 译字 通事诸杂流 进士为 一途 举贡等为一途 吏员等为一途 所谓三途并用也 一m 在书法观念的复古 和明律政策上的支持 从布衣到政府官员都主动积极地练习篆书 篆书开始在明 代全面兴起 从明朝初期到后期 涌现了一大批专攻篆书的书家 也出现了以篆 书作为基础性书体而加以研习的兼善篆书的书家 明代初年的篆书书法 在程 朱理学以及书法复古思潮的的影响下 还完全 笼罩在元人书风之中 这一时期习篆书家大都仿效元代前贤 如由元至明日朱芾 卢熊 宋燧等人 馆阁书家中的腾用亨 程南霎 金浞等人 他们大都善写与前 人面目相仿的精美小篆 篆法工整 笔画圆润 具庙堂气息 但是他们无创新意 识 个人面貌并不显著 不脱李阳冰 赵孟颊之小篆藩篱 在明代书史上成就亦 不高 后在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 明代篆书在中后期开始真正发展起来 并朝 着个性化的方向前进 在明代享誉盛名 篆书三圣 即李东阳 乔宇 徐霖 就 坩 清 张廷玉 明史 卷七十一 见 四库全书 第2 9 8 册 第1 2 9 页 9 是篆书发展中的领头军 相国李东阳 小篆清劲入妙 l l 而自负 以为得书 家妙诀 1 2 吏部尚书乔宇 有明以来篆法第一 他人莫及 1 3 南京富商徐霖 篆登神品 1 4 但是细究其篆书 取法 用笔 结体等等都未发生大的改变 仍1 日未脱 二李 小篆之范围 但是求变 求新之意识已经萌芽 如李东阳首先 在篆书书写中了融入枯笔笔法 丰富了墨色的变化 产生了一种流动延展的神态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篆书的表现力 吴门书派 中虽没有完全以篆书成就屹立 于书坛的书家 但是他们大都善写篆隶 亦对明代书坛篆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 用 吴门书派 的先驱者李应桢首先在取法上进行变法 他把 天发神谶碑 的用笔引入到篆书书写中 开始打破前人作篆的用笔之法 纵画笔画不再如前人 一样粗细均匀 产生由粗到细的变化 其弟子文徵明在其师的影响下 将铁线篆 与 天发神谶碑 的用笔相糅合 虽然在他们的篆书中已有创新意识的表现 但 是其篆书的整体面貌并未脱前人篆书之貌 这种创新意识的体现也只停留在对篆 书用笔简单的变法上 并未对之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文徵明之子文彭 弟子陈淳 亦善篆书 文彭字学重 王 后效怀素 晚年全学孙过庭 而尤精篆隶 陈淳经 学i 古文 词章 书法 篆籀 诗画皆善 他们将书写行草书率性 随意 自然 的状态引入到篆书书写中 笔画开始出现粗细变化 结体也有不对称的倾向 他 们的努力继续推进明代篆书的发展 在明代篆书个性化发展的进程中 赵宦光将 这种倾向推到极致 在对篆书书法高度理解的基础上 在对古人篆书结字 用笔 极其熟悉之后 他师其意而变其行 师其笔而舍其刀 突破了元人篆书的创作模 式 更摆脱了晋唐人书写篆书的用笔方法 赵宦光将草书笔法运用到篆书书写中 用较为变化自由的神态与写意性的气息取代了前人篆书的精致与庄重 他自创 草篆 书风 开创性地打破字体之界限 变法奇特 面目鲜明 标新立异 他 的 草篆 扩大了明代篆书的审美领域 赵宦光在篆书创作中走出了一条完全不 同于前人的新道路 开辟了篆书创作的新领域 他将明代篆书个性化的发展推向 了顶峰 在整个明代书坛甚或整个篆书发展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独立的艺术语 言 经过有明一代篆书家的努力 篆书在明代得以发展并为清代篆隶的兴盛奠定 了基础 1 1 马宗霍 书林藻鉴 文物出版社 1 9 8 4 年版 第1 7 6 页 1 2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 见 明清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店出版社 1 9 9 4 年版 第1 7 页 1 3 清 王原祁 孙岳颁 佩文斋书厕谱 第二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1 年版 第6 6 3 页 清 倪涛 六艺之一录 见 四库全书 第8 3 7 册 第8 0 2 页 1 0 第二章赵宦光篆书形成原因 赵宦光的篆书个性独特 面目鲜明 在明代乃至整个篆书书史上都独树一帜 赵宦光一生历经明代嘉靖 隆庆 万历 天启四朝 处于明朝中 后期社会中 当时社会文化思潮即复古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潮必然对其产生影响 但是赵宦光作 为那个时代中一个特殊的个体 写出这样独特的篆书应有其特定的原因 因此在 本章中将着力研究 一 吴门书派力的影响 赵宦光身处苏州地区 虽然不是 吴门书派 中的一员 但却与他们颇有渊 源 赵宦光妻是著名画家陆师道之女 陆师道 女字卿子 适赵宦光 夫妇皆 有闻于时 一u 陆师道乃文徵明弟子 陆师道 字子传 由进士授工部主事 改礼部 以养母请告归 归而游徵明门 称弟子 家居十四年乃复起累官尚宝少 卿 善诗文 工小楷 古篆 绘事 人谓徵明四绝不减赵孟颊 而师道并传之其 风 1 6 赵宦光子赵均 少受业于文徵明之孙文从简 后娶其女文傲为妻 君讳 均 字灵均 姓赵氏 为璜溪里人 父宦光 毁家葬父 偕其配陆卿子隐于寒山 灵均娶于文讳傲 字端容 其高祖父衡山公徵明 曾祖父文水公嘉 祖父虎邱公 元善 父为贡士 从简字彦可 乃 文傲 字端容 衡山公其高祖父也 父彦 可以名 行世其家 赵灵均少而受业 遂以娶焉 性明惠 一1 8 可见赵宦光与文 氏家族颇有渊源 他的篆书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受到 吴门书派 的影响 1 印章对其篆书的促进 吴门书派 的文彭乃文徵明长子 他精于篆刻 有 篆刻鼻祖一之美誉 他将文人自己动手刻印这一艺术实践推向了新的高峰 他以自己之力量凝聚起一 个以他为核心的印人群体 以平和典雅的印章风格开启了吴门印派 后人奉为金 科玉律 又称为 三桥派 如朱简所言 自三桥而下 无不人人斯 籀 字字 秦 汉 猗欤盛哉 1 9 可见在文彭的影响下 明代出现一股摹古印 仿汉印的 热潮 与文氏家族素有渊源的赵宦光也投身其中 前明亦尚印章 如赵凡夫 u 清 张廷玉 明史 卷二百八十七 见 四库全书 第3 0 1 册 第8 4 5 页 场同上 1 7 明 钱谦益 赵灵均墓志铭 见 寒山蕊传 第1 7 页 1 5 清 王原祁 孙岳颁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五十八 见 四库伞书 第8 2 1 册 第4 9 1 页 1 9 明 朱简 印经 见韩天衡 历代印学论文选 西泠印社 1 9 8 5 年版 第1 6 0 页 1 1 何雪渔 文休承 寿承 苏啸民 咸称作者 2 0 清人吴种在 赵凡夫印谱 序 言中高度赞扬了他的摹古印 其摹古印 直逼古人 鉴赏家摭取一二 把玩不 能释手 余表弟章范良所藏独富 盖其先世又损公 与先生交最善 因得其手摹 秦 汉印章两千有奇 珍为世传宝 2 1 章范良处所藏其手摹汉印已有二千余方 那赵宦光一生刻印应远不止此数目 可见其躬行篆刻实践甚为用功 并乐此不疲 治印必定是以篆书为基础 赵宦光的摹古印也是以作篆为基础的 他明确提出六 书是字学的基础 作篆是治印的基础 云 今人不会写篆字 如何有好印 一2 2 又云 不知字学 未可与作篆 不知篆书 未可与作印 一2 3 赵宦光如此强调篆 书对于治印的重要性 他在大量摹古印的同时 也一定更加勤奋地习篆 可见在 篆刻鼻祖 文彭的影响下 吴门文化圈掀起的治印热潮深深影响了赵宦光 他 热情地投入到治印的队伍中 其治印的过程必然会对他的篆书产生积极的影响 导致他把篆书视为其艺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创作源泉 也顺理成章地促使其把篆 书这样一种他深刻理解 高度谙熟的书体 作为其书法创作的蓝本 可见在治印 与作篆书的相辅相成中 印章的成就大大促进了他篆书的大成 2 搿吴门书家一对其篆书的影响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书风的形成都不会凭空出现 它有其应有的继承性和独特 的开创性 草篆 亦然 赵宦光云 前辈张东白作草篆近于迂怪 亦有不可及 处 2 4 按 张东白 张元祯字廷祥 江西南昌人 天顺庚辰进士 选庶吉士 授编修 宪宗登极 祯上言三事 一日勤圣学 二日公听政 三日广用贤 上嘉 纳 成化丁亥 谢病归二十余年 潜心理学 士子多从之游 元祯为人孤峭 奇拔 其所交游 若天台陈选 南海陈献章 丰城罗伦 江浦庄昶 皆一时名士 也 2 5 赵氏一方面贬斥张东白之 草篆 迂怪 另一方面又似乎潜在肯定了 草 篆 为张东白之发明 早在其创作之前即已产生 但是赵宦光在其书论 寒山帚 谈 又认为 草篆 是自己之发明 上古不可得 后代不可知 拍 这似乎自相 矛盾了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赵宦光之 草篆 可能是受到张东白前辈的启 加韩天衡 历代印学论文选 西泠印社 1 9 8 5 年版 第1 9 8 页 2 1 同上 第5 4 5 页 笠同上 第5 5 0 页 明 赵宦光 寒山帚谈 拾遗 见 四库全书 第8 1 6 册 第3 1 8 页 斟 清 姚之明 元明事类钞 卷二十二见 四库全书 第8 8 4 册 第3 5 3 页 笛 明 黄佐 廖道南 殿阁词林记 卷六 见 四库全书 第4 5 2 册 第2 3 2 页 拍 明 赵宦光 寒山帚谈 学力 见 四库全书 第8 1 6 册 第2 8 8 页 发而创作出的 但与张氏之 草篆 并非一样 可惜的是 张东白之草篆并未流 传下来 对赵宦光篆书的研究似乎不能从张氏身上找到线索 但是通过对 吴门 书家 篆书作品的分析后 笔者发现篆书个性化 写意化的倾向在他们的作品中 已有体现 这无疑对赵宦光 草篆 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可以说赵宦光篆书是在 他们的篆书逐渐走向写意化的个性表现过程的基础上走出来的 但是赵氏把这种 写意性发展到高峰 以 草篆修之形式充分表现出来 明人中比较早得把 天发神谶碑 引入到篆书取法中来的是 吴门书派 的 李应桢2 7 他博学好古 尤善书法 题林逋 册引首 见附录二 图4 为其优秀的小篆作品 虽然仍是精美工整类的篆书 但是已较前人发生变化 他 在转折处多强调方折 纵画 斜画笔画逐渐由粗变细 最后形成尖端 这些特点 极符合 天发神谶碑 的特征 可以猜测李应桢极有可能是受到此碑之影响而开 始对篆书书写进行简单的变法 李应桢与文徵明父亲文林为同僚 又为文徵明的 老师 文徵明的书法自青年时代就受到李应桢的影响 其篆书作品 拙政园记 册页 见附录二 图5 中明显可见其师李应桢的影子 其结体纵长 上紧下松 笔画由粗到细 锐利尖直 但是他也不盲从其师 变其师的 玉著篆 为 铁线 篆 并对篆书书写进行新的尝试 其结构与前人相比并非绝对均匀对称 已经 出现细微的不平衡 如首行 来一字 同时他也注重通过笔画的变化来增加情趣 如 万一字的左半部 纵画笔画的出锋也使作品带有随性的意趣 这幅作品应为 其篆书的优秀作品 充分表现了文徵明篆书的成就 可见赵宦光对 天发神谶碑 的取法很有可能是受到李应桢与文徵明的影响 文彭船 文徵明长子 其篆书与父文徵明相比更注重情趣 且略带草意 具 有一种萧散之气 其篆书作品 题黄公望 卷引首 见附录二 图6 似其率性之作 他的用笔已不再拘泥于藏头护尾 起笔收笔均时见露锋 结体也 有意打破传统的均匀对称 如 山一字有意偏离中心线的动荡 雨 字三竖的 不对等 粗细的变化和内部点画的情态各异 意 字下部弧线的突变 都突显 其作品的生气盎然 情趣十足 他似乎已将楷书 隶书 甚至行草的笔意都融入 其中了 可见他摆脱了李东阳的传统与其父文徵明的风格 已经开始向篆书书写 2 7 李戍桢初名牲 字应桢 后以字行 更字贞伯 苏州人 景泰四年 1 4 5 3 二十三岁时举乡试 会试礼 部中乙榜 成化元年 1 4 6 5 授中书舍人 弘治四年 1 4 9 1 官南京太仆少卿 蕊文彭 字寿承 号三桥 文彭少从父学书画 尤善书 受文徵明的影响 文彭亦长于篆 隶和刻印 1 3 的个性化与写意化方向发展 文徵明弟子陈淳2 9 其父陈钥与文徵明友善 故陈淳奉父命受业于文徵明 他的篆书比文彭更注重追求个性和表现情感 因为他在行草书上的造诣 使得他 的篆书用笔较前人更为挥洒率意 充分显示出其不愿受篆书传统的束缚 在他的 篆书作品 题 图卷引首 见附录二 图7 中 用笔已略带行书笔意 在行笔的过程中 加入了粗细的变化 表现出运笔的率意 其线条流畅 气息生 动 足显其不愿跟从他人 想走出自我风格的强烈愿望 由此可见 赵宦光的 草篆 并非其一人之力凭空创造出来 他深受 吴门 书家 篆书的影响 是在他们努力的基础上以自己的勤奋与智慧推动而生 傅申 在 海外书迹研究 中对赵宦光 草篆 的发展过程概括得极为精辟 在篆书 发展史上 草篆 表示一种解放是一种倾向发展的顶点 这个倾向开始于李东 阳后期作品更雄健的笔势 继之以文彭 陈淳和他们一代人的 草篆原型 这 种缓慢的摆脱传统 向着更自由的字形和墨质发展的倾向 由于赵宦光的推动因 而大大加快了步伐 可见 这种追求篆法之变革 将篆书书写向着写意化 个性化方向发展的倾向已经在吴门书家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但是赵宦光将这种倾 向推向了高峰 他的 草篆 率意挺健 糅合了篆 草之笔法 并开创性地打破 字体之界限 在整个篆书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 3 1 二 精通文字学 文字学一是以汉文字的形 音 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其发展与篆书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明代篆书发展的同时 文字学也一起发展 不仅习书之 人非常重视对字书的学习 也出现了一批研究字书的文字学家 如王应电 研精 字学 据 说文 所载为讹谬甚者 为之订正 名日 经传正讹 又著 同文 备考 书法指要 六艺音切贯珠图 六艺相关图 3 2 相对应的字学论 著逐渐增多 明史 中记载明代字学著作有数十部 如穆正 文字谱系 黄谏 从古正文 顾充 字类辨疑 周瑛 书纂 杨慎 六书练证 六书索隐 刘隅 古篆分韵 陈士元 古俗字略 赵宦光 说文长笺 六书长笺 等 挣陈淳字道後 更字後甫 号白阳山人 苏州大姚人 美 傅申 海外书迹研究 葛鸿桢译 紫禁城出版社 1 9 8 7 年版 第2 3 页 3 1 本小节的相关材料参考 美 傅申 海外书迹研究 葛鸿桢译 紫禁城出版社 1 9 8 7 年版 第2 1 2 3 页 3 2 清 张廷玉 明史 卷二百八十二 见 四库全书 第3 0 1 册 第7 6 9 页 1 4 赵宦光是有明著名的文字学家 其字学著作 说文长笺 在文字学发展中实占有 一席之地 他对文字学的热爱与精通促进了他篆书的发展 而这一切与他所受的 家庭影响密不可分 赵宦光出生于书香门第 其祖父赵汴先生乃嘉靖辛卯举南京 解元 戊戌举进士 其父含玄先生 饱读诗书 其学主六经 旁及子史 搜猪 古奇文秘事 砣石乞不休 3 3 他自幼从父学习四史六艺 古文奇字之学 在父亲 的影响下 他精研六书 善音韵 训诂之学 赵氏这样评价自己之学 大之则 冯相谈空 方圆覆仰 差可措诸掌上 搜玄剔微 足补千古圣贤所未到 而不能 布六寸算子 小之能指事 象形 裁成奇偶 差谓传千古圣贤之默契 而不能事 雕虫镂刻于翰青缃素 能方丈大字而不能作蝇头端楷 能周秦椎鲁而不能效宋元 流媚 总之舍人之所争而取世之所弃 m 纵观其学 他确实以六书之学为主 他 精通文字学 用毕生精力从事 说文 研究 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我们知道 篆书是与字学直接对应的书体 赵宦光精通字学 良好的文字学 功底必使他谙熟篆学 对篆书的理解也自然比一般篆书家要深刻得多 他在全面 理解文字意义和篆法的基础上 师篆意 融草法 独创 草篆一 同时在研究字 学之时 也会自然而然培养起他对篆书的兴趣和热爱 一生致力于篆书创作就不 足为奇了 可见他对文字学的精通 为他选择篆书 书写篆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并增强了其篆书得以延续的生命力 这无疑将对其篆书创作大有益处 三 沉迷金石学 金石学 是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 形成 制度 沿革 及其所刻文字 图像之体例 作风 上自经史考定 文章义例 下至艺术之学也 金 是指青 铜器及其铭文 也泛指以钟鼎彝器为大宗 旁及兵器 度量衡器 符玺 钱币 镜鉴等物 凡古铜器之有铭识或无铭识皆属之 石 是以碑碣墓志为大宗 旁 及摩崖 造像 经幢 柱础 石阙等物 凡古石刻之有图像文字者皆属之 3 5 宋代 是金石学发展的高峰之一 随着商周青铜器出土日多 收集和研究金 石成为士大夫的一时风尚 他们收集范围极广 赵明诚在 金石录 序中载 上 自三代 下讫隋 唐 五季 内自京师 达于四方遐邦绝域夷狄 所传史以来古 3 3 明 赵用贤 含玄先生墓志铭 见 寒山蕊传 第7 页 3 4 明 冯时可 赵凡夫自叙 见 寒山菇传 第1 1 页 3 5 朱剑心 金石学 文物出版社 1 9 8 1 年版 第3 页 文奇字 大小二篆分隶行草之书 钟鼎 簋簋 尊敦 觑鬲 盘杆之铭 词人墨 客诗歌 赋颂 碑志 叙记之文章 名卿贤士之功烈行治 至于浮屠 老子之说 凡古物奇器 丰碑巨刻所载 与夫残章断画 摩灭而仅存者 略无遗 一3 6 宋代 的金石学发展 保存和传布了一大批金石文字资料 并对地下出土资料进行文字 研究 在宋代金石学研究的基础上 明代金石家在金石的收藏 整理 研究以及 金石考证方面有着一脉相承的延续性 虽然继宋元以后 明代对金石器物发现数 量不多 但仍有不少著作出现 如郭守昌 金石史 赵蛹 石墨镌毕 杨慎 石 鼓文音译释 陶滋 石鼓文正误 卞襄 古器铭识 方仕 集古隶韵 孙克 宏 碑目 等 随着金石学研究的深入 必然影响着书法的发展 也会对篆书的 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赵宦光热情地投身到这股金石学研究的热潮中 他收集古代碑刻法帖 并对 其进行考证 作有关金石学的著作 据冯时可 赵凡夫先生传 中记载 所著书 不下数万篇 如内经学 天文 地志 金石 声韵 艺文 稗史 稠林 逸草 书名为类 类名为品 品名为篇 篇名为目 无不搜微扶妙 穷作者之心 立未 有之义 3 7 金石学在赵氏颇多著作中确占有一席之地 其书法理论著作 寒山帚 谈 附录中收录的 金石林绪论 就是金石类文章弼 他阐述了自己对金石碑帖 的看法 并进行评鉴和简单的考证 同时他还有独立的金石学文章 如 周 齐 秦诸金石补 金石林甲 乙集 等3 9 在其 寒山金石林叙 中 我们可以明 显看出他对金石学的热爱与沉迷 千秋典拒所赖者金石 古人面目所见者书翰 书翰非金石不传 典据非 金石不远 是以鼎彝碑碣 谷变陵迁 时移世易 彼之存于天下 犹古人之复生 于今日也 余生实晚 所见无何 每得残碑 片言只字 等之天球河图 今也僻 处一隅 未及游览上都 循屋齐鲁燕秦 搜剔梵宇琳宫 王侯陵寝间 所有珍奇 秘藏可令千古常新者 取余家藏先代明人考索 如黄伯思 东观余论秘监 及 宣 和书谱 郑渔仲 金石晷 朱长文 墨池编 欧阳公 集古绿 赵德父 金 石绿 洪丞相 汉隶释 我明文寿承 金石总要 叶文庄 家藏碑目 弁州 先生 金石跋语 以及 内府书目 天下书目 中所载 参以近代间出如余耳 拍 宋 赵明诚 金石录 金文明校正 上海书画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l 页 3 7 明 冯时可 赵凡夫先生传 见 寒山黏传 第9 页 鹞 明 赵宦光 寒山帚谈 金石林绪论 见 四库全书 第8 1 6 册 第3 2 4 3 3 2 页 剪 明 冯时可 赵凡夫自叙 见 寒山嚣传 第9 页 1 6 目睹记者 为之编次郡省 作立时代 以人系时 以时系地 时纪在纲 分条不 紊 观者易明 求者易按 题日 金石林时地考 庶几同志相知中有能探求共 成胜事 僻壤穷陬 令余不翼而飞 此又欲以俟之有心斯道者矣 在他看来金石是连接古今之桥梁 是文化经典得以传承的依据 虽然朝代更 替 时代变迁 但是因为金石的存在让远古之文化得以延绵不绝 犹古人之复 生于今日也 可见他对金石文化深感兴趣 并重视有加 他利用各种方法 广 泛收集碑刻法帖 每得一残碑便心生欢喜 可以肯定他欣赏 把玩过的古代碑刻 法贴绝不在少数 沉浸在如此浩瀚的钟鼎铭识海洋中 其眼界自然开阔 其可取 法范围也将不断拓宽 这些古老而面目多样的篆书无疑会对其原有传统篆书观念 的改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也启发了他对篆书创作的新思考 在远古篆书之影响 下 他彻底摆脱了唐人写篆书的方法 他糅合大 小 奇篆 并在此基础上用草 书的笔意书写之 创造出独具特征的 草篆 正是因为他对金石学的热爱和研 究 以及对碑帖的费心收集 赵宦光才有可能看到前人甚或是同时代篆书家们不 曾看到的古老篆书 启发其创作新篆书的灵感 才有可能接触到诸如 天发神谶 碑 之类怪诞离奇之书 并将之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写出这样颇有金石味道并 惊响明代甚至后世书坛的新篆书 四 书学观念的影响 赵宦光篆书的形成与其篆书观念的影响密不可分 其中 以篆为本 诸体 相融 的观念是其 草篆 形成的直接理论支持 1 以篆为本 以篆为本 是赵宦光书学观念中的重要观点 也是其毕生从事篆书创作的 直接理论依据 当然此观点并非其独创 早在宋代 黄伯思对书法演变的过程进 行论述之时 就强调篆书的重要性 自秦易篆为佐隶 至汉世去古未远 当时正隶体尚有篆籀意象 厥后魏 钟元常 士季及晋王世将 逸少 子敬作小楷法 皆出于迁就 汉隶运笔结体既 圜劲淡雅 字率扁而弗椭 4 1 4 0 明 赵凡夫 寒山金石林叙 见 清 倪涛 六艺之一录 卷一百二十七 载 四库全书 第8 3 2 册 第5 5 8 页 4 1 清 王原祁孙岳颁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 卷六 宋黄伯思论楷书 见 四库全书 第8 1 9 册 第2 1 9 1 7 黄伯思已经认识到书风的演变变离古朴 趋妍美 呈现日渐靡弱的偏向 而 篆书是字体发展的源头 应该要追本溯源 以篆隶为本 重新认识古文字对今文 字书法创作的巨大作用 他极其强调作品中的 篆籀意 在 东观余论 跋逸 少 后 评云 晋史称王逸少书暮年方妙 此帖升要二年书 距其终才三载 正暮年迹 也 故结字比 乐毅 告誓 诸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练习试题新版附答案详解
- 直播占卜每日运势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环保可持续商品电商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网红医生健康科普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测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黑钻押题含完整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模拟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吉安市青原区两山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部分岗位任职要求调整的笔试备考有答案详解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含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5年文化产业园产业集聚与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链协同效应研究
- 2025年重庆市高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
- 小学科学社团创客空间计划
- 2025秋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1.2.4 绝对值
- (高清版)DB31∕T 1491-2024 社区长者食堂服务规范
- T/CNFAGS 9-2023水煤浆气化炉协同资源化处理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
- 《半导体集成电路》课件-第七章:可靠性评价与失效分析
- 《2025 NCCN卵巢癌包括输卵管癌及原发性腹膜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
- 企业法律法规培训课件
- 2025-2030彩妆产业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快递客户服务培训
- 馒头店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