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江流域为本词条添加义项名长江流域,是介于东经903312225,北纬24303545之间,东西直距3000公里以上,南北宽度除江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外,一般均达1000公里左右。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经济总量巨大,有上海、南京、重庆和武汉等中心城市,是中国基础原材料、机电工业和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集中地;也是中国水资源配置南水北调水源地。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长江流域 外文名称changjiang river basin 下辖地区19个省、市、自治区 地理位置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 面积180万平方千米 气候条件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著名景点长江三峡、太湖、鄱阳湖、洞庭湖 全长6211.31公里 上游宜昌 中游宜昌至湖口 下游湖口 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目录1基本信息2基本简介3流域地势4资源特点5航运情况6自然资源7文明源地8洪涝灾害9湖泊分布10地形地貌11典型城市12气候特点13影响因素14水面蒸发15陆面蒸发16干旱指数17相对湿度18天气情况19年霜日数展开1基本信息2基本简介3流域地势4资源特点4.1水系4.2河段4.3降水4.4气候4.5暴雨分布5航运情况6自然资源7文明源地8洪涝灾害9湖泊分布9.1鄱阳湖9.2洞庭湖9.3太湖9.4巢湖10地形地貌10.1主要地形10.2主要地貌11典型城市11.1南京11.2武汉11.3重庆12气候特点12.1气温12.2降水13影响因素14水面蒸发15陆面蒸发16干旱指数17相对湿度18天气情况19年霜日数19.1年雷暴日数19.2年雾日数1基本信息地理位置:1、长江流域总体位于北纬24度-北纬35度之间,东经90度-东京122度之间(经纬度位置)2、长江流域东部邻近海洋,西部(源头附近)离海洋较远地形:长江流域上游处于第一、二阶梯,地势高,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和下游位于第三阶梯,地势低平土壤:长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植被:长江流域的植被状况与黄河相比,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强得多气候:长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其余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文特征:(1)流量大(2)汛期较长,为夏汛(3)无结冰期(4)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干流概况 长江干流各段名称不一:源头至当曲口(藏语称河为“曲”)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长358公里;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境的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称金沙江,长2308公里;宜宾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约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间称“川江”(奉节至宜昌间的三峡河段又有“峡江”之称),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间称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以下又称扬子江。 流域内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0.4。2基本简介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为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比黄河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孙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长江全长6211.31公里。不过人们习惯性的称为6300公里。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公里,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长3464公里。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3流域地势长江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并呈现三大阶梯状:第一级阶梯包括青海南部高原、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一般海拔高程35005000米;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5002 000米 ;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海拔500米以下。处于第一、二级阶梯过渡带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处于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带的长江三峡、汉江、沅江、清江等均为水力资源最富集的河段。长江流域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高原、山地和丘陵盆地占bf84.7%,平原面积较小,仅占11.3%,河流和湖泊水库面积约占4%。4资源特点4.1水系长江干流各段名称不一:源头至当曲口(藏语称河为“曲”)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长358公里;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境的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称金沙江,长2308公里;宜宾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约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间称“川江”(奉节至宜昌间的三峡河段又有“峡江”之称),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间称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以下又称扬子江。 流域内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0.4长江水系庞大,有支流7000余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437条;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9条;8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等8条,其中嘉陵江最大,16万平方公里,汉江次之,15.9万平方公里。支流长度以汉江最长,为1577公里,嘉陵江1571公里次之。水量以岷江年水量877亿立方米为最丰,嘉陵江为704亿立方米居第二。中国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较大的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4.2河段长江河段划分,以湖北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约4 500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气候分属青藏高寒区和亚热带季风区。水量主要源于高原融雪和降雨。主要支流有雅砻江 、岷江、嘉陵江、乌江等。宜昌至江西省湖口为中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其中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河段,称荆江。荆江河道蜿蜒曲折,又称“九曲回肠”。湖口至长江口为下游,长835公里,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为海拔较低的丘陵和平原,冷暖空气活动无地形阻滞,东亚季风活动非常明显,气候四季分明。主要支流有:汉江,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饶、修“五水” ,巢湖水系和青弋江。长江在河口附近接纳黄浦江后,至崇明岛以东汇入东海。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由于长期的自然淤积和人工围垦,湖泊数量和面积日趋减少,湖面总计已不足2 万平方公里。其中,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次有洞庭湖、太湖、巢湖等。4.3降水长江流域降水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汛期暴雨集中时,易生洪涝;降水与作物需水不相适应时, 又导致旱灾。由于流域汛期出现时间随雨带由东南向西北推移,一般年份中下游南岸支流5 6月出现高峰,宜昌以上及汉江78月来水最多,因此可以相互错开,不致形成过大的洪峰。若天气反常,上游与中下游或干支流的洪水相互遭遇,就会形成峰高量大的流域性大洪水,如本世纪内的1931年、1954年和1998年大洪水即属此类。此外,局部地区暴雨集中也会发生洪峰特高但洪量不大的洪水,如1981年四川盆地大洪水。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56米甚至10余米,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长江上游干支流和中下游支流的洪水都汇聚于此,河道的泄洪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洪水流量,洪峰不能安全宣泄,因此,汛期防洪形势十分危急。尤其是扼长江上游出口、蜿蜒在两湖平原之间的荆江河段,其河道安全泄量仅有6万立方米每秒,而1877年以来实测宜昌洪峰流量超过6万立方米每秒的就有25次,据调查1870年洪峰竟高达10.5万立方米每秒!一旦历史上曾发生过的特大洪水再次出现,荆江堤防溃决,两湖平原尽成泽国并直接危及武汉安全,故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建设中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是以防洪为首要任务, 工程建成后配合堤防、分蓄洪工程和支流水库的联合运用,将改变长江中游防洪的被动局面。多年来,按照“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对长江中下游3600公里干堤和3万公里支堤(各省统计因堤防标准甚低,累计达6万余公里) ,进行加高加固, 保护着560余万公顷耕地和近1亿人口的安全。兴建了荆江分洪、汉江杜家台分洪、洪湖隔堤等大小40处分蓄洪区,安排分洪容量500余亿立方米,进行了下荆江裁弯取直和中下游河道整治工程。长江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万余座,总库容1 300多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14座,总库容845亿立方米。丹江口、柘溪、五强溪、隔河岩、柘林、陈村、漳河、鸭河口等水库在1998年大洪水期间都发挥了显著的防洪作用。各类水库除防洪外,在发电、灌溉、养殖、 旅游等方面也取得很大的综合利用效益。1997年,长江流域灌溉面积已达1 500万公顷,占流域耕地面积2 253万公顷的2/3以上,占全国灌溉总面积的30%。4.4气候【年平均气温分布特点】长江流域气温是在太阳辐射能量。东亚大气环流、青藏高原和北太平洋大地形以及各地区不同的地形条件影响下形成的。长江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江南高于江北,江源地区是全流域气温最低的地区。由于地形的差别,在以上总分布趋势下,形成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金沙江谷地等封闭式的高低温中心区。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18之间。湘、赣南部至南岭以北地区达18以上,为全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和汉江中下游在16附近;汉江上游地区为14左右;四川盆地为闭合高温中心区,大部分地区在1618之间;重庆至万县地区达18以上;云贵高原地区西部高温中心达20左右,东部低温中心在12以下,冷暖差别极大;金沙江地区高温中心在巴塘附近,年平均气温达12,低温中心在埋塘至稻城之间,平均气温仅4左右;江源地区气温极低,年平均气温在-4上下,呈北低南高分布。长江流域平均年降水量1067mm,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十分典型,年降水量和暴雨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1)年降水量、降水日分布江源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mm,属于干旱带;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在8001600mm,属湿润带。年降水量大于1600m的特别湿润带,主要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和东部边缘、江西和湖南、湖北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mm的半湿润带,主要位于川西高原、青海、甘肃部分地区及汉江中游北部。年降水量达2000mm以上的多雨区都分布在山区,范围较小,其中四川荣经的金山站年降水量达2590mm,为全流域之冠。【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冬季(121月)降水量为全年最少。春季(35月)降水量逐月增加。67月,长江中下游月降水量达200余mm。8月,主要雨区已推移至长江上游,四川盆地西部月雨量超过200mm,长江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8月的雨量比4月还少。秋季(911月),各地降水量逐月减少,大部分地区10月雨量比7月减少100mm左右。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百分率,在下游地区为50 60,出现时间鄱阳湖区为36月,干流区间上段为47月,下段为69月;在中游地区,为60左右,出现时间湘江流域为36月,干流区间为 47月,汉江下游为 58月;上游地区为6080,出现时间大多在69月。月最大降水量上游多出现在七八月份,七八两月降水量占全年40左右;中下游南岸大多为五六月份,两月降水量占全年35左右;中、下游北岸大多出现在六七月,两月降水量占全年30左右。在雅砻江下游、渠江、乌江东部及汉江上游,9月雨量大于8月。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性以上游较大,中下游南岸较小。4.5暴雨分布长江流域的暴雨以日降水量50mm为标准,日降水量100200mm为大暴雨,200mm为特大暴雨。通常以一年中出现暴雨的天数来反映一个地区暴雨的频繁程度。年暴雨日数分布的总趋势是:在中、下游地区,年暴雨日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在上游,年暴雨日数自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向盆地腹部及西部高原递减;山区暴雨多于河谷及平原。全流域有5个地区多暴雨,其多年平均年暴雨日数均在5天以上,按范围大小依次是:(1)江西暴雨区,主要分布在江西北部和安徽一小部分,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位于江西甘坊,一个位于安徽黄山,黄山气象站平均年暴雨日数为8.9天,是全流域暴雨最多之地;(2)川西暴雨区,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位于峨眉山,另一个位于岷江汉王场,两地年暴雨日数均为6.9天;(3)湘西北、鄂西南暴雨区,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位于清江流域建始,另一个位于澧水流域大坪,大坪站年暴雨日数为8.7天;(4)大巴山暴雨区,暴雨中心分别位于四川万源和巫溪县内,年暴雨日数分别为5.8天和7.7天;(5)大别山暴雨区,暴雨中心为湖北英山田桥站,暴雨日数为6.6天。上述5处多暴雨区也是年降水量多的地区,其中有两处在长江上游北岸,是长江三峡地区雨洪的主要来源,而且上游的暴雨大多自西向东或自西北向东南移动,恰与川江洪水传播方向一致,易形成三峡地区峰高量大的洪水。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地区分布与暴雨的分布趋势相似,但频次明显减少。蒸发、干旱指数、湿度长江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降水超过一半被蒸发,因此,蒸发量是长江流域水量平衡的重要要素之一。流域平均年水面蒸发量为922mm,流域平均年陆面蒸发量为541mm,占平均年降水量1067mm的51,平均干旱指数为0.86。干旱指数为大气中实际水汽压和该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以百分数表示,它表示空气的干燥和潮湿程度。相对湿度的高低主要受气温高低和下垫面潮湿程度的影响。长江流域虽然雨、旱季节明显,但因河渠纵横,蒸发水源充足,因此除金沙江流域外,年平均相对湿度都较大。相对湿度分布趋势与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对湿度较大的地区为洞庭湖水系大部、江西中部、湘西、鄂西山地、四川盆地至云贵高原部分地区,其年平均相对湿度略大于80。年最大相对湿度及最小相对湿度出现的季节各地不一,四川盆地大部、三峡地区最大相对湿度出现在秋冬二季,最小相对湿度发生在春季。川西及横断山脉地区最大相对湿度出现在夏季。云贵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及两湖地区夏季相对湿度最大,冬季及早春相对湿度最小相关信息根据长江流域内147个气象站点资料显示,相对于19611990年平均值, 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而20012005年升温幅度达0.71。长江流域的季风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较大,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使其进一步加剧,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趋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应该首先采取无悔的策略,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前提下,尽量采取那些考虑了气候变化因素的措施,做到无论未来气候变化与否或怎么变化,都不后悔。如果我们现在就采取气候适应性措施,就不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在无悔的策略后,其次可采取“顺便”的策略,在其它经济社会活动所采取的措施中兼顾到适应气候变化的效果;再次要重视“本土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并加以提炼、总结、完善与推广,降低“误适应”的风险;此外,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未来要及时地调整与完善现有的适应性对策。wwf全球总干事詹姆斯.利普表示:“这本报告对于中国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除了揭示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报告还强调了怎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投资才是明智的,才能继续保护好这条对数百万人民意义重大的母亲河。”报告还针对气候变化对森林、湿地、水资源、草地、农田、河口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最为明显。气候变化导致湿地破碎化程度加剧,水温升高和水位下降已经威胁到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将会进一步加剧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5航运情况长江是中国东西航运大动脉,沟通西南、华中、华东三大区。通航河道3 600余条,通航总里程5.7万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52.6%。6自然资源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在世界仅次于赤道雨林地带的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居第三位。与长江流域所处纬度带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虽然都超过长江,水量却远比长江少,前者约为长江的70%,后者约为长江的60%。水资源近万亿立方米,居全国七大江河之冠。人均水资源立方米,每亩耕地占有水资源立方米,均高于全国水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亿千瓦;可开发量.亿千瓦,年发电量约万亿度,占全国的.,主要分布于上游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乌江、长江三峡段,以及中游的清江、沅江、汉江、赣江上。若与世界各国比,仅略少于巴西(.万亿千瓦.时)。水运资源总通航程万公里,占全国以上。长江干支流航道与京杭运河共同组成我国最大的内河水运网。其中干流通航里程公里,上起四川宜宾,下至长江口(云南维西至宜宾公里河段尚可分段通航)。支流航道余条,主要支航余条,以下游之太湖水系最为发达。干支流水运中心为重庆、武汉、长沙、南昌、芜湖和上海等大港口。与世界各国比,长江水系通航里程居世界之首。农业资源有耕地.亿亩,占全国的;而粮食产量占全国的40,水稻产量占全国的,棉花产量占全国的以上。耕地分布在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巢湖区和太湖区,都是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主要林区在川西、滇北、鄂西、湘西和江西等地。用材林仅次于东北林区;经济林则居全国首位,以油桐、油菜、漆树、柑桔、竹林等最为著称。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群落、物种和数量在我国七大流域中多占首位。流域内已建立了约处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古老珍稀的孑遗植物如水杉、银杉、珙桐;硕果仅存的珍禽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锷、朱缳等驰名中外,多属长江流域特有。淡水鱼资源长江流域湖泊众多,河川如网,鱼类的品种、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可占全国产量的以上。现有水面约.亿亩,接近全国淡水总面积的/,其中可供养殖的约万亩。长江水系淡水鱼已知种,为全国淡水鱼种的,其中鲤科占半数以上,主要经济鱼类多种。产区主要在中下游水域,目前渔业以淡水人工养殖为主,天然捕捞量不高。矿产资源在全国已探明的种矿产中,长江流域有余种,占全国的。各类矿产中储量以上的有钒、钛、汞、磷、萤石、芒硝、石棉等;占以上的有铜、钨、锑、铋、锰、高岭土、天然气等。全国个大型锰矿、大铜矿,长江流域分别占有处、处;湖南、江西的钨矿,湖南的锑矿,湖北的磷矿,均居全国之首。流域内煤矿储量少,仅占全国的.,主要集中于黔、川、滇三省,其中黔北六盘水煤矿居全国第三位。旅游资源长江流域幅员广大,历史悠久,景观纷呈,旅游资源富甲全国。昆明、成都、重庆、南京、杨州、镇江、苏州、江陵、武汉、上海、杭州、南昌、长沙等历史文化名城,以及风景名胜峨眉山、九寨沟、三峡、张家界、九华山、黄山、庐山、太湖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游览胜地。7文明源地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长江流域的龙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类,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万年,然后依次为蓝田猿人、元谋人、约80万年前的郧县猿人、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黄万波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华远古文明源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大三峡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他说,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龙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类,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万年,然后依次为蓝田猿人、元谋人、约80万年前的湖北郧县猿人、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此前,国外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来到亚洲的历史只有几十万年。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的龙骨坡古人类遗址发现于1984年,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一个门齿和一段下颌骨。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的还有巨猿等120种脊椎动物的化石,其中哺乳动物116种,有25个属于新发现的种类。埋藏化石的岩层为砂质粘土夹角砾,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00万年。龙骨坡遗址出土了大批石制品,经考古学家研究论证,这些石制品制作粗笨、简单,代表了200万年前一种混沌初开的石器工艺,并将其称为“龙骨坡文化”。龙骨坡文化的问世,证实中华大地上200万年前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从而把中国的史前文明前推了近100万年。蓝田猿人的故乡应该在南方,由于气候变化才逐渐北迁。从长江流域的系列考古发现,可以看到起源和承转的演进。因此,“中国人”的发源地应在长江流域大三峡。8洪涝灾害历史上,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重灾区有洞庭湖区、鄱阳湖区、荆江、汉江中下游和皖北沿江一带。据史料记载,唐代至清代的1300年间,长江流域共发生洪灾223次。其中,唐代发生水灾16次,平均每18年发生一次;宋、元代79次,平均每5.2年一次;明清128 次,平均每4.2年1次。近代洪灾变得更加频繁。1848-1850年,也就是清道光最后三年,江、淮流域八省连续三年大水灾。1848年黄河、长江都发大水,加上沿海地区台风暴潮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湘、鄂、苏、浙形成大范围水灾。湖南全省被淹人、畜、房屋不计其数。滨湖地区尤为严重,围垸多溃,湘阴一带 水深齐屋脊,次年犹未退。湖北也有30余州县被淹,武昌城外江潮几与城平。此外、江西20余州县被淹、江苏65厅州县、9个卫大水成灾。浙江因台风暴潮成灾,31州县缓征田粮。河南则因黄河水泛滥,50多个州县变成泽国。1849年长江中下游再次发生大水灾,灾情比上年还要严重。夏季江苏、浙江、安徽、湖广等地大雨连绵,洪水百年不遇。苏南34个厅州县无处不灾。苏州大水入城,江宁省城也为大水浸泡,就连两江总督署衙门也积水一二尺。湘、鄂两省灾情也十分严重,江汉平原汪洋一片,河湖不分。1850年水灾虽不象前两年那么严重,但江、浙、皖、湘、鄂仍然有大片地区被淹。江苏受灾地区达65厅州县,浙江受台风暴潮袭击、加上海塘决口,共有50州县受灾。安徽霍山、望江等地山洪爆发,房屋地亩尽数被冲。湖北江汉河湖并涨,低洼地区变成泽国。湖南洞庭湖附近十余县也遭水淹。连续三年的洪灾导致中国经济最富庶的东南八省元气大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一些省份还瘟疫流行。一时间,数以千万计的灾民无家可归,造成社会急剧动荡。此后,1860年(清咸丰十年)、1870年(清同治九年), 长江上中游又发生了两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20世纪30年代长江中下游又发生两次特大水灾。1931年发生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灾情遍及川、鄂、湘、赣、皖、苏6省,淹没农田4620万亩,死亡14.5万人。1935年汉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水系的澧水下游同时发生水灾,受灾农田2264万亩。灾民1000万人,死亡14.2万人。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也发生了多起特大水灾。1954年夏季长江、淮河出现百年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长江干堤和汉江下游堤防决口61处,扒口13处,支堤、民堤决口无数,湖南洞庭湖区900多处圩垸,溃决70。受灾农田共4755万亩,灾民1888万人,灾后疾病流行,死亡3.5万人。此外,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由于洪涝地区积水时间太久,造成房屋大量倒坍,庄稼大部分绝收,灾后数年方得以恢复。1991年长江中下游洪涝,仅安徽、江苏两省,就有受灾耕地1.5亿亩,死亡1163人,直接经济损失484亿元。1998年夏、秋季中国气候异常,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发生了大洪水。这场洪水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据统计,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公顷,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提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加。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水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已由50年代的21.9万元/平方公里 上升到80年代的121.2万元/平方公里。值得指出的是,那些经济发达地区,其水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值。如1991年太湖地区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乡镇企业占了80。因此,发达地区企业在快速发展、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企业防灾、减灾也是这些企业领导人不能忽视的工作。9湖泊分布9.1鄱阳湖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4125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0.5米时),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千米,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9.2洞庭湖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四大湖长江流域卫星图,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并退居第二。9.3太湖太湖,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是中国东部近海太湖流域城市群风貌(16张)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9.4巢湖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与淮河两大河流之间,属长江下游左岸水系,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基本形状如鸟巢状,故得名巢湖。其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约769.5平方公里,为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沿岸为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所包围。10地形地貌10.1主要地形多级阶梯地形。流经山地、高原、盆地(支流)和平原。10.2主要地貌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江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11典型城市11.1南京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滨临长江,是律浦、沪宁、宁铜等铁路的交点。这里平均每年暑热(32以上)日为626天,酷热 (37以上)日为94天。11.2武汉武汉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京广铁路纵贯全市,武广(武长江汉至广州)、合武(合肥至武汉)、武康(武汉经襄阳、十堰至安康)、汉宜(武汉至宜昌)、武九(武汉至九江)六条铁路在此交会。四周湖泊星罗棋布,广阔的水面使大气中的水汽增多,空气温度增大。这里平均每年暑热(32以上)日为712天,酷热(37以上)日为12天。11.3重庆重庆市位于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成渝、川黔、襄渝三大铁路在此交汇。这里平均每年暑热(32以上)日为772天,酷热140(37以上)日为264天,是三大“火炉”中暑热天数、酷热天数均最长的城市。12气候特点12.1气温【年平均气温分布特点】长江流域气温是在太阳辐射能量。东亚大气环流、青藏高原和北太平洋大地形以及各地区不同的地形条件影响下形成的。长江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江南高于江北,江源地区是全流域气温最低的地区。由于地形的差别,在以上总分布趋势下,形成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金沙江谷地等封闭式的高低温中心区。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18之间。湘、赣南部至南岭以北地区达18以上,为全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和汉江中下游在16附近;汉江上游地区为14左右;四川盆地为闭合高温中心区,大部分地区在1618之间;重庆至万县地区达18以上;云贵高原地区西部高温中心达20左右,东部低温中心在12以下,冷暖差别极大;金沙江地区高温中心在巴塘附近,年平均气温达12,低温中心在埋塘至稻城之间,平均气温仅4左右;江源地区气温极低,年平均气温在-4上下,呈北低南高分布。【逐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长江流域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4月和10月是冷暖变化的中间月份。【1月】中下游地区大部分为 46,湘、赣南部为 67,江北地区在4以下。四川盆地在6以上。云贵高原西部暖中心普遍在6以上,中心最高达15左右,东部在4以下。金沙江地区西部为0左右,东部地区为-4左右。江源地区气温极低,北部气温平均在-16以下。【4月】中下游大部地区在1618:之间,江北及长江三角洲为1415,南岭北部达18以上。四川盆地在18以上。云贵高原西部暖中心高达25左右,而其东部低温中心为12。金沙江西部地区在10以上,东部则在4以下。江源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北部达-4左右。【7月】中下游地区普遍在28以上。四川盆地在2628之间。云贵高原西部气温中心在2426之间,而东部地区在20以下。金沙江地区西部为18,东部为12左右。江源地区平均气温为8上下。【10月】中下游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之间,江北和长江三角洲为17左右。上游四川盆地在18上下。云贵高原西部暖区为1618,中心地区高达21,东部冷区在12以下。金沙江地区西部为12,东部在6以下。江源地区北部达-4以下,南部为-2左右。【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布特点】年平均最高气温:中下游地区普遍在2024之间,比其年平均气温高45。四川盆地为20左右,仅比其年平均气温高23,是全流域气温年际变化最小的地区。云贵高原、金沙江和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较大,一般比年平均气温高68。年平均最低气温:中下游大部地区为1214,四川盆地与中下游地区相当,云贵高原的冷暖中心区分别为8和1216,金沙江地区东西部的冷暖区分别为-2和8左右,江源地区在-10上下。【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布特点】极端最高气温:中下游地区普遍在40以上,最大值出现在江西修水站,达44.9。长江三角洲和洞庭湖区、江汉平原一般在40以下。四川盆地大部地区在4042之间。云贵高原和金沙江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仍然存在东西并列的高低值中心区,其差值达10以上。江源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在2224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四川盆地一般在-2-6之间,中下游大部地区为-10-16之间。川西和金沙江地区极端最低气温的地区分布梯度最大,等温线密集。江源地区普遍在-30以下。12.2降水长江流域平均年降水量1067mm,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十分典型,年降水量和暴雨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降水日分布江源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mm,属于干旱带;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在8001600mm,属湿润带。年降水量大于1600m的特别湿润带,主要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和东部边缘、江西和湖南、湖北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mm的半湿润带,主要位于川西高原、青海、甘肃部分地区及汉江中游北部。年降水量达2000mm以上的多雨区都分布在山区,范围较小,其中四川荣经的金山站年降水量达2590mm,为全流域之冠。区名组成金沙江 岷沱江嘉陵江乌江上游干流区间 长江上游洞庭湖汉江鄱阳湖中游干流区间 长江中游 太湖 下游干流区间 长江下游 全流域降水(%) 18.0 9.3 7.9 5.2 6.1 46.5 19.2 7.0 13.4 6.3 45.9 2.1 5.5 7.6 100.0面积(%) 26.0 9.1 8.8 4.8 6.7 55.4 14.5 8.6 9.0 5.3 37.4 2.1 5.1 7.2 100.0【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冬季(121月)降水量为全年最少。春季(35月)降水量逐月增加。67月,长江中下游月降水量达200余mm。8月,主要雨区已推移至长江上游,四川盆地西部月雨量超过200mm,长江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8月的雨量比4月还少。秋季(911月),各地降水量逐月减少,大部分地区10月雨量比7月减少100mm左右。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百分率,在下游地区为50% 60%,出现时间鄱阳湖区为36月,干流区间上段为47月,下段为69月;在中游地区,为60%左右,出现时间湘江流域为36月,干流区间为 47月,汉江下游为 58月;上游地区为60%80%,出现时间大多在69月。月最大降水量上游多出现在七八月份,七八两月降水量占全年40%左右;中下游南岸大多为五六月份,两月降水量占全年35%左右;中、下游北岸大多出现在六七月,两月降水量占全年30%左右。在雅砻江下游、渠江、乌江东部及汉江上游,9月雨量大于8月。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性以上游较大,中下游南岸较小。【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通常以各站最大最小年降水量极值比和变差系数cv值来反映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极值比和cv值大,表示年际变化大,反之则小。长江流域降水年际变化极值比为1.55,大多在3.5以下。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图,长江流域只有0.15、0.20和0.25三种等值线。cv值小于0.15的地区有5处,大于0.25的地区有2处。【年降水日数】是全年日降水量0.1mm天数的多年平均值。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日数在140天以上。俗称“天漏”的四川雅安、峨眉山一带年降水日数最多,分别为218天和264天。年降水日数次多的地区是贵州,年降水日数大多超过180天。年降水日数最少地区是江源地区,金沙江得荣、攀枝花地区年降水日数不足100天。暴雨的地区分布长江流域的暴雨以日降水量50mm为标准,日降水量100200mm为大暴雨,200mm为特大暴雨。通常以一年中出现暴雨的天数来反映一个地区暴雨的频繁程度。年暴雨日数分布的总趋势是:在中、下游地区,年暴雨日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在上游,年暴雨日数自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向盆地腹部及西部高原递减;山区暴雨多于河谷及平原。全流域有5个地区多暴雨,其多年平均年暴雨日数均在5天以上,按范围大小依次是:(1)江西暴雨区,主要分布在江西北部和安徽一小部分,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位于江西甘坊,一个位于安徽黄山,黄山气象站平均年暴雨日数为8.9天,是全流域暴雨最多之地;(2)川西暴雨区,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位于峨眉山,另一个位于岷江汉王场,两地年暴雨日数均为6.9天;(3)湘西北、鄂西南暴雨区,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位于清江流域建始,另一个位于澧水流域大坪,大坪站年暴雨日数为8.7天;(4)大巴山暴雨区,暴雨中心分别位于四川万源和巫溪县内,年暴雨日数分别为5.8天和7.7天;(5)大别山暴雨区,暴雨中心为湖北英山田桥站,暴雨日数为6.6天。上述5处多暴雨区也是年降水量多的地区,其中有两处在长江上游北岸,是长江三峡地区雨洪的主要来源,而且上游的暴雨大多自西向东或自西北向东南移动,恰与川江洪水传播方向一致,易形成三峡地区峰高量大的洪水。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地区分布与暴雨的分布趋势相似,但频次明显减少。暴雨的时间分布【暴雨开始月及结束月】流域东南部23月就开始有暴雨发生。汉江、嘉陵江、岷江、沱江及乌江流域4月才开始出现暴雨。金沙江5月才有暴雨。长江上游和中游北岸暴雨大多在910月结束,而中下游南岸暴雨大多在11月结束,个别地区在12月结束。流域大部分地区暴雨发生在410月。【暴雨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暴雨出现最多月,在长江中下游南岸、金沙江巧家至永兴一带和乌江流域为6月,6月暴雨日约占全年暴雨日的30%。长江中下游北岸、汉江石泉、澧水大坪、嘉陵江昭化、峨眉山等地以7月暴雨最多,占全年的30%50%。沱江李家湾、岷江汉王场及云南昆明一带8月暴雨最多,其次是7月,七八两月暴雨占全年的80%左右。长江上游雅砻江的冕宁、渠江的铁溪、三峡地区的巫溪及长江三角洲一带以9月暴雨最多,占全年的25%30%。暴雨的年际变化比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得多,如大别山多暴雨区的田桥平均年暴雨日数为6.6天,1969年暴雨日多达17天,而1965年却只有1天;年暴雨日较少的雅砻江冕宁平均年暴雨日为2.5天,1975年暴雨日多达10天,而1969、1973、1974三年却没有暴雨。暴雨的落区和强度直接影响到长江干支流悬移质输沙量的多寡。长江上游烈度产沙区(输沙模数2000 t/km2年)的平均年暴雨日数为1天左右,年降水量6001000mm,当强产沙区暴雨日数及强度比正常偏多偏强时,长江上游干流的年输沙量就偏多,成为大沙年份,相反则为小沙年份。【最大24小时点雨量地区分布】最大24小时点雨量自江源地区的30余mm向南递增至金沙江中下游的200余mm。流域其他广大地区最大24小时点雨量,大多在250400mm。【最大24小时点雨量时间分布】经对所选467个站最大24小时点雨量出现时间的统计,最大24小时点雨量出现在410月,更集中在68月,出现在68月的有381站,占总数的81.6%,其中以7月最多,占38.1%。量级以8月的最大,600mm以上的24小时点雨量均出现在8月。出现在910月的最大24小时点降水站点数占总数的11.6%,主要分布在华西秋雨区和长江三角洲,量级在200400mm间。最大24小时点雨量500mm以上的部分地区地 区 站 名 雨量(mm) 时 间 主要天气系统川西暴雨区 睢水关 577.3 1972.7 低涡、切变千佛岩565.0 1938.7鄂西山地 都镇湾 630.4 1975.8 台风胡家渡 581.4 1982.7 低涡、切变北河 501.0 1982.7 低涡、切变江西庐山植物园900.0 1953.8 台风樟树岭 500.0 1975.8 台风麻源 500.0 1967.6 静止锋长江下游 江苏潮桥 822.0 1960.8 台风安徽杨郢 653.0 1975.8 台风上海塘桥581.3 1977.8 东风扰动13影响因素长江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降水超过一半被蒸发,因此,蒸发量是长江流域水量平衡的重要要素之一。流域平均年水面蒸发量为922mm,流域平均年陆面蒸发量为541mm,占平均年降水量1067mm的51%,平均干旱指数为0.86。14水面蒸发其数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当地气温、地温、饱和差和风速、气压、辐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图中以e601;蒸发器的观测值作图,其他类型蒸发器观测值已通过折算系数换算为相应e601蒸发值。长江流域水面蒸发量无较明显的地区分布规律。总的来说,流域西部的金沙江及流域东部的汉江唐白河、赣江流域、长江三角洲大于其他地区,水面蒸发量在1000mm以上;在云南元谋地区有一个小范围大于2000mm的高值区,是长江流域水面蒸发最大的地区。全流域小于700mm的地区不多,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湘西、鄂西南地区、乌江中部及资水上游,如乌江金佛山为465mm,峨眉山为564mm。长江流域其他地区水面蒸发量在7001000mm。长江流域水面蒸发的年际变化较小。年内分配由于各地高程、地理位置及所受气象因素的影响不完全相同,一般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上游地区春季大于秋季,中游地区秋季大于春季,下游地区春、秋季相差不大。15陆面蒸发是地表水体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散发等的总和。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541mm,其地区分布趋势是中下游大于上游,平原和盆地大于山区,南岸大于北岸。按水系,鄱阳湖、太湖、洞庭湖流域及中、下游干流区陆面蒸发量较大;乌江、嘉陵江、岷江和汉江上游陆面蒸发量较小;金沙江陆面蒸发量最小。从年陆面蒸发量等值线分布趋势看,以500mm等值线贯穿地区最广,此线的西部和北部,多处在300400mm之间,在长江江源北部不足200mm,为全流域最低值区;此线以东、以南,大多为600700mm,个别地区达800余mm;四川盆地、金沙江下游、乌江及长江中游部分地区,大都在500600mm之间;在洞庭湖区至江汉平原,达700800mm,并有一个800mm的闭合圈;在鄱阳湖区,也有一个大于800mm的高值区,其中赣江流域的吉安,陆面蒸发量超过1000mm,是长江流域最大值;长江中下游干流区间陆面蒸发量也达700800mm。长江流域各地陆面蒸发有随高程增加而递减的趋势,即高程越高,陆面蒸发量越小;高程越低,陆面蒸发量越大。16干旱指数为蒸发能力与降水量之比值,蒸发能力用e601水面蒸发量表示。干旱指数划分地带性标准,长江流域采用全国标准值,如下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分析市场竞争力研究评估行业规划报告
- 化工企业科创园项目实施方案
- 半导体产研基地项目实施方案
- 2022北京理工大附中高一3月月考数学(教师版)
- 云南安全生产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煤矿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安全月培训教育试题及答案解析
- 炊事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汽车厂安全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解析
- 蓝桥杯安全赛题库及答案解析
- 行政法专业毕业论文
- 2025年中国银行考试题目及答案
- 小学德育工作会议记录
- 新建银包铜粉生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 战略客户管理办法
- 2025年《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 男女平等宣传课件
- 顾客信息保密管理办法
-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行业2025年市场细分: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市场研究报告
- 皮肤敏感培训课件
- 港口业务风险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