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黑龙江省粮食财政补贴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可复制黏贴.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黑龙江省粮食财政补贴研究 research of financial subsidies to foodstuff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佘福生 2008 年 3 月 国内图书分类号 f272 91 国际图书分类号 331 15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黑龙江省粮食财政补贴研究 硕 士 研究生 佘福生佘福生 导 师 鞠晓峰 教授鞠晓峰晓峰 教授 申 请 学 位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所 在 单 位 黑龙江省财政厅 答 辩 日 期 2008 年 3 月 授予学位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 f272 91 u d c 331 15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emba research of financial subsidies to foodstuff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andidate she fushengshe fusheng supervisor prof ju xiaofengprof ju xiaofe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emba affiliation heilongjiang ministry of finance date of defense march 2008 degree offering institu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粮食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对整个粮食产业进行调控和管理的最主要的 工具和手段 无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无论是在粮 食短缺情况下 还是在粮食供大于求情况下 无论是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 还是从我国的历史经验来看 粮食政策决定着粮食的生产和流通 直 接关系到农业发展 农村繁荣和农民利益 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整个国民 经济发展全局 财政粮食政策作为国家粮食政策的核心 对粮食政策起着举 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所以 对财政粮食政策的研究和探讨一直受到国内外政 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的粮食财政补贴政策改 革 首先 阐述了粮食政策及财政粮食政策的概念 对粮食安全 农业保护 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等财政粮食政策依据理论进行了综述 并介绍了国内 外在财政粮食政策领域的研究现状 其次 通过对黑龙江省现行财政粮食政 策的系统剖析 论证了现行粮食政策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在此基础上 通过借鉴美国 欧盟和日本现行粮食政策和对黑龙江省特殊省情 粮情分析 提出对黑龙江省财政粮食政策的改革构想 并对改革风险进行了分析 最后 对如何实现财政粮食政策改革的目标 解决改革可能出现的问题 进行了对 策研究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本文通过对国家及黑龙江省现行粮食政策 及财政粮食政策的分析 结合黑龙江省特殊的省情 粮情 在借鉴美国 欧 盟 日本和巴西等国家粮食政策及财政粮食政策的基础上 对黑龙江省的财 政粮食政策改革思路及模式进行探讨 目的是能够建立起一个紧紧围绕黑龙 江省的实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民利益进行有效保护 符合世贸规则和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运转高效的粮食流通体制 以期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及努力快发展 全面建小康战略的实施提供政策依据 关键词 财政粮食补贴 补贴政策改革 市场机制 农业保护 i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grain polic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of national or local government to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entire grain industry 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grain is decided by the grain policy and it also directly impact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ural prosperity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 s livelihood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this circumstance is both in market economy and planned economic both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both in supply exceeding demand condition and food shortage condition both in foreign country and in china because financial grain policy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grain policy and takes a supporting role for the grain policy the research on this filed is takes the attention of both government and academic community in foreign country and china this paper concerns about the innovation of grain financial polic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hich is an important grain producing area in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rain policy and financial policy in china and heilongjiang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al condition of heilongjiang this paper discuss the innovation method and model of financial grain policy compare with usa eu japan and brazil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struct a grain circulate system which is practically in heilongjiang and conform to the rule of wto and can protect the interest of farmer under market economy and operate efficiently and full use of market mechanisms it also expected to give some help to building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s well as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well off strategy firstly the concept of grain policy and grain subsidy policy and the theory base of grain safety agriculture protection compare predomin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it also introduces the circumstance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n in the second part it analysis currently financial grain policy of heilongjiang and discuss its necessary and inevitability based on these in third part it advance a innovation plan of heilongjiang financial grain policy compare to the condition of usa eu ii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and japan in fourth part it analysis the risk of this innovation and it also study the method and problem of this innovation key words food subsidies fiscal policy grain subsidies reform market mechanism agricultural protection iii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 1 章 绪论 1 1 1 问题的提出 1 1 1 1 研究的背景 2 1 1 2 研究的意义 3 1 2 粮食政策的相关概念 3 1 2 1 粮食政策的概念 3 1 2 2 农业补贴的概念 5 1 2 3 粮食直接补贴的含义 5 1 2 4 粮食直接补贴的分类 5 1 3 粮食补贴政策有关理论依据综述 6 1 3 1 粮食安全理论 6 1 3 2 农业保护理论 8 1 3 3 比较优势理论 11 1 3 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1 1 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2 第 2 章 黑龙江省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分析 14 2 1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变 14 2 1 1 粮食补贴政策演变过程 14 2 1 2 粮食补贴方式 19 2 2 现行粮食财政补贴政策框架 20 2 2 1 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20 2 2 2 粮食收购及补贴政策 22 2 2 3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 三老 补贴政策 22 2 2 4 储备粮利息费用补贴 23 2 3 现行粮食补贴政策绩效和存在问题分析 23 2 3 1 粮食补贴政策绩效 23 2 3 2 现行粮食补贴方式存在的缺陷 24 iv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2 4 本章小结 26 第 3 章 黑龙江省粮食补贴政策改革思路 27 3 1 黑龙江省特殊省情和粮情分析 27 3 1 1 粮食播种面积 总产量和商品量大 27 3 1 2 种粮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高 27 3 1 3 粮食销售处于区位劣势 29 3 1 4 粮食产业历史积累矛盾多 29 3 1 5 财力基础薄弱 对粮食保护能力不强 30 3 2 美国和日本等粮食补贴政策及借鉴 30 3 2 1 美国的主要粮食补贴政策 30 3 2 2 日本的主要粮食政策 33 3 2 3 美国和日本的粮食政策经验借鉴 35 3 3 黑龙江省粮食政策改革构想 37 3 4 粮食安全问题 40 3 4 1 全国粮食供求预测分析 40 3 4 2 黑龙江粮食生产对未来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 42 3 5 农民的市场风险问题 43 3 5 1 农民的交易成本 43 3 5 2 农民 卖粮难 44 3 5 3 农民收入下降 44 3 6 改革的财政负担问题 45 3 7 本章小结 45 第 4 章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财政补贴的对策建议及保障措施 46 4 1 建立健全宏观调控及财政补贴机制 46 4 1 1 生产调控机制 46 4 1 2 储备调控机制 47 4 2 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建议 49 4 2 1 壮大直接补贴资金规模 49 4 2 2 适度改革直接补贴资金用途 50 3 4 3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0 3 4 4 拓展基层财政职能 50 3 4 5 发展农村保险业和典当业 51 4 3 本章小结 51 v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结 论 52 参考文献 54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57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57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57 致 谢 58 个人简历 59 vi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绪论 1 1 问题的提出 1997 年以来 农民收入己连续 7 年低速增长 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 1 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由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 1 8 l 左右 扩 大到 3 24 l 1 2 粮食主产区和多数农户收入持续徘徊甚至减收 谷贱严重挫 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民增收进入最严峻的时期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三 农 问题再次面临一个新关口 农业发展缺乏动力 农村发展缺乏亮点 农 民增收缺乏支撑 2004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出了 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重点解决农民增收 给农民 平等的权利 给农村优先的地位 给农业更多的反哺 不仅重 民力 即农 民的生产力 而且重 民利 即农民的利益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 会上指出 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 农业支 持工业 为 l 业提供积累是带普遍性的趋向 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实现 业与农业 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 也 是带普遍性的趋向 两个趋向 论断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 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 对解决新世纪新阶段 三农 问题 促进城乡经济科 一会协调发展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按照 两个趋向 论断 中国 从农业提取积累支持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己经结束 已进入至 工业反哺农 业 城市支持农村 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两个趋向 的本质是发展 农村经济 保护和支持农业 提高农民收入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工农差距 和区域差距 充分体现了 以人为本 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形成了新 重农 思想 前几年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国家通 过建立粮食风险基金等多种方式 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 但主要补在流通环 节 农民直接得到的好处并不多 自 2003 年年末开始 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出 现了趋紧的形势 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 为了增加粮食供给 推进粮食流通 体制市场化改革 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 中央号文件提出 为保护种粮农 民的利益 要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2004 年 国家决定从粮食风险基 金总额中拿出不少于三分之一的资金 即 100 亿元 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 1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直接补贴 3 粮食直接补贴制度的核心是把原来粮食保护价与市场价之间的价差 通 过流通环节对农民提供的补贴 改革为 直接向农民提供补贴 从粮食直 接补贴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 粮食直接补贴工作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政 策效果 达到了比较好的预期目标 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1 1 1 研究的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粮食是农业的核心 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 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 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 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1 因为它与农村 农业 农民密切相关 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整个国民经济 发展全局 所以国家对粮食工作一直给予了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 针对 人口不断增加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水资源短缺 生产效率低下 土质退化 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能力不足的实际情况 对粮食的生产和供给予以了特别 关注 早在 1994 年 9 月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 布朗在 国际先 驱论坛报 上发表的题为 2030 年问题 谁来养活中国 对中国粮食供 求缺口得出了一个悲观的结论 到 2030 年 中国粮食供求缺口将至少达到 2 16 亿吨 届时将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满足中国巨大的粮食需求 尽管其观点 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 但从 2003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的粮食价格上涨 结 构性短缺 已经引起政府以及学术界和理论界的高度警觉 所以 多年来 我国的粮食政策虽几经变易 但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保护和提高粮食生 产能力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一直是我国粮食政策的宗旨 但随着人口的增 多 耕地面积的减少 粮食价格的波动 粮食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和粮食需 求的增长以及农民迫切需要提高生活水平意愿 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凸现出来 4 从 2004 年以来实行放开粮食市场 三减免三补贴 和实行最低收购价 政策 较好地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生产总量得到了较大增长 取得 了十分积极的成果 作为全国产粮大省和重要商品粮基地的黑龙江省 在国 家支持和自身努力下 粮豆薯生产能力已从建国初期的 150 亿斤 达到现在 的 700 亿斤以上 但是 从全国角度讲 虽然近几年部分粮食品种增产较多 但粮食安全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尤其结构补合理问题还比较突出 在这种背景之下 对于在国家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黑龙江省 面对自然灾害频繁 抗灾减灾能力弱 面对耕地面积减少 产出能力弱 面 对地处偏远 粮食销售处于区位劣势 面对柴油 化肥 农药等生产资料涨 2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价 农民增产不增收等问题 如何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情况下 调整现行的粮 食财政政策 全方位更好地保障农民利益 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 性 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好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 1 2 研究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加入 wto 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成 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2004 年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朝着市场化方向迈出了 更坚实的一步 至少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 价格 完成粮食购销市场化 铲除束缚新型市场主体的体制性障碍 培育 新型市场主体 粮食补贴政策发生历史性转换 由以前补贴流通环节改为 直接补贴生产者 其中 实施粮食直接补贴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中 之中 可以说是我国农业补贴领域的一场革命 这一重大举措引起国内学者 的极大关注 一时间 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方面的研究层出 总的来看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发达国家直接补贴政策的介绍与评 析 不少学者对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直接补贴的方式与特点进行介绍和比较 为我国实行直接补贴提供借鉴 根据 wto 农业协议中有关农业补贴的规 则对我国农业的实际保护程度进行测算 强调我国农业补贴由间接补贴向直 接补贴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 对我国当前实行 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进行分析评价 5 鉴于此 本文研究目的是 通过对国内外农业补贴政策历史的深刻反思 和现状的系统把握 力求从新形势 新视角 新思路对农业补贴政策作较深 层次的理论诊释 在此基础上 对中国农业补贴与支持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 实证分析 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模式及其效果进行分析 以期建立起适合 中国国情的 操作性较强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1 2 粮食政策的相关概念 1 2 1 粮食政策的概念 粮食政策是国家或地区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为保证国家或地 区政治和经济目标的实现 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 对粮食产业链包括生 3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产 收购 储存 加工 销售各个环节具有指导性或规范性作用的一系列政 策体系的总称 粮食政策框架因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区域状况或所处的不 同历史时期而有所差别 但一般来说 主要由粮食生产政策 粮食购销政策 粮食补贴政策 粮食储备政策及粮食信贷政策等所构成 其中粮食补贴政策 是粮食政策框架的核心 所谓粮食补贴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对粮食生产 购 销 储备和信贷活动的财政支持 通过财政支持 使生产 购销 储备和信 贷活动能够快速 平稳 有效 持续地进行 达到宏观调控的政治经济目标 6 8 4 粮食收购 政策 粮食信贷 政策 粮食储备 政策 粮食生产 政策 财 政 粮 食 补贴政策 图 1 1 粮食补贴政策框架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1 2 2 农业补贴的概念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到农业补贴 但是 没有人为农业补贴做 一个完整的学术定义 不仅如此 人们常常会将 农业补贴 农业保护 和 农业支持 的概念弄混淆 一般来说 农业补贴就是财政对农业部门的 转移支付 即政府通过财政对农业生产 流通和贸易进行转移支付 农业补 贴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的旨在保护 和发展农业的一种基本政策 9 1 2 3 粮食直接补贴的含义 粮食补贴是农业补贴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它是一国政府对本国粮食产 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重要 最常用的政策工具 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 干预资源转移到粮食产业 以支持本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粮食补贴的 来源看 粮食补贴就是财政对粮食产品的生产 流通和贸易活动进行的转移 性支付 从粮食补贴所发挥的作用看 粮食补贴是财政的导向性支出 主要 采取导向支出的形式 调节利益关系 发挥政府对特定群体如农民 对特定 区域如粮食主产区 特定环节如生产 流通的支持和补偿的作用 实现政府 的特定目标 所谓直接补贴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为了提高农民收入 或减少农业 及涉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损失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支付 对农民直接补贴不 通过价格或产量等间接手段 政府仅根据事先确定的基期产出水平或其他条 件直接对农民进行补贴 对农民直接补贴不同于政府就整个行业 如科研或基 建等 进行的补贴或投入 它直接对单个的农民进行补贴 使农民能够获得更 为直接的收入 如农民收入补贴就属于粮食直接补贴的内容 1 2 4 粮食直接补贴的分类 粮食直接补贴可以依据补贴的水平和发放补贴的方式进行分类 按照补 贴的水平分类 可以分为固定补贴和差价补贴 固定补贴是指对农民的补贴 水平在基期的标准计算出来后 在若干年内被固定下来 与特定农产品的市 场价格变动没有关系 差价补贴是指补贴水平按照粮食的市场价格与政府制 5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定的保护价之间的差价来确定 补贴水平随每年特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政 府制定的保护价的变动而变动 按照发放补贴的不同方式分类 可以分为挂钩补贴和不挂钩补贴 所谓 挂钩补贴是指根据农户当年粮食的生产或交售 向农户发放补贴 而挂钩补 贴又可以分为与农户粮食生产数量挂钩的补贴和与农户粮食交售数量挂钩的 补贴 不挂钩补贴 是按照农户基期粮食生产 交售数量 或者计税土地面 积 计税常产向其发放的补贴 与农户当年粮食生产及交售的数量不挂钩 1 3 粮食补贴政策有关理论依据综述 1 3 1 粮食安全理论 1 3 1 1 粮食安全的内涵 粮食安全的概念首先是在本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 粮食危机中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来的 其定义是 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 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 1983 年 该组织又对粮食 安全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即 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 既买得起也买得到 他们所需要的粮食 2 1996 年 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通过的 世界粮食 安全罗马宣言 中 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 按照获得充足食物的权利 和人人享有免于饥饿的基本权利 人人有权获得安全而富有营养的粮食 10 这个概念包括三个具体目标 1 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 即生产安全 2 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 即供给安全 3 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 即消费安全 这一概念使原来的粮食安全目标具体化了 并且界定了粮食安全的范畴 即粮食安全是包括粮食的生产 供应以及收入等内容在内的完整的系统性概 念 它是至今为止使用最普遍的概念 1 3 1 2 影响粮食安全的风险因素 1 自然资源和环境 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 自然资源 尤其是耕地和 水资源 对粮食生产来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是造成 各国粮食安全水平不同的基本原因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一国资源数 量的减少意味着该国粮食总产量 供给量和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 资源质量 的下降意味着相同的投入只能获得更少的产量 这两种情况都会对一国的粮 6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食安全构成威胁 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 人们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和破坏会打破原有的农业 生态平衡 从而对粮食安全产生持久性的影响 同时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也比较大 是造成粮食产量波动的重要原因 2 生产环节 投入 投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农民因价格或其他方面的 因素可能会改变投资方向 削减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从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科技 农业技术进步速度减缓会造成粮食生产中单位投入的边际效益下 降 导致粮食单产水平下降 从而难以满足粮食消费需求增长的要求 3 市场和流通环节 粮食价格 粮食价格剧烈波动 可能会超过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它是影响粮食安全较直接的因素 粮食储备 由于储备结构或库存布局不合理 及储备制度缺乏效率 造 成储备体系不能有效发挥对粮食供求的 蓄水池 作用 从而弱化了国家粮 食安全的保障机制 运输 仓储能力不能满足需要 也会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间接因素 4 经济政策和制度环境 土地制度变化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农业和粮食生产资源要素流动方向的影响 收入分配对粮食购买能力的影响 5 国际粮食贸易 国际粮食生产能力与贸易总量的发展趋势对国内粮食供给的影响 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影响 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变化对粮食贸易的影响 3 1 3 1 3 评价粮食安全状况的指标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世界银行以及 国内外经济理论界目前所采取的粮食安全状况衡量指标主要包括 11 1 粮食自给率 粮食自给率 1 ds表示一国粮食产量占 消费需求总量的比重 一般来讲 粮食安全水平与粮食自给率 s d 成正比 与粮食的国际贸易依从度 100 dsd 成反比 5 表明一国 已经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或达到了较高的粮食安全水平 10 为可以接 受的粮食安全水平 若 10 则为不安全 2 粮食产量波动系数 粮食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粮食供给 能力 但受自然和政策因素的影响 粮食产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呈现出一 7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定的波动性 波动幅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粮食安全水平 如果用波 动指数p来表示波动幅度 那么 越大 说明粮食产量稳定性越差 粮食 安全水平也就越低 反之 越小 说明稳定性就越高 粮食安全水平也 就越高 p p 3 粮食储备水平 粮食储备是反映粮食安全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 标 一般粮食储备越大则安全水平越高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 70 年代曾提出了 一个确保全球粮食安全的最低储备水平 即世界谷物的储备量至少要达到需 求量的 17 18 其中 周转储备占 12 后备储备占 5 6 多年来 联合国粮农组织一直号召各国政府采纳这一最低安全储备政策 4 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 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 一个国 家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低收入阶层的粮食需求满足程度 如果一 个国家总体上粮食供给有余 而一部分低收入者吃不饱或者营养不足 不能 算是粮食安全 增加低收入 贫困人口 的粮食供给 可以显著地提高粮食 安全水平 5 人均粮食占有量 一般情况下 每个国民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越多 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高 4 1 3 2 农业保护理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对资源 产品及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等调节起 基础性作用 价格 竞争 供求等各种市场要素相互制约的联系和作用 推 动着市场经济的运行 但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如市场调节的滞后性 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及公共产品的供给等 为了保持 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国政府就需要采取行政 经济 法律等宏观调控手段 调整资源配置 农业保护理论正是基于这种理论背景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 由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求的特殊性 社会资源通常很难自由流动到该领域 需要通过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 以达到刺激国内农产品产量 向农业人口 转移收入的目标 12 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求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 3 2 1 农业生产的弱质性 农业尤其是粮食的再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与 经济再生产的统一 它同时面临着自然和经济双重风险 农产品市场的波动 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而自然因素更不随人的意志而变化 即使在社会进 步 科技发达的今天 人们还没有完全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农产品尤其是 粮食价格的波动性是这种统一性的显著特征 8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1 3 2 2 农业产业的基础性 农业产业的基础性主要表现为 在整个产业链 条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是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整个价格 体系中 农产品价格是最基础的环节 农业生产给其他产业和整个社会带来 的收益要大于其自身 1 3 2 3 农产品供给和需求变动的差异性 农产品供给和需求对价格变动的 时间响应不同 价格变动与需求变动之间几乎不存在时滞 市场价格一有变 动 需求的数量也就相应变动 形成新的有效需求 但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 应就不一样 价格变动时 有效的供给不能同步发生变动 如当价格上升时 市场有增加供给的愿望 但要等下一年才能形成有效的供给 当价格下降时 有立即减少供给的愿望 但因农产品不易保存 储存时间越长 品质下降 其价值反而越低 农民只好忍痛以低价出售原来在较高价格下才愿意出售的 产品 这种供求对价格变动时间响应的不同 会引起农产品市场价格和成交 量的波动 破坏了市场的稳定均衡 1 3 2 4 农产品供求的蛛网特性 蛛网理论是由荷兰的廷伯根 美国的舒尔 茨和里奇各自独立研究并同时在 1930 年分别提出来的 该理论以一种动态的 观点分析了商品市场 在随价格而变化的供求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 在动态 的时间序列中会出现的发展变化过程 认为市场波动会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11 12 1 收敛型波动 当供给的价格弹性小于需求的价格弹性时 市场价格 在波动中逐渐趋于均衡价格 如图 1 2 所示 2 循环型波动 当供给的价格弹性等于需求的价格弹性时 市场价格 以相同的幅度进行波动 如图 1 3 所示 9 图 1 2 收敛波动 b a b a 图 1 3 循环波动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3 扩散型波动 当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需求的价格弹性时 市场价格 以逐渐扩大的幅度波动 如图 1 4 所示 影响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包括 该商品的替代品的数目和 替代的相近程度 替代品越多 替代性越强 需求弹性越大 该商品在购买 者家庭预算中所占比例的大小 所占比例越大 需求弹性越大 等 而一种 商品的供给弹性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即生产周期的长短 生产周期越短 供给弹性越大 及产品的成本状况 主要考虑规模经济 等 6 农产品的供求变动情况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性蛛网 首先 农产品为消费 者提供的主要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食物 食物替代商品很少 替代性也 不强 需求量的变化幅度较小 其次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有 了显著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 食物在居民的消费中所占比例越来越 小 以上原因决定了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 相比之下 农产品的供 给价格弹性明显高于需求的价格弹性 一方面 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 而 且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对该周期的控制能力有限 另一方面 我国农业生产以 家庭小规模生产为主 规模经济的发挥受到限制 同时再加上农产品市场不 完善 信息不充分和农民理性预期水平低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农产品供给价格 弹性较大 农业保护理论认为 以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求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尤 其是粮食产业单靠市场调节无法防止 谷贱伤农 或者 谷贵伤民 对社会 资源造成的巨大损失 需要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农业进行保护 并确定 了农业保护政策的两个基本目标 提高农民收入或使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 口达到收入一致即收入平价 通过增加国内农产品产量的自给自足途径来 图 1 4 扩散波动 b a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保障粮食安全 31 33 1 3 3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也称区位优势理论 该理论产生于 18 世纪中叶 先后经 过亚当 斯密 大卫 李嘉图 俄林等人的不断完善 于 20 世纪 30 年代发展 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政策体系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 12 1 各个地区或国家在资源禀赋条件上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决定了各 个地区或国家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有着不同的效率 或者说比较优势 2 各个地区或国家应充分利用其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来生产具有比较 优势的产品 而不需要生产自己全部需要的物品 3 通过相互交换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可以显著地增加每个地区 或国家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 4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最终结果是在全球或全国范围内实现区域生产 专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分工与协作 具体到农业生产来讲 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正如马 克思所指出的 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 并且由于自 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 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 由 于农业资源稀缺程度不同 客观上决定了各个地区在不同农产品的生产上具 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如果在适度分工和专业化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换来协调 国家或区域间的农产品供求 必然会提高农业部门的经济效率 从而增加整 个社会的净福利 因此 按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协作或是在国家内部 进行农业区域分工布局 以有限的农业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对实现一 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区域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 1 3 4 可持续发展理论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最早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著名的布特兰 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提出来的 在此报告中 可持续发展被定义 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即把可持续发展和农业产 业政策结合在一起 中心内容是解决 三农 问题 特征是实现农业生态 11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生态 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循环 12 90 年代以来 农业可持续发展已超越了农业本身与环境关系的范畴 提 出了要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概念 其内涵明确规 定 在合理利用和维护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同时 实行农村体制改革和技术革 新 以生产足够的食物和纤维 来满足当代及后代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 促 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即已涉及到制度创新 农业资源保护 食物安全 农村脱贫等问题 其战略目标有三个 农产品品种丰富 数量增加 质量 提高 农业整体效益增长 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 农 民收入增加 减少贫困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于粮食上 即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其核心是 满足当代人的粮食需求 保证粮食生产资源不受损害 使粮食生产能够得以 发展和持续 即 合理利用粮食生产资源 根据各区域自然经济条件 优 化粮食生产结构 在实现粮食增产的同时 提高其品质 以满足不断增长 的粮食品种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要 在提高人均占有水平的同时 解决好 粮食供求矛盾 实现粮食安全 13 1 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根据财政补贴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通过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 所面临的问题及不足 提出改革以往直接补贴理论是对粮食生产的保证关键 所在 本论文共分四章 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对课题背景 粮食政策概念及有关理论依据 粮食政策研究现 状及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 第二章 在阐述黑龙江省的粮食政策演变过程和现行粮食补贴政策框架 基础上 对现行粮食补贴政策进行系统剖析 第三章 在前一部分基础上 提出对黑龙江省粮食补贴政策的改革构想 并进行了粮食生产改革的风险分析 第四章 对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机制进行了分析 对如何实现改革粮食生 产财政补贴目标展开对策研究 提出了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建议 本文的基本结构如图 1 1 所示 12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黑龙江省现行粮食补贴政策 分析 绪论 黑龙江省粮食补贴政策改革 思路 黑龙江省粮食政策的对策建 议及保障措施 粮食补贴改革构想 粮食补贴风险分析 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补贴具体情况 粮食补贴存在问题 现行粮食补贴框架 粮食补贴政策演变 比较优势理论 财政补贴理论 壮大直接补贴 拓展基层财政职能 改革直接补贴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发展农村保险业 图 1 1 本文的基本结构 13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第 2 章 黑龙江省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分析 2 1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变 2 1 1 粮食补贴政策演变过程 建国以来至 1998 年粮改前 国家及黑龙江省粮食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 五个阶段 17 1 1949 1952 年自由购销阶段 建国初期 为尽快扭转粮食短缺 流 通市场混乱 不法粮商投机倒把 粮食市场剧烈动荡的严峻局面 国家采取 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 在粮食管理机构方面 先是成立了粮食管理总局 后 在 1952 年组建了粮食部 统一负责全国粮食的征购 分配 供应调拨以及地 方粮食机构和所属企业的业务协调工作 在市场主体方面 建立由政府控制 的粮食流通体系 自上而下成立了国营粮食经营系统 逐步实行了对粮食的 集中 统一管理 同时针对私营粮食企业的两面性 实行利用 限制 改造 的政策 允许其合法经营 合理发展 通过农业税征实和直接向市场采购 积极组织粮源 进行市场调剂 控制粮价涨势 在此阶段 黑龙江省根据国家政策 也相继健全了粮食管理和经营机构 到 1953 年 黑龙江省已有国营粮库 150 个 门市部 200 个 粮油加工厂 163 个 国营粮食机构已成为粮食流通领域的主导力量 到实行统购统销之前 黑龙江省粮食征购量达 73 2 亿斤 商品率上升到 48 4 人均占有粮食 1360 斤 居全国之首 14 这一阶段所实施的自由购销体制并不是市场发展的结果 而是出于稳定 新生政权的需要 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2 1953 1977 年统购统销阶段 从 1953 年开始 我国经过国民经济 的恢复 进入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为了克服当时粮食短缺的困难 和确保城市配套系统的低价食物供应 1953 年中共中央做出了 关于实行粮 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政务院也于同年颁布了 关于实行粮食计划 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命令 和 粮食市场管理办法 正式建立了粮食统购统销 体制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5 对农村余粮户实行计划收购 生产粮食的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购品 14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种 价格和数量 将余粮卖给国家 对城镇居民和农村缺粮农民实行计划供应 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 在中央统一政策下 由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管理粮食 同年 黑龙江省按照国家规定 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办法 并在粮食部 门内部建立了以 四个统一 即统一征购 统一销售 统一调拨 统一库 存 为标志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选择统购统销政策 在当时有其必然性 刚刚开始的大规模工业化需 要粮食的计划供给 粮食在当时是进行抗美援朝的重要战略物资 只有依 靠这种体制 才能保证粮食的供给 向农民统一收购粮食是当时世界上社 会主义国家通行的做法 对我国起了借鉴和促进作用 四是随着城乡社会主 义改造任务的完成 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财政上实 行了统收统支 粮食也必然采取了这种方法 此外 农村合作化运动所形成 的广大农户的集体经济也为粮食统购统销奠定了组织基础 在统购统销阶段初期 特别是在 1953 年到 1958 年间 黑龙江省粮食产 量明显增加 从 135 6 亿斤上升到 163 亿斤 增长 20 2 粮食征购量也增 长 26 2 有效促进了全省乃至全国粮食供需矛盾的缓和 在很大程度上起 到了稳定政局 支持国民经济其它行业发展的作用 但 1958 年开始的 大跃 进 和人民公社运动导致粮食生产大幅下降和粮食购销困难 再加上随之而来 的三年自然灾害更使得粮食生产雪上加霜 此外 因严格统一的粮食管理体 制而限制了各地粮食生产主动性的同时 不断提高征购量和分配平均主义也 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提高粮食统购价格就成 了政府主要政策选择 但粮食生产成本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又扼杀了提高价 格所带来的农民粮食生产的热情 黑龙江省从 1958 年至 1977 年近 20 年间粮 食产量虽然增长了 33 1 但平均年增长仅 1 6 16 3 1978 1984 统购统销松动阶段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 开 开创了农村改革的新局面 农村废除了已实行 20 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与此同时 粮食流通领域也开始对统购统销体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粮食统购价格大 幅度提高 粮食统购数量逐步减少 相应市场调节的范围逐步扩大 三是 国家放开了粮食经营渠道 允许以粮食为原料的工商企业除计划供应外自行 采购部分粮食加工成品出售 农村 四坊 和饮食业除来料加工以外可以自 行采购 加工成品出售 四是恢复和发展粮食集市贸易等粮食初级市场 允 15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许粮食议购议销 这一系列的措施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起 有力地激发了农民粮食生 产的热情 粮食产量在这一阶段迅速提高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从 1977 年的 217 亿斤增加到 1984 年的 339 亿斤 创历史最高水平 7 年间平均增长 6 5 但同时财政负担也大幅增加 各种粮油补贴 7 年间增长了 11 7 亿元 且由于 1984 年全国性的粮食大丰收 也使得粮食部门仓容不足的问题暴露出来 农 民首次遭遇到了 卖粮难 17 4 1985 1993 年合同定购与价格并轨阶段 1978 年以来的粮食政策在 刺激粮食生产方面成功地达到目标 1984 年出现全国性的粮食大丰收 但价 格政策的设计也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 出现了农民 卖粮难 因此 国家决定对粮食政策进行调整 1985 年 1 月 1 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就改革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做出规 定 除个别品种外 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粮食统购派购任务 按照不同情况 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后 由商业部门在播 种季节前与农民协商 签订定购合同 价格按 倒三七 比例计价 即三成 按原统购价 七成按原超购价 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上市 如果市场粮价低 于原统购价 国家仍按原统购价敞开收购 保护农民利益 然而由于农资价 格大涨 加之 卖粮难 的出现 降低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使粮食产量大幅 下降 供需矛盾由此加剧 粮价逐年攀升 农民不愿向国家交售合同定购粮 导致国家在 1988 年大幅度提高粮食合同定购价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那曲市中储粮2025秋招写作案例分析万能模板直接套用
- 中国联通黄冈市2025秋招网申填写模板含开放题范文
- 萍乡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法律与合规岗
- 三明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题库购销统计岗
- 2025年警犬寻人考试题及答案
- 中国移动阳江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行业解决方案经理岗
- 新疆地区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油气储运与管道岗
- 铜仁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炼油工艺技术岗
- 中国移动钦州市2025秋招写作案例分析万能模板直接套用
- 国家能源杭州市2025秋招笔试题库含答案
- 机加工安全生产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班组级)(精)
- 电梯从业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武汉商学院公开招聘辅导员笔试题含答案
- DB32-T 5156-2025 零碳园区建设指南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层作业设计
- 2024年国庆中秋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欢度双节 安全护航》主题安全教育【课件】
- 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 2.1力(第2课时)课件
- 中国外卖大战报告(中英)-高盛-202507
- 咖啡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研究
- DB32∕T 4569-2023 发泡陶瓷保温板 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 2025-2030中国地坪研磨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