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宁中西合璧绘画与中国传统工笔画之比较--优秀毕业论文.pdf_第1页
郎世宁中西合璧绘画与中国传统工笔画之比较--优秀毕业论文.pdf_第2页
郎世宁中西合璧绘画与中国传统工笔画之比较--优秀毕业论文.pdf_第3页
郎世宁中西合璧绘画与中国传统工笔画之比较--优秀毕业论文.pdf_第4页
郎世宁中西合璧绘画与中国传统工笔画之比较--优秀毕业论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郎世宁中西合璧绘画与中国传统工笔画之比较 姓名 程敏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 美术学 指导教师 李爱国 20070520 中文摘要 中珏融合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主要特征 在探索的的过程中 取得了一些成绩 也产生 很多问题 对外来文化该怎样吸收 对传统文化该怎样理解 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变成了融 合的难点 本文试图通过对清初传教士画家郎世宁中西合璧绘画和中国传统工笔画各科之间的对比 与研究 来找到工笔画在吸收外来文化时的一些的答案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郎世宁生平及其艺术成就 第二部分对郎世宁中西合璧绘画与中国传统工笔画各科之比较 1 人物画方面的比较 2 花鸟画方面的比较 3 鞍马画方面的比较 4 山水画方面的比较 5 纪实绘画部分的比较 6 时人对郎世宁中西合璧绘画的评价 第三部分说明研究郎世宁绘画的对当代工笔画中西融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西融合工笔画郎世宁中西合璧清代宫廷比较西方写实技巧 人物画花鸟画鞍马画山水画纪实绘画现实意义 3 a b s t r a c t 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t h ec o m b i n i n go fe s s t w e s t s t y l e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e x p l o r a t i o n t h e r eh a v eb e e n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p r o b l e m s h o wt oa b s o r b f o r e i g nc u l t u r e h o wt op e r c e i v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t h ec o n f l i c t sb e c o m et h em o s t d i f f i c u l tp a r tw h e nc o m b i n i n gt h et w oc u l t u r e s t h i st h e s i sa i m st of i n dw a y st h a t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r e a l i s t i cp a i n t i n gu s e st oa b s o r bf o r e i g n c u l t u r eb yc o m p a r i n ga l ls u b j e c t s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r e a l i s t i cp a i n t i n gs t y l e 谢t ht h a to f p a i n t i n g s o fl a n gs h i n i n g ap r e a c h e ri ne a r l yq m gd y n a s t y w h ou s e dam i n g l i n go f e s s t w e s ts t y l e t h ef i r s tp a r to f t h i st h e s i si n 血 o d u c e sl a n gs h i n i n g sf i f ea n d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 t h i st h e s i si sa c o m p a r i s o no f l a n gs h i n i n g sp a i n t i n gs t y l ew i t ht h a to f a l l s u b j e c t s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r e a l i s d cp a i n t i n g 1 ac o m p a r i s o ni nf i g u r ed r a w i n g 2 ac o m p a r i s o ni nn o w e r b i r dw o r k s 3 ac o m p a r i s o ni nl a n d s c a p ew i t hh o r s e s 4 ac o m p a r i s o ni nl a n d s c a p e 5 ac o m p a r i s o ni nd o e m n e n t a r yp a i n t i n g 6 p e o p l e sc o m m e n t so nl a n gs h i n i n g sm i n g l i n go f e a s t w e s ts t y l e t h et h i r dp a r te x p l a i n st h er e a l i s t i cv a l u eo fl a n gs h i n i n g sp a i n t i n gt ot h ec o m b i n i n go f e a s t w e s ts t y l e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r e a l i s t i cp a i n t i n g k e yw o r d s c o m b i n i n go f e a s t w e s ts t y l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r e a l i s t i cp a i n t i n g l a n gs h i n i n gm i n g l i n go f e a s t w e s ts t y l e c o u r to f q i n gd y n a s t y c o m p a r i s o n w e s t e r nr e a l i s t i cs k i l l s f i g u r ed r a w i n g f l o w e r b i r dw o r k s l a n d s c a p ew i t hh o r s e s l a n d s c a p e d o c u r a e n t a r yp a i n t i n g r e a l i s t i cv a l u e 4 绪论 郎世宁中西合璧绘画与中国传统工笔画之比较 融合西方绘画的写实方式和现代主义观念 同时保持中国画的传统审美因 素 是多年来中国画中西融合的主要方式 对于水墨画而言 工笔画自身传统具 有较强的写实精神和注意色彩语言的特点 使得它在中国画中西融合的实践和探 索中 表现出了更好的适应性 简单来说 工笔画更易于采用西方写生造型方法 运用近现代西方色彩语言体系及现代构成元素 结合传统的勾勒渲染技法 创作 出具有现代感的绘画作品 尤其是工笔人物画 出现了一些优秀画家和优秀的工 笔绘画作品 从各种名目的展览来看 工笔画作品数量众多 题材广泛 表现手 法多样 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但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争议 过于追求写实 性 忽略对传统文化理解与吸收 过于追求现代感 没有选择地将大量的外来艺 术观念 材料和表现手法滥用在传统纸绢上 导致作品呈现出非中非西不土不洋 的奇怪面貌 这种情形在年轻作者当中比较普遍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中 西融合是不是就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将西方素描 色彩 和光影或者别的元素挪 移到工笔画当中是不是就是现代或者创新 传统的线条造型和文化精神要不要 继承 传统与现代 继承和发展 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变成了融合的难点 这也 是在探索过程中自然出现和应该思考的问题 回顾历史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绘画也许可以帮我们找到相对清晰的答 案 运用西方近现代绘画手段 结合传统工笔画技法的中西融合绘画方式并非始 于现代 明末清初 中国历史上有过一段很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时期 明万历十 一年 1 5 8 3 年 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利玛窦率先将近代西洋绘画带入中国 此后 许多欧洲传教士泛海远来 留居中土 传播了西方的科学 文化和艺术 清初一些西方传教士更是由于善画受到皂帝欣赏而供职于宫中 成为宫廷画家 这些西洋画师 使用西洋绘画技艺 以清王朝的文治武功为主要描绘题材 创作 了许多 具有准确的纪实性和历史文献价值 的绘画作品 由于他们的存在 使得清代宫廷的绘画作品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崭新面貌 清史专家聂崇正先生指 出 清代的宫廷绘画 艺术风格上最大的特点 可以概括为 中西合壁 四个字 郎世宁就是在供奉清廷的西方传教士画家中 居于领衔地位的人物 他以西 洋的古典写实技法为主 运用透视 明暗 光影 色彩等要素 采用中国画的纸 绢 颜料和毛笔等工具 并参以中国画法 改造了西方油画中有悖于中国帝意的 一些画法 创造了一种中西结合的新画法 形成了独特的 中西合壁 画风 时 人称 海西体 在清宫廷和民间产生了较大影响 康有为先生曾赞誉 墨井 寡传 郎世宁乃出西法 他日当有合中西而成大家者 日本以力讲之 当以郎世 杨伯达 清代院画 紫禁城出版社 1 9 9 3 年版 第1 7 5 页 o 聂崇正 清代宫廷绘画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9 9 年9 月第1 版 第1 6 页 像1 8 世纪在欧洲流行的 中国风 一样 明清之际 海西法 也是一个不断口耳相传的 大词 在中 国学院式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确立之前 海西法 或 泰西法 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含 引自孔令伟 夷 画 儒画 1 7 1 8 世纪海西法在不同人群中的反应 新美术 2 0 0 2 年第4 期 宁为太祖矣 视他为现代绘画的鼻袒 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当然 郎世宁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 其绘画有一定的局限 他的作 品在历史上也一直受到来自中西两方面的批评 而就绘画本身发展的角度来看 郎世宁在清代中西合壁画风的形成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成绩 所遭受的失败和 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 对于今天我们工笔画创作者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所正进行的 全方面的中西融合的尝试 有着非常宝贵的鉴戒意义和现实意义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清代宫廷绘画一直处在被人忽略冷落的状态 这一时期 独特的中西合璧艺术风格直到2 0 世纪7 0 年初才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术晃较为广 泛的关注 就目前来看 有关郎世宁及相关的清代中西合壁画风的研究大都在美 术史领域 是在历史的范围内作横的和点的研究 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上从清代宫廷绘画机构 制度及宫廷画家出发 梳理清代宫廷绘画的整体 面貌 进行社会历史的研究及分析 例如聂崇正先生的论文汇集 宫廷艺术的光 辉 和其论文 清代外籍画家与宫廷画风之变 等 2 将传教士绘画作为美术史上中西方美术交流的一部分进行研究 如 英 苏立文著 东西方美术的交流 王镛主编的 中外美术交流史 等 曼郎世宁和其他传教士画家传奇的人生历程及独特的中西合璧艺术面貌 如 法国 伯德莱所著 清宫洋画家 聂崇正先生著 郎世宁 等 龟明末清初传教士画家将西方绘画方法及建筑等方面介绍到中国 对中国艺 术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见杨伯达先生 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对清代美术的影 响 向达先生 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美术之影响 等 量对清代宫廷中西合璧艺术形式的某个或某类具体作品的具体分析 如 法 国 毕梅雪 郎世宁与中国十八世纪帝王肖像画的复兴 聂崇正先生 另类郎 世宁 等 郎世宁中西合璧绘画作品均采取工笔画的形式 题材涉及到人物 花鸟 鞍 马 山水及历史纪实绘画等各个领域 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与传统工笔画各科进行 比较研究 并与当代工笔画中西融合的探索方式进行纵向的沟通与探讨 本文着 重从技法及审美的差异这个角度入手 试图通过对郎世宁新体绘画同传统工笔域 的比较和研究 引起人们对今天的工笔画在吸收外来文化时的一些思索 一 郎世宁生平其艺术成就 1 郎世宁生平和艺术形成的过程 郎世宁 原名朱赛佩 伽斯底里奥内 公元1 6 8 8 年生于意大利的米兰 据 中外美术交流史 介绍 他 早年曾从安德烈亚 波佐学画 波佐也是耶稣会 士 米兰学派的建筑师和画家 是追求视觉真实感的绘画大师 从郎世宁留下 来的大量中西画作来看 他确实是受到过非常良好的绘画训练 1 7 1 5 年 清康 熙五十四年 朱赛佩 伽斯底里奥内以耶稣会传教士身份来华入京 遂取汉名郎 世宁 因其擅长绘画 而被招入宫中成为富廷画师 同今天我们在绘画创作时主动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大环境不同 郎世宁所处 康有为 万木草堂藏面目 转引自江滢河 台中西为大家 襄有为的国画变革观 中山大学学报孔 2 0 0 1 年第5 期 2 的时代是清初四王的生活时期 是一个致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求变化 体现所谓 的 士气 与 书卷气 的时代 他们对绘画的评定标准 直接影 响到社会的整体审美取向 在这 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郎世宁所进 行的中西合璧的绘画方式被动的 成分显然更大一些 作为一个接 受过良好西方古典绘画训练的外 国人 他的审美习惯早已养成 作为传教士 绘画是他接近皇帝 并籍以在华传教义的一种主要手 段和方式 最初的时候他想将油 画原封不动加以推广的 但西画 在技法与审美上与中国传统绘画 圈i 清郎世宁 金廷标 乾隆及虻古装像 局部有着太大差异 清统治者不能全 盘接受 一方面 他们不能接受西洋人面部 光线阴阳浓淡暗射之法 另一 方面 又对西洋画的状物逼真十分欣赏 郎世宁只得采取折衷的方法 以西画的 方法结合中国画用具 参酌中国画法 主要是工笔画法 创造出中西合璧的 海 西体 这一绘画叛体由法国人王致诚 波西米亚人艾启蒙等传教士画家及郎世 宁的徒弟继承并加以发扬 从而存乾隆朝画院内成为丰要画派之一 也给日趋保 守和沉闷的清宫画坛以巨大的震撼和冲击 2 郎世宁的艺术成就 郎世宁一生用此种画法创作了为数众多的作品 存留至今的有8 0 余件 题 材涉及入物 鞍马 花鸟山水等各个方面 他的主要成绩在帝王肖像绘画上 绘 制逼真传神 惟妙惟肖 使中国传统肖像画的水品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品 主要作 品有 乾隆朝服像轴 孝贤纯皇后朝服像 等 当时公众许多集体创作的具 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纪实意义的巨幅大作都是在他的毛持下完成的 如 马术图 万树园赐宴图 塞宴四事图横幅 等 以他为主创作的而铜版画 平定准部 回部战图 是中国最早的铜版画作品 是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杰作 圆明园的 西式建筑 也多出于郎世宁的设计 他还帮助和指导淮关监督年希尧完成中国第 一部关于西洋绘画透视法则的专著 视学 一书 9 可以说郎世宁对中国艺术作 出了较大贡献的一位艺术家 同时他也是中国美术史上除梁楷 任伯年之外少有 的题材全面的画家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 郎世宁绘画风格的形成和皇帝的培养支持不无关系 郎世宁 先后经历了康熙 雍正 乾隆三个朝代 作为宫廷画师长达5 1 年 由于其才能 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器重 跃居宫廷首席画家位置有3 0 年之久 这些数字值得 关注 我们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 几乎最好的艺术作品都是放皇家收藏的 一个 外国人 在那样一个中西绘画正面交流甚少的时代 面对陌生的l j 国绘画 从认 识到接受至学习掌握显然需要一个过程 郎世宁在5 1 年的宫廷画师生涯中 有 机会接触了大量中国优秀传统绘画作品 并且史料记载 当时与郎世宁同在宫中 雍止年间 出版了一奉由年希尧编著的 视学 这是一部我国最早研究和介绍欧洲透视学的著作 据此 书作者年希尧在序言内自述 迨后获与泰西郎学士 即指郎世宁 数相晤对 即能以西法作中土绘事 引自聂崇正 清代外籍画家与宫廷画风之变 美术研究 1 9 9 5 年第l 期 供职并经常合作完成大幅绘画作品的还有中国画家丁关鹏 张为邦等 耳闻目睹 对他理解中国文化 学习掌握中国绘画技巧 以致后来中西合甓画风的形成无疑 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环境平台 笔者强调这些 主要是为了说明同当代的年轻的中 国画家们相比 部世宁的中西绘画的功底和表现能力都是相当出色的 中西审美 素质的修养也非常深厚 他的绘画作品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二 郎世宁中西合壁绘画与中国传统工笔画各科之比较 相对于水墨画 工笔画在中西融合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好的适应性 这是因 为传统工笔画和古典油画有许多相同的艺术特点 追求对物象描写的具象写实 追求精神层面的生动传神 欣赏线条的美感 上色方法以层层敷染为主 色彩上 追求凝重典雅的视觉效果 这些共性在郎世宁的绘画作品当中有明显的体 现 相反 无论人物 花鸟还是山水 郎世宁均没有写意作品问世 显然更能体 现明清时期文入画笔墨要求的水墨画 对他来说更难以把握一些 而在工笔画方 面就便于发挥其造型与色彩方面的优势 由于郎世宁之前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 在实际绘画过程中 如何有效 运用东西方绘画的各种不同要素 并让中国人接受 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客观来讲 郎世宁的中西合璧绘画对中国美术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他的绘画以独 特的面貌在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笔者拿传统工笔画各科的优秀作品与之比 较 并未有诋毁其作品之意 相反 尽可能在比较当中 发现二者的长处和弱点 为当今的中西融合提供一些有益的思索 1 人物画 西洋画传入之初 最为中国人震惊的就是欧洲人画的肖像画 清姜绍书在 无 声诗史 记载 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 乃女人抱一婴儿 眉目衣纹 如明镜 涵影 踽踽欲动 其端严娟秀 中国画工 无由措手 这里不仅道出了最接近 于视觉真实效果的西洋绘画的写实特点 而且实际 上承认了可与中国的绘画传统互补的西洋写实画 法的优点 中国古代画家对人体解剖知识的了 解足有不足的 郎西宁凭借扎实的西画基本功对人 物肖像做逼真写实的刻画 在人物画方面异军突 起 很容易就取得了认可 和其它画种相比 郎世宁最为突m 的艺术成就 就是在人物画方厩 尤其是帝后肖像 他绘制的 乾 隆朝服图轴 达到了历代帝后肖像的最高水平 由于年代久远 我们已经很难见到宋朝以前的 帝王后妃的肖像 就目前见到的宋 元 明以及乾 隆以前的帝后御容像的绘制方法都是运用中国传 统的 写真手法 即面部先用淡墨勾勒轮廓 再 以粉彩涂染 即所谓单线平涂法 探讨郎世宁在中国囤2 明侠名 明世宗坐锄 肖像画方面的成绩 或者说探讨西方写实技法在工笔人物画当中的运用所带来的 变化 我们可以拿明朝时期的帝王肖像 明世宗坐像 及清初的 康熙朝服图 和郎世宁所绘的 乾隆朝服图轴 做个比较 又由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为帝王服 务的多是当时最好的画工或画师 从这个角度来说 这种比较在一定程度上 多 王镛主编 中外美术交流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 第1 7 0 页 4 少反映了中国明清时期肖像画的发展状况 这三幅画都采用的是明中期之后的正面朝服图样式 o 明世宗坐像 可以 看出早期帝王肖像画的绘制特点 十五世纪以来的中国帝王肖像画按照传统要 求主要表现正面朝服像 画中皇帝经常被安排端坐在宝座上 这类肖像画的效果 是静止对称的 颇为死板僵化 着重表现的是皇帝的身份 并不是对皇帝本人的 描绘 康熙朝服像 中已经开始采用一些了西洋绘画手法 脸部五官呈现出了较强的立体感 只是手法尚显笨拙 除 了眉毛 胡须用中规中矩的线条绘制外 人物脸上线条的 作用已经明显减弱 脸部轮廓用淡墨烘染出 眼及颧骨部 位已经有意识地根据肌肉和骨骼结构来渲染 虽然结构不 太准确自然 手部的刻画也较之 明世宗坐像 中手的表 现明显有了立体感和真实感 但康熙皇帝的眼神略显呆 滞 缺乏神采 另外由于脸和手似乎只用了赭石一种颜色 分染和渲染 人物肤色发黑发暗 导致人物气质犹如老农 一般 缺乏帝王气概 圈3 清无数 康熙朝服像轴 如果说 康熙朝服像 是中西绘画方法结合的早期过 渡形式 那么郎世宁所绘的 乾隆朝服像轴 便是这种中西糅合比较成熟的作品 乾隆朝服像轴 描绘的是年轻的帝王刚刚登基的时候 1 7 3 6 年 我们看到一 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帝王 充满君主的威严与执政天下的踌躇满志 郎世宁用话方 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 对乾隆帝的五官作了详尽而精确的刻画 技法上的西画痕 迹是明显的 面部没有丝毫用线勾勒的痕迹 甚至是眉毛 只是用稍重的墨色依 据眉毛和眉弓的结构变化画出来 脸部的肌肉骨骼结构刻画轻松准确 眼睛神采 飞扬 嘴角微微上扬 鼻子上明显可以看到一点高光 君王的尊贵 自信 睿智 风流倜傥的的气质和神韵跃然纸上 可以说乾隆面容 的刻画极大地体现了肖像画所应具有的逼真写实能 力 生动而又传神 手部的刻画同样值得赞赏 真实 细腻 富有皮肤的弹性和温暖 画面上值得关注的地方随处可见 衣领的毛边精 致生动 毛茸茸的皮毛质感触手可摸 人物佩戴的佛 珠和珍珠等饰物灿然生辉 闪烁着隐隐的光芒 皇帝 身着的明黄色绸缎衣服华丽雍容 尽显皇家富贵气派 面对 乾隆朝服像轴 看到郎世宁绘制的乾隆皇帝的 面容和手部 我们甚至会疑惑这是近三百年前的中国 工笔画作品 在中国人物画漫长的发展史中 它是那 样的奇异和与众不同 图4 清郎世宁 乾隆朝服像轴 我们不得不承认 这些西方古典写实技法的引入所带来的逼真立体的视觉效 果 是传统的中国工笔画无法相比的 只是这样逼真立体的画面人们看起来视觉 上还是有些不舒服 形胜则神穷 郎世宁对人物的描绘有些过于平均 人物的神采反而降弱了 相关文章见 法国 毕雪梅 郎世宁与中国十八世纪帝王肖像画的复兴 故宫博物院院刊 2 0 0 4 年3 期 法国 毕雪梅二 郎世宁与中国十八世纪帝王肖像固的复兴 故宫博物院院刊 2 0 0 4 年第3 期 5 相比之下 明代的 明人肖像册 在写形和写神上 更好地做到了二者兼备 画册当中的罗应斗 葛寅 亮 徐渭的肖像非常具有典型性 作者充分发挥了 中国画线条丰富的表现力 眉毛 眼睛 髭须 衣 服用刚柔绵劲不同的线勾勒出来并略作分染 使眉 毛胡须充满弹性和质感 眼部描绘极其细腻精致 点缀高光的处理方式与西洋画法有相同之处 作者 用高度写实的手法 准确抓住每个人的脸部特征 罗应斗的眼袋 葛寅亮的 大小眼 和龇出唇外的龅 牙 徐渭忧郁的眼神 力求形神兼备 可以说是中 国工笔肖像人物画的佳作 在当代 以素描造型为根本的教学体系早己形 成 年轻的艺术院校学生们经过刻苦努力都可以掌 握 那么立体逼真是否就是中国人物画追求的终极 目标昵 或者说中国传统的线造型和设色方法就真 的一无是处了昵 这些问题也许早已经有了答案 圈5 明无袭 明人肖像 册z 四 2 花鸟画 同人物肖像和纪实绘画相比 郎世宁在工笔花鸟画领域进行的全薪尝试中所 取得的成绩最然要小 些 其早期作品的构图色彩都与西方的静物画颇有相似之 处 如 聚瑞图 和 午瑞图 等 画面面貌奇特而略显生硬 呈现一种异样的 真实 此后 郎世宁在保持着西方造型语言的同时 开始更多地吸取了中国花鸟 画的写生处理及构图方法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面貌 以一种另类的写实逼真 而在花鸟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嵩献英芝图 是郎世宁花鸟画风格的典型作品 郎 世宁身处深宫 所作花鸟画也保持了宫廷绘画 富丽堂皇 祥瑞富贵 的特点 这幅画是为祝贺皇帝生日画 上绘 有苍松 白鹰 灵芝 山石 流水等 这些物象在中国画 里皆有长寿和吉祥之寓意 表明郎世宁不仅吸收中国画的 表现方法 还学习了 些深层次的民族文化 表现方法同 他的人物画一样 物象造犁很少用线 白鹰用染的方法画 m 注重解剖结构的准确 立体明暗的变化 远近比例的 关系 空间感的营造等等 甚至光线的来源都交待得非常 清楚 注重羽毛的质感 流水的光感 但是不够生动 缺 乏灵秀的感觉 整幅画色彩格外鲜艳浓重 在固有色范围 内处理 第 眼象年画的感觉 此后皆用此法来画鸟雀 多象标本 或类似于今天的动物说明图本 图6 清郎世宁f 嵩献英芝图 郎世宁的花鸟画以写实取胜 但其审美品位都无法与矗代两宋时期的花鸟画 相比 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用西方古典写实技法与中国花鸟画构图布局相 结合的郎世宁花鸟画风同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差异在哪里 五代时期西蜀著名画家黄筌和郎世宁一样 都服务于宫廷 工笔花鸟绘画同 样以逼真写实和雍容华贵著称 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线造型和设色方法 我们来 比较一下二者的区别 写生珍禽图 是黄筌的代表作 上绘有各类昆虫 鸟雀及龟类共2 4 只 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 造型准确 严谨 特征鲜明 栩糨如生 作者用极细 且富有骨感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质感 如鸟喙线的硬质挺键 羽毛线条的柔软温 和 知了翅的透明薄脆 足之劲硬 都通过线条的刚柔绵劲等特征来处 理 即使没有色彩的烘托和 物象也 同样真实而具有美感 可以说 写 生珍禽图 在造型的精确和写实性上 毫不弱于郎世宁的花鸟画 由于仅仅 用线条表现各种事物的特征和质感 相对来说更高一筹 用色也极其微 妙 色彩运用了传统固有色的阴阳晕 染法 淡雅柔丽 表现出艳而不俗 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 图7 五代黄筌 写生珍禽图 虽然郎世宁在工笔花鸟画上同样用素描色彩光影来表现 并运用了与人物画 相同的手法 但并未取得多少有益的突破 这是因为工笔花鸟虽然和工笔人物同 属于工笔画范畴 有着共同的 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 的绘画要求 但二者是有 区别的 首先是早在五代两宋时期 工笔花鸟画就已经非常成熟了 形 神 意 都达到了中国美术史上的巅峰 出现了黄筌 徐熙 崔自等著名的花鸟大家和大 量璀璨的艺术作品 绘画技巧和艺术水平后人难以比及 二是工笔花鸟画自身就 具有 观察物象仔细精到 刻画谨严精微 的写实精神 国画见闻志 论及画 花鸟 提出应了解 四十景候 阴阳向背 笋条老嫩 苞萼后先及翎毛诸禽形 态名件 北宋末韩若拙每作一禽自嘴至足皆有名 傅文用画鹁鹊分四时毛 羽 可以说 中国古代工笔讫鸟画对花鸟形态和结构认识的了解把握上 写实性 和艺术性都丝毫不逊色于医方古典绘画 并且色彩上也同样追求凝重典雅的视觉 效果 郎世宁所拥有的写实技法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 另外 工笔花鸟画与西方 静物画在艺术理念上几乎是不能等同的 西洋人多绘静止状态下的生活器皿 水 果蔬菜等物品 静物画中如出现动物 也多为死亡的鸟兽 他们更注重用理性的 思维对事物摆放在一起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类似科学的研究和描绘 如光影的再 现 物体间几何分东的平衡 物体质感和色彩的表达等等 而中国花鸟画家更注 重对现实生活状态中具有真实生命的植物鸟 禽的刻画和表现 并从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 理想的追求 把事物的自然属性和一定的道德 品格相联系 甚至是构图 工笔花鸟画在长期 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完善的构图方 式 讲究出枝尚势 布花尚情 在疏密空灵的 空问布局中体现出生动灵活性 这样看来 从写实技法 构图色彩到艺术 理念 郎世宁用西方古典技法对工笔花鸟画进 行创新的空间并不大 没有造成较大影响也是 必然的了 图8 清郎世宁 十骏图 局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编著 中国美术筒史 1 9 9 0 年9 月第l 版 第1 4 1 页 7 3 鞍马画 在中国古代 马除了实用 还有精神 人才 品味 财富 身份的象征意义 因而成为巾国画家常常描绘的动物 鞍马画在唐代就独立成科 历史上能把马画 好的并留存史婀的并不多 郎世宁就是其中之一 同样是因为他描绘出了事物的 立体感和科学的解剖透视关系 画出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画面风格 给人以耳目 一新的膊觉 郎世宁画马在当时颇为闻名 自成一家 他画的马较多 有 百骏 图 柳荫双骏图 及 八骏图 十骏图 等作品传世 并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给予了一定的寓意 他所绘鞍马基本具有相同的特点 造型准确 骨骼肌肉真实 到位 马的眼睛透明闪亮 高光清晰可见 马的皮毛细腻蓬松 胸脯暗部甚至透 着反光 立体感很强 但是 形胜则神穷 郎世宁所绘马之形象的不足之 处也一目了然 一 马毛方向过于整齐 装饰味道太浓 缺少变化 反而不真实 了 二 马的神态表现不足 目光呆板 没有个性与情绪可言 对于郎世宁画马没有神采的弱点 乾隆皇帝也是比较清楚的 他在其御制诗 题李公麟画三马苏轼赞真迹卷 中曾自注云 亏未岁爱乌罕贡四骏 命郎世 宁为之图 形极相似 但世宁擅长西洋画法 与李伯时笔意不类 且图中有马而 无人 因更命金廷标用公麟五马画法 用郎之奇肖李之韵 为四骏写生 这首诗里提到的李伯时 公麟五马画法即是指 北宋画马名家李公麟所画的 百马图 李公麟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杰出代表 技 巧全面而扎实 精于人物 鞍马 山水 艺术 上追求单纯 洗练 杼素优美的艺术效果 他 的作品多采用墨笔线描塑造形象 而不着色的 白描形式 五马图 是李公麟画马作品的代表 全幅画用流畅舒缓的线勾画 寥寥数笔 人和 马的形态 质地 神情便跃然纸上 十分传神 五匹马形象毛色各不相同 线条道劲秀雅 加 以淡墨皴染 或静止或行走 神态安静悠闲 充分显示了典雅沉静的宋画风格 虽然是简洁 概括的线勾画而成 牵马人的民族 神情及气 质也表现得很成功 圈9 宋李公瞬 五马图 正如乾隆皇帝指出的 郎世宁画马和李公麟画马各有千秋 五马图 以神 取胜 郎之马以形取胜 相比之下 李公麟所绘之马艺术感觉更高一些 也更符 合中国人的审美口味 而 以郎 之似合李格 也在较高层面提出 了以外来艺术为我所用的观念审 美思想和实践理论 具有一定的 现实意义 4 山水画方面 从前面我们对他的绘画方式 的分析可以看出 郎世宁凭借自己 图1 0 清躲世宁 海天旭日图横轴 扎实的造型能力 将西方素捕 透视 光影诸元素结合中国两各科特点并加以吸 收转化 在工笔人物 花鸟 鞍马 纪实绘画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 在山水画方面 按照同样的思路和方法 郎世宁基本上没有状得任何成功 郎世宁留存下来的独幅山水画很少见 目前仅存 海天旭日图横轴 一张 描绘了旭日初升时绚丽景象 强调光的感觉 此图采用了俯视的角度 构图开阔 气势宏大 仿佛从飞机上看到的场景 画面上 茫茫大海与天际衔接 画面上空 的云彩因受红日的影响 即环境色 丽罩上了一层浅浅的粉红 天空也是红霞遍 染 具有极强的纵深感和视觉冲击力 云彩采用了团块的表现手法 立体感强 右下角的岛屿 阴阳向背 用染的方法画出 虽然画面中的 留白 云气 参 照了中国山水画手法 但是整幅画呈现着明显的西方风景画的风格 像一张色彩 陈旧的彩色照片 力图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中营造出三维 空间的真实感 显然这种新奇的视觉效果没有得到认可 因为在此 后带有山水景物的的大型合作画当中 相关的山石背景 基本都是由中国画家绘制 郎世宁等西洋画家则多负责 人物的刻画 如前面提到的 万树园赐宴图横幅 马 术图 等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代哲 学结合得相当为密切 老庄哲学中那种重 心 略 物 的思想 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 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 其 美学思想即在于 道 和 玄 的介入 以 卧游 山水而求 畅神 进而达 到 天入合一 的精神境界 谚这种精神境界可能是受 过良好西方文化教育的郎世宁一生都难于理解和把握 的 其次是造型语言的巨大差异 除了文人笔墨要求 即使是工笔 中国画对 骨法用笔 这一条重要的品评 标准 郎世宁也是难以做到的 翌1 1 元倪瓒 渔庄秋霁图 元代画家倪瓒的 渔庄秋霁图 可以说是完美体现中国山水画精神表现和笔 墨造型的代表画作之一 画面近处坡石疏林 中间大片空白表现出平静开阔得湖 面 上部为远山 全幅画皆用枯笔淡墨 没有一丝色彩 却充分表达出一种凄清 萧条 孤寂落寞的意境 表达了画家内心心境和审美趣味 事实上在中国绘画史中随手拈来一张山水画都不同程度体现了中国山水画 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艺术家们以含蓄 抽象的笔墨 营造出空 灵 幽 远的 艺术氛围 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 即是中国艺术表现的完美境界 并且 对这种完美境界的追求和表现作为山水画最深层和最本质的精神载体一直延续 到当代 在今天 用西画元素来改造中国画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现代有的人把西 画的素描 色彩 光影完全照搬到山水画中来便以为是创新 其实丢掉了中国山 水精神的有山有水的画面只能称之为风景画 而不可能是山水画 5 纪实绘画部分 纪实绘画是历代宫廷绘画中很重要的门类之一 这是由纪事绘画的功能所 决定的 宫廷绘画的实录作用是除去文字记载之外 保存人物相貌和事件过程 的最佳手段 唐 宋 元 明各朝均有此类作品传世 但清代宫廷纪实绘画数量 质量较之前代更多 更佳 更为逼真写实 在清宫廷此类绘画中又尤以乾隆时的 睁郑芳 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美术 2 0 0 6 年第4 期 9 纪实绘画为最多 究其原因 除去弘历本入雅好文翰 在位时问长等因素之外 郎世宁 王致诚 艾启蒙等欧洲传教士画家供职宫廷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 素 清代乾隆年问纪实绘画的方式多采用中西合作的合笔画形式 郎世宁因其 技艺的精湛而成为此类绘画仓b 作的主力 有他参与并流传下来的主要作品有 万 树园赐宴图 弓术图 塞宴网事图 等 还有一套极其珍贵的铜版组画 乾隆 皇帝平定准部回部战图 都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参与的人 发生的事件和地点 基本上满足了在没有新闻摄影和电影电视纪录的时代 要把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 和人物记录下来的要求 有关这些作品的史实价值可参考聂崇正先生和杨伯达先 生所著的文章 笔者就此不敢妄言 笔者关注的是西洋画技法及理念引入这种绘 画题材并带来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变化 我仍可拿一幅同时期非常有名 的中国画家王晕主持绘制的纪实绘画 康熙南巡图 与郎世宁主绘的 万树园赐 宴图 作一比较 从这两张画上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外画家在记录类似的题 材时所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从构图上来看 康熙南巡图 是清代宫廷绘画中的巨作 由十二幅纵为6 7 8 厘米 横为1 5 5 5 厘米至2 6 1 2 5 厘米不等的长卷构成 长卷是中国画传统的构图 形式 其特点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当时事件中出现的i j l 面貌 人物风情及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多个片断 利用散点透视的灵活性 集中在同一张 画丽中 这种连续性的叙事方式有如今天我们看到的短小纪录片 把故事发牛的 经过缓缓道来 康熙南巡图 的绘画手法是中国传统的人物 山水和界画手法 以线为主 色彩淡雅素丽 虽有一定的 远近变化及比例观念 但不甚讲究 更 着重于对事物个体细致地描绘 由于尺 幅关系 画面虽人物众多 形象小而面 貌趋同 缺乏个性 康熙帝的形象在十 二卷中每卷皆出现一次 且身躯比一般 人大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封建等 级观念 康熙南巡图 较为忠实地纪录 下了整个事件的过程 具有重要的历史 价1 直 图1 2 清王晕等c 康熙南巡图 第一卷 万树同赐宴图横幅 纵2 2 1 2 厘米 横4 1 9 6 厘米 为巨大的独幅画 描 绘的是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 乾隆皇帝坐在布辇上缓缓步入宴会场地 接见 归顺的蒙古族杜尔伯特部首领及文武百官的场景 同长卷表达的方式不同 此图 就像一张精彩生动的新闻照片 把事物发生过程中的某个瞬间如实记录了下来 反映了西方绘画的时空观念 构图形式上我们甚至可以找到一些 根特祭坛画 的影子 由于画面尺幅较大 众多人物形象也较大 比例准确 透视合理 布局 饱满 可清晰地区别出各类人物的外貌特征 宝贵的一点是皂帝的形象和普通人 等高 反映了西洋画师的人义意识 色彩也以蓝黑色 群情色 宝蓝色和红色为 主 在黄赭色的背景的衬托下 显得格外鲜艳厚重 充满了浓郁的欧洲绘画风格 和情调 聂崇正 清代外藉画家与宫廷画风之变 美术研究 1 9 9 5 年第1 期 即传教士画家画人物 中国画家漆画背景的合作绘画方式 笔者注 l o 雷1 3 清郎世宁等 万树园赐宴图横幅 万树园的山水树木由中国画家所绘 山势皴擦点染 树木或夹叶或点叶 一 丝不苟 色彩 很好地烘托了前面的人物 整体来说 万树园赐宴图横幅 是 中西合作画完成得非常成功的作品 从发挥各自的专长来说 这幅画是当时宫廷 绘画的精品 6 时人对郎世宁中西合壁绘画的评价 我们对比了这许多方面 有必要看看当对的人对郎世宁绘画风格的评价 以 此可以看出郎世宁绘画的引发的争议及其社会影响 皇帝的评价 乾隆皇帝既是郎世宁绘画创作的坚强后盾 自然很欣赏郎世 宁作品的写实逼真 他在其御制诗中多次表达了这种赏识 赞誉 凹凸丹青法 流传白海西 世宁神笔传 著色精细入毫末 等等 但同时他也指出了郎 世宁画体因形似而造成的不足 似则似矣逊古格 道破了郎世宁新体在神韵风 采上尚逊中国画一筹 文人四家的评价 在文人i 旦i 为主的清代画坛 作国要求笔精墨妙 有文人 气和书卷气 在评画时把工整细致的绘画视为不得自然的天机及天趣 是行家画 匠人画 因而郎世宁的绘画被认为 笔法全无 虽工亦匠 故不入画品 是再 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并且这种排斥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向达先生在 明清之际中 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 一文中就认为传教士所画的中国画非驴非马 西方使者的评价 无论是皇帝的欣赏还是文人们的讥讽 毕竟都是站在中 国文化的角度来评价的 那么西方人是否就能接受这种以西画为母体的绘画形式 呢 据史料记载 当时看到朗世宁叛体画的西方来使则认为 郎画 笔触细腻 然过于琐碎 对 明暗阴阳毫不注意 既不守透视之法则 于事物之远近亦不 适合 所做画纯为华风 与欧画不复相似 阴阳远近具不可见 这一批评十分 尖刻 把郎世宁新体从西方绘画中排除出去 归属到 纯为华风 之列 民间的反映 郎世宁的绘画风格虽然未被文化精英所接纳 但却意外地被 中下层群体所接受 海西法在民间木版年画 书籍插图 壁画 屏风画 玻璃 画 写真术 衣冠像 中都留下了鲜活的身影 1 3 江滢河 乾隆御制诗中的西画观 故宫博物院院刊 2 0 0 t 年第6 期 1 4 转引自黄宾虹 邓实 美术丛书 第一册 江苏古藉出版社1 9 8 6 年版 5 2 7 页 1 6 孔令伟 夷画 儒画 1 7 1 8 世纪海西法在不同人群中的反映 新美术 2 0 0 2 年第4 期 不同种群的人都以各自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标准为参照 对郎世宁等人的绘画 做出了不同的评价 时间是最好的评价标尺 近三百年过去了 郎世宁的绘画依 然不能被中国人完全接受 6 小结 总的来说 郎世宁在把西方写实技巧融入中国工笔画的探索过程中还是取得 了一定成绩的 在他的直接参与下 东西方艺术得到了实际的碰面机会 并在此 过程中上下打量 他对于中国和欧洲之间文化艺术交流所做出的贡献 并给我们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作为一个西方人 他的审美是西方的 所以其绘画也是建立 在西画为主 中画为辅的的基础上的 他的绘画功底不可不谓高超和熟练 5 1 年宫廷画师的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条件接触到最优秀的中国绘画艺术 他的画作一 直具有争议 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缺乏对中国审美的 最高标准 气韵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及对内心情感的表达 当然 我们要求一 个完全不同文化情境中出来的西方传教士画出顾恺之似的雅逸神韵 高古游丝的 线条 多少有些勉为其难 事实上 自郎世宁去世后 清宫洋画家无人可达到如此高度 并且随着雍乾 年间全国性的反教排教 中西文化交流由此而中断 第一次中西融合所取得的最 为有益的成果没有得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这不能不算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损 失与遗憾 三 研究郎世宁绘画的对当代工笔画中西融合的现实意义 郎世宁所处的时代 东西方对对方的文化都不甚了解 艺术的交流与尝试都 比较艰难 今天则全然不同 西方文化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 中 甚至是我们的思想当中 高校中国画教学中的造型训练主要是建立在西方素 描造型方法的框架之内的 笔墨离人们越来越遥远 传统的艺术形式已不能满足 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 中国画需要在多方面进行观念和实践上的创新和拓 展 勿庸置疑 外来文化有利于中国画的发展 使中国画的用笔 用墨 用色得 以必要和谐的补充 同时也在发展变化中丰富 完善自己的艺术精神及民族性风 格 才能以当代艺术的姿态存在于当今世界艺术之林 但正如笔者在前面指出的 如果说写实性和现代性成为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 的主要特征之一 那么在这两方面的探索和表现当中 都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 状况 最常见的现象是在西风渐进的社会环境中和西方写实主义教学体系下 盲目 地追求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比当初的郎世宁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的工笔画作 品的写实逼真及色彩浓丽程度几乎要逆变为古典油画 另一种倾向就是对自己本民族文化认识的模糊和漠视 盲目跟随西方艺术 追求所谓的现代感 在个性即是艺术的观念影响下 有些年轻人对于各种新潮技 法和肌理的不加的运用 其工笔作品体现了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模仿与追随 第三就是工笔作品的制作感明显增加 有两种倾向 一是崇拜大画面 画家 在以多快好省的方式获得视觉效果 忽略了工笔材料本身的条件约制 二是对着 照片摹制 只求工细逼真 没有绘域内容 对郎世宁的绘画的研究和讨论多少可以帮助我们在思考这些问题时给予有 效的启迪和启示 虽然时代的大环境不同 中国文化的本质精神并未曾改变 至 1 2 少我们可以确定 仅仅把西方绘画的各种语言和方法不加选择地套用到中国工笔 画上 而不去研究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不可取的 有人认为当代艺术是百花齐放的时代 中西融合是大趋势 用工笔画的材料 画成西方样式没有什么 迎合外国人的审美心理也未尝不可 问题在于外国人是 否就真的喜欢 换个角度思考 如果西方人用油画材料来画工笔画 是否就叫创 新是一个道理 变了味的油画 艺术上的价值恐怕也是高不到那里去的 我们必 须看清楚的是 东西方艺术毕竟是两种东西 我们的笔墨线条传统自又它的长处 但同样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