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医学22期电子版(部分).doc_第1页
吉林医学22期电子版(部分).doc_第2页
吉林医学22期电子版(部分).doc_第3页
吉林医学22期电子版(部分).doc_第4页
吉林医学22期电子版(部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医学网()吉林医学22期电子版会阴侧切口缝合前两种处理方法效果比较李惠勤 (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质控科,广西 梧州 530031)摘 要 目的:比较会阴侧切伤口缝合前采用生理盐水冲洗与采用0.5%甲硝唑溶液冲洗会阴、阴道切口处两种方法的优越性。方法:将同时期内经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6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0例,为缝合前采用0.5%甲硝唑溶液冲洗会阴阴道切口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会阴阴道切口组,产后治疗护理基本相似。对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及切口感染例数进行对比。结果:对两组产妇产后并发切口感染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会阴侧切伤口缝合前采用0.5%甲硝唑溶液冲洗,有效预防切口感染,减轻产妇痛苦,有利于产妇产后康复。关键词 会阴侧切口,缝合前冲洗会阴切开缝合术是产科最常用的手术,在缩短第二产程,避免会阴严重裂伤,减少新生儿窒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等方面有显著疗效,适时的会阴切开有益于母婴预后。但由于会阴切口离肛门近,容易受到胎粪及羊水污染,而容易引起切口感染。我院产科采用两种溶液在缝合前对切口进行冲洗处理,观察比较两组术后会阴切口愈合情况及感染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产科自然分娩行会阴侧切术的680例初产妇,孕周3542周,年龄1843岁,新生儿体重2.04.6 kg。将68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应用0.5%灭滴灵冲洗伤口组),对照组(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组)各340例。两组间年龄、孕周、产程长短、受到羊水胎粪污染的程度、胎儿的体重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会阴侧切顺产后,缝合伤口前,观察组应用0.5%灭滴灵冲洗伤口,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其他术中及术后的护理措施相同。观察两组产后发生伤口感染的例数。1.3 会阴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具有下列之一即可诊断1:切口有红肿、热、痛,针孔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和/或伴有发热38,临床诊断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观察组(缝合前使用0.5%灭滴灵冲洗组),切口发生感染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生理盐水冲洗组),P0.01,两种方法切口发生感染率比较:观察组340例,正常愈合338例(3%),对照组340例,正常愈合309例(23%),.2=14.98,P0.01。3 讨论会阴侧切术是产科常见的小手术,在分娩过程中,会阴侧切术已被广泛应用,但临床上常会出现会阴侧切口裂开或感染等,给产妇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本院对产时会阴侧切口除了进行常规的处理如肥皂水,清水,碘伏冲洗外,缝合前采用0.5%的甲硝唑冲洗侧切口,减少了会阴侧切口的感染机会。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率达10%17%2,虽然会阴侧切术后切口较小,但由于解剖位置特殊,前近尿道,后近肛门,加上产时羊水及胎粪污染,极易引起感染。随着家化式产房的推广,分娩过程更加人性化,允许丈夫或家属进入产房,产房内空气及物表细菌总数容易超标,会增加会阴侧切术后感染机会。医护人员手的带菌率为40%,产程长,反复肛查,阴道内诊等操作均会增加感染机会。产时常规进行的肥皂水,清水,碘伏依次消毒,用甲硝唑冲洗切口后缝合,可以减少污染,有利于伤口愈合,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3。会阴切开及生殖道的感染多为厌氧菌感染,盐水冲洗只能起到清洗胎粪及羊水的作用,没有杀菌作用,而甲硝唑有广谱抗厌氧菌的作用,因此,用甲硝唑冲洗切口后缝合,可减少污染,同时具有抑菌及杀菌作用,预防细菌感染,有利于伤口愈合,降低切口术后感染发生率。我院产科通过对比性的研究,发现采用0.5%甲硝唑冲洗会阴侧切口,可以有效的减少产后侧切口的感染发生率,方法简单,费用低,容易推广。4 参考文献1 陈 萍,陈 伟,刘 丁.医院感染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1.2 凌艳姣.会阴侧切伤口三种缝合方法硬结发生的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6):559.3 刘 红,张春东.甲硝唑在会阴侧切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2):1287.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80例疗效观察杨火莲 (广东省茂名市妇幼保健院,广东 茂名 525000)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补液、解热、镇咳、平喘、雾化等对症处置。对照组加用阿奇霉素,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药自拟方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可以增加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西医结合,疗效肺炎支原体(MP)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不仅可引起多种呼吸道疾病,还可以导致肺外其他系统的多种并发症1,是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肺炎。近年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并可引起地区性流行。2008年10月2010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8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本院儿科门诊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160例。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中的诊断标准3,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萍芬主编中医儿科学中有关“咳嗽-痰热闭肺型”辨证标准,即高热烦躁,气促鼻煽,咳声重浊,喉间痰鸣或痰中夹血,面赤口渴,胸高腹胀,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显于气关,舌底脉络充盈紫暗,经X线胸片证实不同程度的肺部炎性反应表现,经冷凝集实验及支原体抗体血清检测MP-IgM阳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显效,年龄314岁。本研究共纳入160例,其中男96例,女64例,年龄314岁,平均(5.823.67)岁,病程321 d,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正常者112例,低于正常值者31例,高于正常值者17例,血沉增快52例,肺炎支原体抗体IgM均为阳性,X线胸片均提示肺炎。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及辅助检查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补液、解热、镇咳、平喘、雾化等对症处置。对照组加用阿奇霉素510 mg/kg加0.9%NaCl溶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7 d,停药4 d,再口服阿奇霉素片剂10 mg/(kgd),1次/d,连用3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自拟方治疗,方药组成:桑白皮10 g,紫苑6 g,款冬花10 g,前胡10 g,白前10 g,苏子10 g,黄芩10 g,柴胡6 g,苍术10 g,地骨皮10 g,地龙10 g,半夏6 g。以上诸药水煎服,取汁约150 ml,35岁1剂分1.5 d服,5岁以上1剂1 d服,3次/d。两组患儿疗程均为14 d。1.3 疗效判断标准:符合卫生部制定的儿科疾病诊断标准与治疗4拟定:痊愈:体征正常,咳嗽消失,X线胸片示肺炎已吸收,MP-IgM转阴,显效:体征正常,偶尔咳嗽,X线胸片示肺炎吸收期,实验室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体征正常,咳嗽减轻,X线胸片吸收不明显,无效:症状、体征及X线胸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以痊愈+显效计算。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2 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总有效率经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03,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3 讨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MP)引起的肺实质和(或)肺间质部位的急性感染,感染后可导致多系统的免疫损害,临床常反复发作和迁延难愈。中医药古籍无“支原体”记载,依其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肺炎咳嗽”、“喘证”范畴,其病名首见于麻科活人全书,曰:“喘而无涕,兼之鼻煽”,称为“肺炎喘嗽”。证治准绳幼科载有“无价散治风热喘促,闷乱不安,俗谓马脾风。”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在于外感风寒、风热从皮毛口鼻而入,侵犯肺经。小儿素体阳盛,感邪后易从阳化热,临床以风热犯肺,痰热闭肺证多见。临床治疗西医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并佐以中医清泻肺热、降气化痰。方中桑白皮能清泻肺火,平喘止咳兼泻肺中水气,黄芩善清上焦肺热,半夏辛温而燥,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苍术可健脾燥湿,运脾补虚,使脾健而痰消,地骨皮清肺热,导气火,柴胡能疏泄气机,使肺之气机疏畅,冬花、紫菀、苏子、地龙、前胡、白前具清热泻肺,下气消痰止咳之功。4 参考文献1 吴移谋,叶元康.支原体与支原体病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6-128.2 杨结平,盛 俐,姚 君,等.应用序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51例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0,23(12):4535.3 吴瑞萍,胡亚美,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71.4 国家卫生部.儿科疾病诊断标准与治疗S.上海: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120-127.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计数对产科DIC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苍忠齐.1,蔡奕蓉.1,徐成轩.1,张 庆.2,刘爱忠.3 (1.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北京 100089 2.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门诊部,北京 100089 3.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41)摘 要 目的:探讨孕产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D-二聚体、抗凝血酶活性(A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检测的意义,为临床提供早期干预的有效实验室指标。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正常妊娠妇女20例及发生DIC的孕产妇6例,分别采用STAGO 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D-二聚体、抗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采用Sysmex公司生产的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DIC孕产妇血浆中D-二聚体显著增高,抗凝血酶活性减低,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血小板计数100 10.9/L,并进行性下降。结论:及时检测孕产妇血浆中的D-二聚体、AT-、Fib、血小板计数,有利于DIC的诊断,从而提高DIC救治成功率。关键词孕产妇,D-二聚体,AT-,Fib,血小板计数,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组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体内凝血酶和纤溶酶并存,以出血、血栓及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正常妇女妊娠及分娩期体内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均发生明显改变,血液中凝血酶、凝血因子和Fib含量增加,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血液呈现高凝状态,这一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易导致产科DIC的发生。由于多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诱发产科DIC,而导致的产后大出血,则是产科危及产妇生命的主要原因。产科意外(如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等)被认为是DIC最主要的病因,约占50%。D-二聚体和Fib是体内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D-二聚体、AT-、Fib、血小板计数对DIC诊断有重要意义1。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对照组随机抽取我院正常妊娠妇女20例,为未发生DIC的正常围产期孕妇(3640周),年龄2335岁,观察组6例,为发生DIC的孕产妇(3641周),年龄在2638岁,DIC诊断符合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其中羊水栓塞1例,胎盘早期剥离2例,妊高症1例,产后大出血2例。26例受试者既往均无肝肾疾病、高血压及血液系统疾病,测定前2周内均未进行过任何止血、抗凝、溶栓治疗。1.2 方法:D-二聚体、AT-、Fib静脉采血,以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离心2 500 rpm,离心15 min,采血后2 h内完成检测。使用STA Compact型全自动血凝仪(Stago公司 法国)测定,D-二聚体、AT-、Fib所需试剂由仪器厂家直接提供,D-二聚体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AT-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Fib采用凝固法。血小板计数采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试剂、质控是仪器厂家直接提供,经静脉采血,使用EDTA-K2真空采血管,颠倒混匀后,直接测定。1.3 统计学处理:检测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数据处理使用SPSS13.0。2 结果经t检验,观察组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AT-活性、Fib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均0.05,在=0.05的检验水准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即DIC孕产妇血浆中D-二聚体显著增高,AT-活性减低,Fib含量1.5 g/L。血小板计数10010.9/L,并进行性下降。3 讨论D-二聚体是近年来被推崇为DIC诊断的特异性指标之一。D-二聚体是交联的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产生的一种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是继发性纤溶的重要指征3-4。发生产科早期DIC时,机体凝血功能亢进,相应地纤溶功能亢进。从我们的研究可以得出:发生DIC的孕产妇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同孕期正常妊娠组,因此D-二聚体是早期诊断产科DIC的敏感指标。D-二聚体检验快速敏感,对于高危孕产妇动态监测D-二聚体可早期发现、及早治疗孕产妇DIC,减少孕产妇死亡率。AT-是由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的依赖肝素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物质,主要作用是抑制或灭活各种有活性的凝血因子、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等。既往的研究显示,妊娠时由于活性高的凝血因子与AT-结合形成复合物,AT-被消耗而降低,导致高凝状态5。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发生DIC的孕妇AT-活性明显减低,说明孕产妇检测AT-活性有利于辅助早期诊断DIC,降低死亡率,Fib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一种糖蛋白,它的含量与凝血酶活性有关,作为一种凝血因子是参与止血、血栓形成的主要物质,Fib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被激活时,膜上形成Fib受体GP1b/a,通过Fib的连接作用形成血小板聚集体,最终成为血栓。妊娠期大多数凝血因子浓度及活性均增加,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可增加23倍6。但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DIC组孕产妇纤维蛋白原含量1.5 g/L,低于同孕期正常妊娠组。说明检测纤维蛋白原的降低有利于辅助诊断孕产妇DIC的发生。血小板正常状态在血管内经单个形式循环并不与其他血小板相互作用,当血管内皮细胞层损伤暴露出内膜基层成分时,血小板可黏附到血管内皮上,相互聚集,促进酶的生成。DIC组PLT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PLT在发生产科早期DIC时因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功能亢进,PLT消耗性增多而低于正常对照组。4 参考文献1 侍 庆,毛建平.产后出血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探讨J.上海医学,2002,25(10):635.2 中华血液学学会.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几项诊断参考标准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2,21(3):165.3 Watanabe K.Clinical diagnosis of thrombosis andJ.Hum Reprod,2002,17(7):1762.4 侍 庆,陈 晨,王学锋,等.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患者第四次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的意义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8):735.5 张一鸣,蒋雅琴,等.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AT-动态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3):229.6 钟武平,高 玲,崔颖鹏,等.PT,FIB,FM,DD.PLT检测对孕产妇DIC的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4):2800.热化疗药物胸腔灌注联合体外循环加热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0例临床观察席俊峰,丁晓权,马志刚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胸外科,陕西 榆林 719000)摘 要目的:观察胸腔内肿瘤并恶性胸腔积液应用热化疗药物胸腔灌注联合体外加热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顺铂(DDP)、5-氟尿嘧啶(5-Fu),热化疗灌注同时联合体外加热治疗胸腔恶性胸水30例。结果:治疗后症状缓解率为100%(30/30),有效率为93.3%(28/30),1年生存率93.3%(28/30),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26例),白细胞降低(24例),血小板降低(10例),治疗后免疫功能有所提高(P0.05)。结论:热化疗胸腔灌注联合体外循环加热治疗胸腔肿瘤、转移肿瘤、胸腔积液,不良反应小,疗效好,能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提高其免疫功能。关键词 热化疗,胸腔灌注,体外循环加热,恶性,胸水胸腔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多会出现胸腔积液,常规的化疗难以控制,严重的直接危及患者生命。传统治疗方法是反复穿刺抽水,但反弹快,效果不够理想。随着肿瘤热疗学的发展,热疗已在肿瘤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应用逐渐成熟,与化疗相结合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我科1998年2011年收治30例肺部肿瘤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应用热化疗胸腔内灌注联合体外加热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有效抑制癌性积液产生,遏制胸水反复“回潮”。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肺及胸膜恶性肿瘤并胸腔积液患者30例,均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男19例,女11例,年龄2469岁,平均47岁,Karnovsky评分6090分,腺癌16例,鳞癌13例,胸膜间皮瘤1例,均有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25例,肝脏多发转移2例。1.2 方法:体外加热为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机,恒温加热器。患者于治疗前置胸腔引流管(透析用动静脉留置管),缓慢引出胸水,以顺铂4060mg、5-Fu11.25g、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0.1,减少胸膜反应,加入40450.9%NaCl溶液10001500ml中,经引流管注入胸腔,体外循环机通过密闭循环管路建立循环,持续42C恒温循环灌注,持续4560 min,3d。同时静脉给予白蛋白、血浆支持治疗。治疗胸水消失后按疗程给予放化疗。1.3疗效标准:完全缓解(CR):胸腔内积液影像学上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PR):胸腔内积液影像学上极少量或少量包裹性,无效(N):胸腔内积液反复出现或积液减少50%或增加。CR+PR为有效。1.4 不良反应:按WHO不良反应评价标准1,0:无,:轻,:中,:重,:极重。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观察组发生l例泌乳反应,对照组有2例腹痛、腹泻症状发生。结论: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关键词 多潘立酮,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功能性消化不良多潘立酮是一种具有抗呕吐作用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可增加胃肠道的蠕动和张力,促进胃排空,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的收缩,临床采用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收到良好效果1。笔者自2008年1月2009年1月选择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多潘立酮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月间门诊就医的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纳入标准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2。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男28例,女32例,平均42.3岁,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平均43.5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治疗方法:观察组口服多潘立酮10 mg,3次/d,饭前2030min口服,对照组口服西沙必利10 mg,3次/d,饭前2030min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1.3 疗效评价:痊愈:经治疗无上腹部疼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出现,观察4周后无复发的情况,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停药1周内重新发作,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该组总例数。1.4 统计学分析:采用2检验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2 结果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9,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1。2.2 不良反应:观察组发生1例女性患者的泌乳反应,无腹部痉挛、口干、皮疹、头痛、腹泻、神经过敏、倦怠、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对照组有2例腹痛、腹泻症状发生。3 讨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以前曾称此病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该病在国外患病率约25%,甚至更多,而随着国内都市节奏加快,功能性消化不良越来越常见。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主要以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为表现,但经过检查并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的一组综合征。医学上将这类患者从广义上统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naldyspesia,简称FD)。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病程经年累月,可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直到现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根据临床认为其发病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知过度、胃肠激素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精神心理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常有紧张、焦虑、抑郁、疑病等表现,人们对升学、就业、下岗、家庭纠纷、事业受挫等切身问题的关心、担忧程度上升,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也在增多3。多潘立酮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药,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可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食管反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抑制恶心、呕吐,并能有效地防止胆汁反流,不影响胃液分泌。本品不易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对脑内多巴胺受体的抑制作用,因此,无锥体外系等神经、精神不良反应4。由于多潘立酮的不良反应有泌乳现象,成年女患者在使用中应定期查血清泌乳素,如发生泌乳现象应及时停药。总之,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4 参考文献1 胡家露,樊代明.内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00.2 刘新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动力异常J.中华消化杂志,2008,22(5):44.3 郭建强,谷成明.多潘立酮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08,40(1):58.4 高 波,卫学红.多潘立酮易致泌乳反应J.首都医药,2008,7(3):27.中心静脉导管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在自发性气胸治疗的临床研究柳勋法,杨 超,钟贤良,钟源波,单爱军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深圳518020)摘 要 目的:探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25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持续低负压,对照组25例,使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等比较,试验组在治疗自发性气胸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自发性气胸,低负压吸引自发性气胸是急诊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指在无外源或介入性因素的影响下,空气经肺实质或脏层胸膜进入胸膜腔,使得胸膜腔积气,需要临床紧急处理1。我科在对自发性气胸的患者采取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7月2011年4月收治我科的自发性气胸患者50例,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1664岁,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生气胸,经胸片提示肺组织压缩30%以上。1.2 材料:中心静脉导管采用深圳市益心达器械公司提供的胸腔专用闭式引流管(编号: 8FX20CM),中心负压为以“Y”形塑料管接病房中心负压,“Y”形塑料管一端接负压,另外两个端口,一个接单腔水封瓶,一个端口空余,以免负压过大对肺组织产生损伤,负压调制在-1-5 kPa。1.3 方法:在胸腔闭式引流术中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导管接单腔水封瓶。实验组患者在第2天水封瓶的另一端口接通低负压并持续吸引。2 结果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2.2 两组患者治疗结局:治愈:单纯引流后肺复张出院,好转:引流后加胸腔注射高糖,肺复张后出院,无效:引流后需行胸腔镜手术。见表2。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见表3。3 讨论 目前,大部分医院使用的中心供氧、中央空调及中心负压集中的病房。如果负压一直接通水封瓶,一来负压的压力不好调节,二是如果负压过大,容易引起肺部复张性水肿,所以在负压的调节上采取了“Y”形塑料管,以便于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从两组治疗效果来看,试验组的肺复张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对比单纯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试验组患者加上持续负压吸引后,其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较低。笔者分析有如下几点原因:加速患者胸膜腔的气体排出,缩短肺复张的时间,使胸膜腔处于低负压的生理状态下,使肺大泡破裂处与壁层胸膜更好的贴附,加速破口的愈合,在引流中,胸膜腔里的一些成分如渗出液、血液等容易堵管,加上负压后,有利于此类物质的排出。从所得出的数据来看,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其治疗效果好、住院时间短、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2。4 参考文献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 .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6-122.2 李 乔,吴 瑞,卢家胜.两种管径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观察(附64例报告)J. 临床肺科杂志, 2010,6(15):861.活血补髓汤治疗中晚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研究张 强 (陕西省西安市华山中心医院,陕西 西安 710043)摘 要目的:观察活血补髓汤治疗中晚期股骨头坏死(ARCO、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6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平均随访4.2年,治疗前Harris评分(59.29.7)分,治疗后(74.2 13.1)分,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a期12髋,b期42髋,期26髋。a中有5髋发展至b,3髋发展至期,b中有2l髋发展至期。Kaplan-Meier生存分析平均生存时间为5.2年(95CI,4.85.5),4年生存率为87.4。结论:活血补髓汤可提高中晚期股骨头的生存率,改善其髋关节功能。关键词 活血补髓汤,股骨头坏死,疗效中晚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多年来一直是困扰骨科医生的难题,研究显示,全髋关节置换因其失败率较高,而且需多次修整,因此给其应用带来不便,西药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停滞不前,且因股骨头坏死大多系老年人,因此耐受性差,此时,中医的出现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1。临床中我院使用的活血补髓汤方剂可以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调节血液循环,对中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现将使用体会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06年9月骨科门诊股骨头坏死患者61例,获得随访50例80髋,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2364岁,平均43.5岁。其中创伤性股骨头坏死2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17例,乙醇性21例,激素和乙醇性2例,特发性8例。1.2 治疗方法:参照日本骨坏死多中心协会提出的临床诊断股骨头坏死标准,给予活血补髓汤口服,1剂/d,分2次服用。健脾补肾方主要由丹参、黄芪、当归、仙灵脾、骨碎补、牛膝、甘草等组成,有活血化瘀、补益肝肾、消肿止痛的作用2。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假设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随访情况:本组共61例,11例失访,随访50例80髋,随访平均随访4.2年,随访率81.96。2.2 髋关节功能:治疗前平均Harris评分(59.29.7)分,治疗后评分(74.213.1)分,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2.3 治疗前后髋关节变化及髋关节进展情况:治疗前a期12例,b期42例,期26例,治疗后a期4例,另有5例发展为b期,3例发展期,b期21例,另有2例发展为期。通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髋关节保留情况:50例患者中,至随访结束时,4例6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有2例4髋行坏死骨清除+打压植骨术,Kaplan-Meier生存分析平均生存时间为5.2年,4年生存率为87.4。3 讨论股骨头血液循环障碍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原因。对于中晚期股骨头坏死一直是骨科的难题,治疗上尽量保留股骨头,不仅可以减轻患者负担,也可以减少髋关节置换带来的不便。传统中医药可活血化瘀、补益肝肾、消肿止痛,可明显改善股骨头血液循环。本组通过对比发现使用活血补髓汤后,Harris评分明显提高,平均生存明显延长。提示活血补髓汤治疗能够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调节血液循环,对中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股骨头坏死的中医发病机制,多认为是肝肾亏虚,气滞血瘀3。治疗多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等,各有侧重。中药活血补髓汤主要由丹参、黄芪、当归、仙灵脾、骨碎补、牛膝、甘草等组成,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益肝肾、消肿止痛的作用,进而起到对股骨头坏死治疗作用。综上所述,活血补髓汤可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调节血液循环,对中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特别是对早期患者疗效更好3。4 参考文献1 林向全,余 航,王武亮.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0,26(6):119.2 侯昭才,韦树长,李炳灿.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CT及MRI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5):699.3 李 刚.中药活血补髓汤治疗股骨头坏死21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6):42.鼻内镜鼻窦术后术腔处理的比较研究吴 伟 (广西合浦县人民医院,广西 合浦 536100)摘 要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鼻内镜鼻窦术后术腔处理方法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34例患者,治愈14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29%,治疗组34例患者,治愈18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18%,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选择合适的术后术腔处理方法对于提高鼻内镜鼻窦手术的临床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鼻内镜,鼻窦,术腔随着鼻内镜鼻窦手术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方面的广泛开展,临床上已经证实如何对鼻内镜鼻窦术后术腔进行妥善处理与手术疗效密切相关,因此,鼻内镜鼻窦术后术腔的处理越来越受到广大鼻科医师和患者的重视1。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处理方法对于手术疗效的影响,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1769岁,平均34.1岁。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的症状,术前行鼻窦CT检查。按海口ESS诊断标准2,型2期7例,型3期8例,型2期19例,3期20例,型14例。根据术后术腔处理方法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1.2 方法: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鼻腔点呋麻合剂3次/d。术中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实施相应的手术,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和激素,鼻腔4872 h抽出填塞物,术腔不作清理。从第3d开始进行彻底的术腔清理。对照组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