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3年高考历史-各地模拟分类汇编-宋明理学-华东师大版.doc_第1页
上海市2013年高考历史-各地模拟分类汇编-宋明理学-华东师大版.doc_第2页
上海市2013年高考历史-各地模拟分类汇编-宋明理学-华东师大版.doc_第3页
上海市2013年高考历史-各地模拟分类汇编-宋明理学-华东师大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明理学1(2013上海徐汇一模32)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界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答案】B项3分,C、D项1分,A项0分2(2013上海闵行一模15)清朝康熙皇帝曾为一位思想家撰写一副对联:“集大成而绍千百年绝传之学,启愚蒙而定亿万世一定之规。”这位思想家是()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答案】C3(2013上海黄浦一模10)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 C万物本源 D抗衡佛道【答案】C4(2013上海杨浦二模8)下列关于朱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展了孔子的的学说,提出“仁政”的主张 B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大一统”“天人感应”是其思想核心 D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是万事万物的总法则【答案】D5(2013上海徐汇二模7)一位学者有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屩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这种把自然与人心结合加以论述的学问应是()A汉代经学 B唐代佛学 C宋代理学 D清代考据学【答案】C6(2013上海闵行二模15)“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答案】A7(2013上海黄浦二模12)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心,即是理也 B反对人们各种各样的欲望C理是万物本原D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答案】D8(2013上海虹口二模17)有学者对某位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橫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释、道,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尤其沿袭伊川的最多。”这位思想家是()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康有为【答案】C9.(2013上海松江三模31)“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的学术特点是()A自我中心,排斥外来思想 B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答案】D项3分,A、B项1分,C项0分10(2013上海虹口三模9)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理学思想相符的是()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李恢:“良禽择木而栖息,贤臣择主而事。”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 B C D【答案】B11(2013上海普陀一模36)儒学思想(12分)材料一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不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恶论”。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材料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正其谊(义),则利自在;专去计较利,未必有利。”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而孔子则认为,“君子喻(看重)于义,小人喻于利。”问题:(1)材料一中共有3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指出一处错误并改正得1分,仅指出错误不得分)并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孔子与朱熹的义利观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产生的背景。(8分)【答案】(1)“战国”改为“春秋” ;“调和”改为“对立” ;“休养生息”改为“强化中央集权”(或”大一统”)(3分) (秦汉)儒家思想的演变(1分)(2)不同:孔子主张“重义轻利”,孔子所追求的“礼”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朱熹则强调“以义取利”(或“义”在“取利”中的重要性);体现了义利观念的进步(4分) 宋朝时,秦汉前的儒学不能适应中国封建统治的需要,加之佛学和道教的发展,因而,理学在继承发展儒学的基础上,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形成中国儒学新思想。(4分)12(2013上海浦东一模40)孔子与宪法(25分)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以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入于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所结晶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陈腐死人之宪法,非我辈生人之宪法也!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孔子者,国民中一部份所谓孔子之徒者之圣人也。宪法者,中华民国国民全体无问其信仰之为佛为耶,无问其种族之为蒙为回,所资以生存乐利之信条也。以一部份人尊崇之圣人入於全国所托命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一部份人之宪法,非国民全体之宪法也;所谓孔教徒之宪法,非汉满蒙藏回释道耶诸族诸教共同遵守之宪法也;乃一小社会之宪法,非一国家之宪法也。孔子之道者,含混无界之辞也。宪法者,一文一字均有极确之意义,极强之效力者也。今以含混无界之辞入于辞严力强之宪法,无论实施之效力,不克普及於全国,即此小部份之人将欲遵此条文,亦苦于无确切之域以资循守。总之,宪法与孔子发生关系,为最背于其性质之事实。吾人甚希望于二读会时,删去此项,以全宪法之效力。此一部尊崇孔子之人,尽可听其自由以事传播。国家并无法律以禁止之,社会并可另设方法以奖助之,何必定欲以宪法之权威,为孔子壮其声势,俾他种宗教、他种学派不得其相当之分于宪法而后快于心欤?李大钊孔子与宪法问题:(1)根据材料,概括李大钊反对孔子入宪的主要理由。(4分)(2)孔子是怎样成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的? (6分)(3)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李大钊的观点的认识?(15分)【答案】(1)(4分) 水平l:基于有效的证据进行准确表述。 孔子之道是古老、陈腐(落后、过时)的传统思想。 孔子之道是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 孔子之道是部分中国民众的信仰,不是全体国民的信仰。 孔子之道含混,无法准确界定把握。 水平2:抄袭材料或者证据表述不齐全(2分)。 其他答案:错误的表述,或概述与证据不一致(0分)。(2)(6分)水平1:将儒学思想的发展与社会地位的变迁准确关联。如: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及其传人宣扬主张“仁”与“礼”,企图重建周礼权威,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形成儒家学派,并影响社会;(2分)西汉董仲舒等提出“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并被汉武帝采纳实行(或为儒学敷上了浓郁的神学色彩并取得了独尊地位),孔子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2分)两宋程朱融合儒释道思想,创立理学,把伦理纲常提升为宇宙本原,使儒学精致而周密,成为居于正统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2分)水平2:单纯表述儒家思想的发展或社会地位的变迁(3分)水平3:表述不完整(1-2分)。 其他答案:错误的表述,或儒学思想的发展与社会地位的变迁关联混乱错误(0分)。(3)(15分)综合评分水平l:能全面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并作合理解释的12-15分。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充分,分析不充分(7-11分)水平3:就文本本身提出观点(3-6分)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材料无关(0-2分)分项评分参考: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l:能够将李大钊作为文化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3分) 李大钊对孔子之道与宪法关系的解读是对儒学的一种社会现实主义的诠释,是其将自身的思想信仰投射于他者的结果。 水平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2分)李大钊对孔子之道与宪法关系的解读是基于当时中国社会转型期间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文化激烈冲突的现实思考。 水平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1分) 李大钊对孔子之道与宪法关系的解读有现实合理性 李大钊对孔子之道与宪法关系的解读功利主义的偏见 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分) 李大钊主张建立民主和科学,反对旧思想、旧礼教、旧道德。分项二:史实 水平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6分) 水平2: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4分) 水平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2分)水平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0分)评分项三:论述 水平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3分)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2分)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1分) 水平4:回避问题。(0分)评分项四:组织 水平1:叙述成结构(3分)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2分)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13(2013上海闵行一模37)词义释史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材料二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问题:(2)材料二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1分)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2分)【答案】(2)科举制度(1分);“究天理”(或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境界)(2分)14(2013上海虹口三模38)文明的创新和发展: 历史的发展是延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中华文明的发展几千年来一脉相承,但几次重要的历史变革和转型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唐宋变革论”是20世纪中外历史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这种观点认为,唐宋时期,中国历史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其不如此。”在唐宋之间的社会历史演变中,秦汉至隋唐的门阀贵族没落下去了,而科举官僚兴起:实物经济受到削弱,而货币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由上流社会的士大夫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到平民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问题(12分)(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你是否认同“唐宋时期,中国历史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请说出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