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生物与环境(学生).doc_第1页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学生).doc_第2页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学生).doc_第3页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学生).doc_第4页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学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考纲解读】1、种群的数量变化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构建网络】晨读课堂新坐标60页63页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土壤中的小动物的调查方法 。(4)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的调查方法 。探究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项目“J”型曲线“S” 型曲线前提条件种群增长率K值(环境负荷量)1、请填写下列表格2、种群的三种存活曲线如图(1)型 (凹型) :该类动物在 期有极高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 (2)型 (直线型):种群各年龄的死亡率 ,如水螅。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的成年阶段等。 (3)型(凸型):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 ,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盘羊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等。如果为野生动物,据此我们应做好 的保护工作。【例1】(2011浙江理综,5)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龄/年012345678910111213存活数/只1 0008017897767647346886405714392529663死亡数/只199121312304648491321871569033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来源于存活数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位练习一】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2)根据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若出现_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3)曲线和曲线代表的种群进化速度较快的是_,其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_(一定/不一定)会发生改变。(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曲线表示太湖中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点后,增长率为0。 点增长速率最快,ef段增长数率减慢,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点后进行,原因是_。探究二: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例2】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度为灌木丛和林地的过程叫做_。研究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_。(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群落类型树种数量平均胸径(cm)平均高(m):撂荒7年的次生林228.76.3:25年的次生林8110.48.4:50年的次生林9611.89.2: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12813.710.5分析上表可知:_。_。(3)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采用_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在取样的过程中要注意_。同时发现植物间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探究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3】下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的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字母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中,e为三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B如果大量捕杀e,则d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C进入c的能量一部分通过c的呼吸作用被消耗,约有10%20%的能量传给d,另一部分流入fD由于长期使用DDT,c种群产生了对DDT的抗药性,c种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变异的结果回扣课本(一)生态系统结构的含有 (二)、能量流动的分析归纳:如图为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思考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多少?2、a1中能量的去向:(填写a2和a3代表的实际含义)a1= + a1= + + 3.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100%4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多少?a4a75试比较第二营养级摄取的能量、储存的能量以及同化的能量的大小。摄取量同化量储存的能量6a6与a5的关系:(三)物质循环【回归课本】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等元素的循环,具有全球性。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 或 而实现的。实现碳在 和 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 和 。注意:1、在生物群落内部物质不能循环,是单向的,只能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呼吸等形式反复循环。2过多地使用氮肥、磷肥等会引起什么后果?【提示】 过多地使用氮肥、磷肥等会使土壤中氮、磷的含量增多,过多的氮、磷流入水体可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等过度繁殖,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稳态被破坏。(三)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但机体内部如激素等信息的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例4】 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圆满闭幕。这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围绕着这样的理念,上海世博园区内的低碳元素比比皆是。下图1所示碳循环,图2示图1中的生物种群及相互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1)细菌可能参与图1中的 过程(填序号)。(2)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燃料化石燃料,使碳主要以 的形式进入大气圈。因此,可以采用 等措施来减少温室效应。各国气体排放均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_的特点。(3)若参与过程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越高。(4)在图2中,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 作用。(5)调查C类中某种生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设E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81010kJ;B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4108kJ,则A种群干物质中最多能蕴藏的能量值是 。(6)请再例举两项影响人类发展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_。探究四:生态系统的稳态和保护【例5】(2010年北京)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例6】(2011安徽卷)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城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优异的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 ,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随堂检测1(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下列关于热带雨林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的比较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与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比广东南岭低C热带雨林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不再发生演替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比泰梅尔半岛冰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3.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条件允许的最大值,b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最大值由K1变为K2。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A.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B.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D.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4、(2011北京)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5(创新预测)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B在群落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大D发展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6、(2011青岛模拟)某草原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数量关系如下表。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 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 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生产者固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单位:百万千焦)种群 同化量 净同化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 A65.53.015.041.5B14.050.522.5C20.61.4微量(不计) 无 A.种群A、B、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种群B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种群C对其有选择捕食的结果C.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12%D.种群A的净同化量为59.5 百万千焦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注: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初级消费者产生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c1中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c1表示初级消费者所含能量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8、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B.种群B在第35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减少所致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9右图表示铜污染对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铜浓度10ug/L培养液 无铜培养液a铜浓度30ug/L培养液 无铜培养液b水蚤的数目甲乙甲乙响。a、b分别表示先将两种水蚤培养在不同铜度培养液,然后培养在无铜适宜培养液而获得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结论不合理的是A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生态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甲生态优势明显B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乙的生态优势更明显C环境改变可改变两种生物之间原有的种间关系D环境改变可改变生物之间原有的生态优势关系10.下列表格内数值表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一年内主要营养级的能量,下图方框内表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分析回答:生物aibi浮游植物(a1,b1)9 0008 100浮游动物(a1,b2)700600又翅目幼虫(a3,b3)150120摇蚊(a4,b4)1 000900太阳鱼(a5,b5)200210鲈鱼(a6,b6)4530注:ai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总能量;bi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摄取的能量;i表示生物类群。(1)该池塘生态系统内食物链的条数为 条,其中处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 。(2)该生态系统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是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渠道是 ;图中显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途径有 _ 条。(4)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 。(5)一年内,“bi”的利用途径有: 。(6)对人而言,如果从该池塘生态系统获取最大能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7)“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太阳鱼”这条食物链的存在,对太阳鱼的影响是 。11、非洲某草原生态系统有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1)这个食物网包括 条食物链。(2)狮子在这个食物网中占据哪几个营养级 ,狮子和野狗的关系是 。(3)当这个草原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输入系统的能量 输出系统的能量;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形式是 。(4)已知在人类干预作用前,这块草原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这块草原的生产者固定太阳能为300万千焦。按10%能量流动效率,设一种生物被下一个营养级各种生物平均摄食,此时狮群获得的能量正好维持一个种群的生存。这时狮群获得的能量是 万千焦。(5)后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鼠类大量繁殖,种群密度大增。此时鼠类摄取的能量占本营养级的2/3。其仍按10%能量流动,其他生物量被下一个营养级各种生物平均摄食,计算人类干预后,狮群能够获得的能量为 万千焦。如果狮群维持原有的种群数量继续生存,狮子的捕食区域的面积应是原来的 倍。如果草原的面积有限,则预测狮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