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doc_第1页
武夷岩茶.doc_第2页
武夷岩茶.doc_第3页
武夷岩茶.doc_第4页
武夷岩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夷岩茶一、 渊源追溯1、 历史悠久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与武夷茶双绝人寰,著称于世。 武夷山何时有茶?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见崇安县志第19卷)。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晚甘”,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侯”,乃尊称。“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县尚未建置,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从此,“晚甘侯”遂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清朝闽北人蒋蘅写的晚甘侯传一文中,更是通篇以拟人化的笔法,酣畅淋漓地为武夷岩茶写传。他写道:“晚甘侯,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迥出尘表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该传沿用了前人对武夷岩茶的美称“晚甘侯”,以拟人化的笔法记述了它的姓名和表字:姓甘,名如荠,字森伯。作者巧妙地用了诗经中的典故,予武夷岩茶以姓名:甘如荠。诗经邶风谷风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晚甘侯作者匠心独具,为甘甜美味的武夷岩茶取了出典于诗经的尊姓大名,令人解颐生津。传中还把武夷岩茶的“茶品”拟人化为“人品”,赞之曰:“君子人也!”足以与周敦颐称莲花为“花之君子”相媲美。 唐代诗人徐夤有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草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见中国古代茶诗选),诗人不但高度评价武夷茶,而且说明武夷茶从研膏转为腊片,且印有飞鹊等装饰图案。值得提及的是,中国第一茶圣陆羽在晚年慕名来到武夷山,写有武夷山记,对武夷君的神话传说,表示兴趣,遂记之。虽然此记已佚,但是从其他的书、志的注释中,尚能见到片言段语。该记当是陆羽在晚年蛰居江西上饶时所撰,于茶经的成书之后若干年,因此也是茶经上未见武夷茶记载的原因之一。为此肯定武夷茶在唐代已有之,且名度很高,深得文人赞赏,引得垂将老矣的陆羽慕名而来。 自唐代孙樵称武夷茶为“晚甘侯”后,历代多有讴歌其者。宋朝陶谷著荈茗录写道:“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烈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者,谁能目之。”森伯既是超群的好茶,而要能体会森伯的佳妙之处,非熟练的评茶者莫属。那么,谁是“森伯”的知遇者呢?晚甘侯传云:“森伯之祖,尝与王肃善。”于是,王肃可以肯定是早期与武夷岩茶(森伯之祖)神交的一位雅士了。宋朝叶清臣在述煮茶小品中也说:“王肃癖于茗饮,”这也说明他算得上一位精于品茶的人。南北朝时期,王肃的父亲王奂在南齐任尚书右仆射(中书郎,宰相的助手),很可能得到进贡的武夷岩茶礼品。因此,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据此论证:武夷茶约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时已初具名度。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散文叶嘉传,也是以拟人化手法记述武夷岩茶的一篇佳作。文章把茶树这种嘉木誉为“叶嘉”,意为“茶叶嘉美”。苏轼为之立传,并在传中曰:“上(汉帝)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从叶嘉传里,我们又可以推测说武夷茶早在约二千年前的汉朝就可能有之,但由于这篇散文略带虚构成份,且有唐代陆羽(733804)茶经在汉帝之前之误,所以不宜作为信史。至于武夷岩茶早在何时问世?不妨当作“武夷岩茶之谜”,让今人去考证。在未有确实答案之前,权以范仲淹的诗句:“武夷仙人从古栽”作为浪漫的“定论”吧!2、 鼎盛时期北宋太平兴国初年,朝廷特置龙凤模印,遣使到建州,监造团茶以别一般的庶饮,龙团凤饼从此诞生。当然也包括产于碧水丹山的武夷奇茗。由于当时崇安尚未建县,而建州的州治建安县已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龙凤团茶也称为北苑茶。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崇安县正式建县,武夷山逐步走向兴盛,文人墨客,达官显宦,释家羽士纷至沓来,名声日高,武夷渐脱“北苑”之统称而独步傲立于茶坛,加之诗人的吟咏,武夷岩茶的名气大盛。民国崇安县新志载:“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剂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苏轼在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由此说明武夷岩茶已经脱颖而出,崛起于岩壑之间,为名家所津津乐道,并开始步入皇家宫室,享誉于朝廷。与此同时,武夷名丛如铁罗汉、坠柳条也开始形成。清朝学者郭伯苍在闽产录异中曾记述:清时山中仍有这两种名丛,皆为宋朝留存下来的茶树,“各仅有一棵,年产少许,为无价宝。” 宋朝南渡以后,来武夷山游览、讲学、隐居者日增,武夷山极为兴盛。儒家羽士、文人墨客,荟萃山中,斗茶品茗,以茶论文,以文论道,极一时之盛,茶事因之兴旺。著名诗人陆游到此赞曰:“建溪官茶天下绝”。(按,建溪起源于武夷山,流经崇安、建阳至建瓯。建溪泛指该三县。)从这诗里,足证武夷茶新军突起,已与北苑茶同负盛名。朱熹在隐屏峰下构筑精舍,著书立说,授经讲学,聚友品茗,可谓是山中大隐者,颇具雅兴,他利用九曲溪上的一块有罅隙的天然石头当做茶灶,以倡导茶事,并咏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传说隐屏峰下,旧有朱熹手植茶一株,因山僧不堪县官铢求,潜以沸汤浇之遂枯的故事。有清人诗句为证:“县官不解修祠祀,但索文公手植茶。”朱熹在寓居武夷山之时,还亲自携篓去茶园采茶,以此为乐事,并以茶坂为题赋诗曰:“携籯北岭西,采撷供茗饮。一啜夜心寒,跏趺谢衾影。”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游武夷诗也咏及武夷茶:“所将白石与青精,漫燃龙竹闲烹煮。武夷之山秀且高,参元堪把死生逃。”(见武夷山志22卷)青精指武夷茶,这位云游道士对武夷山水、茶叶注满情感。“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这是武夷著名道士白玉蟾的水调歌头咏茶中词句,茶如灵丹,清人脾胃。 近年,武夷山市志办方留章先生,收到来自蜀省万源县友人惠寄的信札、资料等,言及于1988年在该县石窝乡古社坪村,发现一方完整的石刻,记载着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王雅父子从福建武夷山移植茶苗于本地种植的始未。碑云“时在元符二载,月应夹钟,当万卉萌芽之盛,阳和煦气已发。前氏府君王雅与令男王敏,得建溪绿茗,于此种植”。此碑中虽写的是“建溪绿茗”,但在此的前几十年,范仲淹诗已经说明“溪边之茶”乃“武夷仙人从古栽”,因此说其是武夷之茶,并不牵强。可见,由于武夷茶在当时享誉极高,名声远播,身价不凡,为国人迢迢而求之品。其青出于蓝,返回巴蜀,荣归故里,理所当然。 凡此说明在宋代脱颖而出、崛起于碧水丹山的武夷茶,与武夷名山同映辉煌,为名家所津津乐道,并开始跻身于皇家宫廷,享誉于朝野,与当时全国兴起的品茶、斗茶、分茶之风尚和合共鸣,集一时之盛,享非凡之誉,乃武夷岩茶千古流芳之缘也。3、 朝贡珍品宋时,由于地方官员的争宠,武夷岩茶名声日高,已悄然进入京都皇室,但真正列为贡御之品而生产制作的还在元、明两朝。 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浙江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山,监制了“石乳”茶数斤入献皇宫,深得皇帝爱赏。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高兴又命令崇安县令亲自监制贡茶,“岁贡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高兴的儿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之职,就近到武夷山督造贡茶。第二年即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他在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的平坂之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岩茶正式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每年必须精工制成龙团饼,沿着驿站递送进入大都(今北京)。当时御茶园的建筑物巍峨、华丽,完全按照皇家的规格模式设计和构建。进了仁凤门,迎面就是拜发殿(亦名“第一春”殿),还有清神堂、思敬堂、焙芳堂、宴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云桥。又有通仙井,覆以龙亭,称之为通仙亭,“皆极丹陛之盛。” 御茶园设有场官、工员。场官主管岁贡之事。后来贡制扩大,采摘、制茶的农户增加到250户,采茶360斤,制龙团五千饼。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崇安县令张瑞本在御茶园的左右侧各建一场,悬挂“茶场”的大匾。元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筑一个高五尺的高台,称为“喊山台”,山上还建造了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惊蛰之日,御茶园官吏偕县丞等一定要亲自登临喊山台,祭祀茶神。祭文曰:“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流香,龙团佳味,贡于天下,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申当祭。”祭毕,隶卒鸣金击鼓,鞭炮声响,红烛高烧,茶家拥集台下。同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响彻山谷,回音不绝。在回荡嘹亮的喊山声中,通仙井的井水慢慢上溢,甚为奇异。有人解释之当时已是惊蛰,地气温热,加之祭祀茶神时火熏热炙,地温增高,井水渐溢,这是可能发生的现象,“茶神享醴,井水上溢”之说无非增加一种神奇的色彩,并非迷信,无可厚非。茶农因称通仙井的井水为“呼来泉”。 武夷贡茶鼎盛于元朝。元亡明兴,贡茶制度仍沿袭前朝,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皇帝朱元璋诏令全国产茶之地按规定的每岁贡额送京,并诏颁福建建宁(按,武夷山当时归属于建宁府)所贡的茶为上品。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并下令不得辗捣为“大小龙团”,按新的制作方法改制成为芽茶入贡。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由于御茶园疏于管理,茶树枯败,茶业衰落,武夷岩茶遂免于进贡。御茶园前后经历255年。它的兴废,引起了后人的深深喟叹。编纂武夷山志的清人董天工在贡茶有感中写道:“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壑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夸。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御茶园精制贡茶,取悦天子,源于进献贡茶的北宋蔡襄(曾任端明殿学士),其造成加重茶农负担,理应受到抨击。但由于御茶园悉心栽培和精工制作贡茶,使武夷岩茶品质益精,影响日大,独秀于茶坛,称雄于建州,为世人青睐,被皇帝天子所确认,进一步确定了武夷岩茶正统的高贵地位,其客观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4、晚甘侯传 清蒋衡晚甘侯,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回出尘表。呼吸之间,清风徐来,相对弥永,觉心神倍爽,顷滞顿消。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然亦卒以此不谐于俗。庆历间,蔡君谟襄为福建运使,始荐于朝。得召对,使待诏尚食郎,而为开府于建之凤凰山,置北苑使领之。培植造就,岁拔其尤以贡。是时上眷方隆,当宵衣恭默,尝得侍禁秘。森伯虽故冷面,而上愈益优渥之;亦时时进苦口,上亦茹纳之。由是森伯声价重天下,公卿争欲得以为荣。已而,其别族之居日注者渐有名两浙间,而双井白氏尤盛。世皆以其甘脆可悦,而嫌森伯之难近也。久之,遂得进幸,而渐绌森伯。未几,罢贡,放还乡里,森伯疾俗好之难谐也。真赏之,莫逢也;夭邪之,害正也。优游林下,日与幽人逸士游。尝慷慨太息,以为自古人君莫不欲得苦口之臣,职司喉舌,翼有补导。卒之,便利之徒日以进,刚严之士日疏者,盖甘乃易入,苦则难茹,人情然也。与眉山苏轼最善,轼有寄钱安道诗,论及森伯。至此之汲暗,盖宽饶。森伯闻之,叹曰:“东坡,我鲍叔也。抑吾于苏氏微特,臭味之投,毋亦其性有近焉者乎?熙宁、绍圣不可言矣。当元祐时,司马君实得政,君子道长矣。而东坡犹以不安于朝。洎建中初,韩、曾崛起,党籍诸臣,以次收用,独苏氏兄弟尚领宫祠。故东坡论争以苦硬。如坡者正,复坐硬耳。夫以元祐、建中之会,司马、韩曾之贤,犹不能无限于二苏。他何论焉。时事若此,可以隐矣。先是森伯之祖,尝与王肃善。及肃入魏,而见辱于酪奴。至是又为日注、双井后进夭邪者所夺,遂戒子孙勿士进。及卒,同人私谥曰晚甘侯,表其节也。子孙散处建阳、武夷者甚藩滋,而森严芳洁,大有乃祖风。赞曰:建溪山水深厚,其大酵,茂而质直。予尝游武夷,流览三十六峰之胜,见森伯故所,居处山皆石骨,水多甘泉,土性坚而腴。森伯之风味若此,毋亦地气使然耶?嗟夫,以森伯之冷面苦口,虽非如羹之用,使得为御使都谏,其风力顾何如哉?二、 武夷茶趣1、 茶字趣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字极具象征性意义,自“茶”字普遍使用后,古今文人对茶字有不少趣解。 “茶”字来龙去脉:古时候称“茶”为“荼”,何时少了一笔的呢?那是在唐代开元年间,编了一部开元文字音义由唐玄宗作序,书中改“荼”为“茶”。皇帝代序的书谁还敢不遵照执行?经过一段混用时期,“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陆羽撰写茶经时,一律写作“茶”。 以“茶”字象征长寿:茶字以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所以把一百零八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许多人便将“茶”字代表长寿。 让“茶”字回归自然:“茶”字由草字头、“人”及“木”字三部份构成,“人”字在草字头之下,“木”字之上,意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喝茶,也表示引导人类回归大自然。2、 茶俗趣谈茶俗是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各呈风采: 茶与婚礼: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茶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它起于何时?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时,饮茶之风甚盛,社会上风俗贵茶,茶叶成为婚姻不可少的礼品。宋时,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至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如红楼梦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诙谐地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 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民族。蒙古族订婚,说亲都要带茶叶表示爱情珍贵。回族、满族、哈萨克族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品都是茶叶。回族称定婚为“定茶”,“吃喜茶”,满族称“下大茶”。 武夷山人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有作礼物的,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 总之,从古到今,我国的许多地方,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茶来作礼仪。 茶与祭祀: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南北朝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493年)遗诏说:“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上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萧颐是南朝比较节俭的少数统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为祭,把民间的礼俗,吸收到统治阶级的丧礼中,并鼓励和推广了这种制度。 把茶用作丧事祭品,只是祭礼的一种。我国的祭祀活动,还有祭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仙、祭佛,不可尽言。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象征。 我国许多兄弟民族,也有以茶为祭品的习惯。如布侬人的祭土地活动,每月初一、十五,由全寨各家轮流到庙中点灯敬茶,祈求土地神保护全寨人畜平安。祭品很简单,主要是用茶。再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无论男女老少,在死前快断气时,都要往死者嘴里放些银末、茶叶和米粒,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到“神地”。 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现象。 饮茶习俗: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有的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A、敬茶:在武夷山的农村较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来敬茶”,“一杯香茗暂留客”,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 宋代以来,武夷山民间流传着“客至莫嫌茶当酒”的风俗,大抵客至,寒暄问候,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着茶,微笑地说:“请用茶”。饮茶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端杯细啜,赞主人茶叶佳、好,一道茶后,寒暄叙话,主人复斟茶,饮毕不能将余渣倾倒,主人要待客人告别后方可清理、洗涤茶具。 B、擂茶:武夷山有的村流行着一种“喝擂茶”的习俗。擂茶是农家招待客人必备的饮料,其原料一般只用茶叶、大米、桔皮擂制。讲究的还放入适量的中药菌陈、甘草、川芎、肉桂等。喝起来特别香甜,是一种可口的饮料,特别是在炎夏,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备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黄豆、爆米花、笋干、南瓜干、咸菜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敬茶时擂茶碗内溢出的阵阵酥香、甘香、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实在令人心驰神往,是待客的佳品。C、“三道茶”。“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三道茶”包括“迎宾茶”、“留客茶”、“祝福茶”。 “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笋干、芋果等。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 “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武夷岩茶的色、香、味。一边品茶,一边清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 “祝福茶”在客人即将告辞时,再送上一杯茶,并赠以祝福的吉言。3、 茶联趣集茶联,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字数多少不限,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楼、茶馆、茶室、茶叶店、茶座及茶人的起居室内,都可见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目前武夷山许多从事茶事活动的场所,也有不少茶联,古代的、现代的,以赞美武夷茶的居多。 古代茶联: 陆羽普经卢仝解渴, 武夷品俊顾渚香浓。 龙井泉多奇味, 武夷茶发异香。 九曲夷山采雀舌, 一溪活水煮龙团。 滋味美如花上露, 清凉净似石中泉。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须花。 茶科所、御茶园、水帘洞的茶联: 碧水煮红袍细品神奇岩韵, 丹山采肉桂饱领仙境风情。(茶科所) 岩茶以得天独厚所制之工非草创, 泉水唯在山者清前后接踵若薪传。(御茶园) 客至莫嫌茶当酒, 山居偏偶竹为邻。(水帘洞茶室) 成都一名联 四川成都,据说早年有家茶馆,兼营酒铺,但因经营缺少特色,生意清淡。后来,店主参照当地商家的风习,请当地才子书写了一副茶酒联,曰: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这副茶联,既奇特,又贴切,雅俗共赏,人们交口相传,茶人、酒客慕名前往,结果经营大有起色。4、 名泉趣谈自古以来,茶人对泉水情有独钟,这不仅是因为泉水轻清甘活,最宜于烹茶,同时还因为名泉清流、淙淙潺潺的声响引人遐想。品水鉴泉在古今茶人中流传着许多佳话趣谈。 武夷山的“呼来泉”又名通仙井 武夷山四曲御茶园内(现茶叶研究所品种园中)至今还依然保留着一口水清甘洌的“通仙井”,又称“呼来泉”。 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设置御茶园时,挖凿了一口“通仙井”,井沿为八卦形,在通仙井旁还盖了一座别具一格、高七尺、宽与深二丈见宽的“喊山台”。每年惊蛰这一天,县令带领官员、绅士、茶商、茶农等在这里举行祭祀茶神仪式,至祭文、鸣金击鼓,参祭众人齐呼:“茶发芽、茶发芽”据说这声浪使通仙井内的井水频频升降,为此人们称井内的泉水是“呼来泉”。 “呼来泉”又名“通仙井”还有另一种说法,武夷山曾是道、释、儒三教并存的历史文化名山。但唐代以后以道教占统治地位,因此许多峰峦溪涧的命名都带上浓郁的道家色彩,道家还将武夷山景区分成了三片,九曲溪一片、溪北一片、溪南一片。水的北面叫“阳”,水的南面叫“阴”。而九曲溪北,冲佑观附近,有一眼“龙井”,正是“鱼井”,“鱼”为“阴阳鱼”之鱼,四曲溪南即御茶园内有一眼“通仙井”又名“呼来泉”,两口井是阴阳鱼的眼睛,全部合在一起正好是一幅阴阳鱼太极图。 山东济南有一名泉趵突泉 其泉水是自地下岩洞的裂缝中涌出,三窟并发,浪花四溅,声若隐雷,势如鼎沸,平均流量为1600公升秒。相传清乾隆皇帝巡视江南途经济南时品尝了趵突泉水,觉得这泉水竟比京师玉泉水更清洌甘美,于是赐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乾隆先后封了两个“天下第一泉”,看来皇帝的“金口玉言”也有信口开河的时候。 江西九江庐山康王谷水帘泉 在庐山东谷会仙亭旁。唐代茶人陆羽,当年在游历名山大川,品鉴天下名泉佳水时,曾登临庐山,品评诸泉,觉得水色清碧,其味甘美,于是将水帘泉评为“天下第一泉”。 站在观山(庐山山名之一)之上,可见一缕天泉,垂直而下,落在大盘石上,发出洪钟般的响声,泉水经过折迭散而复聚,再曲折回绕,又往下泻,谷风吹来,泉水如涓飘于空中,好似万斗明珠,随风散落,在阳光下,五光十色,蔚为壮观。这康主谷水帘泉,自从陆羽评为“天下第一名泉”之后,曾盛极一时。嗜茶品泉者接踵而至。宋代苏轼、陆游等都品鉴过水帘泉之水,并写下了品泉诗章。三、 岩茶探究1、 武夷茶史大自然的恩赐造就了风光绮丽的武夷山水,也给武夷茶树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武夷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武夷茶名)著称于世。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送茶予焦刑部书云:“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这是有关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武夷茶最早采叶作饼,以“森伯之祖”而闻名。到唐时,以研膏茶出现,它是一种不加香料的自然茶。九世纪,武夷茶从研膏转为腊面,而且有飞鹊之饰和加入香料配制成片状茶型,当时已作为高贵的馈赠礼品之用。至宋代武夷茶在研膏、腊面的基础上,又制作蒸青大小龙凤团茶,部分极品随北苑进贡朝廷。当时就有“茶出武夷,其品最佳”的记载。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四曲设置御茶园,制龙团五千饼。每年惊蛰,当地县丞要亲临御茶园的“喊山台”祭祀茶神,此时的“石乳”茶是贡茶极品。至明代洪武年间(1392年),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绿茶。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创制小种红茶,到十七世纪清代达到全盛时期,扬名四海。由于小种红茶制法繁复,红茶逐渐衰弱,于是武夷山茶农又创制“三红七绿”的青茶,即现在所称的“岩茶”(又称乌龙茶)。到十九世纪初,岩茶已发展到盛期。随后,至民国后期,岩茶又一度衰弱。新中国成立后,武夷岩茶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现已创历史的高峰。2、 武夷名丛大红袍武夷名丛中数大红袍享有最高声誉,名居武夷岩茶“五大名丛”之首,素有“岩茶之王”的美称。 大红袍母树于明末清初发现并采制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数百年来盛名不衰,其传说颇多,广为流传。大红袍母树生长在武夷山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两旁岩壁矗立,日照不长,温度适宜,终年有涓涓细泉滋润茶树,由枯叶、苔藓等植物腐烂形成的有机物,肥沃土地,为茶树补充养分,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得天独厚,品质超群。古时采摘大红袍,需焚香礼拜,设坛诵经,使用特制器具,由名茶师制作。解放初期,大红袍在采制期间有驻军看守,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并称重后签字,最后加封后由专人送呈当地市人民政府。现在,大红袍母树的管理、采制已由市政府指定交市岩茶总公司茶叶研究所管理、制作。 大红袍的品质优异,独具特色,“岩韵”特显,香气馥郁,回味甘爽,与其它名丛对照冲至九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 如今,对大红袍只能观其形,难以品其味的历史已经结束。由无性繁殖的大红袍已批量投放市场,其品质保持原种的优良特性。是武夷山的名牌产品。 母树大红袍茶叶,在一九九八年九月十八日第五届武夷岩茶节的拍卖会上,拍出天价,净含量20克的母树大红袍茶叶拍卖价15.68万元,创下了茶叶拍卖史上的奇迹。 铁罗汉武夷最早的名丛,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并(1886年)载:“铁罗汉为武夷宋树名,叶长。”其成名较早。 铁罗汉名丛的原产地说的较多的是武夷山慧苑岩的内鬼洞中(亦称蜂窠坑)。茶丛根值于长仅丈许的狭窄的隙地间,两边高耸的崖壁,边上有小涧水流以滋润茶丛。铁罗汉树丛较高,生长茂盛,叶长而大,叶色细嫩光亮。经无性繁殖,生长良好,品质极佳。 据说历史上,惠安的施集泉茶店(1781年)经营武夷岩茶以“铁罗汉”最为名贵,有治病的奇效。1890年和1931年前后惠安县曾发生两次时疫,病人饮用施集泉经营的武夷岩茶铁罗汉后,部分人得以治愈,它是惠安沿海居民居家出海的必备良药。现在该茶也有小批量生产。 半天腰武夷五大名丛之一。原产于九龙窠三花峰的半山腰。原名半天鹞,其名来源于明朝永乐年间。据说天心永乐禅寺方丈,一日偶得一梦,梦见一只洁白的鹞,嘴里含着一颗闪光的宝石被一只巨鹰紧追不舍后将宝石落在三花峰的半山腰上。为了证实梦的灵验,方丈派了一位小和尚登峰寻找。小和尚从蓑衣峰旁翻越直至三花峰顶,而后用绳索费尽周折,到了三花峰的半山腰寻找宝石。“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块突起的峭壁上发现一颗绿色的茶籽,已开始吐芽长根,小和尚小心翼翼地拾起,带回庙中,交给方丈。方丈将茶籽亲自培埴,待长到尺余高,仍由小和尚将其移栽上去。因为方丈认为此茶籽系鹞鸟所赐于三花峰的半山腰,不可强占,又似半天空中的一株茶,所以命名为“半天鹞”。由于“鹞”与“腰”同音,又因为生长在半山腰上,久而久之就成了“半天腰”。 为了发展武夷珍贵名丛,七十年代初,茶科所科研人员,深入实地,将其茶树采用无性繁殖于茶科所的品种园内,现该茶已有所发展。 半天腰属灌木型,叶片呈椭圆状,叶色泽深绿光滑,锯齿较浅,成品茶香气浓郁、高长、滋味甜醇。 白鸡冠白鸡冠之名在明代已有传闻。据记载,明代有一知府携眷往武夷,下榻武夷宫,其子忽染疾,腹胀如牛,医药无效。有一寺僧奉一小杯茗,知府啜之味特佳,遂将所余授其子,子病即愈。问其名,僧答白鸡冠。于是奏于帝,帝尝之大悦,敕寺僧守株,年赐银百两,粟四十石,每年封制以进,逐充御茶,至清亦然。 白鸡冠原产地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原产于武夷山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中。另一种说法是在武夷宫的文公祠内。据调查,两地茶树颇为相似。当茶树萌芽、幼叶初展之时,新梢薄软如绸,色泽浅绿微黄,与树上浓绿的老叶形成鲜明的两色层,这也是白鸡冠名称的由来。 白鸡冠现已大量培育成功,每年春季,芽梢萌发时,到武夷山茶叶研究所的品种园中,你可领略“万绿丛中一处黄”白鸡冠茶树的风姿。 武夷肉桂肉桂又名玉桂,是武夷岩茶名丛之一。远在清朝已负盛名。“奇种天然真味好,木瓜微酽桂微辛”,清代蒋衡的茶歌中,对肉桂的独特品质特征作了很高的评价。 肉桂茶树,据记载,最早发现于武夷山慧苑岩。其树型为灌木状,枝条向上伸展而略披张,树幅常在2米以上。叶长椭圆。叶面光滑,色浓绿,叶尖钝而有内缺,具有高产的特性。肉桂茶以香气辛锐持久,桂皮香明显,佳者带奶油香,滋味醇厚回甘快,饮后齿颊留香,喉感润滑而备受人们喜爱。 本世纪40年代,原中央茶叶研究所曾在企山(武夷赤石)名丛观察园中,将肉桂列为诸名丛之前茅。在漫长的岁月里,肉桂从八十年代初的几亩,经无性繁殖已发展到三万多亩,成为武夷岩茶中的主要品种。1982年以来,经国家商业部、农业部评比,已先后四次获得国家级名茶称号。1992年、1995年连续两年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7年,第三届农业博览会上,获名牌产品称号,1998年首届茶博览会上获金奖。目前武夷肉桂已成为各厂家大批量生产销售的当家品种。 水金龟水金龟扬名于清末,其产权的归属,在历史上还有一段趣话,也因此,水金龟身价更为不凡。据说,水金龟茶树原产于天心岩杜葛寨下。一日大雨倾盆如注,致使峰顶茶园边岸坍塌,茶树被水冲至牛栏坑头之半岩石凹处。兰谷岩主就势凿石设阶,砌筑石围,壅土以蓄之,并命名为水金龟。民国八九年间(1919-1920年)磊石寺与天心寺双方为水金龟的产权归属费金数千。后经公堂判定,认为茶树非被人盗窃,系天然造成,判归兰谷所有,足见此树的名贵。 水金龟树皮灰白色,枝条略弯曲,叶长圆形,翠绿色,有光泽,品质极佳,为武夷岩茶五大名丛之一。 武夷水仙水仙原产于建阳水吉大湖村的严义山祝仙洞,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泉州人苏姓者,居住大湖村,一天前往对岸的严义山,途经祝仙洞下,看见一棵树,叶粗长,采回试以制乌龙茶制法,竟有天然花香,并命名为“祝仙”。由于当地“祝”、“水”同音,故名“水仙”。 水仙种在光绪年间,移植武夷山后,在优异的自然环境下繁育种植,更显其高产优质的品种特性。 武夷水仙系半乔木状,树势高大,自然生长树幅高5米左右,枝干直立,主干粗大。叶色浓绿富有光泽,叶面平滑富草质,叶肉特厚。制成的成品茶外形壮实匀整,叶端扭曲,色泽油润沙绿,呈“蜻蜓头、青蛙腿”状,水仙茶香气浓郁芳芬,颇似兰花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厚软黄亮,叶缘朱砂红边,即“三红七青”,由于武夷水仙茶品质稳定,长期以来盛誉不衰,至今仍是畅销的品种之一。并获得越来越多的人青睐。3、 品种特征武夷岩茶品种很多,品种特征各异,有的较为明显,有的差异甚微。因此区别品种是件不易之事,需要有过长期的观察、辨别、比较才能分别清楚。分辨的办法,主要是从茶树的枝、干、叶,成品茶的外形、香型,茶汤味道等方面进行。茶树枝叶等的差别还较易分出,香型上的差异更是靠嗅觉辨之,微乎、微乎!明人张源在茶录中说:香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各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问香,此皆不正之香。岩茶首重“岩韵”,讲究“香、清、甘、活”和“喉韵”“嘴底”“杯底香”等体味享受。现将几种主要的品种特征大体简介如下:水仙:其树高大,枝干直立,树高最大者有米、树冠米、主干厘米。叶有三种:叶大者发芽早,稍细长者发芽较迟,叶近圆者发芽最迟。叶最大最长厘米、宽厘米;一般的叶长厘米,宽厘米。叶面平滑,浓绿有油光,叶脉粗而隐,为对,边缘锯齿较深。开花期早,花多,花朵大,红白色不易结实。成品茶条索肥状,色泽绿褐油润而带宝色,部分叶背呈现沙粒。香浓辛锐、清长,有“兰花之香”。茶汤味浓醇厚,喉韵明显,回甘清爽,汤色浓艳呈橙黄色。耐冲泡,叶底软亮,缘边鲜红。但不耐久贮。 肉桂:树高者达.米,冠米,干粗厘米。枝条向上伸展略扩张。枝叶颇密,叶厚而脆呈浓绿色,叶片光滑,叶缘内翻成瓦筒状,叶尖较钝,椭圆形。叶脉细而隐。萌芽力强。花甚多,花朵小。成品茶外形紧结,色泽青褐鲜润。香极高锐,有明显的桂皮香味,佳者带乳香,有诱人之感,香气久泡尤存。味鲜滑甘润,汤色橙黄清澈,叶底黄亮,红点鲜明,但不很耐泡。 乌龙:乌龙有大叶(高脚)和小叶(矮脚)之分。大叶者高达米,冠.米,主干多。枝条略弯曲,叶脉细而隐,叶尖钝,叶质厚而脆。开花期迟,结实性弱;小叶乌龙最高者厘米,枝叶平展。叶浓绿色,平滑不发光,叶形向下弯曲,叶尖圆钝。主脉特别明显。花朵很小,红白色。成品茶外形紧细,色泽墨绿带褐,有较明显的水蜜桃香,香细而长,有幽远之感。徽含茶汤,有芬芳馥郁之味冲鼻而出。味极甘润,清快爽适,厚而不浓,活色生香,喉韵清冽。茶水明净,汤色金黄。叶底软亮,红点泛现。 佛手:亦叫“雪梨”,又叫“大白”。树高约.米,冠米。树势略扩张,枝条软,性脆。叶特大,近似蛋形,皱曲不平,像梨树叶。叶片厚,兰绿色,叶细有油光,主脉粗显,侧脉稍隐细。萌芽力较弱,花朵结果性差或不结果。此种在民初由安溪茶商(芳茂茶庄)自安溪带到武夷。其成品茶外形肥壮粗实曲皱,状似春蚕。色褐绿鲜润,香浓而清,有明显的雪梨香。味极浓厚,较甘润,有梨味。汤色深橙泛红。叶底粗大黄亮,红边鲜艳,叶背有明显沙粒状。 奇种:又名“菜茶”,是武夷山最早的品种之一。其树丛很矮小,枝干较细。是靠种子播种的有性繁育之品种。花盛籽多,可供播种。其成品茶外形紧结匀整,色泽铁青带褐,较油润,有天然花香,香不强烈,细而含蓄,味醇厚甘爽,喉韵明显,汤色橙黄清明,叶底欠匀净,与其他茶拼配,能提高味感。 梅占:树势高大,只略低于水仙。高者可达.米,冠.米,分枝颇盛。叶厚,成椭圆形,色呈浓绿,深于肉桂,清于铁观音。叶面不平,两缘外展稍朝天,尖端钝圆而略长,锯边呈细浅,却锐坚。花蕊甚多,开花期迟,以十二月中旬花期开最盛。成品茶比较粗紧。茶水金黄色,味浓厚耐泡。香形辛锐,但不够细长。4、 茶质鉴评感官评茶,是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对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和滋味进行审查评定。是确定茶叶质量好差的主要方法。 三看: 一看茶叶外形特征、色泽、整碎度、匀净度及干茶香。好的岩茶外形应条索紧结重实,叶端折皱扭曲,色泽油润,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不带梗朴,不断碎。二看汤色,好的岩茶冲泡后汤色清澈明亮,呈橙红色。三看叶底。叶底是泡开的叶片放在清水碗中,看其粗嫩度以及是否“绿叶红镶边”,好的岩茶叶底肥厚柔软,叶面黄亮,叶缘为红边。 三闻: 武夷岩茶一般要求3次冲泡。第一泡闻岩茶香气的高低、长短、强弱、清浊以及火候。好的武夷岩茶香气清锐细长,无异味。第二泡闻岩茶的香型,好的岩茶具有其独特香型,有水蜜桃香、桂皮香、兰花香、奶油香等。第三泡闻茶香的持久程度。好的岩茶“七泡有余香”。 三品: 也叫尝滋味,一品火功,看是“足火”或是“老火”、“生青”,有无苦、涩感。二品滋味。茶汤的滋味是否鲜爽,好的岩茶,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特征。三品岩韵:品岩韵是品饮武夷岩茶的特色。然而,许多人却认为,这种岩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靠自己用心去领悟。三品中以二品的滋味为茶叶品质好差的主要参考依据。5、 工艺精湛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兼取红、绿茶的制作原理之精华,加上特殊的技术措施,使之岩韵更加醇厚。 岩茶制作工序繁复,工艺细致。主要工序为采青萎凋做青揉捻烘焙拣剔等。 采摘:开采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前开采,夏茶在夏至前,秋茶在立秋后。采摘嫩度对岩茶质量影响颇大。采摘过嫩,无法满足焙制技术的要求,成茶香气偏低,味较苦涩;采摘太老则味淡香粗,成茶正品率低。采摘优质品种、名丛如肉桂等,有特殊要求:雨天不采,有露水不采,烈日不采。一天中最佳采摘时间在914时之中。采摘后的运送中要保持鲜叶的新鲜,特别是要保持原有鲜叶的完整性,尽量避免折断、破伤、散叶、热变等不利于保持品质的现象发生。 萎凋:有日光萎凋和加温萎凋。它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础。萎凋中变化显著的是水分的丧失,促进鲜叶内部发生理化变化。在日光下萎凋,用特制“水筛”干放在倾斜的以小竿组成的晒青架上,并用开筛的手法,根据日光(斜射)强度、风速、湿度等因素和各品种对萎凋的不同要求掌握。在萎凋过程中并筛结合翻拌。操作要轻,以不损伤梗叶为宜,翻后适当缩小摊叶面积,防止水分过多散发。萎凋原则是“宁轻勿过”,才能有利于恢复一部分弹性,俗称“还阳”。除日光外还可采用加温萎凋等方法。 做青:岩茶制作过程中的特有精巧工序,是形成其“三红七绿”即绿叶红镶边的独特风格和色、香、味的重要环节。费时长,要求高,操作细致,变化复杂。从“散水”、“退青”到“青水”、恢复弹性,时而摇动,时而静放,动静结合,反复相互交替的过程,既需摇动发热促进变化,又要静放散热抑制变化。做青的方法是以品种、萎凋程度和当时温湿度变化以及后续工序的要求而采取适当措施,俗称“看青做青”,没有完全相同刻板式的做法,青变即变,气候变即变,需要变则变,以此来塑造岩茶的特有风格和质量要求。 炒青与揉捻:岩茶炒青主要是把前阶段萎凋做青过程已形成的品质相对地固定起来。并起纯化香气的作用。高温下完成团炒、吊炒、翻炒三样主要动作,才能达到品质要求。起锅后趁热迅速于特制的十字状阶梯形的揉捻上揉捻,然后复炒。复炒时间极为短促,是补炒青不足。再加热,促进香韵和味韵的形成,复炒后趁热适当复揉,茶索更为美观。 烘焙:复揉叶经解散后,于焙笼中摊放在特制的有孔平面焙筛上,明火高温水焙,各焙窑温度从高逐渐到低,在不同温度的条件下完成水焙工序。下焙后过筛,置于筛中薄摊后,放在晾青架上晾索,在透晾并茶转色后,付初拣。剔除梗、片,再经巡茶者拣出成形不够好的茶条。拣完加焙炖火,在炖火后团包。团包后,还要最后复火,俗称坑火,以去纸中水分。这样对提高耐泡程度、醇和度、熟化香气及增进汤色能起很明显的作用。炖火结束后,趁热装箱,对岩茶内含物质能起热处理的催化作用,以达到香气、滋味的提高。炖火过程的细致处理,为岩茶所独有,而为任何其它茶所不及。6、 命名分类武夷名丛多达八百余种,茶名琳琅满目,茶树千姿百态,天赋优异,堪称“品种之王国”,其花名的来源大致可分为八类,但都必须要有优异品质为先决条件,然后依据其不同特点命名。 以茶树生产环境而命名的,如不见天、岭上梅、水中仙、过山龙、半天腰、金锁匙、吊金钟。 以茶树形态而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国公鞭、一枝香。 以茶树叶形而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 以茶树叶色而命名的,如太阴、白吊兰、水红梅、绿蒂梅、黄金锭。 以茶树发芽迟早而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 以传说栽植朝代而命名的,如正唐树、正唐梅、宋玉树。 以毛茶制成品其香型而命名的,如肉桂、白瑞香、白麝香、夜来香、十里香。 以神话传说命名的,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吕洞宾、白牡丹、红孩儿。四、 名人与茶1、 唐朝名人与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此为徐夤对武夷茶的赞语:徐夤,字昭梦。福建莆田人,晚唐进士,是第一位以诗文形式歌颂武夷茶的人。他的诗也是咏武夷茶最早的一首诗,唐光启年间(885-887年),徐夤在谢尚书惠腊面茶诗中写道: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木,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他的这首诗不仅高度评价了武夷茶,而且说明了当时武夷山所产的“香腊片”(茶名)已是唐代上层社会的高贵馈赠礼品。2、 宋朝名人与茶范仲淹的斗茶歌是咏武夷茶的第一名篇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脍灸人口,在古代茶文化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这首斗茶歌说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廷命官,在闲适的茗饮中采取的一种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斗水品、茶品(以及诗品)和煮茶技艺的高低。这种方式在宋代文士茗饮活动中颇具代表性,从他的诗可以看出,宋代武夷茶已是茶中极品、也是作为斗茶的茶品。同时写出宋代武夷山斗茶的盛况。其诗为: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古代茶学家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宋代著名书法家。官至端明殿学士,庆历年间(1041-1048)为福建转运使。他是北宋著名贡茶小龙团的创始人,并精于品茗、鉴茶,也是一位嗜茶如命的茶博士。据说蔡襄挥亳作书必以茶为伴。对这样一位十分喜爱茶叶,尤其是对福建茶业有过重要贡献的朝廷命官,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古代的茶学家。蔡襄的茶录以记述茶事为基础,分上下两篇。上篇茶证:“论茶的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 盏、点茶”;下篇器论:“论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茶录最早记述制作小龙团参入香料的情况,提出了品评茶叶色、香、味的内容,介绍了品饮茶叶的方法。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茶书。苏东坡茶墨结缘传美谈:苏轼(公元1037-1101年),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一位品茶、烹茶、种茶样样都内行的大诗人,创作出许多千古茶诗、词。然有关他的故事也被传为美谈。有一天,苏东坡、司马光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