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洛阳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摘 要:隋唐时期营建的东都洛阳城凭借着统治者的重视以及自身便利的交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日益增加,漕运业和仓储业的发展水平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手工业、商业呈现出新的景象,文化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学者和画家。关键词:隋唐;洛阳;经济 ;文化 洛阳居天下之中,建城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并且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历代统治者向往之地。隋炀帝时期把政治中心迁往洛阳,洛阳的漕运、仓储、手工业、和商业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基础,洛阳的文化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关于隋唐时期洛阳的研究成果颇多,孟令俊在洛阳古今中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洛阳城的历史,以及各个时期洛阳城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苏健在洛阳古都史中概括了洛阳城的繁盛与衰落、郭绍林的隋唐洛阳深入浅出地叙述和分析了隋唐时期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齐涛在中国古代经济使中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变迁。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拓宽一些研究,以资对今后洛阳的发展和规划尽些绵薄之力。一、隋唐洛阳城市规模的发展洛阳地区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重要。因此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朝代定都于洛阳,其作为首都的时间更是长达一千五百二十九年。在这十三朝中以隋唐时期的洛阳城最为繁盛。隋炀帝时期带领百官和商贾迁都于洛阳,并修建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洛阳城的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唐初营造洛阳宫,高宗时期洛阳被称为东都,武则天时期定洛阳为神都。武则天在洛阳的48年的历史中洛阳凭借着政治优势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洛阳城的发展与统治者的重视是分不开的。隋炀帝即位后诏令宇文恺在洛阳城废墟以西18里处修建洛阳城。洛阳城的外城郭南宽北窄近似于方形,全城面积45.3平方公里,城郭周长50里,全城由皇城、宫城、含嘉仓、市、坊、外郭城等部分组成。城内共有一百零三坊三市。都城里坊的形制基本上呈现十字形,诗书记载“堤南有民坊,坊各周四里,开四门,临大街”1。城内河渠众多,到处都有漕渠相通。整个水运系统以洛水为中心,城南城北遍布河渠;洛水北岸有瀍水、漕渠、泄城渠,南岸有通济渠、运渠和分渠。在城外,洛阳靠近伊河、洛河、瀍河、涧河的谷口。此外隋炀帝还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使洛阳交通更加便利,除了邗沟与江南河的接口在京口以外,其他三段的衔接点均在洛口。洛阳城竣工后,隋炀帝把政治中心由长安迁往洛阳。为了繁荣洛阳的市场,隋炀帝迁徙富商大贾数万人和6000余名工匠来到洛阳;再加上修建运河时大量劳动力的迁入也使得洛阳的人口得到了迅速的增加,户口人数不下50万。唐朝初年洛阳社会稳定,人口大量增长。武则天时期定都洛阳并 “徙并外雍、同、秦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 2洛阳的人口一度突破一百万,成为国际上著名的商业大都市。人口的扩张也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唐贞观之后洛阳东都的坊变化较大,前后变化过三次:一是贞观九年在南市增加了永泰、灵德两坊;二是唐初在洛北临德里设置的北市,废除了隋朝的通远市,置铜骆坊;三是高宗年间在隋末战乱中废弃的大同市的原址之上设立了民坊。外郭城里的坊区建筑也比隋朝时期增多,又增加了大量的园池,寺庙,市肆。由此可看出唐朝时期洛阳城的规模是相当宏大的。二、洛阳城市经济的发展(一)洛阳漕运的发展隋炀帝修建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大运河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西通关中。同时炀帝对城内的自然水系和漕运进行了修整,洛阳的交通空前便利,成为中国河北、江淮、关中这三个最发达地区的集结点。史载:“即自江南、淮南诸州租船数千艘已至巩洛,计有百余万斛。所司便勒往幽州,纳充军粮”3洛阳城内的新潭附近,由于处于大运河与洛河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出现了“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洛。商旅贸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4的局面。隋朝时期伊河沿岸漕运也相当发达,隋书炀帝纪上记载:“三月庚午,车驾发江都。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阙,陈法驾,备干乘万骑,入于东京”。5 武则天时期,都城由长安迁往洛阳,设立都畿道,以加强对洛阳及其周围地区的管理。洛阳作为供给关中的粮食集散中心和中转站,联系着长安与山东、江南的经济,“使江南漕舟至河口者,输栗于仓而去,县官雇舟分入河洛。”6每年由洛阳运往关中的粮食就高达200余万石,极大的缓解了关中粮食紧张的状况,有效的巩固了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大量漕粮和货物通过运河源源不断的运到洛阳,据通典卷十二食货记载当时含嘉仓储粮5833400石,占全国大型粮仓总储量的二分之一。天宝年间,江淮地区与洛阳地区的漕运往来更加频繁,但是洛阳与陕州的漕运却不通畅,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耀卿主持江淮漕运,采用分段运输法。此法不仅解节约人力物力,而且还改善了洛阳地区与关中地区的漕运。(二洛阳仓储业的发展唐初,由于关中地区人口众多,粮食无法满足需求。为了解决京师的粮食物资供应,裴耀卿向玄宗提出:“罢陕陆运,而置仓洛口,使江南漕舟至河口者,输粟于仓而去,县官雇舟以分入河、洛。置仓三门东西,漕舟输其东仓,而陆运以输西仓,复以舟漕,以避三门水之险。”7 于是以洛阳为中心,统治者修建了相当数量的粮仓。其中最重要的有洛口仓和含嘉仓。 洛口仓处于洛水和黄河交汇处,离隋唐时代的东都洛阳不远,隋时由东南运来的漕粮,很大部分都贮藏在这里。漕粮由此往西可运往洛阳、长安,当用兵东北时,又可从洛口仓运粮渡黄河,经沁河,折入永济渠而运往东北。故洛口仓可以说既是东都洛阳的外围粮仓,又是用兵东北的军粮转运站,在隋朝地位极为重要。隋末,李密占洛口仓后,即扩建洛口城,方圆达四十里多里,后以此为根据地与困守在洛阳的隋军残余势力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史载李密开洛口仓散米,赈给十万多名起义军战士,连同起义军家属一起受到洛口仓米救济的军民近百万人。含嘉仓是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时修建的一座仓城,位于宫城东和都城北,是存放京都以东州县所交纳租米的皇家粮仓。含嘉仓有四百多个仓窖,每窖容量少则数千石,多则数万石。通典卷十二食货载,天宝八年(749年)时全国主要大型粮仓的储粮总数为12656620石,含嘉仓即有5833400石,占将近二分之一,成为诸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三)洛阳商品经济的发展隋炀帝统治时期为促进洛阳市场的发展,调遣河北地区大量的工匠来到洛阳。为适应当时的形势,隋炀帝在洛阳开设三个大市场,即丰市(东市)、通远市(北市)、大同市(南市)。在这三个市中,丰市的规模最为宏大、商业贸易最为繁荣,它“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周八里,通门十二,期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甍瓦齐平,遥望如一,榆柳交阴,通衢相注。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8市内有312个店区,店铺多达3000余家,行业分为120多种。通远市位于洛河北岸,方圆六里。通远市因靠近漕渠,所以市中贸易主要对象是通过大运河到达洛阳的商旅,通过大运河运往关中的粮食物资也主要在这个市中进行集散,商业贸易种类很多,有卖丝绸的、香料的、有卖骡马,物品应有尽有。大业杂记记载:“通远桥,桥跨漕渠,桥南即入通远市。有二十门分路入市。市东合漕渠,市周六里,其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市南临洛水,跨水有临寰桥。” 9丰市占地只有一坊半,但却拥有一百四十一区,有六十六个行业。 当隋炀帝迁都洛阳后,欧亚国家的大量商船都云集洛阳。在丰市内有大量的旅店,那里居住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在洛阳经商的外国商人须向市署登记,取得市籍,才能在市场内进行买卖。据隋书卷六七裴矩转载:“大业六年,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列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民贸易”10武则天时期,大量人口的迁入,为洛阳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并拓宽了市场。武则天定都洛阳的四十八年中,来往洛阳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其中以西域胡商居多,他们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来到洛阳。他们带来了大量的香料,同时从洛阳地区贩走大量的瓷器和丝绸。随着洛阳商业不断的繁荣,大量的商人定居于洛阳,为了方便管理贸易,武则天从洛阳城内划出部分地区,设立“来庭县”来进行管理。后来人口日益增多,便把外籍编入了永昌县。永昌县做香料生意的胡商自己花钱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崖修建佛像。武则天修建定鼎门时,胡商聚集了百万亿贯支持政府的修建工作。为了照顾胡商的宗教习惯,在洛阳城内的立德坊、会节坊等处修建寺庙。1960年在涧西区出土了波斯萨珊王朝银币,1984年在龙门山的墓葬中出土了古罗马的金币,都反映了在洛阳城内商业贸易交往的频繁。白居易曾写道:“东邻有富翁,藏货遍五都,东京受粟帛,西市鬻金珠”。11高祖显庆年间在洛阳立德坊和南市西坊之间有大量的胡人建立的袄神庙。每年到胡商祈求上苍的时候,杀猪宰羊,喝酒唱歌。在洛阳的新市内随处可见胡商祈福的场景。(四)洛阳手工业的发展洛阳手工业门类繁多。在官营手工业方面,设立将作监、少府监等机构;在私营手工业方面,有彩帛行、金银行、造车行等上百种行业。隋唐洛阳的冶炼技术也相当的发达。天授三年(692年),武则天向天下征收铜五十余万斤、铁三百三十余万斤、钱两万七千贯,在定鼎门内修铸菱形的铜柱。铜柱高九十尺,直径一丈两尺,并且题名:“大周万国述德天枢”,以此来歌颂自己的功绩。洛阳唐墓出土的一面螺钿镶嵌镜,工艺极其精美。在背面刻有高土宴乐图,在图的上部为一株桂花,一轮明月挂于树梢,在树丛的两旁飞鸟翱翔,一只小鹿蹲在树旁,在树旁两侧一对鹦鹉正在学舌。在镜子的中间坐着两位长者,一位弹拨阮咸,一位手持酒杯,面前摆设着一对壶具。在墓中还出土了大量八棱形、弧形的铜镜,打破了传统的圆形铜镜的样式。 闻名于世的唐三彩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而洛阳的唐三彩更是做工精良。唐三彩在隋唐时期非常流行,是一种低温釉瓷器,因为在色釉中添加了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形成的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的瓷器,后来人们把这种瓷器称为唐三彩。隋唐时期洛阳和长安地区均以唐三彩闻名。洛阳唐三彩大多分布在洛阳城郊,即城北的邙山,城南的关林和龙门以及城西的谷水一带。武则天中期到唐玄宗早期,洛阳的唐三彩的使用范围大大扩展,深入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唐三彩常被用作殉葬的“明器”,“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象马,雕饰如生”。12同时取材也相当丰富,不仅塑造了当时常见的的文臣、武将、贵族等上层人士形象,而且也塑造了仆夫,武士、商人等中下阶层的人物形象,更为可贵的是还大量的塑造了欧洲、非洲等地区的人物形象。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中国的丝绸通过这条路线源源不断的运往西域各国。而洛阳处于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自汉代时期洛阳地区的丝绸贸易就很发达。隋唐时期洛阳地区大量的种植桑树,当时在洛阳邙山地区种植了大量的桑树,武则天时期曾今率领文武百官来到邙山的北面来祭祀先蚕。同时河北和江淮地区的大量的蚕棉也通过运河运往洛阳。依托着丰富的蚕棉资源,洛阳的丝绸业得到快速发展。隋唐时期在洛阳地区设立织染署来掌管纺织和练染。武则天时期间年少府有“绫锦巧儿三百六十五人,内作使绫匠八十三人,掖庭绫匠百五十人,内作巧儿四十二人”13除了中央机构中的织工,民间还有大量优秀的纺织工。当时安乐公主身穿的白鸟裙价值一亿,裙子的颜色令人眼花缭乱,从不同的方向看会有不同的颜色,在阳光的照射下,裙子会闪烁着白鸟图案。龙门石窟中有记载北市有卖彩帛的,北市有卖丝绸的,大量的丝绸被贩卖到世界各地。近些年在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大量丝绸和日本珍藏的百鸟裙都极有可能是从洛阳贩运过去的。 洛阳文化的繁荣隋唐洛阳城文化辉煌灿烂,具有文化之都的美称。隋唐时期这里学者云集,文人荟萃,即是四方宗教的汇集之地,又是璀璨绚烂的诗文之乡,又是各种艺术大方光彩的乐园。佛教早在公元2年首先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期派遣使者到达印度求取佛经并在洛阳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寺院白马寺。隋唐时期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求,在佛教中大量的融入了道教和儒学。佛教在洛阳地区大肆风靡,据隋书记载:“洛州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至于寺内。”14诏令颁布后洛阳地区的民间佛经增加了数十倍。隋炀帝为了弘扬佛法,在洛水东岸的翌津桥设立翻译经书的道场。武德三年李世民讨伐盘踞在洛阳地区的王世充,少林寺的僧人帮助李世民作战,最终打败了王世充,因此在整个唐朝时期洛阳地区的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佛教也已经融入到洛阳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每年的四月八日为佛诞节,僧人和市民共同欢庆这个节日。洛阳伽蓝记卷三记载:洛阳城中各大寺院的佛像一起提前一天集中聚集在景明寺依次进城游行,在阊阖宫前接受皇帝的散花。当时在唐朝有许多佛学大师,玄奘大师就是其中一位。少年时期他长随其兄在洛阳净土寺听讲座,唐太宗时期游历印度,贞观十九年回到洛阳,翻译大量的佛经,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高宗年间武则天作为皇后捐赠两万贯脂粉钱,在洛阳西山的半山腰修建卢舍那大佛,佛像高17.14米,两侧为金刚、力士。佛像的修建使得洛阳龙门的香山寺香火旺盛,白居易曾写到“龙门十寺,游观之盛,香山首焉。”15洛阳佛教的发展也使得大量的外国僧人来到洛阳,在此时期佛教在洛阳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唐朝时期日本派遣”遣唐使”十多次,人数多达五百人。其中有许多留学生来洛阳学习佛教经典。佛教在隋唐时期的洛阳盛极一时,隋唐以后洛阳地区的佛教渐渐开始没落。隋唐时期的诗歌、舞蹈、音乐都繁荣一时。隋唐洛阳城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诗人。李白与杜甫也多次游历洛阳并在洛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白居易在洛阳期间,写了将近八百首诗歌,被装订为白氏洛中集。据全唐诗记载除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外洛阳还有许多出名的诗人。如陈子昂唐初诗文革命的倡导者,也曾寄居洛阳多年。后来被贬江南时写下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6李杜也曾多次活动在洛阳,为洛阳增添了光辉的篇章,在李杜的文章中大量的抨击洛阳地区的统治者,同情劳苦群众,写下了大量关切劳苦大众的文章。另外还有韦应物、王维、王建等著名诗人,也都为洛阳留下了不少生动、优美的佳作。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也借助洛阳经济的发展的到繁荣。隋炀帝时期,突厥可汗来到洛阳,为了夸奖自己的功劳和隋朝的富有隋炀帝在西苑积翠池大演百戏。表演时灯火通明,恍如白日。在洛阳每年的正月十五,洛阳城内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在端阳门附近的戏场,长达十多里,上万人的演员和乐队聚集一处,场面十分浩大。武则天酷爱诗歌舞乐,花费十万两创作出供贵族欣赏的“武皇十万宫庭乐舞”,以此来歌颂太平盛世。演奏的乐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管子、笙、琵琶等十余种乐器。十万宫廷乐舞具有威议、奢华等特点,同时保留皇家的风范,仅在祭祀、庆典等极重要的活动中演出。在洛阳至今还保留着“十万宫廷乐”的乐舞。玄宗时期曾在洛阳宫内命令三百里内的刺史、县令带领自己的乐师聚集在城下进行歌舞比较,盛况空前。唐朝末期,经过安史之乱以及其后的藩镇割据,洛阳城遭到严重破坏,满目疮痍。大运河也因为战乱等原因,运输能力大大下降,被处于漕运干线上的开封所超越,唐朝以后洛阳城经济文化逐渐没落,盛世的洛阳也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成为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参考文献:1 韦述.两京新记辑校大业杂记辑校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4.2 史念海.唐诗论丛第七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13 陈述.中国运河历史研究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324 徐松辑,高敏.河南志(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4:1425 魏徵.隋书(卷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3:646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57 欧阳修,松祁.新唐书8 徐松.河南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1329 杜宝,辛德勇.大业杂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410 刘昫.旧唐书(列传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2010:26211 白居易.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6712 傅振.中国伟大的发明瓷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2613 韩国磬.隋唐五代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91 14 徐连达.唐朝文化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9715 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8:52116 诸葛忆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7The Development of Luoyangs Economic and Culture during Sui and Tang DynastyGuo Jing-ge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History No: 080214030Tutor: Sun Rui-liAbstract: The eastern capital, Luoyang which rebuild during Sui and Tang dynasty, whose city size expending and the population gr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art industry and storage poperty achieved a new leve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控技术应用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北京个人房屋租赁合同范本官方版下载
- 2025官方版股权投资合同范本
- 2025年高二【数学(人教A版)】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学习任务单
- 2025抵质押物的借款合同范本
- 公园养护基本知识培训总结
- 公司职工财务知识培训课件
- 高职卫生专业招生面试题库
- 2025关于汽车租赁的合同样本
- 市场调研与创意策划的关系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安全生产培训(完整版)课件
- 钢结构长廊施工方案
- 信保业务自查问题统计表
- 年产3万吨环保型铝箔容器系列产品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安庆汇辰药业有限公司高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关于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专家共识
- 河道修防工高级工试题
-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协调机制和工资预防机制
- GB/T 4458.3-2013机械制图轴测图
- GB/T 311.2-2013绝缘配合第2部分:使用导则
- GB/T 13912-200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