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借景’法则设计手法在现代室内设计应用.doc_第1页
古典园林‘借景’法则设计手法在现代室内设计应用.doc_第2页
古典园林‘借景’法则设计手法在现代室内设计应用.doc_第3页
古典园林‘借景’法则设计手法在现代室内设计应用.doc_第4页
古典园林‘借景’法则设计手法在现代室内设计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 士 研 究 生学 位 论 文江南园林借景法则在当代室内空间设计的运用摘 要目前中国正处一个高速城市化的阶段,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打破了建筑的水平延展趋势。中国的总人口在不断增多和聚集,大部分的人口都涌向了各个大中型城市。曾经带给人类许多生活乐趣的传统园林,如今已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方式,因为私家园林在给予人们生活乐趣及情感表达的同时也占据了城市的空间和资源。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要在保持密度的前提下,让古典园林的优秀元素得以生存或在运用,使之获得人文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延续。如何将园林的大空间意境引入到小空间的室内设计中,将是一个漫长而有价值的探索过程。而把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情趣运用到室内装饰中将会是许多优秀设计师的设计之源。通过本课的研究更利于设计师在今后的设计中应用中得到更好的理论指导,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优秀的设计文化继承和发扬。江南园林的借景法则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启示是多方面的,借景法则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更是这个时代是缺少的,也是当下我们室内设计师最需要借鉴的法则。近年来园林艺术的再次兴起,并被世界范围内的室内设计师们所广泛关注,特别是当代实用建筑主义的产生,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室内中空间美学的开发与研究,我们都知道如果人类还是这样不顾一切的追求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惜用生命和破坏自然为代价的话,那我们最终将是得不偿失。自然和文化向来是分不开的也是不能分开的。室内空间一般都不会很大,因此更应该要从拓展室内空间环境出发,利用园林借景法则,以植物与空间为主进行开发和布置,借室内空间外部的景或物以及空间。园林内容可简可繁,可大可小,而室内空间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布置和设计。把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借景法则运用到当代的室内空间设计中,分析和解决原来室内空间设计较单一的关系和问题,让古典园林的优秀元素得以生存或再运用,使之获得人文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延续。关键词:江南园林;借景;室内设计;运用;ABSTRACT China is a stage of rapid the level of the building to extend the trend is gradually being broken by the vertical high-rise building. Chinas growing population and aggregation, all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housing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Many human lives have been fun to bring the traditional garden, and now has become a luxury way, because the private pleasure gardens in peoples lives and g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also occupy urban space and resources. Faced with this situation, we want to maintain the density in the premise, so that the outstanding elements of the classical garden or in the use of survival, and thus obtain the value and use value of cultural continuity. This lesson is more conducive to research by the designer in the design of future applications, better theoretical guidance, to better the design will be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 By the King in the garden occupies a special importance. The purpose is to take King of the shape, sound, smell can be added on the art of taste, rich image composition of external factors,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scene space, more features and changes to landscape. By King of the content by type, by sound, by color, by incense, etc., the methods include By far, the Pro by, by Yang, film and television and through. It expanded space, a rich visual effec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ndscape art with the most significant. Do not park outside though, King was no arrest distance. By the King in the garden occupies a special importance. The purpose is to take King of the shape, sound, smell can be added on the art of taste, rich image composition of external factors,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scene space, more features and changes to landscape, a rich visual effec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ndscape art with the most significant. Do not park outside though, King was no arrest distance. Key words: Southern gardens; by the King; interior design; use;目 录第1章 绪论11.1 研究的背景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21.2.1 研究目的21.2.2 研究意义31.3 研究内容及框架31.3.1 研究内容31.3.2 研究框架4第2章 江南私家园林52.1 江南园林的概述62.1.1 江南园林的历史简述72.2 江南私家园林造景的显著特点82.2.1 重视自然美82.2.2 追求曲折多变 92.2.3 崇尚意境102.3本章小结11第3 章 园林空间的借景法则123.1 江南园林空间借景法则的概述133.2 江南园林借景法则的意境营造143.2.1 诗情画意153.2.2 以人为本 163.2.3 宛自天开 183.2.4 设计先行203.2.5 动静虚实 223.3 江南园林借景设计法则的分析233.3.1 借景的缘由26 3.3.2 借景的种类. . 27 3.3.3 借景的方法 . 28 3.3.4 借景的内容 . 293.4 本章小结29第4章 江南园林借景法则在当代的运用.304.1 借景法则的运用原则32 4.1.1 室内空间布局构图32 4.1.2 室内空间隔墙及其隔断33 4.1.1 室内空间光色处理35 4.2 运用案例解析 4.2.1 建筑室内空间36 4.2.2 院落式住宅室内空间38 4.2.3 都市高层家居室内空间41 4.2.4 度假休闲别墅室内空间42 4.3 本章小结41第5章 结语与展望42致谢45参考文献46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9第1章 绪 论1.1研究背景在设计“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性正在逐渐被全球同一性覆盖,于是人们开始呼吁在室内设计中表现出传统文化内涵。文化是以隐性特质呈现,这就要求要成为文化载体的室内设计,必将由原来自白的彰显走向隐性、含蓄的呈现,即意境的传达。意境是中国艺术(诸如诗、词、书、画、曲等)共同追求的美,在空间艺术中,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得以充分体现。自然写意山水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上独竖一帜,先人们借匠心独运的营造手段创造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巧妙传达出传统神韵。由于现阶段人们的过分吧的崇西欧化,多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来设计和发展自己,使得地域性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诚如冯骥才先生所言“我们感到自己的城市越来越陌生,别的城市越来越熟悉” 谢敬颖,王葆华. 园林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06)。如何保持城市的地域性是现阶段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亦是年轻设计师需要探讨的课题。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精品,博大而精深。现代室内设计应从中汲取精华,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造园手法,融合空间与主观情思,落点于意境的营造上,从而提高室内空间的艺术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江南的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只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集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之大成。同时传统园林作为一门空间艺术又具有独特的魅力,作为文化的载体,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就传统园林的空间布局,建筑与自然、室内与室外融为一体的空间设计;特别是借景的设计法则进行阐述。力求从江南私家园林空间设计的一个侧面,去揭示其艺术的特征、文化的内涵、造园的艺术及设计规律。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 研究目的本文研究主要目的:中国传统江南的私家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特色,在众多形式和风格各异的园林设计中脱颖而出,不仅对日本、朝鲜等友邦均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影响到了欧洲的一些国家,这是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强大影响力体现。它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当代的建筑和环境设计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1.2.2 研究意义现阶段的中国,人口正不断增多和聚集,尤其是往各大中型城市,所以这些城市急于要解决这些进城人口的住房问题,房地产的过热是一个方面的体现。大量相似的建筑住房涌现在都市丛林中,曾经带给人类许多生活乐趣的传统园林,如今已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方式,因为私家园林在给予人们生活乐趣及情感表达的同时也占据了城市的空间和资源。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要在保持密度的前提下,让古典园林的优秀元素得以生存或在运用,使之获得人文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延续。如何将园林的大空间意境引入到小空间的室内设计中,将是一个漫长而有价值的探索过程。而把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情趣运用到室内装饰中将会是许多优秀设计师的设计之源。通过本课的研究更利于设计师在今后的设计中应用中得到更好的理论指导,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优秀的设计文化继承和发扬。“借景”在园林设计中,占着极重要的位置,不但设计园林很注重,而且现代的城市规划,居住建筑,公告建筑等设计亦与他分不开,试图从的园林造景理论以及实例的分析, 探寻园林造景理论的内涵,以及它所呈现出的独特而富有内涵的文化特色,希望传统文化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能得到传承。通过对造景法则中“借景”法则的详细,深入研究,更完善园林的设计理论。1.3 研究内容及基本思路1.3.1 研究内容通过对本土文化资料的收集与调查,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园林文化和精神需求三个方面进行提炼,详细的提取我国本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元素,从比较全面和整体的方式来审视我国本土文化的精髓,将合理的运用到我国现代室内设计作品中,运用园林的设计法则将全面的深入的探讨在现代设计中的使用价值和方法,使现代室内设计不断的完善和创新。第一. 对江南私家园林空间造景法则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更加深入系统的整理出园林空间设计法则的理论,得出具有参考价值的设计理论,完善对园林空间法则的研究。第二. 当下在中国许多地区常出现不少的仿园林小区或房地产开发建设,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这些建设过程中进行理论上的指导。第三. 对江南私家园林空间法则探讨研究,找出符合现代中国人民需求的合理装饰设计元素,在未来的装饰设计工作中得到传承与延续,让园林的空间设计法则应用到现代装饰设计过程中。1.3.2 研究基本思路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如下:第1章 绪论 通过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节奏,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室内设计更是飞速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财富的积累速率与人们幸福要求的不同步。传统优秀文化不断遭到了商业的侵蚀,甚至流失消亡,城市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调,城市化高速发展与现代城市管理水平的不适应。揭示传统江南园林设计法则在现代居民室内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并对研究目的及意义进行阐述。第2章 江南园林的调查研究通过对江南私家园林文献资料及实物的收集与分析研究,得出相应的理论及现实依据。资料包括文字、书画、影像等。由于文字的记录,历史事件及事况将会悠久地保存下来。文献资料是本课题研究最为主要的史料考究来源,它可以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在一些文献史料的记载中,其中有的很详细描绘了园林空间的特征,给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江苏古典私家园林进行实际调研、考察,进行采集分析,不仅能实地感受园林空间的意境和视觉感受,同时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际依据,从而提高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三章 江南园林空间的借景法则 通过对江南私家园林中借景的优秀案例进行实地考察,整理分析,结合理论知识,总结其中设计手法及奥妙。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江南传统私家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江南园林空间的组成要素包括有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和道路等,而这些要素是营造园林空间的物质基础,其装饰作用在园林景观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第4章 园林借景法则的当代运用分析 借景法则是中国造园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 它在造园设计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借景手法的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香上能增添艺术的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 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中国传统私家园林为了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意境, 特别注意运用借景法则作为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目的。本章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借景法则的运用,找出其规律加以阐述。第5章 总结和展望对所研究的论文进行总结,分析其研究成果,归纳出园林借景法则的原则及运用方式,并提出对我国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的研究展望。第2章 江南私家园林2.1 对江南私家的概述 江南气候非常温和,水量充沛,物产丰盛,自然景色优美。在中国历史上,晋朝王室南迁后,渡江的中原人士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园林的营建创造了历史条件。当时的东晋士大夫崇尚清高,景慕自然,或在城市建造宅园,或在乡野经营园圃。前者如士族顾辟疆营园于吴郡(今苏州),后者如诗人陶渊明辟三径于柴桑(今九江附近)。皇家苑囿则追求豪华富丽。建康(今南京)为六朝都城,宋有乐游苑,齐有新林苑。唐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首次发现太湖石的抽象美,用于装点园池,导后世假山洞壑之渐。而到了南宋,偏安江左,在江南地区营造了不少的私家园林,临安、吴兴是当时园林的集聚点,蔚为江南巨观。明清时代,江南园林续有发展,尤以苏州、扬州两地为盛。 到了本土元建大都后,城内外渐有私园构筑,至明清时兴建日盛,成为日后明清北京宅园。明清宅园的园主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富裕的经济条件。即使是在野政客,也多和当朝政治息息相关。当时宅园的设计思想,除了为满足物质和精神的享受而建造“城市山林”外,还追求气派,以显示政治地位。这和江南宅园所追求超凡脱俗的意境有着明显的不同。园林布局受四合院建筑和宫苑影响,园林空间划分数量少而面积大,常用中轴对称布局。如恭王府的主要空间划分不过五六个,花园的布局有明显的轴线贯穿。 尽管江南园林极盛时期早已过去,目前剩余名迹数量仍居全国之冠,其中颇多为太平天国战争之后以迄清末所建。早期园林遗产,如扬州平山堂肇始于北宋;苏州沧浪亭和嘉兴烟雨楼均始建自五代,嘉兴落帆亭始建自宋代,易代修改,已失原貌。苏州留园和拙政园、无锡寄畅园、上海豫园、南翔明闵氏园、嘉定明龚氏园、昆山明春玉园均建于明代,规模尚在。目前,江南园林以苏州保存较好,扬州也有相当数量的园林遗留至今。2.1.1 江南园林的历史简述 江南私家园林的历史较为悠久,苏州园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的园林,又称宫苑。中国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的历史变迁到西汉时已有贵族、富豪的私家园,规模比宫苑略小,内容仍不脱苑的传统,主要还是以建筑组群结合自然山水。园中一般有大量建筑组群,园中景色大体还是比较粗放的,这种园林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陷入了大动荡中,社会生产力严重下降,人口锐减,人民对前途感到失望与不安,于是就有识之士纷纷寻求精神方面的解脱,而道家与佛家的思想深入人心。此时士大夫知识分子转而逃避现实,隐逸山林,这种时尚必然体现在当时的私家园林之中,其中的代表作有位于中国北方洛阳的金谷园,和中国南方会稽的东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居。两者均是在自然山水形基础上稍加经营而成的山水园。而此时的私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已经从写实发展到写意。当时私家园林受到山水诗文绘画意境的影响,成为造园空间艺术处理中极好的借鉴。自然山水园的出现,为后来唐、宋、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隋朝私家园林的风格明显受到了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直接影响,采取了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的建造手法。这是中国私家园林从建筑演变到山水建筑的转折点。唐宋时期,社会富庶安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诗书画艺术达到了颠峰时期。文人造园更多地将诗情画意溶入到他们自己的小小天地之中。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诗人王维的铜川别业和作家司马光的独乐园。 唐宋时期,尤其是北宋,人们崇尚恬淡自然的风格,这一时期也以自然山水园为主。盛唐时期,山水画的大发展,出现了山水写意园。这些园林的创作手法反映了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这是在充分认识到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从而构成了优美的园林意境。所以这一时期园林艺术总体特点是,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极富诗情画意,形成人们所说的写意山水园。在具体造园的手法上,也有很大的提高。为了创造美好的园林意境,造园中很注意引注泉流,临水又置以亭、榭等,注意划分景区和空间,并力求建筑的造型、大小、层次、虚实、色彩并与石态、山形、树种、水体等配合默契,融为一体,具有曲折、描景、变化等特点,构成园林空间立体的艺术效果。 到了宋代中期,造园已非常注意到了利用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植物种类,并注意四季的不同观赏效果。临水的柳树,水面的荷花,竹林的密竹草丛等植物配置,不仅起绿化的作用,更多的是注意观赏和造园的艺术效果。园林建筑的造型到了宋代,几乎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木构建筑注重相互之间的恰当比例关系,并用预先制好的构件成品,采用安装的方法,这在宋代是了不起的成就,形成了木构建筑的顶峰时期。此时不仅有了这种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有了专门造假山的“山匠”,为我国园林艺术的营造和发展,做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他们才是园林的真正创造者。 唐、宋时期打下了非常坚实的造园艺术基础,促使得中国明、清时期的传统私家园林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元代私家园林也有所建,但是并不多,如苏州的狮子林等。主要的风格和造园的特点跟唐宋有些相似,但与宋朝园林在各个方面都不能比拟,要逊色很多。 明、清时期,私家造园的风气兴盛,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更是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的有机统一和谐。尽管此时私家园林大多是城市宅园,面积也不大,但是就是在这样小小的天地里,却能营造出了无限的境界。正如清代造园家李渔总结的那样:“一勺则江湖万里”。此时期的许多优秀私家园林,其共同特点首先是选址得当,多以假山水池作为整体构架,穿凿亭台与楼阁、花草树木,朴实而自然,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充满着诗情画意。明清的私家园林略有不同,明代宅园风格继承了唐宋写意山水园的传统,着重于运用水景和古树、花木来创造素雅而富于野趣的意境,因景而设置园林建筑,并巧于借景。2.2 江南园林造景的显著特点 中国南方私家园林的特点非常明显,从水池大小来看,南方私家园林因基地水源丰富而水面较大。从假山材料来看,南方私家园林选用的是太湖石;从当时园林的建筑外观造型形式上看,南方园林建筑空灵、飘逸,屋角起翘很大。从植物材料上来看,南方私家园林中常以梅花、玉兰、牡丹、竹子、榆树、芭蕉、梧桐等为主要树种。而从色彩的构图上看,南方园林多是以灰瓦、粉墙、琼柱、棕门窗、灰白石、绿树为特点,色彩较清雅,柔和。私家园林的成熟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与封建权力之间持久的冲突与融合。私家园林多是文人士大夫所造,原本就是受到皇家园林的启发,希望造山理水以配天地,从而寄托和传达自己的政治抱负。而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腐败总令深信礼教的中国文人士大夫们失望,于是其中的一部分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形成与儒家学说比较形式化的天地观相对立的、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地合一观念,因此园林中的山水布置不再局限于茫茫九派、东海三山;又由于当时封建权力和礼制打压及束缚,此时的私家园林规模与建筑样式均受到诸多的限制,这正好又与老庄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形成吻合。2.2.1 重视自然美 中国的传统园林被称为是自然式的,因为特别重视并遵循大自然自由多变的法则,同时又给以典型化的提炼加工,使之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叠石理水。江南又被称为水乡,江南园林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的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太湖石外、黄石、宣石为山,等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大自然的景即境域的风光,也称自然美。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等组成的。景是园林的主体,欣赏的对象。自然造化形成的天然景色是没有经过人为加工的。大地上的河流、湖沼、海洋、瀑布、高山、悬崖、洞壑、深渊、古木、奇树、斜阳残月、花鸟虫鱼、雾雪霜露等等,都是大自然天然的景致,这些天然景致都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建造艺术与中国当时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受到唐宋两代写意山水画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是当时文人写意山水在现实模拟的典范。中国江南传统私家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他的规模、布局、体量、色彩、风格等方面均不能与北方的皇家园林相比较,江南私家园林则以小巧、自由、淡雅、精致、写意见长。由于它更注重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清代时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理念、建筑的技巧、人文内容上,都大量地汲取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写意”手法。 2.2.2 追求曲折多变 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使得江南私家园林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苏州留园的造园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在园林时空的虚实、高低、明暗、动静、变化等的营造上,处理得高低错落。前后参差,回绕通透,相互呼应。再如留园的入口是一古朴典雅的大门,而从入口步入到庭院,利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走进入口后是一小小的庭院,有几只盆景,从而使得小小的庭院富有了生机。然后,游人进入一条小过道,这可以说是收。游人经过了这一段迂回曲折的狭小空间之后,来到“古木交柯”处,古树、山石、天竺,犹如立体的四面。进入视野的恰是那美丽的花窗。不同的精巧的漏窗有数十种。具有将景物隔开、又将景物连成一气的功能。透过漏窗,浏览窗外若隐若现,一藏一露的景色,千变万化,令人神往。一忽儿紫藤、桃花、茶花等万紫千红,芬芳四溢;一会又是远处亭台矗立,假山壁立,深壑丛林,溪流潺潺。透过漏窗上的各种图案北望,园林中部的山池楼阁隐约可见,步移景异,时过境迁,随着一年四季和一天内早、中、晚的时间变化,出现不同的景色。当游人穿过涵碧山房后,空间骤变。视野顿时变得开阔。眼前一汪湖水,湖中由堆土成的小岛,就像缩小版的“蓬莱仙境”,使人心旷神怡。园林空间艺术的时空变化与持续,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2.2.3崇尚意境 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建筑风格淡雅、朴素。布局自由,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式的风格,后来还成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属的庭园,乃至与北方皇家苑囿所取吸取的法则。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园林作为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同时又受到千秋赞赏。 园林的意境是寄情于自然景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是随着时间的演替而变化。2.3本章小结江南园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与文学、绘画等艺术紧密地交融在一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综合能具体,它以“物化”的空间形态反映了人们精神与物质生活方面的向往与追求。从本章的调研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传统的艺术形式,甚至传统的地域民俗都深深的影响着江南园林的各个方面。传统中国哲学的思想中很重要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这种哲学思想直接塑造了人们的自然观和社会文化观,进而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方式,产生了文化隐喻,使自然具有了人文的美感,成为当时文化生活的重要有机部分。使审美从浅表的感官走向更深层的精神陶冶,使我们能从私家园林中每个细节都能发掘出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同质异构体系的文学绘画美学艺术理论和方法甚至可以应用于园林设计中,它们从创作手法、形式美规律、总体布局、景观意境等方面对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中国江南私家园林借景法则的深层文化背景和思想基础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对中国风景园林进行文化上的反思和再认识,同时也是江南私家园林借景法则运用研究的基础。中国传统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对于空间细节的编排,是以时尚序列展开空间之变化。处理空间的手法是随着人在空间中视点而移动,而景物也跟着不断变化,正是所谓的移步换景之手法体现,使得园林空间充分展现以流动空间来表现清净自然的艺术精神。对于室内空间设计师而言,我们要体验这些空间中压缩、伸张、开合、对比等的空间变化,与巧妙掌握空间尺度之设计,从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法则中,去学习与模拟其对于空间处理的手法,将是一种很明智的一种选择。 第3章 江南园林空间的借景法则3.1 江南园林空间借景法则的概述 园冶中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歪,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景要达到“精”和“巧”的要求,使借来的景色同自身空间的气氛环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园内园外相互呼应,汇成一片。 江南私家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延续至今。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庄子说:“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从而把山水升华到品德的境界。佛教传入中国后,谢灵运就吟诵出“清旷山川”,把不同凡尘诸佛国土概括到了清净而旷荡的山川之中,正是由于道、儒、释对山水的不同认识,最终导致了历代的中国文人把巨大的生活热情凝聚到山水园林之间,把对仙境的梦想转化为在人间建设山水园林的现实行动中去。将借景理解为园内外互相凭借才符合原意。“借”的词义包括借贷和凭借两方面意思。借景之“借”是凭借之意。那么“景”呢?说文:“景,光也。”段玉裁注:“光所在处,物皆有阴。”有光必有影,光和影共同成就了象。所以景具有象的含义。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把“借景”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借景是“林园之最要者”。他对“借”作了如下的解释“: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钳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谓巧而得体者也。”借景巧妙之处并不在于“景”,实际上恰恰在于“借”,借景理论有个万变不离其宗的要旨可循,那就是将有限的景色和无限的意象巧妙的结合到了一起,创造出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概念。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表现了意因境存、境由意活这样一个辩证关系。园林借景借得巧妙与否,关键就看是不是能营造出让人心醉并回味无穷的“意境”。 中国园林善于借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自然景物借到园内的视觉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因为一座私家园林的面积和空间往往是很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者的视觉体验内容,除了运用各种各样的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将无限收于有限之中。 其实中国古代早就运用了借景的手法。位于现今南昌是的滕王阁,是唐代所建,便巧借赣江之美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杭州的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情境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各自独立自成一体,从而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面。 3.2 江南园林借景法则的意境营造3.2.1 诗情画意 园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实际的景物和空间构成的。园林意境所追求诗情画意又与文学绘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刹宇隐环窗,仿佛图片小李。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壁大痴”,或“小仿云林,大仿子久”,既是解决借什么“景”,也是在解决怎样“造”境,造出了“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拢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的空灵意境,使人有“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之情。“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都是引人入胜的立体画面,所以诗画艺术对园林的合理运用和意境创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审美效果。江南园林把多个单体整体米考虑,用此在空间中也有主与从的筹异,以便在相映相衬中选剑和谐统。在室内设计中,既不能因为内容多,对象的不同而出现繁杂、纷乱。更不能因为过分的突出重点而产生了单调。主体太多会使颜色鲜明,对比强烈,附属的角色则可以谦和而中性一些。主要景观一般比较对称中正,次要景观才不会喧宾夺主。 无论是借景,对景,都是想利用空间的布置与重设、人为地引导出层次并对应于心灵的变化,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特别擅长,其独特的美学趣味是绝不使三步之内有单调的重复,或是任何乏味,它总是试图在每一次脚步移动时都能见到新鲜的不同的景色,沈复浮生六记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这是中国私家园林的艺术追求,也是中国历史上大多艺术的显著特征。 就跟中国的建筑少直线一样,园林也处处表现了对曲线的偏爱,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谋篇布局的匠心上也就有了一个方向,像江南的一些私家小园林,幽深曲折,“景贵乎深,不曲不深”,也就是绝不像说明文似的能让你一眼看到底,它不喜欢直白,它讲求遮、漏、透,适当地阻隔一下视线,或是故意山重水复地拐弯向前,沿着水、沿着走廊,一点一点地将人的心情摊伸拉长, 这样,每往前走一步,只会隐隐约约地看见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会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 全貌之“全”也许并不全,因为不需要全,一览无余地看完了,就没有新的期待,那这多半还只是一个“死”园子,而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园林是可以不断地生长的,借着人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心情、跟随不同的人一起观园,其实也就是人在不同的条件下的一次修行,收获总会有不同。3.2.2 以人为本 在中国古典的美学“意境”中,人不是纯客观地站在景物之外。往往是置身于景物之中。所借的景物也是情中之景,景从不离开人。人是意境的欣赏者和园林的使用者。如“看竹溪湾,观鱼濠上”,“花落呼童,竹深留客”,应该说如果缺失了人的“看、观、呼、留”,溪湾濠上也好,花落竹深也好,只是作为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而已,“意境”自然也无所谓借不借。与其说这个标准不仅让身处砌房造屋、叠石理水其中的人感到舒适畅快,毋宁说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扩充到借景理论中。所以,借景法则的精髓所在,就是任何景观的创作都不能离开人的因素。 为了艺术意境的创作需要,当我们选择不到合适的自然借景对象时。可以采用此法。使环境景观更能关注到生活的方便与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的创造出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如亲的空间可以增加居民更加接触到地面大自然的机会。创造出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生活空间和各种形式的花园等等。而亲水空间,则能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3.2.3 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的宗旨主要是道法自然,反对给园林创作规定出刻板的章法,主张一切景观处理都必须具有“宛自天开”的审美效果。这一点在借景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摒弃“若匠为雕镂是巧,排架是精”,提倡“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取势则“高阜可培,低方宜挖”;建筑环境要“曲折有条,端方非额”;门窗应“处处邻虚,方方侧景”;掇山要“有真为假,做假成真”,“因借无由”就是在因地、因时、因人的条件下,不必定出来由,拟出什么主题,只要“景摘偏新”,就会“触情俱是”,“宛自天开”是力求表现天然、流动的美,避免规则、僵滞的借景。用现代语言说,就是遵循客观规律,符合自然秩序,撷取天然精华,布局顺理成章。人工设置的、借景、对象如:小品、山石、花木等,这在古代的庭院中十分普遍,近代园林中也被广为应用。要处理好借景对象与本景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必须重视设计前的相地、人流路线的组织,以及确定适当的得景时机和眺望视角等。 借景在苏州的私家园林中,体现出的最大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传统私家园林讲究的是“步移景异”,所以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也是中国传统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景观。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或门洞或过道或小路,将广阔的自然风光浓缩成微型的景观。而题词铭记有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现实世界中带入到无限的梦幻想象空间。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等等。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私家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增加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和体验。在拙政园“倚虹亭”中我们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在沧浪亭的花窗中,我们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些都是最常用和常见的借景手法。更多的我们还可以从叶圣陶先生的一文中,领略园林细处精致的魅力。3.2.4 设计先行 “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 庶几描写之尽哉。”其中“意在笔先”这个命题是由画论移植而来的。它强调在造园之前必不可少的设计构思,也就是设计指导思想、造园意图。就是对于景观设计者来说不论怎么“借”,要想营造一处好的园林景观,应该先有设计理念来构思意境,情之所融处必定是应目会心之景物,心有所会往往是依托于物的物外之意。 这里的“设计先行”并不仅指某种工作程序,而是说“设计”完成后,技术要为实现艺术的设计意图服务。如果没有这样的“设计先行”理念,“技术”就会陷入故步自封的境地,也就不会有中国造园艺术“借”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异趣神韵。设计前期的相地,需要顾及到借景的可能性和效果,除了认真的考虑朝向对组景效果的影响之外,还要在空间收放上,注意结合人流动线的处理,或设门、窗、洞口以框景;或设山石、花木以补景。静中观景,视点位置固定,从借景对象所得的画面来看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采用一些对景的处理手法。若是运动中观景,由于视点的不断移动,建筑物和借景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随之而变化,画面也就出现了多种构图上的变化。为能获得众多的优美画面,在借景时应该仔细推敲得景时机,视点位置及视角大小的关系。如庭院,在临湖廊墙上设置一组形状各异的漏窗,以流动框景的手法,远借湖上龙王庙、十七孔桥、知春亭等许多秀丽的景色,这样借景的时机、视点位置和角度都很得体。在时机上,这段临湖廊是以乐寿堂为中心通往长廊的过渡空间,一进入长廊,广阔的昆明湖即跃入眼帘。同时,通过这些窗户的借景过渡,也可提前得到园林空间景点预览作用。3.2.5 动静虚实 一般来说,如借有形景观来表现自然为“实景”。“虚景”则指环境中的光、雾、声、香等。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当然,实景与虚景也要辩证来看,如建筑和围墙为实,门窗或亭廊为虚;植物密集为实,疏林草地为虚;山峦为实,流水为虚;水为实,雾为虚,等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虫鸟之声动反衬环境之恬静清幽,梨花夜月即为静景,激流拍岸即为动景,而滴泉细溪、雨打蕉叶又为以动衬静。可见借景不只是静止的空间构成问题,而是包含着变化观念,动静相衬完成意境创造是园林借景常用的手法之一。“动静虚实”增加了借景的维度,同时更反映出借景造园法则通过有限的景物来表现无限的精髓内涵。以上种种不难看出,意境的产生,是虚与实、情与景的结合,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动静虚实”的借景也体现了对天人合一相应的完满境界的追求。3.3 江南园林借景设计法则的分析3.3.1 借景法则的缘由借景法则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手法的重要法则, 在造园设计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借景法则的目的是要给景物及空间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把外界因素“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 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中国园林为了追求“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意境, 特别注意运用借景法则。它对提高园林艺术质量的作用很大,“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我们知道, 一个园林的面积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为了扩大景观的深度和广度, 丰富游赏者的视觉体验内容, 除了运用其他各种造园手法外, 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 我们崇尚的是自然。“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是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 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泉流石注, 互相借资”;“借者园虽别内外, 得景则无拘远近”;“夫借景, 林园之最要者也。”等基本原则。亦为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所说:“园外有景妙在借。”这其实也就是说我们能把外在的某种,使人触景生情的景物,用来创造某一种艺术的意境。大自然中可资因借的对象不止是以上所举的形、声、色、香,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和探索,并尽量做到防止一些杂乱无章、索然乏味的实象引到景中来,所谓“嘉则收之,劣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