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贝律铭作品赏析.ppt.ppt_第1页
建筑大师贝律铭作品赏析.ppt.ppt_第2页
建筑大师贝律铭作品赏析.ppt.ppt_第3页
建筑大师贝律铭作品赏析.ppt.ppt_第4页
建筑大师贝律铭作品赏析.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作业 贝聿铭 现代建筑设计大师 贝聿铭 美籍华人建筑大师 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 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融为一体 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在美国从事建筑设计达六十年 所设计的作品优美与气魄兼具 科技文化融汇 注重自然采光 被誉为 现代建筑设计大师 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1956 1963 教堂的平面是一个不规则但左右对称的四边形 其围护结构的特点是实际运用力学支撑 没有一根柱子作为支架 将墙与屋顶溶为一体 顶部合拢至仅留一条狭窄的采光天窗 于是很自然地形成两对带有菱形网格加劲肋的曲面组合壳体 高达36米 其流线形的外观不仅有利于承受台风的袭击 而且使室内空间高耸 天光自顶部泻下 毫不做作地符合一个教堂所要求的精神内容 教堂的外立面是以台湾当地的面瓦为建筑材料 美观 经济 富有地方特色 选用具有可塑性的钢筋混凝土砌墙面 与曲面结构相得益彰 堂内墙上由低向高 越来越细的菱形骨架 增加了戏剧化的力量 视线沿屋面曲线上升至屋脊天窗 然后沿伸到无穷的太空 这种高超升腾的空间能够引发人的深思 造型独特 为避免因室内支柱阻碍视线 教堂由四片曲面组合而成 屋面与墙面汇于屋脊 为了采光和明确表现教堂结构 四片曲面完全分离 屋脊分开形成天窗 有 一线天 之意 下大上小给人一种稳定感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eastwingofnationalgallery washingtond c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美国国家美术馆 即西馆 的扩建部分 有着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美国美术馆 西馆 向来是华盛顿人心目中的艺术圣殿 东馆位于一块3 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 东望国会大厦 南临林荫广场 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 西隔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为了达成与西馆似与不似的旨趣 东馆同样采用了田纳西州的大理石来做饰面 甚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保持与西馆相同 东西两馆之间 贝聿铭设计了一个全部用鹅卵石铺砌成的小广场 广场中央布置喷泉 水幕 还有五个大小不一的三棱锥体 正是卢浮宫前的缩小版 在此之下 便是连接东西两馆的通道 该建筑在造型上运用了几何法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西北部面积较大 是等腰三角形 底边朝西馆 以这部分作展览馆 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 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 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对角线上筑实墙 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 从西大门进入东馆 这个等腰三角形建筑的中央大厅高挑明亮 自然光从1500平方米大小的天棚上倾泻而来 以此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 不同高度 不同形状的平台 楼梯 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 而自然光也经过天窗上分割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玻璃镜面折射后 落在由华丽的大理石筑就的墙面 天桥及平台上 柔和而浪漫 玻璃金字塔 1989年 在一片争议声中 玻璃金字塔屹立在 万馆之馆 卢浮宫西面的拿破仑广场上 它既是卢浮宫扩建后的一个新入口 也就是第三个入口 又是卢浮宫新增的一件艺术瑰宝 玻璃金字塔高21 6米 各边长35米 采用不锈钢钢架支撑 塔的四个侧面 由673块晶莹透亮的菱形玻璃拼组而成 它的东 南 北面各有一个小金字塔 对着三个不同的展览馆 东南北面的三个小金字塔起点缀作用 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形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 玻璃金字塔耸立在庭院中央 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 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 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 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 换言之 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 因此 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 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金字塔周围有水池 池面如镜 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建筑 将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 步入玻璃金字塔 人们可以通过玻璃的自然折光对卢浮宫全貌一览无余 金字塔的外立面都是采用玻璃和钢材 玻璃有较强的镜面反射效果 能够很好的将卢浮宫的外貌映在金字塔的立面上 增加的其立面的观赏性 从其里面也能很清楚的看见外面 虽然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在建造时受到质疑 但现如今它的经典价值已受到肯定 被誉为是 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钻石 香港中银大厦 bankofchina boc tower1984 1989 香港中银大厦截至2008年6月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 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 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位 总建筑面积12 9万平方米 地上70层 楼高315米 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 4米 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 也是美国以外最高的摩天大楼 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庭园 园中有流水 瀑布 奇石与树木 流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 水在此具有双重意义 实质方面 水声可以消灭周围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 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 隐喻财源广进 象征为银行带来佳运 西南解处耸立朱铭的 和谐相处 铜塑 对着的两个个巨大青铜像在灰色的花岗岩衬托下 甚是抢眼 铜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观光胜地山顶缆车站的必经之处 就整个敷地计划而言 颇有点睛之妙 从平面来看会发现很多贝氏建筑的特点 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 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 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 节节高升 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 三角形高度不同形成立面变化多端 如同节节上升的竹子 象徵著力量 生机 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整座大楼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 即以钢组构成盒状 内灌注混凝土 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 同时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钢混凝土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 大型立体支撑体系 此钢砼结构立体支撑体系 从而有效地改进了结构的性能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墙楼层 墩座是因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 同时希望藉着厚重的石材 增强稳定的感觉 墩座部分的窗框呈 冂 形 在窗底加一横石 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 石柱顶端是四方菱形白色石饰 四个不同高度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 呈多面棱形 好比璀璨生辉的水晶体 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不同色彩 整座大厦的立面 匀以蓝灰色玻璃作为幕墙 这便让人产生 青凛凛好不威风 的感觉 它贯穿以规范的 角的斜向装饰线 使由下至上的三角形产生重叠感 但又在重叠中发生变化 从而有了向上的动感 形成一种颇为突出的风格 苏州博物馆新馆 2004 2006 苏州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10月建成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 面积8000多平方米 分东 西 中3路 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 梁坊满饰苏式彩绘 入口处侧门 有文征明手植紫藤 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 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 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 较小的展区 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 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 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 被分成三大块 中央部分为入口 前庭 中央大厅和主庭院 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 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 中 西三路布局 和新馆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印衬 十分和谐 新馆的色调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 但表达方式却是全新的 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 用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 与白墙相配 清新雅洁 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 玻璃 开放式钢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 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 大屋顶 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然而 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 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 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 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 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 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 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形式上 地块已分为三部分 中心部分是入口处 大厅和博物馆花园 而西部为展区 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 教育设施 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