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诉求高度契合:苏武精神历久弥新之原因所在.docx_第1页
价值诉求高度契合:苏武精神历久弥新之原因所在.docx_第2页
价值诉求高度契合:苏武精神历久弥新之原因所在.docx_第3页
价值诉求高度契合:苏武精神历久弥新之原因所在.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研究】倡价值诉求高度契合 :苏武精神历久弥新之原因所在苏振武(宝鸡文理学院 哲学系 ,陕西 宝鸡 )摘 要 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和民族英雄 ,苏武精神历经两千多年却如此历久弥新 ,苏 武文化在今天之所以日渐强烈且影响宏远 ,其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价值诉求的高度 契合 ,是根本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 苏武精神 ;价值诉求 ;中华民族复兴中图分类号 B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 )苏武是中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和民族英 雄 ,他受命出使匈奴羁留十九年 ,却始终持节操 守 、不辱使命 ,这种为了民族尊严而视死如归的英 雄形象 ,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所畏惧的民族气节 ,千 百年来一直受到世人敬颂 ,并升华为一种民族精 神 ,熔铸为一座道德丰碑 ,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 代的中国人 。 在今天的中国 ,甚至在东亚 、东南亚 等儒家文化圈内 ,苏武精神更是得到崇敬和颂扬 , 而传播和弘扬苏武精神的苏武文化更是方兴未 艾 。 我们不禁要问 :苏武精神为什么能如此历久 弥新 ,苏武文化为什么在今天日渐强烈 ,影响宏 远 ? 笔者对此有如下思考和分析 。一 、苏武精神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弘扬历史上 ,特别是汉唐宋元时期 ,以鸿雁传书 、 北海牧羊 、苏武节等为题材 ,以传记 、诗词 、戏剧 、 绘画 、书法等形式歌颂苏武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 , 一直发挥着传承苏武精神的文化功能 。 特别是每 当民族危难时期 ,苏武精神都发挥了强化国人民 族气节 ,激励志士仁人共赴国难的道德功能和价 值导向 。 诸如历史上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 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男儿到死心如铁 ! 看试手 , 补天裂”的辛弃疾 ,精忠报国的岳飞等念念不忘祖 国统一大业的英雄壮举 ,以及杜甫“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陈子昂“感时思报国 ,拔剑起蒿莱” ,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 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洵“贤者不想其身之死 , 而忧其国之衰”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 福避趋之”等忧国 、忧民 、忧天下之志 ,无不受到苏 武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苏武精神的现代传承和影响 ,主要表现在抗 日战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 前者诸如顾毓琇的 话剧枟苏武牧羊枠 、马连良的京剧枟苏武牧羊枠 、华新 影业公司出品的电影枟苏武牧羊枠 、蒋荫棠和田锡 侯创作的歌曲枟苏武牧羊枠和脍炙人口的苏武牧羊 词(相传为北京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所作)等 ,对于 激励国人奋起抗日救亡图存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传播苏武精 神的苏武文化现象更是日渐强烈 ,方兴未艾 。 诸 如以天津人艺推出的话剧枟茂陵封侯枠 、河南豫剧 二团原创豫剧枟苏武牧羊枠 、京剧枟大漠苏武枠 、陕西 歌舞剧院推出的原创歌剧枟大汉苏武枠等为标志的 戏剧 ,以枟永远的苏武枠为标志的散文 ,以中央电视 台在陕西武功举办的“首届苏武文化艺术节”和连 续十多年在武功苏武纪念馆举行的社会各界清明 公祭苏武活动为标志的苏武文化活动 ,以枟苏武父 子传奇枠 、枟大汉英烈苏武枠等为标志的小说 ,以“苏倡 收稿日期武书画艺术展”为标志的书法与绘画 ,以上海音像 出版社推出的大型声乐套曲唱片枟苏武牧羊枠为标 志的音乐艺术 ,以陕西武功苏武纪念馆的建立和 一批苏武牧羊雕塑为标志的物质文化等等 。 特别 是陕西苏武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平台的建立 ,两次 “苏武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 ,枟苏武精 神与儒家伦理枠(人民出版社 年版)枟汉之魂 : 苏武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枠(人民出版社 年版) 枟人格 、气节 、民族魂 论苏武精神枠(人民出版 社 年版)等著作和一批论文等学术成果的问 世 ,标志着苏武精神和苏武文化已经发展到了学 术研究的高度和纵深 。 所有这些 ,对于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用苏武精神唤醒国人民族良知 ,维护国 家和民族利益 ,遏制道德滑坡和伦理沦丧 ,发挥了 积极的作用 。不仅如此 ,苏武精神在海外特别是东亚 、东南 亚的儒家圈内 ,也得到了积极的传播和颂扬 ,并激 励着一批华人企业家从事支持祖籍国教育 、科技 、 医疗事业的慈善义举 ,对此这里不一一赘述 。二 、苏武精神历久弥新的基本原因苏武精神其所以历久弥新 ,影响深远 ,笔者认 为有以下三方面基本原因 : 苏武精神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诉 求高度契合何谓苏武精神 ? 苏武精神就是苏武的民族气 节和崇高人格 ,其核心就是“忠国”精神 ,就是对国 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 。 正如孔子所讲 :“有杀身 以成仁 ,无求生以害人” ;也如班固所赞 :“使于四 方 ,不辱使命 ,苏武有之也 !”苏武的民族气节和崇高人格 ,既包含着对国 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和无限忠诚 ,也包含着对国 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和伦理责任 。 两千多年来 , 苏武的事迹和精神已经汇聚为一种独特的苏武文 化 。 苏武文化由于其精神实质和价值诉求 ,已经 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和典型表现 。历史已经证明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 ,是须 臾不可分离的 ,是与该民族共存亡的 。 有此文化 , 就有此民族存在 ;一种民族的文化消亡了 ,这个民 族也就不复存在了 ,即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民族 了 。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 ,之所以聚而不散 ,续而 不断 ,就因为有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苏武的 “忠国”精神 ,就是无限忠诚于祖国 ,就是追求国家 的一统与和谐 ,因而以苏武精神为灵魂的苏武文化 ,是适应并服务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 。 只要有中华民族存在 ,苏武精神就永远不会衰竭 和消失 ;只要中华民族受到外敌入侵 ,苏武精神就 必定会发挥激励国人共赴国难 、救亡图存的道德 价值功能 。 正是这种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或 者说对民族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价值诉求的高度契 合 ,从根本上决定了苏武精神的历久弥新 。 苏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 的价值诉求高度契合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所主张的一统 与和合思想 ,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层思想基础 , 苏武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所铸就 的 ,所以 ,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伦理基础的苏武 文化 ,其传承和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诉求是高度契合的 ,这是苏武精神历久弥新的深 层思想基础 。不仅如此 ,在儒家文化影响所及的国度 ,苏武 精神其所以能够得到崇敬和颂扬 ,也是由深层文 化基础所致 。 譬如历史上的朝鲜和韩国 ,有许多 爱国志士仿效苏武 ,歌颂苏武 ,就是基于儒学价值 观的认同 。 在司马光编撰的枟资治通鉴枠中 ,引用 了枟汉书 苏武传枠中有关苏武的内容 ,将苏武刻 画为儒家的忠义之士 。 在朝鲜王朝时期 ( ) ,江贽将庞大的枟资治通鉴枠缩编成枟通鉴节 要枠 ,该书缩编时因袭了朱熹的世界观 ,因而在朱 子学理念统治朝鲜的时期成为学者的必读书目 。 江贽在枟通鉴节要枠中也基于儒家的正统论将苏武 作为难得的忠义之士给予高度评价 ,从而使苏武 不仅是令中国人自豪的忠义之士 ,而且也是令传 统韩国人尊敬的人生榜样 。 譬如新罗时期的崔致 远 、高丽后期的洪侃 、金九容 、柳方善 、郑道传 、李 詹等众多历史人物都写了有关苏武精神与气节的 的诗篇 ,把苏武当做忠义的典范和儒学的楷模加 以歌颂 。 还有一些学者如朝鲜后期的实学集大成 者丁若镛 ,由于受政治变化之影响遭受了很多苦 难 ,则以苏武经历的苦难来激励自己战胜逆境 。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 ,曾为俘虏被日本和清朝押去 而归的朝鲜学者姜沆 、郑希得 、金尚宪等人 ,则将 苏武的流放生活和自己的俘虏经历联系起来 ,把 苏武看做是自己的同路人 ,通过苏武的苦难慰藉 自己的痛苦 ,又以苏武的气节作为自己追求的价 值目标 。 (P )在日本古代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枟宝物集枠 、枟平家物语枠 、枟注好选枠 、枟今昔物语集枠等书中都有 记载 ,尽管书中譬如枟平家物语枠中关于苏武的历 史史料已经失去了真实性 ,也改变了苏武故事的 性质 ,但却借苏武的故事 ,渲染了败者思乡的“物 哀”之情 ,完成了衬托评判官康赖命运的故事使 命 ,也反衬出了古代日本对苏武精神的认可 。 在 今天的日本 ,一位中学历史教员上山浩一先后三 次到陕西武功拜谒苏武墓 ,捐钱修缮苏武墓 ,也是 出于其对儒家伦理的崇拜和对苏武气节与人格的 仰慕 。在东南亚 ,许多华人会唱枟苏武牧羊歌枠 ,喜欢 读苏武故事 ,因苏武精神的感动而从事兴办教育 奖学助学等慈善事业 ,实际上是因为苏武精神十 分契合他们文化寻根的心理需求和精神诉求 。 海 外华人的文化寻根心理 ,是对母亲国的一种思念 和感情 ;海外华人的文化寻根诉求 ,是提升自身地 位和维护自身尊严需要的一种向往和依赖 。 因为 只有母亲国强大了 ,国际地位提升了 ,海外华人的 地位才能相应的得以提升 ,安全才能相应的得以 保障 ,人格尊严才能相应的得到尊重 。 这种心理 需求和文化诉求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他们深受儒 家伦理的熏陶 ,而苏武精神恰恰是儒家文化价值 诉求的典范 。 与苏武这个道德楷模形成过程及自身特点 有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能够历经两千多 年经久不衰的榜样 ,能够跨越时空影响广泛的榜 样 ,却唯有苏武 。 为什么能够如此 ,就在于苏武这 个道德楷模自身的特点 。其一 ,楷模的铸就千锤百炼 。 苏武在匈奴先 后经过两次自杀以殉国 ,两度求生以报国 ,在高 官 、厚禄 、女色面前不为所诱 ,在朋友动之以情的 劝降面前不为所动 ,在十九年的无望煎熬中持节 操守意志弥坚 ,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 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大丈夫人格 ,真正做 到了孔子所主张的“有杀身以求仁 ,无求生以害 人” ,这样的楷模形成经历是独一无二的 。其二 ,楷模的形成质朴无华 。 苏武是一位典 型的榜样人物 ,但是 ,这位榜样人物的形成过程 , 是极其自然的 ,没有任何人为塑造的因素 ;这个榜 样的事迹 ,是质朴无华的 ,没有一点添加的成分 ; 尽管后来汉宣帝也将苏武绘图悬挂于麒麟阁以示 褒奖 ,但当时褒奖者多达十一人 ,唯有苏武影响广泛 ,历时久远 ,完全是因为苏武这个榜样 ,是在民 众的心目中生成的 ,是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过程 中传承和弘扬的 。其三 ,楷模是伟大平凡集于一身 。 苏武是一 位伟大的英雄 ,他为了民族尊严 、为了汉匈和好 , 历经了生 、死 、无望的考验 ;苏武又是一位普通的 凡人 ,在北海牧羊的十九年中结网 、打猎 ,在得知 妻子改嫁后取匈奴女子为妻并生子 可见苏武 这个楷模既平凡又伟大 ,其伟大令人仰视 ,对他崇 敬 ;其平凡使人平视 ,好像就在身边 。 正是这种既 可亲又可敬的苏武 ,使方方面面 、不同身份 、不同 时代的人都能够以他为榜样 。三 、苏武精神现实弘扬的主要原因苏武精神在当前其所以得到大力弘扬 ,现实 原因在于其与当代中国价值诉求的高度契合 ,具 体有以下几点 : 苏武精神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 契合价值观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各种事物 或现象所蕴含意义的认识和评价 ,核心价值观是 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 ,是该社会上层建筑的 灵魂所在 。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 ,没有核心价值 观 ,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和强不起来 ,一个民族就 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 意志和共同行动 。 因而我国当前十分重视并积极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此引领社会思潮 ,凝 聚全民意志 ,共 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这种爱国主义 传统 ,是数千年 来中华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的精 神支柱 ,是中华 民族聚而不散续而不断的文化 根源 。 诚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 :“爱国主义始终 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 当前国外敌对势力利用西藏 、东 突等问题干涉 中国内政 、制 造民族分裂的事件时有 发生 ,台 独 、港独势力分裂祖国的图谋十分猖獗 ,一些人 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出卖国家机密和经济 、军 事 情报 ,一些 人在国际交往中丧失了国格 、人 格 , 有损祖国和民族形象 针对这些情况 ,迫切 需要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而苏 武所具有的忍辱负节 、宁 死不屈的爱国精神和 一切为了国家利益 ,置 个人生死于度外的民族气节 ,与当前维护民族团结 、和谐统一和国家安 全以及对外开放中维护民族尊严的现实需求十 分契合 ,自然 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积极内容 ,从而得以弘扬 。 苏武精神与当前中国诚实守信的伦理诉求 高度契合孔子曰 :“民无信不立”(枟论语 颜渊枠) ,意即 人无信用就无立足之地 ,国家失去老百姓的信任 就要垮掉 ,并因此提出了“言必信 ,行必果”(枟论语 子路枠)的诚信准则 。 曾参进一步曰 :“欲正其心 者 ,先诚其意” ,“意诚而后心正”(枟大学枠) ,认为治 国平天下应以德为本 ,以修身为核心 。 荀子也提 出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枟荀子 不苟枠) ;枟中庸枠 亦曰 :“诚者 ,天之道也 。 诚之者 ,人之道也” (枟中 庸枠) ,均以至诚至德作为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 由 此可见 ,诚实守信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准则 ,也是 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 。但是 ,在改革开放以来 ,这一向来被奉为圭臬 的传统道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 。 譬 如 ,经济生活中的不诚信现象十分突出 ,政治生活 领域的诚信缺失也极为严重 ,社会生活其他领域 的不诚信现象普遍存在 。 这些不诚信现象强烈地 预示着我们面临着诚信严重缺失的社会信用危 机 ,如果任其滋长蔓延 ,必将损害经济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 ,有损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 面对这一现状 ,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考察时指出 : “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 。 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 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 ,我们的民族就 永远充满希望 。”党的十八大也把诚信列为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目的在于弘扬传统美 德 ,拟制道德滑坡 ,建设诚信社会 。导致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复杂的 ,但市场经济 环境下诚信教育的薄弱 、欠缺和舆论引导与社会 监督的乏力与偏失 ,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 就苏 武精神而言 ,其道德价值的重要内容和崇高人格 的真实写照 ,就是忠诚 。 在羁留北国十九载中 , 不论是敌人的威逼利诱 ,还 是冰天雪地的流放 生活 ,不 论是死亡的威胁 ,还 是得知家庭 之 不 幸 ,他始终 不改其本色 ,坚 守着对国家的忠心 。 这种对国家 、对民族的忠诚 ,与当前清醒民族良 知 ,弘扬传 统美德 ,抑 制道德滑坡和伦理失范 , 从而从根本上拟制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伦理诉 求十分契合 。 苏武精神与执政党反腐倡廉教育的现实需 求高度契合执政党的党风廉政建设始终是全国人民关注 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尽管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 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滋生腐败的土壤还 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 客观的讲 ,腐败问题古已有 之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就当前中国而言 ,虽然腐 败问题的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但它的存在直 接破坏了经济发展 ,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甚至 危害着党的生命和国家安全 。 所以党中央高度重 视反腐倡廉 ,习近平谆谆告诫全党 :“为政清廉才 能取信于民 ,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 。”并进一步 指出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 的 、复杂的 、艰巨的任务 。 我们要坚定决心 ,有腐 必反 、有贪必肃 ,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 壤 ,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 在反腐倡廉方面 ,用苏武对待金钱和权力的 典型事迹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 ,无疑是一本绝好 的生动教材 。 首先 ,苏武在匈奴十九年间 ,始终不 为金钱 、权利和女色所动 ,不为饥饿所折 ,不为长 达十九年的无望所屈 ,以最圣洁的信念克服常人 难以想象的困难 ,展现了汉朝使节的气节 ,捍卫了 民族的尊严 。 其次 ,苏武是名符其实的“使于四 方 ,不辱君命”的志士仁人 ,难能可贵的是 ,这样一 位堪称忠心耿耿 、声名赫赫的名人 ,却有着一颗平 常心 ,归国后从不居功自傲 ,也不计较封赏 。有大功而不以功臣自居 ,在官场而不贪恋权 位 ,会散财而不会聚财 ,始终保持低姿态 ,平常心 , 这就是苏武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格 。 苏武的这种 品格 ,较之那些身居高位有职有权或居功自傲而 拿原则做交易去收受贿赂走向腐败的官员 ,又是 何等的高尚 ! 用苏武对待金钱和权力的典型事迹 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 ,无疑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 这种契合是苏武精神现实弘扬的重要原因 。 苏武精神与外交人员的气节教育高度契合 当前中国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正在树立大 国形象 ,在国际舞台上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对外 交流与合作 ,承担这种交流与合作任务的就是大 量的外事工作人员 ,这也对外事工作和外事人员 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由于外事工作的政治 性 、重大责任性以及综合性 ,决定了外事人员的素 质最重要的首推并始终是政治素质 。 因为外事人 员作为国家的官方代表 ,其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国家的形象 ,关乎到国家的切身利益 。 所以外事人 员在国际交往中 ,首先要做到的是“站稳立场” ,要 保持清醒的头脑 ,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原则 ,始终 服从于国家的意志 ,拥护国家的方针和政策 ,按照 本国的法律法规和外交政策办事 ,处处维护本国 的国家利益 。 特别是在外事场合中 ,要始终把国 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个人的利益要无条 件地服从于国家的利益 ;一言一行都要维护祖国 的尊严 ,不做有损国格的事情 ;要坚持遵纪守法 , 洁身自好 ,严格保守国家机密 。外事人员的政治素质集中到一点 ,就是民族 气节和人格 。 而苏武身上所具有的处处把国家和 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将个人生死安危置之度 外民族气节和崇高人格 ,对于提升外事人员的政 治素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 首先 ,当国家尊严面 临损害时 ,苏武能够以杀身成仁来维护国家尊严 。 从“见犯乃死 ,重负国” 、“屈节辱命 ,虽生 ,何面目 以归汉”可以看出 ,当外交活动出现失误后 ,苏武 不顾及个人安危 ,没有选择逃避 ,而是以维护国家 和民族的尊严为重 ,敢于承担责任 ,选择以杀身成 仁来报效国家 。 “千古艰难唯一死” ,苏武在这里 把死看作是一种道德选择 ,在他认为应以死维护 国家尊严时 ,会毫不犹豫 。 可见他处处把个人生 死置之度外 ,而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头等地 位 。 其次 ,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 ,苏 武能够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 ,个人恩怨服从于国 家大义 。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对待李陵的劝降 。 李陵以苏武家庭一系列不幸的变故来说服苏武 ,并 声言苏武兄弟之死 ,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 ,从而把 声名流传 、家庭安全 、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 的东西一一推翻 。 然而苏武却答曰 :“武父子亡功 德 ,皆为陛下所成就 ,位列将 ,爵通侯 ,兄弟亲近 , 常愿肝脑涂地 。 今得杀身自效 ,虽蒙斧钺汤镬 ,诚 甘乐之 。 臣事君 ,犹子事父也 。 子为父死 ,亡所 恨 ,愿无复再言 。” 在中国古代 ,君主是国家的象 征 ,忠君就是忠国 。 在苏武那里 ,持节操守 ,是民 族大义和国家尊严 ;家庭不幸 ,是自己和汉武帝的 私怨 ,孰轻孰重 ,不可等同 。 在苏武那里 ,国家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