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论文.doc_第1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论文.doc_第2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论文.doc_第3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论文.doc_第4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决策分析与管理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 2009 年 6 月 6 日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1 页 目目 录录 1 绪论绪论 1 1 1 研究背景 1 1 2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2 1 3 研究的意义 2 1 4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2 1 4 1 研究思路 2 1 4 2 研究框架 3 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3 2 1 以往相关理论研究 3 2 1 1 班级活动发起方式研究 4 2 1 2 班级活动内容研究 4 2 1 3 学生对班级活动的评价研究 5 2 2 以往研究的不足 5 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5 3 1 头脑风暴法 5 3 2 问卷调查法 6 3 3 层次分析法 6 4 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体系的构建 6 4 1 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因素 量表的确定 6 4 2 样本的选择 描述 7 4 3 研究方法的应用 7 4 3 1 头脑风暴法的应用 7 4 3 2 问卷调查法的应用 8 4 4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的 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10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 11 5 1 建立子目标及其下属性间的成对比较矩阵 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验证一致性 11 5 2 建立 4 个待选活动方案的成对比较矩阵 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验证一致性 12 5 3 计算 4 个待选活动方案的总评分 14 6 研究结论与讨论研究结论与讨论 16 6 1 研究结论 16 6 2 讨论 16 6 3 实践意义 16 6 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17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7 附录附录 18 附录 A 调查问卷二 18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1 页 1 绪论 1 1 研究背景 目前大学生的扩招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班级人数的增加 致使大学班级管 理的难度加大 然而大学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 最重要的是其影响到每个大学生的成长 目前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表现为缺乏 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以及缺乏和谐的班级合作竞争氛围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 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 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 趣 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 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 然而现代班级的活动开展并不成熟 这种 不成熟性一方面表现在应付学校的德育任务 另一方面表现在缺少健全的开展机制 1 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呈现以下特点 1 在班级活动参与上 学生积极性不高 调查显示 超过半数的学生对班级活动 没有多大兴趣 参加活动一般是由同学推荐 或是教师要求而迫于无奈 2 在班级和小组活动的开展上 学生的角色固定在平时的班队活动中 32 的学 生表示自己会演节目 主要是发挥自己在课余培养的特长 以 吹拉弹唱跳 居多 53 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做的事是参与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 15 的学生经常主持班队会 有 时身兼数职 既主持又表演才艺 而且他们担当主持的角色比较固定 3 班级活动计划较强 控制有余 有些重要的活动事先经过教师和班委的策划 比 较强调计划性 往往以学校的德育要求为指针 在活动程序和内容的安排上比较僵化 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比较少 4 班级活动内容远离学生生活 活动机制不完善 在活动的开展中活动内容的 选择往往由学校和教师决定 学生只充当活动执行者 一个班级刚刚组成时难免具有离散性 但随着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 先进的班级 就具备了向心性 而非先进的班级则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保持着离散性 这说明班级建 设和发展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班级活动则是班级建设和发展的调和剂 2 为了更好地了 解高校班级活动开展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 为高校班级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让更多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 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 形成更加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 本文对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 果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 建立了 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2 页 评价体系 希望为大学生班级举行活动提供参考意见和评价依据 从而选出最优活动 方案 1 2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研究目的 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因素的研究 为大学生班级举行活动 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使得班级活动开展的更好 增进同学间感情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使班级成为先进的班集体 进而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 研究内容 首先 通过开放式的调查问卷确定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的因素 其次 从中选出较为重要的 8 个因素 对这些因素进行细分 设计发放第二份问卷 确定各因素的权重 以及选出四个合适的活动方案 最后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大学 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并对所选择的四个活动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选出最优活动 方案 1 3 研究的意义 开展班级活动 是老师和全体班委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基本形式 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 对促进学生的德 智 体 美 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班 级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提供了实践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 它能充实学生的生 活 密切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个人与他人 集体 社会的复 杂关系 同时 班级活动能促进学生特长和能力的发展 在班级活动中 学生可根据自己 的兴趣 爱好 特长 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 使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另 外 班级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本文通过对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因素的研究 建立 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 价体系 为大学班级提供参考指导意见 成功举办班级活动 从而使班级活动的作用 得到积极的发挥 1 4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1 4 1 研究思路 首先 此次研究通过第一份开放式的调查问卷 请同学们罗列出自己认为对班级 活动有影响的 5 个因素 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后得到了对班级活动效果影响最为 重要的几个因素 包括活动主题意义 班级凝聚力 组织人员影响力 准备程度 时 间 地点环境 花费等 8 个因素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3 页 其次 对 8 个因素细化成四个选项的选择题 发放第二份调查问卷 并根据调查 结果得出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影响程度和四个待选活动方案 最后 根据两次问卷的调查结果 建立了 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并运 用层次分析法对每个活动方案进行分析 选出最优活动方案 1 4 2 研究框架 研究框架如下图 1 1 所示 研究背景分析 提出问题 研究目的与内 容 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研究结论与讨 论 大学生班级活动的现状分析 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这 些因素对班级活动影响程度又是怎样的 建立 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为 大学班级举行活动提供最优活动方案 头脑风暴法 问卷调查法 层次分析法 通过开放式的问卷调查找出影响因素 并制 定第二份调查问卷 整理问卷二的调查统计结果 确定了各因素 的相对重要影响程度和四个待选活动方案 建立 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运 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 说明研究结果和实践意义 讨论本文的不足 之处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图图 1 1 论文研究框架图论文研究框架图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4 页 2 文献综述 2 1 以往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有基于特定大学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的研究内容 相关研究的方向主要 有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班级管理模式研究 如何通过班级活动实现班级的 有效管理 班级活动类型的探索 班级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开展班级活动的 原则 班级活动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学分制下辅导员工作的初探等 本文主要介绍 张亮亮 崔香芬在经济学报上发表的关于高校班级活动开展情况 的调查与思考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 一文的研究结论 其研究结论如下 3 2 1 1 班级活动发起方式研究 班级活动开展的第一步就是怎么发起活动 如何更好地引导 鼓励和支持班级积 极发起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是研究班级活动的重要内容和重中之重 也是高校 提 增 活动的题中之义 班级活动发起方式研究结果如表 2 1 和表 2 2 所示 表表 2 1 班级活动发起方式的现状班级活动发起方式的现状 服从学校要求班级自主策划并得到学校支持班级完全自主自发 比率25 3 38 2 36 5 表表 2 2 理想的班级活动发起方式理想的班级活动发起方式 服从学校的要求班级自主策划并得到学校支持班级完全自主自发 比率 8 5 50 8 40 7 可以看出 总体而言 当前高校班级活动发起方式基本上是以班级自主策划并获得 学院支持以及班级完全自主而发起的 这一现状与学生希望的班级活动发起方式基本 吻合 但同时也应看到 学生明显希望在班级活动发起方式上 希望学校对班级活动进 行引导和支持 给予班级更多自主权 2 1 2 班级活动内容研究 班级活动内容直接关系到其对班级成员的吸引力 进而影响到班级成员参与班级 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因此 班级活动内容也是考察班级活动开展状况的另一个重 要方面 班级活动内容研究结果如表 2 3 和表 2 4 所示 表表 2 3 班级活动内容的现状班级活动内容的现状 主题班会活动休闲娱乐活动专业实践活动科技训练活动其他 比率 71 5 83 5 24 6 19 8 2 5 表表 2 4 理想的班级活动内容理想的班级活动内容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5 页 主题班会活动休闲娱乐活动专业实践活动科技训练活动其他 比率 67 3 49 5 27 0 15 9 2 1 可以看出 学生明显希望能够更多地开展专业实践和科技训练活动 这为今后班级 活动内容指明了方向 再次 高校主题班会活动出现式微趋向 高校主题班会作为高 校班级活动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理应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方 面发挥重大作用 调查数据表明 目前高校主题班会活动开展较多 学生们则明显希 望减少主题班会活动 因此 如何完善高校主题班会活动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工 作中不断反思和探索的问题 2 1 3 学生对班级活动的评价研究 学生对班级活动的评价 既是对班级活动主观态度的表达 也将影响到班级成员 再次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因此 学生对班级活动的评价是考察班级活动 开展状况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表表 2 5 班级活动效果的评价班级活动效果的评价 增进班级同学相互了解增强班级凝聚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专业兴趣和素养 比率 80 4 82 2 48 6 40 0 表表 2 6 班级活动必要性评价班级活动必要性评价 有必要没有必要无所谓 比率 82 6 6 8 10 6 2 2 以往研究的不足 以往的大学生班级活动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班级活动的内容 意义 框架 原则 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在学术和现实实践意义都满足了社会需求 但是却没有对影响班 级活动的效果因素进行细化研究 造成了 都知道班级活动重要 却不知道怎么做才 会使班级活动效果好 使大学生班级不知道影响班级活动的因素有哪些 从而不能明 确的评价班级活动效果的好坏 3 研究方法 3 1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 Brainstorming 的发明者是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 美国学者阿历克 斯 奥斯本于 1938 年首次提出头脑风暴法 Brainstorming 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 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 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 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 比喻思维高度活跃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6 页 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 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 造性风暴 其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和质疑头脑风暴法 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基础 上尽可能激发创造性 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 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 方案逐一质疑 发行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 这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方法 3 2 问卷调查法 亦称 书面调查法 或称 填表法 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 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 表 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 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 问卷一般有三种形式 1 报刊问卷 在报纸或刊物上公布 调查表 号召读者做出书面问答 并指定地址寄回答案 2 邮寄问卷 把已印好的调 查表寄给一定类型的对象 并请他们填写答案后指示寄回调查表 3 发送问卷 由研 究人员把调查表发给集中在一处的一群调查对象 要求他们当场填写后直接收回 本 文中选择的是 发送问卷 3 3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HP 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 准则 方案等层次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 教授 Satty 本世纪 70 年代初 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 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 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 课题时 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 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 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 维过程数学化 从而为多目标 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 策方法 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它是一种实用的多属性评估方法 当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要考虑很多决策元素 包括目标 方案 决策者等 且决策元素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时 层次分析法的目的 在于利用一个层级的结构将复杂问题系统化 将决策元素划分为不同维度 并由不同 维度将问题加以层级分解和架构 将大型复杂的决策问题解构成多个小的子问题 然 后根据 AHP 的步骤分别进行比较评估后在整合 如此可使复杂的决策问题变成比较容 易的决策问题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7 页 4 评价体系的构建 4 1 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因素 量表的确定 第一份调查问卷 目的在于初步确定影响班级活动效果的因素 因此问卷在设计 简单明了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们罗列出影响因素 统计结果有班级凝聚力 活动的主题 意义 组织人员影响力 准备程度 个人兴趣 花费 地点环境 时间这八项因素 第二份调查问卷 对各个因素进一步细分 设计出选择题部分的 7 个选择题 并且由 此可以得到 4 个待选活动方案 同时问卷二设计了对 8 个因素进行排序的表格 构成 了因素排序部分 这部分的设计是为了确定这 8 个因素对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影响程 度的大小 从而确定它们的权重 4 2 样本的选择 描述 本次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研究采取的是发送问卷的形式 对象主要针对大一 大二的学生 但在第一份开放式的问卷调查中也向大三学生发放了 9 份问卷 因为他 们已经参加了多次班级活动 对影响活动的因素更为了解 第二份问卷分为了两部分 选择题部分和影响因素排序部分 发放对象是大一大二的学生 问卷发放回收的具体 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表 4 1 样本选择的具体情况表样本选择的具体情况表 项目 问卷 发放对象 发放 份数 回收 分数 回收率 有效 问卷 有效率发放时间回收时间 大三1班 98 问卷一 大二1班 2222 96 80 3096 80 3月17日15 点50分 3月17日16 点50分 大二1班 3131100 2993 50 3月31日15 点50分 3月31日16 点50分问卷二选 择题部分 大一1班 3030100 2996 70 3月31日14 点50分 3月31日15 点50分 大二1班 3131100 3096 80 3月31日15 点50分 3月31日16 点50分 问卷二因 素排序部 分大一2班 3030100 30100 3月31日14 点50分 3月31日15 点50分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8 页 4 3 研究方法的应用 4 3 1 头脑风暴法的应用 首先 在确定课题时 小组成员运用 头脑风暴法 提出了多个课题 最后经过 研究讨论决定选择 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因素的研究 这个课题 其次 经过开放式的问卷调查 一共统计了 18 个因素 经过讨论后 最后选取了 8 个较为重要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细分 确定了第二份问卷的选择问题 最后 本次研究对第二份问卷进行了统计 根据大家选择的结果 确定了 4 个活 动方案 同时 在建立评价体系的时候 对 8 个因素进行分类时 在研究中采用 头 脑风暴法 最后确定去掉 准备程度 这个因素 把其他 7 个因素分成主观 客观两 类因素 建立了 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4 3 2 问卷调查法的应用 第一份调查问卷 一开始本文并不能确定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的因素 于是采取了 开放式 的问卷调查方式 第一份调查问卷如下 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研究调查问卷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研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打扰一下 麻烦帮忙做以下的问卷问题 请列出你认为对班级活动效果影响最大的 5 种因素 谢谢 通过此问卷 本文得到了影响班级活动效果的因素一共有 18 个 并根据影响班级 活动效果的因素的得票数 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排序 由于后 10 个因素的得票数太少 故只选取了前 8 个因素 下图是第一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9 页 图图 4 1 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图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图 第二份调查问卷 对第一份问卷得出的 8 个因素 本文通过探讨 设计出了第二份问卷 问卷二分 为两部分 选择题部分和因素排序部分 选择题部分有 7 个问题 问题的次序是根据活动举办对因素先后考虑的次序 问 题一 举办一个活动 它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活动的意义所在 而大学生班级活动的意 义不外乎于 庆祝节日 增进同学间感情 提高学习 等三个方面 问题二 要 举办活动 当然要考虑场地 在大学 班级举行活动一般是在 学校内 餐馆 娱乐场所 以及 户外景点 之间进行选择 问题三 场地选好了 接着就是考虑 活动举办的时间 大学生能举办班级活动的时间也只有 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 周末 和 节假日 这三个时间点 问题四 考虑时间 不仅要考虑举办活动的时 间点 也要考虑举办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 本文以两个小时为一个时间段 而且活动 举办的持续时间一般在 6 小时以内 超出的以 更长 来选择 问题五 场地时间考 虑好 接着就应该考虑花费 而活动的花费一般在 5 元以下 5 20 元 人 20 50 元 人 等三个段选择 超出的则选择 更多 问题六 准备程度是对以上五 个问题的综合考虑 选项中准备程度是一步一步加深 问题七 之所以把这个问题放 在最后 是因为这个问题与前六个问题考虑的不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而且较前六个问 题也更为重要 在大学里 举行活动做决策一般是 全班一起策划 班委策划 个人策划 听取大家意见后再修改 或者 个人策划好 同学直接参与就行 等四 种决策方式 因素排序部分 是为了确定所选取的 8 个因素对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影响程度的 大小 以方便确定他们的权重 在问卷中 因素排序部分是用表格设计的 要求按 1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10 页 8 对 8 个因素进行排序 8 代表影响程度最大 第二份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图图 4 2 问卷二排序部分结果统计图问卷二排序部分结果统计图 表表 4 2 问卷二选择题部分统计结果表问卷二选择题部分统计结果表 选项 题目 ABCD 1 庆祝节日增加同学感情提高学习 7521 2 学校内餐馆娱乐场所户外景点 1017429 3 周一至周五周末节假日 92130 4 1 2 小时3 4 小时5 6 小时更长 212982 5 5 元以下5 20 元每人20 50 元每人更多 639250 6 活动方式 人员 A 日期 地点 具体费用 B 活动进行的 具体安排 更具体的策划 3143310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11 页 7 全班班委听取意见个人策划 296241 4 4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的 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经过问卷调查法确定了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为 8 个 由于 准备 程度 这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他 7 个因素的综合考虑 所以再建立评价体系时 去掉了这个因素 根据剩下 7 个因素的属性 本论文把它们分成了两类 主观因素和 客观因素 在评价体系中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之间的紧密程度 活动主题意义指举办 活动是为了庆祝节日 定期小互动增进同学感情还是学习经验交流会提高学习等 组 织人员影响力主要是指班委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影响程度大小 个人兴趣是指同学对所 举行的班级活动的喜好程度 花费是指在整个活动中所需的费用 包括材料采购 场 地费用等 地点环境是指班级活动开展的场所 时间是指活动日期的选择及整个活动 所需的时间 建成的 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如下图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12 页 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 价体系 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班 级 凝 聚 力 活 动 主 题 意 义 组 织 人 员 影 响 力 个 人 兴 趣 花 费 地 点 环 境 时 间 A 海边 游玩 B KTVC 聚餐D 学习 经验交流 会 图图 4 3 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图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图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 5 1 建立子目标及其下属性间的成对比较矩阵 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验证一致性 在确定了决定方案的评估目标与阶层关系图后 利用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分别 建立了各属性及各活动方案两两成对的相对评比矩阵 在进一步验证各矩阵的一致性 指标 C I 及 C R 进行成对比较时 一方面要针对评估目标之间进行两两比较 另一方 面要针对不同属性下的 4 个活动方案做两两比较 首先建立子目标 主观因素 与 客观因素 的成对比较矩阵 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经过计算后特征向量 权重向量 由于两个子目标2 max 0 66670 3333 T W 相互比较 所以没有一致性的问题 12 1 21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13 页 接着建立子目标 主观因素 下属性间的成对比较矩阵 班级凝聚力 活动主题意义 组织成员影响力 个人兴趣 班级凝聚力 活动主题意义 组织成员影响力 个人兴趣 经过计算后特征 权重向量 且0342 4 max T Z W0722 0 1148 0 2926 0 5204 0 C R 0 0126 C I 0 0114 故通过一致性检验 子目标 客观因素 下属性间的成对比较矩阵 花费 地点环境 时间 花费 地点 时间 经过计算后特征向量 权重向量 且0040 3 max 1096 0 3092 0 5813 0 K W C R 0 0034 C I 0 0020 故通过一致性检验 5 2 建立 4 个待选活动方案的成对比较矩阵 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验证一致性 在各评估目标下 建立 A 海边游玩 B KTV C 聚餐 D 学习经验交流会 4 个活动方案的成对比较矩阵 并计算特征值 特征向量 一致性指标与一致性对比 列于成对比较矩阵下方 表表 5 1 班级凝聚力班级凝聚力 0142 4 max 1 0 48240 27180 15750 0883 T 4 0047C I 0 0053C R ABCD A1235 B1 2123 C1 31 212 D1 51 31 21 1256 1 2134 1 51 312 1 61 41 21 125 1 213 1 51 31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14 页 表表 5 2 活动主题意义活动主题意义 0040 4 max 2 0 44860 23470 23470 0820 T 0 0014C I 0 0015C R 表表 5 3 组织人员影响力组织人员影响力 0148 4 max 3 0 48240 15750 27180 0880 T 0 0049C I 0 0054C R 表表 5 4 个人兴趣个人兴趣 0475 4 max 4 0 48390 06850 27950 1680 T 0 0158C I 0 0180C R ABCD A1225 B1 2113 C1 2113 D1 51 31 31 ABCD A1325 B1 311 22 C1 2213 D1 51 21 31 ABCD A1623 B1 611 41 3 C1 2412 D1 331 21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15 页 表表 5 5 花费花费 0243 4 max 5 0 57910 23260 12130 0670 T 0 0081C I 0 0090C R 表表 5 6 地点环境地点环境 0475 4 max 7 1680 02795 00685 0 4839 0 T 0 0158C I 0 0180C R 表表 5 7 时间时间 0041 4 max T 1376 03935 0 3935 0 0754 0 7 0 0014C I 0 0016C R 可以看出 C R 值都在 0 1 以下 符合一致性要求 5 3 计算 4 个待选活动方案的总评分 经过以上计算 本文可以得到两组矩阵 一组为主观因素子目标下的属性权重矩 ABCD A1357 B1 3124 C1 51 212 D1 71 41 21 ABCD A1623 B1 611 41 3 C1 2412 D1 31 31 21 ABCD A11 51 51 2 B5113 C5113 D21 31 31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16 页 阵 WZ与客观因素子目标下属性间的权重矩阵 WK 两者表示如下 班级凝聚力 花费 活动主题意义 地点环境 组织人员影响力 时间 个人兴趣 另一组矩阵为各候选区位在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关的属性下的评分矩阵 两者 表示如下 班级凝聚力 活动主题 组织人员影响力 个人兴趣 活动 A 活动 B 活动 C 活动 D 花费 地点环境 时间 活动 A 活动 B 活动 C 活动 D 将 A B C D 四个活动方案的评分矩阵分别与权重矩阵进行内积 即可得出 A B C D 四个活动方案分别在子目标 主观因素 与 客观因素 的加权评分 计算如下 0922 0 2021 0 2332 0 4726 0 0722 0 1148 0 2926 0 5204 0 1680 00880 00820 00883 0 2795 02718 02347 01575 0 0685 01575 02347 02718 0 4839 04824 04486 04824 0 ZZW 1059 0 2000 0 1995 0 4945 0 1096 0 3092 0 5813 0 1376 01680 00670 0 3935 02795 01213 0 3935 00685 02326 0 0754 04839 05791 0 KKW 最后 考虑两个字目标对总目标的权重矩阵 将两个子目标 T W3333 0 6667 0 的加权评分再予以汇总 即可得出 A B C D 四个活动方案的总评分 0722 0 1148 0 2926 0 5204 0 z W 1096 0 3092 0 5813 0 K W 1680 00880 00820 00883 0 2795 02718 02347 01575 0 0685 01575 02347 02718 0 4839 04824 04486 04824 0 4321 Z 1376 01680 00670 0 3935 02795 01213 0 3935 00685 02326 0 0754 04839 05791 0 765 K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17 页 活动 A 活动 B 活动 C 活动 D 通过以上计算 我们可以的得出 A 活动是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最佳的方式 即 海边游玩 是最优活动方案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6 1 研究结论 首先 通过问卷调查 本文了解到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有 8 个 同时这 8 个因素对班级活动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是 班级凝聚力 活动的主题意义 组织人员影响力 准备程度 个人兴趣 花费 地点环境 时间 而且总的可以看出 主观因素 班级凝聚力 活动的主题意义 组织人员影响力 准备程度 个人兴趣 比客观因素 花费 地点环境 时间 对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影响程度要大 其次 通过层次分析法对 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进行研究 得出了四 个待选活动方案 海边游玩 KTV 聚餐 学习经验交流会 的总评分分别是 0 4799 0 2220 0 2014 0 0950 所以最佳活动方案是海边游玩 其次是 KTV 较差 的是聚餐 最后的是学习经验交流会 6 2 讨论 本论文存在的需要改进及讨论的地方有 一 问卷调查的样本太小 第一份问卷只有 31 份 而第二份问卷也才 60 份 二 调查的对象过于单一 都是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管理系的学生 三 问卷设计不是很合理 如问卷二中的第 2 题和第 4 题在设计中就存在着一些 问题 四 选出的四个活动方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而且不是很全面 如类似义卖 捐 款 社会实践等班级活动在本文中就没有进行研究 6 3 实践意义 此次研究通过 头脑风暴法 问卷调查法 和 层次分析法 找出了影响大学 生班级活动效果的因素 并建立了 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对大学班级开展 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大学班级举行活动时 对可供选择的活动方案 可运用 1014 0 2014 0 2220 0 4799 0 3333 0 6667 0 1059 00992 0 2000 02021 0 1995 02332 0 4945 04726 0 W 决策分析与管理 论文 第 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