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考点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考点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考点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考点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考点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源于教材 最新考纲展示 最新考纲展示 知识系统整合整合知识夯实基础 重点识记一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 中枢权力机构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起草诏令 中书门下 三司 2 选官制度的演变 1 西周 贵族世袭的 世卿世禄 制 2 战国至汉初 军功爵制 3 西汉武帝及以后 实行和征辟制 4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5 隋唐至清 科举制 原因 没落 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过程 隋朝开始 分科举人 唐代科举制日臻完善 明清八股取士 1905年被废除 评价 打破了士族对政权的垄断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同时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促进了的进一步成熟 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察举制 士族 官僚体制 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3 监察与谏议 御史大夫 门下省 谏院 割据势力 重点识记二 中央集权的加强1 西汉加强中央集权 1 原因 西汉初年 实行郡国并行制 导致中央和之间矛盾激化 公元前154年 爆发 七国之乱 2 措施 汉武帝时 实行 强干弱枝 设置刺史 监察地方 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 背景 唐朝 安史之乱 之后形成了的局面 后来演化成五代十国的格局 封国 推恩令 藩镇割据 2 措施 枢密院 文臣 3 影响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但造成 冗官 冗费 的国家财政危机 冗兵 误区警示宋代有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 一方面 宋代经济发达 税收大大增加 但是 财政却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 军队众多 武器先进 但是 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却屡屡失败 这些矛盾只能从其政治体制的特点上解释 重点识记三 皇权的不断加强1 明朝强化专制皇权 1 废丞相 原因 吸取元朝权贵专权 内乱频繁的教训 措施 明太祖裁撤 废除丞相 亲掌六部 评价 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2 设内阁 前身 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顾问 不参与决策 设立 正式设立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后来权力增大 拥有 票拟 之权 中书省 明成祖 2 清朝设立军机处 1 设立 年间 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设立 2 特点 军机大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 但本身品级不高 只能跪奏笔录 3 影响 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 提高了 标志我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行政效率 雍正 通史链接明清时期 中国社会衰落的表现 小试身手 1 思考 唐朝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关键时期 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提示 中枢权力机构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度日趋成熟 选官用官制度更加完善 谏议制度建立 2 思考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并非直线 而是曲线 经历了加强 削弱 再加强 再削弱的过程 请结合汉到元的历史说明这一观点 提示 汉初因 王国问题 削弱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加强 隋唐因藩镇割据而削弱 宋代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中央集权加强 3 判断 科举制是唐朝选官的唯一方式 提示 在唐代 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式 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通过赏赐 战功 门第 恩荫等途径获得官位的仍然很多 考点小结 要点史料探究研析史料探究重点 要点一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史料 史料一隋唐以前的各朝 宰相的权力是佐天子 总百官 治万事 但隋唐以后的历代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走向成熟 相权开始逐步削弱 皇权逐渐强化 史料二内朝是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织 这些接近君主的近侍 仆从一旦受到皇帝的信任 就有机会参与政务 掌管机要 形成新的辅政集团 史料三在同一机构中 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 这又形成了宰相官员的分权 为了弥补分权的弊端 实行事权相对集中的首长负责制就势在必行 解读 问题 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是什么 结论 1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 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 架空外朝的同时 逐步发展为制度化 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 宰相既实行分权 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1 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 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 明朝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等 2 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明清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等 3 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分化事权 使其相互节制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 推行郡县制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 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4 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 自秦废分封制后 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 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 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代设御史大夫 汉代设刺史 宋代地方设通判 明代的东厂 西厂 锦衣卫等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要点二 史料 雍正年间 用兵西北两路 以内阁在太和门外 儤直者多 虑漏泄事机 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 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 皆亲臣 重臣 于是承旨出政 皆在于此矣 赵翼 檐曝杂记 问题 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军机处设置的背景和影响 解读 结论 1 背景 清初 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皇权 对西北用兵 需严守军事秘密 2 影响 军机处便于皇帝控制 强化了皇权 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深化拓展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1 积极影响 1 有利于防止割据 抵御外来侵略 维护国家统一 2 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 有利于从事大规律的经济建设 兴建大型工程 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2 消极影响 1 绝对的君主专制 难免出现失误 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 同时导致官僚主义 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2 导致地方人浮于事 没有相应的自主权 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3 实行文化专制 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 4 专制制度下的重农抑商和 海禁 政策 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束缚了社会生产力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考源于教材深化教材对接高考 概念阐释 科举制度科举制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做科举制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 605年 开始实行 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 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 政治制度 教育 人文思想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选拔人才 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 以整顿吏制 相对于世袭 举荐等选才制度 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 公开及公正的方法 改善了用人制度 有人称科举制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突破训练 1 2014年海南历史 5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 实行分科考试 差额录取的科举制 这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解析 c科举考试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选官途径 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 故a项错误 科举制是扩大官吏来源 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 故b项错误 材料中 分科考试 差额录取 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 故c项正确 重视思想品德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 故d项错误 2 2013年福建文综 17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 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 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 九十高龄之后 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 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 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 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 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解析 c传教士只是如实记录清末科举考试状况 并无明显的批判或者褒奖的倾向 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 b项与史实不符 亦不合题意 科举制仍然具有人才选拔的某些功能 故d项错误 读书人穷其一生也要参加科举考试 这正说明科举考试在他们心中地位极高 故c项为正确答案 教材拾遗 命题素材 图片选自人教版 明成祖在位时 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 入值宫内的文渊阁 随侍皇帝 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 由此出现 后来 内阁地位日益提高 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张居正任首辅时 大权尽归内阁 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考情分析 角度一内阁的职权 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不能统领六部 典例 2014年江苏历史 21 节选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 掌献替可否 意即对君劝善规过 议论兴革 凡上之达下 曰诏 曰诰 皆起草进画 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 曰题 曰奏 皆审署申覆 意即审查签收 上报或发回 而修画焉 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 大政事 九卿 科道官会议已定 则按典制 相机宜 裁量其可否 斟酌入告 明史 职官一 请回答 3 据材料三 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解析 第 3 问 职责据材料三从劝谏皇帝 批答奏章 审查大臣意见等方面归纳 说明应从内阁的性质方面分析 答案 3 职责 劝谏皇帝 匡正过失 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 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 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 不能统领六部 角度二内阁制的演化 内阁设立以后 权力逐渐增加 明朝中后期 由于皇帝不理朝政 形成了 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的现象 典例 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 27 明初废丞相 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 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 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 权倾一时 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弱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解析 b本题考查学生对明代 内阁 地位的理解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据所学知识 内阁大臣仅是皇帝顾问 没有决策权 且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 其权力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 故内阁的设立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不会威胁皇权 材料中 明中后期严嵩 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 权倾一时 的现象 正是皇权高度集中带来的后果 故b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 材料表明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