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镣铐的舞者——论石评梅的文学创作与疼痛觉醒-开题报告_第1页
带镣铐的舞者——论石评梅的文学创作与疼痛觉醒-开题报告_第2页
带镣铐的舞者——论石评梅的文学创作与疼痛觉醒-开题报告_第3页
带镣铐的舞者——论石评梅的文学创作与疼痛觉醒-开题报告_第4页
带镣铐的舞者——论石评梅的文学创作与疼痛觉醒-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暨 南 大 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 告 书研究生姓名 买琳芳 导师姓名 宋剑华 学院 文学院 系(所、中心) 中文系 专业 现当代文学 研究方向 现代文学 入学时间 2011年9月 暨 南 大 学 研 究 生 部2013年3月29日学位课程学习情况课 程 名 称成绩学分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903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研究883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 913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研究 853基础英语 98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77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 861 其它课程学习情况课 程 名 称成绩学分课 程 名 称成绩学分中国当代文艺思潮872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902学术前沿讲座901学位课程平均成绩889总学分25 研究生工作秘书签名:拟 定 学 位 论 文 题 目带镣铐的舞者 论石评梅的文学创作与疼痛觉醒 本研究题目是否属导师课题的一部分?如果是的话,属哪一部分?并注明该课题名称、编号、经费来源。否学位论文的类型()1 基础研究( )2 应用基础( )3 应用研究( )4 其 他( )一、选题依据(包括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附参考文献):(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石评梅,“陶然化蝶”的女主人公,“现代梁祝”的悲情人物,似乎提起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名满京华”的才女作家,人们便只记得她所演绎的中国式“人鬼情未了”故事,历史也有趣的选择了她作为“红色恋人”和“风流才女”的形象与革命者高君宇站在一起,这种形象的广泛流传对石评梅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不公和遗憾。虽然历史的选择必然有它的合理之处,然而,当我们重新翻开她的作品,在主流文学的边缘位置将她找到,再将她和她的作品还原到五四启蒙的原发场地中,便会发现其价值与意义是被时间所遮蔽的,是被我们有意无意忽视的。石评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觉醒的第一批知识女性之一,参与了时代的狂飙启蒙,经历了诸多又复杂的内心挣扎,在她悲壮又决绝的喊出内心之声时,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听到以她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女性苦闷又焦虑的集体诉求呢?因而,对石评梅本人及其文学作品的重新研读,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还原某段史实或者情感以所谓的“真实”,更在于我们在重新解读的过程中所探寻到的更为广阔更为普遍的生命价值与性别意义,从而站在边缘的视角来更加客观的审视五四启蒙的中心话语立场,从而在常规价值的解构中建构出新的特殊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 石评梅简介:生平及其创作 石评梅的生命样态,可简单也可复杂,说她简单,一是由于其生命长度的短暂,不足27岁便离开人世,二是由于其生命地理坐标的明了,儿时生长于山西,后来求学于北京,三是由于其人际交往范围的清晰简单,纵观其作品,文本中的人物多为石身边的亲人朋友,师长或恋人,并无其他复杂的身份和人物,因而其作品中的情感也多真诚和直接,这在后文会有论述。 石评梅,1902年生于山西平定,乳名心珠,学名汝璧,其父石铭,前清举人,历任教官,亲自为评梅发蒙,她自幼聪慧,又涉猎多种艺术,后来由太原女子师范毕业到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可以说,石评梅良好的家学基础和后来求学的文化积淀,都为她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前提和基础。由1902年出生,到1928年逝世,其创作生涯不过由山西到北京后的短短六年,但创作产量却达几十万之多,在北京,她不仅在创作上有极大的丰富,尝试了各种风格的文体,在这里,她还在情感上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初恋以及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和革命者高君宇的“生死之恋”,而这两次感情上的经历,都对她的创作内容和生命态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石评梅生命样态的复杂性,则指向了她矛盾又冲突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她在自我爱情选择中的纠结犹疑,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徘徊失衡,对启蒙的质疑,对“审父”的另类看法,其“疾病志”的独特书写形式,以及其对宗教的既依赖又消解的特殊态度,都令我们有足够丰富和全面的视角来走进她,认识她,从而感受到她在生命舞台上带着镣铐的疼痛舞蹈!二 石评梅研究综述石评梅,作为20世纪20年代“名满京华”的才女作家,其作品体裁多样,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游记等,内容也相对丰富,有抒发对朋友亲人的真挚思念,有自我对人生意义的追索思考,还有对女性命运的感叹同情,然而更多的作品集中在吟咏她与恋人高君宇的“生死爱情”上,这部分作品是其成就最高的,也是最为读者所熟知的部分。虽然石评梅逝世较早,1920年1928年,不足27岁,但她留下的文字却多达几十万字之多,在她26岁逝世后,其好友卢隐、陆晶清等人将其主要作品整理成散文集偶然草和涛语出版,成为其最早的出版选集。纵观学界对石评梅的研究,内容可以大体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对其人其文与其思想的探究。而对其研究的时间维度则集中在20年代和新时期以来这两个时间节点。20世纪20年代的研究,多在回忆文章中,在1928年石评梅去世后,她生前的师长、同事、好友、学生都纷纷提笔,大量的回忆性文章集中出现,并集结成石评梅女士特刊,著名的有卢隐的石评梅略传,师长兼朋友的林励如讲,刘浩笔记的石评梅的一生,以及袁君姗等人的文章较有代表性,对于后来者研究石评梅及其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传记方面最早的是卢隐根据石评梅与高君宇为原型创作的象牙戒指,讲述了两人的恋爱经历,虽然其中有不少作者本人的看法态度带入其中,但还是为研究石高之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进入新时期,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石评梅作品集,邓颖超亲自题名起了很大作用,石评梅作品集的出版,以及著名作家柯兴的风流才女石评梅传的出现,重新引起了人们对石评梅的关注。都钟秀的石评梅传:春风青冢,陈家珍的我的同窗石评梅,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有关石评梅的回忆或创作作品。而对石评梅的研究,学者们又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对准了她与“红色恋人”高君宇的“生死爱情”上。石评梅,北京女高师的才女作家,高君宇,共产党早起的创始人之一,曾组织京汉铁路大罢工等运动,两人相识于在北京举办的山西同乡会上,其后高君宇便开始了对石评梅的爱恋追求,但石因为初恋的失败以及“独身”的素志不断地拒绝高的爱情,后来高因为疾病以及爱情的失意很早过世,石便痛悔自己的决定,并一直流泪书写与高的生死爱情,两年后,石逝世与高同葬于北京陶然亭。窦家绪的高君宇石评梅生死恋歌,游友基新文学初期女性文学中的人生追求,张小红“红色恋人”高君宇石评梅等,都是将论述的重点放在了石高之恋上,颂扬了其“忠贞不渝的革命恋情”,类似此种观点的研究还有很多,而学者刘思谦则独辟蹊径,从心理学角度阐发了不同的观点,她在其著作“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中,从石评梅的“处女禁忌”心理这一独特的角度切入,重新分析了石高之间的爱恋原因与情感关系,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新观点,拓宽了对石评梅的研究范围和思路。针对石评梅的研究,不仅有大量的对石高之恋的分析,还有对其作品内涵以及意蕴的概括和总结,游友基的石评梅作品的悲剧美就是从石的作品的悲剧意蕴出发,将其作品分为三类:爱情悲剧,社会悲剧和英雄悲剧。同时,梁冬梅的论石评梅小说的悲剧意识和美学特征,刘智民的论石评梅散文中的悲剧意识等都是此类观点。而刘瑜的纯粹女性的目光与女性独白,陈小琼的评梅笔下的弃妇形象等论文却是从石评梅作为新一代知识女性的角度来切入分析的。此外,还有针对石评梅文学艺术特色的探讨,以及与其他女作家的比较来探讨石的价值的研究,刘明智的论石评梅散文的艺术特色,杨小兰爱与哀愁的双重奏鸣,王小燕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试比较石评梅和三毛的错位人生等研究,都丰富了对石评梅的认识和理解。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对石评梅的研究又增添了许多新的角度和方向,马华作家林幸谦的濡泪滴血的笔锋论石评梅的女性病痛身体书写,即是从女性身体书写的疾病志角度出发,来探讨石评梅的女性叙事特质及其时代意义。同时,卢军的论基督教文化对石评梅的影响是从宗教的角度来切入,尝试着从石评梅的精神信仰领域来走进石的创作渊源,从而得出基督文化的忏悔意识,超越追求和拯救精神都对她的 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都为学界用新的方法来探究石评梅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三)参考文献著作类:(书目)1杨扬 编:石评梅作品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2石评梅:墓畔哀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3石评梅:流失的记忆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经典小品,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4 宋剑华: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释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 余华林:女性的“重塑”民国城市妇女婚姻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8月6 孟悦,戴锦华著:浮出历史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8 (法)西蒙 波伏娃:第二性女人,长沙:湖南文学出版社,1986年9 庐隐:海滨故人,中国现代文学馆 编,戴锦华选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10刘思谦,郭力,杨君著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11 石评梅:偶然草,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12佘树森编:石评梅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13 石评梅著:烟霞余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14 都钟秀春风青家石评梅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15 柯兴:风流才女:石评梅传,北京:华艺出版社,1995年。16庐隐:象牙戒指,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17冰心:冰心全集1,福州:海峡文芭出版社,1999年。18鲁迅:鲁迅选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19伊格尔顿编,胡敏、陈彩霞、林树明译: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20 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121白薇:对苦难的精神超越:现代作家笔下女性世界的女性主义解读,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22于东晔:女性视域: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女性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23林晓云:第二性的权力话语: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形态特征论,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年。24刘媛媛她视界:现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探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25卢军救赎与超越:中国现当代作家直面苦难精神解读,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26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27刘传霞:被构建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山东:齐鲁书社,2007年。论文类:1季贺玲:探寻被遮蔽的生命样态一石评梅论,吉林大学,2011年。2王晓红.心曲为理想奏鸣试论石评梅散文的精神内核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 年 04 期3刘瑜:纯粹女性的目光与女性独白石评梅创作简论,贵阳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4温左琴:传奇与真实一论石评梅的精神追求与文学创作,福建师范大学,2006 年。5朱娟:论二十年代女作家创作中的自传性:从庐隐、苏雪林、石评梅谈起,扬州大学,2004年。6李晓旋:“五四”女作家的诗意抒写石评梅散文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1 年。7艾小妮寻找文学史中的石评梅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2年第11期8卢建平:生命花篮盛满“春的微语”一论石评梅诗歌的现代主义特质,浙江大学,2007年。9汪黎:关于石评梅研究的述评,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第24卷第6期。10修宏梅:石评梅文本中“死亡”意识的解读,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6卷第3期。11 张小红.“红色恋人”高君宇石评梅J. 红岩春秋2002 年第 2 期12佟洵、许放.陶然亭与中国近代革命J. 北京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 12 月第 18 卷第 4 期13周作人. 圣书与中国文学 J . 小说月报, 1921, ( 12) .14简瑛瑛:何处是(女)儿家? 试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同性情谊与书写,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7 年8月第五期。15王萌.女性:从复杂的存在到简单的符号J.刘思谦等:“历史中的个人”笔谈第 1 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16农迎春.理想的升华:在爱与悔恨中试论精英思想对石评梅的导引 J.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4 期17王菲:恨别传统,向死而生一论石评梅的精神追求与文学创作,浙江大学,2011 年。 18孟悦:两千年:女性作为历史的肓点,上海文论,1989,2。19李莉:“五四”落潮后知识女性形象的心灵历程,安徽教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20游有基.新文学初期女性文学中的人生追求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2年 2 月第 6 卷第 1 期二、研究内容(说明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重点解决的问题,预期的研究成果):(一)说明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本文在立足与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尝试着从“五四”时代的大背景下来关照石评梅作品中所发出的独特声音,以及尝试着去挖掘其女性身份的性别意义在叙事中的独特价值。除了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绪言部分,指出学界对“五四”时期女作家石评梅的关注略显不够,对石评梅及其作品的研究是尘封后的重新忆起,并且论述有关石评梅的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主题思路。第二部分:“父亲”的重塑另一种“审父”,石评梅笔下的真实又亲切的“慈父”形象,是对“五四”以来固有“恶父”形象的解构与颠覆,这是一种全新的审父,是对启蒙的质疑与独特反思。第三部分:疼痛的觉醒另一种“自审”,此部分透过石评梅作品中对一系列新式以及旧式“弃妇”“怨妇”“苦妇”的描绘,觉察到女性“被言说”的真实地位,挖掘那些边缘女性在启蒙话语下的虚假解放和沉默缺席,从而解构了五四启蒙带给人们的“爱情婚姻神话”,指出了女性觉醒的代价。第四部分:呻吟的病者女性生命体验的病态表达,石评梅将“疾病”作为符号,透过女性身体的“病痛”书写以及精神的“疼痛”状态,来建构属于女性自身的叙事言说方式。第五部分:疲惫的行者石评梅矛盾的精神悲剧,此部分着重探讨石评梅思想与佛道文化和基督文化的关系,探讨其作品中无意识流露的宗教情怀:因果报应,原罪情怀和救赎意识,从而更深入的了解石评梅的内心世界。第六部分:结语部分,全面总结前文对石评梅文学创作及其思想的论述,并且得出相应的结论。关键词:“父亲”重塑 质疑启蒙 女性“病”态叙事悲剧觉醒 宗教情怀结语: 在五四众多的女性作家之中,石评梅是独特的,人们对她的认识和评价不仅在她生前更在她身后,她似乎都是值得探讨的。对爱情,既渴望又拒绝的矛盾心理,对传统,既叛逆又遵守的两重困境,对革命,既质疑又坚持的痛苦挣扎,对人生,既直面真实又戏梦演绎的无奈徘徊,可以说,她的生命体验是在几种不同的外力与内力相互撕扯下慢慢前行的,而她对待生活本身认真又近乎偏执的态度,使得她不能不借助一个又一个虚幻的“梦”来维持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而这些虚幻的“爱情梦”“英雄梦”终究是她自造的“海市蜃楼”般的空洞能指,参透“死”却始终未知“生”之意义的她,终于还是把自己埋葬在了自己导演的戏梦人生当中,如愿地成为那剧中最悲剧的“英雄”了,这不知是她的幸运还是不幸了? 这似乎是她的“哲学病”,她和庐隐的“女儿国”里的众女儿一样病在里头无法自拔,她们苦苦追问生命的意义,想要参透生死的秘密,然而,这些人生终极归宿的命题并没有使得这些刚刚觉醒的“五四女儿们”获得启示,却把她们引向了更深的人生焦虑当中,“虚无悲观和积极入世,死的空幻和生的执着这两种力量同时撕扯着她,成为她终其一生也未能解开的“死结”。”(二)重点解决的问题: 1、研究石评梅对“父亲”形象的重新审视。 2、研究宗教因素在石评梅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 3、研究石评梅创作中的“病”态书写。 4、石评梅的创作与现代其他女作家的对比。 5、在石评梅文本中边缘女性的沉没“缺席”和虚假“解放”。 6、研究石评梅的创作对“五四”启蒙的质疑 (三)预期的研究成果:形成3万字左右的学术研究论文,拟题为带镣铐的舞者论石评梅的文学创作和疼痛觉醒。(四)具体章节如下:0.前言0.1石评梅其人其文0.2国内外研究现状0.3影响其创作的诸多因素1.“父亲”的重塑另一种“审父”1.1分析石评梅笔下众多的“慈父”形象1.2比较同时代女性作家创作的父亲形象的异同之处1.3总结时代集体的“审父”式情结1.4小结2. 疼痛的觉醒另一种“自审”2.1石评梅笔下的边缘女性形象2.2女性 “被言说”的真实地位2.3边缘女性的虚假解放和沉默缺席2.4小结3. 呻吟的病者女性生命体验的病态表达3.1石评梅笔下的疾病书写3.2“疾病”描写石评梅作品的符号3.3用“疾病”来解构崇高,消解英雄与神话3.4小结4. 疲惫的行者石评梅矛盾的精神悲剧4.1石评梅思想与佛道文化和基督文化的关系4.2其作品中无意识流露的宗教情怀4.3 宗教指向寻找人生归宿4.4小结三、独创及新颖之处本论题试图在现有的研究石评梅的论文以及著作中找到一个新的切入点,从宗教影响、“病”态叙事、质疑启蒙、重新“审父”等角度来探究走进石评梅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形态。四、研究方案设计(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理论分析、计算、实验方法和步骤及其可行性,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一)研究方法:1、采用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和整体把握的方法,充分重视研究过程中的多元性、复杂性。2、结合相关时代背景全面的分析石评梅的文学创作(二)可行性: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石评梅进行系统性、理论化的研究专著,即便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